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 - 中文百科知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大政策是孫中山的重要政治主張,是他倡導的民族民主革命從屢受挫折轉向成功、進而取得顯著成就的正確道路。

孫中山畢生堅持“三民主義”,堅持民主、共和救中國和三民 ... 孫中山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

生於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的農民家庭。

青少年時代受到廣東人民鬥爭傳統的影響,嚮往太平天國的革命事業。

是中國近代民族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行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三民主義的倡導者。

他首舉徹底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兩千年封建帝制”。

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成立中國同盟會。

1911年10月10日(清宣統三年)新軍中的革命黨人暗中聯絡,決定當天晚上起義。

辛亥革命後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任期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據其生前遺願,葬於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

孫中山著有《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等。

其著述在逝世後多次被結集出版,有中華書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孫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國父全集》等。

基本信息中文名:孫文英文名:SunYat-sen別名:中山、逸仙、載之、日新、中山樵、帝象性別:男出生日期:1866年11月12日國籍:中國去世日期:1925年3月12日民族:漢族籍貫:廣東出生地: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今中山市南朗鎮翠亨村)畢業院校:香港西醫書院(今香港大學)主要成就:1905年8月20日成立中國同盟會建立共和體制、建立中國國民黨開創中華民國、創建黃埔軍校、中山大學政黨:興中會,中國同盟會,中國國民黨職位:革命家尊稱:國父,革命先行者等代表作品:《孫文學說》、《三民主義》等譜名:德明安葬地: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中山陵人物生平童年時期1866年11月12日(清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孫中山出生。

他成長於一個貧困家庭,其兄孫眉赴茂宜島墾荒、經營牧場和商店後,家境有所好轉。

1875年(清光緒元年),孫中山得以入村塾讀書,接受傳統教育。

當時,村中有個太平天國遺兵馮爽觀,時常向孩子們講述太平軍反清的故事,孫中山對此很感興趣,對洪秀全等反清人士亦有了崇拜。

艱苦探索1879年(光緒五年),孫中山隨母赴檀香山。

他的長兄孫眉資助孫中山先後在檀香山、廣州、香港等地比較系統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

1883年(光緒九年),孫中山自檀香山歸國。

他對祖國的貧困落後頗感不滿。

居翠亨期間,在他倡議下,村里採取了一些興革鄉政的措施,“如教育、防盜、街燈、清道、防病,皆為籌辦”。

為破除封建迷信,他又與同村好友陸皓東毀壞了北帝廟偶像。

這種瀆神行為遭到村民的指責,他被迫赴香港。

年底,孫中山在香港入基督教。

1883~1885年的中法戰爭中,孫中山目睹滿清政府的賣國、專制和腐敗,開始產生反清和以資產階級政治方案改造中國的思想,經常發表反清言論,同時與早期的改良主義者何啟、鄭觀應等有所交往。

1892年,孫中山畢業於香港西醫書院,隨後在澳門、廣州等地一面行醫,一面結納反清秘密會社,準備創立革命團體。

1894年,孫中山上書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提出“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的改革主張,但未被接受。

1894年(光緒二十年),孫中山上書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提出“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的改革主張,但未被接受。

同年11月,孫中山從上海去檀香山,組織興中會,取“振興中華”之意,以“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倘有二心,神明鑑察”為誓詞。

1895年2月,在香港聯合當地愛國知識分子的組織輔仁文社,建立香港興中會。

同年10月,興中會密謀在廣州起義,事泄失敗。

孫中山被迫亡命海外。

1896年10月,在英國倫敦曾被清公使館誘捕,經英國友人營救脫險。

此後,孫中山詳細考察歐美各國的經濟、政治狀況,研究了多種流派的政治學說,並與歐美各國進步人士接觸,產生了具有特色的民生主義理論,三民主義思想由此初步形成。

1897年,孫中山赴日本,結交其朝野人士。

1900年10月,派鄭士良到廣東惠州(即惠陽)三洲田發動起義。

義軍奮戰半月,開始頗為得手,後因餉械不繼而失敗。

戊戌變法以後,因日本友好人士的活動,孫中山與康有為、梁啓超為代表的改良派曾商談過合作問題,但因改良派堅持保皇、反對革命,合作未能實現。

投身革命1904年孫中山在日本、檀香山、越南、暹羅(即泰國)、美國等地對華僑及留學生宣傳革命,1905年在比、德、法等國的留學生中建立了革命團體,在此期間也與國內的革命團體和革命志士建立了聯繫。

1905年8月,孫中山與黃興等人,以興中會、華興會等革命團體為基礎,在日本東京創建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黨同盟會,孫中山被推舉為總理,他所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宗旨被採納為同盟會綱領。

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發刊詞中,孫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

同盟會的成立,有力地促進了全國革命運動的發展。

孫中山派人到國內外各地發展組織、宣傳革命。

他自己也在1905~1906年間赴東南亞各地向華僑宣傳和募集革命經費,在一些地方創立同盟會的支部。

他廣泛傳播資產階級民主共和思想,使更多的人投身於反清革命。

孫中山領導的對改良派的批判,為辛亥革命的爆發作了有力的思想準備。

從1906~1911年,同盟會在華南各地組織多次武裝起義,孫中山為起義制定戰略方針,並在海外奔走,為起義籌募經費。

1907年12月鎮南關起義時還親臨前線參加戰鬥。

各次起義都因缺乏民眾基礎、組織不夠嚴密而失敗,但革命黨人前仆後繼,英勇戰鬥,給清政府以沉重打擊,給全國人民以極大的鼓舞;特別是1911年4月27日的廣州黃花崗之役,在全國引起了巨大震動。

推翻帝制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各省紛紛回響。

孫中山在美國得知訊息後,12月下旬回國,即被17省代表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職,組成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替宣統帝愛新覺羅·溥儀頒布了退位詔書,結束了中國長達2000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國。

孫中山制定和公布一系列改革和進步的法令,3月11日,頒布帶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由於受到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強大壓力與革命黨本身的渙散無力,孫中山被迫在清帝退位後,於1912年2月13日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讓位於袁世凱,4月1日正式解職。

此後一年多,孫中山積極宣傳民生主義,號召實行平均地權,提倡興辦實業;還親自擔任了全國鐵路督辦,力圖籌借外資修築鐵路幹線。

但因政權落在袁世凱手中,孫中山的努力並未取得成果。

1912年8月,同盟會改組成國民黨,孫中山被推舉為理事長。

1913年3月,袁世凱刺殺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孫中山主張武力討袁。

7月發動二次革命,失敗後再度流亡日本。

1914年6月,孫中山在東京組織中華革命黨,希望恢復和發揚同盟會的精神。

袁世凱復辟帝制失敗,孫中山於1915年5月初回到國內,繼續為捍衛共和制度而鬥爭。

鏇又返日,10月25日在東京與宋慶齡結婚。

1917年7月,因段祺瑞為首領的北洋軍閥解散國會和廢棄《臨時約法》,孫中山聯合西南軍閥,在廣州建立軍政府,被推舉為大元帥,進行護法戰爭。

但孫中山在軍政府內備受軍閥、政客的排擠,不得不於1918年5月辭去大元帥職務。

第一次護法戰爭的失敗使孫中山認識到南北軍閥都是一丘之貉。

從1918~1920年,孫中山完成過去已著手撰寫的《建國方略》,對以往的革命經驗進行總結,提出了改造和建設中國的宏偉計畫。

聯蘇容共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孫中山於1918年夏致電列寧和蘇維埃政府祝賀俄國革命的偉大勝利。

1919年的五四運動,給予孫中山以很大的鼓舞,他高度評價和支持學生運動。

孫中山從1920年開始與蘇俄人士接觸,1921年12月在桂林會見共產國際代表馬林,討論建立革命黨和革命武裝問題。

1922年4月,又在廣州與蘇俄的全權代表會見,從幻想向帝國主義尋求援助轉而希望聯俄。

1919年8月,孫中山委派胡漢民、朱執信、廖仲愷等人在上海創辦《建設》雜誌,大力宣傳民主革命理論。

10月,宣布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

1920年8月,孫中山指示駐閩、粵軍回師廣東,驅逐了桂系軍閥。

11月,孫中山回到廣州,重舉護法旗幟。

1921年5月,在廣州就任非常國會推舉的非常大總統,接著出師廣西,消滅了桂系軍閥陸榮廷的勢力,準備以兩廣為根據地北伐。

1922年6月,因政見不合與陳炯明決裂,孫中山被迫離開廣州再赴上海。

此後,孫中山接受了中國共產黨和蘇俄的幫助,提出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

1923年初驅逐陳炯明後,孫中山在廣州重建大元帥府,並派出“孫逸仙博士代表團”訪問蘇聯,邀請蘇聯政治和軍事顧問到廣州幫助中國革命。

1924年1月在廣州召開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黨綱、黨章,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同時創辦黃埔軍官學校,訓練革命武裝幹部。

陳炯明的叛變使孫中山陷於極為困難的境地,他決心接受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歡迎李大釗等共產黨人以個人身分加入中國國民黨。

1923年1月,與蘇聯代表越飛發表《孫文越飛宣言》,奠定了聯俄政策的基礎,隨即派廖仲愷赴日與越飛談判。

1923年1月,表示服從孫中山的滇、桂軍隊將陳炯明逐出廣州,2月,孫中山從上海回到廣州重建陸海軍大本營,以大元帥名義統率各軍,綜理政務。

與此同時,逐步加緊改組中國國民黨的準備工作。

8月,派出以蔣介石為首的孫逸仙博士代表團到蘇聯考察政治、黨務和軍事。

10月,聘請蘇聯派來的鮑羅廷為顧問,接著,委任廖仲愷、譚平山等組成新的中國國民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負責籌備國民黨的改組工作。

1924年(民國十三年)1月,在廣州召開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黨綱、黨章,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同時創辦黃埔軍官學校,訓練革命武裝幹部。

陳炯明的叛變使孫中山陷於極為困難的境地,他決心接受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歡迎李大釗等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中國國民黨。

5月,孫中山在廣州黃埔長州島創立陸軍軍官學校,為建立革命軍隊打下基礎。

革命未成孫中山早期曾努力爭取日、英、法、美等國援助中國的革命和建設,但均無所獲。

他在鬥爭中認識到,要爭取中國獨立富強就必須努力推翻帝國主義。

晚年,他同帝國主義進行了堅決的鬥爭。

1923年12月,帝國主義各國因廣東革命政府截留粵海關關余和要求收回海關主權,集中大批軍艦到廣州河面對孫中山進行恫嚇。

孫中山在關餘事件中態度果斷堅決,迫使帝國主義各國在1924年5月應允照付廣東政府應得的關余。

1924年10月,孫中山鎮壓了廣州商團發動的武裝叛亂。

1924年10月,奉系軍閥的張作霖和直系將領馮玉祥聯合推翻曹錕為總統的直系軍閥政權。

馮玉祥、段祺瑞、張作霖先後電邀孫中山北上共商國是。

孫中山接受邀請,並提出廢除不平等條約、召開國民會議作為解決時局的辦法。

11月,離廣州北上,先抵上海,再繞道日本赴天津。

12月底,扶病到達北京。

1925年3月12日,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

逝世前夕簽署的遺囑,包括《國事遺囑》、《家事遺囑》和《致蘇俄遺書》三個檔案。

在國事遺囑中,他總結了40年的革命經驗,得出結論說:“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

”發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號召。

指出,要按他“所著《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及《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繼續努力,以求貫徹”。

在家事遺囑中,說明將遺下的書籍、衣物、住宅等留給宋慶齡作為紀念,要求子女們繼承他的革命遺志。

在致蘇俄遺書中,闡明他實行三大革命政策,堅持反帝愛國事業的堅定信念,表示“希望不久即將破曉,斯時蘇聯以良友及盟國而欣迎強盛獨立之中國,兩國在爭世界被壓迫民族自由之大戰中,攜手並進,以取得勝利”。

1929年,遺體由北京移葬南京紫金山。

家系歷史祖居孫中山於1912年就任臨時大總統時與東莞孫氏宗親的合影。

孫中山祖籍在廣東省東莞縣上沙村(今廣東省東莞市長安鎮上沙社區上沙村),其祖先常德公,在元朝末期(約公元1350年)受到張士誠、朱元璋等民族革命思想的影響,因而與東莞的何真交往很好,所以也就由南雄珠璣巷遷來上沙村定居,到了第五世房禮讚公搬遷至香山(今中山市)。

根據孫中山故居“孫氏家譜”所載的“始祖、二世、三、四世祖,都在東莞上沙鄉居住,五世禮讚公才從上沙遷走,先輩的族譜仍以上沙作為“故鄉”。

右圖為孫中山於1912年就任臨時大總統時與東莞孫氏宗親的合影。

家族前輩祖父:孫敬賢(1789年-1850年)祖母:黃芝蘭(1792年-1869年)父親:孫達成(1813年-1888年)母親:楊可卿(1852年-1910年)兄弟姐妹長兄:孫德彰(1854~1915年)姐:孫妙茜(1863-1955)妹:孫秋綺(1871年~1912年)另有一兄:(孫德佑)五歲早夭另有一姐:(孫金星)亦早夭妻妾原配:盧慕貞(1867年-1952年)1915年與孫中山離婚日本籍妻子:大月薰在日本期間,後未見過妾:陳粹芬1912年離開孫中山末任妻:宋慶齡(1893年-1981年),1915年10月25日與孫中山在日本結婚。

子女兒子:孫科(1891年10月20日—1973年9月20日)長女:孫娫(1894年3月31日—1913年6月25日)次女:孫婉(1896年11月12日—1979年6月3日)日本籍長女:宮川富美子(1906年—1990年)(與大月薰所生)(1906年出生)孫子長孫:孫治平(1913年11月15日-2005年4月6日)次孫:孫治強(1915-2001)孫女長孫女:孫穗英(1922年出生)次孫女:孫穗華(1925年出生)三孫女:孫穗芳(1935年出生)四孫女:孫穗芬(1938年—2011年1月29日)外孫王弘之(孫婉與王伯秋之子)戴永豐(孫婉與戴恩賽之子)宮川東一(宮川富美子之子)外孫女王蕙(孫婉與王伯秋之女)戴成功(孫婉與戴恩賽之女)個人思想信仰孫中山青少年時就有無神論思想,否定神佛有靈,還打斷神像之手。

孫中山早年游家鄉北帝廟時曾折斷佛手,並說:“佛若果有靈,能即禍我!木偶由人而作,豈能操人禍福哉?”十二歲時在夏威夷讀書曾接觸西方基督教傳教士,後來又在教會學校讀書,對基督教產生興趣,在香港拔萃書室加入基督教。

從事革命事業成立興中會後,利用宗教進行革命。

民國成立後,主張政教分立、宗教自由,注意宗教在道德建設方面的功效,如說“佛教為救世之仁”。

到了後期,孫中山對宗教進行了批判。

他就自己對基督教的態度轉變作了回顧:“予於耶穌教之信心,隨研究科學而薄弱。

予在香港醫學校時,頗感耶穌教之不合倫理,固不安於心,遂至翻閱哲學書籍。

當時予之所信,大傾於進化論”,他指出:“宗教的感覺,專是服從古人的經傳。

古人所說的話,不管他是對不對,總是服從,所以說是迷信。

就宗教和科學比較起來,科學自然較優”。

又曾就西方對中國的宗教侵略抨擊:“他們用政治力和經濟力來掠奪中國人的物質還不算,又用宗教來耗奪中國人的精神。

一班神甫牧師倚仗著他們的國力,包庇教民,干預詞訟,欺壓其教以外的人,無所不至,受其虐者忍心刺骨。

”思想孫中山以“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為自己的座右銘,強調要“內審中國之情勢,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眾長,益以新創”。

孫中山注重學習世界上的先進知識和有益思想成果,並希望結合中國的實際用來改造中國。

孫中山十分關注俄國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在世界範圍的傳播,敏銳地認識到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成立對中國變革的重要影響,毅然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賦予三民主義思想以新的內涵。

三大政策是孫中山的重要政治主張,是他倡導的民族民主革命從屢受挫折轉向成功、進而取得顯著成就的正確道路。

孫中山畢生堅持“三民主義”,堅持民主、共和救中國和三民主義救中國的信念與理想。

辛亥革命以“民族”、“民權”、“民生”為核心的“三民主義”理念。

倡導“權能區分”——“人民有權,政府有能”;推行“萬能政府”——“廣興福利,大有為式”。

注釋“人民之權”——政權應有“選舉、罷免、創製、複決”四項。

注釋“政府之能”——“立法、行政、司法、考試、監察”五權分立,是為“五權憲法”。

闡明人民行使政權的基本訓練與條件:民權初步,即議事規則。

提出中央與地方的“均權制度”,以縣為單位的“地方自治”。

在經濟思想方面,提倡社會互助理論:“人類進化之原則與物種進化之原則不同,物種以競爭為原則,人類則以互助為原則。

”在政治現代化建設方面,主張漸進主義的軍政、訓政、憲政三階段說:“軍政時期優先消滅軍閥土匪,應實行軍管。

訓政時期優先基礎建設與民權初步訓練,應實行一黨執政。

憲政實行之條件是全國半數以上縣市具有選舉罷免地方首長之條件,公民具有發動創製複決之條件,則選舉召開國民大會制訂憲法,還政於民,實行多黨競爭的現代政治制度。

”推行以王道為基礎的區域合作和政治架構:大亞洲主義,以及向國際投資開放的實業計畫。

為政舉措政治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三民主義孫中山畢生堅持“三民主義”,堅持民族、民主救中國和三民主義救中國的信念與理想。

辛亥革命以“民族”、“民權”、“民生”為核心的“三民主義”理念。

倡導“權能區分”——“人民有權,政府有能”;推行“萬能政府”——“廣興福利,大有為式”。

注釋“人民之權”——政權應有“選舉、罷免、創製、複決”四項。

注釋“政府之能”——“立法、行政、司法、考試、監察”五權分立,是為“五權憲法”。

闡明人民行使政權的基本訓練與條件:民權初步,即議事規則。

提出中央與地方的“均權制度”,以縣為單位的“地方自治”。

建國方略在政治現代化建設方面,主張漸進主義的軍政、訓政、憲政三階段說:“軍政時期優先消滅軍閥土匪,應實行軍管。

訓政時期優先基礎建設與民權初步訓練,應實行一黨執政。

憲政實行之條件是全國半數以上縣市具有選舉罷免地方首長之條件,公民具有發動創製複決之條件,則選舉召開國民大會制訂憲法,還政於民,實行多黨競爭的現代政治制度。

”推行以王道為基礎的區域合作和政治架構:大亞洲主義,以及向國際投資開放的實業計畫。

聯俄容共聯俄容共孫中山以“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為自己的座右銘,強調要“內審中國之情勢,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眾長,益以新創”。

孫中山注重學習世界上的先進知識和有益思想成果,並希望結合中國的實際用來改造中國。

孫中山十分關注俄國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在世界範圍的傳播,敏銳地認識到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成立對中國變革的重要影響,毅然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賦予三民主義思想以新的內涵。

三大政策是孫中山的重要政治主張,是他倡導的民族民主革命從屢受挫折轉向成功、進而取得顯著成就的正確道路。

經濟在經濟方面,提倡社會互助理論:“人類進化之原則與物種進化之原則不同,物種以競爭為原則,人類則以互助為原則。

”文化宗教孫中山青少年時曾信基督教,當時極端排斥中華民間信仰與道教等信仰,否定神佛有靈,還打斷神像之手。

孫中山早年游家鄉北帝廟時曾折斷佛手,並說:“佛若果有靈,能即禍我!木偶由人而作,豈能操人禍福哉?”十三歲時在夏威夷讀書曾接觸西方基督教傳教士,後來又在教會學校讀書,對基督教產生興趣,在香港拔萃書室受洗加入基督教。

從事革命事業成立興中會後,利用宗教進行革命。

民國成立後,主張政教分立、宗教自由,注意宗教在道德建設方面的功效,於是說“佛教乃救世之仁,佛學是哲學之母;宗教是造成民族,和維持民族一種雄大之自然力;人民不可無宗教之思想。

研究佛學,可補科學之偏”。

1918年南京棲霞寺重修,孫中山率先“捐銀幣萬元”。

他就自己對基督教的態度轉變作了回顧:“予於耶穌教之信心,隨研究科學而薄弱。

予在香港醫學校時,頗感耶穌教之不合倫理,固不安於心,遂至翻閱哲學書籍。

當時予之所信,大傾於進化論”,他指出:“宗教的感覺,專是服從古人的經傳。

古人所說的話,不管他是對不對,總是服從,所以說是迷信。

就宗教和科學比較起來,科學自然較優”。

人是由動物進化而成,既成人形,當從人形更進化而人於神聖。

是故欲造成人格,必當消滅獸性,發生神性,那么才算是人類進步到了極點。

人類是由極單簡的動物,慢慢變成複雜的動物,以至於猩猩,更進而成人。

晚年就西方對中國的宗教侵略抨擊:“他們用政治力和經濟力來掠奪中國人的物質還不算,又用宗教來耗奪中國人的精神。

一班神甫牧師倚仗著他們的國力,包庇教民,干預詞訟,欺壓其教以外的人,無所不至,受其虐者忍心刺骨。

”民族在1890年代,孫中山同梁啓超、譚嗣同、張之洞等,俱以傳統的“華夷之辨”的民族觀來看待近代問題。

至1900年代,以梁啓超為代表的在野知識界引入西方帶種族主義色彩的民族主義,倡導“民族主義救中國”,激盪“排滿”思潮。

1906年,孫中山對日人說出“中國革命目的在於滅滿興漢,中國建國在長城以內”這樣的話語,正是這股以“排滿”為核心內容的“民族主義救中國”思潮的產物。

至辛亥年前後,梁啓超、孫中山的民族主義觀念均有極大的進化。

梁啓超於1905年首次提出“中華民族”一詞,與“排滿”思潮決裂。

孫因現實需要(革命黨人以“排滿”為發動民眾的重要工具),雖然在辛亥前從未公開批評過“排滿”,但1912年元旦發布的《臨時大總統宣言書》,主張“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與梁啓超的意見已頗為相近。

自此之後,保有“滿洲主權”也成為了孫中山不可動搖的一條底線。

1920年,在對上海國民黨人講話時,孫氏的民族觀再次進化。

孫否定了自己辛亥年提出的“五族共和”之說,轉而倡導所有民族融和為一個中華民族:“現在說五族共和,實在這五族的名詞很不切當。

我們國內何止五族呢?我的意思,應該把我們中國所有各民族融成一個中華民族(如美國,本是歐洲許多民族合起來的,現在卻只成了美國一個民族,為世界上最有光榮的民族);並且要把中華民族造成很文明的民族,然後民族主義乃為完了。

”可惜的是,孫的這種民族觀,並沒有被歷史繼承下來。

經典語錄孫中山手跡“天下為公”1、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2、國家之本,在於人民。

3、講到國家的政治,根本上要人民有權。

4、政治良否,視人與法。

5、順天意,應潮流,合人情。

6、民生是社會進化的重心。

7、感化人最要緊的就是誠。

8、人生以服務為目的,當有能力為千萬人服務時,就要為千萬人服務,只有能力為一二人服務,就盡力為一二人服務。

9、治國經邦,人才為急。

10、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當大官11、吾志所向,一往無前;百折不撓,愈挫愈奮12、不斷地奮鬥,就是走上成功之路。

13、凡百事業,收效愈速,利益愈小;收效愈遲,利益愈大14、立志是讀書人最要緊的一件事。

15、努力向學,尉為國用。

16、事功者一時之榮,志節者萬世之業。

17、人能盡其才則百事興,地能盡其利則民食足,物能盡其用則材力豐,貨能暢其流則財源裕。

18、驅除韃虜,振興中華。

19、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主要著作詩詞《挽劉道一》半壁東南三楚雄,劉郎死去霸圖空。

尚余遺業艱難甚,誰與斯人慷慨同?塞上秋風悲戰馬,神州落日泣哀鴻。

幾時痛飲黃龍酒,橫攬江流一奠公!這是孫中山唯一流傳下來的完整的詩。

詩中祭奠和追思的是萍瀏醴起義烈士劉道一。

文獻標題日期責任者來源出處孫中山全集.第三卷·批查昆臣報告書(1914.12.23)1911-08-11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論軍事及對軍人演講(孫中山著作叢書)2009-12-01黃彥廣東人民出版社論三民主義與五權憲法(孫中山著作叢書)2008-11-01黃彥編注廣東人民出版社論民生主義與社會主義(孫中山著作叢書)2008-11-01黃彥編注廣東人民出版社論改組國民黨與召開“一大”(孫中山著作叢書)2008-11-01黃彥編注廣東人民出版社論民治與地方自治(孫中山著作叢書)2008-11-01黃彥編注廣東人民出版社自傳及敘述革命經歷(孫中山著作叢書)2007-11-01黃彥編注廣東人民出版社辛亥革命前重要論文(孫中山著作叢書)2007-11-01黃彥編注廣東人民出版社革命方略(孫中山著作叢書)2007-11-01黃彥編注廣東人民出版社三民主義(孫中山著作叢書)2007-11-01黃彥編注廣東人民出版社孫文選集(下冊)2006-11-01黃彥編廣東人民出版社孫文選集(中冊)2006-11-01黃彥編廣東人民出版社孫文選集(上冊)2006-11-01黃彥編廣東人民出版社孫中山全集:第一卷(1890-1911)2006-11-01廣東省社科院歷史研究室中華書局孫中山全集:第二卷(1912)2006-11-01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中華書局孫中山全集:第三卷(1913-1916)2006-11-01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中華書局孫中山全集:第四卷(1917-1918)2006-11-01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中華書局孫中山全集:第五卷(1919.1-1921.11)2006-11-01中山大學歷史系孫中山研究室中華書局人物評價孫中山先生的巨幅畫像亮相北京天安門廣場毛澤東在《紀念孫中山先生》一文中,高度地評價了孫中山的一生。

他說:孫中山是“中國革命民主派的旗幟”,強調紀念他在辛亥革命時期,領導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國的豐功偉績。

紀念他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的豐功偉績。

毛澤東指出:“孫中山是一個謙虛的人。

從他注意研究中國歷史情況和當前社會情況方面,又從他注意研究包括蘇聯在內的外國方面,知道他是很謙虛的。

”、“他全心全意地為改造中國而耗費了畢生的精力,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周恩來:孫中山是資產階級革命家,他有功績,也有缺點。

朱德:孫中山先生在四十年的革命鬥爭中充分地表現了堅決和勇敢的革命精神。

他不怕困難和失敗,他在遭受失敗後,又整頓好革命隊伍,重新走上戰場。

孫中山先生能夠隨著歷史的變化不斷地進步,由早期的主張推翻皇帝、建立民國而進到晚年的提出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由倡導民主革命而進到主張實現世界大同。

在孫中山的一生中,他的革命精神永遠是在前進的。

劉少奇說:“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革命家,是我們的老師。

我們現在實行的新民主主義就是繼承了孫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義。

”鄧小平:鄧小平的談話將孫中山的偉大的歷史功績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二是開創國共合作,導致了北伐戰爭的勝利。

江澤民:在1996年孫中山誕辰130周年紀念大會上,江澤民就指出:“孫中山先生是傑出的愛國主義者和民族英雄,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

他在我國各族人民和一切愛國人士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孫中山先生代表著一個時代。

”胡錦濤:2006年11月12日,在孫中山先生誕辰140周年紀念大會上,胡錦濤以“三個一生”、三個“始終”,高度評價了孫中山的一生:“孫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始終與時俱進;一生不懈奮鬥,始終堅韌不拔;一生熱愛祖國,始終致力于振興中華。

”習近平:習近平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夢”。

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列強的侵略蹂躪、封建統治的腐敗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苦難,無數仁人志士奮起尋求救國救民、振興中華的道路。

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結束了在中國延續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

列寧:列寧在《中國的民主主義和民粹主義》一文中稱讚孫中山“是充滿著崇高精神和英雄氣概的革命的民主主義者”。

陳錫祺:孫中山先生領導創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民主共和國,提出過系統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設計畫,這充分顯示了孫中山先生的氣魄與眼光,他的很多構想在今天仍有參考價值。

孫穗芳:祖父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人,他的生活很艱辛,為了救國,他經常是吃不飽睡不好,顛沛流離。

這些年我尋訪祖父足跡的講演經歷,讓我親身體會到他的這種艱辛。

韋慕庭:孫中山領導的革命,在他生前確實沒有成功,他未能及身看到祖國的獨立和富強,在這個意義上,孫中山可說是個失敗者。

但是,他對中華民族在精神上的巨大影響,始終激勵著中國人民為祖國的獨立和富強而鬥爭;在他身後,中國革命成功了,中華民族繼承孫中山遺志,終於取得全世界矚目的進步,在這個意義上,孫中山又不能說是一個失敗者。

人物軼事1924年孫中山在廣州生辰八字命式下面我們來簡要分析下孫中山先生的八字命運吧。

根據孫中山母親留下的重要可靠資料(此為孫中山母親在孫中山與盧慕貞女仕結婚前找算命師所批之八字),孫中山先生出生於同治五年農曆十月初六寅時(公曆1866年11月12日寅時),因而其生辰八字排盤如下:乾造丙己辛庚寅亥卯寅此命居於五行兩個長生,還有一旺一祿,木旺極(木太旺反因此而病,木入肝經),官星貴人同位,大貴之象。

乳名帝象,可能由此而來。

名字孫中山使用過不少名字,多數是為了宣揚革命或擺脫通緝而取的,部分則在於表達人生期望。

孫中山還用過陳文、山月、杜嘉偌、公武、帝朱、高達生、吳仲等化名,以及杞憂公子、中原逐鹿士、南洋國小生、南洋一學生等筆名。

辛亥革命以後,孫中山不再面臨滿清的追捕,其本人之所有公私檔案均以本名“孫文”署名。

此外,孫中山曾自稱為洪秀全第二,並認為洪氏為“反清英雄第一人”。

有人認為這是由於孫接受西式教育,不受傳統忠君觀念束縛,才敢於如此自稱;民國時期歷史教科書亦採用此說。

至於“孫大炮”這個當時政治對手揶揄孫文的外號,在辛亥革命前已有,大炮是粵語“不切實際之人”的意思,暗諷孫文言辭誇大不實。

清政府官方檔案中,皆在其名字“文”上作文章,加上三點水部首,貶稱其為孫汶。

“汶汶”一詞,出自《史記·屈原列傳》:“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註解此文的人,或說“汶汶,猶昏暗不明也”,或說“蒙垢塵也”,或說“玷污也”。

性質名字釋義譜名德明族譜上的名字。

幼名帝象“帝”字,乃親人為其請求“北帝”神,護佑之意。

名文在家鄉上學時所取的訓名。

字載之由名“文”而來,取“文以載道”之義。

號、教名日新取自《大學》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語。

1883年於香港加基督教受洗時的署名,亦即教名號、教名逸仙由漢文教師區鳳墀牧師依“日新”之粵語諧音所改。

羅馬化SunYat-sen“孫逸仙”的廣州話拼音。

因孫氏曾任醫生,故常被尊稱為“Dr.SunYat-sen”。

化名中山樵1897年,為掩護於日本流亡之行蹤,日本友人平山周在陪同孫氏投宿旅館時,想到附近有華族中山家宅邸,加上該家族成員中山慶子乃明治天皇生母,同時孫文亦欽佩明治天皇推動明治維新之舉措,便為其取日本姓為“中山”,加上自取之“樵”。

化名高野長雄紀念日本維新志士高野長英醫師而命名。

通稱孫中山1903年革命人士章士釗將日本人宮崎寅藏(即宮崎滔天)之著作《三十三年之夢》翻譯為《大革命家孫逸仙》時,將本姓與化名連用,成為後人對孫文的通稱。

尊稱孫中山於1925年3月12日病逝後,當時於北京中央公園社稷壇舉行公祭時,豫軍總司令樊鍾秀特致送巨型素花橫額(闊丈余,高四、五尺),當中大書“國父”二字,他的唁電挽幛,均稱“國父”,這是孫中山在公開場合被尊稱為“國父”之始。

抗日戰爭中期的1940年3月21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第143次會議決議:尊稱本黨總理為中華民國國父,以表尊崇。

根據中常會的決議,國民政府以孫中山先生倡導國民革命,手創中華民國,更新政體,永奠邦基,謀世界之大同,求國際之平等,光被四表,功高萬世,於同年4月1日明令全國自是日起,尊稱總理孫中山為中華民國國父。

同年5月29日,國民政府又發布明令,規定在政府公家機關、民眾團體應一律改稱國父,在國民黨黨內稱國父或總理均可,民間已印就之圖書文字,不必強令改易。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則未以官方名義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或中國的國父為孫中山或其他任何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或中國共產黨在正式的場合或文書上提及孫中山時,通常使用的稱號是“革命的先行者”,從未稱孫中山為國父。

遺囑孫中山臨終前十七天,即1925年2月24日,知道自己病已不治,預立了三份遺囑,這三份遺囑是《遺囑》、《家事遺囑》、和《致蘇聯遺書》。

前兩份遺囑由孫中山口授,汪精衛筆錄。

《致蘇聯遺書》則是由孫中山以英語口授,他的蘇聯顧問鮑羅廷等筆錄。

孫中山口授遺囑時,在場的宋子文、孫科、孔祥熙、邵元沖、吳敬恆、戴恩賽、何香凝、鄒魯、戴季陶等人都作為證明人在遺囑上籤了字。

孫中山本來也要簽字的,但是,因為聽見宋慶齡在鄰室悲泣,他不忍心讓宋慶齡傷心,這天就沒在遺囑上籤字。

直到3月11日凌晨一時,他自知在世不久,才在遺囑上補簽上自己的名字。

孫中山《遺囑》的全文是:“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

積四十年之經驗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

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務須依照余所著《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及《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繼續努力,以求貫徹。

主張開國民會議及廢除不平等條約,尤須於最短期間促其實現。

是所至囑!”孫中山在病危之中,仍念念不忘拯救中國、拯救民眾。

當時的中國處於軍閥割據混戰四分五裂狀態,段祺瑞堅持召開“善後會議”,實行軍閥間的重新分贓,使中國繼續處於軍閥割據的分裂局面。

孫中山則極力謀求和平統一主張召開有各界民眾代表參加的國民會議,決定國家的統一和建設大計,並廢除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擺脫政治上和經濟上的束縛,從而建設一個新的中國。

孫中山在遺囑中諄諄以此為囑,把希望寄託於“喚起民眾”,表現了他強烈的愛國之心。

孫中山一生奔走革命,真正做到鞠躬盡瘁,他臨終時遺留下的私產,除了衣物書籍外,只有一幢南美華僑贈送給他的上海住宅(即上海香山路7號孫中山故居)。

他的《家事遺囑》寫道:“余因盡瘁國事,不治家產,其所遺衣物書籍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慶齡,以為紀念。

余之兒女,已成長,能自立,望各自愛,以繼余志。

此囑。

”孫中山晚年得到蘇聯的幫助,俄國革命的成功給他很大的鼓舞,他親自製訂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強調“今後之革命非以俄為師斷無成就。

”孫中山臨終前夕,再次把希望寄託於蘇聯,特地口授了《致蘇聯遺書》。

這份遺書的中文譯文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大聯合中央執行委員會親愛的同志:我在此身患不治之症,我的心念此時轉向於你們,轉向於我黨及我國的將來。

你們是自由的共和國大聯合之首領。

此自由的共和國大聯合,是不朽的列寧遺與被壓迫民族的世界之真正遺產。

帝國主義下的難民,將藉此以保衛其自由,從古代奴役戰爭偏私為基礎之國際制度中謀解放。

我遺下的是國民黨。

我希望國民黨在完成其由帝國主義制度解放中國及其他被侵略國之歷史的工作中,與你們合力共作。

命運使我必須放下我未竟之業移交於彼謹守國民黨主義與教訓而組織我真正同志之人。

故我已囑咐國民党進行民族革命運動之工作,俾中國可免帝國主義加諸中國的半殖民地狀況之羈縛為達到此項目的起見,我已命國民黨長此繼續與你們提攜。

我深信,你們政府也必繼續前此予我國之援助。

親愛的同志,當此與你們訣別之際,我願表示我熱烈的希望,希望不久即將破曉,斯時蘇聯以良友及盟國而歡迎強盛獨立之中國,兩國在爭取世界被壓迫民族自由之大戰中,攜手並進,以取得勝利。

謹以兄弟之誼,祝你們平安!孫逸仙(簽字)”後世紀念紀念大會2015年11月8日,政協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通過,2016年11月12日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紀念日。

為緬懷孫中山先生為民族獨立、社會進步、人民幸福所建立的歷史功勳,學習、繼承和發揚孫中山先生的愛國思想、革命意志和進取精神,鞏固和發展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大團結,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共同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最大限度地把全民族的力量凝聚起來,致力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決定屆時舉行隆重的紀念活動。

2016年3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逝世91周年紀念日。

當天上午,馬英九以中國國民黨最高從政黨員身份,到台北孫中山紀念館向中山先生銅像獻花致敬。

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大會於11月11日上午10時在人民大會堂舉行。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主持大會。

紀念幣2016年10月12日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即日起陸續發行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紀念幣一套。

該套紀念幣共3枚,其中金質紀念幣1枚,銀質紀念幣1枚,銅合金紀念幣1枚,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

四大寇四大寇,是孫中山、陳少白、尤列、楊鶴齡四人的昵號。

清末時期,他們常在香港中環歌賦街二十四號的楊鶴齡祖產商店楊耀記處會面,並議論中國時政,大談反清逐滿及太平天國遺事,倡言革命,鼓吹共和。

其所言無忌,聞者動容,因此親友都呼孫中山為洪秀,稱孫、陳、尢、楊四人為“四大寇”。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原名孫文,字德明,號逸仙,流亡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故後人稱其為“中山先生”,其後此稱謂便逐漸演化為孫中山。

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人。

陳少白(1869-1934)原名聞韶,後改名白,字少白,號夔石,廣東新會人。

1886年(同治八年七月廿日)出生於江門市郊外海鎮南華里一個基督教牧師家庭。

尤列(1865—1936)廣東順德人。

字令季,別字少紈。

號小園,晚號缽華道人。

清代同治四年(1865年)出生於順德杏壇北水新基坊的一個書香世家。

楊鶴齡(1868-1934)字禮遐,廣東香山(今中山市)人。

與孫中山同村,自幼相識。

1886年入廣州算學館,與尤列同窗,又與孫重逢相聚。

註:四大寇又指的是北宋末年的農民起義領袖:淮西王慶、河北田虎、山東宋江、江南方臘。

中國國民黨歷任領導人職稱姓名上任日期卸任日期備註總理孫中山1919年10月10日1925年3月12日國民黨創始人,因逝世卸任代理主席張靜江1926年5月19日1926年7月6日首位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主席主席蔣介石1926年7月6日1927年3月11日7月6日當選為主席,因率軍北伐,17日推選張靜江代理(1926年7月17日-1926年12月5日)主席胡漢民1935年12月7日1936年5月12日蔣介石為副主席(1935年12月7日-1938年4月1日)總裁蔣介石1938年4月1日1975年4月5日副總裁先後為汪精衛(1938年4月1日-1939年1月1日)、陳誠(1957年10月-1965年3月5日)主席蔣經國1975年4月28日1988年1月13日首位中央委員會主席,後在任內逝世主席李登輝1988年1月13日2000年3月24日蔣經國去世後,代理黨主席,1988年7月13日上任。

於2001年9月21日被撤銷黨籍主席連戰2000年3月24日2005年8月19日首位以黨員直選方式產生之黨主席(等額競選),卸任後成為榮譽主席主席馬英九2005年8月19日2007年2月13日首位在非等額競選中,以黨員直選方式產生的黨主席。

後因特別費案被檢察機關控以貪污罪嫌,遂依承諾辭去主席職務主席吳伯雄2007年2月13日2007年3月14日原為首席副主席,馬英九辭職後為代主席,後決定競選黨主席,期間由副主席江丙坤代理主席職務代理主席江丙坤2007年3月14日2007年4月11日代理主席職務主席吳伯雄2007年4月11日任期至2009年8月的十八次全黨代表大會止主席馬英九2009年9月13日2009年7月26日在2009年中國國民黨主席選舉中再次當選為黨主席。

相關詞條 孫中山先生逝世紀念地 地址:東城區張自忠路23號。

性質:全國重點保護文物。

該宅原為民國時期外交總長顧維鈞宅。

為三進院落,四周有迴廊環繞。

1924年底孫中山抱病來北京討論國事,... 名人簡介   故居歷史   故居懷想   相關連結   參觀指南 孫中山研究院 孫中山研究院是由全球孫中山文化研究者、歷史文化研究者以及熱衷於孫中山生平研究的廣大人士自願組成的學術性、非營利性民間社團組織。

2013年3月19日,孫中... 學院簡介    院長介紹   事跡介紹 孫中山(1866~1925) 孫中山(1866~1925),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

名文,幼名帝象;字德明,號日新,後改逸仙;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曾化名中山樵。

廣東香山(今中山... 孫中山(1866~1925)   正文   配圖   相關連線 孫中山大元帥府 孫中山大元帥府是廣州市旅遊局推出的“珠江沿岸文化史跡游”和“先烈路近代革命史跡游”的主要遊覽景點之一,同時也是廣東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占地面積為802... 基本簡介   歷史沿革   建館手札   展覽介紹   歷史地位 孫中山紀念碑 孫中山紀念碑是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而設立的,因為人們對他的景仰,所以在設立紀念碑的地方也成為了旅遊勝地。

在中國,有兩處孫中山紀念碑,一處在武漢蛇山,一處在廣州黃埔。

武漢蛇山紀念碑   黃埔紀念碑   孫中山簡介 孫中山紀念館[南京] 孫中山紀念館有多處,這裡主要介紹南京孫中山紀念館。

孫中山紀念館,原名藏經樓,位於中山陵與靈谷寺之間的密林中,是一座仿清代喇嘛寺的古典建築。

主樓高20.8... 概況   景觀集萃   歷史沿革   現狀   交通概況 《紀念孫中山先生》 這是毛澤東同志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九十周年寫的文章。

刊載於《人民日報》。

簡介   歷史背景   全文內容   其內涵   評價 孫中山衣冠冢 孫中山衣冠冢位於北京市海淀區香山公園北側碧雲寺。

金剛寶座塔高34.7米,由塔基、寶座、塔身三層構成。

上書“孫中山先生衣冠冢”8個金字,紀念孫中山民主革命先行者。

歷史發展   結構特徵   後世拜謁 相關搜尋宋慶齡袁世凱孫中山與宋慶齡愛情傳奇孫中山全集專著雷華鋒馮鞏劉亦菲曹煒姚明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與山西孫中山雕像汪精衛孫中山蔡元培陳其美麥可·傑克遜孫中山蔣介石林熙蕾孫中山對外方略閆劍波孫中山研究院孫中山故居孫中山博愛獎孫治強李宇春麥可·喬丹熱門詞條56視訊Denmarkfriendshipgmail創業貸款大榮旅行社奔跑吧第三季如果雲知道宇智波帶土安齊日冕物質拋射暖暖的換裝物語熊出沒之夏日連連看燕窩白蘋果肛門癢肺炎鏈球菌蝶式訴願逃離忍者道場雀聖飛天小女警香蕉皮鳳凰谷CPOlvyPacemanSLA侏羅紀世界2公因數創可貼吊杆喜翔壯陽藥布蘭妮·斯皮爾斯手機桌面招魂旅行團汪用和美尻臺61線豐田柯斯達超跑俱樂部風色幻想哮喘濃湯紙箱戰機wars纜車肥胖花冠之淚金庸群俠傳2針織衫孫中山@百科知識中文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