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家十年專題(一):誰的市容,誰的家?遭到水柱無情驅趕的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衝突隨及延燒至各大媒體和社群網路,引爆台灣社會第一次在街友議題上的 ... 收到一百床,在今年(2021)10月初採訪時,入住的人數是41人,甚至還不到 ...  無家十年專題(一):誰的市容,誰的家?遭到水柱無情驅趕的街友|RightPlus多多益善|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IE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 全產品速覽 服務 會員中心 U利點數 我的新聞 歷史新聞 活動專區 udn粉絲團 udnline好友 新聞評論 聯合新聞網 願景工程 轉角國際 鳴人堂 倡議家 時事話題 世界日報 股市理財 經濟日報網 房地產 基金 中經社 樂透 發票 生活娛樂 噓!星聞 優人物 udnSTYLE 500輯 遊戲角落 發燒車訊 元氣網 運動 NBA台灣 野球夢田 運動筆記 健行筆記 閱讀創作 讀書吧 讀創故事 udn部落格 u值媒體 聯合文學 聯經出版 聯文雜誌 文創購物 數位文創 IP授權 瘋活動 售票網 買東西 報時光 更多產品 聯合知識庫 聯合電子報 聯合影音網 聯合學苑 有行旅 APP行動網 新冠肺炎 時事觀察 軍事評論 鳴人放送 法律評論 鳴人選書 影評 作者群 無家十年專題(一):誰的市容,誰的家?遭到水柱無情驅趕的街友 RightPlus多多益善 30Jan,2022 萬華區一位拾荒老婦瑟縮在街頭一角,如何照顧在社會中無棲身之處的弱勢遊民成為政府應當面對的問題。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2011年耶誕節前夕,艋舺公園清潔隊在十度低溫的平安夜,以強力水柱四處對露宿的街友噴灑驅趕,三、四個員警在眾目睽睽下袖手旁觀。

橘紅色的塑膠垃圾桶旁、冰冷的地板上,幾個瘦小的身影倉惶起身,抓起身旁的透明塑膠袋遮擋四面八方的襲擊。

隔天,當代漂泊協會、台灣人權促進會等幾個人權團體召開記者會痛批,時任台北市議員的應曉薇隨後在龍山寺前挾著地方勢力反擊,控訴露宿的萬華遊民隨地大小便、吐檳榔汁、影響「市容」。

應曉薇有備而來。

兩個月前,她已在議會質詢中毫不掩飾的向當時的公園處處長陳嘉欽承諾:「告訴執行作業的同仁,灑水不能只灑外面,誰往遊民身上灑,就撥獎金!」 衝突隨及延燒至各大媒體和社群網路,引爆台灣社會第一次在街友議題上的激烈辯論。

在這之前,《社會救助法》(第17條)剛剛修法,明確規範所有不願意遭強制安置(驅離)的露宿者得以享有基本生存保障、「就地安身」。

也是在同年11月,今日全台街友服務的重要推手、台北市首位遊民外展(街訪)社工楊運生與其繼任者張獻忠,合力推動成立日後極具代表性的新生代街友服務組織「芒草心慈善協會」。

2011年,是台灣無家服務領域風起雲湧的開端。

那一年,社工楚怡鈞剛剛加入台北市社會局的「遊民專責小組」(遊專),成為今日萬華社福中心街友服務的關鍵角色。

圖為2011年清潔隊潑水驅趕街友時,記錄下的影像。

當代漂泊協會以影像做成倡議影片在記者會上播放。

圖/擷取自Youtube 把人趕走了,他們要去哪? 法令雖已推進,「就地安身」依然嚴重挑戰台灣社會的「觀感」。

時至今日,全台民眾通報電話中,仍舊不斷有人要求將那些睡在街頭的露宿者強行帶去「收容」。

「這很可怕妳知道嗎?」台南社會局社工莫順吉,調任街友業務兩年多,從台南火車站周邊到觀光景點遍佈的老城區、約莫五十位街友都是他的責任。

「如果你覺得我們應該有權力強制收容任何『沒有居所』的人,那是不是只要我認為誰居無定所,像那些環島的啊、爬山的啊、露營的啊,都可以按這個邏輯抓進去安置?」 莫順吉對公部門權力界限的敏感度很真實,但身在台灣街友高度集中的台北市中正區(台北車站)和萬華區(艋舺公園、龍山寺周邊、西門町等),楚怡鈞和張獻忠面對的街友人數是莫順吉的十倍,所面臨的民眾反彈與議員質詢強度難以相提並論。

「確實當時的公園狀況是滿糟的,但糟的是秩序,不是街友。

」楚怡鈞形容十年前的艋舺公園,各路人等喧嘩聚集,路邊棄物滿地、蟑鼠四竄,清潔隊下午五點下班,五點半垃圾桶便已爆滿,的確讓人卻步。

「慈善團體動不動就發便當,一發三百個,攤車到處都是,烤香腸、麵線、賣冰的、逛夜市的,吃不完的東西隨手往旁邊丟,能不髒嗎?」楚怡鈞揮手說:「還有那些賭博的、下象棋的、麻將的、六合彩看明牌的,裡面很多都不是街友。

拜託,那隨便一輸就是十幾、二十萬,他們一輩子都賭不起那些金額啦!」 不明究理卻握有選票的居民情緒難以平復,自然讓民代有了施壓的空間,也讓首當其衝的社會局動輒得咎。

楚怡鈞不以為然的說:「公園處、民代、議員、里長,大家都不想承認公園就是長期會有街友,都主張過要把迴廊拆掉、把人趕走,卻沒有任何人回答得出來:把人趕走了,他們要去哪?」 白天的公園有年長者聚集下棋、玩六合彩等,他們大多不是街友。

圖/flickr@CCBY-NC-ND2.0 就地安身是失敗的安置,還是成功的輔導? 千古以來,人類對待異己和無依者的方式就是集中管理,甚或隔離監禁,早年常見的封閉式孤兒院、收容所和精神療養院等歷歷在目。

然而即使到了今日、全台各縣市都面臨街友議題,卻沒有一間收容中心真正「住滿」。

台北市唯一公辦公營安置街友的「圓通居」主任潘育奇說:「高壓管理和控制要是有用,早就有成效了。

但街上一直都有人,而且一直都沒有減少。

」圓通居滿床最多可以收到一百床,在今年(2021)10月初採訪時,入住的人數是41人,甚至還不到床位數的一半。

即使在疫情之前,常態性安置人數也僅50至60人。

圓通居成立超過半世紀,在去年(2020)9月18日之前,都還直白的叫做「遊民收容中心」。

1991年修法後,圓通居的管轄權從臺北市警局保安大隊轉移到社會局手上,90年代前強行從街頭「轉移」、監禁流浪者的設施,在三十年後的今天有了截然不同的用途,為了社會隔離而訂下的高壓管制措施也已走入歷史。

如今,鐵柵和隔離區成了分隔男女住民、提供女性隱私的金屬圍籬。

整個中庭寬敞開闊、天頂可見陽光灑落,幾個住民四散在大圓桌旁看電視,吸菸區有人自行出入聊天,新型的飲水機和大型冰箱隨處可見,無障礙設施連通四處。

瘦弱的老先生從外面看醫生回來,可以自行操作門口為了防疫而裝設的數位顯示器。

圓通居寬敞開闊的中庭。

圖/葉靜倫攝影 圓通居內的盥洗臺。

圖/葉靜倫攝影 住民從外面回來,正在用數位顯示器操作防疫出入登記。

圖/葉靜倫攝影 更重要的是,圓通居是全台少數配有兩名護士、四名社工、四名廚工、一名工友,不僅能供三餐,還有六名生活輔導員24小時輪班、精神科醫師每月駐診兩次,陣容齊全且女性床位占比高達20%的街友庇護中心。

反觀2019年出刊的數十份研究報告,其中訪到許多身在街頭數十載的街友,對「收容中心」的印象幾乎全無好話。

其中,集體生活不得不立下的規範,包括禁酒、禁毒、作息調整、出入登記等,以及人際上的衝突和老舊的設備(例如老弱傷病都爬不上去的上鋪床位)、地理上的限制(例如地處偏遠、工作不便)等,的確都是持續至今、許多人不願入住的關鍵。

然而,舊時代的監控與高強度的管制印象,不可否認也深深留在許多老一輩遊民的腦海中。

不過,比起有床位卻永遠住不滿,更關鍵的是,就算街頭的人全都願意入住,其實也根本住不下。

整個台北市街友總數約350人,除了圓通居,再加上公辦民營的廣安居和民間團體的過渡性宿舍,最多可收到160,僅占所有露宿者的1/4。

在高雄,露宿的街友人數高達360人,現有的三民與鳳山街友中心加起來卻至多不超過120床;台中列冊街友達三百人,公營和民間單位可安置的床位數不到70床;台南街友人數達兩百人,可安置床位甚至不到25床。

床位數不夠,為什麼不加設?寸土寸金的土地取得困難、找不到民間團體願意管理、招募不到願意投入的社工,以及社區的抗議與鄰避問題等,全都是阻力。

而除了土地,後面幾個原因幾乎都來自社區的抵抗。

街友中心成了大眾眼中的嫌惡設施,幾乎每一間都曾在地方上面臨衝突,甚至必須躲藏多年,連門牌都不敢掛出來。

圓通居內女性床位有16床,2021年10月採訪時有四張床位在使用中(宿舍與置物)。

圖/葉靜倫攝影 高雄三民街友中心的床位。

圖/葉靜倫攝影 顯而易見,就地安身不只是人權問題,還是最壞處境中不得不的作為。

不理解的民眾執意「驅趕」,不僅讓人在街頭成為極其不受歡迎的存在,也因此諷刺的讓人們心中最直觀的解方「收容中心」難以佈建,陷入既供不應求,又供過於求的窘境。

而對許多難以適應團體規約、人際退縮的街友來說,這種大型、出入複雜、僅得食宿的集體照顧,更是供不「符」求。

潘育奇和如今高雄三民街友中心的主任范俊賢,都已在街友收容體系打滾近十年。

范俊賢歷經高雄縣市整併與兩個街友中心翻修變革,潘育奇在掌管圓通居之前,更常是負責轉介街友到庇護中心的人。

他們深深明白,並不是每個人進到收容中心、得到一片屋簷,頹敗的人生就能有所轉機,有些人狀態反而因此每況愈下。

如同范俊賢所說:「街頭有人不一定就不人道,也不一定要收容,才叫做人道。

」 城市,是「所有人」的城市 2014年耶誕節,號稱「超越藍綠」的無黨籍醫師柯文哲在九合一選舉中奪下臺北市長寶座,舉國嘩然。

柯文哲在參選時一再重申要解決遊民問題,上任後沒多久便一意整頓,曾被應曉薇推上全民焦點的艋舺公園立刻成為風暴核心。

面對這個只看數字說話的新「柯」市長,楚怡鈞索性把心一橫,某天清晨從4點開始就到艋舺公園拍照,每小時拍一次,一路拍到晚上12點。

接著他把照片全攤在柯文哲眼前,直接算給他聽── 「艋舺公園一整天600個人裡面,只有30-40人是街友,只占5%。

到晚上11點左右,整個公園剩下100-200人,這當中只有90多人真的會在這裡睡覺。

」楚怡鈞的「證據庫」清楚顯示,公園的髒亂並不來自街友,而是全無秩序、失能的公園管理。

2015年柯文哲於前往萬華城市小旅行活動,在媒體聯訪時表示,現在艋舺公園環境變乾淨了。

圖/取自台北市政府新聞稿 柯文哲徹底被說服。

艋舺公園環保清運人力直接翻倍,所有在路邊乞討、聚眾、茲事、占用騎樓賭博的全都依法投入駐警隊取締,公園處劃出街友行李置物區、招標保全公司管理。

慈善團體由社會局統一協調,只在固定時間發放固定的便當量。

自此之後,周邊騎樓店家等民眾私領域不再被侵擾,市民通報陳情銳減、地方里長反彈暫歇。

無家可歸的人依然露宿、人數未減,「市容」卻已煥然一新,柯文哲日後甚至自我陶醉的失言:「遊民洗乾淨變遊客。

」 事後我們知道,失言是這個市長的常態。

但重點是,台北市的街友服務終於從社會局的遊專小組被拉高到市府層級,從萬華區被同步推行到台北車站等地。

所有人逐漸理解到── 所謂遊民,不過是一群無家可歸的市民。

如果城市是所有人的城市,那麼「市容」,當然也應該包括「所有人」。

文:本專題由芒草心慈善協會與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地方與另類媒體數位培力計畫」支持,RightPlus多多益善獨立報導完成。

更多RightPlus多多益善:Web|FB |延伸閱讀| 【制度傷人】臺灣限定的生存遊戲,誰破得了關?【無家十年2015-2018】街頭的瘋人,與想像中的遊民【無家十年2019-2021】有房的街友,與無根的租客【無家十年2021-】官僚中的老弱人球,與夾縫中的照顧網 街友 柯文哲 RightPlus多多益善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贊助作者,好內容值得更多人支持。

贊助 贊助說明 為了鼓勵作者持續創作更好的內容,會員可以使用「贊助」功能實質回饋給喜愛的作者。

可將您認為適合的點數贈送給作者,一旦使用贊助點數即不得撤銷,單筆贊助最低點數為{{min}}點,最高點數沒有上限。

U利點數1點=NTD1元。

我已詳閱贊助說明,且同意站方的使用條款。

確認送出 您當前剩餘U利點數:{{balance}}點;前往購買點數。

延伸閱讀 有家的人居家避疫,沒家的人怎麼辦?疫情陰霾中的無家者 在這裡「重修舊好」:打造無家者的共融空間 臺灣限定的生存遊戲:因貧困而無家,或因無家而受困? 台北車站大廳「禁坐令」爭議:比歧視更可怕的,是眼不見為淨的顢頇 無家者與他們被抹去的面孔——評金惠珍小說《中央站》 全球奇景「回家投票」,與認籍不認人的社會安全網 作者其他文章 國北教特殊考場爭議:身障考生的聲音有被聽到嗎? 無家十年專題(四):官僚中的老弱人球,與夾縫中的照顧網 無家十年專題(三):有房的街友,與無根的租客 無家十年專題(二):街頭的瘋人,與想像中的遊民 精障者犯法只能終身隔離?監院疾呼兼顧治療、人權與社會風險 八大建議呼籲監護修法踩煞車,別讓司法和醫療單打獨鬥 倉促修法無限期隔離精神病犯,病人、家庭、社會只會落入三輸局面 黃愉婷/一起釋放照顧壓力!讓家事移工擁有生活也擁抱自我 黃愉婷/善用長照資源釋放移工壓力,家庭照顧不必單打獨鬥 山椒魚/傷害自己並非真的想死:陪伴自傷者抒發也看見陪伴者的挫敗 洪敏隆/數位性暴力在台灣無法可管?民團訴求專法防止挖面事件再發生 當「易讀」成為公共服務(下):不是懶人包而是推倒資訊障礙高牆的推手 當「易讀」成為公共服務(上):一本在台灣誕生的「易讀」手冊 洪敏隆/誰來支持寄養家庭:主要照顧者卻領不到防疫津貼? 葉靜倫/帕運精神:終與奧運並駕齊驅的帕拉林匹克運動會 看更多內容 留言區 RightPlus多多益善 關心公益的研究者,以文字和報導紀錄臺灣公益部門的發展。

探究各種公益善行、社會保障、社會設計、社會創新,關注非營利組織(NPO)、非政府組織(NGO)、社會企業等各種推動共好的行動與團體,也支持各種無畏高牆或障礙,力圖扶持雞蛋的倡議與服務。

最新文章 羅冠聰/《逆天抗命》的香港人:勇氣,是奔向自由的必要條件 為什麼我們看老片?法國經典影展走回百年電影歷史舞台的中心 荷蘭自行車大國是如何煉成的?(二):公共財地位的確立與汽車威脅 時間是什麼?物理學家與哲學家怎麼看? 類比時代的音樂圖書館在台灣(下):民營盛世,從「海頓」到「洪建全」 最多瀏覽 警察輪班制度怎麼改?問題不是「人力不足」,而是「制度沉痾」 林惟萱/新課綱下的首次會考:殊途是否同歸?關於國語文我們想做的事 從「家暴羅生門」到「女巫獵殺記」:安柏赫德讓女性主義蒙羞了嗎? 荷蘭自行車大國是如何煉成的?(一):交通正義的百年故事 廖珮杏、劉維人/PCR塞爆、保險業者慘賠,是誰的錯? 鳴人堂臉書專頁 鳴人堂 TOP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