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Family週刊- 新年好習慣養成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每到歲末年終,總有不少大人希望孩子能思考新年新希望、自我期許,但孩子 ... 今年募集全台跨域學習教案,共同點是要培養孩子面對未來世界解決問題的 ... 2021.12.29 Vol.52 新年好習慣養成術 封面故事1跟北一女學霸學這4個好習慣!她國中數學曾不及格,會考卻逆轉勝,不靠補習,靠恆心與自律 封面故事2擔心孩子總是虛度光陰?跟著資深教師練出「計畫實踐力」,訂出具體可行的年度目標!(內有計畫單檔案 ) 封面故事3父母身教最關鍵》作家歐陽立中:好習慣是追夢的翅膀,謝謝爸媽教會我自律與耐得住煩 封面故事4生命有限,給他好習慣和好方法,讓孩子學會安排時間,而不是在抱怨中浪費 教育快報未來教育臺灣100:臺灣CSchool跨域學習「培養孩子自己找問題,自己尋求解決之道!」 精采人物曾拒絕承認「我爸是黃春明」,如今成閱讀教育神推手…黃國珍:從小我爸只要求我這2件事 專題企劃科技教育向下扎根為台灣科技島培育AI時代的人才 名家專欄蔡淇華》別把玩笑當幽默,在別人的傷口上撒鹽,其實並不好笑;「幽默」是來自於同理與自信 熱門精選「孩子在學校受挫了,該去找老師談談嗎?」陳志恆心理師:不要急著出手幫孩子解決問題,5步驟陪伴孩子長出受挫力 1 跟北一女學霸學這4個好習慣!她國中數學曾不及格,會考卻逆轉勝,不靠補習,靠恆心與自律封面故事 易昀從小到大都沒補過習,連英文也沒去補,上了國中後,第一次段考時數學只考50幾分、國文20題改錯錯了17題,她卻沒有氣餒,持續優化讀書習慣,經過三年努力後,順利考進北一女的人社資優班。

文/黃啟菱(未來Family記者) 易昀是很非典型的學生,從小讀公立學校,卻從未補過習,連英文都沒先學過;國中時,多數人都讀書讀到很晚,她卻不曾留夜自習,每天晚上九點前就睡覺,早上五點40分起床,還持續吹長號、練樂團、自學法文,連會考前都如常。

看似「佛系讀書」,易昀卻在今年的會考中拿到33分與作文六級分的好成績,不但進了北一女,還考上了人社資優班。

 這樣的經歷,難免讓人認定易昀就是天生聰明,「但她真的不是天才!她也曾經考不好、不及格,只是我們都告訴她:『沒關係,知道問題在哪裡,就來想辦法。

』陪著她面對與克服,」易昀媽媽說。

易媽媽透露,她跟易爸爸都不擅考試,升學路上跌跌撞撞,還曾重考過,但兩人都很愛看書,從易昀出生後,就開始親子共讀,每天從不間斷,易昀也自然而然的愛上看書。

喜歡閱讀,為易昀的學習之路打下了良好根基,她在求學過程中也不斷優化自己的學習方法,並設定明確的目標。

 易昀的4個關鍵好習慣1、自主預習,上課專心,勤做筆記「如果你去學校是『一張白紙』的狀態,在聽老師上課時,有時候難免會『霧煞煞』的,」易昀說,事先預習能讓人對課程內容有概念,上課時更能聽懂,從國小開始她就有預習的習慣,連在考完會考的暑假,也先買了高一課本來讀。

預習其實比想像中的有樂趣,像高一公民教到女權,課本中列出了很多談女權的電影,易昀就利用暑假先看完了,很有意思,印象又很深刻;生物、數學等科目比較抽象,她就上均一平台看教學影片當預習。

易媽媽觀察,補習最大的問題,是孩子會覺得「我都聽過了」,到校上課時,很容易就混過去了,預習則比較不會有這個問題,孩子在預習後通常還有些不懂的部分,反而會讓上課更認真。

易昀從國小就養成的習慣,還有做筆記,她習慣用活頁筆記本,因為方便擴充,其實無論是國小還是國中,學習內容都是有相關的,只是不斷加深、加廣。

比方說,四年級社會教到西班牙人跟鄭成功家族來台灣的歷史,當時易昀就在筆記本上整理了相關事件的時間軸,還畫了插畫,把洋人跟華人的特徵都畫出來了;後來國中歷史再教到這件事時,她就繼續在原本的筆記架構上,增補重要的知識點,她強調,自己做的筆記會印象很深刻,因為思考過、消化過。

 2、確實訂正,針對弱點改善問題,自訂複習規畫除了課前預習、上課專心、好好寫功課之外,易昀在考試後都會確實訂正,製作「錯題本」,把曾寫錯的題目彙整起來,徹底弄懂,確保下次碰到類似的考題不會再錯。

平常還會自己訂定複習計畫,高中階段已經沒有聯絡簿了,她也準備了本子,每天記錄學習手帳。

在訂定計畫時,最重要的如何針對弱點來改善。

比方說,她在國中第一次段考時,數學只考50幾分,就向老師請教自己該怎麼改進,老師觀察到她寫數學非選題時,動作太慢了,就建議她買補充教材,每天寫一題磨練答題速度。

國中第一次段考時,易昀的國文也滿江紅,20題改錯她竟然就錯了17題,後來發現,原來是因為自己從小只跟著學校老師的功課走,沒有另外多練習,對字音字形的概念很「糊」,於是也另外買了教材來寫,一天寫一頁,每天做完練習後她還會給自己蓋個印章,用這樣的儀式鼓勵自己。

如此日積月累,讓易昀的數學與國文逐漸進步,在會考時數學拿到A+、國文拿到A++。

 3、每天看國際新聞,拓展視野易媽媽回想,在七、八年前,家中電視壞掉了,他們換了台電視後,就停掉有線電視,改接網路,從此以後易昀就跟著爸媽開始看各種國際新聞,BBC、CNN等等都會看,甚至有時轉到半島電視台,也會停下來瞄一瞄。

近來,易昀開始看《紐約時報》,透過中英對照的閱讀,拓展視野也練英文。

易媽媽說,包含亞塞拜然跟亞美尼亞的糾葛、貿易協定CPTPP等,易昀都有興趣,「她不懂時會來問我,我為了要回答她,都得弄得一清二楚,有次在上班時,我老闆談到CPTPP,我就跟老闆討論了40分鐘!」易媽媽笑稱,不管是幾歲的人,都可以再學習的,能陪著孩子共同學習,是父母的專屬福利;而且透過親子間的聊天,彼此分享看法與觀點,很自然而然的能讓孩子的邏輯跟思辨能力都更好。

在看國際新聞時,易昀也會做統整應用,比方說,11月底新疆罕見的強降雪,這跟地理的「三山夾兩盆」就有關,在瞭解為何會強降雪的同時,也讓課本中的學科知識活了起來。

 4、繼續維持興趣,例如學長號、練樂團生活中除了讀書之外,易昀也有許多興趣,她愛看表演、也喜歡音樂,進國中後自己跑去參加管樂團,學起了長號,到了九年級還在比市賽。

有些家長擔心練樂團太花時間,但易媽媽認為,孩子有興趣、想嘗試,父母不妨就支持,孩子不僅會享受做這些事情的過程,生活經歷更豐富,也有助於擴大視野與膽識;還有另一個附加優點,就是孩子因為要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會更珍惜時間,做好時間管理。

甚至,易昀就是因為想進北一女的行進樂隊,才決定要拚拚看北一女。

「當目標是孩子自己訂的時候,就會特別有動能,像易昀立定志願後,就開始心無旁鶩、百米衝刺,把手機中很多APP都刪掉了,連Line都不太看,」易媽媽分享。

 易媽媽:養成閱讀習慣,形同讓土壤肥沃,未來埋下任何種子,都會長得好易昀從小就愛閱讀,易媽媽強調,閱讀絕對要靠後天,沒有天生就愛閱讀這種事,百分之三千是養成的!她分享,自己從易昀還是小baby時,就開始親子共讀,一家人常常跑圖書館、書店;易昀開始上學後,寫功課時,她就在旁邊看書,「沒有刻意,我本來就也愛看書,很自然而然我們家的氣氛就是愛閱讀。

」當時,易媽媽並沒有想過,這一切要有什麼「用處」,而是隨著易昀愈來愈大,她漸漸開始感到從小養成閱讀習慣的成效,例如外出時若有空檔,易昀不會忙著玩手機,而是會開始看隨身攜帶的書;又比方說,易昀的作文一直都不錯,腦中也常冒出故事,還曾經創作上萬字的小說。

最意外的收穫,是易昀碰上了新課綱,「素養導向的題型常常字數很多,一份考卷竟然可能長達一、兩萬字,這是我們這一代想不到的事情,這時就會覺得閱讀是根本,好險我們有做;而且,陪孩子養成閱讀習慣,是父母願意做就會有成效的事情,真心不騙!」易媽媽強調。

她形容,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而閱讀,就像是施肥,能讓土壤變得很肥沃,有了這塊沃土之後,無論是播下什麼樣的種子,都能好好的冒芽、茁壯,是能讓孩子一生受用的滋養。

照片提供:易昀 近期未來Family週刊 未來Family週刊Vol.64》為孩子的網路安全把關 未來Family週刊Vol.63》素養怎麼養? 未來Family週刊Vol.62》當了媽媽,更要練習做自己 2 擔心孩子總是虛度光陰?跟著資深教師練出「計畫實踐力」,訂出具體可行的年度目標!(內有計畫單檔案 )封面故事 每到歲末年終,總有不少大人希望孩子能思考新年新希望、自我期許,但孩子很容易會天馬行空,或想些抽象空泛的內容,甚至敷衍了事。

有位在竹北任教的資深教師,設計了一款學習單,引導孩子訂出正向又具體可行的年度目標,讓新年展望不會淪為交差作文,而是真正有效。

文/黃啟菱(未來Family記者) 很多老師在年底或年初都會出年度省思、新年目標等題目,讓學生透過小日記或作文的形式來回顧過往、展望未來。

 但實際上,常見到孩子著重玩樂面,寫下「希望能出國玩」或「買更多寶可夢卡片」等等;也有孩子不切實際,寫「我想要有台跑車」;或想得太遙遠,提出「我想要當籃球國手」之類的。

 即便是務實的內容,也常不夠具體,例如「希望成績變好」、「想要長高」等,非常籠統;更有些孩子會敷衍以對,湊湊字數就了事。

 其實,要思考年度目標,對大人來講都有點難了,「如果沒有幫孩子搭起『學習鷹架』,協助孩子思考,就要孩子自己寫出夠聚焦、有意義的內容,確實不大容易,」在新竹縣東興國小任教的黃健庭說。

 黃健庭過往也曾經讓學生寫新年新希望,他觀察,原本就表現好、高成就的人,較能掌握住訂新年目標的意涵,可能還有機會寫得好,但低成就的孩子就很容易沒想法。

為了讓所有孩子都能做到、做好,他在三年前開始推出新年學習單,引導學生訂出有意義的具體目標。

  回顧過去一年,想想自己的2021代表字 在學習單中,黃健庭先引導孩子回顧過去一年,看看世界各國的代表字,例如台灣是「宅」、日本是「金」、美國是「漲」、新加坡是「盼」,再想想屬於自己的年度關鍵字,做個總結,並寫明原因。

 黃健庭分享,班上有位翁同學的年度總結字是「勇」,原因是自己在2021嘗試了許多新活動,覺得自己勇敢許多;陳同學則選了「搏」,因為自己撐過了停課時光,也放手一搏,完成作文、籃球等比賽;其他同學們分別選出「安」、「升」、「堅」、「樂」等字。

 去年受疫情影響,是很特別的一年,所以黃健庭希望同學們更深入的去省思;而在學習單中加入各國代表字的內容,則能讓大家更有國際視野,有助於拉大思考格局。

 他也特別請大家正向一點,「過去兩年,有些比較悲觀的孩子,會寫『笨』、『玩』之類的字當年度關鍵字,我們還是希望孩子能多肯定自己,提升自我價值感。

」  看見過往的好、增添信心,也誠實面對缺點 接下來,黃健庭引用了「溫老師五卡版」中的「正向性格表」,讓孩子圈出一到三個辭彙,並寫出其背後所代表的事件,導引大家更細膩的回顧2021年。

 有位李同學選了「勤奮」,因為他寫完功課才會去做別的事;彭同學則選了「大方」與「熱情」,因為自己常與同學分享想法。

黃健庭說,這有助於孩子看到自己過往的好,在訂定未來目標時會更有信心、更有希望感。

 2021年當然不會只有好事,也會有不好的部分。

學習單中,要孩子想一想「今年還有哪些缺點或壞習慣還沒改掉」,而且要列點說明,幫助孩子更有條理的思考與表達;接著,還得想想,如果要告別這些缺點或壞習慣,有哪些有效的方法。

 彭同學寫說,自己考試容易粗心,字也很醜,而他想到的解方是考試時抓緊時間、多多檢查,以及利用假日練習課本生字,一方面能練習把字寫美一點,一方面也能準備考試。

  目標愈具體、愈明確,愈有可能實現 回顧完2021年之後,就進入到2022年的期許。

心理學研究已經證實,目標愈具體、愈細緻,愈有機會達成,而達成目標後獲取的成就感,又有助於下一個目標的擬定與執行,形成良性循環。

 黃健庭先請孩子用「我期待我自己……」的句型,來為新年許願,然後引導孩子訂出更具體的目標;他在學習單上,列了「課業、才藝、閱讀、運動、語言、人際互動、其他」這七個項目,請孩子圈選其中三項,並加入「學習」元素來思考,並詳細說明該如何達成。

 翁同學圈了課業、才藝、閱讀三個項目,並訂了考上曙光國中資優班、每天練琴、每週閱讀一本課外書的目標;李同學則圈了才藝、運動、人際互動,期許自己照著打擊樂老師給的進度好好練習、每個禮拜跳繩500下、跟同學好好聊天等目標。

  約定好一年後再來檢核,「儀式感」能讓孩子認真看待 該如何提高目標達成率呢?黃健庭分享三個招式。

 首先,是創造「儀式感」,讓孩子們覺得寫新年新希望,是件特別的事情。

「學習單本身是用A3彩色影印的,孩子寫完後,我還會幫他們護貝,這都能讓孩子知道『老師很重視』,通常孩子也會變得慎重一些,」黃健庭觀察,大家寫這張學習單的字,普遍都比平常寫作業時漂亮。

 第二,是約好一年後再來檢核這張學習單,看看到底有沒有做到。

有些孩子寫了希望能從樂團的B團升上A團,結果真的做到了,當然很高興,今年訂目標更有勁;也有孩子成績原本在後段班,許願要考前十名,結果沒達成,那今年訂目標時就要更務實一點。

 第三,是把孩子寫的學習單公開展示在教室中,不但作者本身會常常看到,同學之間也能互相提醒。

這就是《原子習慣》一書中提到的「公開宣示的力量」,大人如果立了某個目標後PO臉書,也能引發眾人一起監督自己。

 黃健庭分享,在2019年底時,他只用了「創造儀式感」跟「約好未來檢核」這兩個方法,一年後,大概有五成的學生達成目標;2020年底時,他再加入「公開宣示」這招,結果今年底檢核時,大約有七成的學生達成了目標。

 這份學習單,每年底都會在教師社群瘋傳,黃健庭也很推薦親子之間一起思考新年新希望,「學習單只是個媒介,如果爸爸媽媽能夠陪伴孩子思考明確的目標,陪伴孩子走過努力的歷程,孩子一定更有動力成為更好的自己。

」 學習單檔案請點此下載 照片提供:黃健庭 近期未來Family週刊 未來Family週刊Vol.64》為孩子的網路安全把關 未來Family週刊Vol.63》素養怎麼養? 未來Family週刊Vol.62》當了媽媽,更要練習做自己 3 父母身教最關鍵》作家歐陽立中:好習慣是追夢的翅膀,謝謝爸媽教會我自律與耐得住煩封面故事 歐陽立中認為,習慣會幫你在意興闌珊時堅持下去,想放棄時仍能繼續努力,為你帶來很大信心。

他相信,一件事做多了、做久了總能成;很多好習慣,堅持下去就會是追夢的翅膀。

文/黃啟菱(未來Family記者) 「人生最大的遺憾,是『我本可以』,」歐陽立中如是說。

為了不要有遺憾,得努力;而努力的歷程,其實都能拆解成一個個好習慣。

從勇敢做夢到夢想成真,他用行動證明:只要願意堅持到底,必能成就自己。

歐陽立中,師大國文系畢業後,進了台大中文研究所,也考上正式老師。

多數人走到這裡已覺滿意,但,他有夢。

他從小夢想著像劉墉一般,成為暢銷書作家,用文字傳遞思想,帶來正面改變;他也勇於追夢──即便在這出版業寒冬。

 善用習慣的力量2016年時,原本就愛玩桌遊的他,有個機緣跟另一位作家許榮哲合作,一起出了書。

「當時榮哲已經很有名,找我寫書等於是在提拔我,很謝謝他。

但我第二本書想要靠自己。

」於是,他開始在臉書天天寫作,希望被看見,大約持續兩年後,寫出了爆紅文章,也陸續有出版社找上門。

如今他已出了《就怕平庸成為你人生的注解》等四本書,登上暢銷榜,還到處演講、直播、授課。

他同時不斷精進教學本業,獲得SUPER教師獎等肯定。

追夢的過程,當然也有不順與挫折。

「但所謂習慣,就是幫你在最意興闌珊時也能堅持下去,想放棄時仍能繼續努力。

這會為你帶來很大的信心。

」他之所以能善用習慣的力量,源自於童年經驗,當時的點滴積累,至今他仍受用。

 好習慣1.生活規律「我家有三個小孩,從小爸媽就管很嚴、規矩多。

例如要早起,假日也要7、8點起床;要有禮貌,看到長輩要叫人、還要大聲叫;吃飯一定得在餐桌,坐姿要端正,手不能撐在桌上······」他直到大學都還有門禁,曾因太晚回家被關在門外。

爸媽也常常召集三位小孩,在客廳訓誡或教誨。

「他們很愛對我們曉以大義,例如說『人一定要懂感恩』等等,而且總是砲口一致。

」歐陽立中如今回想,父母的要求其實很受用,都是做人的基本原則,也讓他不知不覺養成自律的性格。

直到現在,歐陽立中現在還會要求學生起立、敬禮,看到老師要叫。

同樣擔任教職的歐陽太太,都笑稱他老派。

 好習慣2.做最好的準備歐陽立中從國小開始參加演說比賽、國中玩相聲、高中打辯論,演說讓他練習架構、相聲讓他練說學逗唱,辯論則讓他練正反思辨。

這一路走來,他不僅練成了優異的口語表達,也養成做足準備的習慣。

「比方說,為了蒐集素材,我只要看到有意思的句子,就會蒐集起來。

小時候是抄在筆記本或剪貼,後來會打在電腦裡,還曾印出來一大疊,現在則用手機備忘錄,」歐陽立中這個習慣延續至今,還演變成「拆解」其他暢銷作家的作品,研究是哪些元素能讓文字更有魅力。

又比方說,小時候最愛看《灌籃高手》的他,原本打籃球都只是打好玩的,大學後開始打系籃,決定展開系統性的訓練、精進體能。

「當時系籃每週練三次,我自己再加碼,每天練投、每週兩次重訓。

」 好習慣3.耐得住煩,才能堅持下去這段練球時光,給歐陽立中滿大的啟發:「打籃球看起來風光有趣,但其實練習的過程很無聊、很辛苦,要練折返跑、防守等等,還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煩,堅持下去。

」其他事又何嘗不是?以寫作來說,「天天寫,我也會沒靈感,常很焦慮。

我會逼自己12點之前一定要寫出來,就算只寫一點也好。

我告訴自己:『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好文章都是慢慢修出來的,我首先得寫出來。

」寫出來後,也不一定就有好迴響。

「我一開始寫文章時,每天只有10幾、20個讚,都是親朋好友。

經過兩年才寫出一篇爆文,累積1000名粉絲,」如今已有4萬多名粉絲的歐陽立中強調,要「耐得住」,而低潮、快要「耐不住」時,習慣可以幫助你。

 好習慣4.提高好習慣的可行性、做得到歐陽立中說,習慣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得到。

他會先排除客觀障礙以提高勝率。

比方說,寫作需要時間,正好他家住中和、在新莊上班,每天得花1小時搭捷運通勤,他就利用下班時在捷運上用手機寫。

這聽來辛苦,但能讓他督促自己在到站前寫完,同時也研究出更適合用手機閱讀的寫作形式。

他也善用「順便」的力量。

很多人都不喜歡、但必須做的家務事如倒垃圾、洗衣服等,他養成「出去跑步、順便倒垃圾」與「洗完澡後、順便洗衣服」的習慣,練成反射動作。

歐陽立中很喜歡「複利」的概念。

他相信,一件事做多了、做久了總會成;很多好習慣,堅持下去就會是追夢的翅膀。

 歐陽立中的好習慣身分: 高中國文老師、暢銷書作家好習慣: ・生活規律、做最好的準備 ・堅持到底、提高好習慣的可行性 近期未來Family週刊 未來Family週刊Vol.64》為孩子的網路安全把關 未來Family週刊Vol.63》素養怎麼養? 未來Family週刊Vol.62》當了媽媽,更要練習做自己 4 生命有限,給他好習慣和好方法,讓孩子學會安排時間,而不是在抱怨中浪費封面故事 孩子慢慢的長大,可能對時間的壓力,慢慢的才會敏感起來。

小學階段,真可謂無憂無慮,每天在學校學習,回家寫完作業,時間就自由了!念了國中,因為規矩多,在學校很容易出錯,被處罰。

放學後,又要準備隔日的考試,自己自由的時間,確實比較少。

文/尚瑞君 上天給人最公平的待遇,就是每個人的一天都只有二十四個小時。

但一樣的時間,卻會有不一樣的發展,端賴著你如何運用時間。

國一時長子突然說:「媽媽您忘了提醒我,我一連四天都沒有登錄。

」我說:「媽媽跟你說過,重要的事,自己要記錄下來。

」當我們還是天真的孩子時,常常誤以為時間永遠也揮霍不完,只不過一轉眼,現在卻常常覺得時間不夠用,要如何讓孩子懂得珍惜光陰而不是在抱怨中浪費呢﹖那一夜,長子說:「星期三下午,我又忘記給老師蓋章!」我說:「想想看,有什麼方法可以補救?有什麼人可以幫忙?」長子明顯陷在困境中的說:「媽媽,這已經是第三個星期了,我怎麼老是會忘記?」我安慰他:「你不是也知道,發生問題,想辦法解決就好。

你這樣煩躁與懊惱,對事情不但沒有幫助,還會讓心情很不好。

明天去學校,就跟老師說對不起,你忘記了,看老師可不可以幫忙補救。

」協助孩子從情緒的泥淖中逃脫,他才可以看清問題的本質,才有能力去想辦法,解決問題。

長子在思索著可行性,我接著說:「媽媽都有給你們年度的記事本,你以後也可以放在書包,把要做的事記下來。

」他說:「可是媽媽,我會忘記啊!」我笑著回:「就是因為會忘記,才要寫下來提醒自己。

然後,每天翻翻看。

像媽媽,除了當志工的時間固定,去代課、回診、作臉、回北投、你們要月考的日期,都會記錄下來,提醒自己。

你沒看見,阿公也是把事情記錄在月曆上。

這樣,他知道何時有聚會、要拿藥、我們回去看他的時間,這樣記錄做提醒,事情才不會忘記與衝突!」生命有限,如果沒有好好的規劃,做好時間的管理與安排,歲月不待人,年輕時不把握光陰認真努力,老大只能徒傷悲!  成功的人,都是會妥善運用時間的人孩子慢慢的長大,可能對時間的壓力,慢慢的才會敏感起來。

小學階段,真可謂無憂無慮,每天在學校學習,回家寫完作業,時間就自由了!念了國中,因為規矩多,在學校很容易出錯,被處罰。

放學後,又要準備隔日的考試,自己自由的時間,確實比較少。

但是,這就是成長的漸進式。

愈長大,身上肩負的責任與壓力,當然是愈多。

因為,能力變多了,可以承擔更多的事。

會處理更多的事,就可以在其中學習更多,進而又提升能力,一直良善的循環與成長下去。

早上,我跟長子說:「以前你問媽媽,如果你同時想做電競師與科學家,時間會被排擠時,怎麼辦?那時媽媽跟你說,你想想林書豪,他為什麼可以同時兼顧課業與籃球?因為他做好了時間的規劃與安排。

人的記憶有限,安排好的事一定要記下來提醒自己。

這樣,也才可以知道,還有什麼剩餘的時間,可以做其他的安排,成功的人,都是會妥善運用時間的人。

」長子說:「我到學校再問問老師!」我說:「時間很珍貴,你愈早學習做記錄,愈容易發現,自己一天下來,到底有那些時間可以運用。

不要太相信大腦,大腦要儲存的東西太多,你忘了提取,腦也不會提醒你,但是你記錄下來,就可以提醒自己!」長子覺得,作記錄,是老人家的事,他相信萬能的腦,相信無敵的記憶。

但是,那只是青春的傲慢,他以為自己都會記得,但在吃了幾次記憶的虧之後,才會明白,記憶,不全可信。

一寸光陰一寸金,要讓孩子好好珍惜少年時,多練習做時間的規劃與安排,把該做的事,記錄下來,提醒自己,才不會在抱怨與追悔中,平白浪費了有限的光陰。

 我們可以陪著孩子檢視他一天中時間的安排:一、幫孩子準備年度記事本。

二、明確的訂出起床和睡覺的時間。

三、把補習、上才藝、月考等固定時間標註。

四、讓孩子記得,把重要事項寫在當日要處理的欄位。

五、協調出寫功課、遊戲、看電視、留白的時間。

六、隨時更新新的安排與計畫。

七、養成翻看年度記事本的習慣。

八、事情做好了就打勾鼓勵自己,找出自己厲害的強項。

九、家人之間要了解彼此的行事曆,凝聚家人的情感與向心力。

十、可以在年度記事本上寫下鼓勵孩子的貼心話。

 每個人的時間都很珍貴,家人一起生活,也常常要配合彼此的時間,所以盡早讓孩子養成自己規劃時間,也習慣把重要的事項作紀錄,這樣才知道自己都把時間花在那裡?有沒有需要改善的地方?才不會渾然不覺地過著無感生活。

孩子在長大,要給他好習慣和好方法,讓生活愈過愈得心應手,這樣才有能力面對未來的瞬息萬變。

  相信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光彩。

臉書專頁:《尚瑞君之愛傾聽解讀心》 尚瑞君新書《優雅教養:傾聽、陪伴、愛,教你解讀孩子的心》優雅上市。

讓我們用愛與耐心去發掘孩子的亮點,協助孩子發出生命中的光彩。

PhotoBy:pixabay 數位編輯:黃小羽   近期未來Family週刊 未來Family週刊Vol.64》為孩子的網路安全把關 未來Family週刊Vol.63》素養怎麼養? 未來Family週刊Vol.62》當了媽媽,更要練習做自己 5 未來教育臺灣100:臺灣CSchool跨域學習「培養孩子自己找問題,自己尋求解決之道!」教育快報 突破傳統框架,跨域學習不僅強調引發動機和自主學習,更要因應時代潮流,掌握核心競爭力。

透過臺灣117件深具啟發性的創新教案,給孩子充滿創意的學習環境。

文/未來Family數位編輯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今年克服疫情,舉辦第三屆【未來教育臺灣100】徵選活動,經過長達半年的徵件及評審作業,共選出107件優秀教育專案獲獎,包含「持續精進獎」7件,以及【未來教育臺灣100】。

值得一提的是,經過前兩屆的耕耘,本年度獲得許多知名企業熱烈迴響,因此特別新增「企業特別獎」共10件,由響應夥伴各贊助10萬元獎金,贈予他們從【臺灣100】中選出最符合該企業/單位CSR思維之教育專案,贈獎典禮順利於12月14日圓滿落幕。

 贈獎當天,現場聚集超過百位傑出的教育工作者,從全台灣與離島20縣市來齊聚一堂。

典禮特地邀請教育部部長潘文忠及各界重要貴賓出席頒發殊榮,共同分享創新教育的經驗,實現台灣的翻轉教育。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董事長高希均引用CSchool的跨時空、跨領域、跨社會的指標,再加上「跨所得」。

他強調教育應該超越貧富差距,達成此目標需要不同領域共同合作,因此也特別感謝企業共襄盛舉,贊助獎金首次設立「企業特別獎」,相信透過民間和政府一起努力,能讓台灣教育持續前進。

教育部長潘文忠表示投資教育永遠不嫌多,從今年的教案感受到台灣教育的活力與韌性,尤其面臨疫情挑戰,老師們沒有讓孩子中斷學習。

他特別提到數位科技教育的重要,承諾未來政府將投入更多資源在數位學習。

今年募集全台跨域學習教案,共同點是要培養孩子面對未來世界解決問題的能力。

金百利克拉克台灣及香港分公司資深經理楊永玲說:「這次參與台灣100覺得很感動,看見課堂可以跟世界做連結,學生知道自己一點點力量,還是能發揮影響力。

」 CSchool五大面向,給孩子充滿創意的學習環境:突破傳統框架,跨域學習不僅強調引發動機和自主學習,更要因應時代潮流,掌握核心競爭力。

透過臺灣117件深具啟發性的創新教案,大致歸納出下列幾個重要的面向:面向1:數位原住民,科技融入教學面對從小與網路為伍的數位原住民,培養科技能力和素養成為教育首要任務。

臺東縣康樂國小老師郭良苑以「FakiFayiNO.1」計畫,讓孩子發揮數位專長,設計屬於長者的數位遊戲裝置。

他表示,「現在的小孩對科技掌握很快,也很靈活,帶著他們寫程式、做遊戲來幫助長輩,除了獲得知識,也讓科技成為有溫度的學習工具。

」其實科技工具不只幫助他人,還跨出城鄉差距。

位於彰化縣市郊的東山國小引進VEXIQ機器人,教學生從OSMO軟體到編寫機器人程式,循序漸進成為科技小達人。

教務主任蘇文松還帶學生參加機器人國際賽,獲得第一名成績,證明科技教育能讓孩子站上世界舞台。

疫情期間,防疫工作成為生活日常。

桃園成功工商邱芳榆老師發現學生很喜歡噴酒精消毒,便將STEAM融入教學,教導基礎程式和馬達機電整合,讓學生自己組裝能噴灑酒精的「防疫機器人」。

用課堂作品實際解決生活問題,大家對防疫機器人特別有愛。

寫程式一定很無聊嗎?瑞比智慧科技CodingBar為了顛覆過去寫程式的枯燥印象,製作活潑的動畫和影片解說,練習程式時也有AI小幫手協助除錯,降低程式學習門檻。

 面向2:跨出教室圍牆,實踐在地關懷「現在的在地教育最大差別在於,過去是單一活動,辦完就沒了。

現在轉為常態課程持續進行,而且重視跨域。

」打造「廣興教育轉運站」的廣興國小老師吳寶嘉表示,跨領域不只和外縣市交流,還和台灣大學合作國際學伴計畫,讓外籍學生教孩子英語,學校提供在地遊程。

此外,廣興國小也串聯在地團隊、社區營造和地方創生等聚落作為教學現場,讓學生透過踏查和思考,了解當地農漁業生態和歷史。

「九府千歲是哪間廟的主祀神?」田寮國中用宗教信仰和在地故事向孩子提問。

以《田寮鄉誌》作為教材,挖掘題目並引導學生在地閱讀,把關心延伸至社區。

接著探討社區現況和高齡化現象,以小組合作方式發現問題並進行反思。

團隊還跟樂齡中心合作,讓學生和社區互相支持成長。

都說「愈在地,愈國際」,宜蘭迺菜市場團隊以宜蘭市場(南北館市場)為基地,帶領二十所學校師生走進菜市場產學實作,還透過市場食農學校、買菜任務與農村廚房等遊程,吸引各國背包客和觀光客前來,讓「來宜蘭迺菜市場」成為很潮的活動。

 面向3:疫情危機化轉機,學習樣態更豐富今年受疫情衝擊,教育圈迎來前所未有的變化,過去單一的授課方式已無法面對未來考驗。

受影響最深的莫過於戶外課程,但團隊沒有因此放棄,南大附小彩虹斑馬志工隊老師陳怡均轉換方式,意外擴大影響力,「我們直接到果園開FB直播,搭配GoogleMeet上課。

以前實體課程只能帶一個班級的學生,轉為線上反而吸納更多人。

」出乎意料的是,孩子們用FB上課覺得新鮮有趣,積極留言想和果農互動。

線上教學讓教室發生各種場景,可以是果園,是操場,還有家裡。

創藝力H.O.P.E.戶外教育聯盟臺中團隊就利用google地圖工具虛擬實境,帶學生進行線上探查,並用線上課程方式分享小組專題,最後舉行線上成果發表會。

臺東縣初鹿國中研發全方位跨域課程,不僅重視主要學科和科技的結合,更將學習歷程數位化,引導學生利用Google協作平台紀錄學習點滴,以掌握自己在各科的學習狀況。

經過這一番挑戰,即使三級警戒結束後恢復實體課程,許多團隊依然沒有停止數位教育的腳步,繼續帶著學生嘗試各種可能,使得學習樣態更多元豐富。

 面向4:社群跨界合作,共創教育大聯盟「我看見學生寫阿拉伯文,但他明明沒學過,一問才知道是用Google翻譯來的。

」臺中市福科國中老師彭昌輝分享與國際特赦組織合作,帶領學生參與寫信馬拉松活動,要求廢除沙烏地阿拉伯的男性監護人制度。

他認為數位原住民非常善於利用數位工具獲得資訊,因此學習不再以傳統科目為本位,這讓老師找到機會,跨界與民間團體合作。

近年有愈來愈多組織和學校共同推動跨領域學習和跨界教育。

長年深耕海洋教育的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透過徒步行旅、演講座談和專業人員培訓等方式,推動永續海鮮和食魚文化的觀念。

他們實際至全國各校辦理多元的海洋教育課程,帶領各級教師有系統的認識台灣海洋環境,並示範跨領域的整合海洋教育課程。

跨界合作的好處是組織與學校相互搭配,彌補課本的不足。

回收大百科團隊進入校園推廣回收觀念,規劃改造校園垃圾桶,強化班級的垃圾分類和回收率。

專案經理蔡昇諺分享,「以前跟學校合作大多是單堂演講,現在開始有固定一學期,每個星期進去帶課程,下個階段想讓案更精緻化,讓學校老師也能帶我們的課程。

」相互串聯、深化合作的方式也出現在民間組織之間。

目前駐點宜蘭南澳的籿苗教育發展協會便和「新北三峽小草書屋」、「台東孩子的書屋」、「臺灣璞育文教發展協會」及「花蓮練習曲」四個書屋合作,到各地推廣女孩的性教育,並啟動串聯全國的「女孩聯盟」。

推廣月經教育的全球小紅帽協會亦組成專業團隊,走進全台體制內外、不同年齡層的校園與教育場域,進行月經教育親子共學工作坊。

 面向5:科目混搭,創新教學正夯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未來教育中心執行長周慧婷發現,前兩屆教案多能根據歷史文化、環境生態和社區改造等項目分類,今年的特別現象是很多教案無法分類,完全跳脫框架,代表教學現場一直翻轉,變得更加多元。

她進一步說明:「傳統科目開始採用創意教學,老師用歷史故事上科學課和數學課,戶外活動來帶閱讀,旅行上英文,還有用繪畫軟體來教音樂的!」創新教學各有特色,國立苗栗高中教師黃琇苓結合科技與在地,帶領學生幽默呈現「苗栗國」。

「從2D網頁到3DVR探究閱讀,走讀結合STEAM教育。

我們不只國文課跨科技,還搭配美術老師跨生活美感,創造城市地標。

」她讓學生自己尋找苗栗18鄉鎮特色,錄製影片打卡,期末成果透過網路及實體策展,展出城市雷雕/marblerun等學生作品。

逆風劇團創辦人成瑋盛認為跨域學習更能落實因材施教,「逆風劇團長期陪伴中輟生與高關懷少年,過去的教育方式讓他們因為國文或數學不好,才華就被掩蓋,成為學習低成就的孩子。

」透過逆風學院的培育,現在可以早上去故宮看清明上河圖,下午拿噴漆彩繪,進行藝術創作。

他強調,「他們不是壞學生,透過跨領域的教育,可以重新連結這些孩子跟教育的關係。

」 教育現場,必須持續精進站在教學第一線,教育工作者們也不斷與時俱進,增進自己的能力。

面對同樣的主題課程,則想盡辦法加強廣度與深度。

今年有許多【未來教育臺灣100】的歷屆得獎者回鍋,最後選出7組延續深化主題的團隊獲得「持續精進獎」。

包括結合多媒體素材、在英文課發揮影音創作力的新竹市建功高中;帶領孩子前進文化發源古部落的屏東縣長榮百合國小;長期陪伴非行少年的逆風劇團打造體制外的逆風學院;新北市豐珠國中延續山野教育,用大自然和影像的力量,撫平女孩的創傷;彰化縣南郭國小資優班帶學生重新探索南郭坑溪,將五感體驗以公共藝術呈現;專題課程從社區延伸至「城市永續」的臺北市芳和實驗中學讓學生認識生活城市的同時,學習社會學家及自然學家的觀察角度;臺南海東創客機器人後援會則開發一系列運動遊戲,讓孩子帶著遊戲和機器人探訪獨居長者及社區居民。

值得一提的是,傳統教育只重視知識和技能培養;108課綱開始強調知識、技能與態度均衡發展。

周慧婷表示,態度在主流教育常被忽略,因此今年評審特地保留態度的建立,選出原來學苑實驗教育、任林教育基金會和雞湯來了三個關心態度教育的教案。

未來人才的培育以素養為核心,素養建立在知識、技能和態度三大面向。

相信會有更多教育工作者持續投入,開發具有創意和影響力的教案,如同彭昌輝所言:「未來教育是現在進行式。

」   近期未來Family週刊 未來Family週刊Vol.64》為孩子的網路安全把關 未來Family週刊Vol.63》素養怎麼養? 未來Family週刊Vol.62》當了媽媽,更要練習做自己 6 曾拒絕承認「我爸是黃春明」,如今成閱讀教育神推手…黃國珍:從小我爸只要求我這2件事精采人物 父親是國寶級作家黃春明,讓黃國珍從小就被群書環繞,家中出入的也盡是蔣勳、林懷民等文人,父母給了他最豐盈的精神生活,卻不曾給他限制,自由無憂的童年,成為黃國珍一生的滋養。

文/黃啟菱(未來Family記者) 近來最受各方矚目的教育關鍵字,莫過於「閱讀理解」,而一提到閱讀理解,多數教育圈內人都會立即聯想到黃國珍。

他創辦的社會企業「品學堂」,推動閱讀理解已經十年了,每季發行《閱讀理解》學習誌,銷量常常破萬本,是最受第一線教師歡迎的學習素材。

至於他本人,每年的演講超過200場,近期還出版第三本著作《解讀者》,討論當「閱讀者」進階成為「解讀者」,用閱讀素養接軌真實情境和問題,精準解析生活與世界的種種可能。

 若說他是閱讀理解教育最大推手,一點也不為過;新課綱上路後,素養導向的評量高度仰賴閱讀理解力,教學現場急速追趕,更讓耕耘這個領域已久的黃國珍彷若先知。

「十年前,確實沒太多人在推閱讀理解,但我當時就覺得一定要做,心中有種很強烈、很瘋狂的calling,」黃國珍回想,當時自己也接近中年創業了,不僅原本的老闆、若水國際創辦人張明正勸阻他,父親黃春明聽到時,也面有難色的說:「我們家沒什麼錢耶!」長輩的擔心其來有自,第一期的學習誌只賣出了776本,十年來品學堂數度瀕臨倒閉,但黃國珍仍堅持至今。

這股內在的召喚力量,或許源自於他那太特別的童年。

 從小家中充滿各種書籍,自然而然愛上閱讀爸爸是個大作家,家中當然充滿著各式各樣的書,受此薰陶,黃國珍從小就愛看書,「我什麼都讀,科學的、藝術的,或故事書,都愛,有陣子還很愛看跟黑洞有關的書,我很小就知道光年的意思,學校做科展,我也自告奮勇。

」在家看書,外出也看書。

黃春明常到明星咖啡廳寫作,當時小小的黃國珍,閒來無事就下樓去逛周夢蝶的書攤,或到重慶南路上的書店晃,他還記得,爸爸會買香港的《兒童樂園》雜誌給他。

再長大一點,他發現了家中書櫃最高的地方,有一大排裝幀精美的書,搬下來看,竟是木刻拓印的章回小說,還有令人臉紅心跳的插圖,原來是《金瓶梅》。

「我什麼都看,很有趣啊!我爸曾笑稱我是『雜家』,亂亂看。

」黃國珍回想,當時父親並不把「叫孩子閱讀」當成自己的KPI,一切就很自然而然的發生了,顯然,環境跟身教最是關鍵。

 「藝文圈的天神與巨人」常造訪,蔣勳、林懷民都是常客黃春明在文壇十分活躍,當時北投的黃家,常有藝文圈友人造訪,陳映真、陳芳明、奚淞、蔣勳、林懷民等都是常客,大夥兒談創作、談人生,彷彿沙龍,是屬於台灣的文藝復興。

「大人說話時,我爸不會把我趕走,而是叫我一起聽,其實我哪聽得懂,他們講的是『後設小說』之類的話題耶!」黃國珍笑說,他當時就很輕鬆自在的旁聽,長大後,才發現這些人竟都是藝文圈的「天神」或「巨人」。

耳濡目染,讓黃國珍很早慧,但孩子終究是孩子,他玩起來,也是挺野的。

國小時,學校旁就有條小溪,他總會趁下課十分鐘衝去溪旁,撈魚、抓蛇、玩泥巴啊,上課鐘響再狂奔回教室;也會騎腳踏車趴趴走、偷挖別人種的地瓜烤來吃。

那時是民國60多年,台灣社會正由農轉工,有這般野放的童年,「我算是搭上那個時代的末班車了。

」 父親總採開放式對話,養出思辨力與自主性黃春明自己的童年,更野更叛逆,當然不太管黃國珍,即便有事,也用開放式的對話做親子溝通。

「我六、七歲時吧,有次爸爸騎摩托車載我,碰上傾盆大雨,他就停下來,在路邊找了個屋簷躲雨。

等了好久、好久,雨還不停,我又累、又怕,好想回家,開始哀求他直接冒雨騎車回家吧,盧超久的…」黃春明當時沒發火、也沒嫌煩,而是問說:「如果我們現在回家,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情?」父子討論出「可能會看不到路」、「可能路很滑」、「可能別的車子看不到我們」等等;談了很多種可能後,黃春明又問:「那我們要不要再等一下呢?」黃國珍就答應了。

過了快半個世紀,黃國珍至今仍記得這段對話,「我當時的焦慮情緒,好像在討論過程中就被安撫、被理解了;後來我們常有這類的對話,爸媽會跟我討論,讓我自己做選擇,在過程中,讓我慢慢養成思辨能力,學會如何自主。

」 青春期時難免叛逆,父親只要求他這兩件事黃春明小時候超級叛逆,一路打架到國中,在黃國珍進國中前,他說:「你長大了,以後可能會有很多想法,爸爸也會尊重你,但有兩件事情你要記得,第一,你決定要做的事情,不要讓你被警察抓走,第二,不要死掉。

」「爸爸就給我這兩個原則,超寬鬆的吧?他的意思是,在這兩個原則之外,假如發生什麼事情,那我自己要處理,」黃國珍說。

黃媽媽的心臟就沒那麼大顆了,難免耳提面命,但,她也沒有直接規定黃國珍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而是告訴黃國珍,做所有事情前,都要先想到結果,再去想這件事情可不可以、合理不合理、該不該做。

如今回頭看,這正是「以終為始」的概念,黃國珍認為,媽媽給他的建議,其實也是在幫助他學習為自己負責。

 曾拒絕承認「黃春明是我爸」,30多歲才走出陰影到了青春期,兒時的自由歡樂慢慢消散了,取而代之的,是自我懷疑與不斷追尋。

「當時我成績很普通,又知道了爸爸很有名,常覺得他好巨大,我好渺小。

」黃國珍回想,國二時,課本上有篇爸爸的著作《魚》,他很怕老師問:「黃春明是你爸嗎?」就事先不斷練習如何應對。

結果,上到這課時,老師真的問了,他也故作自然的回答說:「喔,只是同名同姓。

」希望避免尷尬。

再長大一點,他開始尋覓人生方向,學了很多東西,卻還不確定自己要什麼,這讓他更痛苦了,「我很怕人家拿我爸跟我比,然後覺得我不好,畢竟,他彷彿在眾神殿上,無法超越啊!」直到出國讀書回台後,30多歲了,他才算是走出陰影;結婚生子之後,對父愛有了新的體認,心中又更坦然了。

「一來,我知道父子關係不可能不見,是永遠的嘛;再來,他成為了他,那我呢,就是成為我,他是很好的榜樣,但不代表我一定要成為他。

」黃國珍認為,夠認識自己,才能釐清這些思緒。

 聽到內在的calling創業後,逐步獲得父親的肯定之所以決定創業,是因為黃國珍在台灣第一家社會企業創投若水國際時,做了教育相關專案,接觸到的教授、老師們,都嘆道現在的孩子不愛閱讀、不會閱讀,這讓從小徜徉在書海的黃國珍很在意,便開始關注此事。

創業前,黃國珍告訴了爸爸,創業後,也都會拿《閱讀理解》學習誌給爸爸看,「他過了整整四年,才說『我終於看懂你在做什麼了』;也因為廖玉蕙、向陽等老師跟他說過,我常到學校演講,他才開始發現,我好像有做起來。

」得到黃春明的肯定,黃國珍坦言,好像回到小時候,被鼓勵時,內在的價值感就出現了。

他也才驚覺,過去那些年,他其實一直都很在意爸爸的看法,「就算我內心足夠強大,知道我做的是對的,但還是很希望被理解。

」 如果希望孩子樂在閱讀,大人要營造環境跟做好榜樣童年時光,是黃國珍一生的滋養,他當然希望自己的孩子、甚至所有孩子,都如同他一樣,能夠體會到閱讀的樂趣,在閱讀的歷程中學會思考。

很多大人覺得孩子不喜歡閱讀、不懂得閱讀,「但事實上,孩子是不喜歡大人給他們讀的東西,他自己想讀的,你想攔都攔不住;孩子真的沒有理解能力嗎?我也不認為,就拿電玩攻略本來說吧,裡面資訊量很大、很複雜的,孩子還是讀得津津有味啊!」所以,內在動機的引發才是關鍵。

「坦白講,網路上有太多更吸引孩子的東西了。

閱讀的有趣,並不在於形式上的有趣,而是當孩子透過閱讀,有了新發現,或好奇心被滿足了,或想像力被啟動了,心中發出『啊哈』的那個moment;這種有趣,才是孩子自身發掘的,真實長久。

」他強調,如果大人都不覺得閱讀有趣,那孩子不覺得閱讀有趣,也很正常。

如今,黃國珍的大兒子七年級了,愛看《貨幣戰爭》之類的厚書,最近還看了長篇小說《帝國之秋》,並推薦給黃春明,讀五年級的小女兒則正在啃《哈利波特》,一家人看書、聊書,精神生活豐盛飽滿。

他還希望,有更多家庭,能這樣享受閱讀、樂在對話,當年在明星咖啡廳看兒童雜誌的小男孩,如今成了台灣閱讀理解教育的推手。

父親的巨大閃耀,曾讓黃國珍無法直視,但終究他跨越了心中的陰影,有了屬於自己的光芒。

照片提供:黃國珍(兒時合照)、天下文化(獨照) 近期未來Family週刊 未來Family週刊Vol.64》為孩子的網路安全把關 未來Family週刊Vol.63》素養怎麼養? 未來Family週刊Vol.62》當了媽媽,更要練習做自己 7 科技教育向下扎根為台灣科技島培育AI時代的人才專題企劃 在AI快速發展、生活智慧化的時代,培養AI、IoT及5G等智慧物聯網的技能至關重要。

新竹縣教育處推動科技教育,結合產業實務,融合國中小第一線教學,讓師生教學相長,為新竹科技城扎根人才競爭力。

文/新竹縣政府教育處(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2020年新竹縣與桃園市合辦、陽明交通大學協辦首屆「AIOTSensor智聯感測文文盃全國聯賽」,新竹縣初賽共12件作品參加,勇奪3金2佳作;迎接2021年12月即將展開的第二屆賽事,深耕科學教育的新竹縣顯得很有信心。

事實上,這項賽事透過「Rabboni」智慧感測器元件讓智慧物聯網課程推廣到國中小,培育學生科技素養,提升未來人才的AI/IOT/Coding關鍵能力。

培訓科技教育師資,引導生活化的探究式學習「要能貫徹科學教育,師資必須到位。

」新竹縣教育處長楊郡慈認為,為了實踐探究式學習,教育處積極培訓具有開創教學能力的師資,以統整性主題/專題/議題探究課程設計觀引領教學。

Rabboni穿戴式智慧感應,像是運用在老人復健,使用者每次使用的高度、角度與強度,都可做為偵測復健狀況的分析依據,由此專題發展課程,即是具備課程建構能力的教師,透過與生活應用結合的教學設計,導引孩子開展獨創的思維與思辨能力,並締造真實學習經驗的最佳範例。

▲圖說:鳳岡國中科技團與科技中心透過卡林巴琴製作過程,結合手作及機具應用之學習 同時,為了強化科技教育,新竹縣設有4所自造教育及科技中心,分別位於新竹縣鳳岡國中、博愛國中、六家高中國中部,以及竹東國中,不僅持續發展手作、機電整合、資訊領域等特色,更將成為科技教育師資培育、教材研發的重鎮。

像是「竹東科技中心特色」,以竹東在地特色「筏木業」為主軸,透過發散思考的過程,規劃以筏木業的三個不同階段做為課程架構,包含木材儲藏(IOT智慧監控)、木材加工(手工具使用)、木材搬運(智能搬運車)等課程。

而「六家科技中心」,發展出「六個家」的學生圖像——自造家、生活家、藝術家、探險家、科學家、文學家,培育學生具備自我察覺、批判思考、統籌規劃、科學素養、人文關懷與國際溝通等能力。

楊郡慈說,科技中心呼應「自發、互動、共好」的新課綱核心素養,期許將「新興科技」及「動手實作」的價值帶入課程中,扎根國小發展科技教育。

此外,協助科技領域師資增能、課程規畫及科技競賽活動等進行整合分工,並整合輔導團與縣內資源,推動科技教育的能量加倍。

▲圖說:楊郡慈處長暢談新竹縣科技教育現況及規劃 「AI大數據時代,培養下一代提早認識人工智慧在生活中的應用,尤其是產業實務的運用,融合國中小科技教育,與第一線的教育現場無縫接軌。

」楊郡慈表示,以科技教育教師增能研習為例,主題包括「AI智能車-MoonCar應用與實作」、「micro:bit提升運算思維能力」、「Python進階增能研習」、「AI語音辨識設計與應用」等,提升種子教師的AI科技知能,為教學增強力道。

而正在動土興建的新竹縣國際AI智慧園區,目的為吸引國際企業與青年創業進駐,提升新竹縣技術研發品質與累積技術研發能量,也將成為科技教育師資培訓的基地。

AI數位教學扎根幼教、特教,以機器人活絡多元學習不只國小,新竹縣更將科技教育向下扎根幼稚園。

2020年,新竹縣爭取到經濟部4,000萬補助,從幼兒園開始推動數位教學,AI機器人「凱比同學」格外受到小小朋友和特教學生的歡迎。

2021年縣府接續投入經費870萬元,啟動為期兩年的「新竹縣AI智慧城鄉-幼兒AI-KIDsCity應用整合計畫」,使新竹縣58所公幼、學前特教班、國小資源班都有AI機器人「凱比同學」,在富有科技城盛名的新竹縣打造兒童學習新樂園,預計將有3076位學子受惠。

而疫情期間,迫使遠距教學加速推行,新竹縣自行開發教學平台「米立雲線上教學平台」,幫助老師共備、學生自主學習,提升基本學科能力,透過科技的力量,實現學習零距離、零差異。

包括錄製各年級公播課程,經由Youtube/Facebook或專屬網站提供;開設帳號並提供支持系統,引導師生善用科技媒介進行教與學的歷程。

楊郡慈期許,「米立雲」是教師跨校合作教學雲端平台,可線上製作教材,提供多樣教學活動,「每一位老師都能為學生創造適性學習的課程,更突破學習時空限制,讓AI與雲端技術成為教學與學習的神隊友。

」  近期未來Family週刊 未來Family週刊Vol.64》為孩子的網路安全把關 未來Family週刊Vol.63》素養怎麼養? 未來Family週刊Vol.62》當了媽媽,更要練習做自己 8 蔡淇華》別把玩笑當幽默,在別人的傷口上撒鹽,其實並不好笑;「幽默」是來自於同理與自信名家專欄 高中時,班上有一群同學會輪流找不同的對象捉弄,有時會圍著一個女性化的男同學大笑,等到那位同學驚聲尖叫時,大家滿意了,才會縮手。

之後帶給他們歡樂的火苗燒向我,他們常會叫我到廁所後面,幾十個人圍著我,一樣大叫大笑,然後由一個人毆打我的腹部。

文/蔡淇華 「幽默」不等於好笑 「幽默」是來自於「同理」與「自信」 因為同理,不會傷害對方來獲取歡樂;因為自信,懂得自嘲來化解尷尬…… 幽默的力量 「唉呦!」小蕙驚叫一聲。

全班男生歡樂的鼓躁,尤其是坐在小蕙後面,趁她坐下時拉開椅子的阿明。

「她跌倒的姿勢好滑稽!」小明再補上一刀。

坐在小蕙鄰座的我,覺得這一點都不滑稽,只覺得小蕙很可憐,但我不敢扶她起來,因為大多數男生都習慣取笑她,經過她身邊時,還會掩起鼻子說:「怎麼那麼臭!」最後恍惚間,我似乎都能聞到那股臭味。

那已是小學時的記憶,要等到很多年之後,我才知道,小蕙不臭,她會成為被捉弄的對象,是因為她考全班最後一名,而且她皮膚黑,還因為家貧繳不起班費,被認為是「害群之馬」。

心理學家說:「青少年因為大腦前葉尚未發展完成,所以較缺乏同理心。

」小學時只覺得,班上有個人可以「習慣」被捉弄,成為全班「笑聲」的來源,那也不是壞事。

沒想到有一天,發覺那並不好笑。

高中時,班上有一群同學會輪流找不同的對象捉弄,有時會圍著一個女性化的男同學大笑,等到那位同學驚聲尖叫時,大家滿意了,才會縮手。

之後帶給他們歡樂的火苗燒向我,他們常會叫我到廁所後面,幾十個人圍著我,一樣大叫大笑,然後由一個人毆打我的腹部。

「如果你敢報告老師或教官,你會更慘。

」因為缺乏自信,我也習慣了,因為我似乎「符合」各種條件:我成績不好、皮膚黑、又有青蛙肢。

但回到宿舍,會升起很多不好的念頭,例如傷害自己,或是傷害別人。

升上大學後,我一樣成績不好,而且因家中經濟突然發生問題,大一時,我竟然只有一件外套禦寒。

那個冬天過後,終於可以洗外套了,我拿起湊到鼻子聞一聞,似乎有個味道,記憶中小蕙的味道。

大學畢業後,在台北一直找不到像樣的工作,只好回到中部老家。

那天看見一個美麗白皙的婦人推著嬰兒車,在街上悠閒逛街,我一眼看出,那是小蕙,但我卻很羞愧,不敢跟她打招呼,因為我當年沒有勇氣幫她,就像高中時,我一再質疑,為何當時主動扶起我的同學,一個都沒有。

「幽默」不等於好笑 這幾年出了書,成為很多人認識的對象,我竟然有了能力,可以不慍不火,將當年的不堪細說從頭。

我可以說:「感謝青蛙肢,我打籃球時跳得比較高。

」當他人讚美我的寫作書時,我也可以從容地說:「天才不需寫作法,因為我不是天才,所以我需要研究方法,才寫得出這些書。

」 當老師後,當遇到童年多舛的學生,我會半開玩笑說:「大文豪海明威說,作家最好的禮物,是悲慘的童年。

恭喜你,你和我都擁有這些禮物了。

」 現在越來越多人會用「幽默」兩個字來讚美我,我才慢慢理解,原來「幽默」不等於好笑。

「幽默」是來自於「同理」與「自信」,因為同理,不會傷害對方來獲取歡樂;因為自信,懂得自嘲來化解尷尬。

我們常稱讚馬克·吐溫與邱吉爾是幽默大師,卻忘了馬克·吐溫是色盲,11歲時父親就死於肺炎;而邱吉爾更是一生為憂鬱症所苦。

所以他們力爭上游,慢慢獲得自信後,才有能力對人生的難題幽默以對。

或許我們一生行路,都會有走不下去的時刻,這時候別忘了,要找回自信,然後我們才能擁有「幽默的力量」,再度微笑面對人生。

本文經蔡淇華老師授權轉載,原刊登於:國語日報中學生報   PhotoBy:photo-ac 數位編輯:黃晨宇 近期未來Family週刊 未來Family週刊Vol.64》為孩子的網路安全把關 未來Family週刊Vol.63》素養怎麼養? 未來Family週刊Vol.62》當了媽媽,更要練習做自己 9 「孩子在學校受挫了,該去找老師談談嗎?」陳志恆心理師:不要急著出手幫孩子解決問題,5步驟陪伴孩子長出受挫力熱門精選 若能在不危害自己或他人生命安全的前提下,讓孩子在挫敗中學習與成長,這比起讓他一帆風順地長大,還要可貴。

文/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雖說「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但是「最好一件也別發生在我的孩子身上」。

有可能嗎?大概很難。

我常遇到很多焦急的父母,向我分享孩子在學校中遇到的困境,問我該怎麼辦?  「我該幫孩子去向學校老師溝通一下嗎?」「我該幫孩子去跟欺負他的同學說一下嗎?」「我該幫孩子安排去參加課候補強的課程嗎?」「我是不是該勸我的孩子放棄這次機會好了?」「如果讓孩子轉學是不是比較好?」常常,家長們早已心有定見,只不過是想找人確認一下自己的做法而已。

 比解決問題還重要的事情—因應問題但是,我常會說,不要急著出手幫孩子解決問題。

為什麼?第一,你能確定你的解決方案是最好的嗎?有很多我們大人自以為能幫上孩子的方式,對孩子而言是越幫越忙。

第二,當你在最短時間內,幫助孩子剷除當前的困境,也同時移走了孩子從困境中學習的機會。

人遇到了困難,會設法去解決,這是很自然的事情,但如果是解決不了的事情呢?我始終覺得,比起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能「因應問題」。

所謂因應問題,就是知道當前的困境並非一時半刻能夠移除,但仍有勇氣去面對,並能與困境共處,最終能從中學習與成長,甚至超越困境。

換句話說,若能在不危害自己或他人生命安全的前提下,讓孩子在挫敗中學習與成長,這比起讓他一帆風順地長大,還要可貴。

 讓孩子感受到力量的陪伴關鍵就在「陪伴」這兩個字——允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面對難題,只給予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勵,非必要不過度干涉;背後的信念是:「相信孩子自有面對困難的能耐」。

舉個常見的例子,孩子回到家,板著一張臭臉,說:「班上同學不喜歡我!上課分組時,都不願意跟我同組……」。

聽到這裡,你會怎麼做?「孩子,別擔心,我會處理!」接著一通電話打去給導師說清楚、講明白;或者,第二天一早衝到學校去向同學興師問罪。

你會這麼做嗎?小心,你可能正在幫倒忙,同時也剝奪了孩子自己面對困難與解決問題的機會了。

如果,你是靜下來,問問孩子:「怎麼啦?」「發生了什麼事?」「我想多了解一點」,然後,不帶評判,就只是聽聽孩子怎麼說,接著同理孩子的情緒:「我知道遇到這件事,你感到很難過,很委屈」;最後詢問孩子:「那麼,你覺得,怎麼辦才好呢?」聽聽孩子想要怎麼面對這個問題。

那麼,這個過程本身,就已經發揮陪伴的最大功能——帶給孩子繼續面對問題的力量。

 陪伴孩子因應挫敗的具體途徑身為父母,請堅實地相信一件事:「孩子自有其面對問題的能耐」。

因此,大人要做的,就是繼續給出支持,讓孩子感受到更多力量。

具體而言,當孩子遇到困境時,家長可以透過以下途徑陪伴孩子更有力量地因應問題。

(一)傾聽孩子的處境—「發生了什麼事?」當一個人在困境中奮力掙扎的人,是很希望被看到,被關心的。

這時候,家長只要用溫和的口吻問道:「怎麼啦?」「發生什麼事了?」「可以多說一點嗎?」「我想要知道多一點,好嗎?」引導孩子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說出來。

但過程中,就只是聽,不評價,不說道理。

記得,孩子最不需要聽到的,就是一道又一道「你該怎麼做」的建議。

收起這些想幫孩子解決問題的意圖,就只是聽就好。

 (二)回應孩子的情緒感受—「這一定很難受吧!」聽了這麼多,當然不可能什麼都不回應。

首先,也最迫切的,就是回應孩子在這個困境中的情緒感受,像是:「我知道,你一定很難受吧!」「心裡很委屈吧!你一定很希望同學能理解你。

」「你已經很努力了,還是如此,充滿無力感吧!」「坐在班上一定感覺很煎熬吧!」就是用同理的態度去說出孩子的情緒感受,讓孩子感受到被充分理解,而建立起關係連結——「知道有人懂我」本身就能產生力量。

 (三)問問孩子自己的解決方案—「那麼,你打算怎麼辦呢?」接著,多問一句話:「怎麼辦呢?」「接下來,你會怎麼做呢?」也就是,讓孩子自己說說他們面對問題時的因應策略與想法。

只是,許多大人在聽了孩子的解決方案後,便劈頭大肆批評:「這樣行不通啦!」「難怪你會一直被困住」,接著滔滔不絕地說起各種自以為高明的方法,往往令孩子更感挫敗。

家長要做的,是理性地與孩子討論,他所提出的解決方案中的利弊得失,該如何落實,怎麼做會更好。

有時候,在這樣的討論下,會迸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四)肯定孩子因應問題的過程—「你是怎麼做到的?」當然,孩子也可能雙手一攤,告訴你:「我不知道!」或者「問題不可能被解決的」。

這時候,家長可別急著信心喊話。

請帶著好奇,詢問孩子:「你是怎麼撐下來的?」「即使壓力這麼大,你仍然願意去面對,你是怎麼做到?」我們開始將回應的焦點,放在孩子因應問題的「過程」中(有別於「結果」,也就是,問題是否被成功解決了?),那些「不簡單」與「難得」之處,目的是在讓孩子見證自己因應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傳達出一份信任:「我相信,你是做得到的!」。

這是在陪伴孩子因應挫敗時,最強大也最不容易做到的回應方式;但家長若願意透過一再地練習,便會發現,總有辦法給出孩子一些肯定:肯定孩子沒有放棄肯定孩子願意面對肯定孩子的求助行為肯定孩子的積極態度肯定孩子願意採取行動肯定孩子想要解決問題的企圖肯定孩子的體貼肯定孩子的投入心思  (五)感謝孩子的信任—「謝謝你願意告訴我。

」「謝謝你願意告訴我」是句充滿魔力的話語。

很多時候,孩子願意開口把心事告訴父母,代表著對父母的信任,否則,大可以自己悶著頭去面對困難就好。

於是,我們需要去感謝孩子對我們的信任,讓孩子知道我們感到被在乎,覺得自己是重要的。

特別,面對那些常講「不知道」「沒差」「還好」或拒絕溝通的孩子時,要重啟連結與對話的途徑之一,就是當孩子願意多表達一點時(就算是說「不知道」也好),立刻回以「謝謝你願意告訴我」這句話,往往會讓孩子願意與我們分享得更多。

「發生了什麼事?」「你一定很難受吧!」「那麼,你打算怎麼辦呢?」「你是怎麼做到的?」「謝謝你願意告訴我!」時常表達這五句話,便能在陪伴孩子因應困境的過程中,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滿滿的愛與支持,而即使害怕與無力,也願意堅持下去。

你學起來了嗎? (本文撰寫於2019年1月17日,修改於2021年3月17日,收錄於《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一書中)     PhotoBy:photo-ac 數位編輯:黃晨宇 近期未來Family週刊 未來Family週刊Vol.64》為孩子的網路安全把關 未來Family週刊Vol.63》素養怎麼養? 未來Family週刊Vol.62》當了媽媽,更要練習做自己 看更多未來Family週刊 未來Family週刊Vol.64 為孩子的網路安全把關 發表日期2022-03-23 未來Family週刊Vol.63 素養怎麼養? 發表日期2022-03-16 未來Family週刊Vol.62 當了媽媽,更要練習做自己 發表日期2022-03-09 訂閱未來Family週刊 送出 本期目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