誰才真正對你好?-《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 - 泛科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讓這樣的人當上天子,那不只是天下人的悲劇,也是二世自己的悲劇。

摘自PanSci 2014 七月份選書《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平安文化出版。

0 0 0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繁| 简 0 0 0 好書搶先看 誰才真正對你好?-《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 PanSci ・2014/07/17 ・1882字 ・閱讀時間約3分鐘 ・SR值532 ・七年級 +追蹤 相關標籤: 思辨(14) 歷史(86) 秦始皇(6)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7)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2) 東方反事越演越烈,到處都是自立稱王者,勢力越來越大,秦朝已在風雨飄搖之中。

二年冬,陳涉派遣的將領周章帶著數十萬兵,已經殺進關中來了。

二世(編按:秦始皇的小兒子胡亥,秦始皇死後繼承其位)如果不想閉目就死的話,他只能面對現實。

不過如果你要面對現實,晚面對為什麼不如早面對呢? 那沒有辦法,因為這孩子從小就在順境之中,他完全不能習慣面對逆境該怎麼辦。

你們看他的反應就知道: 二世大驚,與群臣謀曰:「奈何?」 幸好秦始皇還留下來幾個大臣沒被二世殺掉,這時終於有個章邯跳出來說,盜賊們如今數量龐大,如果要臨時動員關中兵已經來不及了。

怎麼辦呢?趕快赦免酈山刑徒幾十萬人,給他們兵器,叫他們去進攻周章的軍隊。

二世事急無奈,只好命令章邯為將帶領刑徒們,才把周章給打敗了。

於是二世再派遣更多軍隊,讓章邯等討平東方群盜,結果連戰連勝,幾乎把楚國的起義名將們全部平定。

接著決定渡過黃河到北邊去攻打趙國,這就是後來鼎鼎大名的鉅鹿之戰,這一戰將決定秦朝的命運能否挽救。

二世這一次能夠大勝,那是因為秦國還有老本,他還沒有敗完。

但這一次的危機,充分顯現他的無能,這讓他顏面盡失。

因此善於揣摩人心的趙高,對二世提出一個建議。

他跟二世說,先帝治理天下時間長久,所以群臣不敢為非進邪說。

如今陛下年紀輕輕,又剛剛即位,閱歷經驗都有所不足,怎麼可以跟公卿們在朝廷之上討論事情呢?陛下所說的話只要一有錯誤,不就等於在群臣之前顯現你的不足嗎? 因此最好的方法是,二世索性不要上朝,不要和任何臣子討論事情,只要在宮中盡情享樂。

至於政事,趙高會帶到宮中和二世一起討論,群臣只要接受二世的決定就可以了。

二世高興地接受了趙高的建議,此後公卿大臣就很少有機會覲見二世皇帝了。

這豈不是又回到秦始皇的時代,甚至狀況更糟。

趙高這麼勸二世,是因為他看準了二世不想丟臉的心理,想乘機專斷權力。

以二世的水準,當然趙高怎麼說他怎麼信,只能被趙高牽著走,玩弄於股掌之上。

為近暱隔絕中外,這是人主之大忌。

問題是,二世為什麼會同意這樣的建議呢? 唉,二世不過就是不希望別人知道他不能嘛!如果是一個好老師,這時就應該勸學生,不能怎麼辦?就是學,拿刻苦學習來彌補。

你想要有術怎麼辦?中國人常說「不學無術」,反之學則有術。

孔子說得多好:「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我們都不是生而知之者,至少要學而知之,再怎麼基礎不足,總得困而知之吧!結果趙高卻勸二世「困而不學」,那真是「斯為下矣」了! 好老師教育學生,是要讓學生好,讓學生進步,不是拍學生的馬屁。

趙高為了自己的私欲,處處迎合二世的心意,學生有過失,你不勸他改進自己的過失,卻勸他把過失隱藏起來,這能解決問題嗎? 這時章邯雖然連戰連勝,但盜賊卻是越來越多。

為什麼有這麼多盜賊?因為朝廷橫徵暴斂,所以農民被迫起義。

如今要派遣軍隊去討平他們,就得更加橫徵暴斂來供應軍需。

更加橫徵暴斂,起義的人就會更多。

起義的人更多,就得派遣更多的軍隊去討平他們……這不是惡性循環嗎? 當然,你不能說大秦朝廷沒有明白人。

這時右丞相馮去疾、左丞相李斯和將軍馮劫三人聯名進諫,要求二世停止阿房宮工程,同時減少對百姓的橫徵暴斂,這樣百姓得以休養生息,才能釜底抽薪。

二世怎麼回答呢?各位來聽聽看。

他說: 凡所為貴有天下者,得肆意極欲,主重明法,下不敢為非,以制御海內矣。

……且先帝起諸侯,兼天下,天下已定,外攘四夷以安邊竟,作宮室以章得意,而君觀先帝功業有緒。

今朕即位二年之閒,群盜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罷先帝之所為,是上毋以報先帝,次不為朕盡忠力,何以在位?   二世的意思是,天子所以貴重,就在於他能隨心所欲,想辦的事都能辦成。

為什麼能做到這一點呢?因為法律嚴明,沒有人敢違抗他的意思,他就能控制天下所有的人。

這無疑是在告訴這三位大臣,我養你們是要你們來達成我的意願,不是要你們來說我不是。

接下來他又說,我現在的所作所為,不是先帝時代就這麼做了嗎?為何你們當時不諫勸先帝,如今卻都來諫勸我?盜賊這麼多,不是我的錯,全是因為你們無能所造成的結果!你們要停止先帝的工程,是對不起先帝;盜賊不能平定,是對不起我,要你們這些廢物何用! 各位看二世從頭到尾講的這段話,沒有一個字是他自己的責任,全部都是別人的責任,全部都是其他人不好,絕不是他不好。

說紈袴子弟都還抬舉二世了,這根本就是小孩話。

讓這樣的人當上天子,那不只是天下人的悲劇,也是二世自己的悲劇。

  摘自PanSci2014 七月份選書《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平安文化出版。

  發表意見 文章難易度 剛好 太難 所有討論 0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PanSci 1006篇文章 ・ 976位粉絲 +追蹤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為什麼恐龍可以長得這~麼大,這合理嗎?牠們的食量又會有多驚人?──《誰讓恐龍有了羽毛?》 1 10小時前 來趟蕉心之旅?購買有產地履歷的香蕉好安心 2 22小時前 失戀要吃「香蕉皮」,原來是真的?不但營養,還可以做甜點! 1 1天前 宇宙到底從哪來?從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來看「宇宙起源」,解釋完全不一樣!——《宇宙大哉問》 2 3天前 鑑識故事系列:被植入的性侵記憶 5 2022/09/18 宇宙到底從哪來?從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來看「宇宙起源」,解釋完全不一樣!——《宇宙大哉問》 2 3天前 【2022年搞笑諾貝爾藝術史獎】浣腸也搞儀式感!藥理學家的馬雅考古 2 4天前 熱帶雨林如何自食其力?——《熱帶雨林:多樣、美麗而稀少的熱帶生命》 2 2022/09/19 RELATED 相關文章 洗澡時突然浮現:八叛徒的諾貝爾獎級專利,半導體的「平面製程」——《掀起晶片革命的天才怪咖:蕭克利與八叛徒》 是吞船大魚,還是海裡的「豬」?從古人的眼中,跨時空探索「鯨豚文化史」 前往南美洲考古現場:挖出千年前祕魯沙漠漁村的生活史 遲來的墮胎除罪:21世紀的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 2022唐獎漢學獎:中西貫通,為無聲之物發聲——潔西卡‧羅森 0 2 1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0 2 1 洗澡時突然浮現:八叛徒的諾貝爾獎級專利,半導體的「平面製程」——《掀起晶片革命的天才怪咖:蕭克利與八叛徒》 親子天下 ・2022/07/17 ・5127字 ・閱讀時間約10分鐘 +追蹤 相關標籤: 光刻技術(1) 八叛徒(3) 半導體(32) 商業(7) 單晶矽(2) 晶片(13) 歷史(86) 真空管(2) 積體電路(8) 蕭克利(4) 電晶體(21)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7)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2)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一場淋浴的時間,革命性想法突然浮現 1959年1月初,赫爾尼早上起床淋浴時,一個在他腦中深藏許久的念頭突然浮現出來,他似乎看到了一線曙光,可以解決令大家束手無策的困境! 赫爾尼早上起床淋浴時,一個在他腦中深藏許久的念頭突然浮現出來。

圖/envato 根據貝爾實驗室的技術手冊,當矽晶圓完成摻雜後,必須用溶劑把表面剩餘的氧化層全部清除乾淨。

因為擴散法應該也會把雜質摻入氧化層裡,若沒有全部移除,被汙染的氧化層恐怕會影響電晶體的導電性。

不過如此就會讓p-n接面裸露在外,所以才必須用金屬外殼加以密封。

赫爾尼當時就懷疑氧化層是否真的會被汙染,就算會,真的會影響電晶體嗎? 他覺得氧化層有隔絕保護作用,保留下來或許利大於弊,但貝爾實驗室與同事都說照著技術手冊做就對了。

後來要忙著趕IBM的訂單,他就把這想法擱在一旁,未再深入研究,現在他才突然想到如果有氧化層擋著,掉落的金屬碎屑就接觸不到p-n接面,也就不會影響電晶體了。

赫爾尼進辦公室後,連忙翻出當初所寫的筆記,重新整理謄寫。

而在塗塗寫寫的過程中,腦中又冒出一個革命性的想法。

高臺式電晶體是先用擴散法在集極表面摻雜成基極,再用光刻技術在基極中央蝕刻出窗口,摻雜成射極。

但何不一開始就用光刻技術做出基極?這樣底層的集極就不會全部被基極蓋住,集極、基極與射極三者都在同一平面,它們之間的p-n接面用同一層二氧化矽保護,只露出接腳的接觸點。

由於電極彼此更靠近,效能會更好,而在製造上也更加簡單。

諾貝爾獎級的專利:平面製程 赫爾尼興奮的向諾宜斯與摩爾等人提出這個「平面製程(Planarprocess)」的構想,大家都半信半疑,違背技術手冊的指示,保留氧化層真的不會有問題嗎?不過目前也沒別的辦法,況且真的成功的話,不僅能解決眼下的問題,還能大幅提升電晶體效能與生產效率,讓快捷半導體的競爭力更上一層樓。

他們決定放手一搏,同時趕緊找專利律師申請專利。

赫爾尼的平面製程概念(左圖)與高臺式電晶體(右圖)比較。

平面製程的電晶體讓基極、射極和集極都在同一個平面上,並且都受到二氧化矽保護。

圖/親子天下 「你們希望這項專利涵蓋哪些範圍?」專利律師開頭就先問這個問題。

諾宜斯等人頓時都愣住了,不就電晶體嗎?律師才進一步解釋:「這平面製程不是一種製造方法嗎?除了電晶體,也可以用來製造其他半導體元件吧?」 摩爾見諾宜斯還在出神中,只好出聲回答:「當然可以。

要的話,二極體、電阻、電容這些也都可以用平面製程,但意義不大,這些也不是我們的目標市場。

」 「為什麼?」 「因為這些元件構造簡單,沒必要用平面製程,純粹看生產規模,規模越大,成本越低。

這是德州儀器、雷神這些大公司的優勢,我們只能攻電晶體,以技術取勝。

」 律師點點頭:「那就只針對電晶體申請專利保護囉?」 「等一下!」神遊中的諾宜斯突然插進來,卻又思索了一下才說:「還是把其他半導體元件都納進來好了。

別誤會,我沒有要做這些東西,只是剛剛想到——如果用平面製程把它們都放在同一片晶圓上呢?」 大家不解的望著諾宜斯,只見他站起來走向黑板,一邊問大家:「你們想想,IBM拿到我們的電晶體之後,再來呢?」 接著諾宜斯在黑板畫起一個一個小方塊,說:「他們得把電晶體、二極體、電阻、電容這些元件一個個銲接到電路板上。

我估計全部至少有幾百顆,甚至上千顆吧,每顆都要接上金屬電路,還得有銲接的空間,結果元件本身所占的空間其實不到一半。

」黑板上的圖就像幅地圖,上面坐落著一棟棟平房,空地與道路占了大片土地。

電路板上的各種電子元件就像地圖上的房子,有大半的面積被空地與道路佔據,房子(電子元件)只占一小部分。

圖/Pixabay 「不只如此。

」諾宜斯再用紅色粉筆在小方塊中間畫個小圈圈,說:「每個元件真正有用的只有這裡,其餘只是外殼包裝。

你們看,如果只有這些小圈圈,讓它們彼此緊鄰在一起,空間就只有原來電路板的5%不到吧。

」 大家似乎開始明白諾宜斯要說什麼,但貝仍疑惑的問道:「我可能沒你們懂,但怎麼可能沒有外殼,還緊鄰在一起?它們得有保護,彼此也得分開才不會漏電,不是嗎?」 赫爾尼微笑著替諾宜斯回答:「二氧化矽可以提供保護,也能用來區隔元件。

我只想到多做一次光刻技術,但既然能做兩次,當然三次、四次、……要幾次都可以,就能把各種元件都做在一起。

」 摩爾接著說:「而且蝕刻出的缺口不僅用於摻雜,也可以蝕刻出複雜的溝槽作為電路。

既然每個元件的接觸點都在同一平面,便可以像印刷電路板那樣,直接把銅線印在溝槽上,原來在電路板上的電路就都整合在一個晶片裡了。

諾宜斯,這真是絕妙的點子!」 「這得感謝赫爾尼先想出平面製程。

不過這只是個概念,具體上要怎麼做,摩爾,我們倆再一起研究。

」 貝興奮的說:「這只要做出來,再貴我都賣得出去!我告訴你們,空軍的人一直在問我能不能做得更小呢。

因為除了轟炸機,還有導彈、火箭也都要裝上電腦,它們的空間更小,電腦越小越好,到時候這些訂單非我們莫屬。

」 被捷足先登的專利申請 的確如貝所說,美國政府正在傾全力推動太空計劃,並加強國防科技。

因為蘇聯在1957年10月4日,毫無預警的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史普尼克一號(Sputnik1),嚇了美國一大跳,發現原來蘇聯的太空科技竟然遙遙領先。

萬一蘇聯將太空科技用於戰爭,勢必會取得空中優勢,甚至危及美國本土。

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史普尼克一號(Sputnik1)1:1等比模型。

圖/wikimedia 因此,美國政府除了要軍方強化飛機、飛彈與各項國防武器的性能,同時在1958年10月成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整合資源與各界人才,以求在這場太空競賽超越蘇聯。

軍方與NASA都有龐大預算,為了盡速達成任務,都願意採用最新技術,花起錢來也毫不手軟,對快捷半導體而言正是大好時機。

專利律師先針對平面製程申請專利,積體電路則還要等諾宜斯寫出具體方法,才能提出專利申請。

不料,諾宜斯和摩爾尚在研究,3月時竟然被捷足先登,德州儀器召開記者會,發表史上第一顆積體電路! 原來德州儀器的工程師基爾比(JackKilby)去年6月就提出積體電路的構想,然後在9月以手工做出一個晶片雛形,只有電晶體、電阻和電容三個元件,電路另外用金線銲接而成,雖然粗糙簡單,但確實能正常運作。

如果德州儀器祭出專利保護,快捷半導體就無法開發積體電路這極具潛力的產品,嚴重影響公司的未來。

辭職風暴 屋漏偏逢連夜雨,在公司前途未卜之際,總經理鮑德溫竟然要辭職。

諾宜斯等人錯愕又憤怒,要他當面說清楚。

貝先開口責問他:「鮑德溫,現在公司遇到問題,你身為主帥不面對處理,反而要先落跑,未免太現實了吧?」 「我如果真的現實,去年IBM訂單問題搞不定時老早就走了。

人總是有更高的目標要追求,就這麼簡單。

」 羅伯特忍不住嗆他:「更高?你已經是總經理,權力、薪水與分紅都比我們幾個創辦人高,還有什麼不滿意?」 鮑德溫平靜的回答:「我很感謝你們的禮遇,但總經理也只是受聘的經理人,再怎樣也和你們幾位大股東沒辦法比。

」 諾宜斯真摯的說:「你如果嫌認股權太少,可以提出來啊。

」 鮑德溫嘆了一口氣說:「那就說開了吧。

有家國防承包商願意出資,讓我成立公司製造電晶體,一些工程師也會跟我走。

」 公司前途未卜之際,總經理鮑德溫選擇辭職離開。

(示意圖)圖/envato 「什麼,你也太沒道義了!」「了不起,主帥帶兵投靠敵營。

」「你這叛徒!」「你膽敢偷走技術,就等著被告!」憤怒的斥責馬上此起彼落。

「你們有什麼資格說我?你們幾個不也是背叛蕭克利自立門戶?」鮑德溫馬上惱羞成怒,展開反擊:「我不過帶走十幾個人,你們對原公司造成的傷害才大吧。

論道義,你們更沒道義!我本想大家好聚好散的,現在也沒什麼好說了。

祝你們好運,再見。

」說完即頭也不回的走出門外。

會議室裡一片沉寂,大家不約而同想到當年從蕭克利半導體實驗室集體請辭的情景:平時易怒暴躁的蕭克利竟然一句話都沒說,鐵青著臉直接走出辦公室。

反倒是貝克曼跑來找他們曉以大義,發現無法挽回後,隨即變臉威脅要控告他們侵權洩密。

沒想到如今換他們嚐到這滋味了。

諾宜斯先打破沉默:「我們來討論總經理人選吧。

你們有沒有想到誰還不錯的?」 克雷納舉起手說:「我覺得不要再從外面找了,找來難保又跟鮑德溫一樣。

就諾宜斯你來當吧,這一年多來,你應該也學到不少經營面的大小事了。

」 大家紛紛附議贊同,這次諾宜斯也不再謙讓,決定扛下這重責大任,研發副總一職便交給摩爾。

摩爾趁此時報告積體電路的應對策略:「我們和專利律師討論過了,德州儀器雖然先申請積體電路的專利,但他們的電路仍得用銲接的,而諾宜斯結合了平面製程與印刷電路,這兩項技術都不在他們的設計裡,應該可以認定為新發明。

所以我們決定還是申請專利,無論如何,總比棄械投降來得好。

」 基爾比與諾宜斯兩人的積體電路設計對比。

左圖是基爾比的設計,可以明顯看出電子元件上都有額外拉出的電線。

而右圖是諾宜斯的設計就簡潔許多,電線和電子元件都是平整的放置在一個平面上。

圖/親子天下 「沒錯,不用管別人,我們就照原先計劃往前走。

等送出專利申請、做出樣品後,我們也要舉辦盛大的積體電路發表會,讓所有人知道誰的技術管用。

」諾宜斯馬上展現了總經理的氣勢。

積體電路的專利申請於1959年7月送出,未待審核結果出爐,本身是發明家的費爾柴爾德就以實際行動展現對他們的信心與支持,提前於10月執行選擇權,依當初合約所載,用三百萬買下全部股權。

八叛徒當初每人拿出500元,如今兩年不到就換回25萬元,當然是美夢成真,也讓外界人人稱羨。

不過,卻有兩個人看在眼裡頗不是滋味,那就是蕭克利與貝克曼。

將希望壓在四層二極體的蕭克利 諾宜斯等人出走時,蕭克利仍不認為自己有錯,他得到的教訓反而是認為國內這些心高氣傲的年輕人不聽話又沒忠誠度,不如從歐洲招募三、四十歲的博士,他們更加成熟穩定,好用多了。

何況八叛徒本來不懂電晶體,都是他一手教出來的,現在換另一批人,他當然也可以在短時間內就讓他們上手。

因此,無論面對貝克曼或是外界的質疑,他都信心滿滿的堅稱集體離職事件不會有任何影響,實驗室仍將正常運作。

然而,就算貝克曼也這麼認為,他對蕭克利半導體實驗室已有不同想法了。

1958年,貝克曼將它從集團的附屬機構獨立出來為「蕭克利電晶體公司」,顯然已不想再燒錢打造另一個貝爾實驗室,而是要它像一般公司那樣盈虧自負。

蕭克利終於在1959年成功開發出p-n-p-n四層二極體,卻因為品質不穩定,未能如他原先預想的用於AT&T的電話交換機;而軍方那邊也沒能賣出多少,以致公司繼續虧損。

貝克曼決定不玩了,剛好克里夫蘭一家傳統企業也想跨足半導體,而蕭克利的名聲仍有相當吸引力,便在 1960年將公司賣給他們。

蕭克利倒不在意換新東家,反正他仍然在原地繼續做原來的事,只要解決四層二極體的品質問題,還是有機會從AT&T拿到源源不絕的訂單,到時所有人——尤其是八叛徒,就會知道他才是最後的贏家。

——本文摘自《掀起晶片革命的天才怪咖:蕭克利與八叛徒》,2022年7月,親子天下,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發表意見 所有討論 0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親子天下 24篇文章 ・ 21位粉絲 +追蹤 【親子天下】起源於雜誌媒體和書籍出版,進而擴大成為華文圈影響力最大的教育教養品牌,也是最值得信賴的親子社群平台:www.parenting.com.tw。

我們希望,從線上(online)到實體(offline),分齡分眾供應華人地區親子家庭和學校最合身體貼的優質內容、活動、產品與服務。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為什麼恐龍可以長得這~麼大,這合理嗎?牠們的食量又會有多驚人?──《誰讓恐龍有了羽毛?》 1 10小時前 來趟蕉心之旅?購買有產地履歷的香蕉好安心 2 22小時前 失戀要吃「香蕉皮」,原來是真的?不但營養,還可以做甜點! 1 1天前 宇宙到底從哪來?從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來看「宇宙起源」,解釋完全不一樣!——《宇宙大哉問》 2 3天前 鑑識故事系列:被植入的性侵記憶 5 2022/09/18 宇宙到底從哪來?從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來看「宇宙起源」,解釋完全不一樣!——《宇宙大哉問》 2 3天前 【2022年搞笑諾貝爾藝術史獎】浣腸也搞儀式感!藥理學家的馬雅考古 2 4天前 熱帶雨林如何自食其力?——《熱帶雨林:多樣、美麗而稀少的熱帶生命》 2 2022/09/19 RELATED 相關文章 從「自動化」進化成「智動化」——智慧製造是半導體產業的未來趨勢 噔噔愣噔愣~縮小術!用光學微影把IC晶片變小了 舉起時代的火炬,推動科技革命的巨輪:蕭克利與他的接面電晶體——《掀起晶片革命的天才怪咖:蕭克利與八叛徒》 「真」最佳拍檔與他們的來電發明:史上第一顆電晶體的誕生——《掀起晶片革命的天才怪咖:蕭克利與八叛徒》 「故事力」加上「科普力」,半導體素養也能很有趣——《掀起晶片革命的天才怪咖:蕭克利與八叛徒》 0 8 1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0 8 1 是吞船大魚,還是海裡的「豬」?從古人的眼中,跨時空探索「鯨豚文化史」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2022/07/14 ・4913字 ・閱讀時間約10分鐘 +追蹤 相關標籤: 史語所(3) 擱淺(3) 文化史(140) 歷史(86) 海豚(22) 鯨豚擱淺(1) 鯨魚(16)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7)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2)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採訪撰文/劉韋佐、田偲妤美術設計/蔡宛潔 「吞船大魚」?古人的腦洞大開! 很久很久以前,在北方的大海上,出現一隻長六丈、高一丈的大魚。

據說船要是遇上這種魚,一個不小心,可能整艘船都會被吞下去啊!在沒有相機、也沒有IG、臉書打卡的時代,古人面對陌生的物種,只能以文字或繪圖記錄下來,讓中國古代的鯨豚生態披上一層神秘面紗。

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歷史語言研究所邱仲麟研究員,在長期研究歷史的過程中,收集了數百則中國歷史上鯨豚現身、擱淺的文獻。

究竟古人眼中的鯨豚長什麼模樣?鯨豚擱淺的可能原因為何?又衍伸出什麼樣的民間傳說? 圖/Unsplash 根據邱仲麟研究員蒐集的文獻,中國史上確切的鯨豚擱淺記錄可能始於兩漢。

早在西元前16年(西漢永始元年)就出現記載:「北海出大魚,長六丈,高一丈,四枚。

」接著在西元前4年及西元173年,也都有將鯨豚形容為「大魚」的記載。

這個時期多是簡單記錄鯨豚的大小,但到了近世,描述就變得豐富許多。

例如在明嘉靖《灤志》就記載:「房魚,出海,極大,如房。

或隨潮汐陷沙上,土人割脂熬油。

」另外,明崇禎《黃縣志》則有相當生動的描述: 海魚莫大於䱜,長或一、二十丈,三五成群,順流噴浪如雪,山脊翅浮紅水面,如百十赤幟。

舟遇之速避,稍遲即可吸口吞舟,故俗名「吞船䱜」。

這些出現在地方志的記載,不僅對鯨豚的大小做出如房子般巨大、且能張口吞船的誇張比喻,也描繪了牠們三五成群現蹤,從頭頂噴水、在海上翻身等生活習性,讓我們從字句間拼湊出古代的鯨豚生態、人與鯨豚的互動,以及古人如何從其文化視角看待鯨豚與其擱淺現象。

海上之「豬」?史料所描繪的鯨豚樣貌 古人對於此般海中龐然大物尚未有「鯨豚」的概念,多半用生活中既有的動物來形容。

猜猜看以下描述是指海豚或鯨魚? 地方志中常見「海豬」的記載。

在明嘉靖《欽州志》曾有這樣的形容:「其頭類豬」、「無鱗,大似海豬」。

清代《連江縣志》也有「海豬魚」的記載,形容其「渾身深黑,形體、腑臓與猪略同。

鼻在腦上,噴水直上。

」 另有一種生物名叫「海鰌」,「鰌」在今日雖為「鰍」的異體字,但在此處應唸作「ㄧㄡˊ」。

在《水經》中曾有這樣的記載:「海鰌魚,長數千里,穴居海底,入穴則海水為潮,出穴則潮退。

」北宋《江南野史》則說:「有海鰌,形如大堤,長數十丈。

」從「長數千里」到「長數十丈」,我們可以得知,海鰌的形容是從其驚人的體長來描繪。

明崇禎《肇慶府志》更有一則特別的「海鰌」記載,說其「遍體礪房石砌,積如丘山。

」記錄者觀察得非常仔細,「礪房石砌」應該是指寄生在皮膚上的藤壺,要能如此詳實描述身上特徵,表示這隻「海鰌」可能擱淺在海灘上,才得以近距離觀察。

從海豬到海鰌,你猜到哪個是指海豚?哪個是指鯨魚?從上述文獻記載可以推測,關鍵在於海豚、鯨魚的體形差距,古人多稱海豚為「海豬」、鯨魚則為「海鰌」。

古人多稱海豚為「海豬」,認為其頭與豬相似。

「豚」字等同於「豬」,兩者也同為哺乳類動物。

圖/Unsplash 古人多稱鯨魚為「海鰌」,身上常有大片藤壺寄生。

藤壺會伸出觸手捕食海中的浮游生物,以及鯨魚周遭的有機質。

圖/iStock 這些突然躍出海面、或是擱淺在海灘的大魚到底是什麼?已遠遠超出古人的知識範疇,只能從其外觀特徵或動作來命名。

除了「海豬」、「海鰌」、「海鰍」等名稱,另有視其龐大的體形,稱之為「房魚」、「海象」、「鱌魚」;也有尊稱為「海龍」、「海龍翁」、「海主」,甚至有記載為「海燕」者,名稱可說是五花八門!在那個沒有相機的時代,文字的描述更為豐富,充滿古人天馬行空的想像力。

爬梳臺灣早期的鯨豚擱淺記錄 清乾隆9年,閩浙總督在奏報福建省當年2月的雨水和糧食價錢時,附帶報告了在上一年的12月,臺灣北路的白沙墩(今日苗栗通霄一帶)有「巨魚二十二尾,頭大丈餘,口闊四尺,腹寬二丈,尾大七尺餘,蝦尾魚身,約長三丈有奇。

目生腹下。

其魚黑色,聲如牛鳴。

隨潮擱淺,未識其名。

」此外,《重修臺灣府志》中也提到同一年在白沙墩發現「雷擊死巨魚二十二尾於沙上」、「頭似豕」、「來時聞隱隱有雷聲,隨潮擱淺,如排列狀。

背上各有一孔,黃水流出。

」 這些記載明確說出「擱淺」現象,雖然記錄者仍「未識其名」,不知道這些擱淺的生物是什麼,但將「巨魚」、「頭似豕」、「聲如牛鳴」等敘述,與前面的記載互相比對,可得知這是一起發生在臺灣的鯨豚集體擱淺現象。

清末澎湖海邊也曾發現鯨魚擱淺,人們還在其腹中發現兩隻百來斤的大魚。

在割肉取油時,魚尾突然甩動,將數千斤的巨石擲到百丈之外,成為人們口耳相傳的巨魚駭聞。

圖/點石齋畫報大可堂版第十冊 鯨豚擱淺的原因至今依然眾說紛紜,可能是受暴風雨、地震、雷擊影響,或追船誤入淺灘所致,也有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受特殊地形牽引。

邱仲麟研究員在整理文獻時有一驚奇發現,鯨豚擱淺記載較多的區域,主要在舟山群島以北海岸,尤其以錢塘灣與長江口一帶最多。

清末的西洋傳教士丁韙良在其著作《中國覺醒》就指出「錢塘江是鯨魚的陷阱」,並說:「這個漏斗狀的海灣,潮位出奇地高。

當每月初一或十五,太陽和月亮的引力出於同一方向時,海水便咆哮地衝向岸邊,形成了巨大的潮汐。

錢塘江大潮不僅摧毀船隻,就連大海深處的龐然大物也無法抵禦那難以抗拒的推力。

」 錢塘灣的地形是外寬內窄的「喇叭口」,使潮汐容易產生洶湧的浪濤,形成世界三大湧潮之一的「錢塘潮」。

雖然鯨豚擱淺的原因至今仍無定論,但在錢塘灣附近容易擱淺,很可能是因為當地特殊的地形使鯨豚往此聚集,當洶湧的潮汐來臨,就特別容易被潮浪捲入而擱淺。

錢塘潮。

圖/Wikimedia 過去無法解釋的奇觀,「巨魚」擱淺的傳說 對古人來說,這些龐然大物突然擱淺在沙灘上,想必是難以理解的奇觀,因而產生許多光怪陸離的神鬼傳說。

貶謫說:興風作浪,海神降落處罰 古人觀察到,擱淺死亡的鯨豚常常沒有眼睛!彷彿遭行刑後流放邊陲。

北宋《釣磯立談》就記載:「潯陽潮退,有一大鰌,環體於洲上,時時舉首噞喁,水自腦而出,數日乃死。

瀕江之人饜食其肉。

世說以為海神鑿腦取珠,因以致斃。

」歐陽修也曾在詩作中留下「有時隨潮來,暴死疑遭謫」此一經典名句。

清代學者錢泳則在其著作《履園叢話》留下鄉野傳說:「大凡東海有巨魚流入內地者,必無目,無目,故隨潮而進也。

相傳此魚在海中作風浪翻船至傷人者,必有海神抉其目。

」另一位作家黃逢昶在臺灣寫下的《竹枝詞》也記載地方傳聞:「土人云是魚吞舟不少,龍王剜目示眾」。

從「海神鑿腦取珠」、「暴死疑遭謫」、「海神抉其目」等敘述可知,古人將當時的懲處制度用於解釋鯨豚擱淺現象,歸因於鯨豚犯錯後被海神處罰,行刑挖目後貶謫異地。

閏魚說:閏年報到!鯨豚頭形隨生肖變化? 依據海邊居民的觀察,每到閏年就會有鯨豚報到,因此稱鯨豚為「閏魚」。

早從明代開始,在長江以北、黃海海濱就出現這樣的傳說。

明嘉靖《通州志》就記載:「閏魚,形甚鉅,其骨可以為橋梁。

每閏年始有,故名閏魚。

」另有《如皐縣志》記載:「閏魚,無定形,閏年秋潮,颶風推出海,其大吞舟也。

」 此外,更有閏魚的頭形會與該年生肖相似之說。

例如江蘇東臺人宋武庭說:「閏魚則非閏年不可見也,且形狀不一,按其所閏之年枝生肖而變更焉。

如子年則鼠首魚尾,丑年則牛首魚尾,推而至於寅年虎首,卯年兔首,無不酷肖。

」這些記載展現古人將自然現象與民俗節氣結合的文化思維。

清末「閏魚出海」圖文記事。

老人們相傳每逢閏月,海中總有大魚被沖上岸,因為大魚平時興風作浪、打翻漁船、以人為食,如今才會擱淺,成為人們的美食。

圖/點石齋畫報大可堂版第四冊 神蝦押巨魚說:鯨魚、蝦子,傻傻分不清! 另一種記載也相當有趣,清代的葉良儀在其著作《餘年閒話》中提到,居民看到海外有「四大桅杆(船上懸掛帆的杆柱)悠颺而至」就知道是「閏魚」來了。

這裡提到的「四大桅杆」乃是:「兩大蝦釘其目,押之使上,桅杆即蝦鬚也」。

魚來後,則天氣漸晴,「居民掇梯魚身,先用鋤撥去砂石,然後以刀斧剜其肉,熬油為燃燈之用。

」競相割取三、四日……,接著「又忽晦冥,則蝦復來押之回矣」。

為什麼蝦子會和鯨魚扯上關係,甚至成為懲處鯨魚的獄卒?邱仲麟研究員解釋,會有「兩大蝦釘其目」、「桅杆即蝦鬚」等形容,可能是因為從陸地遠望鯨魚時,其從海中躍起的瞬間,身體兩側的鰭猶如蝦子的兩隻大螯,因此流傳鯨魚擱淺是「神蝦押巨魚」降貶上岸的緣故。

「神蝦押巨魚」傳說,可能是古人誤將鯨魚的鰭看成蝦子的大螯。

圖/研之有物(圖片來源/Unsplash、Pixabay) 地毯式搜尋史料,縱觀鯨豚文化史 邱仲麟研究員的辦公室充滿各式文獻史料,研究主題遍及明清時期的都市、醫療、花卉、西洋鏡、公共衛生、軍事防禦、鯨豚擱淺史等。

圖/研之有物 鯨豚擱淺事件常記載於中國各地的地方志,卻缺乏有系統的文獻整理。

邱仲麟研究員地毯式搜尋中國各地的地方志、筆記、詩文、報紙等文獻,將有提到鯨豚的史料儘量收集、剪貼成冊,並從中整理出古代對鯨豚外觀的描述、統計擱淺地點與季節,並探討古人對龐然大魚突然現身所衍生的各種傳說故事。

每則鯨豚史料皆剪貼成冊,上頭仔細標註資料來源、畫出重要段落,是多年來飽覽各式文獻所累積的豐碩成果,從中可見歷史學家治學的嚴謹態度。

圖/研之有物 從鯨豚史料的研究出發,我們可以得知古人看待海洋生物的態度、應用海洋資源的方式,甚至能觀察古今鯨豚生態的變化。

例如明清時期曾記載,長江流域有「中華白海豚」、「白鱀豚」出沒,如今皆因工業和漁業發展的嚴重侵害而數量銳減,瀕臨絕種。

中華白海豚,主要分布於東印度洋至西南太平洋海域,臺灣、中國、馬來西亞、泰國等地皆可見其蹤跡。

每逢農曆3月下旬,臺灣海峽風浪漸平息,早年的討海人常見到這群嬌客。

因恰逢媽祖誕辰月份,人們相信牠們是捎來媽祖訊息的「媽祖魚」。

圖/flickr 鯨豚擱淺研究不僅豐富了中國文化史中有關海洋生物的內涵,也呈現不同時空背景下所蘊含的文化思維與古今變遷。

延伸閱讀 邱仲麟老師個人網站【110年知識饗宴—胡適院長科普講座】邱仲麟研究員「鯨豚擱淺:中國歷史上的例子」 發表意見 所有討論 0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248篇文章 ・ 2033位粉絲 +追蹤 研之有物,取諧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

探索具體研究案例、直擊研究員生活,成為串聯您與中研院的橋梁,通往博大精深的知識世界。

網頁:研之有物 臉書:研之有物@Facebook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為什麼恐龍可以長得這~麼大,這合理嗎?牠們的食量又會有多驚人?──《誰讓恐龍有了羽毛?》 1 10小時前 來趟蕉心之旅?購買有產地履歷的香蕉好安心 2 22小時前 失戀要吃「香蕉皮」,原來是真的?不但營養,還可以做甜點! 1 1天前 宇宙到底從哪來?從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來看「宇宙起源」,解釋完全不一樣!——《宇宙大哉問》 2 3天前 鑑識故事系列:被植入的性侵記憶 5 2022/09/18 宇宙到底從哪來?從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來看「宇宙起源」,解釋完全不一樣!——《宇宙大哉問》 2 3天前 【2022年搞笑諾貝爾藝術史獎】浣腸也搞儀式感!藥理學家的馬雅考古 2 4天前 熱帶雨林如何自食其力?——《熱帶雨林:多樣、美麗而稀少的熱帶生命》 2 2022/09/19 RELATED 相關文章 前往南美洲考古現場:挖出千年前祕魯沙漠漁村的生活史 殷墟考古大發現!走進上古商王的洗澡間,青銅熱水器、去角質小道具 沉默的警訊—擱淺鯨豚想告訴我們的事 別讓悲劇再次發生!-抹香鯨擱淺事件及海洋垃圾調查 【2022搞笑諾貝爾安全工程獎】交通安全麋鹿有責!用假麋鹿守護行車和平! 0 1 0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0 1 0 前往南美洲考古現場:挖出千年前祕魯沙漠漁村的生活史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2022/07/13 ・6167字 ・閱讀時間約12分鐘 +追蹤 相關標籤: 史語所(3) 安地斯(4) 歷史(86) 海洋假說(1) 考古(65) 考古學(8) 考古學家(4) 遺址(6)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7)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2)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採訪編輯/田偲妤美術設計/蔡宛潔 帶上你無畏的心,出發去考古吧 如果現在就要出發到考古現場,你會帶上什麼?只見考古學家翻出三樣法寶:小平鏟、小水平儀、土色帖。

正當你在納悶這些是什麼,考古學家突然蹦出一句:還要帶上一顆不怕日曬雨淋、上山下海、爬高鑽低的決心!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陳珮瑜,就是一位充滿行動力的考古學家,飛越大半個地球,前往南美洲秘魯進行考古工作。

在這塊古老的大陸下,埋藏著什麼樣的古文明?特殊的自然環境與社會風俗如何影響人類生活?現在就跟著研之有物一起前進考古現場吧! 印第安那瓊斯趁著德軍不注意,偷偷垂降入地下墓室。

他用刷子仔細除去覆蓋在石碑上的黃沙,拿出筆記解讀古埃及象形文字,慢慢拼湊出希伯來聖物法櫃的埋藏地點…… 這是電影《法櫃奇兵》的著名場景,可能也是你我對考古的最初印象,但實際的考古發掘真的是這樣嗎? 不是只有刷子就好?實際上的秘魯考古現場 如果現在就要出發到考古現場,考古學家常攜帶三樣重要工具:土色帖、小平鏟、小水平儀。

圖/研之有物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陳珮瑜助研究員笑著說,用刷子就能進行考古發掘是很多人的刻板印象,但是大多數考古現場並沒有那麼單純,不同區域的環境特色會顯著影響考古學家使用的發掘方法。

例如臺灣的地底常含有充沛的地下水,考古學家常要一邊抽水、一邊從泥濘的地底撈出文物,使用刷子的機會微乎其微。

此外,為了研究不同時期的人類活動史,也常需向下挖掘數公尺深的探坑,有時幾乎是冒著生命危險在狹窄的空間中工作,找尋並拼湊古代人類生活的線索。

考古學家在深達5公尺的探坑內工作。

圖/陳珮瑜 然而,當我們跟隨考古學家的腳步,來到太平洋另一端的秘魯海岸,場景切換成沙漠環境,這時候刷子還真的成為重要的考古工具。

是什麼原因造就特殊的海岸沙漠環境?在安地斯山脈西麓這塊古老的大陸下,又埋藏著什麼樣的古文明,讓一名臺灣人想要跨越太平洋前來探究? 這一切都得從流經南美洲西岸的「秘魯涼流」說起。

涼流導致海水溫度偏低,當冷空氣碰到溫暖的陸地後,空氣中的含水量上升,但濕氣無法凝結降雨,造就了秘魯沿岸的沙漠氣候。

空氣中的水氣要等觸及安地斯高山後,才能重新凝結成雨,落下的雨水匯流成河,在往西流入太平洋的途中,沖積出由南而北獨立分布的河谷平原。

如果你是距今5千年前的安地斯先民,你會選擇住在乾燥的沿海地區,還是肥沃的河谷平原?答案完全顛覆眾人的想像!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陳珮瑜、NASA) 是乾燥沿海?還是肥沃河谷?答案都在秘魯涼流內 考古學家針對秘魯多個河谷進行調查,發現在距今5千年前開始的安地斯先陶時代晚期(LatePreceramicPeriod;距今約5,000至3,800年前),主要的聚落皆分布在沿海地區,內陸河谷中的遺址數量相對稀少,顯示平原農耕不是當時首選的生業活動。

那麼在沙漠環境中,人們又是靠什麼樣的生業策略取得食物?這跟秘魯涼流又有什麼關係呢? 原來,秘魯涼流雖然造成沿海乾燥的沙漠氣候,卻也為當地帶來豐富的海洋資源,至今仍是世界三大漁場之一,盛產鯷魚、沙丁魚等數量龐大且穩定的漁獲。

秘魯涼流漁場盛產鯷魚,至今仍被視為世界上數量最多、年產量最豐富的魚種。

圖/iStock 綜合當地特有的環境條件,以及秘魯中、北部海岸大型遺址的出土資料,考古學家Moseley於1975年發表了著名的「海洋假說」(MaritimeFoundationsofAndeanCivilization,又稱MaritimeHypothesis),主要概念是:先陶時代晚期的人群最常利用的自然資源就是穩定且產量可預期的魚類,這些豐富的海洋資源足以取代農業、支撐人口增長。

隨著人口增加,充足的勞動力逐步發展成專業化分工的複雜社會,而大型公共建築的出現即是文明發展最直接的證據。

海洋假說顛覆了舊大陸考古論述中以農業為主流的思潮,也建構了秘魯安地斯地區文明發展的獨特軌跡,成為近50年來秘魯考古學家批判或對話論述的焦點之一。

然而,無論是支持或檢討海洋假說,過往討論多著重在大型公共建築的研究。

而陳珮瑜在著手秘魯研究之初就發覺:只關注公共建築的研究觀點,很難揭露史前人群的日常生活樣貌,也讓社會發展的圖像顯得單一。

不同於其他人偏好在大型遺址進行研究,她鎖定此時期的小規模漁村聚落作為研究主體,企圖以考古發掘取得研究材料,探討史前社群的生業策略,一窺社會發展更多元的可能性。

這樣的研究視角是以史前的平民大眾為主體,構成一種「由下而上」的研究觀點: 考古學家可以藉由考古材料的累積,細緻地研究每個案例,拼湊出史前人群的生活線索。

當累積的個案資料充足後,就能構成更清晰的社會發展趨勢,並逐步回應上層的理論問題。

「由下而上」的研究方法,重建千年前的人類生活史 HuacaNegra遺址空照圖,圈起處是主要的考古區域。

圖/Googleearth、陳珮瑜補充遺址範圍 就是這種「由下而上」的研究信念,讓秘魯北海岸Virú河谷內,規模較小的HuacaNegra遺址在首次發現的70多年後,重新進入研究者的視野。

在這個面積約110x190平方公尺、高約5公尺的土丘範圍中,陳珮瑜帶領的團隊發掘了6個探坑,完整揭露不同時期的文化層。

考古學地層揭示了不同的人類活動痕跡,仔細觀察,哪裡有集中的貝殼遺留?哪裡有火煻痕跡?圖/陳珮瑜 透過觀察地層堆積,再整合碳十四分析校正定年的結果,團隊重建了當地長達2千年(距今5,200至3,150年前)的居住史,這當中的人類活動可以劃分成4個特色鮮明的階段,從早到晚分別是:非定居偶發人類活動、定居漁村聚落、聚落展開公共建築計畫、公共建築棄用與漁村生活的延續。

觀察地層堆積時,考古學家會借助土色帖,尋找人類活動的蛛絲馬跡。

因人類活動的地點通常遺留較多有機質,讓土的顏色偏深。

若想幫地層定年,可應用有機物進行碳十四分析。

秘魯當地常用史前遺留的棉花種子,因生長週期短,比起碳化的木頭更能定出精準的年代。

圖/研之有物 從距今5,200至4,650年前,最早有人類活動的底部地層觀察起,主要的堆積都是自然形成而顏色較淺的海沙,偶爾零星發現顏色較深的土層堆積,應是史前人群在此短暫活動、燒炭生火所留下的痕跡。

此外,團隊還發現一處密集的貝類遺留區,但上層又是連續的海沙堆積,顯示這時期的人類偶爾來遺址範圍內活動,但還未在此定居。

到了距今4,650至4,100年的第二階段,開始出現連續且顏色較深的土層,伴隨著一件件文物持續且穩定出土,證明人類開始在此定居。

另外,仔細淘篩土壤所取得的標本顯示:這時期的魚類遺存出土密度為4個階段中最高,代表捕魚是此時期重要的生業活動。

第二居住階段(定居漁村聚落)地層中,挖掘出許多魚類骨頭。

考古學家研判,此時史前人群的生業活動著重在漁撈。

圖/陳珮瑜 生業策略如何轉變?考古證據裡的線索 當遺址進入第三階段(距今4,100至3,650年前),居民生活似乎有了顯著的轉變。

首先,以泥磚(adobe)興建的大型公共建築開始出現。

考古團隊在其中一處泥磚牆下發現一具女性骨骸。

從地層上可以看出,放入骨骸之後,人們在她身上放置一塊石頭,並有燒火的火煻痕跡,之後緊接著進行泥磚牆的建築作業。

由此推測,骨骸放置與相關活動可能和施工前的儀式有關,這些特殊活動也讓學者更相信,此處發現的建築牆基是屬於公共建築,而非一般的家庭住屋。

第三居住階段(聚落展開公共建築計畫)地層中,發現一具女性骸骨(左下)、殘存的公共建築泥磚牆基。

為了方便發掘人骨,上方的牆基、火煻、石頭已先移除。

圖/陳珮瑜 另一個出乎意料之處在於生業活動的大轉變,地層中貝類遺留的出現頻率明顯高過魚骨!而且這些貝類多來自大約1公里外的海岸,顯示居民改以就近採集貝類作為主要的生業活動。

然而,專注在貝類資源利用有幾個缺點:首先,每回人力能採到的貝類數量有限,不如在漁場撒網捕魚有效率。

此外,貝類離水死亡後容易腐壞,不像魚類能以曬乾、鹽漬、煙燻等方式保存。

簡而言之,以採貝為主的生業活動較難穩定支撐聚落人口的飲食需求,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這樣的轉變呢? 第三居住階段(公共建築計畫展開)地層中,高密度的貝類遺留出土,顯示居民改以採貝作為主要的生業活動。

圖/陳珮瑜 小型聚落中「勞動力的重新分配」可能是改變生業策略的主因。

從目前的資料看來,HuacaNegra聚落2千年來的魚類、貝類組成都相當穩定,代表整體環境的波動不大;聚落規模方面沒有明顯變化,也暗示整體人口並無顯著增加。

在外部條件相似的情況下,考古學家就得回到聚落內部活動來推敲可能的原因。

在第三居住階段最關鍵的聚落活動就是大型公共建築的興建,由於從事大型建設等公共活動需要投入較多人力,可能會動用到原本捕魚的勞動力,在人力有限的情況下,誰來負責張羅食物?誰來負責公共事務?成為居民需解決的問題。

陳珮瑜推論:「捕魚的收穫效益較高,但也需具備技術體力的漁夫,再搭配製作精良的漁船、漁網等工具才能執行。

相對地,貝類採集活動雖然效率不高,但進入門檻也相對較低,生產力較低的老人、小孩都能協助進行,如此就能以即採即食的方式滿足基本飲食需求。

」 換而言之,「勞動力的重新分配」可能是改變生業策略的主因。

這樣的生業策略使得HuacaNegra能以小規模聚落的姿態滿足執行公共事務的需求,但也一定程度限制了聚落人口增長與規模擴張。

遺址的最後一個居住階段是距今3,650至3,150年前,這時期出土的「陶器」和「棉紡織品」是重要的指標性文化內涵,代表從先陶時代進入秘魯考古學的下一階段:初始時期(InitialPeriod)。

此時公共建築相關活動已逐漸停止,人們雖然繼續生活了一段時間,最終仍棄用了此地,之後遺址範圍內不再有人類穩定長居,只剩下地層中人群生活的些許痕跡,靜待數千年後考古學家的再度造訪。

距今約3,500年前的棉紡織品。

秘魯特殊的乾燥環境讓有機的紡織品得以保存。

圖/陳珮瑜 HuacaNegra遺址沒有持續且大量使用魚類資源,改以採貝為主的生業型態也沒有讓居住人口、聚落規模因此增長。

本研究呈現了不同於海洋假說的另一種發展過程,也說明每個史前社會都有其多元發展的可能性。

HuacaNegra遺址自1940年代末期首次發掘,當時學者認為此遺址見證了秘魯史前人群從先陶時代進入初始時期的轉變,但不認為這兩個時期的生業活動有顯著差別。

相隔70多年後,遠從臺灣來的考古學家帶領團隊進行最新研究,不只重建了更完整的居住史,也揭露了社會運作在不同階段的重要轉變。

陳珮瑜對整個考古研究歷程有感而發:「如果用過去那種大的文化框架來看,可能看不出這2千年來有什麼變化,但當你很細緻的去看這些材料,其實當中的差別還是很明顯。

」這也回應了她的「由下而上」研究觀點,讓個案訴說自己的故事。

比較研究的開啟,發現祕魯與臺灣意外的共同點 圖/研之有物 陳珮瑜最初因學習西班牙文,因緣際會下前往秘魯參與考古工作。

在南美洲這塊古老的大陸上,當地人通常知道住家附近有遺址或古墓群的存在,有些人甚至會沿用遺址的地基來蓋房子。

遺址也有助市鎮凝聚歷史認同感、發展觀光與考古相關產業,幾乎每個市鎮都有考古博物館。

「我第一次參加秘魯的考古工作,就獲得當地市政府頒發的獎牌,表彰我們發揚當地史前文化的貢獻,這對來自臺灣的考古學家來說,是很新鮮也很振奮的體驗!」陳珮瑜回憶道,「他們的考古跟人的生活連結很強烈,考古學家的工作也被社會所重視,你會對那個情境有種嚮往,讓我想去那邊做研究。

」 陳珮瑜(左一)與秘魯當地考古團隊。

圖/陳珮瑜 如今,繞了地球一大圈又回到臺灣,陳珮瑜計畫將秘魯的研究收穫帶到臺灣繼續探索,進行跨文化的比較研究。

她進一步說到:「比較研究並不是說安地斯的文化脈絡可以直接套用在臺灣的考古研究,關鍵在於兩地皆會面臨同樣的問題:不同區域的小規模社會在邁向複雜化的過程中,有哪些不同的發展方向?生業型態或其他經濟活動扮演的角色為何?這也是臺灣較少探究的問題。

」 除了大的研究議題可以互通,臺灣與秘魯還有一個出人意料的共通點,那就是從海岸到山區的直線距離都很短,史前人群能在相對短的步行時間內接觸到各種生態區位與資源。

對此,秘魯考古學研究已有很多系統性的討論,探究人群對不同生態區位的互補運用。

這不禁讓陳珮瑜好奇,臺灣史前人類在不同生態區位可及性很高的條件下,有什麼特殊的資源使用邏輯?不同區位的交流互動對史前文化與社會發展產生什麼影響?或許都是下一步能探索的問題。

陳珮瑜的新研究預計從苗栗海岸地區的考古調查展開,試圖聚焦在聚落與環境的關係、可能的生業活動討論。

以前輩考古學家的研究為起步基礎,如同考古學家在秘魯Virú河谷的實地踏查,一步一腳印,調查遺址現況、確認有無新的遺址發現,並尋找適合的遺址進行研究性質的發掘。

在由下而上的材料累積下,埋藏在臺灣地底的史前遺址正準備訴說屬於自己的故事。

延伸閱讀 陳珮瑜老師個人網站“BigTransitionsinaSmallFishingVillage:theLatePreceramicLifeinHuacaNegra,VirúValley,Peru,”PhDDissertation,DepartmentofAnthropology,UniversityofPittsburgh,2019.陳珮瑜,2020,〈生業資源的利用與小規模社會的發展:比較觀點下的海洋假說與宴飲消費〉,《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93:49-86。

陳珮瑜,2020,〈草泥馬的二三事 一個南美考古學家的雜談〉,「芭樂人類學」。

發表意見 所有討論 0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248篇文章 ・ 2033位粉絲 +追蹤 研之有物,取諧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

探索具體研究案例、直擊研究員生活,成為串聯您與中研院的橋梁,通往博大精深的知識世界。

網頁:研之有物 臉書:研之有物@Facebook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為什麼恐龍可以長得這~麼大,這合理嗎?牠們的食量又會有多驚人?──《誰讓恐龍有了羽毛?》 1 10小時前 來趟蕉心之旅?購買有產地履歷的香蕉好安心 2 22小時前 失戀要吃「香蕉皮」,原來是真的?不但營養,還可以做甜點! 1 1天前 宇宙到底從哪來?從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來看「宇宙起源」,解釋完全不一樣!——《宇宙大哉問》 2 3天前 鑑識故事系列:被植入的性侵記憶 5 2022/09/18 宇宙到底從哪來?從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來看「宇宙起源」,解釋完全不一樣!——《宇宙大哉問》 2 3天前 【2022年搞笑諾貝爾藝術史獎】浣腸也搞儀式感!藥理學家的馬雅考古 2 4天前 熱帶雨林如何自食其力?——《熱帶雨林:多樣、美麗而稀少的熱帶生命》 2 2022/09/19 RELATED 相關文章 歐洲人克服乳糖不耐,少拉肚子就是達爾文贏家? 怎麼證明澳洲人吃剩的蛋殼,來自5萬年史前巨鳥? 十萬年灰狼DNA,替狗的起源帶來什麼啟示? 早在80萬年前就已知用火?科學家用AI找到超古老人類用火證據! 是吞船大魚,還是海裡的「豬」?從古人的眼中,跨時空探索「鯨豚文化史」 繁 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