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ntianism - 康德學派 -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名詞解釋: 康德學派乃以康德學說為宗的哲學,其主要的論點源自康德。

康德(Imm. Kant, 1724~1804)乃德國近代哲學家。

其思想一則受理性主義的影響,再則受經驗主義的 ... 回首頁 網站地圖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詞彙查詢 下載專區 詞彙建議 審譯會 × 請輸入您的使用者帳號密碼 帳號 請輸入註冊的email。

密碼 密碼英文字母有分大小寫。

登入 離開 釋義 翻譯 回簡目列表  修訂/勘誤建議 單筆輸出 康德學派 Kantianism 溫明麗 2000年12月 教育大辭書 名詞解釋:  康德學派乃以康德學說為宗的哲學,其主要的論點源自康德。

康德(Imm.Kant,1724~1804)乃德國近代哲學家。

其思想一則受理性主義的影響,再則受經驗主義的影響,於一七八一年提出〔純粹理性批判〕。

該書表現康德對知識論之探討,批判與補充。

康德認為知識之所以可能,乃人的感官對於時空先具有先天普遍的直觀,透過時空的先驗形式,人類的感官得以認識事物。

其次,理性乃透過悟性對人類感官所統攝之實質,依照思想之「量」、「質」、「關係」與「狀態」的範疇綜合成「概念」。

  康德繼〔純粹理性批判〕之後,提出〔實踐理性批判〕。

若以〔純粹理性批判〕所處理的是自然客體世界,〔實踐理性批判〕即探索以人為主體的道德世界。

在〔實踐理性批判〕中,康德設定自由意志、神與靈魂不朽之必然存在。

除了自由意志對於「斷言令式」(CategoricalImperative)之自由選擇遵從與否之判斷外,神與靈魂不朽均無法在實體經驗界獲得證明。

然而神與靈魂不朽卻又涉及道德判斷之「良心」之內在性目的,或稱為行德動機,在道德哲學中未具真正實質性內容,只是形式性道德令式。

就此而言,自由意志與神或靈魂不朽之區分,便凸顯理性與實踐間衝突或不一致之可能性。

  為解決理性與實踐間之內在衝突,康德提出〔判斷力批判〕。

同時,康德以其所建構之四大範疇範限判斷力批判之本質。

詳言之,美學中談美是不具任何特定目的的純觀賞;此觀賞之感受雖是主觀性的,但卻是具普遍性的;因此在關係上,美的判斷是一種無目的之目的;而美的狀態又必然地建立在共通性、共同感上。

  康德哲學統合了理性與經驗學派之論點,並開啟力行之實踐哲學,並為超驗理性設立形式判斷標準。

其論點雖仍有缺失,但對其後德國之觀念論影響甚鉅。

故舉凡採取康德之批判理性與方法,或具康德哲學理念之哲學,均稱號「康德學派」。

康德學派 Kantianism 以Kantianism進行詞彙精確檢索結果 出處/學術領域 英文詞彙 中文詞彙 以康德學派進行詞彙精確檢索結果 出處/學術領域 中文詞彙 英文詞彙 引用網址: 推文 評分 評分 相關詞彙 詞彙建議 學術名詞 新康德主義 Neo-Kantianism 新康德主義 neo-kantianism 暫無建議訊息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