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追逐奢侈品?|奢華背後的生命深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本文為《奢侈的誘惑》書評,作者寶木笑,發布已通過授權,篇幅所限有刪節。

「我只穿著香奈兒5號如夢。

——瑪麗蓮·夢露

在我們的文化氛圍和傳統觀念里,奢侈品是帶有先天「原罪」的,這種動輒比同類商品價格高出千百倍的商品,最大程度激起了我們的「義憤」。

一方面是對其價格的憤怒,另一方面則源於自己身根深蒂固的等級觀念,在我們的骨子裡,奢侈品是屬於皇親國戚的,他們可以用奢侈品更可以大談奢侈品,但如果你是一個普通的工薪族,那麼這種對奢侈品的嚮往是極為容易遭到指責的。

路易威登男包

在這個意義上,陳星星的《奢侈的理由》絕非一本僅僅介紹奢侈品歷史和現狀的書。

表面上,《奢侈的理由》整理出16個頂級時尚大牌的傳奇故事;實質上,作者陳星星作為奢侈品史的研究者,一直試圖在生動揭示奢侈品之所以奢侈的緣由之外,用一種不著痕跡的巧妙讓讀者品味到那種奢華背後的生命深度,這樣就可以從根源上解釋為什麼人們要追求奢侈品,原來追求奢侈品和奢侈品自身並非我們想像的那樣不堪。

2015年陳坤、「大表哥」丹·史蒂文斯、「孔雀」馬特·波莫拍攝的阿瑪尼男裝系列廣告短片

除了使用價值,更多的是精神的滿足

絕大多數喜歡「義正辭嚴」地口誅筆伐奢侈品的看客,其實忽略了一個簡單但卻根本的問題:商品價格是個符合概念,並非僅僅由使用價值完全決定,越是社會發展和生產生活水平提高,其定價過程越是複雜。

紀念香奈兒5號系列廣告中的布拉德·皮特

「不就是賣個牌子麼」、「我買的就是一個牌子」是上述兩類對立群體的口頭禪,其實人們心裡都有答案,奢侈品的價值更多的是帶給人們精神上的滿足感而不是強調其使用價值。

而這正是《奢侈的理由》要重點解決的問題,因此,這本充滿著「正名」味道的書並未過多地糾纏奢侈品自身的描述,其側重點更多放在了這種奢華背後所蘊含的深厚底蘊上。

奢華背後的匠人精神

奢侈品不僅僅只是一個牌子,真正的奢侈品牌生產商絕非隨隨便便將商品貼個牌子就可以堂而皇之地高價出售,這其中更有著令人感嘆的匠人精神。

嬌蘭為了生產一種對衰老有一定抵製作用的產品——御庭蘭花活力精華,研發團隊對100多種蘭花進行了研究,從中挑出3種,這些蘭花種子在瑞士培養,中國養植,法國生產,1千克蘭花根只能萃取1克精華。

嬌蘭·御庭蘭花活力精華

愛馬仕一直抵制機器流水線生產,愛馬仕的每一位工匠每周生產的皮包數量極少,從選皮、切割到縫製,每一步驟都精益求精,即使是一個金屬配件,也會反覆捶打、拉伸、磨光,為的就是要其發出「珠寶般的生命光彩」。

在這樣的精雕細琢下,人們自然會從使用這些品牌中得到一種品質的享受,而這種品牌的信譽和知名度,同時也能達到讓周圍人相信其使用者生活品質水平的初步目的。

但這顯然遠遠不夠,「品質」這個概念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仍然處於從物質生活到精神生活的過渡帶,人們還要進一步在奢侈品消費中滿足自己更高的精神需求。

悠久的歷史和家族的傳承

如果對《奢侈的理由》中所列舉16個時尚大牌進行一個數據統計,我們不難發現,其中大多數品牌都有著悠久的歷史,都有著家族傳統的傳承,這些品牌的歷史底蘊無疑都是厚重的。

嬌蘭家族橫跨了三個世紀,路易威登家族始於1835年,已傳至第三代,即使像迪奧、雅詩蘭黛這樣相對年輕的品牌,也都是從上世紀四十年代就開始了傳奇……這種歷史的厚重感,讓人們在消費這些品牌的同時,完成了一種潛意識的對外宣告:「我並非淺薄之人,我選擇的品牌也絕非淺薄之物」。

身份焦慮和階層嚮往

如果說潛意識中對淺薄的對抗,促使人們更樂於選擇時尚大牌,那麼更深層的身份焦慮和階層嚮往則讓這種選擇更加堅定。

在《奢侈的理由》所講述的時尚大牌的歷史中,皇室和貴族一直是其中最有分量的部分之一。

格蕾絲•凱里王妃和古馳品牌

黛安娜王妃和范思哲品牌

1853年,嬌蘭為拿破崙三世的皇后歐仁妮調製皇家香露,從而被獲准使用皇族標誌的蜜蜂,這隻蜜蜂至今還可以在嬌蘭的包裝上看到。

愛馬仕在創業初期階段,經過長年積累和積極的努力,也躋身了「御用商人」之列。

在20世紀,著名的摩納哥王妃格蕾絲•凱里和古馳結緣,而黛安娜王妃和范思哲一生的友誼更為世人稱道。

書中16個時尚大牌,大多崛起於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前半葉,而那正是人類社會階層發生急劇變化的時代,資產階級和市民階層已經逐漸成為最富實力的群體。

他們嚮往個人的成功,更渴望擺脫自身不夠「顯貴」的出身,奢侈品背後的這種歷史積澱讓其得到了某種心理補償。

個性解放和對生命深度的嚮往

比起這種身份焦慮和階層嚮往,當代的人們卻想要擁抱奢侈品牌背後更多的東西。

20世紀後半葉,諸如19世紀和20世紀前期的階層感逐漸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個性解放和對生命深度的嚮往,這是後工業時代特別是如今網際網路時代類似「賽博朋克」般的個體焦慮感。

在這個意義上,人們特別是年輕人其實崇拜的是時尚大牌的內涵和精神,他們需要通過這種媒介持續地獲得個體的存在感和新的生命領悟。

瑪麗蓮•夢露為香奈兒5號所做的廣告已成經典

從瑪麗蓮•夢露向世人宣告「我只穿香奈兒5號入睡」開始,香奈兒5號香水逐漸成為一種傳奇,她的流行甚至曾達到了全球每半分鐘就能賣掉一瓶的程度。

但香奈兒世界最讓女人著迷的是其締造者香奈兒女士一直強調的「香奈兒精神」,即在香奈兒的世界,女性是絕對的主角,我的魅力遠遠不是性的挑逗,而是傲然獨立的氣場。

香奈兒為女性構建的這個自由、優雅、獨立的美的世界,也正是世人對香奈兒女士著迷的地方:那不是常見的風情萬種,也不是神秘詭異,而是一種直指人心的精神力量。

我就是我自己的傳奇

在這樣的心理邏輯下,奢侈品自身這種充滿著故事張力的內涵精神很容易實現符號化。

就像提起紀梵希,人們一定會聯想到奧黛麗•赫本。

人們永遠不會忘記赫本在《蒂凡尼的早餐》中那一襲小黑裙的形象,紀梵希和赫本共同打造了時尚界永恆的「赫本風格」。

而提起巴寶莉,人們馬上會想起《卡薩布蘭卡》中的亨弗萊•鮑嘉,那件卡其色的系帶風衣讓其穿出了上世紀最有男人味兒的驚鴻一瞥,從此也成為英倫范兒的符號。

赫本經典的小黑裙形象

《卡薩布蘭卡》中的亨弗萊•鮑嘉身著巴寶莉卡其色系帶風衣

因此,在有意和無意間,真正傳世的奢侈品牌往往都超越了自身的商品屬性,它們的存在更是為了詮釋一種生命的深度:作為芸芸眾生中的個體,我仍然要活出自己的精彩,去深深地品味人生的價值。

誰也沒有權利貶低別人的夢想,更沒有權利嘲諷別人的選擇。

比起整日渾渾噩噩、不思進取卻到處散布平庸生活觀的人們,那些默默忍受生活重壓、卻依然咬牙努力攢錢買包包的小小白領其實更可愛,也更可敬。

那個價格不菲的包包就像我們兒時好不容易央求大人買來,然後就一直攥在手裡的玩具一樣,有著我們自己才會知曉和明白的故事和苦辣酸甜,小小的我們在其中時刻感受著那小小的溫暖。

永遠的傳奇——雅詩蘭黛創始人約瑟芬•埃絲特

雖然也許我們都不能成為雅詩蘭黛的創始人約瑟芬•埃絲特,但我們並未被生活磨去稜角,抹去生機,因為我們至少能夠坦然接受自己內心的慾望和渴求。

可能那一件衣服、一個包包、一支唇彩、一瓶香水……我們現在都只能在櫥窗外或手機前無奈仰望,但那畢竟是一個小小夢想的起點,也許我們終有一天將擁抱那奢華背後的品質生活。

因為我們了解那其中的生命深度,而對於我們自身,那更是生命的張力——我就是自己的傳奇。

—END—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修個香奈兒8000元 成都奢侈品護理調查

桐梓林東路上的「羅記」門面不大,但一進門,亮堂的櫃檯和櫃檯裡面擺放的幾個Hermes、Dior包包就能看出這個小店不是普通的小店,從1997年到現在,「羅記」已經為成都女人洗了數萬個包,修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