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總統選舉制度—相對多數決與絕對多數決之探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摘要西元2000年,民進黨提名的總統、副總統候選人陳水扁與呂秀蓮以39.3%的得票率當選總統、副總統,因得票數未過半,「少數總統」之正當性成為關注的議題。
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首頁|
關於本站|
聯絡我們|
國圖首頁|
常見問題|
操作說明
English
|FB專頁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註冊
功能切換導覽列
(206.189.149.24)您好!臺灣時間:2022/06/2303:21
字體大小: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1筆/
共1筆
/1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紙本論文
QR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複製永久網址Twitter研究生:杜哲宇研究生(外文):Che-YuTu論文名稱:中華民國總統選舉制度—相對多數決與絕對多數決之探討指導教授:葛永光學位類別:碩士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系所名稱:國家發展研究所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學類:綜合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類論文種類:學術論文論文出版年:2004畢業學年度:92語文別:中文論文頁數:159中文關鍵詞:相對多數決、絕對多數決、總統選舉制度、憲政體制外文關鍵詞:absolutemajoritysystem、relativepluralitysyste相關次數:
被引用:1點閱:1589評分:下載:0書目收藏:1
摘要西元2000年,民進黨提名的總統、副總統候選人陳水扁與呂秀蓮以39.3%的得票率當選總統、副總統,因得票數未過半,「少數總統」之正當性成為關注的議題。
如何選出總統是選擇制度時的首要之事,一種最基本的區分方法,是以直接或間接選舉作為區分。
然而,在當代政治下,以相對多數決或絕對多數決為劃分標準應是更有意義的分類方法。
而新興民主國家的憲法設計,面對了兩種基本的選擇:一是選舉制度;另一則是政府體制的設計。
兩者不但同等重要,且必須評估其不同組合的影響。
我國經過六次修憲後,現行體制較傾向於定位為雙首長制、半總統制或混和制。
因此本文將研究總統選制的學理架構及相對多數決及絕對多數決之理論設計、優劣良窳,並探究韓國在總統採行相對多數制和法國、芬蘭總統採行絕對多數制下的憲政運作。
另外,本論文將使用人民選擇效率性、選舉規則公平性、政黨體系割裂程度及憲政體制穩定性等主軸,針對相對多數制、絕對多數制及兩倍餘數制進行比較研究,並搭配憲政體制的改革方案,試圖為我國民主制度之藍圖提供建議。
目次第一章緒論/1第一節研究動機/1第二節文獻探討/4第三節研究途徑/8第四節研究方法/13第五節研究架構/14第六節研究範圍/15第七節章節安排/17第二章中華民國總統選舉制度之歷史脈絡與憲政體制內涵之探討/19第一節中華民國總統選舉制度之歷史脈絡/19一、孫中山的觀點:直接選舉/19二、臨時政府組織大綱、臨時約法及大總統選舉法之規定:間接選舉、超過三分之二之多數決/20三、行憲後至憲法增修條文第二條公布前(1947-1994):間接選舉、絕對多數決/21四、憲法增修條文第二條公布後(1996-):直接選舉、相對多數決/22第二節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之內涵/28一、半總統制的理論與類型/29二、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的定位/33三、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的特性/36第三節總統選舉制度與憲政制度的關連性:以憲政體制之落實為思考基礎/40一、存在絕對關連/41二、並無絕對關連/41本章小結/45第三章相對多數決之理論設計與運作實例—韓國之觀察/47第一節總統選舉制度的學理架構/47一、直接選舉或間接選舉/47二、選票結構/48三、選舉規則/49第二節相對多數決之理論設計/51一、單一選區相對多數決制/52二、複數選區相對多數決制/52第三節韓國之觀察/56一、第六共和的憲政體制/56二、南韓政黨體系弱化的因素/59三、盧泰愚的政黨合併策略/63四、金泳三的策略:招降納叛/66五、金大中的策略:政黨重組/68本章小結/73第四章絕對多數決之理論設計與運作實例—法國及芬蘭之觀察/75第一節絕對多數決之理論設計/75一、兩輪決選制/75二、選擇投票制/77第二節法國之觀察/79一、法國第五共和憲法的基本原則/79二、法國第五共和憲政體制的發展/82三、法國半總統制下兩輪決選制的憲政影響/92第三節芬蘭之觀察/98一、芬蘭半總統制憲法的特色/99二、芬蘭總統之選舉/101三、芬蘭總統的職權/104四、從總統支配型政府朝向內閣制的轉型—憲改中的總統職權/109本章小結/111第五章民主制度的設計:總統選舉制度的抉擇與政治效應/115第一節前言/115第二節總統選舉制度政治效應之探討/117一、人民選擇的效率性/118二、選舉規則的公平性/120三、政黨體系的割裂程度/123四、政府的持久度(統治能力)/126本章小結:哪一種才是最好的選舉制度?/136第六章結論與建議/139一、結論/139二、研究建議/142參考書目/147圖次圖1-1:論文研究架構圖/14表次表2-1:半總統制四種類型/32表3-1:南韓歷屆總統(1987-2002)/63表4-1:法國歷屆總統(1965-2002)/91表4-2:芬蘭歷屆總統(1919-2000)/103表5-1:三種總統選制的政治效應分析/117
參考書目中文書籍王建勛,《法國第五共和的政治發展》,台北:商務書局,1987。
王業立,《我國選舉制度的政治影響》,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6。
王業立,《比較選舉制度》三版,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1。
中選會,《中華民國選舉概況(上、下篇)》,中央選舉委員會,1984。
田弘茂、朱雲漢、LarryDiamond、MarcPlattner主編,《鞏固第三波民主》,台北:業強出版社,1997。
江大樹,「當前民主國家選舉制度評介」,《民主制度設計》,台北:業強出版社,1992。
朱浤源主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1999。
李炳南,《憲政改革與國事會議》,台北:永然文化出版公司,1992。
李炳南,《第二屆國民大會憲政議題之研究》,台北:國科會計畫,1993。
李炳南,《第三階段憲政改革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委託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研究計畫,1995。
李炳南,《九七修憲記實》,台北:世新大學出版中心,2001。
呂亞力,《政治發展與民主》,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79。
呂亞力,《政治學》三版,台北:三民書局,1995。
呂亞力,《政治學方法論》八版,台北:三民書局,1997。
余明賢譯,ReinTaageperaandMatthewSobergShugart著,《席位與選票:選舉制度的要素與效果》,台北:中央選舉委員會,1992。
何景榮譯,Jan-ErikandSvanteErsson著,《新制度主義政治學》,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2003。
芮正皋,《法國憲法與雙頭政治》,中法比瑞文經協會,1987。
周陽山,《自由憲政與民主轉型》,台北:東大書局,1993。
林秋山,〈韓國朝野合組政黨之經緯及展望〉,《世界各國主要政黨內部運作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90,頁339-352。
林秋山,〈南韓政黨重組與結盟的經驗〉,蘇永欽主編,《政黨重組:台灣民主政治的再出發?》,台北: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2001。
林紀東,《憲法論集》,台北:東大書局,1979。
林紀東,《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台北:三民書局,1990。
吳文程,《政黨與選舉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6。
吳庚,《選舉與政治參與》,台北:正中書局,1981。
吳玉山,《俄羅斯轉型1992-1999:一個政治經濟學的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
吳重禮、陳慧玟譯,DavidR.Mayhew著,《分立政府:1946-1990年期間之政黨控制、立法與調查》,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1。
郎裕憲,《選舉論文集》,台北:商務書局1990。
姚志剛等,《法國第五共和的憲政運作》,台北:業強出版社,1994。
高英茂主編,《選舉改革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二十一世紀基金會,1991。
高德源譯,ArendLijphart著,《民主類型:三十六個民主國家的政府類型與表現》,台北:桂冠圖書公司,2001。
高永光,《修憲手冊》,台北:民主基金會,1991。
高朗、明居正主編,《憲政體制新走向》,台北: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2001。
高朗、隋杜卿主編,《憲政體制與總統權力》,台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2。
荊知仁,《憲政變遷與憲政成長》,台北:正中書局,1981。
荊知仁,《中國立憲史》,台北:聯經,1987。
孫來祥,《規範經濟學與社會選擇理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陳明通,《派系政治與臺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出版社,1995。
陳春生,《中華民國憲法原理》,台北:國立編譯館,1998。
陳新民,《憲法學導論》,台北:三民書局,1996。
陳新民,《中華民國憲法釋論》三版,台北:三民書局,1999。
陳新民,《1990-2000年臺灣修憲紀實:十年憲政發展之見證》,台北:學林文化,2002。
陳菁雯譯,DavidMarshandGerryStoker著,《政治學方法論》,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1998。
陳義彥、黃麗秋,《選舉行為與政治發展》,台北:黎明文化,1992。
陳坤森譯,ArendLijphart著,《當代民主類型與政治:二十一個國家多數模型與共識模型政府》,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3。
陳隆志主編,《新世紀新憲政:憲政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新世紀文教基金會出版,2002。
張金鑑,《歐洲各國政府》,台北:三民書局,1988。
張世賢,《比較憲法與政府資料選輯》,台北:台灣省公共行政學會,1989。
張台麟,《法國政府與政治》,台北:漢威出版社,1990。
張台麟譯,《法國選舉法規輯要》,中央選舉委員會,1994。
張台麟譯,《法國總統的權力》,台北:志一出版社,1995。
張台麟譯,《法國選舉法規釋義》,中央選舉委員會,1996。
張台麟,《法國政府與政治》第二版,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3。
黃炎東,《政黨政治與選舉》,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0。
曾繁康,《比較憲法》,台北:三民書局,1985。
隋杜卿,《中華民國的憲政工程:以雙首長制為中心的探討》,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2001。
彭懷恩,《從政治發展看台灣政黨體系》,台北:洞察出版社,1987。
葛永光譯,RodHague著,《比較政府與政治》,台北:國民大會憲政研討委員會,1987。
葛永光,《政治變遷與發展—台灣經驗的探索》,台北:幼獅出版社,1989。
葛永光,《政黨政治與民主發展》第二版,國立空中大學,2000。
雷競旋,《選舉制度概論》,香港:天地出版社,1985。
雷競旋,《選舉制度》,台北:洞察出版社,1989。
雷飛龍譯,GiovanniSartori著,《最新政黨與政黨制度》,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2003。
楊泰順,《到憲政之路》,台北:永然出版社,1990。
楊泰順,《選舉》,台北:永然出版社,1991。
熊建成、洪惠紋譯,ManuelAlcantaraSaez著,《拉丁美洲政治體制上、下冊》,台北:國立編譯管,1998。
劉嘉甯,《法國憲政共治之研究》,台北:商務書局,1990。
謝復生,《政黨比例代表制》,台北:理論與政策雜誌社,1992。
謝瑞智,《憲法大辭典》,台北:地球書局,1991。
謝瑞智,《比較憲法》,台北:地球書局,1992。
關中,《中華民國的憲政改革與民主前途》,台北:民主基金會,1991。
齊祐譯,MauriceDuverger著,《法國政治體系》,台北:國民大會憲政研討委員會,1983。
羅志淵,《中國憲法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局,1967,頁45。
中文期刊論文尹大奎,〈韓國立憲主義的歷史與現狀〉,《二十一世紀》,2000,期60,頁14-26。
王業立,〈總統民選與民主政治〉,新國民黨連線主辦,「中華民國憲政改革學術論文」研討會,1990。
王業立,〈若法國大選模式用在台灣〉,《中國時報》,1995.4.29,版11。
王業立,〈相對多數VS.絕對多數:各國總統直選方式的比較研究〉,《選舉研究》,1996,卷3,期1,頁49-67。
王業立,〈單一選區絕對多數決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62417-H-029-001-I11),1997。
左雅玲,〈左右共治對法國憲政發展的意義〉,《國家政策雙週刊》,1993,期73,頁12。
江大樹,〈政黨體制、選舉規則與政黨提名〉,《國家政策雙週刊》,1994,期92,頁4-5。
江大樹,〈雙首長制憲政架構解析〉,《理論與政策》,1994,卷8,期2,頁30-43。
朱松柏,〈韓國國會大選及其影響〉,《問題與研究》,1992,卷31,期5,頁15-23。
朱松柏,〈南韓金泳三新政府及其前景〉,《問題與研究》,1993,卷32,期8,頁43-53。
朱松柏,〈南韓第十五屆國會大選與政局發展〉,《問題與研究》,1996,卷35,期7,頁17-27。
朱雲漢,〈法國憲政體制對我國憲改的啟示〉,《國家政策雙週刊》,1993,期73,頁3-7。
李在光,〈金泳三政府政治改革評議〉,《理論與政策》,1994,秋季號,頁31-36。
林嘉誠,〈總統直選的相關課題〉,《台灣時報》,1994.1.26,版3。
林佳龍,〈半總統制、多黨體系與不穩定的民主:台灣憲政衝突的制度分析〉,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政治制度」學術研討會,台北:1998。
林佳龍,〈台灣半總統制的缺失與改革-論總統、閣揆與國會的三角關係〉,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財團法人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憲政體制與政黨政治的新走向」研討會,台北:2000。
林佳龍,〈台灣民主化與政黨體系的變遷〉,《台灣政治學刊》,2000,期4,頁3-55。
周育仁,〈憲政體制何去何從?—建構總統制與內閣制的換軌機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財團法人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憲政體制與政黨政治的新走向」研討會,台北:2000。
周育仁,〈九七修憲後我國中央政府體制之定位〉,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主辦,台北大學公共事務學院選舉研究中心協辦,「九七修憲與憲政發展」學術研討會,2000。
周良黛,〈選舉制度對憲政運作之影響〉,《理論與政策》,1997,卷11,期2,頁69-95。
周陽山,〈「葉爾欽效應」或「阿葉德效應」—論多數總統產生的條件與利弊得失〉,《聯合報》,1994.1.29,版11。
周陽山,「『半總統制』概念及其實施經驗的反思—芬蘭模式的探討」,《歐美月刊》,1995,卷10,期5,頁67-78。
吳玉山,〈制度、非正式制度與結構對政治穩定的影響〉,中國政治學會九0年年會及研討會論文,2001。
吳圳義,〈法國第五共和憲法的誕生〉,《歷史月刊》,1990,期31,頁51。
吳錫德,〈戴高樂與第五共和憲法〉,《中國論壇》,1990,卷30,期7,頁9。
吳東野,〈選舉制度與選區劃分:以歐市國家為例〉,《理論與政策》,1993,卷7,期2,頁7-18。
吳東野,〈半總統制政府體系的理論與實際〉,《問題與研究》,1996,卷35,期8,頁37-49。
胡佛,〈選舉在變遷社會中的作用〉,《中國論壇》,1989,卷29,期4,頁66-69。
施能傑,〈法國第五共和的政治體制〉,《中國論壇》,1990,卷30,期7,頁40-45。
黃德福,〈選舉制度與政黨競爭〉,《理論與政策》,1993,卷7,期4,頁1-21。
黃德福,〈少數政府與責任政治:台灣「半總統制」之下的政黨競爭〉,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財團法人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憲政體制與政黨政治的新走向」研討會,台北:2000。
陳必照、劉淑惠,〈美國選舉人團選總統制VS.擬議國代委任直選制〉,《國家政策(動態分析)雙週刊》,1992,期28,頁11-13。
陳必照,〈我國非採公民直選總統不可〉,《國家政策(動態分析)雙週刊》,1992,期29,頁1-3。
陳春生,〈談總統選舉方式〉,總統選舉方式論文研討會,《憲政時代》,1993,卷18,期4,頁2-16。
張台麟,〈總統直選制下的修憲難題:從法國雙首長制的共治經驗談起〉,《聯合報》,1993.12.6,版11。
張台麟,〈法國第五共和的政治發展〉,《中國論壇》,1990,卷30,期7,頁17-20。
張台麟,〈法國第五共和總統角色之研析〉,《理論與政策》,1993,卷7,期4,頁22-32。
張麟徵,〈法國第五共和行政首長雙元制之評析〉,《中國論壇》,1990,卷30,期7,頁11。
張顯耀,〈修憲與總統直選:法國憲政經驗〉,《自立晚報》,1994.1.13,版14。
葛永光,〈菁英抉擇與制度選擇:總統制、內閣制、抑或雙首長制?〉,《政策月刊》,2000,期59,頁13-16。
葛永光,〈總統否決權與覆議制度之研究:美、法、中之經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主辦、台北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協辦,「九七修憲與憲政發展」學術研討會,2000。
葛永光,〈政黨體系與責任政治:建立一個「負責任的政黨體系」〉,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中國政治學會,「政黨政治與選舉競爭」學術研討會,台北:2001。
葛永光,〈政府重組:可能的模式、問題與改革的方向〉,《國家政策論壇》,2002,卷2,期1。
劉淑惠,〈法國國會的弁鉬P定位〉,《國家政策雙週刊》,1993,期73,頁16-17。
劉致賢,〈穩定半總統體系在府會關係轉變下的運作—以芬蘭與法國為例〉,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劉庶寶,〈總統選舉方式之研究—兼論對憲政體制之衝擊〉,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謝欣如,〈立法委員選舉方式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謝復生,〈從選舉制度與選民結構看我國今後政黨政治的走向〉,《中山社會科學季刊》,1989,卷4,期3,頁30-40。
謝復生,〈對總統選舉方式與國民大會問題的幾點看法〉,《律師通訊》,1992,期151,頁61-66。
謝瑞智,〈總統副總統選舉方式之探討〉,《中央月刊》,1992,卷25,期1,頁41-43。
謝瑞智,〈法國第五共和憲法之中央政府體制的研究〉,《理論與政策》,1997,民國八十六年春季號,頁50-68。
蘇永欽,〈總統選舉需要絕對多數制〉,《聯合報》,1994.1.5,版11。
英文書籍Arter,David,PoliticsandPolicy-MakinginFinland,NewYork:St.Martin’sPress,1987.Arter,David,ScandinavianPoliticsToday,ManchesterandNewYork:ManchesterUniversityPress,1999.Bahro,Horst;Bayerlein,BernhardH.andVeser,Ernst,“Duverger’sConcept:Semi-PresidentialGovernmentRevisited,”EuropeanJournalofPoliticalresearch34,1998.Bahro,Horst,“VirtuesandVicesofSemi-Presidentialgovernment,”JournalofSocialSciencesandPhilosophy11,1999.Bedeski,RobertF.,TheTransformationofSouthKorea:ReformandReconstructionintheSixthRepublicunderRohTaeWoo1987-1992,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1994.Bulter,David,TheStudyOfPoliticalBehavior,London:HutchinsonPress,1958.Bulter,David,“ElectoralSystems,”inDavidButler,HowardR.PennimanandAustinRanney.eds.,DemocracyatthePolls:AComparativeStudyofCompetitiveNationalElections,Washington,D.C.:AmericanEnterpriseInstitute,1981.Butler,David,andBogdanor,V.,DemocracyandElections:ElectoralSystemsandTheirPoliticalConsequences.Cambridge:Th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2.Carstairs,AndrewMcLaren,AShortHistoryofElectoralSystemsinWesternEurope,London:GeorgeAllen&Unwin,1980.Chon,Soohyun,“TheElectionProcessandInformalPoliticsinSouthKorea,”inLowellDittmerandHarubiroFukui,eds.,InformalPoliticsinEastAsia,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0.Cotton,James,eds.,PoliticsandPolicyintheNewKoreaState:FromRohTae-wootoKimYoung-sam,NewYork:St.Martin’spress,1995.Cox,Gary,“ElectoralEquilibriumunderApprovalVoting”,AmericanJournalofPoliticalScience,1985,Vol.29,pp.112-8.Cox,Gary,MakingVotesCount:StrategicCoordinationintheWorld’sElectoralSystems,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7.Dahl,RobertA.,APrefacetoDemocraticTheory,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56.Dahl,RobertA.,Polyarchy:ParticipationandOpposition,NewHeaven:YaleUniversityPress,1971.Diamond,LarryandByung-KookKimeds.,ConsolidatingDemocracyinSouthKorea,London:LyneRienner,2000.Downs,Anthony,AnEconomicTheoryofDemocracy,NewYork:Harper&Row,1957.Duverger,Maurice,PoliticalParties:TheirOrganizationandActivityintheModernState,TranslatedbyBarbaraandRobertNorth,NewYork:Wiley,1966.Duverger,Maurice,“ANewPoliticalSystemModel:Semi-PresidentialGovernment,”EuropeanJournalofPoliticalResearch,Vol.8,1980,pp.165-187.Duverger,Maurice,“WhichistheBestElectoralSystem?,”inArendLijphartandBenardGrofman,eds.,ChoosinganElectoralSystem:IssuesandAlternatives,NewYork:Praeger,1984,pp.31-39.Duverger,Maurice,“Duverger’sLaw:FortyYearsLater,”inBernadGrofman,andArendLijphart,eds.,ElectoralLawsandTheirPoliticalConsequences,NewYork:AgathonPress,1986,pp.69-84.Duverger,Maurice,“ANewPoliticalSystemModel:Semi-PresidentialGovernment,”inArendLijphart,eds.,ParliamentaryversusPresidentialGovernment.,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2.Elgie,R.,“TheInstitutionalLogicsofPresidentialElections,”inElectingtheFrenchPresident:the1995PresidentialElection.EditedbyR.Elgie,N.Y.:St.Martin,1996.Fisichella,Domenico,“TheDouble-BallotSystemasaWeaponagainstAnti-SystemParties,”inArendLijphart,andBernardGrofman,eds.,ChoosinganElectoralSystem:IssuesandAlternatives,NewYork:Praeger,1984,pp.181-189.Grofman,BernardN.andArendLijphart,ElectoralLawsandTheirPoliticalConsequences,NewYork:AgathonPress,1986.Grofman,BernardN.,“TheFederalistPapersandtheNewInstitutionalism:AnOverview,”intheFederalistPapersandtheNewInstitutionalism,editedbyBernardGrofmanandDonaldWittman.NewYork:AgathonPress,1989.Henderson,Gregory,Korea:ThePoliticsoftheVortex,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UniversityPress,1968.Huntington,SamuelP.,TheThirdWave:DemocratizationintheLateTwentiethCentury,Norman:UniversityofOklahomaPress,1991.Jone,MarkP.,ElectoralLawsandtheSurvivalofPresidentialDemocracies,NotreDame:UniversityofNotreDamePress,1995.Katz,RichardS.,ATheoryofPartiesandElectoralSystems,Baltimore:TheJohnsHopkinsUniversityPress,1980.Landau,M.,PoliticalTheoryandPoliticalScience:StudiesintheMethodologyofPoliticalInquiry,Brighton:HarvesterPress,1979.Linz,JuanJ.,andArturoValenzuela,eds.TheFailureofPresidentialDemocracy,Baltimore:TheJohnsHopkinsUniversityPress,1994.Lijphart,Arend,DemocraciesPatternsofMajoritarianandConsensusGovernmentinTwenty-OneCountries,NewHeaven:YaleUniversityPress,1984.Lijphart,Arend,ParliamentaryversusPresidentialGovernment,N.Y.:OxfordUniversityPress,1992.Lijphart,Arend,“ConstitutionalChoicesforNewDemocracies”,inLarryDiamondandMarcF.Plattner,eds.,TheGlobalResurgenceofDemocracy,Baltimore:TheJohnsHopkinsUniversityPress,1993.Lijphart,Arend,ElectoralSystemsandPartysystems:AStudyofTwenty-SevenDemocracies,1945-1990,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94.MainwaringScottandO’DonnellG.andValenzuela,eds.,IssuesinDemocraticConsolidation,NotreDame,Indiana:UniversityofNotreDamePress,1992.MainwaringScottandMatthewSobergShugarteds.,PresidentialismandDemocracyinLatinAmerica,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7.March,J.G.andOlsen,J.P.,“TheNewInstitutionalism:OrganizationalFactorsinPoliticalLife,”AmericanPoliticalScienceReview,1984,pp.734-749.Powell,G.B.Jr,ContemporaryDemocracies.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Press,1982.Plunk,DarylM.,“PoliticalDevelopmentsintheRepublicofKorea,”inThomasW.Robinson,DemocracyandDevelopmentinEastAsia:Taiwan,SouthKorea,andthePhilippines,WashingtonD.C.:AEIPress,1991.Rae,DouglasW.,ThePoliticalConsequenceofElectoralLaws,NewHeaven:YaleUniversityPress,1971.Ranney,Austin,Governing:AnIntroductiontoPoliticalScience(7thedition),UpperSaddleRiver,NJ:Prentice-Hall,1996.Reeve,A.andWare,A.,ElectoralSystems:AComparativeandTheoreticalIntroductions,London:Routledge,1992.Riker,WilliamH.,LiberalismagainstPopulism,SanFrancisco:W.H.FreemanandCompany,1982a.Riker,WilliamH.,“TheTwo-PartySystemandDuverger’sLaw:AnEssayontheHistoryofPoliticalScience”,AmericanPoliticalscienceReview,1982b,Vol.76,pp.753-766.Riker,WilliamH.,LiberalismagainstPopulism:AConfrontationbetweentheTheoryofDemocracyandtheTheoryofSocialChoice,ProspectHeights,IL:WavelandPress,1988.Rule,WilmaandJosephF.Zimmerman,ElectoralSystemsinComparativePerspective:TheirImpactonWomenandMinorities,Westport,CT:GreenwoodPress,1994.Sartori,Giovanni,“TheInfluenceofElectoralSystems:FaultyLawsofFaultyMethods?”inBernardGrofmanandArendLijphart,eds.ElectoralLawsandTheirPoliticalConsequences,N.Y.:AgathonPress,1986.Sartori,Giovanni,ComparativeConstitutionalEngineering:AnInquiryintoStructures,IncentivesandOutcomes,NewYork:NewYorkUniversityPress,1994.Schumpeter,JosephA.,Capitalism,SocialismandDemocracy,N.Y.:Haper&Row,1976.Shugart,MatthewS.andJohnM.Carey,PresidentsandAssembles:ConstitutionalDesignandElectoralDynamics,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2.Shugart,MatthewS.andReinTaagepera,“PluralityversusMajorityElectionofPresidents:AProposalfora‘DoubleComplementRule’,”ComparativePoliticalStudies,1994,Vol.27,No.3,pp.323-348.Stepan,AlfredandCindySkach,“PresidentialismandParliamentarisminComparativePerspective,”inJuanJ.LinzandArturoValenzuela,eds.,TheFailureofPresidentialDemocracy:ComparativePerspectives,Baltimore,Md.:JohnHopkinsUniversityPress,1994,Vol.1,pp.119-136.Steinberg,DavidI.,“TheRepublicofKorea:PluralityPolitics,”inLarryDiamond,JuanJ.Linz,eds.,PoliticsinDevelopingCountries:ComparingExperienceswithDemocracy,London:LynneRienner,1995.Taagepera,ReinandMatthewS.Shugart,SeatsandVotes:TheEffectsandDeterminantsofElectoralSystems,NewHeaven:YaleUniversityPress,1989.Tien,Hung-Mao,eds.,Taiwan’sElectoralPoliticsandDemocraticTransition:RidingtheThirdWave,N.Y.:M.E.Sharpe,1996.Wang,Yeh-Lih,“ThePoliticalConsequencesoftheElectoralSystem:SingleNontransferableVotinginTaiwan,”Issues&Studies,1996,Vol.32,No.8,pp.85-104.Weaver,R.K.andRockman,B.A.,eds.,DoInstitutionsMatter?WashingtonD.C.:TheBrookingsInstitution,1993.Wilson,Woodrow,TheState:ElementsofHistoricalandPracticalPolitics,London:Isbister&C0.,1899.Wright,JackF.H.,“AnElectoralBasisforResponsibleGovernment:TheAustralianExperience,”inArendLijphartandBenardGrofman,eds.,ChoosinganElectoralSystem:IssuesandAlternatives,NewYork:Praeger,1984,pp.127-134.Wright,Vincent,TheGovernmentandPoliticsofFrance,London:BillingandSons,1989.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網路書籤
推薦
評分
引用網址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穩定半總統體系在府會關係轉變下的運作─以芬蘭與法國為例
2.
藍綠版圖之空間分布與變遷:第三屆至第七屆立委選舉結果之探討:第三屆至第七屆立委選舉結果之探討
3.
總統選舉方式之研究
4.
立法委員選舉方式之研究
1.
吳東野,〈選舉制度與選區劃分:以歐市國家為例〉,《理論與政策》,1993,卷7,期2,頁7-18。
2.
吳錫德,〈戴高樂與第五共和憲法〉,《中國論壇》,1990,卷30,期7,頁9。
3.
吳圳義,〈法國第五共和憲法的誕生〉,《歷史月刊》,1990,期31,頁51。
4.
周良黛,〈選舉制度對憲政運作之影響〉,《理論與政策》,1997,卷11,期2,頁69-95。
5.
朱松柏,〈韓國國會大選及其影響〉,《問題與研究》,1992,卷31,期5,頁15-23。
6.
尹大奎,〈韓國立憲主義的歷史與現狀〉,《二十一世紀》,2000,期60,頁14-26。
7.
謝瑞智,〈法國第五共和憲法之中央政府體制的研究〉,《理論與政策》,1997,民國八十六年春季號,頁50-68。
8.
謝瑞智,〈總統副總統選舉方式之探討〉,《中央月刊》,1992,卷25,期1,頁41-43。
9.
謝復生,〈對總統選舉方式與國民大會問題的幾點看法〉,《律師通訊》,1992,期151,頁61-66。
10.
謝復生,〈從選舉制度與選民結構看我國今後政黨政治的走向〉,《中山社會科學季刊》,1989,卷4,期3,頁30-40。
11.
葛永光,〈政府重組:可能的模式、問題與改革的方向〉,《國家政策論壇》,2002,卷2,期1。
12.
葛永光,〈菁英抉擇與制度選擇:總統制、內閣制、抑或雙首長制?〉,《政策月刊》,2000,期59,頁13-16。
13.
張麟徵,〈法國第五共和行政首長雙元制之評析〉,《中國論壇》,1990,卷30,期7,頁11。
14.
施能傑,〈法國第五共和的政治體制〉,《中國論壇》,1990,卷30,期7,頁40-45。
15.
胡佛,〈選舉在變遷社會中的作用〉,《中國論壇》,1989,卷29,期4,頁66-69。
1.
總統選舉制度採相對多數決?或絕對多數決?-民主政治理論的省思
2.
總統選舉方式之研究
3.
相對多數決制下為何小黨能生存?-英國與日本的比較分析
4.
股東行動主義─兼論股東會決議多數決法則於我國之適用
5.
TRAIL分子雙向訊息傳導在細胞活化與凋亡之研究
6.
多層膜SPR生醫感測元件之光學導納軌跡設計法與晶片製作
7.
含分子間作用力的滑座軸承流力分析
8.
水平差異或垂直差異下最適關稅的探討
9.
新經濟時期會計資訊對分析師推薦影響之跨年度變化
10.
含親水性碳六十衍生物的高分子薄膜之光動力特性與生物活性
11.
合金元素微調對CM247LC超合金細晶鑄件影響之研究
12.
重尋「仲尼顏子樂處,所樂何事?」——明代心學中「樂」的義涵研究
13.
非接觸式智慧卡於公車乘客之時間節省效益分析
14.
形塑分裂社會的制度認同-多數決困境下我國立法程序的再造
15.
調節性T細胞在狼瘡小鼠致病機轉中所扮演的角色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
延伸文章資訊
- 1選舉制度
2.平地及山地原住民立法委員選舉採複數選區單記不可讓渡投票制,各由得票數前3名之候選人當選。 3.全國不分區及僑居國外國民立法委員由得票率達5%以上政黨按其得票比率 ...
- 2中華民國總統選舉制度—相對多數決與絕對多數決之探討
摘要西元2000年,民進黨提名的總統、副總統候選人陳水扁與呂秀蓮以39.3%的得票率當選總統、副總統,因得票數未過半,「少數總統」之正當性成為關注的議題。
- 3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新84.08.09 制定)-全國法規資料庫
選舉人、候選人年齡及居住期間之計算,除另有規定外,均以算至投票日前一日為準,並以戶籍登記資料為依據。 前項居住期間之計算,自戶籍遷入登記之日起算。 重行投票者,仍 ...
- 4南韓總統的選舉制度
第八次在1980 年10 月(因為朴正熙遭到刺殺和「光州事件」政治局. 勢混亂):. (一)撤銷統一主體國民會議;. (二)總統改由總統選舉團人選舉之,任期七年, ...
- 5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 - 维基百科
時為中華民國副總統的李登輝於1988年1月,因蔣經國逝世,繼任中華民國總統兼中國國民黨主席後,蔣中正家族執政時代正式結束,本土臺灣人首次出任中華民國國家元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