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法師開示:放下,是生活中最難的問題@ 認識未知的自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聖嚴法師:可能有人會誤解「放下」的意思。

「放下」,是指眼前沒有辦法處理,只有以時間來爭取空間,等待因緣成熟再來處理。

就如同孔明等東風 ... 認識未知的自己~獅子魚圖文影音皆來自網路e.Mail轉寄或引用格友如有涉及侵權敬請告知必定立即刪除✿冥想與觀想能斷紛雜思想,助你開展返本之旅,療癒也隨之帶動。

開始發揮尚未開發的心靈力量...重新觀看、重新理解、增長智慧,然後平靜自在。

✿日誌相簿影音好友名片 201309052224聖嚴法師開示:放下,是生活中最難的問題?聖嚴法師放下,是生活中最難的問題  面對問題的法寶——聖嚴法師V.S.陳維昭(前台大校長)(二○○二年三月三日、十日) 聖嚴法師:可能有人會誤解「放下」的意思。

「放下」,是指眼前沒有辦法處理,只有以時間來爭取空間,等待因緣成熟再來處理。

就如同孔明等東風,東風沒來,準備得再好都沒有用,東風一來什麼問題都沒有了。

所以「放下」不是丟了不管,而是等待適當時機! 陳維昭:「放下」,可能是最困難的一項。

我們處理事情需要智慧、判斷能力和磨練;但是要把一個事情放下,同樣需要歷練!什麼事情可以放下?什麼不可以放下?這個決定更難。

我們的人生過程中,很多問題其實不是問題,常常都是庸人自擾!很多事情事緩則圓,根本不是什麼問題。

放下,的確是一個必要的步驟。

好EQ,從心的觀照開始 主持人(以下稱「主」):我們的情緖常被變動不拘的外在環境與事件牽動,所以,如何建立自己的好EQ,是現代人相當關心的課題。

面對一個令人不舒服的情境,有什麼方法可以讓自己比較不受外在因素的影響與干擾? 聖嚴法師(以下稱「師」):外在環境的變動常常不是個人的力量所能扭轉的,所以,處在一個令人不舒服的情境時,與其想改變環境來配合自己,倒不如先回歸我們的身心,體驗自己的身心、體驗自己的不舒服──既然覺得不舒服,為什麼還要繼續下去?此時,可以把自己當下所感受到的,也就是所謂的「念頭」轉移,例如轉移到念觀音菩薩、念阿彌陀佛,或是拜佛。

當情緒激動時,念阿彌陀佛,說不定還會罵佛呢!不過,這至少具有目標轉移的效果,可以讓情緖降溫;降溫以後再反省,慢慢就可以讓情緒平靜下來。

有的人認為打坐對情緒的穩定有幫助;但事實上,打坐不一定能夠化解情緖。

輕微的情緖可以藉由打坐化解,但在情緒波動相當厲害的時候,打坐是沒有用的;只有等情緖穩定之後,打坐才有用。

不過,對於經常打坐的人來說,爆發強烈情緖的機會不大。

張怡筠(心理學家,以下稱「張」):過去幾年,美國醫學研究發現,打坐、靜坐對情緒的穩定有非常大的幫助。

就像法師說的,常常靜坐的人,情緒不容易有大的起伏。

主:但當情緒有大的波動時,如果無法透過打坐化解,我們還能採取什麼方法? 情緒爆發的關鍵時刻,往往只有短短的一兩秒鐘,我們要如何做情緒的「轉移」? 以理性平復情緒 張:在壓力下是憤怒之下,我們常說要「冷靜一點」。

但要如何冷靜?心理學家提出一個滿好的方式,就是「數顏色法」。

它就像剛才法師談到的「轉移」,例如有人侮辱我,我非常想回罵的時候,先不要開口,先環顧周遭景物,然後去辨識這些景物的顏色:桌子是木頭色的、茶杯是藍色的……,用這種方式辨識十到十二項物品的顏色,花個二十到三十秒鐘的時間,等數完顏色後再開口。

這種方法可以讓人冷靜下來,因為它能讓我們的理性中樞──大腦皮質──恢復功能。

再者,還有一個辦法,就是「數數」。

1、2、3、4……逐一地數是沒有用的,要像1、4、7、10……這樣跳躍式地數,才能運用到理性的能力。

只要想辦法讓「理性中樞」恢復功能,之後再開口說話,說出來的話就不可能太離譜了。

主:人的情緒即將爆發的關鍵時刻,往往只有短短的一兩秒鐘,在這一兩秒鐘裡,我們要如何做情緒的「轉移」?在平時,我們又要如何訓練自己的自制能力? 張:情緒反應都有固定的模式。

人受到侮辱時,一般的反應方式,就是攻擊回去。

有些人是動口,有些人是動手,有些人則是哭泣,這些都是固定的模式。

所以,我們平時就要瞭解自己情緖反應的模式,然後再開始訓練自己。

例如說可以運用想像,就是心理學家所謂的「心像法」,假設今天有人罵我白癡,我很不高興,所以我就回罵「你才白癡呢!」但是事後想想,這個回應似乎不太妥當,因為兩個人罵來罵去是沒完沒了的。

所以,我開始想:如果有人再罵我白癡,我怎麼辦? 透過大腦心像法,我可以想像自己和對方心平氣和地談事情。

不斷地重複練習後,當我再聽到別人罵我白癡,原來動手或動口的固定模式就會改變,取而代之的,可能是開始數顏色,或運用其他方法,等情緒平復後再告訴對方:「我想,我們應該有更合適的方式來處理這個問題。

」這個練習一定要常常做,否則一旦情緖當頭,就容易故態復萌。

主:但很多人認為,直接反擊是最痛快的情緒紓解之道。

所以,要讓理性中樞跟我們對話,是否還需要更多的誘因? 張:其實,如果一個人夠慈悲,願意放下一些東西,這不但是原諒了別人,也是饒過了自己,讓自己從不好的情緖中釋放出來。

師:通常我遇到這些案例,我都會告訴他們:別人罵你,你聽到了;別人打你一個耳光,你也可以感覺得到,因為我們對這些都是清清楚楚的。

這時,當下第一個反應──不是訓練出來的,而是平常就有的一個認知──就是認知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本身的性格、想法、情緖,每個人都是他們自己,我們稱之為「物歸原主」。

例如張小姐把我罵得狗血淋頭,我就說:「這是張小姐在罵我」,這樣就夠了。

因為是張小姐罵我,不是我自己罵自己,我又為什麼要生氣呢?再例如說,葉小姐甩我一個耳光,我挨打了。

這是葉小姐打了我,不是我自己打的,我生什麼氣呢?她打我,如果有道理,就是應該的;如果沒道理,是她沒道理,不是我沒道理,我又何必生氣? 反求諸己,對治情緒 主:我自己本身在媒體工作,常感到媒體所提供的各種情緖處理方式,是錯誤且非常負面的。

看到這麼多負面的例子,我們應如何導正,才能培養完善的情緒控制能力? 師:從佛法的立場來看,世間所有人的想法,都是顛倒的。

我們常被情緖所困,卻還不以為自己是被困擾的;當自己感到被情緖困擾的時候,又往往不從自己本身尋求解決之道,反而是希望從環境、對象上來解決自己情緖的問題。

我們應該反求諸己,這才是最可靠的。

希望從環境、對象上得到公平的回應,會是很渺茫的,因為如果自己都不能掌握自己,又怎麼能夠掌握環境、掌握對象呢?所以說,世人普遍的想法是顛倒的,若能把這個觀念扭轉過來,就會天下太平。

張:法師講的話實在很有道理。

心理學家認為,當發生意外狀況時,真正的敵人往往是自己的情緖;但我們並不明白這一點。

其實真正需要處理的,就如同法師所說:當我的情緖出了狀況,該用什麼方式,讓自己受傷的自尊心恢復?例如,別人做錯了事,我就不必為此受他的影響;如果讓自己因別人的過錯而生氣,就是利用別人的愚蠢來處罰自己,自己也會受傷。

心理學上,這叫做「身心症」,如果這個負面情緖不處理的話,會在體內慢慢囤積,漸漸地,身體就會出問題,例如說胃痛、腰痠背痛、頭痛……等,都是身心症,這樣傷害自己,何苦呢? 主:所以情緒的困擾,只有靠自己的力量才能夠解決。

張: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法師一直提到的「觀念的轉變」。

如果碰到狀況時,第一個反應是「你怎麼可以如何如何?」這個念頭要換,要換成「我現在要怎麼做會更好?」如果心都放在「你怎麼可以如何如何?」上頭,那就糟糕了,它會牽扯其他不必要的情緖。

主:妳過去處理的心理諮商個案中,能夠從「你」轉變成「我」的比例有多高? 張:剛開始轉換的時候,的確不太容易;可是當後來瞭解到自己才是自己情緖的主宰時,就容易多了。

當我們突然意識到不是別人讓我生氣,是我讓自己、也讓別人生氣。

如果我不讓自己、也不讓別人生氣,別人根本就拿我們沒輒、沒辦法讓我們生氣。

我發現,高EQ的人根本沒時間抱怨,沒時間生氣,因為他們都把時間花在解決問題上,他們都在想:「怎樣做會更好?」 師:我認為,受環境或是其他人的影響,就像是明明人家準備了一個陷阱,你明知道這是一個陷阱,自己還要跳下去,這不是很愚蠢嗎?所以,當情緒要爆發時,我們應該先告訴自己「那是一個陷阱」。

至於自我控制的方法,我的方法就是:要體驗呼吸,把當下的對象,轉變成自己的呼吸。

呼吸就等於我們的命,如果沒有呼吸,我們就會死掉,只有把命維持住最要緊。

所以,先體驗一下呼吸,感受我們還有呼吸真好。

張:這是一個很棒的方法。

一方面,呼吸可以幫我們調整情緒,許多醫學研究證實,呼吸對情緖調整有很大的幫助;此外,法師剛提到的「體驗呼吸」,能夠讓注意力的焦點轉移,也就是從別人的「不是」,轉移到自己的「呼吸」上。

主:這就是為什麼心理學家常常提醒大家,當情緖來時,要趕快「深呼吸」。

透過呼吸的調節,我們能夠重新體驗、觀照自己,也就掌握了轉移情緒的方法。

所以,為了健康著想,在情緒引爆前,我們先體驗一下自己的呼吸,說不定當下就會有全然不同的感受。

主:回顧二○○一年一整年,台灣社會充斥了各種亂象,我們要如何以更健全的心理、更健康的態度來面對未來?首先請教法師。

師:法鼓山近年提出「大好年」的運動,其實,好、壞一定是對比的,因為「不好」,所以我們要講「大好」。

講「大好」不是一種麻醉,而是希望能夠轉變我們的社會風氣,轉變我們的觀念、行動,進一步改變我們的命運,這就是「大好年」的意義。

由於每個人主、客觀的立場不同,好年、壞年就會有所區別。

如果我們的立場或想法是悲觀、消極的,那麼任何一個年代都是壞年;如果立場積極、樂觀,那麼即使身處逆境中,還會是個好年。

去年一年雖然不好,但對我來講,我也是做很多事,幫了很多人的忙,所以我這個生命還是有用的。

主:什麼樣的條件,能讓人有足夠的EQ,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與外在環境的衝擊? 張:我剛才聽了法師開示,覺得法師說得非常有道理。

每到歲末年終,大家就會想辦法預測來年運勢;我認為,面對未來,只有一種預測的態度,就是「樂觀」,年年都是好年。

即使一年中發生了些不好的事,對未來還是要有好的展望。

心理學家發現,真正決定我們情緒的,不是「發生了什麼事」,而是我們「怎麼回應與定義它」。

所以面對未來,首要之務是抱持「未來是大好年」的態度;其次,是要有超高的挫折忍受力,面對任何不如意,首先處理好「心情」,再去處理「事情」,當心情穩定後,就能以更多元的角度看待事情,才有辦法好好處理事情。

過去,在我的講演中,曾有一位聽眾與我們分享他的經驗:十年前,當他擁有高階職位時,公司把他開除了,他當時非常生氣;可是十年後,他說:「幸虧當年被開除,要不然他現在不會是上櫃公司的董事長。

」他因為被迫自行創業,結果反而打出另一片江山。

所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當下的一些「不幸」,非常有可能變成以後的「幸虧」。

如果我們能用這樣的心態面對未知的一年,這個年不管發生什麼事情,都絕對可能是法師所說的「大好年」。

轉化心境,重新思考 主:如何讓「不幸」變成「幸虧」?以近年來說,世人印象最深的事,莫過於「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

在這個「不幸」裡,我們能看到怎樣的「幸虧」?從這個「幸虧」裡,大家如何透過共同的行動,來創造一個大好年? 師:對我個人來說,九一一事件讓我有機會奉獻。

九一一事件發生後沒多久,我就到了美國,並應許多西方團體之邀,進行多場演講,也有新聞記者來採訪,這讓我有機會奉獻。

對全世界來講,九一一事件是一個爆炸點,而不是突發事件。

它就像一顆汽球,充氣久了,最後一定爆炸。

九一一事件後,全球都在討論如何解決恐怖主義造成的問題。

例如捉拿賓拉登,如果捉到賓拉登,要將他碎屍萬段,這對問題的解決沒有幫助,因為主要的問題沒有化解,去掉一個賓拉登,第二個、第三個還會再來,恐怖事件可能還會繼續發生。

所以,重點在於檢討恐怖事件發生的肇因是什麼。

二月份時,我應邀出席世界經濟論壇,這個以經濟議題為主的會議,本來是不可能有宗教師或佛教徒出席的;但這一次,開會地點從瑞士改到紐約,讓我有機會表達多元化的文化、宗教是未來的趨勢,還有關於基本教義派問題。

其實不只宗教上有基本教義派,政治上也有基本教義派,任何一種思想都有它的基本教義派。

九一一事件發生後,全世界都在思考,如何為人類的未來,提供更好的觀念、更好的作法,如何幫助那些堅持基本教義派的人士,接受多元的文化。

假如沒有九一一事件,世人對這個問題恐怕都還在迷惘中,從這個角度來看,九一一事件對二十一世紀、對人類的未來,是正面的。

主:所以,九一一事件本身雖是不幸事件,但是幸虧有這個不幸,讓我們重新思考:為什麼有那麼多種族、宗教間的仇恨?這些仇恨有沒有辦法化解?我們如何以行動落實多元化的趨勢?如何以更包容的心,面對所謂的「多元」與「分歧」?回歸到人身上,人對人的尊重,應如何彰顯? 談到尊重,想請問張博士,就妳個人的背景經驗,台灣人在待人的包容與尊重上,與國外人士相較,有何差異? 張:我們小的時候,早上起床穿衣服時,媽媽會說:今天要穿的衣服已經幫你配好了,趕快去穿。

可是美國的父母,早上起來會問孩子:你今天想要穿什麼?美國人的孩子從小比較受到尊重,因此長大後自然也會尊重別人;台灣的孩子因為從小缺乏這樣的訓練,所以長大後尊重心就少了些,這是我覺得很可惜的事。

「尊重」來自心理學家講的「同理心」──我不一定贊同你,我不一定欣賞你,可是我瞭解你──我們不一定要喜歡世界上每一個人或他們的行為,但至少我們要尊重他們,並給予他們被尊重的權利。

師:這就是「將心比心」,也就是中國人講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中國人做人的基本常識。

對佛教徒來講,這叫做「慈悲」,也就是不傷害他人。

現在這個社會的狀況,是處在一個過渡時期,所以凡事不必看得太過悲觀。

例如,記得三十年前,我在日本留學的時候,當時日本對於「知的權利」這個名詞和觀念,還有爭議。

媒體都在爭取「知」的權力,但在民間也有一些學者,質疑「知的權利」有沒有邊際?把所有人的隱私全部曝露在大眾面前,這樣子會不會因為失去對人的尊重,連帶失去人性的尊嚴? 任何人都有知的權利;但每一個人也應該有不被人「知」的權力,所以知的權利應該有個限制。

目前,台灣在法律上對「知的權利」沒有一定的標準和限制,這個觀點又被媒體界運用得過於氾濫;但是經過一段時間後,大家對此就會有所反省,我想媒體界是有自省的能力的。

另外,為什麼媒體界會專門挖掘負面的新聞或畫面?是為了給大眾看,因為大眾喜歡看,所以媒體就供應這些東西。

媒體是供,大眾是需,這種供需是互動的,大眾對於媒體製造的新聞,往往照單全收。

我看到一些人,雖然在罵那些八卦雜誌,但他們還是會買一本來看,結果雜誌的銷路反而愈來愈好,這些雜誌就提供大眾更多所謂的「知的權利」。

主:剛才張博士談到了「同理心」,法師則提到了「將心比心」和「慈悲」、「智慧」。

至於一個人的EQ要如何和佛教的「慈悲智慧」連結,才能達到自我提昇? 自省,人格提昇的第一步 張:我覺得情緒上的障礙,心理學是治標的方法,而哲學和宗教才是真正治本的方式。

我們一般人若還達不到宗教家的情懷,就可以先從心理學家建議的角度著手。

心理學家認為,成熟人格的第一要件,就是要有自省的能力。

我們不會每天出去收人家的垃圾回來,放到自己家裡;也不會一股腦兒把別人的情緒垃圾裝在自己的腦袋裡,這說明了人要有自省的能力,才不會一窩蜂地盲從。

此外,未來一年,我們要有很好的心理準備,不管發生什麼事情,都要換一個角度去看它,這樣才能發揮慈悲心,讓自己可以真正放下不必要的怨恨和其他情緒,得到真正的大智慧。

主:法師常告訴我們「慈悲沒有敵人」。

看到過去這一年來的紛亂,很多人彼此樹敵,我們要如何落實「慈悲沒有敵人」,用好的EQ來迎接未來? 師:「慈悲沒有敵人」是我講的,但是大家願不願意接受,我就不知道了。

很多人也用這句話,但遇到敵人的時候,還是恨死對方! 所以,我們要隨時反省,當心裡恨一個人時,就像心裡打了個結,是很不舒服的。

如果是對方不好,傷害了我們,我們為什麼還要讓自己不舒服,自己懲罰自己呢?從這樣的一個角度來看,就算是一個自私的人,也不應該怨恨別人。

我們應該反求諸己,這才是最可靠的。

希望從環境、對象上得到公平的回應,會是很渺茫的,因為如果自己都不能掌握自己,又怎麼能夠掌握環境、掌握對象呢?    獅子魚/Xuite日誌/回應(0)/引用(0)聖嚴法師開示:一定要看破紅塵之...|日誌首頁|聖嚴法師開示:禪與生命潛能的開...上一篇聖嚴法師開示:一定要看破紅塵之後才能學佛嗎?...下一篇聖嚴法師開示:禪與生命潛能的開發...回應 平安喜樂 全部展開|全部收合 認識未知的自己~獅子魚swf音畫圖文小品框框的家~部落格版型版型示範測試 hn85950633's新文章教你十招動作,一生受用無窮裝作很幸福不貴的貴人富足人生心是快樂的根只要點擊文字,穴位就會跳出來閃動如何避免壯年得癌**不要用修行傷你的心/大寶法王你早該知道的藥物真相:『藥愈吃,病愈難好』!教你正確存骨本?!(林杰樑醫師)緩解頭疼秘方 關鍵字 全部展開|全部收合 加我為好友日誌相簿影音 好友動態 [此功能已終止服務] 賽斯書賽斯資料目前均保存在耶魯大學圖書館,賽斯書探討的範圍涵蓋了心理學、超心理學、醫學、物理學等,都是最具原創性的觀念。

1.早期課1 2.實習神明手冊 3.靈魂永生 4.個人實相的本質 5.靈界的訊息 6.未知的實相(卷一) 7.未知的實相(卷二) 8.心靈的本質 9.個人與群體事件的本質 10.夢、進化與價值完成(卷一) 11.夢、進化與價值完成(卷二) 12.夢與意識投射 13.神奇之道 14.健康之道 唐立玲建立你的名片貼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