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媒體與社會資本:臉書促進了社會聯繫 - 關鍵評論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若進一步使用前述的統計控制方法來探究「臉書使用是否讓我們愈來愈孤單?」初步分析結果發現:和不使用臉書的人相比,這群有使用臉書的人,原本就具有比較 ... 集團資訊關於我們集團介紹我們的團隊旗下媒體關鍵評論網everylittled.INSIDE運動視界Cool3c電影神搜未來大人物歐搜哇旗下節目多元服務Ad2Taketla拿票趣關鍵議題研究中心Cr.EDShareParty達思智能科技士奇傳播與我們合作內容行銷與廣告業務異業合作原創內容暨內容媒體業者合作加入我們新聞中心 2021/11/10,人文PhotoCredit:iStock巷仔口社會學巷仔口社會學的文章,由國內外社會學者貢獻所寫,作為一個社會學科普的公共部落格網站,希望以社會學的角度來觀察、評論當前的社會現象。

看更多此作者文章...訂閱作者收藏本文每月一杯咖啡的金額,支持優質觀點的誕生,享有更好的閱讀體驗。

立即支持文:張明宜(輔仁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前一陣子,台灣社會學會在其YouTube頻道【作伙來想社會】系列,上傳了一部影片「台灣人變得愈來愈孤獨?社會網絡分析中,看見台灣近20年的社會變遷」,影片內容主要是由台大社會系蘇國賢教授分享他近期的研究──台灣個人核心網絡的變化。

在這部影片中,蘇教授很清楚的說明了近二十年來,台灣個人核心網絡規模的明顯下降趨勢,從1997年的平均4.62下降至2017年的2.92,無論工具性網絡或是情感性網絡,平均而言均下降超過1人,而沒有找人求助或談心事的孤立者比例從1997年的3%大幅增加至2017年的19%。

實際上,國際間的社會調查顯示,這樣的個人核心網絡縮減趨勢不僅僅是台灣獨特的現象,美國、韓國、日本、以及部分歐洲國家等均能觀察到類似的趨勢。

部分學者認為這樣的縮減趨勢可能並非真實的,是來自社會調查過程中系統性和非系統性的偏誤,也有學者試著利用統計處理與控制的方式試著去排除這些偏誤,認定這樣的個人網絡規模縮減趨勢確實存在,覺得是各種社會變遷的結構性影響造成的,如政治、經濟、人口與文化等。

對核心網絡規模變遷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找出這部影片搭配相關研究論文服用,包含變遷趨勢、調查方法上可能的爭議、統計方法如何排除這些偏誤,以及這樣的縮減趨勢可能的原因。

在眾多可能的影響原因當中,部分學者認為其中一個可能原因來自於資訊技術革命的影響,讓人們過度沈溺於虛擬的網路世界,可能因此遠離了真實的人際互動。

因此,影片的最後,蘇教授提出一個大家很感興趣的問題:「各種資訊技術跟社群媒體的蓬勃發展,是不是讓我們真的變成『在一起孤獨』(AloneTogether)?」,或者,媒體報導中類似的問題如「臉書讓我們變寂寞?(IsFacebookMakingUsLonely?)」、「通訊科技是否讓人們愈來愈疏離/隔離、讓人們的社會關係變得破碎不完整(truncated)?」接下來,讓我們試著了解社群媒體對於台灣人的社會關係可能帶來的影響。

一、社群媒體使用與個人社會網絡依據國家發展委員會公布之「108年家戶數位機會調查報告」指出:全台12歲以上民眾的個人上網率為86.2%,其中,僅有3.6%的民眾沒有使用即時通訊或社群媒體。

若觀察這群網路族群在網路上的活動,可以發現無論是使用即時通訊或是網路電話,近九成的網路族群,試著透過網路進行各項社交聯繫行為,在接近96%的網路族群中,約77.1%的人一天使用好幾次即時通訊。

若以2017台灣社會變遷七期三次社會資源與網絡調查來看,受訪者中約77%的民眾規律上網。

在規律上網民眾中,約七成受訪者幾乎每天使用通訊軟體或社群網站,這些受訪者大都有臉書帳號,其中,接近七成的受訪者幾乎每天都使用臉書(傅仰止等編2018:86)。

若從上網時間來看,有使用網路的民眾,平均一天上網時間約為3.79小時;其中,若進一步區分是否有臉書帳號者,可以發現沒有臉書者的上網時間約為2.18小時,而有臉書者為4.22小時。

在這群有臉書的使用者當中,約有九成的人幾乎每天使用社群網站或通訊軟體來和人聊天、聯絡感情……等。

日常生活中,社群媒體使用者透過線上的動態更新、留言、打卡、與各種標註,可以很輕易地讓網絡中,各種不同形式與不同時空的聯繫發生。

而這些聯繫不僅止於自己的直接聯繫,也包含間接聯繫,如與朋友的朋友、或甚至是與陌生人的聯繫。

社群媒體上的聯繫,和傳統聯繫很不同的地方在於:在日常的聯繫中,我們通常同時只和一群來自相同脈絡的人群聚,例如,同學會時群聚對象大部分都是同時期的同學;而社群媒體上的聯繫,可以同時與不同脈絡的聯繫對象接觸。

包含親戚、不同時期的同學、同事、鄰居、教會朋友或其他社團朋友等,都可以一起在同一個媒體平台上、同一則發文中,透過留言、標註、按讚等互動,讓這些不同脈絡中的聯繫對象有機會互動,形成所謂的社交「情境崩解」(contextcollapse)。

而透過在社群媒體上時時點擊閱覽朋友的公開個人檔案(publicprofile)和動態更新,標註(tag)朋友、或分享這個朋友的發文或分享內容等等,這類型所謂的「社交修飾」(socialgrooming),也有助於強化使用者與這些網絡成員間的親密感。

還有,在社群媒體上透過「討拍」、「取暖」,藉由這些網絡成員的貼文回應,能夠讓使用者感受到對方提供的社會支持。

由此看來,社群媒體應有助於使用者與網絡成員聯繫,維持與強化彼此的關係,進而促進個人的社會網絡。

雖然社群媒體的使用,看起來似乎有助於個人社會關係之聯繫,然而,隨著資訊科技的發達與社群媒體的興起,伴隨的卻是近乎全球性的個人核心網絡的遞減趨勢。

也因此,有學者認為這樣的普遍趨勢,可能來自於社群媒體的使用者過度沈溺於虛擬世界,而缺乏真實世界的互動聯繫,如同影片中所說的:「形成所謂的『在一起孤獨』?」為了回答此一問題,我們使用台灣社會變遷七期三次:網路與社會資源組的資料進行分析。

初步分析發現:平均而言,一般人的核心網絡平均人數約為2.73人;其中,沒有使用臉書的人平均為1.62人,有使用臉書者平均約為3.40人,如圖1所示。

123»全文閱讀不想分頁?試試看我們的新服務猜你喜歡Tags:社會變遷蘇國賢核心網絡社群媒體臉書社會關係社會資本孤單感More... Sponsored2022/05/11,房市photocredit:莫內花園 廣編企劃由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業務團隊》製作,由各品牌單位贊助。

業務與行銷相關合作,歡迎與我們聯繫。

看更多此作者文章...訂閱作者收藏本文每月一杯咖啡的金額,支持優質觀點的誕生,享有更好的閱讀體驗。

立即支持近期全球各種原物料價格攀升,以國內營建業來說,建材成本價格持續攀升,且缺工嚴重,使營造工程物價指數年增率居高不下,也讓不少建商惜售減少推案量。

房市專家表示,在新案銳減之下,反而銷售中的好房價值浮現,像是位於「新北知識產業園區」的新建案新潤「莫內花園」,就以區域的產業前景與交通便利性等優勢,吸引自住買客出籠尋找好的產品,成為這波剛性需求效應下,逆勢浮上檯面的「好房」。

房市專家指出,放眼一般不動產的價值取決於「地段」與「建商」,只要兩者兼具就具備抗跌性。

而新潤「莫內花園」就位於雙捷運交匯的機捷A3站,不僅受惠於機場捷運的交通串聯,也具備環狀線的便利性,且該地點串連國道,距離台北市區不到十五分鐘車程,是名副其實的「捷運宅」。

photocredit:莫內花園除了交通機能完善、串聯雙北交通網絡、往返國門桃園機場外,捷運A3站的「新北知識產業園區」,也被視為大台北地區的下一個內科,加上近年隨國際情勢動盪,大批台商回流投資,商用不動產需求激增,「新北知識產業園區」成企業的總部首選,該區也成為建商競逐獵地推案新寵。

值得一提的是,由宏匯集團標下的「新北國際創新園區」BOT案,就位在機捷A3站以及新潤「莫內花園」周邊,而該BOT案所興建的商辦大樓「宏匯iTower」,預計今年將正式營運。

新北市經發局表示,iTower目前已有家具、餐飲、電腦、電子與動畫等公司進駐,各企業仍續進駐,預期將創造5000工作機會。

新北知識產業園區前景可期外,新潤「莫內花園」又出自上市品牌建商新潤建設之手,因此推出後受到自住客追捧,最後精華戶吸引剛性買盤注目。

由新潤建設規劃興建的「莫內花園」,是知識產業園區首發住宅大案。

新潤建設將獨步業界的「心建築.新建築」五大建築升級導入,包括全台首創超淨化抗菌社區、社區整體營造、廚浴機能收納、延長保固雲端售服,從居家防疫、Ruenncafé專屬餐飲、保固客服等面面俱到,相同預算中,CP值遠勝同級個案,產品優勢盡現。

現場銷售指出,新潤「莫內花園」目前成交客層以首購、首換最多,其中不少來自北市、新板、中永和的購屋客,主要看中「莫內花園」的前瞻性,成為購屋族最後出手的關鍵。

photocredit:莫內花園新潤「莫內花園」推出後廣受好評,目前全案進入最後精華戶別銷售皆段,主打37坪3房含車位產品,滿足小家庭剛性居住需求,因此推出後吸引許多科技新貴、小家庭前往置產購屋,且自備99萬元起即可交屋,是目前機捷A3站周邊的指標熱銷建案。

詳細資訊:https://bit.ly/3vKTvpG本文由「莫內花園」提供,經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廣編企劃審閱。

猜你喜歡Tags:捷運宅自住客新潤建設雙捷運莫內花園置產A3心建築新北知識產業園區買房桃園捷運海悅住宅新建築機場捷運房地產買房投資房市建案More...成為會員,在關鍵評論網暢所欲言成為會員成為會員石沉大海的中歐投資協定(下):中國、歐洲、美國的利益,彼此之間有什麼衝突?1則觀點美國聯邦上訴法院恢復德州HB20法案,社群平台以「不當言論」為由下架貼文時民眾可提告1則觀點鼓動親中台人嘲諷台灣防疫,中國「以疫謀亂」認知作戰又在蠢蠢欲動2則觀點想做物理治療,醫師說了算?台灣舉世罕見的醫療分工限制,帶來嚴重的照護後果1則觀點WHA前夕,美國正透過兩布局重回全球衛生治理核心,每一劍都揮向中國1則觀點羅訴韋德案爭議再起:為何川普任內一次修法,讓最高法院成為政黨意識形態的打手?2則觀點「領養代替購買」如何成為情緒勒索?鍾明軒只是用另一種方式說謊,連自己都騙了1則觀點「爸爸要走了,我們會看到他最後一面嗎?」難以圓滿,是病房隔離措施下的困難之一1則觀點菲律賓總統大選觀察:無論是否由小馬可仕當選,都要相信人民良善的力量1則觀點巴特勒《戰爭的框架》:俄烏戰爭中「毒癮」的主權隱喻1則觀點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