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精神疾病患者 - Medium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閉上眼睛,大腦就是失控的一直想事情,想起自己辭掉穩定工作很對不起還在 ... 那一陣子我完全無法思考,腦袋像糨糊,無法決定事情,連簡單的計算我都 ... GetstartedOpeninapp小民ㄉ觀察SigninGetstarted10FollowersAboutGetstartedOpeninapp原來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精神疾病患者小民ㄉ觀察Aug1,2019·11minreadPhotobyFranciscoGonzalezonUnsplash本篇文章我將以一名經歷半年輕度憂鬱症患者的角度,和大家分享憂鬱症的症狀,以及我後續從書籍中獲得「大腦如何產生情緒」、「大腦如何影響生理」的知識。

認識情緒很重要,攸關你的健康,甚至還會影響別人的命運。

精神疾病其實是一種「腦部疾病」我先說說我的故事吧。

從小時候我就常被說「壓力大」,媽媽的朋友看我一直聳肩:「壓力大」、腸胃不適去看醫生:「壓力大」、臉上狂冒痘痘:「壓力大」....但我一直沒有感覺自己壓力大,我覺得我不是和大家一樣嗎?一樣在準備考試,考好成績,未來才有大學好工作,才不會被爸媽唸...。

過去我也以為罹患憂鬱症是個人心理素質不夠強的問題而已,直到我自己經歷一遭,才發現一般人對憂鬱症誤解很深。

今年一月到五月我有憂鬱症(如:失眠、每天感覺憂鬱、經常想起死亡、對事情不感興趣、沒食慾…)的困擾。

起初只是在去年十二月不經意想起阿嬤過世,於是開始思考人類死亡去哪裡的問題。

想了一個月,越想越恐懼,每天都有不同的想法、想探討的事情,我去找了宗教的解釋、物理學的說法等等,很想知道人類死亡到底去哪裡,當時我並不覺得我有哪裡不對勁。

突然有一天,我開始睡覺會在半夜驚醒,醒來的剎那,腦中馬上冒出「有一天我也會死,我就是這整個時空裡的一顆沙,從此沒有人記得我,我和這輩子的人事物的連結都將成一場空」的想法,我覺得好害怕,內心被很強烈的孤獨填滿,然後緊抱著抱枕再「努力讓自己入睡」,大概持續了一週。

接著在過年回家探望家人時,因為腦中產生我沒察覺的壓力,我超過48小時無法睡著。

閉上眼睛,大腦就是失控的一直想事情,想起自己辭掉穩定工作很對不起還在辛苦工作的爸媽,不能控制的一直想,心跳也超乎我感受過得加快,砰砰砰的快速跳動,我沒辦法教我的腦停下來,不斷的感覺害怕,我從來沒有遇過這種情況,我嚇得覺得自己是不是要死了….想著想著就天亮了。

就這樣循環過了兩天,好怕自己像新聞裡熬夜打電動而猝死,所以趕緊去掛身心科。

醫師告訴我我有隱性憂鬱症,心裡的情緒必須好好解決。

(其實我跑兩間身心科診所,醫師都沒有為我確診,我想是因為這些症狀有時候可能會重複出現在不同病症,比如焦慮症、恐慌症、憂鬱症都會有相同的症狀;一來可能是急於為病患訂下病名,有可能讓對精神疾病有偏見的病患覺得在意。

)那一陣子我完全無法思考,腦袋像糨糊,無法決定事情,連簡單的計算我都覺得困難,我也察覺我記不起事情,有時候很害怕死亡,害怕親友突然死亡,或是害怕我走出門碰到意外,每天只想待在床上,那是我最安心的地方,但一躺上又是滿腦的恐慌,有一陣子白天中我完全無法入睡,只能等晚上吃助眠藥入睡。

每天的心情像三溫暖,一下覺得可以面對人生了,一下又陷入絕望的深淵,任何想法都是負面思考,不斷懊悔、哭泣、覺得自己很沒用,也曾想過是不是死了比較不會造成家人負擔…..。

一個月中我整整失眠六個晚上,體重掉了五公斤。

於是我開始到身心科拿抗憂鬱、調節自律身經失調、助眠的藥,也在醫師的建議下開始心理諮商。

自律神經失調的藥物需要吃半年以上。

這過程中,我在太陽下冷得要穿大衣、晚上睡覺半夜冷得蓋一堆棉被還不夠,但起床我的頭髮和短褲都被汗給浸濕…..。

那一陣子自己上網爬文,才得知有時候身上出現不明狀況,四處求醫檢查都找不出原因時,其實有可能就是自律神經失調造成的。

現在我已經脫離這些狀況,生活上了軌道,也可以理性思考了。

為了想知道自己到底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狀況,我從諮商過程中找到一些原因,也根據諮商師給我的回饋閱讀相關書籍,如:反芻思考、焦慮症、成年小孩、童年創傷、情緒、壓力、人際邊界、人格發展等等。

現在我算是小有心得了XD一、面對事件的反應取決於你的童年經驗PhotobyCalebWoodsonUnsplash當人碰到事件時,大腦會先回溯你過往的經驗,判斷要產生怎樣的情緒,再決定要做什麼行為。

大腦中有個「邊緣系統」構造,它是外在刺激與情緒反應的中繼站,功能是評估刺激。

比如判斷某件事情是危險還是安全,再根據個體經驗與記憶,觸發作用後產生情緒反應,再決定行為。

了解大腦這個硬體的機制後,我們要來認識情緒。

情緒怎麼來?「情緒其實不只是感覺而已,而是一組來自身體的反應以幫助生存的機制,演化出這種功能」。

當生物察覺危機逼近時會產生恐懼感,這是最原始的情緒。

(反之,生物若能感覺安全,便能覺得心安)而恐懼會讓生理反應做出「戰」或「逃」的決定,讓邊緣系統中的「杏仁核」向「下視丘」傳遞訊號,接著訊號持續傳遞下去,啟動腎上腺素,釋放出壓力賀爾蒙,讓我們感受到壓力。

(壓力反應系統如果失調,會產生連鎖的生物反應,身體的器官系統會開始出現各種毛病,甚至癌症,然後這些將影響你的基因。

)書裡總結一個簡單的公式:「無法預測的結果+缺乏或失去事物的控制權=壓力」。

2.控制情緒的杏仁核杏仁核是主要接受情緒刺激的構造,負責迅速分析訊息含義作出反應,並且主要控制面對恐懼、危機的本能反應。

一件事情發生,如果杏仁核根據記憶分析辨別為「威脅」,就會啟動本能反應,並且增強對創傷事件的記憶。

那麼杏仁核是如何辨識訊息的呢?從出生起,大腦就開始接收訊息。

重大情緒的事件會儲存在大腦中,讓邊緣系統碰到新刺激時能做比較,分析該做出怎樣的情緒反應。

也就是說,一個人面對挑戰的反應,源自於成長過程中的經驗。

就像建築物的地基,決定了房屋在陣風和其他外力衝擊下的結構安全。

「如果童年時的環境令人愉快、較有辦法預測,這樣就會認為世界是安全的。

和平、可預測的環境,會讓杏仁核比較放鬆、不那麼敏感,這樣子神經元才會成長,大腦也更能發揮潛能;而如果孩子的生長環境充滿變數,或者暴露在父母的謾罵與爭吵中(或戰亂),小孩的大腦就會充滿壓力賀爾蒙。

這樣的孩子會變得極度敏感、害羞、沈默寡言,由於釋放大量腎上腺素,讓人普遍覺得充滿攻擊性。

小孩會從父母所營造的家庭環境中學習,每一種經驗都影響孩子形成自己世界觀與環境體驗,杏仁核面對有潛在危險事件變依這些記憶做出反應。

」二、大腦的神經元具有可塑性PhotobyAnastasiaDulgieronUnsplash我們所擁有的一切思維與印象,都會以神經突觸連結的形式,儲存在大腦裡。

我們的思考方式會不斷在大腦中產生新的連結。

每天思考的東西會被儲存起來,而且會越來越鮮明。

也就是說,如果經常性負面思考,大腦的神經元連結到焦慮的通道就像變成高速公路,而通往快樂輕鬆的通道就像變一條小巷子。

在這樣的脈絡下,一個人經常性的負面思考造成的大腦變化會引發焦慮、憂鬱、恐慌等症狀,如果腦中的神經傳導物質失衡,就會產生精神疾病。

了解到這裡,我想大家應該不難理解所謂的「瘋子」、「殺人犯」是怎麼形成的。

三、感受不到自我價值的人容易有情緒困擾關於童年的逆境經驗,大部分的人應該都不陌生。

以我自己為例,從小四到大學都一直處於「父母隨時可能離婚」的不安,而且我的父母習慣用我的表現來評價我,比如當我考試成績沒有達他們的理想,會得到「你的能力也不過這樣」、「花那麼多錢補習都白補了」的回應;或是當我與父母意見分歧而起口角,我會被恐嚇「你這種個性將來會被社會淘汰」,被貼上「不孝」、「叛逆」的標籤;又或是「這些補習費我會記下來,以後你要還給我,這些都是投資」,族繁不及備載…..,大學前我感覺自己像是頭要送到屠宰場賣個好價錢的豬。

在這樣種種的否定下,就會產生「我是不是不夠好」、「我不夠好就不值得被愛」的認知。

另外,因為父母自己婚姻狀況的關係,媽媽在婚姻中處於比較弱勢的角色,潛意識裡我不希望她感到難過(所謂的「成年小孩」),因此我會一直想滿足她的期望,最後演變成完美主義、在意他人眼光、害怕別人失望的性格。

這樣的人在生活裡很害怕拒絕別人,因而接受很多自己不情願的要求,如果沒有適當釋放這些壓力,便會久抑成疾。

而研究也顯示憂鬱症患者多半有完美主義傾向。

那麼,你可能會問,難道童年過得悲慘就沒救了嗎?四、制定邊界讓自己不受威脅干擾PhotobyZacharySpearsonUnsplash你可以學習改變你的大腦!因為大腦神經元具有可塑性,因此,讓自己處於開心、正向的狀態,就能重新編寫大腦神經元的連結習慣。

在沒有傷風害俗之下,我們要做「想做」的事,而不是「應該做」的事。

根據前面的公式得出,設法創造「可預測性」或強化可控制力,我們就比較不會感受到壓力。

我從書裡學到「人際邊界」這個概念。

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邊界範圍,範圍內是個人可預測性的內容:價值觀、思想、言語、行為,一旦和他人的範圍重疊太多便會產生「不可預測」的情形,因而容易產生衝突。

你可以想像每個人都在泡泡足球裡,一旦和他人界限相觸便會覺得不舒適。

因此避免感受壓力的關鍵就是學會劃定自己的邊界,主動斷開壓力來源,並了解每個人只需要為自己的反應負責。

書中提到幾種不知不覺被侵犯邊界的情況,比如「貼標籤」、想要說服他人、覺得他人不符自己期待、抱持期望施捨他人、評論他人等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壓在他人身上的行為。

詳細的內容不在此多著墨,有興趣可以找關於「個人界限」的書籍看看。

五、總結最近剛好發生京阿尼縱火案事件,我想順帶提一下。

每當有精神疾病患者犯下重大社會案件時,不外乎就是希望趕快解決他,要他付出殺人的代價。

沒錯,殺人犯應該為他的罪行負責,但我們可以試著想看看殺人犯是怎麼形成的呢?綜觀殺人犯的背景都有共同的成因,長期被忽視、被否定,而導致精神疾病。

精神疾病患者如果失控就把他抓起來、隔絕,的確可以解決問題,但如果可以從問題根源改善,就有機會減少這些狀況。

了解這些知識後,我認為「認識自我情緒」根本應該安排在國民義務教育裡!!如果每個人都認識自己的邊界範圍,不去干涉他人邊界(例如評論他人、比較財富或成績、把他人問題認知成自己問題、繼承他人人生的期望),把專注力放在肯定自我價值的事情上,就能讓自己保持愉快的情緒,以健康的心智工作、生活、和另一半相處與溝通、教養小孩。

以上落落長的內容是我經歷半年憂鬱症所得的心得。

寫這些是希望每個人都能認識到「情緒→行為→影響小孩人格→認知→情緒…」的循環,也許會對彼此甚至社會有幫助。

參考書目:《重設你的人際邊界》喬治‧戴特|出版日期:2019/06/03《零恐慌:神奇十句法訓練大腦永久擺脫焦慮恐慌症》KlausBernhardt|出版日期:2018/07/26《深井效應:治療童年逆境傷害的長期影響》NadineBurkeHarris|出版日期:2018/11/01《不願放手的父母,過度涉入的你:脫離原生家庭糾結關係、重新定義自己,不再當「成年小孩」》吳姵瑩|出版日期:2019/05/29《修補生命的洞:從原生家庭出發,為童年療傷》胡展誥|出版日期:2018/09/27《原來,我們都對自我誤解太深:從印度哲學思維,找回真實的自己》熊仁謙|出版日期:2019/05/01《人生好難,到底哪裡出問題:喜劇演員×藏傳僧侶×腦神經科學家如是說》RubyWax|出版日期:2019/04/01延伸閱讀:壓力,讓你腦中一片空白罹患「廣泛性焦慮症」卻不自知!出現這些症狀可能是警訊精神科醫師的憂鬱:看病這麼多年,為什麼不能把林奕含醫好?憂鬱症五大類型與常見症狀,3分鐘檢測憂鬱指數你有憂鬱症傾向嗎?心理諮商是不是都是垃圾?諮商師專業回答1諮商師專業回答2補充:有什麼方式能肯定自我價值呢?提升專注力,專注做一件你喜歡/擅長事情,進入心流能讓我們不胡思亂想,並從中找到成就感、幸福感;或是捲起袖子幫助他人,為他人解決問題能讓你覺得對社會有貢獻;參與人群,你會覺得自己隸屬於某個團體,能被人關心、被人肯定,因而產生安全感。

2.面對憂鬱症患者,我能給予什麼幫助呢?此時憂鬱症患者的心理很敏感,任何讓他勾起負面回憶的事情都可能驚動他,也盡可能別對他說「開心點」、「不要想太多」,因為這不是他能控制的事情,所以他發現自己辦不到這些,反而更受傷更覺得自己沒用;對「加油」也不太好,因為憂鬱症患者就是對自己要求太嚴格才感受到超臨界值的壓力。

建議此時能夠傾聽他抒發心情,陪伴他給予安全感,給予肯定、讚美,讓他對自己產生認同感,或是給予擁抱,對他說「辛苦了」都能讓他心裡覺得「被理解」而感到舒坦。

但如果該患者的症狀已經很嚴重了,請建議他尋求專業協助,如身心科、心理諮商。

小民ㄉ觀察我只是一個市井小民https://www.facebook.com/xuaomin4wuoFollow132132 132憂鬱症精神疾病焦慮症自律神經失調Morefrom小民ㄉ觀察Follow我只是一個市井小民https://www.facebook.com/xuaomin4wuo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