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战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宋徽宗统治时期,女真人在首领完颜阿骨打带领下崛起,金國建立并发动对宗主国辽朝的战争(详见金灭辽之战)。

北宋主动派人同金朝签订海上之盟,联合攻打辽朝。

宋金戰爭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20年12月20日)若您熟悉來源語言和主題,請協助參考外語維基百科擴充條目。

請勿直接提交機械翻譯,也不要翻譯不可靠、低品質內容。

依版權協議,譯文需在編輯摘要註明來源,或於討論頁頂部標記{{Translatedpage}}標籤。

宋金戰爭日期1125年-1141年;1161年-1164年;1206年-1207年;1216年-1219年;1233年-1234年地點從河北、河東到淮河、長江流域結果 金國滅亡北宋,占據了淮河、秦嶺以北。

最後南宋聯合大蒙古國在蔡州滅金參戰方 宋朝(北宋→南宋) 金國指揮官與領導者 君主:宋徽宗宋欽宗宋高宗宋孝宗宋光宗宋寧宗宋理宗將臣:岳飛關勝李綱宗澤韓世忠劉錡張俊劉光世吳玠吳璘張浚李寶虞允文韓侂胄畢再遇孟珙王稟張孝純 金太宗完顏宗翰完顏宗望完顏宗弼完顏婁室完顏昌完顏希尹完顏宗輔完顏杲完顏亮金章宗金宣宗金哀宗仆散安貞 宋金戰爭,是從1125年-1141年金軍南侵,滅北宋、占領中原開始,1161年-1164年;1206年-1207年;1216年-1219年,金軍屢次對宋朝進行的侵略性戰爭,直到端平元年(1234年)蔡州之戰,南宋聯合蒙古帝國滅亡金朝,共計25年。

目次 1前奏 2過程 2.1靖康之恥 3背景 4金第一次攻宋 4.1徽宗南逃 4.2第一次開封圍城戰 4.3宣和和議 4.4金第一次撤軍 5金第二次攻宋 5.1第二次開封圍城戰 5.2兩次圍城分析 6俘虜 7後續 8影響 8.1對明朝的影晌 8.2環境 8.3文化 9注釋 10參考文獻 10.1引用 10.2來源 11參見 11.1金奪中原戰爭 11.2海陵王侵宋失敗 11.3開禧北伐 11.4金三道攻宋之戰 12注釋 12.1宋蒙滅金 13宋金戰爭年表 14注釋 15參考文獻 16參見 前奏[編輯] 宋徽宗統治時期,女真人在首領完顏阿骨打帶領下崛起,金國建立並發動對宗主國遼朝的戰爭(詳見金滅遼之戰)。

北宋主動派人同金朝簽訂海上之盟,聯合攻打遼朝。

金軍連奪遼朝四京,而宋軍在攻打遼南京時卻被遼朝大將耶律大石擊敗,於是金朝出兵奪取遼南京,至此遼朝五京全部陷落。

1125年,遼天祚帝在逃亡西夏的途中被金軍截擊俘虜,遼朝滅亡。

金朝在滅遼之戰中見到北宋的軟弱無能,便萌生滅宋之意,但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執意要與宋和好,所以宋金之間暫時沒有戰爭。

1123年金太祖病逝後,其弟完顏吳乞買即位,史稱金太宗,太宗皇帝即位後著手準備發動對宋戰爭。

女真人久居北方寒冷之地,不耐酷暑。

金軍一般是盛夏休戰,而於秋冬季節弓勁馬肥之際南侵,攻勢一般從秋天開始,春天結束,宋人於是稱之為「防秋」。

春末金軍退兵,即將進入盛夏季節,則是宋軍北伐之時[1]。

過程[編輯] 靖康之恥[編輯] 主條目:靖康之恥   此條目介紹的是北宋被女真入侵的戰爭。

關於明朝內戰,請見「靖難之役」。

靖康之禍宋金戰爭的一部分日期1125年9月-1127年3月地點河南省開封市結果 金朝決定性勝利 宋徽宗、宋欽宗、大量趙宋皇室被擄,宋太宗一系血脈幾乎全斷 開封失陷,北宋滅亡,南宋續國 這場戰役的恥辱性失敗深刻地影響著後代的明朝對外族入侵、中原國防的反應,例如:太祖與成祖時期的北伐,以及末期的行動領土變更 北宋黃河以北領土被金朝占領,宋徽宗之九子宋高宗南渡建南宋。

參戰方 北宋 金朝指揮官與領導者 宋徽宗宋欽宗李綱 金太宗完顏宗望完顏宗翰兵力 第一次圍城:200,000第二次圍城:70,000「金人之兵...不過六萬人,...吾勤王之師集城下者二十餘萬」李綱《靖康傳信》 第一次圍城:100,000第二次圍城:150,000傷亡與損失 北宋滅亡,大多數宋太宗一系的趙宋皇室被擄走。

趙構於應天府稱帝,是為宋高宗。

未知 靖康之禍,又稱靖康之恥、靖康之變、靖康之亂、靖康之難,是指西元1125年-1127年,來自北方的女真族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擄走皇帝宋欽宗和太上皇宋徽宗,及幾乎全部宋太宗一系的趙宋皇族、后妃、官吏及逾十萬首都平民的重大戰爭及災難。

城破於宋欽宗靖康元年(丙午年)閏十一月二十五日,因而得名。

1125年(北宋宣和七年)秋,金軍借張覺事變,分東、西兩路南下攻宋。

東路由完顏宗望領軍攻燕京。

西路由完顏宗翰領軍直撲太原。

東路金兵破燕京,攻佔河北,河南等地,渡過黃河,南趨汴梁。

宋徽宗見勢危,禪位於太子趙桓,是為宋欽宗,徽宗在幕後主政,同時為南逃準備。

1126年(靖康元年)正月,完顏宗望率金兵東路軍進至開封府城下,包圍北宋首都,因京城守禦使李綱抵抗得力而未能破城。

宗望脅逼宋議和後撤軍,即宣和和議,金人要求五百萬兩黃金及五千萬兩銀幣,宋欽宗以康王趙構、太宰張邦昌為人質,並割讓中山、河間(今屬河北)、太原三鎮。

同年秋八月,金軍又兩路攻宋,西路軍破太原,此前欽宗早已將李綱罷相;閏十一月,金兩路軍會師兵臨汴京,圍城一個月後,城破。

1127年春,金軍俘宋徽、欽二帝及大批宋太宗一系的皇族北去,北宋滅亡。

康王趙構於應天府稱帝,是為宋高宗,史稱南宋。

背景[編輯] 此章節沒有提供參考來源,內容可能無法查證。

北宋歷代皇帝一直希望收復燕雲十六州,同樣希望收復且好大喜功的宋徽宗許與金人結盟。

為收復燕雲十六州,宣和二年(1120年),宋金兩國結成海上之盟,協議金攻遼國中京,而宋攻遼燕京,事成之後,燕雲十六州歸宋,宋需將本來送給遼的歲幣轉送給金,而遼的其餘國土亦歸金。

後來金兵攻破遼中京,而宋朝二十萬大軍大敗。

遼南京(燕京)由金人所攻佔,天祚帝被俘,遼國滅亡。

金滅遼之役嚴重暴露宋軍的戰鬥力虛弱,國庫空虛。

宋朝要求金人履行盟約,交回燕雲十六州,但金人指出宋人沒有執行攻打燕京的條件,結果宋則用更多的錢物贖回七州空城。

此後宋朝內部權鬥激烈:王黼以贖回燕京有功而權勢日盛,與太子趙桓不和,陰謀策劃立鄆王趙楷作太子。

右相少宰李邦彥和蔡攸結黨排斥王黼,御史中丞何㮚也彈劾王黼「奸邪專橫」,王黼於是罷相。

這時朱勔力勸徽宗再用年已八十、目盲不能寫字的老臣蔡京,蔡京成為太師總領政事,具體事務由其子蔡絛把持。

白時中為左相太宰、李邦彥為右相少宰,一切奉蔡京父子的意志。

1123年五月,宋徽宗策反已降金的原遼將金南京平州(今河北盧龍縣,不在十六州之內)留守張覺率平州路三州平州、營州、灤州及榆關(山海關)叛投宋;並趁金太祖去世,派宦官譚稹為兩河燕雲府宣撫使要求金歸還燕雲其餘九州,於是朔、應、蔚三州都降宋;十一月,金將朔州(已被宋接管)和武州割給宋朝。

但當月金太宗就派完顏宗望襲擊平州,張覺敗逃投奔遼降將燕京留守郭藥師,宋軍沒有救援,半年後平州、營州都失陷,張覺母妻被俘,弟弟降金並交出了宋徽宗策反張覺的書信,金以此為由迫使宋朝殺張覺,郭藥師及燕雲十六州的漢人也因此寒心。

1125年四月,童貫、蔡攸又與白時中、李邦彥等排斥蔡絛。

蔡京再度免官,童貫封廣陽郡王,蔡攸加太保。

金指使西夏攻打朔、武,但被譚稹擊退。

金對宋徽宗稱譚稹曾答應給其錢糧卻沒有兌現,譚稹被罷官,代以童貫。

童貫派使者向完顏宗翰索要九州,但同時金國即以張覺事變為由攻宋。

金第一次攻宋[編輯]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金史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宋史 宋徽宗宣和七年、金太宗天會三年(1125年)八月,完顏宗望、完顏宗翰以張覺事變為由奏請攻宋。

十月,東路完顏宗望率軍自平州(今河北秦皇島市盧龍縣)攻燕山府(今北京西南)。

宋易州(今河北保定市易縣)戍將韓民毅投降。

十二月甲辰(西曆1126年1月2日),於白河(今北京密雲縣白河峽谷)和古北口(今北京密雲縣古北口鎮)大敗宋軍;兩日後,宋將郭藥師降,宋燕山府防衛崩潰;不久破宋中山(今河北定州)派來之三萬援軍,1月14日又破宋兵五千於真定府(今河北正定),1月22日克信德府(今河北邢台)。

西路左副元帥完顏宗翰則率軍自大同攻太原(今均在山西),但戰事沒有完顏宗望順利。

原遼籍漢人民兵組成的十數萬義勝軍降金,天會三年十二月庚子日(西曆1125年12月29日),金宋交戰之際,義勝軍開朔州(今山西朔州)城門,並於戊申日(西曆1126年1月6日)擒送代州(今山西代縣)守將,致使二州皆為金所得;1月13日中山投降,1月15日包圍太原,雖然童貫逃跑,但「悉為王稟隨機應變,終不能攻」。

以至西路軍受阻貽誤軍機,直到得知完顏宗望已經和宋講和以後才罷兵。

徽宗南逃[編輯] 完顏宗望軍南下,宋徽宗忙罷除花石綱和內外製造局。

宋軍參議官宇文虛中曾上書指朝廷失策,用童貫、王黼為主帥是用錯了人,預言「將有納侮自焚之禍」,多次建策防邊,王黼卻不理。

這時,宋徽宗問計於宇文虛中。

宇文虛中認為只有先下詔罪己,改革弊政,來挽回人心。

徽宗要宇文虛中和吳敏起草詔書悔過,號召各地駐軍勤王入援京師,其中主要是召西軍(宋朝征防西夏的邊防軍,是宋當時最精銳部隊)熙河經略使姚古、秦鳳經略使种師中領兵入援。

完顏宗望軍侵入中山府時,徽宗又想棄開封南逃。

給事中吳敏當時是主戰派(後變為投降派),竭力反對逃跑,推薦太常少卿李綱守城。

李綱奏上「禦戎」五策,又勸徽宗:「非傳位太子,不足以招徠天下豪傑」,建議徽宗退位,「收將士心」。

徽宗任命吳敏為門下侍郎輔佐太子。

十二月,太子趙桓在哭哭啼啼中即皇位,是為宋欽宗,改明年年號為「靖康」。

徽宗退位,號教主道君皇帝,稱「太上皇」。

靖康元年(天會四年,1126年)正月丁卯(初一日,1月25日),金軍攻濬州,內侍梁方平領兵在黃河北岸,金軍奄至,宋軍奔潰。

南岸守橋者望見敵軍旗幟,慌忙燒斷橋纜,金軍被隔斷在北岸。

正月初三己巳日(1月27日),完顏宗望軍渡過黃河,第二日攻下滑州(今河南滑縣)。

正月初三日,太上皇徽宗、蔡京、童貫等人聽說金軍已經渡過黃河,當晚就連夜南逃。

徽宗僅帶蔡攸及內侍數人,以「燒香」為名,匆匆逃到亳州,又從亳州逃到鎮江;童貫和殿前都指揮使高俅率領勝捷軍和禁衛,在泗州境追上太上皇徽宗;蔡京也以「扈從」為名帶領家人逃到拱州。

消息傳出,輿論大嘩,太學生陳東等上書,指蔡京、王黼、童貫、梁師成、李彥、朱勔為「六賊」,說「六賊異名同罪」應該處死,「傳首四方,以謝天下」。

宋欽宗於是罷免王黼。

吳敏、李綱請斬王黼,開封府尹聶山派武士至雍丘縣南固村斬王黼首。

李彥、梁師成賜死。

蔡京、童貫在亳州被貶官流放。

三月,欽宗派使者迎接宋徽宗一行回宮,四月,太上皇徽宗回到龍德宮,實際上被欽宗軟禁。

欽宗也得以處分蔡京、童貫等人,蔡京在流放途中死於潭州,欽宗派監察御史斬童貫。

九月,朱勔和蔡攸、蔡翛三人被流放,都在流放地處斬。

蔡絛也被流放,病死。

金人得知宋朝新君登基、殺奸臣,一度生出北返之意。

第一次開封圍城戰[編輯] 宋欽宗在正月初三日徽宗南逃後立即下詔親征,命門下侍郎吳敏為親征行營副使,顯謨閣直學士、開封府尹聶昌(即聶山)、兵部侍郎李綱為行營使司參謀官。

第二日,宰相白時中、李邦彥等投降派即建議欽宗棄城逃跑,出奔襄陽府、鄧州。

李綱得知馬上上殿面議反對:「今日之計,莫如整厲士馬,聲言出戰,固結民心,相與堅守,以待勤王之師。

」欽宗問:「誰能將兵?」李綱說這應該是宰相白時中、李邦彥的職責。

白時中厲聲反詰問李綱莫非能領兵出戰,李綱回答:「倘使治軍,願以死報。

」宋欽宗於是任命李綱為尚書右丞、東京留守,以同知樞密院李梲為副,聶昌為隨軍轉運使,領兵守城。

可是第三日早晨入朝,宋欽宗又被投降派說動,準備出發南逃,李綱又說服欽宗留下,並傳旨說:「上意已定,敢復有言去者斬!」欽宗登上宣德門,由吳敏、李綱向門樓前的百官將士們宣布,決心固守保衛東京開封。

白時中被罷免,公議稱快,李邦彥、張邦昌遞進為相,同知樞密院事蔡懋為尚書左丞。

李綱用百步法分兵備禦,四壁城墻每一壁用正規軍一萬二千人;又編馬步軍前後左右中四萬人,每軍八千人,分置將官統領,派前軍守護東水門外的糧倉,後軍守護東門外樊家岡。

又裝備各種防守的武器、工具。

四日之內,戰守設施大致準備妥當。

正月初七(1126年1月31日),完顏宗望的金國東路軍至京城西北,由郭藥師引導,駐屯在牟駝岡天駟監,當夜,金軍立刻攻打宣澤門。

李綱派出敢死士,斬獲百餘人。

金軍一直攻打到天明方止,金使吳孝民入城要求宋朝交出親王、宰相到金軍為質,李綱請行,欽宗以他有統兵之職,讓他的副手李梲為主使,前往金營議和。

初九,金軍猛攻通天、景陽門一帶,又攻陳橋、封丘、衛州等門,都被李綱擊退。

金軍游騎四出抄掠,僅東明、太康、雍正、扶溝、鄢陵五縣保存。

由於惱怒東明小城久攻不下,再次增兵三千猛攻,京東將董有鄰率眾抵抗,斬首十餘級,殺死金環三太子。

宣和和議[編輯] 完顏宗望對宋議和使團提出金五百萬兩、銀五千萬兩、牛馬萬匹、衣緞百萬疋;割大原、中山、河間三路地,並以宰相、親王為質的條件。

正月初十,宋朝全力收刮京城軍民官吏金銀財物,在期限內得金二十餘萬、銀四百餘萬兩,民間財力為之一空。

十四日,康王趙構、張邦昌、高世則帶領金銀財物前往金軍大營。

此時只有完顏宗望的金國東路軍參與圍攻開封。

完顏宗翰的金國西路軍不但在太原被絆住,而且又拒絕完顏宗望提出的隔斷西軍的部署,以至京西馬忠、京東范瓊、种師道的十萬西軍順利趕到開封,完顏宗望被動後撤到開封西北遠郊孟陽扎營寨。

都統制姚平仲領步騎萬人劫完顏宗望營寨被全殲一事,有人指是投降派李邦彥、李梲為逼主戰派李綱、种師道議和而有意無意透露給奸細鄧珪所致。

劫寨失敗以後,李綱、种師道被撤銷軍權。

金兵復至開封城下,宋欽宗大恐,遣使說:「初不知其事,且將加罪其人。

」李邦彥又使宋欽宗下令不得得罪金兵,一霹靂砲手發砲後被梟首處死。

完顏宗望再攻城時被西軍擊退,於是停止進攻,改肅王趙樞為人質,康王趙構得以回歸。

二月初十,金軍撤退。

東京城被圍凡三十三日。

金第一次撤軍[編輯] 完顏宗望的金國東路軍第一次圍攻開封不果,臨走前派人入城辭行,並送來一封拜辭信,說是「非不欲詣闕廷展辭,少敘悃愊,以在軍中,不克如願,謹遣某某等充代辭使副,有些少禮物,具於別幅,謹奉書奏辭。

」完顏宗望退軍之時,种師道之弟种師中率領的西軍精銳秦鳳軍三萬人開到東京開封,种師道即命他率部尾隨金軍之後,俟其半渡而擊之,完全消滅其尚在南岸的一半,將金國最精銳的東路軍打殘以消後患。

李綱也建議用澶淵故事[註1]「護送」金軍出境,密告諸將有機會就縱兵追擊。

宋欽宗也同意李綱表面上的建議,派軍十萬,緊緊「護送」。

但吳敏(此時已轉為討好金軍的主和派)、唐恪(què)、耿南仲等投降派又最終壓倒了主戰派,派人在黃河邊上樹立大旗,嚴令軍隊不得繞過大旗趕金軍,否則一概處死。

以後种師道又提出亡羊補牢之辦法,建議集合大軍駐屯黃河兩岸,防止金軍再次渡河,預為下次「防秋」之計[註2]。

宋欽宗准奏施行,不久又被吳敏、唐恪、耿南仲等投降派大臣壓倒,認為萬一金軍不來這筆巨大的軍事費用會被浪費,拒絕採用种師道之言,連主戰派徐處仁也持此意見。

以後种師道氣憤致疾,以至病死。

李綱則被外調河北河東宣撫使,無所作為,最後被逐到江西。

金第二次攻宋[編輯]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靖康稗史箋證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避戎嘉話 不久,金國以蕭仲恭使宋,耶律餘睹監軍。

宋欽宗認為此二人都是原遼國貴族,可誘而用之,以蠟丸封了一封書信讓蕭仲恭送耶律餘睹,使為內應。

蕭仲恭忙跑回金國見完顏宗望,以蠟丸書信獻之。

八月,宗望以此為由集合軍隊重新伐宋。

第二次攻至汴京仍然是完顏宗翰和完顏宗望兩人的比賽。

第一階段,西路完顏宗翰八月庚戌(1126年9月5日)和第一次攻宋一樣從大同出發,第二日破宋張灝軍於文水(今在山西),又全殲种師中、姚古的援軍,9月21日克太原。

東路完顏宗望9月8日從保州出發,當日破宋兵於雄州(今河北保定市雄縣)、中山(今河北定州)。

9月15日,攻下新樂(今在河北)。

9月26日,破宋大將种師閔於井陘,取天威軍(今河北井陘縣),克真定(今河北正定),真定知府李邈被俘,不屈而死。

第二階段,經過休整,西路完顏宗翰11月18日自太原向汴京進攻,22日攻下威勝軍(今山西沁縣)。

11月29日宗翰克隆德府(今山西長治)。

12月4日,完顏宗翰克澤州(今山西晉城市)。

12月10日(十一月二十五丙戌日)宗翰克懷州(今河南沁陽),守將霍安國等堅決抵抗,完顏宗翰遂滅霍安國滿門[2]。

西路宗翰使完顏婁室等先趨河南。

11月27日(癸酉,十一月十二日)晚,金軍至河外,宋宣撫副使折彥質領兵十二萬與之對壘[3]。

金軍整夜擊打戰鼓擾軍,宋軍到28日黎明時,未戰就悉數潰奔[4],金軍遂長驅而南下。

11月29日,完顏活女渡盟津(今河南孟津)[5],宋西京洛陽、永安軍(今河南偃師東)皆投降。

11月30日(十一月十五丙子日),金兵由汜水關渡河,洛口宋軍望風而潰,鄭州(今河南省會)降[6]。

東京開封城閉門清野,城內大亂,軍民乘亂放火劫掠,城東巡檢龍清等捕殺三百餘人才稍微安定。

12月1日(十六日),康王趙構出城外逃。

東路完顏宗望11月20日自真定向汴京進攻;11月22日(十一月初七戊辰日),宗望至河上;宗望知滑、濬有備,乃由恩州古榆渡趨大名[7];12月4日宗望諸軍渡河,隨後攻下臨河縣(今河南浚縣東北臨河村南)、大名縣(今在河北)、德清軍(今河南清豐)、開德府(今河南濮陽);於12月9日到達汴京城下。

12月17日,完顏宗翰才到達汴京城下,被完顏宗望搶先一步。

第二次開封圍城戰[編輯] 十一月二十四日(乙酉,12月9日),金軍完顏宗望部至京師開封城下[8],城中惟衛士、上四軍、中軍效勇及東西路弓手七萬人分四壁守禦。

只有張叔夜父子領三萬人來救援,十一月二十八日(己丑,12月13日)至城下。

閏月初一(壬辰朔,12月16日),宋出兵拒戰,被完顏宗望等擊敗。

十一月二十九庚寅日、閏十一月初一壬辰日至初三甲午日(12月14日、16日-18日),欽宗先後被甲登城東、南、西、北四壁,以御膳賜士卒,易取士卒火飯以進食,人皆感激流涕[9]。

閏十一月初五(12月20日),完顏宗翰部攻陷拱州,駐屯青城,與完顏宗望部合圍東京開封。

初七,殿前副都指揮使王宗濋率牙兵千餘出城與敵對戰,統制官高師旦戰死。

初十,金人派遣蕭慶等來貸糧,並議和。

十二日,張叔夜見南城飛石擊中樓櫓,與范瓊分麾下兵襲敵營,想要燒毀炮架。

遙見金軍鐵騎,宋軍不克陣而奔,互相踩踏及溺隍死者以千數。

十五日,宋朝派遣簽書樞密院事曹輔、尚書左丞馮澥等人前往金營請和,乞求停止攻城。

完顏宗望要求宋朝割讓河東、河北兩路之地,再送不割地大臣到金營,然後講和。

十八己酉日,命康王趙構為「兵馬大元帥」,使速盡領河北兵入衛。

二十三日,大風自北起,不久開始下雪,鋪地數尺。

金軍於通津門及宣化門東立天橋數座,俯瞰城中,炮擊城防。

范瓊派兵千人自宣化門出戰,開始時士氣高漲而略勝,敵軍被趕回北岸,但士卒貪功渡河,冰面破裂,士卒驚亂,被敵軍殺死五百餘人,從此士氣更加挫折。

二十五日(閏十一月丙辰日,1127年1月9日),因宋朝宰相何㮚、次相樞密使孫傅誤信妖人郭京等能用「神兵」退敵撤去外城守軍,完顏宗望、完顏宗翰與諸將趁機破城,金軍由宣化門擁兵登城,守禦宋軍棄甲爭相逃走,通津門之南亦被攻破,敵兵入城縱火,殺盡城旁居民。

宋軍退守內城。

京城自十一月二十五日被圍,是日午時陷,歷時一月。

兩次圍城分析[編輯] 和第一次開封圍城戰相比,第二次圍城戰宋朝的處境要困難得多: 王稟守衛的太原在被完顏婁室的五萬金軍圍困二百五十多日後終於失守,完顏婁室的這部分軍隊南渡黃河,西趨洛陽,封鎖了潼關,關困宋朝最精銳的西軍在潼關以內,斷絕了其東來勤王之路。

第一次圍城戰時,只有完顏宗望的東路軍到達開封城下,兵力有限,攻城的活動限於西、北兩隅,有時蔓延到東北角,南面諸門則始終未受攻擊。

第二次圍城時,金軍兩路合攻,四面合圍,陷東京於徹底孤立。

第一次圍城以前,北宋朝廷在完顏宗望到達開封前夕定下了戰守之策。

李綱被任命為親征行營使和御營京域四壁守禦使,取得主持戰守的大權。

而第二次圍城時,李綱已經因為姚平仲劫寨失敗一事和种師道一起被褫奪軍權,宋欽宗把戰、守、和全權都授給宰相何㮚。

何㮚一邊迷信妖人郭京的六甲神兵,一邊派出樞密使馮澥到完顏宗翰軍中求和,自以為雙料保險,卻不是守城之道。

宋欽宗又臨時派待罪在京的劉韐提舉四壁守禦,另外又以次相孫傅為守禦使,事權不一,掣肘實多。

孫傅和何㮚一樣,將希望寄托在妖人郭京的六甲神兵身上。

第一次圍城時,完顏宗望的東路軍全軍六萬人,這次增加到八萬人,主要將領完顏闍母、完顏昌、劉彥宗等仍在軍中,只有郭藥師以燕京留守的名義,留駐燕京[註3]。

西路軍仍以完顏宗翰、完顏希尹、完顏婁室三大將為主副帥,完顏銀朮可等戰將都屬麾下,漢人高慶裔、時立愛為謀主。

完顏婁窒、完顏希尹兩人輪流至潼關外督師阻止宋朝的西軍勤王。

西路軍的總人數,原來與東路軍相等,也是六萬餘人,經過長期的圍攻太原,兵力不斷補充,總數增加了一倍以上,這時除封鎖潼關的五萬人外,仍有七八萬人參加第二次開封圍城。

計東西兩路金軍的兵力已超過十五萬人,比第一次圍城戰增加了一倍半。

而宋朝這邊,第一次圍城時開封原來的禁軍加上西北陸續開來的勤王軍,總數達到二三十萬人。

解圍後,這些大軍沒有安放到應當去的地方,一部分被遣送復員回西北,一部分參加太原解圍戰而遭到損失,一部分在黃河南岸潰散,還有一部分被投降派大臣唐恪、耿南仲以經濟上的理由遣散。

以致第二次圍城時城內守軍不滿七萬。

各地勤王軍早已受到唐恪、耿南仲的命令而裹足不前。

只有南道總管張叔夜與兩個兒子伯奮、仲熊違抗這一投降式的朝命,募兵一萬三千人勤王,在潁昌府遭遇完顏宗翰部,大小十八戰互有勝負,最後全軍突入開封城,這是第二次圍城之役中唯一的一支能夠進入開封城的勤王軍。

俘虜[編輯] 靖康之變前的北宋東京城模型 參見:靖康之變被擄女子和靖康之變被俘者 年末,宋欽宗親自至金人軍營議和,金人趁機派蕭慶入住宋朝尚書省接管宋朝政權。

宋欽宗在答應稱藩後被放回,隨即為滿足金朝要求,大量搜刮財物。

1127年(靖康二年,天會五年)正月,宋欽宗再赴金營,被扣留。

宋將范瓊等變節,將太上皇、欽宗太子趙諶等宗室及后妃公主交給金人。

在金人命令下,開封府尹徐秉哲抓捕宋朝宗室,廣平郡王趙楗、濟王妃曹氏等即使出逃到民間,也被抓住,曹氏被鎖在柜子里。

二月初六丙寅日(3月20日),金太宗詔廢二帝為庶人,北宋滅亡(960年—1127年),二帝及宗室蒙塵,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

金人還想繼續搜刮汴京財物,責怪宋朝未能足額繳納贖金,在南薰門外將宋朝戶部尚書梅執禮、刑部侍郎程振、給事中安扶、戶部侍郎陳知質打死梟首。

三月初六,宋將吳革等圖謀救駕,被范瓊鎮壓。

初七丁酉日(4月20日),金人立張邦昌大楚皇帝。

三月二十七丁巳日及四月初一庚申日,金軍退師,虜二帝北遷[7]。

宋徽宗和宋欽宗被金人囚禁於五國城,位於今中國黑龍江依蘭縣。

洗衣院(又稱浣衣院)是金國為其皇族儲備女人之地方,北宋相當多女眷進入洗衣院[10]。

多名宋朝王妃被分別賜給完顏家族成員為妻。

[11]「應被虜宗室女見在北人家作奴婢者,金國已降赦,官中二人換一人出,令作百姓,自在居住。

應扈二帝親屬四百餘人,為遷二帝往五國,留在遼東,落後養濟焉。

」[12]一些年幼的北宋帝姬被安置在洗衣院,長大成人後,再服侍金國王公貴族,有些被納為次妃、姬妾。

[13] 《靖康稗史箋證》對俘虜事件所記很詳細,書中所記因為非常恥辱,正史多無法記載,故參考價值頗高: 其中《甕中人語》記載:靖康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開寶寺火。

二十五日,虜索國子監書出城。

」次年正月,「二十五日,虜索玉冊、車輅、冠冕一應宮廷儀物,及女童六百人、教坊樂工數百人。

二十七日,虜取內侍五十人,晚間退回三十人。

新宋門到曹門火。

二十八日,虜索蔡京、王黻、童貫家姬四十七人出城。

」金兵圍攻陷汴京前後,燒殺擄掠,姦淫婦女。

除金銀財物之外,大量擄掠宋朝官員和百姓,其中女性尤多。

金人特意索要「女童六百人」,卻沒索要男童。

靖康元年閏十一月,「二十七日,金兵掠巨室,火明德劉皇后家、藍從家、孟家,沿燒數千間。

斡離不(完顏宗望)掠婦女七十餘人出城。

」 據《南征錄匯》載:靖康元年十二月初十,宋臣「吳幵、莫儔傳宋主意,允以親王、宰執、宗女各二人,袞冕、車輅及寶器二千具,民女、女樂各五百人入貢。

」金軍守城千戶陸篤詵殺死其兄尚富皂,原因是尚富皂「踞大宅,淫及陸(篤詵)所掠女」」。

靖康二年正月二十二日,「原定犒軍費金一百萬錠、銀五百萬,須於十日內輪解無闕。

如不敷數,以帝姬[註4]、王妃[註5]一人准金一千錠,宗姬[註6]一人准金五百錠,族姬[註7]一人准金二百錠,宗婦一人准銀五百錠,族婦一人准銀二百錠,貴戚女一人准銀一百錠,任聽帥府選擇。

」「自正月二十五日,開封府津送人物絡繹入寨,婦女上自嬪御,下及樂戶,數逾五千,皆選擇盛裝而出。

選收處女三千,餘汰入城,國相(完顏宗翰)自取數十人,諸將自謀克以上各賜數人,謀克以下間賜一二人。

」次月五日夜,完顏宗翰宴請手下將領,令宮嬪換裝侍酒,不從者即處死,當時有鄭氏、徐氏、呂氏抗命不從,被斬殺,又將一女以箭鏃貫穿喉嚨殺死,又有「烈女張氏、曹氏抗二太子(完顏宗望)意,刺以鐵竿,肆帳前,流血三日。

初七日,王妃、帝姬入寨,太子指以為鑑,人人乞命。

」 《開封府狀》載:「選納妃嬪八十三人,王妃二十四人,帝姬、公主二十二人,人准金一千錠,得金一十三萬四千錠,內帝妃五人倍益。

嬪御九十八人,王妾二十八人,宗姬五十二人,御女七十八人,近支宗姬一百九十五人,人准金五百錠,得金二十二萬五千五百錠。

族姬一千二百四十一人,人准金二百錠,得金二十四萬八千二百錠。

宮女四百七十九人,采女六百單四人,宗婦二千單九十一人,人准銀五百錠,得銀一百五十八萬七千錠。

族婦二千單七人,歌女一千三百十四人,人准銀二百錠,得銀六十六萬四千二百錠。

貴戚、官民女三千三百十九人,人准銀一百錠,得銀三十三萬一千九百錠。

都准金六十萬單七千七百錠,銀二百五十八萬三千一百錠。

」被抵押折價的各類女子統計竟有11,635人。

《靖康稗史箋證》引《金圖經》載:「燕人聞宋俘至(燕山府,今北京市),喧嚷已匝月。

及是,大王眷屬,下逮戚族男女咸集,如覩異寶,且與後妃等行抱見禮申敬。

漢婦不習,惶窘萬狀。

」《呻吟語》載:「被掠者日以淚洗面,虜酋皆擁婦女,恣酒肉,弄管弦,喜樂無極。

」 後續[編輯] 靖康之變後,宋朝仍控制關中。

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初一庚寅朔日,兵馬大元帥康王趙構即皇帝位於南京應天府(今商丘),是為宋高宗,即年改元建炎。

1128年金國完顏兀朮攻宋,宋高宗南下,一度出海避難。

十一月,杜充決黃河以阻金兵,致黃河奪淮[14]。

1129年,金攻宋陝州。

1129年(南宋建炎三年,金太宗天會七年),當時的金太宗曾下過命令:「禁民漢服,及削髮不如式者,死」。

當時小民有穿著犢鼻褲(一種短褲)的,也被指責為身著前朝漢服而處斬[15],後因為漢人抵抗而放棄此政策。

1131年,戰於和尚原。

1138年,天眷和議以黃河為界。

1141年,宋金簽訂「紹興和議」,以秦嶺淮河線為邊界。

影響[編輯] 靖康之禍導致北宋滅亡,深深刺痛宋人內心,岳飛在《滿江紅》寫懷:「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押解至東北的宋朝皇室上千。

後來後金時滿洲族第一大姓「伊爾根覺羅」據《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又作「宜爾根覺羅」、「民覺羅」或「伊爾根」,滿語「民」的意思。

其漢姓為「趙」(也有「佟」、「顧」、「伊」、「薩」、「公」、「兆」、「曹」、「包」、「哲」、「席」等)。

《黑龍江志稿·氏族》載:「覺羅者,傳為宋徽、欽之後。

」 然而,上海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現代人類學重點試驗室在2014年的一份研究顯示,通過比對愛新覺羅氏幾組後裔的Y染色體單倍型類群,得知清宗室的Y染色體屬於通古斯民族常見的C2b,而趙宋漢族後裔中未發現此類型,因此至少可以排除愛新覺羅氏的父系出自北宋趙氏的說法[16]。

在杭州建立南宋的宋高宗,鞏固權力之後,卻放棄收復失地,向金朝稱臣,以維持半壁江山的統治,最後宋金百餘年維持南北分治的局面。

因靖康之變導致宋太宗一系的趙宋皇室被擄,加上宋高宗無子,導致宋高宗需要從宋太祖一系的子孫中選擇繼承人,使宋朝帝系繼承從宋太宗一系回到宋太祖一系。

對明朝的影晌[編輯] 明朝的皇帝、士大夫及武將鑒於宋朝以和割地止戰的教訓,皆恥於議和,早期直接攻擊蒙古諸郊及北伐,土木之變的北京保衛戰後修建明長城加強北方邊防,防範北方蒙古等部族的威脅。

因此,即使到明亡前,崇禎帝以與滿人和談為恥。

對於和議之事,始終左右為難,亦未有遷都南京的打算。

盧象昇即告訴皇帝說:「陛下命臣督師,臣只知戰鬥而已!」崇禎帝稱根本就沒有議和之事[17],盧象昇最後戰死沙場。

明朝在和戰兩難之間,仍最終走入滅亡之途。

環境[編輯] 宋將杜充決河,黃河奪淮入海,致此後黃河在金元時的水患嚴重,使得淮河流域生態破壞嚴重,大片土地沙化和鹽鹼化。

文化[編輯] 在金庸武俠小説《射鵰英雄傳》開始,全真教道長丘處機替郭嘯天和楊鐵心的孩子分別取名為郭靖和楊康,讓二人後代不要忘記「靖康之恥」。

光榮遊戲水滸傳·天命之誓若沒在1127年金兵入侵大宋之前,得到聖旨打敗奸臣高俅,遊戲就會徹底失敗告終。

[18]。

注釋[編輯] ^指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宋遼的澶淵之役,宋軍打擊了遼軍後,雙方成立和議,宋軍護送遼軍出境以防虜掠。

^金兵不耐熱,攻勢一般從秋天開始,春天結束。

^《三朝北盟㑹編》(四庫全書本)卷46:郭藥師在第一次圍城之役充當嚮導,立下大功,完顏宗望卻很不信任他。

回軍燕山後,宗望把常勝軍的各級將佐數十人召來問道:「天祚待汝如何?」「天祚待我等厚。

」「趙皇如何?」「趙皇待我等尤厚。

」完顏宗望忽然發怒:「天祚待汝厚,汝反天祚;趙皇待汝厚,汝反趙皇;我無金帛與汝等,汝定亦反我。

」立刻麾兵把這些軍官棒殺。

接著把常勝軍主力官兵八千餘人押往松亭關坑殺。

留下郭藥師一人,名為留守,實係拘留,後來貶死邊塞。

^宋朝公主。

^宋朝皇帝之媳。

^宋朝諸王之女(郡主) ^宋朝皇族女子(縣主)。

參考文獻[編輯] 引用[編輯] ^《s:新唐書/卷166》、《s:上李太尉論北邊事啟》杜牧獻言。

《s:三朝北盟㑹編_(四庫全書本)/卷176》、《s:厯代名臣奏議_(四庫全書本)/卷090》呂頤浩奏。

^s:金史/卷3:丙戌,克懷州。

s:金史/卷74#宗翰:宗翰攻懷州,克之。

^s:宋史/卷023:癸酉,…金人至河外,宣撫副使折彥質領師十二萬拒之。

^s:宋史/卷023:甲戌,師潰。

金人濟河,知河陽燕瑛、西京留守王襄棄城遁。

^s:金史/卷3:乙亥,宗翰克隆德府。

活女渡盟津。

西京、永安軍、鄭州皆降。

^s:金史/卷72#婁室:撒刺荅敗宋兵於汜水。

於是,滎陽、滎澤、鄭州、中牟相次皆降。

^7.07.1s:續資治通鑑/卷097 ^s:續資治通鑑/卷097:乙酉,金宗望軍至城下,屯於劉家寺。

^s:三朝北盟㑹編_(四庫全書本)/卷066 ^《「靖康之難」被擄北宋宮廷及宗室女性研究》 ^《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 ^《s:三朝北盟㑹編_(四庫全書本)/卷099#皇族陷虜記》 ^《s:靖康稗史箋證》記載,「趙賽月……自壽聖院四起北行,六年八月入洗衣院。

賽月……皇統元年……封次妃。

」「趙金姑……自壽聖院四起北行,六年八月入洗衣院……金姑皇統元年……封次妃。

」 ^《宋史·高宗本紀》:是冬,杜充決黃河,自泗入淮,以阻金兵 ^張博泉.《金史简编》.遼寧人民出版社.1984:97–98.CSBN 11090·93.  ^Yan,Shi;Tachibana,Harumasa;Wei,Lan-Hai;Yu,Ge;Wen,Shao-Qing;Wang,Chuan-Chao.YChromosomeofAisinGioro,theImperialHouseofQingDynasty.JournalofHumanGenetics.2015,60(6):295–298[2018-02-24].ISSN 1434-5161.doi:10.1038/jhg.2015.28.(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3). (中文原稿(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曾節明:甲申三百年再祭(之九) ^Baker,Christopher.(((BanditKingsofAncientChina>Overview))).Allgame.[2009-02-02].  來源[編輯] 期刊文章 《靖康之難中恥辱的女性》,原載2001年10月23日《人民政協報》「學術家園」欄目。

網頁 北宋靖康之恥:被俘貴妃公主還不如娼妓 北宋開封城平面佈局 南宋臨安城平面佈局 參見[編輯] 靖康之變被擄女子 洗衣院 閱論編中國改朝換代戰爭商鳴條之戰周牧野之戰·犬戎攻周之戰秦秦滅周·秦滅六國之戰漢秦末民變·楚漢戰爭·東漢統一戰爭魏晉魏滅蜀漢之戰·晉滅吳之戰·永嘉之亂·後趙滅前趙之戰·晉滅成漢之戰·前燕滅冉魏之戰·前秦滅前燕之戰·後燕滅西燕之戰·劉裕北伐南北朝北魏統一北方·北魏分裂·北周統一北方(北周滅北齊之戰)隋隋滅陳之戰唐唐朝開國戰爭五代十國後唐滅後梁之戰·後唐滅前蜀之戰·後晉滅後唐之戰·契丹滅後晉之戰·後周代漢宋遼金北宋開國戰爭·金滅遼之戰·靖康之變元蒙元征服戰爭(蒙滅西遼·蒙滅西夏·蒙金戰爭·蒙古征服吐蕃·蒙滅大理·宋元戰爭)明明朝開國戰爭清明清戰爭(清朝統一戰爭)中華民國辛亥革命 ·國民革命軍北伐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次國共內戰(解放台灣) ·昌都戰役 閱論編遼金夏歷史事件遼朝阿保機建國 ·滅渤海 ·頒制文字 ·取燕雲十六州 ·滅後晉 ·橫渡之約 ·火神淀之亂 ·高麗契丹戰爭 ·宋遼戰爭(君子館之戰 ·澶淵之盟) ·女真入侵日本 ·重熙增幣 ·景宗中興 ·遼夏戰爭 ·灤河之亂 ·十香詞冤案 ·阿骨打稱帝 ·北遼 ·金滅遼之戰 ·宣和伐遼 ·西遼 ·卡特萬之戰 ·蒙古攻西遼之戰 ·東遼、後遼金朝阿骨打稱帝 ·勃極烈制度 ·猛安謀克 ·海上之盟 ·宋金滅遼 ·宋金戰爭(靖康之變 ·張楚 ·劉齊 ·黃天盪之戰 ·和尚原之戰 ·饒鳳關之戰 ·仙人關之戰 ·郾城之戰 ·順昌之戰 ·紹興和議 ·秦鞏之戰) ·頒制文字 ·衍慶功臣 ·熙宗改制 ·海陵王篡位征宋(陳家島海戰 ·采石之戰) ·東京兵變 ·大定盛世 ·明昌之治 ·開禧北伐(嘉定和議) ·宗浩北伐 ·蒙金戰爭(野狐嶺戰役 ·紅襖軍民變 ·蒲鮮萬奴據遼陽 ·河北九公 ·三峰山之戰)西夏李元昊建國 ·頒制文字 ·宋夏戰爭(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定川寨之戰 ·慶曆和議 ·統安城之戰 ·臧底河城之戰) ·遼夏戰爭 ·母黨專權(惠宗、崇宗) ·崇仁之治 ·靈州之戰 ·北宋五路伐夏 ·永樂城之戰 ·金夏戰爭(第一次天德軍之役 ·宜水野谷之役 ·第二次天德軍之役) ·金夏同盟 ·蕭合達叛亂 ·任得敬分國 ·李安全篡位 ·蒙夏戰爭中國歷史事件 傳疑時代→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朝→漢朝→三國→晉朝/十六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宋朝/遼金夏→元朝→明朝→清朝→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閱論編宋朝歷史北宋陳橋兵變 ·杯酒釋兵權 ·李筠之亂 ·李重進之亂 ·強幹弱枝 ·重文輕武 ·建隆之治 ·交趾獨立 ·北宋統一戰爭(荊湖之戰 ·宋滅後蜀之戰 ·宋滅南漢之戰 ·宋滅南唐之戰 ·宋滅北漢之戰) ·禁軍 ·更戍法與養兵彌亂 ·燭影斧聲與金匱之盟 ·宋遼戰爭 ·高梁河之戰 ·白藤江之戰 ·雍熙北伐 ·禁榷 ·王小波、李順起義 ·咸平之治 ·澶淵之盟 ·割夏靈六州 ·北宋帽妖案 ·東封西祀 ·劉太后臨朝 ·慶曆增幣 ·區希范起義 ·儂智高起事 ·宋夏戰爭 ·六穀部抗夏 ·五鬼用事 ·仁宗盛治 ·慶曆新政 ·坤寧宮事變 ·濮議 ·活字印刷術 ·宋詞 ·交子 ·三易回河 ·熙河開邊 ·熙寧變法 ·宋越熙寧戰爭 ·元豐改制 ·新舊黨爭 ·元祐更化 ·紹聖紹述 ·收取青唐 ·汴梁 ·六賊當政 ·宋江起義 ·方臘起義 ·海上之盟 ·宣和伐遼 ·平州之變 ·靖康之恥(徽宗內禪 ·宣和和議 ·靖康之變被擄女子 ·洗衣院)南宋建炎南渡 ·黃汪壞政 ·維揚之變 ·苗劉兵變 ·宋金戰爭(郾城之戰 ·宋金川陝爭奪戰 ·黃河奪淮 ·岳飛第一次北伐 ·順昌大捷 ·紹興和議 ·冤殺岳飛) ·岳飛剿滅楊么 ·采石之戰 ·隆興北伐 ·隆興和議 ·乾淳之治 ·程朱理學 ·永嘉學派 ·韓侂胄專權(紹熙內禪 ·慶元黨禁 ·開禧北伐 ·嘉定和議) ·史彌遠專權(四木三凶) ·金軍三道攻宋之戰 ·端平更化 ·端平入洛 ·泉州市舶司 ·宋元戰爭(公田法 ·四川抗蒙山城 ·襄樊之戰 ·回回炮 ·文天祥勤王 ·崖山海戰)專門史歷史·政治·軍事·外交·經濟·文化·科技·君主中國歷史事件 傳疑時代→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朝→漢朝→三國→晉朝/十六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宋朝/遼金夏→元朝→明朝→清朝→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金奪中原戰爭[編輯] 主條目:宋金戰爭(1125-1141) 金朝攻滅北宋後,1127年五月初一,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在應天府(今河南商丘)被擁立為帝,史稱宋高宗,建立南宋,當時仍然控制河南與關中地區。

金國聞訊後又派兵南下,意圖滅亡宋朝殘餘勢力。

宋高宗害怕,逃到了建康。

同時中原抗金隊伍四起,而南宋還有開封留守宗澤等人堅決抵抗金軍,宗澤一直主張渡黃河出擊金國,但是宋高宗一味偏安江南,宗澤最後憂憤而死。

金國於1130年派遣完顏兀朮南下,一度渡過長江,直逼臨安,將宋高宗追到海裡,在燒殺搶掠一番後撤軍,途中在黃天盪之戰被宋將韓世忠截擊圍困四十日之久,直至金軍趁大風日火攻逃過宋軍防線才得以倖免。

同年秋,完顏兀朮率大軍攻打川陝,意圖在宋朝防線西部打開缺口,再自四川順長江流而下。

宋金兩軍戰於富平,宋軍敗績,大將吳玠奪得兵權,在重整宋軍後,先後在和尚原之戰、饒鳳關之戰和仙人關之戰中大破金軍,為宋金戰爭中金軍最大的一次敗績。

金國在北方扶植劉豫漢人傀儡政權,企圖「以漢治漢」。

但傀儡政權每次南下都被宋軍擊敗,而名將岳飛於1134年北進奪回了襄陽六郡,岳家軍聲名大振,金人感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岳飛、韓世忠等人北伐中原,收復大片土地。

1135年金太宗病逝,金熙宗即位,金朝厭倦為救援劉齊而出動兵馬,在1137年撤銷劉齊,與南宋簽訂「天眷議和」,金割讓河南、陝西等新佔地,以黃河為界,南宋固守半壁江山,取得暫時和平。

之後完顏兀朮殺完顏昌,權傾朝野,於1140年再度南下伐宋,攻佔河南、陝西。

後宋將八字軍劉錡於安徽順昌之戰大敗兀朮。

岳飛聞訊後率軍北伐,在郾城之戰中大破金軍,一路勢如破竹,直逼大宋故都汴梁。

但是宋高宗在宰相秦檜勸阻下決定屈膝求和,連下12道金牌令岳飛撤軍。

岳飛悲憤中退回南方後,宋高宗下詔剝奪了岳飛、韓世忠等人的兵權,並且殺害岳飛於風波亭。

宋金於1141年簽訂「紹興和議」,宋朝屈膝稱臣,並與金以秦嶺淮河線為界,此後90年大致以此界南北對峙。

海陵王侵宋失敗[編輯] 主條目:采石之戰(1161年) 1161年(紹興三十一年)九月,金主完顏亮在弒殺金熙宗篡位後撕毀和約,傾全國60萬大軍南下滅宋[註1][註2]。

九月,西路金軍由鳳翔府大散關入川界三十里,以騎兵攻黃牛堡,守將李彥堅向四川宣撫使吳璘告急,吳璘抱病指揮,擊退金軍,趁勢收復秦洮隴華陝商虢七州[3]。

金中路軍自蔡州攻光化軍,鄂州駐紮御前諸軍都統制吳拱遣游奕軍統制張超增援,超率軍剛入城,金軍數百騎隨即而至,兩軍展開巷戰,金軍敗績[1]後金軍相繼攻下信陽軍、羅山縣、光州,圍樊城,吳拱自鄂州率軍進駐襄陽府,派軍馳援樊城,金軍受阻樊城護城河,統制官張平以百騎遇敵破之,副將翟貴和部將王進率軍自樊城殺出,金軍大敗,翟王二將乘勝追擊,遇伏戰死。

宋知均州事武鉅乘河南金軍兵力空虛之際,以民兵和官軍復鄧州。

十月,京湖宋軍大舉反攻,相繼克復光州、蔡州、新蔡和平輿[4]。

兩浙西路馬步軍副總管李寶率水軍三千,戰船一百二十艘北上,先解海州之圍,後北上至密州膠西唐島,乘金軍無備突襲,火箭齊發,金軍跳海溺死者甚眾,宋軍俘金軍三千,繳獲統軍符印、文書、器甲和糧斛數以萬計[5][6]。

金東路軍十月初進至淮河北岸,江淮浙西制置副使、建康府駐紮御前諸軍都統制王權未做抵抗聞風而逃,至使金人渡過淮河,相繼佔領壽春府、廬州、和州、滁州和揚州,逼近長江[7][8]。

宋廷此時遣中書舍人虞允文往前線勞軍,虞允文到達前線後收集潰兵一萬八千人,以步騎列陣江岸,水軍分為五隊,兩隊巡江,一隊部署江中,兩隊隱蔽港中[9][10]。

宋軍在采石之戰中運用火炮擊退完顏亮大軍,金軍被迫退守和州,意圖從瓜州渡江[11]。

此時金國後又發生兵變,金國貴族完顏雍於遼陽即位為金世宗,貶完顏亮為海陵王。

完顏亮聞訊大怒,命大軍於明日渡江出擊,金軍不願送死,於是兵變殺死完顏亮。

主條目:隆興北伐 戰爭使宋高宗稱臣求和的政策失敗,其後退位。

金世宗在穩定局面後與宋議和,繼續維持紹興和議,宋金簽定隆興和議,戰爭告一段落。

開禧北伐[編輯] 主條目:開禧北伐 1194年,南宋第四代皇帝宋寧宗即位,權臣韓侂胄以抗金為號召,獲得朝中主戰派支持,於是1206年趁新興的大蒙古國與金作戰時,兵分三路北伐,在攻佔河南、陝西等地後,與金軍相持。

此時四川宣撫副使吳曦暗與金軍勾結,棄守川陝要隘,使金軍得以集中兵力進攻兩淮、荊襄地區,北伐戰局逆轉。

金軍大舉反攻,宋軍潰退。

1208年(南宋嘉定元年、金泰和八年),吳曦被殺後,南宋再次被迫與金議和,簽訂了《嘉定和議》。

根據和約內容,南宋必須送上韓侂胄之首級,於是大臣史彌遠與楊皇后勾結誅殺了他,換取了與金國之和平。

金三道攻宋之戰[編輯] 金軍三道攻宋之戰是1217年至1224年,金國攻打南宋的戰爭。

1211至1213年,金軍在野狐嶺戰役及成吉思汗三路攻金之戰節節敗退,國力日漸衰落,1214年五月,金宣宗被迫南逃,由中都燕京遷都開封。

七月,宋寧宗接納真德秀奏議,決定從此罷金國歲幣,但沒有直接出兵,對於蒙古攻金保持中立[12]。

1215年蒙古攻下金中都,金國領土縮小,欲「取償於宋」[13]。

1217年(宋寧宗嘉定十年、金宣宗貞祐五年)四月初一,金宣宗貪宋淮南之蓄[14],以「歲幣不至」為由,下令烏古論慶壽攻宋[15]。

戰爭持續數月,金國財力不支,且山東紅襖軍大盜李全率眾投靠南宋抗金,但是南宋也無國力全面反擊,且蒙古西征中,導致金軍不願輕易撤出南宋,戰事近一年膠著對峙。

1219年,金僕散安貞為統帥,分兵三路攻宋,宋軍軍民奮起抵抗,在大安軍、棗陽之戰力挫金軍攻勢,使金國蒙受嚴重損失,金軍樞府武騎盡於南伐[16],士馬折耗十不一存[17]。

宋朝京湖制置使趙方派扈再興、許國、孟宗政三將統兵六萬分三路北攻。

扈再興部為西路軍攻鄧州,許國部為東路軍攻唐州(今河南唐河),孟宗政率部為中路軍攻湖陽(今河南新野東)。

1220年正月,扈再興率部敗金軍於高頭城,進而攻鄧州,不克而還。

許國派部將耶律均與金人戰於比陽(今河南沁陽),擊敗金軍,殺其將李提控,後攻唐州不克而退,孟宗政敗金軍於湖陽,擒其千戶趙興兒。

金軍擊退扈再興、許國二部後,乘勢圍攻樊城,趙方、扈再興依城堅守,金軍急攻三日不下,北退。

夏宋會師夾攻金秦州及鞏州,不克[18]。

1221年,金再派僕散安貞南侵,至漢陽軍(今武漢市漢陽區),抵長江而還。

1224年,繼任之金哀宗為了集中力量對抗蒙古,與宋夏議和收兵。

結果金國「南開宋釁,西啟夏侮,兵力既分,功不補患[19]」。

注釋[編輯] ^1.01.11.2《s:續資治通鑑/卷134》 ^《s:續資治通鑑/卷133》 ^《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卷192紹興三十一年九月 ^《s:續資治通鑑/卷135》 ^《s:宋史/卷370》 ^《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卷193 ^《三朝北盟會編》卷235 ^《中國軍事通史第十三卷》第九章第三節 ^《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卷194 ^《三朝北盟會編》卷241 ^《s:金史/卷5》本紀第五 ^s:宋史紀事本末/卷86 ^s:大金國志/卷二十四:孫大鼎曰:吾國兵較北誠不如,較南則制之有餘力 ^s:金史/卷46 ^金史/卷62:四月丁未朔,以宋歲幣不至,命烏古論慶壽經略南邊。

^s:金史/卷46 ^s:金史/卷112 ^s:西夏紀/27s:西夏書事/41 ^s:金史/卷16#宣宗下贊曰 這是一篇與中國歷史相關的小作品。

你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閱論編 宋蒙滅金[編輯] 隨著蒙古節節勝利,金國已經四面楚歌。

1231年蒙軍欲借道宋境,繞道攻金後方,宋拒絕,蒙古拖雷強行通過。

蒙軍在1232年三峰山之戰消滅金國的主力部隊,金國實際上已無力回天。

宋理宗看到金滅亡在即,無屏蔽之用,就同意聯合蒙古滅金。

隨後蒙古攻破汴梁,金哀宗想逃入川中,被宋將孟珙截擊。

金哀宗被迫逃入蔡州。

1234年,宋蒙聯軍圍住了蔡州城,金哀宗不想做亡國之君,於是傳位於末帝完顏承麟。

蔡州城破後金哀宗自縊,末帝死於亂軍之中,金國遂滅亡。

宋金戰爭年表[編輯] 1125年-1141年,金國攻占北宋都城開封後,宋高宗稱帝並定都臨安,依靠岳飛、韓世忠、張俊、劉光世、吳玠、吳璘諸將抵禦住了金軍的入侵。

到1141年訂立紹興和議,宋朝向金朝稱臣,承認秦嶺淮河線以北屬於金朝。

太原之戰1125年-1126年 金國占領開封1125年-1127年 邵興抗金1127年-1128年 八字軍抗金1127年-1133年 紅巾軍抗金1127年 東京之戰1127年 宋平丁進之戰1127年 宋攻李成之戰1129年-1131年 宋金川陝爭奪戰1130年-1134年 黃天盪之戰1130年 建州之戰1130年-1132年 下沚江之戰1130年-1131年 富平之戰1130年 縮頭湖之戰1131年 和尚原之戰1131年 德安之戰1132年 饒鳳關之戰1133年 固石洞之戰1133年 陽武口之戰1133年 仙人關之戰1134年 社木寨之戰1134年 岳飛北伐1134年、1136年、1140年 岳飛收復襄陽六郡之戰1134年 大儀之戰1134年 順昌之戰1140年 郾城之戰1140年 柘皋之戰1141年 剡家灣之戰1141年 1161年-1164年,金國皇帝完顏亮南侵,欲滅亡南宋,最終失敗,金世宗在遼陽即位,完顏亮被殺。

宋孝宗張浚北伐,未能成功,簽訂隆興和議。

魏勝抗金1161年-1164年 皂角林之戰1161年 德順軍之戰1161年-1163年 陳家島海戰1161年 采石之戰1161年 海州之戰1162年 1206年-1207年,韓侂胄北伐,宋軍失敗,宋金簽訂嘉定和議。

韓侂胄攻金之戰1206年 僕散揆攻宋之戰1206年 六合之戰1206年 秦州之戰1207年 1216年-1219年,金宣宗為「取償於宋」令僕散安貞南侵,宋軍成功擊退金兵。

在大蒙古國侵襲下,金國只好停止南侵。

潼關、南京之戰1216年 襄陽之戰1217年 棗陽之戰1217年 金軍三道攻宋之戰1219年 棗陽之戰1219年 1233年-1234年,大蒙古國聯合南宋滅亡金國。

蔡州之戰1233年-1234年 注釋[編輯] ^分諸道兵為神策、神威、神捷、神銳、神毅、神翼、神勇、神果、神略、神鋒、武勝、武定、武威、武安、武捷、武平、武成、武毅、武銳、武揚、武翼、武震、威定、威信、威勝、威捷、威烈、威毅、威震、威略、威果、威勇三十二軍,置都總管、副總管各一員,分隸左右領軍大都督及三道都統制府,置諸軍巡察使、副各一員。

以太保、樞密使昂為左領軍大都督,尚書右丞李通副之;尚書左丞赫舍哩良弼為右領軍大都督,判大宗正事富里琿副之;御史大夫圖克坦貞為左監軍,同判大宗正事圖克坦永年為右監軍;皆從金主出壽春。

以工部尚書蘇保衡為浙東道水道都統制,益都尹程嘉副之,由海道趨臨安府;太原尹劉萼為漢南道行營都統制,濟南尹布薩烏哲副之,進自蔡州取荊襄;以河南尹圖克坦哈喜為西蜀道行營都統制,平陽尹張宗彥副之,由鳳翔府取散關[1]。

^面對金人逾約,宋廷先前以寧國軍節度使、殿前司選鋒軍都統制李顯忠充池州駐紮御前諸軍都統制;保寧軍承宣使、知金州事兼金房開達州安撫使、節制屯駐御前軍馬王彥為龍衛神衛四廂都指揮使、充金房開達州駐紮御前諸軍都統制;龍衛神衛四廂都指揮使、寧武軍承宣使、侍衛親軍步軍司前軍都統制戚方為江州駐紮御前諸軍都統制;左武大夫、忠州防禦使、淮南四路馬步軍副總管兼知黃州事李寶,改添差兩浙西路馬步軍副總管、平江府駐紮兼副提督海船;鎮南軍承宣使、龍衛神衛四廂都指揮使、荊南府駐紮御前前軍右軍統制李道為荊南府駐紮御前諸軍都統制[2];少保、奉國軍節度使、令御前諸軍都統制職事、判興州事吳璘為四川宣撫使;以慶遠軍節度使、主管侍衛馬軍司公事成閔為京西湖北制置使,率三萬人赴武昌;太尉、威武軍節度使、鎮江府駐紮御前諸軍都統制劉錡為淮南江南浙西制置使,節制諸路軍馬;潭州觀察使、知襄陽府事吳拱代田師中衛鄂州駐紮御前諸軍都統制[1] 參考文獻[編輯] 參見[編輯] 中國主題 軍事主題 歷史主題 五代十國 宋遼戰爭 閱論編宋朝歷史北宋陳橋兵變 ·杯酒釋兵權 ·李筠之亂 ·李重進之亂 ·強幹弱枝 ·重文輕武 ·建隆之治 ·交趾獨立 ·北宋統一戰爭(荊湖之戰 ·宋滅後蜀之戰 ·宋滅南漢之戰 ·宋滅南唐之戰 ·宋滅北漢之戰) ·禁軍 ·更戍法與養兵彌亂 ·燭影斧聲與金匱之盟 ·宋遼戰爭 ·高梁河之戰 ·白藤江之戰 ·雍熙北伐 ·禁榷 ·王小波、李順起義 ·咸平之治 ·澶淵之盟 ·割夏靈六州 ·北宋帽妖案 ·東封西祀 ·劉太后臨朝 ·慶曆增幣 ·區希范起義 ·儂智高起事 ·宋夏戰爭 ·六穀部抗夏 ·五鬼用事 ·仁宗盛治 ·慶曆新政 ·坤寧宮事變 ·濮議 ·活字印刷術 ·宋詞 ·交子 ·三易回河 ·熙河開邊 ·熙寧變法 ·宋越熙寧戰爭 ·元豐改制 ·新舊黨爭 ·元祐更化 ·紹聖紹述 ·收取青唐 ·汴梁 ·六賊當政 ·宋江起義 ·方臘起義 ·海上之盟 ·宣和伐遼 ·平州之變 ·靖康之恥(徽宗內禪 ·宣和和議 ·靖康之變被擄女子 ·洗衣院)南宋建炎南渡 ·黃汪壞政 ·維揚之變 ·苗劉兵變 ·宋金戰爭(郾城之戰 ·宋金川陝爭奪戰 ·黃河奪淮 ·岳飛第一次北伐 ·順昌大捷 ·紹興和議 ·冤殺岳飛) ·岳飛剿滅楊么 ·采石之戰 ·隆興北伐 ·隆興和議 ·乾淳之治 ·程朱理學 ·永嘉學派 ·韓侂胄專權(紹熙內禪 ·慶元黨禁 ·開禧北伐 ·嘉定和議) ·史彌遠專權(四木三凶) ·金軍三道攻宋之戰 ·端平更化 ·端平入洛 ·泉州市舶司 ·宋元戰爭(公田法 ·四川抗蒙山城 ·襄樊之戰 ·回回炮 ·文天祥勤王 ·崖山海戰)專門史歷史·政治·軍事·外交·經濟·文化·科技·君主中國歷史事件 傳疑時代→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朝→漢朝→三國→晉朝/十六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宋朝/遼金夏→元朝→明朝→清朝→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閱論編遼金夏歷史事件遼朝阿保機建國 ·滅渤海 ·頒制文字 ·取燕雲十六州 ·滅後晉 ·橫渡之約 ·火神淀之亂 ·高麗契丹戰爭 ·宋遼戰爭(君子館之戰 ·澶淵之盟) ·女真入侵日本 ·重熙增幣 ·景宗中興 ·遼夏戰爭 ·灤河之亂 ·十香詞冤案 ·阿骨打稱帝 ·北遼 ·金滅遼之戰 ·宣和伐遼 ·西遼 ·卡特萬之戰 ·蒙古攻西遼之戰 ·東遼、後遼金朝阿骨打稱帝 ·勃極烈制度 ·猛安謀克 ·海上之盟 ·宋金滅遼 ·宋金戰爭(靖康之變 ·張楚 ·劉齊 ·黃天盪之戰 ·和尚原之戰 ·饒鳳關之戰 ·仙人關之戰 ·郾城之戰 ·順昌之戰 ·紹興和議 ·秦鞏之戰) ·頒制文字 ·衍慶功臣 ·熙宗改制 ·海陵王篡位征宋(陳家島海戰 ·采石之戰) ·東京兵變 ·大定盛世 ·明昌之治 ·開禧北伐(嘉定和議) ·宗浩北伐 ·蒙金戰爭(野狐嶺戰役 ·紅襖軍民變 ·蒲鮮萬奴據遼陽 ·河北九公 ·三峰山之戰)西夏李元昊建國 ·頒制文字 ·宋夏戰爭(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定川寨之戰 ·慶曆和議 ·統安城之戰 ·臧底河城之戰) ·遼夏戰爭 ·母黨專權(惠宗、崇宗) ·崇仁之治 ·靈州之戰 ·北宋五路伐夏 ·永樂城之戰 ·金夏戰爭(第一次天德軍之役 ·宜水野谷之役 ·第二次天德軍之役) ·金夏同盟 ·蕭合達叛亂 ·任得敬分國 ·李安全篡位 ·蒙夏戰爭中國歷史事件 傳疑時代→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朝→漢朝→三國→晉朝/十六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宋朝/遼金夏→元朝→明朝→清朝→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宋金战争&oldid=66326341」 分類:1120年代中國軍事1120年代中國政治1126年宋金戰役靖康之變河南歷次戰爭與戰役在中國犯下的戰爭罪行南宋戰役湖北歷次戰爭與戰役13世紀中國戰役1210年代中國1217年宋金戰爭宋朝歷史事件12世紀中國戰爭13世紀中國戰爭隱藏分類:自2020年12月需要從英語維基百科翻譯的條目需要從英語維基百科翻譯的條目需補充來源的條目拒絕當選首頁新條目推薦欄目的條目使用小型訊息框的頁面全部小作品中國歷史小作品字數已超過3000位元組的小作品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CatalàEnglishEspañolFrançaisBahasaIndonesia日本語PortuguêsРусскийУкраїнськаTiếngViệt吴语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