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文-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ᡥᡝᡵᡤᡝᠨ,穆麟德:Manju hergen,大詞典:Manzhu hergen)是滿語的文字,1600年前後由蒙古文改造而成,是全音素文字。
由上至下豎寫,各列由左至右排列。
目次. 1 ...
滿文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此條目的主題是公元16-17世紀先後滿洲族參照胡都木蒙古文所創文字。
關於17世紀前女真族所用文字,請見「女真文」。
滿文「滿洲」一詞的滿文寫法ᠮᠠᠨᠵᡠ(manju)類型全音素文字語言滿語使用時期1599年至今母書寫系統原始迦南字母腓尼基字母阿拉米文敘利亞文粟特文回鶻文蒙古文滿文子書寫系統錫伯文ISO15924Unicode範圍U+1800至U+18AA(包含在蒙古文區段中)注意:本頁可能包含Unicode的國際音標。
本頁面包含滿文字母,部分作業系統及瀏覽器需要特殊字母與符號支援才能正確顯示為滿文字母,否則可能出現未成連寫體的字母或其他符號。
乾清宮牌匾
維基百科的滿文寫法
滿文(滿語:ᠮᠠᠨᠵᡠᡥᡝᡵᡤᡝᠨ,穆麟德:Manjuhergen,大詞典:Manzhuhergen)是滿語的文字,1600年前後由蒙古文改造而成,是全音素文字。
由上至下豎寫,各列由左至右排列。
目次
1歷史
1.1初創
1.2改進
2字母表
2.1轉寫梵文藏文字母
3十二字頭
4電腦顯示
5相關條目
6參考文獻
7外部連結
歷史[編輯]
據《滿洲實錄》,1599年努爾哈赤命額爾德尼和噶蓋兩人將蒙古文字借來創製滿文。
雖然兩位顧問有反對,努爾哈赤仍然繼續把蒙古文改為無圈點文字(滿語:ᡨᠣᠩᡴᡳᡶᡠᡴᠠᠠᡴᡡᡥᡝᡵᡤᡝᠨ,穆麟德:tongkifukaakūhergen),也稱老滿文(或稱為舊滿文)。
這種新文字通行當時的建州,為後金國建立及滿族形成有深遠影響。
後來達海更增補了十二個字頭,並於老滿文字旁邊加以圈點,使滿文更加完善,這種新文字被稱為「新滿文」(滿語:ᡨᠣᠩᡴᡳᡶᡠᡴᠠᠰᡳᠨᡩᠠᡥᠠᡥᡝᡵᡤᡝᠨ,轉寫:tongkifukasindahahergen),並通行於後金。
清代前中期大多用滿文發布詔、誥等,成為奏報、公文、教學、翻譯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主要文字。
在中原,乾隆以前期間滿文奏摺繁多,遠超過單獨漢文奏摺。
其中順治朝及以前多單獨的滿文奏摺,康熙雍正兩朝滿漢合璧類奏摺居多,單獨滿文或單獨漢文均很少[1]。
初創[編輯]
金太祖阿骨打時期,根據漢字與契丹大字創造了女真文。
元朝滅金後,女真文繼續在遼東地區使用,直到明中葉。
到努爾哈赤時,女真文使用幾近消失,女真族之間書面交流是借用蒙古文和漢文。
大多數女真人講女真語,寫蒙古文,也有少部份人使用漢文。
但這十分不利於政令的通行,特別是戰爭時期,常常貽誤軍機。
女真人語言和文字的扞格,對努爾哈赤的統一大業產生侷限,無法滿足女真社會發展的需要。
1583年努爾哈赤起兵,開始對原本不相隸屬又各自為政的女真各部落的戰爭,1587年建立一個新的政權。
政權建立之後,努爾哈赤的內外聯絡更為頻繁。
內外發布政令、布告,記錄各項公務事宜等,沒有自己的文字,而事事都需藉助蒙古文來完成,這不僅給新政權帶來諸多不便,而且因為缺少眾多懂蒙古文的人使得上下難於溝通,嚴重阻礙新政權的發展。
為因應客觀上的需求,迫使努爾哈赤政權急需一種與滿語搭配的文字,如同漢語有漢文,蒙語有蒙古文一般。
因此,努爾哈赤決定創造滿族的文字。
額爾德尼、噶蓋二人,遵照努爾哈赤的旨意,根據滿族語言的特色,以仿蒙古文的方式,創造滿文,此即所謂「老滿文,或無圈點滿文」。
[註1]這是滿族文化史上的里程碑,它促進滿族社會的進步,擴大鄰近民族的連絡,並導致後來女真人的全面統一,建立「後金」政權,甚至入主中原,影響極為深遠。
這是女真人第二次創造本民族的文字,從初創女真文(1119年)到初創滿文(1599年),中間相距近五個世紀之久。
語言文字的興衰與這個民族的興衰密切相關,滿文的創造背景與當年女真文的創造背景幾乎一樣,註定滿族的將會崛起。
改進[編輯]
額爾德尼和噶蓋創造的滿文,一經推行就對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政權產生強烈影響,對統一大業產生很大的幫助。
但是,這種老滿文創製於戰事頻繁的年代,又無可借鑑的經驗,故而有許多先天不足。
在推廣使用過程中,逐漸發現許多問題。
如,字母數量少、書面上無法區分送氣與不送氣的清輔音、上下字無別、語法不規範、字型不統一等等,這些問題亟需改進。
特別是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政權匆匆忙忙走進幅員廣大的地域之後,其政治、軍事、經濟等各方面對文字的需求與日劇增,老滿文越來越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改革老滿文已勢在必行。
額爾德尼、噶蓋於1599年創製滿文後,經過三十多年的推廣,在累積一定經驗的基礎上,達海奉皇太極之命進一步改善滿文。
老滿文的改革完善者是達海,老滿文的改革完善工作中主要有三個項目:其一,改進、完善老滿文,以加圈點、改變字母寫法等方法,對原本寫法相同的不同音節(ᡨᠠ「塔達特德」、ᠵᠠ「扎哲」、ᠶᠠ「雅葉」等)加以區分,使字母對應的音位是唯一確定的;其二,為漢語借詞增加10個特定字母;其三,規定一些音節的連讀,創造了一套語音規則[註2]。
這樣一改,使得滿文在字型結構、語音拼讀、語法規則上十分完善,徹底解決老滿文在過去應用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使滿文更合理、方便與實用,成為一種與漢文能並列使用的文字,一直沿用清代幾百年。
[原創研究?]
滿文的創製和頒行,是滿族文化發展史上重要里程碑,對滿族共同體的促進與推廣,產生很大的影響。
從額爾德尼、噶蓋初創老滿文到達海的改進完善,其間經歷了30年左右的時間,滿文最終成為最能反映滿族語言特點的文字,也是比較可靠、完善、易學、實用的滿族自己的文字。
作為清代的「國語」,在滿族的社會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原創研究?]
^「太祖起兵之十六年,歲己亥二月辛亥朔,召巴克什額爾德尼、扎爾固齊噶蓋使制國書。
額爾德尼、噶蓋辭以夙習蒙古文字,未易更制。
上曰:「漢人誦漢文,未習漢字者皆知之;蒙古人誦蒙古文,未習蒙古字者皆知之。
我國語必譯為蒙古語,始成文可誦;則未習蒙古語者,不能知也。
奈何以我國語制字為難,而以習他國語為易耶?」額爾德尼、噶蓋請更制之法,上曰:「是不難。
但以蒙古字協我國語音,聯屬為句,因文以見義可矣。
」於是制國書,行於國中。
滿洲有文字自此始。
」(引自《清史稿-列傳十五》)
^《滿文老檔》中記載:「十二字頭,原無圈點。
上下字無別,塔達特德、扎哲雅葉等雷同不分。
書中尋常語言,視其文義,易於通曉。
至於人名、地名,必至錯誤。
是以金國天聰六年春正月,巴克什達海奉汗命加圈點,以分晰之,將原字頭,即照舊書於前。
使後世智者觀之,所分晰者,有補於萬一則已。
倘有謬誤,舊字頭正之。
是日,繕寫十二字頭頒布之。
」
字母表[編輯]
參見:滿語語法
滿文字母表,摘自《百科全書,或科學、藝術和工藝詳解詞典》
字母
轉寫(穆麟德/太清/新滿漢大詞典/五體清文鑑譯解)
Unicode編碼
說明(穆麟德/太清轉寫)
獨立
詞首
詞中
詞尾
元音字母
ᠠ
ᠠ᠊
᠊ᠠ᠊
᠊ᠠ
a
1820
᠊ᠠ᠋
用於b、p、kʽ/kʻ、gʽ/gʻ、hʽ/hʻ之後(陰性字尾)
ᡝ
ᡝ᠊
᠊ᡝ᠊
᠊ᡝ᠊ᡝ᠋
e
185D
k、g、h、t、d之後不加點;k、g、h、b、p之後用陰性字尾
᠊ᠠ᠋
ᡳ
ᡳ᠊
᠊ᡳ᠊
᠊ᡳ
i[注1]
1873
ᡳ᠌᠌
用於元音後(詞中形的兩種形式差別不大,前一種更加正式)
᠊ᡳ᠍᠊
᠊ᡳ᠋
用於k、g、h、b、p後
᠊ᡳ᠌
用於dz/z後
ᠣ
ᠣ᠊
᠊ᠣ᠊
᠊ᠣ
o
1823
᠊ᠣ᠋
用於b、p、kʽ/kʻ、gʽ/gʻ、hʽ/hʻ後以及輔音和o拼成的單音節詞中
ᡠ
ᡠ᠊
᠊ᡠ᠊᠊ᡠ᠋᠊
᠊ᡠ᠊ᡠ᠋
u
1860
k、g、h、t、d之後不加點;第二行用於b、p、k、g、h後以及單音節詞中
?? ??
ᡡ
ᡡ᠊
᠊ᡡ᠊
᠊ᡡ
ū/v/uu/ů
1861
ᡟ[注2]
᠊ᡟ᠊
᠊ᡟ
y[注3]/yʻ/y/
185F
只在音節ts/cyʻ和sy/syʻ(漢語拼音ci和si)中出現
輔音字母
ᠨ[注2]
ᠨ᠊
᠊ᠨ᠋᠊᠊ᠨ᠊
᠊ᠨ ??
n
1828
在音節末尾不加點(個別情況除外)
ᠩ[注2]
᠊ᠩ᠊
᠊ᠩ
ng
1829
只出現在元音後
ᡴ[注2]
ᡴ᠊
᠊ᡴ᠊
k
1874
在a、o、ū前
᠊ᡴ᠋᠊
᠊ᡴ
在a、i、o、u後且不在元音前[注4]
ᡴ᠌
᠊ᡴ᠌᠊
᠊ᡴ᠋
在e、i、u前[注5];在e、ū/v後且不在元音前[注4]
ᡤ[注2]
ᡤ᠊
᠊ᡤ᠊
g
1864
用於a、o、ū前
??
??
用於e、i、u前
ᡥ[注2]
ᡥ᠊
᠊ᡥ᠊
h
1865
用於a、o、ū前
??
??
用於e、i、u前[注5]
ᠪ[注2]
ᠪ᠊
᠊ᠪ᠊
᠊ᠪ
b
182A
ᡦ[注2]
ᡦ᠊
᠊ᡦ᠊
p
1866
ᠰ[注2]
ᠰ᠊
᠊ᠰ᠊
᠊ᠰ
s
1830
ᡧ[注2]
ᡧ᠊
᠊ᡧ᠊
š/x/sh/š
1867
ᡨ[注2]
ᡨ᠋᠊
᠊ᡨ᠋᠊
t
1868
用於a、i、o前
᠊ᡨ᠌᠊
᠊ᡨ
前有元音、後有輔音
ᡨ᠊
᠊ᡨ᠍᠊
用於e、u、ū/v前
ᡩ[注2]
ᡩ᠊
᠊ᡩ᠋᠊
d
1869
用於a、i、o前
ᡩ᠋᠊
᠊ᡩ᠊
用於e、u前
ᠯ[注2]
ᠯ᠊
᠊ᠯ᠊
᠊ᠯ
l
182F
ᠮ[注2]
ᠮ᠊
᠊ᠮ᠊
᠊ᠮ
m
182E
ᠴ[注2]
ᠴ᠊
᠊ᠴ᠊
c/q/ch/c
1834
ᠵ[注2]
ᠵ᠊
᠊ᠵ᠊
j/j/zh/j
1835
ᠶ[注2]
ᠶ᠊
᠊ᠶ᠊
y
1836
ᡵ[注2]
ᡵ᠊
᠊ᡵ᠊
᠊ᡵ
r
1875
本族語沒有以r打頭的詞
ᡶ[注2]
ᡶ᠊
᠊ᡶ᠊
f
1876
用於a、e前
ᡶ᠋
᠊ᡶ᠋
用於i、o、u、ū/v前
ᠸ[注2]
ᠸ᠊
᠊ᠸ᠊
w
1838
只出現在a、e前
ᠺ[注2]
ᠺ᠊
᠊ᠺ᠊
kʽ/kʻ/kk/k῾
183A
借詞字母(漢語拼音k音),只出現在a、o前
ᡬ[注2]
ᡬ᠊
᠊ᡬ᠊
gʽ/gʻ/gg/ǵ
186C
借詞字母(漢語拼音g音),只出現在a、o前
ᡭ[注2]
ᡭ᠊
᠊ᡭ᠊
hʽ/hʻ/hh/h́
186D
借詞字母(漢語拼音h音),只出現在a、o前
ᡮ[注2]
ᡮ᠊
᠊ᡮ᠊
tsʽ[注3]/c/c/ts῾
186E
借詞字母(漢語拼音c音)
ᡯ[注2]
ᡯ᠊
᠊ᡯ᠊
dz/z/z/dz
186F
借詞字母(漢語拼音z音),在詞中形的i前用第二行
ᡰ[注2]
ᡰ᠊
᠊ᡰ᠊
ž/rʻ/rr/ž
1870
借詞字母(漢語拼音r音)
ᡱ[注2]
ᡱ᠊
᠊ᡱ᠊
cʽ/q(qʻʻ)/ch/c῾
1871
借詞字母,用於音節c'y/qyʻ(qʻʻi)(漢語拼音chi)
ᡷ[注2]
ᡷ᠊
᠊ᡷ᠊
j/j(jʻʻ)/zh/j̊/j'
1877
借詞字母,用於音節jy/jyʻ(jʻʻi)(漢語拼音zhi)
^穆麟德/《新滿漢大詞典》把借詞音節ᡱᡳc'y/chy和ᡷᡳjy/zhy中的᠊ᡳi寫作y。
《新滿漢大詞典》/《五體清文鑑譯解》把ᡯᡳ寫作zy/dzy。
^2.002.012.022.032.042.052.062.072.082.092.102.112.122.132.142.152.162.172.182.192.202.212.222.232.242.252.262.27元音字母y和輔音字母沒有獨立形式,這裡給出的是Unicode字元。
^3.03.1穆麟德轉寫把ts'和元音y相拼寫作ts
^4.04.1這條規則有一些特例:音節tek用第一種詞尾;音節kuk、guk、huk用第二種詞尾。
此外還有一些不規則的情況。
^5.05.1在個別詞(bukūn/bukʻvn、kūke/kʻvhe、nehū/nehʻv等)中和ū相拼。
滿文多數音節結構是(輔)元(元/輔),在元音後出現比較多的字母有i,r,n,ng,k,s,t,b,o,l,m十一個。
轉寫梵文藏文字母[編輯]
為了轉寫梵語和藏文字母,參照蒙古阿禮嘎禮字母,創造了以下字母。
使用範圍有限。
《同文韻統》有轉寫方案的介紹。
《五體清文鑑》所收藏文都配有滿文轉寫。
字母
Unicode編碼
轉寫
天城文
國際梵語轉寫
藏文字母
EWTS
說明
獨立
詞首
詞中
詞尾
太清
五體清文鑑譯解
ᢇ
ᢇ᠊
1887
ʼ
ḥ
འ
'a/'
獨立形表示音節'a,詞首形表示輔音'
᠊ᢇ
a
(आ)
(ā)
(ཨཱ)
(A)
加長元音a
ᠷ᠊
᠊ᠷ᠊
1837
r^
ṛ
(ऋ)
(ṛ)
(རྀ)
(r-i)
與i連用;和蒙古文r編碼相同,比滿文r分叉小
ᢀ
1880
~
m̊
(अँ)
ṃ
(ཨྃ)
~M
ᢀ᠋
~^
ṁ
(अं)
(ཨཾ)
M
ᢁ
1881
$
(अः)
ḥ
(ཨཿ)
H
ᢚ᠊
᠊ᢚ᠊
189A
gʻʻ
g῾
घ
gh
གྷ
g+h
在e前附點的位置提高(詞首形從右下提升到右側,詞中形從第二字牙提升到第一字牙)
ᢛ᠊
᠊ᢛ᠊
189B
ng
ṅ
ङ
ṅ
ང
ng
不用於元音後
ᢜ᠊
᠊ᢜ᠊
189C
zʻ
ʣ̣
च
c
ཙ
ts
ᢝ᠊
᠊ᢝ᠊
189D
zʻʻ
झ
jh
ཛྷ
dz+h
ᢞ᠊
᠊ᢞ᠊
᠊ᢞ[二1]
189E
jʻʻʻ
ǰ̊
ट
ṭ
ཊ
T
ᢟ᠊
᠊ᢟ᠊
189F
jʻʻʻʻ
ढ
ḍh
ཌྷ
D+h
ᢏ᠊
᠊ᢏ᠊
188F
nʻʻ
ṇ
ण
ṇ
ཎ
N
ᢠ᠊
᠊ᢠ᠊
᠊ᢠ[二2]
18A0
dʻ
ḍ
त
t
ཏ
t
在a、i、o前
??
??
在e、u前
ᢡ᠊
᠊ᢡ᠊
18A1
dʻʻ
d῾
ध
dh
དྷ
d+h
在a、i、o前
??
??
在e、u前
ᢒ᠊
᠊ᢒ᠊
1892
bʻ
ḅ
प
p
པ
p
ᢨ᠊
᠊ᢨ᠊
18A8
bʻʻ
b῾
भ
bh
བྷ
b+h
ᢢ᠊
᠊ᢢ᠊
18A2
sʻʻ
š̤
ष
ṣ
ཥ
Sh
ᢣ᠊
᠊ᢣ᠊
18A3
jʻ
ǰ
ཅ
c
ᢤ᠊
᠊ᢤ᠊
18A4
xʻ
ṣ̌
ཞ
zh
也作ᡰ᠊rʻ
ᢥ᠊
᠊ᢥ᠊
18A5
sʻ
ṣ
ཟ
z
ᢪ᠊
᠊ᢪ᠊
18AA
lʻʻ
l̊
ལྷ
lh
也作ᠯᡥ᠊lh
^見《大藏全咒》第一套第七卷第52頁、55頁、63頁、93頁,第八卷第35頁,第九卷第10頁、14頁、20頁、45頁;第八套第一卷第9頁、12頁、34頁、35頁、57頁、71頁。
^見《大藏全咒》第一套第一卷第47頁。
十二字頭[編輯]
十二字頭是滿文的音節表,每個字頭對應一個韻尾。
序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韻尾
無
i
r
n
ng
k
s
t
b
o
l
m
第一字頭有131個音節,順序如下:
ᠠaᡝeᡳiᠣoᡠuᡡū/vᠨᠠnaᠨᡝneᠨᡳniᠨᠣnoᠨᡠnuᠨᡡnū/nv
ᡴᠠkaᡤᠠgaᡥᠠhaᡴᠣkoᡤᠣgoᡥᠣhoᡴᡡkū/kvᡤᡡgū/gvᡥᡡhū/hv
ᠪᠠbaᠪᡝbeᠪᡳbiᠪᠣboᠪᡠbuᠪᡡbū/bvᡦᠠpaᡦᡝpeᡦᡳpiᡦᠣpoᡦᡠpuᡦᡡpū/pv
ᠰᠠsaᠰᡝseᠰᡳsiᠰᠣsoᠰᡠsuᠰᡡsū/svᡧᠠša/xaᡧᡝše/xeᡧᡳši/xiᡧᠣšo/xoᡧᡠšu/xuᡧᡡšū/xv
ᡨᠠtaᡩᠠdaᡨᡝteᡩᡝdeᡨᡳtiᡩᡳdiᡨᠣtoᡩᠣdoᡨᡠtuᡩᡠdu
ᠯᠠlaᠯᡝleᠯᡳliᠯᠣloᠯᡠluᠯᡡlū/lvᠮᠠmaᠮᡝmeᠮᡳmiᠮᠣmoᠮᡠmuᠮᡡmū/mv
ᠴᠠca/qaᠴᡝce/qeᠴᡳci/qiᠴᠣco/qoᠴᡠcu/quᠴᡡcū/qvᠵᠠjaᠵᡝjeᠵᡳjiᠵᠣjoᠵᡠjuᠵᡡjū/jv
ᠶᠠyaᠶᡝyeᠶᠣyoᠶᡠyuᠶᡡyū/yvᡴᡝkeᡤᡝgeᡥᡝheᡴᡳkiᡤᡳgiᡥᡳhiᡴᡠkuᡤᡠguᡥᡠhu
ᠺᠠk῾a/kʼaᡬᠠg῾a/gʼaᡭᠠh῾a/hʼaᠺᠣk῾o/kʼoᡬᠣg῾o/gʼoᡭᠣh῾o/hʼoᡵᠠraᡵᡝreᡵᡳriᡵᠣroᡵᡠruᡵᡡrū/rv
ᡶᠠfaᡶᡝfeᡶᡳfiᡶᠣfoᡶᡠfuᡶᡡfū/fvᠸᠠwaᠸᡝwe
ᡮᠠts῾a/caᡮᡝts῾e/ceᡮᡟts/cyʼᡮᠣts῾o/coᡮᡠts῾u/cuᡯᠠdza/zaᡯᡝdze/zeᡯᡳdzi/ziᡯᠣdzo/zoᡯᡠdzu/zu
ᡰᠠža/rʼaᡰᡝže/rʼeᡰᡳži/rʼiᡰᠣžo/rʼoᡰᡠžu/rʼuᠰᡟsy/syʼᡱᡳc῾y/qyʼᡷᡳjy/jyʼ
第一字頭外加音節:ᡨᡡtū/tv,ᡴ᠋ᡡk῾ū/kʼv,ᡥ᠋ᡡh῾ū/hʼv。
電腦顯示[編輯]
微軟WindowsVista及更新的Windows系統已經能夠正確顯示滿文(蒙古字母)。
而對於WindowsXP/2003系統,若想正確顯示滿文,必須更新系統的Uniscribe的核心檔案usp10.dll。
Linux和MacOSX系統只要安裝字型亦可正確顯示滿文。
現在非Unicode的滿文字型(蒙文字型)仍然占據著部分市場。
相關條目[編輯]
維基孵育場的維基百科語言試驗版:滿文試驗版
維基孵育場的維基詞典語言試驗版:滿文試驗版
維基孵育場的維基語錄語言試驗版:滿文試驗版
維基文庫有此種語言版本:滿文文獻庫
維基教科書中的相關電子教學:滿語
您可以在英語維基教科書中尋找此百科條目的相關電子教程:Manchu
滿語
滿族
清朝
三家子村(「滿語活化石」)
瀛生
索倫珠滿語文培訓中心
廣祿(孔古爾氏)
錫伯語
參考文獻[編輯]
^莊吉發雍正朝滿漢合璧奏摺校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中華民國七十三年十月初版
外部連結[編輯]
太清網——Unicode滿文/錫伯文/達斡爾文字型和輸入法
太清滿文線上輸入法
滿族線上
馬騰:〈「十二字頭」與清代滿文語學〉。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满文&oldid=67207764」
分類:中國文字滿語滿文隱藏分類:有ISO15924四字母編碼的文字含有滿語的條目自2021年7月有疑似原創研究語句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CatalàDeutschEnglishEspañolSuomiFrançaisहिन्दीItaliano日本語Қазақша한국어МонголPolskiРусскийไทยTürkçeTiếngViệt
編輯連結
延伸文章資訊
- 1現在成瀕臨絕種的語言…揭秘「滿文」曲折離奇的前世今生
- 2清朝滅亡後這些滿語成為現代人的日常詞彙 - 中時新聞網
在歷史上,清朝當權者對於推動滿語相當積極,然而,漢文化的強勢,以及為了拉攏漢人,清朝皇帝也不得不大量使用漢語,加上滿語本身詞彙少,難以用於日常 ...
- 3滿語-新人首單立減十元-2021年12月|淘寶海外
去哪儿购买滿語?当然来淘宝海外,淘宝当前有781件滿語相关的商品在售。
- 4滿語 - 中文百科知識
滿語為滿族人所使用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滿文是在蒙古文的基礎上加以改進而成的一種豎直書寫的拼音文字。由於多數網頁不能良好地支持豎寫排版, ...
- 5滿語書-新人首單立減十元-2021年12月|淘寶海外
去哪儿购买滿語書?当然来淘宝海外,淘宝当前有160件滿語書相关的商品在售。 在这些滿語書的出版社名稱有作家出版社、北京日報出版社、晨光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