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個有趣的藝術問題 你怎麼看?(1)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梵谷畫作《奧維爾教堂》

不論梵谷他老人家生前日子過的怎樣,死後可一直都有人「惦記」。

2011年史蒂文•奈菲(Steven Naifeh)和格雷戈里•懷特•史密斯(Gregory White Smith)出版傳記《梵谷:人生》(Van Gogh: The Life),首次提出了「梵谷不是自殺」,而2014年,這二位又在《名利場》上撰文,重申這一立場。

他們的觀點雖然少了一些藝術的神秘感,但是梵谷被「熊孩子」誤殺,在生活被快節奏弄的支離破碎的今天,也似乎不難接受。

當然,這一說法,還有待進一步印證。

二、為什麼學藝術要去巴黎?

《自由引導人民》

巴黎學藝術好,是因為巴黎有一個得天獨厚的藝術場,這裡不但有藝術「磚家」,還有大師有木有!這些大師可以說都是一個流派的創始人,或者開創了一個繪畫的新時代,或者在世界畫壇的歷史上,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我們要知道,畫畫很簡單,甚至沒有學過的人,或者沒有天分的人,通過練習,也可以達到一定的水平。

但是通過一人之力,改變整個畫壇的風向,卻絕非易事!他們為什麼是大師,就是因為他們開創了屬於自己的時代,並且綿延後世,福澤萬民……所以這些大師都出自巴黎,不去看一看怎麼行!

三、羅浮宮專忽悠中國畫家嗎?

是羅浮宮忽悠中國畫家還是中國畫家成名心太切

繼維也納「金色大廳」被一批中國藝術家和演出團體「玩壞」之後,羅浮宮又再一次步其後塵。

有報導稱,一位來自重慶的畫家在羅浮宮卡魯塞爾廳辦展,交了上百萬人民幣的費用,卻沒有真正起到為自己「鍍金」的效果,大呼不值。

而事實上,羅浮宮的卡魯塞爾廳是羅浮宮管理委員會為解決羅浮宮博物館經費不足而特別開闢的一塊商業中心,希望藉助羅浮宮人流的優勢,發展商業,多掙些錢貼補羅浮宮博物館的日常維護費用。

而一些中國畫家早就將巴黎羅浮宮視做解不開的情結。

未成名的人希望借羅浮宮的招牌炒作自己,已經成名的人也想借這個牌子提高身價。

四、天才藝術家如何表達憂鬱?

丟勒創作版畫《憂鬱之一》

2014年,演員羅賓•威廉士、翻譯家孫仲旭以及年末的傅蕾蕾的自殺,讓公眾重新關注抑鬱症人群。

抑鬱症與死亡如影隨形,另一方面,憂鬱情緒又與創造力密切相關。

有時候,當我們仰天長嘆,喊出一句「我抑鬱了」,效果和「我成功了」不相上下。

歷史上真實的例子也印證了這一點。

米開朗琪羅、倫勃朗、凡•高、蒙克等人都很憂鬱,悲劇色彩在作品中時隱時現。

那麼藝術家如何表達憂鬱呢?其實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就堅信,一個人如果不是多愁善感,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藝術家。

米開朗琪羅過著苦行僧般的生活,他說「憂鬱是我的歡樂」。

拉斐爾也被認為「與所有卓越之人一樣憂鬱」。

不僅是生活中,不同時代的畫家,會將憂鬱藏在他們的畫中。

比如丟勒的《憂鬱之一》所創造的憂鬱者形象,在歐洲流行了三個世紀,產生了許多變體和演化。

五、計算機會取代藝術歷史學家嗎?

計算機是「80後」小夥伴們上大學的三寶之一,另外兩寶據說是單反和手機。

而「90後」小夥伴們上大學的「三寶」據統計是微單、ipad和蘋果筆記本,「70後」小夥伴們上大學的三寶是桌上型電腦、BP機和收音機。

從這些例子足見電子設備帶給現代生活的衝擊。

其實計算機技術也在改變著藝術史。

2014年,新澤西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藝術史學家或將由先進計算機取代。

艾瑪,太可怕(pia)啦!一小搓人也許又要失業啦!這些研究人員稱,近年來面部研究與目標識別取得了巨大進步,計算機也能學習「藝術概念」。

計算機軟體可以發現畫作當中的聯繫。

比如電腦就發現西班牙畫家迪亞哥·委拉斯開茲的名作《教皇英諾森十世肖像》與弗朗西斯·培根的《教皇英諾森十世肖像的習作》有某些顯而易見的相似點。

六、如何證明你的藝術品不是垃圾?

藝術展現場

2014的2月份,義大利巴瑞的一個現代藝術展在19日開幕時發生了一件大事兒:數件展品意外「失蹤」!展品們都去哪兒了呢?原來它們是被清潔工當作垃圾給扔掉了。

其實藝術品被清潔工錯當垃圾扔掉這種「慘劇」已屢見不鮮了。

2001年,英國著名藝術家赫斯特的一個包括由菸灰缸、空酒瓶、沒洗的咖啡杯、皺報紙組成的作品在倫敦的一家藝廊展出時,也曾經被清潔工當成是垃圾丟棄。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證明你的藝術品不是垃圾呢?哈哈,其實答案就是沒法證明。

而且反過來說,藝術品可以被當做垃圾,其實垃圾也可以被當做藝術品,隨著廢舊物品越來越多地進入藝術,以垃圾為創作材料的藝術家逐漸多起來。

提姆•諾波和休•韋伯斯特的影子雕塑、愛德華•馬丁的金屬昆蟲、詹森•邁爾西埃的生活垃圾肖像…等等舉不勝舉。

七、霧霾天氣我們都能拍點什麼?

霧霾天下的北京

正所謂「小隱隱於市,大隱隱於霾」。

如今,霧霾天氣已成為人們司空見慣的天氣現象,每逢霧霾天,犀利的段子手們便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一大批神吐槽令人哭笑不得,諸如「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在北京街頭牽著你的手,卻看不見你」、「厚德載霧,自強不吸」等等。

許多人都覺得霧霾天不適合攝影,撇開吸一鼻子灰不說,光線、可見度這些對於一張好照片來說必不可少的元素都會受到很大影響。

其實,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好的事物可以轉變為壞的,而壞的事物也可轉變為好的。

霧霾天也應該這樣去看待,換一個角度,換一種思維,你便會發現別有風味的另一番天地。

八、當我們談論藝術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安迪•沃霍爾作品《蒙娜麗莎的微笑》

藝術是什麼?查詢百度百科的結果是:「用形象來反映現實但比現實有典型性的社會意識形態,包括文學、繪畫、雕塑、建築、音樂、舞蹈、戲劇、電影、曲藝等。

」如今,人們不需要再為物質的匱乏而勞神費思,開始將注意力轉移到對精神層面的提升時,藝術便順理成章地走入大眾的視野。

越來越多的人高聲談論著藝術,而藝術卻在大家的談論中開始變得面目模糊。

那麼當我們談論藝術時,我們究竟是在談論什麼呢?這個問題在這幾年顯然越來越難回答了。

地球人何苦為難地球人?

常言道:隔行如隔山。

作為一個藝術生,從小到大都活在周圍人對「藝術生」先入為主的概念中,每當別人聽說是藝術生,便會很「認真」的過來問一些在藝術生看來非常「天真」的問題,據說這些重複的問題加起來可繞地球三圈。

其中藝術生最討厭的三個問題分別是:一,「你們是不是每天就是畫畫?」——滾,有了這個問題,我們藝術生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向別人解釋我們都在幹什麼;二,「你們學這個有什麼用?」——哎,地球人何苦為難地球人?的確不能直接畫出麵包吃;三,「你以後應該會去當老師吧。

」——老兄,大家在美術課之外都沒有見過畫了是麼。

十、大家都在網上買什麼藝術品?

大家都在網上買什麼藝術品

藝術行業的歷史非常悠久,並且很早就開始嘗試「線上化」的改變。

中國最大的藝術品拍賣網站嘉德在線就已經做了12年藝術品網上交易的生意了——歷史甚至比淘寶還長。

然而,作為一種非常特殊的商品,線上藝術品市場一直沒有太大的突破,直到這幾年SNS和雲計算的快速發展才使得這種情況有了改觀,在線拍賣正在不斷壯大。

那麼,大家都在網上買什麼藝術品?事實上11%的買家都會在線購買電子藝術品。

當然,其他媒介的藝術更加流行。

在所有受訪的買家中,46%表示他們在網上購買攝影作品,55%購買印刷品,61%購買繪畫。

雕塑購買率相比低很多,才21%,但價格相對較高。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被玩壞的藝術品,看了想哭!哈哈哈哈!

從名畫到雕塑,無一不承載著藝術家們的心血和才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於這些大師之作,已經漸漸縮小了距離感,甚至開始大膽的融合和加戲了!名畫VS時尚藝術,一直都是時尚的維納斯。曾經的《Vog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