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知識論整理- 看板Philo-08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 a)知識不等於感官知覺作用感官知覺是隨著所接觸的現象而改變的,是因人而異的,倘若知覺作用就是知識的話,那沒有人會比其他人更有知識, ... 批踢踢實業坊 › 看板Philo-08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返回看板 作者earh(多腦人)看板Philo-08標題[心得]知識論整理時間MonJan1108:20:202010 1. a)知識不等於感官知覺作用 感官知覺是隨著所接觸的現象而改變的,是因人而異的,倘若知覺作用就是知識的話,那 沒有人會比其他人更有知識,因為每個人都是自己感官知覺的最好判斷者。

當然按照常識 ,感官知覺不是知識的全部也不是獲得知識的唯一管道,而我們也同意感官知覺會有失誤 的時候,有時會因為環境而有錯覺,另外也有人的感官是有殘缺的。

b)知識不等於正確判斷 判斷是終止內心對一個問題的辯論,它未必要是深思熟慮的結果,人下判斷就只是認為事 物是如此,但這只是一份信仰,下的判斷是正確判斷最多只是有正確的信仰而已,不足以 表示這個人有知識。

c)知識不等於正確判斷加說明 說明可以是一種信仰的告白,但並不因為做了信仰告白就是有知識 說明可以是把判斷命題做拆解,但做拆解並不等於你對該整體有認知,一個人可以把車子 拆成很多零件,但他依然不知道車子是什麼。

說明可以是把一事物的特點突顯出來,對該事物的特點加以陳述,但強調特點並沒有增加 知識的內容,強調特點也不見得就有知識,就好像你說關永中很帥,你一直強調關永中很 帥並不等於你知道關永中是個怎樣的人。

2. a)知識是什麼 相較於感官知覺,知識是恆常不變、正確無誤的 知識是對事物本質的領悟,正確的把握一事物的「不變」義,可以放諸四海皆準 我們透過組合與分辨,去反思一個事物是什麼與不是什麼,漸漸導致一種豁然貫通,頓時 掌握了一個事物的核心義,這就是知識 b)光照是什麼 光照是把一事物的眾多義函融會貫通而得出一個本質義,柏拉圖稱這分光照為洞見,以表 明人對事物本質的洞察或直覺。

這是一種直截的領悟,而不是思辯推理,思辯推理只是洞 察的前奏,一個人可能經過很長時間的思辯推理,卻還是沒有洞察到一個事物的本質;反 之,當一個人洞察到一事物的本質,就好像那個事物本來在黑暗中,突然有光照到那上面 ,讓我們看清了那個事物,這種看見是一瞬間的,且一旦我們洞察到一事物的本質,我們 就不再思辯推理,而會用我們洞察到的事物本質來對事物下定義。

把握到一事物的觀念,是認知過程的關鍵時刻,而把握一事物的觀念的過程,稱為可稱作 觀念化作用。

c)如何理解觀念之「真實義」 柏拉圖把實存界劃分為「實存物」與「實存性」,分別是「現象」層的知識與「觀念」層 的知識,實存物就是現象世界中的存有者,個別具體存在的事物,像是一個手錶。

實存性 則是實存物所具有的抽象性質,具有普遍性,例如很多手錶具有能計時的特性,很多人具 有某些人性等等,通常一個性質可以被很多存有者所分享。

實存物是個別具體的、會變動的,實存性是普遍抽象的、不變的,因此柏拉圖認為實存性 這種觀念層的存在,比起實存物更真實,享有更高的存在等級,此即觀念的真實義。

3. a)觀念回憶說 柏拉圖認為人經過多次輪迴,有時在現象界,有時在觀念界(理型界),而人在現象界的學 習,其實只是回憶起先前在觀念界就知道的觀念。

其舉了一個小奴隸回答幾何問題的例子 ,認為小奴隸是藉著感官知覺的幫助,喚醒了他之前在理型界所接觸的原理與觀念,否則 小奴隸沒學過幾何學,怎麼可能知道答案。

b)知識的分級與被知境界 柏拉圖把知識分成幻影、現象、數理、典型四個等級 幻影是不存在的現象,而只是一種對現象的仿效或者現象界存在造成的錯覺,像是一幅畫 ,海市蜃樓,都是屬於幻影。

現象是我們五官所接觸到的真實的存在,以觀念為仿效對象,分享觀念的典型,例如一匹 馬就是分享了馬的典型。

數理乃是數學的原理與圖形,是現象界中抽象且普遍的觀念,然而因為涉及數量與圖像, 有點接近現象界的具體個體,所以是比較低等的 典型又稱「理型」,是一切事物的觀念,觀念普遍且永恆不變,為一切現象物所仿效的對 象,享有最高的真實性。

幻影、現象是日常知識,而數理與典型則是真知識 柏拉圖把被知境界分成三種,分別是全然的不真實、影像世界、完全的真實 全然的不真實就是全然的無有,絕對的虛無 影像世界就是幻影,像是繪畫、雕像、假象等等 完全的真實則是真實的存在,又可分為現象與觀念 c)柏拉圖的優缺點與所遺下的難題 柏拉圖知識論的優點在於指出了知識不只是感官知覺或判斷,而成就知識的關鍵在於光照 (或理解)的那一剎那。

知識是普遍、永恆不變的,且人在認知時並非毫無準則的,知識某 種程度上有客觀的判準,也是普遍且永恆不變的。

語言與意義之間有一定的關係,並不只 是約定俗成而已。

柏拉圖知識論的缺點在於其對知識的分級,其中他把藝術視為對真實的仿效,認為那是比 較低等的,相反的他高舉觀念,因為觀念具有永恆性。

然而我以為人的創新能力是很重要 的價值,當柏拉圖高舉恆常不變的觀念時,反而容易使人失去存在的意義。

而其回憶說也 不禁讓人生變的有點無趣,畢竟我們只是在學我們本來就知道的東西,那何不早點死掉輪 迴到觀念界就好了。

而觀念世界與回憶說也正是柏拉圖知識論的難題,究竟觀念是如何存在於觀念世界,柏拉 圖並沒有交代清楚。

而柏拉圖強調理解是藉著感官經驗的幫助回憶起人們曾經在觀念界學 到的觀念,也缺乏合理性與說服力,關於認知的關鍵時刻─理解,亞里斯多德就反對柏拉 圖的觀點,提出了一套更完備的說法,而後來的哲學家也鮮少有主張「回憶說」的。

4. a)亞里斯多德如何說明圖像→線索→洞察→抽象的過程? 人藉圖像來思考,圖像蘊含了眾多指引與暗示,在對應的脈絡下可以提供線索,使我們產 生洞察,像柏拉圖曼奴篇的奴隸,就是靠圖像提供的線索引申出洞察。

洞察是在線索的指 引下,發現到圖像潛在的脈絡,那潛藏在圖像中的核心義被發現,人們從圖像中建構出觀 念。

伴隨洞察而生的是一種抽象作用,抽象的積極面在於把握一物之普遍不變之本質義, 及完整統一之不分割義;消極面在於去掉一物之個別的、不相干的成分,以及一物之完整 性無法被約化為很多的部分。

b)生魂、覺魂、靈魂之功能為何? 生魂的功能是生存與繁殖,相當於植物所具有的功能;覺魂的功能是感性功能,包括感官 知覺、想像、欲求、行動等;靈魂的功能,是理智與意志的功能,理智的功能在於思辨理 解等,意志的功能在於做選擇、設定目標與指揮整個人要如何行動。

c)主動理智與被動理智的觀念產生了什麼難題?後人有多少種解釋? 主動理智是能製造一切者,指的是人天馬行空富有創造力的想像功能,以及從經驗對象當 中主動的抽象出對象事物的普遍形式、本質義等動作,而被動理智則是能成為一切者,被 動理智被動的接受主動理智所產生的圖像或資訊,建構出各種觀念。

簡言之,主動理智做 各種動態的認知動作,被動理智則接受並設法保存認知的成果。

當主動理智抽象出心象時,被動理智會做出回應,把心象表達為概念、定義、語言等。

靈魂的主動理智功能是不朽的,而被動理智的功能卻是可朽壞的。

5. a)對象事物、觀念、口語、文字的關連 對象事物被理解成觀念,觀念被表達為口語,口語被記錄為文字。

文字與口語象徵表達觀念,而觀念符應對象事物。

然而亞氏語言表達觀念的觀點在近代被批判,梅露龐蒂把語言分成講話中的語言與已被講 的語言,當人使用已被講的語言時,的確是用以表達觀念,但講話中的語言,好比詩人創 作一首詩,哲學家發明一個新的詞彙時,觀念沒有辦法脫離語言存在,人無法脫離語言來 思考,必須要新的語言被創造出來,新的觀念才同時產生。

b)與柏拉圖的異同 同:都認為理解是認知的關鍵時刻。

觀念是普遍的、不變的;經驗是個別的、變動的。

觀念是客觀的,不能任由主體操弄,不 純粹是主觀的產物。

異:柏拉圖認為觀念是生前就有的,亞里斯多德認為人心如同白板,沒有與生俱來的觀念 。

柏拉圖認為觀念先存在於觀念世界,而人透過回憶記起。

亞里斯多德認為觀念蘊含在事物 中,人對事物進行抽象作用而把握觀念。

柏拉圖認為觀念在觀念世界中有實體存在,而亞里斯多德認為觀念只有形式存在,不能獨 立於心靈之外。

6. a)亞氏如何說知識始於經驗 亞氏認為人心靈如同一塊白板,一切觀念都是經由感官經驗所引致,就如同白板上的字句 經由人所寫上去一樣,沒有感官經驗,人就沒有辦法學習或理解任何東西。

b)各感官之間的相通 特定與件是指每個感官特定意向的與件,例如眼睛對應到顏色,耳朵對應到聲音;偶性與 件是感官非特定意向的與件,例如看到毛毯的深紅色可能會連結到深紅色的保溫程度、耐 用性等意涵,聽到鐘聲時可能會連結到鐘的材質、大小等等;共同屬性是感官對象中有一 些性質是被各感官所共同意向的,例如運動、形狀等,當一個物體運動時,不只眼睛會有 感覺,耳朵、觸覺也都可以感受到。

感官會知覺到偶性與件、共同屬性,是因為感官之間的連通,感官一起形成一整體,而被 感知的對象也是屬於一整體,而知覺活動與被知境界也共同形成一整體的知覺作用。

c)感官知覺是否有錯覺的可能 當一感官在知覺其特定與件時,是可以免於錯誤的,因為特定與件是感官直截的把握的, 一個人不會把紅色看成藍色;而當感官知覺偶性與件時,錯誤是難免的,因為偶性與件並 不是感官直截的把握的。

而共同屬性則是有錯覺的可能,例如當火車靜止時,另一列火車 正好從旁通過,車上乘客就可能會覺得自己坐的火車在動。

7. a)分析後論中的四種問題為何? 是否有x?什麼是x?x是否為y?x為何為y? 其中「什麼是x?」、「x為何是y?」為悟性問題,這類問題在追問事物是怎麼回事,該 如何理解。

而「是否有x?」、「x是否為y?」則是反省問題,在確認事物是否存在,自己對事物的 理解是否正確。

b)亞里斯多德如何說明理解與判斷? 悟性問題引致對事物核心義的理解,又稱直截理解;反省問題則是引致判斷,洞察到自己 的直截理解是正確的,確認自己的理解與事實吻合,又稱反省理解。

直截理解是把握一物之整體義、統一義、核心義,在這層面上人只在探索一物之涵義,企 圖理解一物之本質。

反省理解是連合與分辨的理解。

肯定判斷命題把兩個事物連結在一起,例如肯定關永中是個教授,就是把關永中與教授連 結在一起。

否定判斷命題則是把兩個事物劃清界線,說明事物並不是怎樣,例如否定關永中是機器人 ,就是指出機器人並不吻合我們對關永中的認識,關永中不能被理解為機器人。

c)真偽如何判別 正確肯定判斷稱為真實綜合,正確否定判斷稱為真實分辨。

真可以是內心綜合與真實綜合符應,即我內心所想與事實是吻合的,例如我想到關永中是 人,而事實上關永中是人。

真也可以是內心分辨與真實分辨符應,即我所分辨的事實上如我所分辨的,例如我想到人 不是鬼,而事實上人不是鬼。

偽可以是內心綜合與真實分辨不符應,也就是我認為a是b但事實上是a不是b。

偽可以是內心分辨與真實綜合不符應,也就是我認為a不是b,但事實上a是b。

-- ※發信站:批踢踢實業坊(ptt.cc) ◆From:114.42.221.1 推yn:請問一下……什麼時候會遇到關老師?我有事想要找他耶~~01/1116:15 推ReneeDoll:感謝物理一哥~~~(淚推01/1223:22 推rosex:此乃沙漠綠洲也01/1302:54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