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革命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華革命黨為孫中山於民國三年(1914年)7月8日在日本東京創立的革命組織,黨員多為原興中會、中國同盟會及1912年成立的國民黨的部分人士,後於民國八年(1919年)10 ... 中華革命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此條目介紹的是孫中山創立的政黨。

關於1928年在上海成立的中華革命黨,請見「中國農工民主黨」。

中華革命黨總理孫中山成立1914年7月8日 (1914-07-08)解散1919年10月10日 (1919-10-10)合併自 國民黨繼承者 中國國民黨總部 日本東京府 中國廣州市意識形態三民主義政治立場中間官方色彩青色和白色黨旗青天白日旗中華民國政治政黨·選舉 中華革命黨為孫中山於民國三年(1914年)7月8日在日本東京創立的革命組織,黨員多為原興中會、中國同盟會及1912年成立的國民黨的部分人士,後於民國八年(1919年)10月10日改組為中國國民黨。

歷史[編輯] 1914年7月,孫中山在日本東京組建中華革命黨 蔣中正入黨誓詞 1913年,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孫中山發動反袁世凱的「二次革命」,失敗後流亡日本。

孫檢討二次革命失敗的原因,他認為國民黨失去其前身中國同盟會的革命精神,黨員不服從理事長(即孫中山)的號令,主張循法律途徑解決宋案,未能及時起兵致使失敗。

中華革命黨於1913年底開始籌建[1]:274。

1914年,孫重申黨員必須信仰「革命主義」,同時強調「此次立黨,與前次辦法頗有不同。

曩同盟會、國民黨之組織,徒以主義號召同志……不計品流之純粹」,以致「內部分子意見分歧,步驟凌亂……無奉令承教之美德。

致黨魁則等於傀儡,黨員則有類散沙」;是故「此次重組革命黨,首以服從命令為惟一之要件。

凡入黨各員,必自問甘願服從文一人,毫無疑慮而後可」[2]:106-107。

5月10日孫在東京創刊《民國》雜誌,後為中華革命黨機關刊物;5月11日孫致函日本首相大隈重信,勸其支持中國革命,許以優惠條件[2]:375。

6月22日[2]:375,中華革命黨召開首次大會,推選孫為總理;7月8日中華革黨在東京築地精養軒舉行成立大會,與會者約300餘人[2]:107。

並兩次發表討袁宣言[3]。

「中華革命黨」宣佈「以掃除專制政治,建設完全民國為目的」,「以實行民權、民生兩主義為宗旨」,規定入黨者都要按指印、立誓約,絕對服從孫,黨員人數最多時只500人左右[4]:33。

每個人都要發誓,「為救中國危亡,拯生民困苦,願犧牲一己之身命自由權利。

」[1]:274每個黨員之地位取決於入黨時間:凡在革命開始前之前入黨者,即為「首義黨員」,日後為「元勳公民」,將被賦予「特權」;凡在革命開始之後、革命政府成立之前入黨者,即為「協助黨員」,日後成為「有功公民」,享有選舉權與被選舉權;革命勝利之後始入黨者,即為「普通黨員」,日後為「先進公民」,只有選舉權,沒有被選舉權[1]:275。

黨總部設總務、黨務、軍務、政治、財政等部,由孫指定陳其美、居正、許崇智、鄧鏗、胡漢民、楊庶堪、張靜江和廖仲愷等分任正、副部長[2]:107。

孫提案遭到部分革命黨人抵制,特別是黃興[1]:276。

7月8日,中華革命黨成立大會在東京舉行,孫就任總理,並公布手書《中華革命黨總章》[2]:375。

後在東北時,蔣將孫的話表達予「一位日本聯隊長」:「聽了我的話大為不滿,面紅耳赤而去。

第二天就請我離開東北。

」[5]:16311月29日,黑龍會領袖內田良平上呈日本政府一份關於解決中國問題之備忘錄,他在文中提議從袁世凱手中救出中國,然後與中國結盟,將中國置於日本保護下;他推薦支持兩個有助推翻袁世凱之團體:以肅親王為核心之北方君主主義者,和南方革命黨人孫[1]:280。

孫按照傳統會黨形式建立一人獨裁的新組織,命名中華革命黨,以同盟會的青天白日旗為黨旗,強調武裝革命、效忠領袖、行動一致。

中華革命黨主張「掃除專制統治、建設完全民國」,「以實行民權、民生兩主義為宗旨」。

規定入黨者均須捺指印、立誓約,宣誓絕對服從孫中山,並將黨員按入黨時間劃分等級,享有不同待遇。

部分一同流亡日本的國民黨員對此表示反對,包括親孫的重要人物如黃興、李烈鈞、柏文蔚、譚人鳳、陳炯明等俱未有加入,黨員人數最多時只500人左右。

中華革命黨與主張內閣制的政黨國民黨完全不同,走回過去中國同盟會秘密結社的老路,但又異於同盟會鬆散的組織型態。

1914至1915年間,中華革命黨持續對中華民國北京政府進行顛覆活動,除了發表文章抨擊時政、號召推翻袁世凱外,尚遣蔣介石前往上海和哈爾濱刺探情報、組織軍事行動;陳其美派刺客暗殺上海鎮守使鄭汝成,以及策動上海軍隊反袁(肇和艦起義)等。

1916年3月22日,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4月9日,中華革命黨在日本友人田中昂寓所舉行聲討袁世凱的小型集會(又稱「帝制取消一笑會」);5月1日,孫中山返國抵達上海公共租界;5月9日,中華革命黨發表《第二次討袁宣言》,號召推翻袁世凱;6月6日,袁世凱逝世,國會恢復,原國民黨議員前往北京重新參加議政活動;7月17日,中華革命黨在上海張園舉辦茶話會,與各界人士研討袁死後之形勢和建設方針。

1917年7月,張勳復辟,國會解散。

而段祺瑞起兵驅逐張勳後控制北京,亦拒絕恢復《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和國會。

中華革命黨以維護臨時約法為號召,聯合廣東、廣西、雲南、貴州與四川等西南軍閥,在廣州組織軍政府並就任大元帥,形成南北對峙。

部分國會議員響應號召,南下廣州召開非常會議,開展護法運動(亦稱「三次革命」),誓師北伐。

中華革命黨在各地組織活動,由於缺乏群眾基礎而屢遭挫折;1919年10月,孫又把中華革命黨改組成中國國民黨[4]:33。

由於西南軍閥本無護法誠意,加上護法軍戰事不利,遂醞釀議和。

主戰的中華革命黨人遭受排擠,孫黯然前往上海法租界。

考慮到中華革命黨在各地的行動因缺乏民眾支持而屢遭挫折,孫以「國民革命」的理念公開活動、擴大吸收黨員。

參考文獻[編輯] ^1.01.11.21.31.4白吉爾(Marie-ClaireBergère)著、溫哈溢譯(第九章協力林添貴,人物小傳協力楊詩韻).《孫逸仙》.台北市:時報出版.2010-06-21.ISBN 978-957-13-5208-4.  ^2.02.12.22.32.42.5張磊、張蘋.《孫中山傳》.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二次革命與討袁護法.孫中山學術研究資訊網.[2010-11-18].(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19)(中文(臺灣)).  ^4.04.1王爾敏校訂.現代教育研究社編輯委員會,編.《會考版中國歷史(中學五年級適用)》.香港:現代教育研究社.1993.ISBN 962-11-2588-X.  ^李雲漢.〈蒋中正先生与台湾〉.《近代中國》1995年10月.  參見[編輯] 中華民國主題 孫中山:二次革命、護法運動(「三次革命」) 革命黨、興中會、中國同盟會、國民黨(1912–1913)、五四運動、中國國民黨 閱論編孫中山親屬 孫眉 盧慕貞 大月薰 宋慶齡 孫科 孫娫 孫婉 宮川富美子 經歷 四大寇 中國同盟會 辛亥革命 南京臨時政府 護法軍政府 廣州中華民國政府 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 創始 興中會→中國同盟會→國民黨→中華革命黨→中國國民黨 黃埔軍校 廣東大學 中山裝 思想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振興中華 三民主義 五權憲法 訓政 聯俄容共 著作 《倫敦蒙難記》 《建國方略》 《孫文學說》 《實業計畫》 《民權初步》 《國民政府建國大綱》 《大亞洲主義》 《孫文越飛宣言》 《黃埔軍校訓詞》 《總理遺囑》 爭議 評價 《國賊孫文》 宗教信仰 演繹 《國父思想》 《鐵拳無敵孫中山》 紀念 中山市 中山陵 孫中山紀念館 國父紀念歌 中山大學 國立中山大學 中國勞動者孫逸仙大學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 中山醫學大學 德明財經科技大學 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 中山紀念中學 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 基隆市立中山高級中學 高雄市立中山高級中學 中山高級工商職業學校 中山國民中學 中山國民小學 中國南極中山站 中山博物院 中山圖書館 中山醫院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 中山公園 南京中山植物園 中山紀念林 孫中山史蹟徑 中山艦(中山艦博物館) 中山門 中山站(台北市) 中山堂 中山樓 中山路 中山橋 逸仙橋 逸仙樓 誕生一百周年紀念 植樹節 閱論編中華民國初期(1912年-1913年)政黨清末的活動中國同盟會(1905年8月-1912年8月)·帝國憲政會(1906年10月-1912年2月)·中國社會黨(1911年6月-1913年)·國民協會(1911年10月-1912年8月)·中華共和促進會(1911年12月-1912年8月)·共和建設會(1911年12月-1912年3月)·商界共和團(1911年12月-1913年)反袁世凱統一共和黨(1912年1月-8月)·共和實進會(1912年2月-8月)·國民共進會(1912年3月-8月)·國民公黨(1912年3月-8月)·國民黨(1912年8月-1913年11月)親袁世凱(-1913年5月)中華民國聯合會(1912年1月-3月)·統一黨(1912年3月-1913年5月)·民社(1912年1月-5月)·民國公會(1912年1月-5月)·國民協進會(1912年2月-5月)·國民黨(1912年2月-5月)·共和黨(1912年5月-1913年5月)·共和建設討論會(1912年4月-8月)·共和統一黨(1912年3月-8月)·共和俱進會(1912年-1912年8月)·國民新政社(1912年-1912年8月)·民主黨(1912年8月-1913年5月)其他中華民國工黨(1912年1月-6月)1913年5月-11月進步黨(5月-11月)·政友會(6月-11月)·公民黨(9月-11月)·大中黨(9月-11月)·民憲黨(10月-11月)後來的流亡政黨中華革命黨(1914年7月-1916年7月)中華民國歷史 閱論編中國國民黨各時期領袖領袖興中會主席(1894-1895)劉祥→何寬(代理)總會長(1895-1905)黃詠商(臨時主席)→楊衢雲→孫文華興會會長(1904-1905)黃興同盟會總理(1905-1912)孫文國民黨理事長(1912-1913)孫文→宋教仁(代理)中華革命黨總理(1914-1919)孫文中國國民黨總理(1919-1925)孫文中央政治委員會主席(1925-1926)胡漢民→汪兆銘→譚延闓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主席(1926-1927;1935-1938;1939-1944)張靜江→蔣中正→空缺→胡漢民→蔣中正(代理);汪兆銘*總裁(1938-1975)蔣中正中央委員會主席(1975-1976)蔣經國主席(1975年至今)蔣經國→李登輝→連戰→馬英九→吳伯雄(代理)→江丙坤(代理)→吳伯雄→馬英九(二次)→吳敦義(代理)→朱立倫→黃敏惠(代理)→洪秀柱→林政則(代理)→吳敦義→林榮德(代理)→江啟臣→朱立倫(二次)榮譽主席(2005-2015)連戰、吳伯雄註1:1905年併入的光復會於1910年正式脫離同盟會,故不列入表中。

註2:1927-1935年間,中國國民黨採取集體領導制,不設最高領導人職位。

註3:「總理」與「總裁」兩個職位,已經延續成為孫文和蔣中正兩人逝世後的追贈稱號。

註4:本列表收錄榮譽主席。

該職位為榮譽職,不具有實權。

連戰於2005年擔任,吳伯雄於2009年擔任。

2015年榮譽主席職務廢除。

註5:汪兆銘於1939年所擔任的「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主席」,系「汪偽國民黨」之「主席」。

副領袖副主席(1935-1938)蔣中正副總裁(1938-1939)汪兆銘副總裁(1957-1965)陳誠副主席(1993-)李元簇·郝柏村·林洋港·連戰→俞國華·邱創煥→蕭萬長·王金平·蔣仲苓·吳伯雄·林澄枝·江丙坤→馬英九→關中·林益世·章仁香·詹春柏·林豐正→蔣孝嚴·吳敦義·曾永權·朱立倫·洪秀柱·胡志強·郝龍斌·黃敏惠·林政則·詹啟賢·陳鎮湘→曾永權·郝龍斌第一副主席(1993-)李元簇→連戰→江丙坤→曾永權→吳敦義→郝龍斌→詹啟賢→連勝文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中華革命黨&oldid=68941786」 分類: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政黨中華革命黨1914年建立的組織1919年解散的組織隱藏分類:使用過時圖像語法的頁面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AsturianuEnglishEspañolFrançais日本語한국어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