諫太宗十思疏 - 明倫老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 兩兩意思相近成語→. 2013年3月19日星期二 諫太宗十思疏 諫太宗十思疏  得分之鑰(北一) 篇    名 作   者 文   體 出   處 時   代 諫太宗十思疏 魏徵 論說文應用文 貞觀政要 唐 題 解 *本文錄自(貞觀政要)卷第一(論君道)。

*為「魏徵」於(貞觀十一年)上「太宗」四疏中的第二篇。

*疏,為古代(人臣向君王陳述意見)的一種文體,古稱(奏),自漢以來,或稱(上疏)。

舊屬(奏議類),後為(應用文的上行公文)。

◎奏疏文之必備條件為:「詞貴簡明,理崇正大,語尚委婉,情須真切。

」 古代奏疏中被稱為兼四者之長的是:(諫太宗十思疏)。

文 旨 *本文主旨,在說明(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蓋自古人君大多於艱難開創之時,勵精圖治,頗稱英明。

*功成志得以後,逐漸奢侈,追求珍寶異物,興建宮殿苑囿,「魏徵」即針對這種情況,以「十思」進疏,陳述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和立德建業的要道。

名言至論,語重心長,誠屬世人修身金鑑,治國的科律。

(北一) 課文(翻譯) 第一段:說明安國之本在積德義。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臣聽說:希望樹木長得高大,必先穩固它的根本 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想要河流流得長遠,必先疏通它的泉源;想要國家安定,必先累積德義。

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治, 泉源不深卻希望河流流得長遠,根不穩固卻希望樹木長得高大,德義不篤厚卻要國家安定。

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 臣雖是愚笨的人也知道不可能,何況是明智的人呢? 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天子居人君的重位,領有天下的疆域, 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

就該提升德義如天一般高,才能長保無窮的福祉。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 若不知居安思危,用節儉戒除奢華,德義不篤厚,情感不能克制慾望;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這好比砍伐樹根希望樹木茂盛,堵塞泉源卻希望河流長遠一樣啊! 第二段:說明人主當積德義。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歷代所有君王,承奉上天偉大的使命,沒有不在艱苦時道德顯著,功成之後道德衰落。

  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

能有好開始的人實在很多,能保持到底的人實在很少。

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餘,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難道得天下容易,保有天下反而困難嗎?從前取得天下有餘力,如今保有天下卻力量不夠,為什麼呢?   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

艱苦時,必定竭盡誠心對待屬下;得志後,就放縱情慾傲慢待人。

  謁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竭誠待人,即使關係疏遠的人也將休戚與共;傲慢待人,那麼骨肉至親也會成為路人。

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 即使用嚴刑來督責,用威勢來嚇止,   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

結果人民只知苟且免於犯罪卻不存有仁心,表面恭順而內心卻不誠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可怕的不是民怨的大小,而是民心的向背, 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就好比水能承載舟船也能翻覆舟船一樣,所以應該特別謹慎;   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又好比用腐朽的繩索來駕馭狂奔的馬車,怎能疏忽呢? 第三段:以十思進諫,陳治國要道。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 做為國君的人,如果見到喜歡的事物,就該想到知足來警戒自己。

  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 打算有所作為,就應想到適可而止來安定人民;擔心位高勢危,就該想到謙虛來修養自己。

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 懼怕自滿驕傲,就該想到江海居下才能容納百川。

  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 喜歡田獵,就該想到以三次驅射為限度;憂懼鬆懈怠慢,就該想到有始有終。

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 顧慮耳目蔽塞,就該想到虛心接納臣民的意見;擔心姦邪進讒,就該想到端正己身以斥退惡人;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 施恩時,就該想到不要因一時高興而胡亂獎賞;行罰時,就該想到不要因一時惱怒而亂用刑戮。

  總此十思,弘茲九德。

綜合這十思的工夫,是用來弘揚上述眾多的德性。

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 選拔有才的人而重用他,擇取良善的話而聽從它;   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那麼智者施展他的謀略,勇者竭盡他的才力,仁者傳布他的恩惠,信者獻出他的忠誠。

  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遊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 文武百官爭相效命,君臣之間相安無事,可以享受逸遊的樂事,可以頤養赤松子、王子喬般的高壽。

  鳴琴垂拱,不言而化; 悠閒彈琴、垂著衣裳拱著雙手,不必多言就能治化天下;   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何必勞苦自己的精神,代替屬下管理職務,勞碌聰明的耳目,損害清靜無為的至道呢? 文章結構 主旨:安國當積德義 總旨 1以樹木、流水為喻:   (一)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二)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2小結:人君當: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事例史實: 正:在殷憂/竭誠以待下/胡越為一體 反:既得志/縱情以傲物/骨肉為行路 小結:人君尚正視民意,廣積德義     以十思進諫,陳治國要道: 「十思」: 知足: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 知止: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 謙沖: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 居下: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包容) 節遊: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為度; 勤政: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 納諫: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 黜惡: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 慎賞: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 明罰: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 成效:知人善任,簡能擇善。

鳴琴垂拱,不言而化 太子「洗」馬:ㄒㄧㄢˇ 諫太宗十思「疏」:ㄕㄨˋ 「樂」盤遊:ㄧㄠˋ 「虙」子賤:ㄈㄨˊ 「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為度:ㄧㄠˋ 必「浚」其泉源:ㄐㄩㄣˋ 諫太宗十思「疏」:ㄕㄨˋ 虙子賤治理「單」父時:ㄕㄢˋ 奏文情辭「ㄎㄞˇ」切:剴 魏徵「ㄘㄨˊ」逝:殂 崇山「ㄐㄩㄣˋ」嶺:峻 官任太子「洗」馬:ㄒㄧㄢˇ 以言語挑「釁」:ㄒㄧㄣˋ 「熾」熱的火:ㄔˋ 宵衣「旰」食:ㄍㄢˋ 編「纂」史書:ㄗㄨㄢˇ 表情羞「赧」:ㄋㄢˇ 「浚」其泉源:疏通。

將「崇」極天之峻:提高;升高。

永保無疆之「休」:美善;福祉。

「殷」憂而道著:深。

恃才「傲物」:傲視他人。

「震」以威怒:威嚇。

謙沖「自牧」:自我修養。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大 雖「董」之以嚴刑:督正 「簡」能而任之:選擇 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為度:樂 「盤」:樂 「播」惠鄉里:廣布。

「豫遊」之樂:遊樂。

代下「司」職:掌管。

戒奢以儉→ 用節儉來革除奢侈。

承天景命→ 承受上天偉大的使命。

即受天命為人君。

奔車朽索→ 用腐朽的繩子駕馭奔馳的馬車。

比喻極端危險。

樂盤遊→ 喜愛打獵遊樂。

壅蔽→ 壅塞蒙蔽。

不言而化→ 不多發教令,而能感化百姓。

(北一) 「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胡越」指關係疏遠的人 「傲物」指(傲視他人) 「骨肉」指關係親密的人 「行路」指不相干的路人 「臣聞求木之長者」中,「長」音ㄓㄤˇ→ 長得高大的意思 「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中,「司」→ 是掌管的意思 「人君當神器之重」中,「神器」指→ 帝位 「莫不殷憂而道著」中,「著」)是→ (彰顯明白)之意 「可以盡豫遊之樂」中,「豫」是→ 「樂」的意思 「居域中之大」中,「域中」指→ 天下 「骨肉為行路」中,「行路」指→ (路人) 「震之以威怒」中,「震」是→ 威嚇的意思 兩兩意思相近成語→ 「代下司職」與「踰廚代庖」 「勞神苦思」與「搜索枯腸」 「鳴琴垂拱」與「無為而治」 「奔車朽索」與「虎尾春冰」 「燕巢飛幕」與「危如累卵」 「松喬之壽」→ 神仙般的(長壽) 「松柏後凋」→ 喻亂世見忠貞之士 君子處亂世不改操守 「揚湯止沸」→ 喻於事有害無補 「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此句同於→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此句意謂→ 倒行逆施,終至失敗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

」其原因何在→ 取之有餘,守之不足 「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

」這句話說明什麼道理→ 創業維艱,守成不易 「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意同→ 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孟子曰:「夫國君好仁,天下無敵。

今也,欲無敵於天下,而不以仁,是猶執熱而不以濯也。

」(倒行逆施之意)和下列何句同義→ 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倒行逆施之意) 「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

」意同→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

」這句話主要是在說明何種道理→ 應積德行仁政 (北一)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這句話意同→ 得民則昌,失民則亡 國君應以民心民情為重 「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是用來勸諫太宗→ 戒奢侈 「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意同→ 泰而不驕 「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

」意謂→ 挑選有才能的人任用他,選取正確的意見去實行 「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意近於→ 文武爭馳 「鳴琴垂拱,不言而化。

」意謂→ 無為而治 「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此句意同→ 與其位,勿奪其職;任以事,勿閒以言 (北一) 「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

」「謙沖而自牧」意謂 謙沖以修養自己的德性 「鳴琴垂拱,不言而化」,「鳴琴垂拱」意謂→ 無為而治 「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胡越」指關係(疏遠)的人 「傲物」謂待人傲慢 「骨肉」指至親的人 「行路」指不相識的人 「日中則昃,月盈則虧,是以為人處世,當思□□□□,勿驕惰矜慢。

」缺空的成語可以是→ 謙沖自牧 「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意謂→ 民心向背關係國之存亡,不可輕忽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旨在說明→ 得民者昌,失民則亡 「傲物則骨肉為行路」與何句有關→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諫太宗十思疏〉一文的作者 魏徵,字玄成 少有大志,好讀書,留意經國治民之道 隋末,天下大亂,初隨李密,後歸唐高祖。

太宗即位,魏徵深受信用,任諫議大夫 〈諫太宗十思疏〉 本文選自《貞觀政要》 作者是魏徵,於貞觀十一年時上此疏給太宗 內容在於要太宗十思,(標題為後人所訂)非魏徵訂為〈諫太宗十思疏〉 本文的基本論點在於「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諫太宗十思疏〉 作者魏徵,字玄成,少有大志,好讀書 )隋末,天下大亂,初隨李密,後歸唐高祖,任太子洗馬 太宗即位,即受信用,任諫議大夫 累官門下侍中,封(鄭國公) 太宗曾謂侍臣:「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指的即是魏徵(魏徵→人鏡) 〈諫太宗十思疏〉 本文選自《貞觀政要》,標題為後人所訂 魏徵於貞觀十一年上疏 疏是古代人臣向君王進言議事的文書 內容勸諫太宗當居安思危,積德行仁政,以達到(達到無為而治,不言而化)的政治境界 (北一) 譬喻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治。

(上二句兼排比)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借代 *人君當「神器」之重(借指「帝位」) *傲物則骨肉為「行路」(借指「路人」) *可以養「松喬」之壽(借指「神仙」) 轉品 *將「崇」極天之峻(形容詞轉動詞) *江海「下」百川(名詞轉動詞) 映襯 *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

*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昔取之而有餘,今守之而不足。

*取之易而守之難。

排比 *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

*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

*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

*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

*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

*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可以盡豫遊之樂,可養松喬之壽。

設問 *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餘,今守之而不足何也?(提問) *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激問) *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設問格的「提問」「(答案在問題的後面)」 ◎「設問格」的「激問」(為激發本意而發問,答案在問題的反面) ◎「其」字比較 *奔車朽索,「其」(豈)可忽乎 *天下「其」(豈)有不亂,國家「其」(豈)有亡者乎?(廉恥) *微管仲,吾「其」(將要)被髮左衽矣(論語憲問) 百乘,顯使也,齊「其」(大概)聞之矣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它)根本 ◎「易」字比較 *豈其取之「易」(容易)而守之難乎? *以百畝之不「易」(治)為己憂者,農夫也(孟子滕文公) *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退避) *以亂「易」(替)整,不武(燭之武退秦師) ◎「蓋」字比較 *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實在)寡 *玉之言,「蓋」(大概)有諷焉(黃州快哉亭記) *「蓋」(提起連詞)亭之所見,南北百里,東西一舍(黃州快哉亭記) *亭亭如「蓋」(傘)(項脊軒志) *子房以「蓋」(超過)世之才(留侯論) *「蓋」(因)失強援不能獨完(六國論) ◎「景」字比較 *春和「景」(日光)明,波瀾不驚。

*四時之「景」(景致、景色)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 *晚「景」(境況)淒涼 *好「景」(境況)不常 *凡百元首,承天「景」(大)命。

*我先王先民之「景」(大)命,實式憑之。

◎「將」字比較 *「將」(想要、當)崇極天之峻 *「將」(打算)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 *刺客不行,良「將」(將帥)猶在(六國論) *明日即「將」(取)來射曹軍(用奇謀孔明借箭) *使其中不自得,「將」(則)何往而非病?(黃州袂哉亭記) *一個嘴巴打「將」(了)去(范進中舉) 「固」字比較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穩固)其根本。

*且夫天下「固」(本來)有意外之患也(教戰守策) *梁使三反,孟嘗君「固」(堅決、再三)辭不往也(馮諼客孟嘗君) *君子「固」(守持)窮(論語衛靈公) *人皆嗤吾「固」(鄙陋、頑固)陋,吾不以為病(訓儉示康) *與其不遜也,寧「固」(固陋、寒傖吝嗇)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固守)、毋我(論語子罕) 張貼者: Unknown 於 下午5:55 以電子郵件傳送這篇文章BlogThis!分享至Twitter分享至Facebook分享到Pinteres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較新的文章 首頁 訂閱: 張貼留言(Atom) 網誌存檔 ▼  2013 (9) ►  八月 (1) ▼  三月 (8) 燭之武退秦師 始得西山宴遊記 赤壁賦 臺灣通史序 蘭亭集序 漁父 (詩經)蒹葭_蓼莪 諫太宗十思疏 關於我自己 Unknown 檢視我的完整簡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