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情緒」演化史:從自我適應到與孩子內心溝通 - 關鍵評論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情緒是一門複雜的科學領域,包含對文化、心智歷程以及大腦機能的研究。

相關動物研究指出,人類不是唯一有感受的生物,動物面對危險會產生戰或逃或僵 ... 集團資訊關於我們集團介紹我們的團隊旗下媒體關鍵評論網everylittled.INSIDE運動視界Cool3c電影神搜未來大人物歐搜哇旗下節目多元服務Ad2Taketla拿票趣關鍵議題研究中心Cr.EDShareParty與我們合作內容行銷與廣告業務異業合作加入我們新聞中心2018/02/25,科學PhotoCredit:jorisamonen@PixabayCC0 精選書摘TNL精選書籍,讓你站上文字巨人的肩膀,遠眺世界。

看更多此作者文章...訂閱作者收藏本文文:丹尼爾・席格(DanielJ.Siegel,M.D.)、瑪麗・哈柴爾(MaryHartzell,M.ED.)大腦邊緣系統能調節身體機能、內在狀態,並和社會連結情緒是一門複雜的科學領域,包含對文化、心智歷程以及大腦機能的研究。

相關動物研究指出,人類不是唯一有感受的生物,動物面對危險會產生戰或逃或僵的行為和心理反應。

這些反應看來非常「情緒化」。

然而,在動物王國裡,哺乳類動物演化出一套複雜的溝通方式,跟同類進行內在狀態的交流,這使牠們成為一個獨特的群體。

從這層意義來說,情緒是一種內在歷程的反映,而且能跟同類進行外在的溝通和交流。

伴隨著這種溝通和交流的是負責中介情緒和動機的相關大腦系統,也就是大腦的邊緣系統(limbicsystem)。

保羅・麥克林(PaulMacLean)提出「三腦一體假說」(triunebrainhypothesis)闡述他的觀點。

即大腦是由獨立又相互連結的三部分組成:位於最裡層的腦幹、處於中間層的邊緣系統,以及最外層的新皮質。

腦幹被視為最「原始」的大腦構造,也稱為爬蟲類腦。

隨著動物不斷演化,處於腦幹外層的邊緣回路被哺乳類動物繼承下來,逐漸發展為腦的一部分。

邊緣系統包括杏仁核(amygdala,調節重要的情緒,例如恐懼、憤怒和悲傷);前扣帶迴(anteriorcingulate,大腦的「營運長」,執行注意力分配的控制功能);海馬迴(hippocampus,調節外顯記憶,將脈絡形成記憶的「認知圖譜繪製者」);下視丘(hypothalamus,神經內分泌的調節場所,透過平衡荷爾蒙使身體和大腦進行溝通);眶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orbitofrontalcortex,把一連串作用過程整合起來,包括情緒調適和自傳式記憶)。

雖然邊緣系統沒有明顯界限,但各種神經回路確實傳遞同種類的神經傳導物質,也具有各物種的共同特徵。

邊緣活動的影響範圍很廣,下至腦幹區,上至大腦的第三層,即新皮質(neocortex,或大腦皮質)。

邊緣系統不僅能調節腦幹,還能調節跟環境尤其是社會環境互動時所產生的內在狀態,包括身體機能。

的確,邊緣系統的活動有助於解釋為什麼大多數哺乳類動物都對社會世界感興趣:因為社會交流可以幫助他們調節身體機能!與他人的內心世界溝通是哺乳類動物的能力之一,這也使我們成為一種精細複雜且好奇的社會動物。

隨著靈長類動物在哺乳綱這龐大階級裡不斷進化,大腦也進一步產生變化。

進化不僅是長出新構造,也指舊神經回路適應新的功能。

因此,邊緣系統最外層的眶前額葉和前扣帶迴區,也被認為是大腦不斷進化的新皮質的一部分。

新皮質在人類身上進化得最為徹底。

人類能夠進行高度抽象的感知、構思以及推理,是由於新皮質具有錯綜複雜的皺褶。

新皮質的運作,尤其是在大腦前額葉區域,能使我們靈活地思考,反思一些抽象概念,例如自由和未來,並且用語言向他人描述這些複雜的想法。

雖然語言本身並不能充分代表我們的想法,但是仍能使我們遠離實際的束縛。

這種自由能使我們進行創造或毀滅。

語言是一種強大的符號系統,能讓我們操控世界以及身邊的人,也可以讓我們跨越通常將彼此心靈阻隔的時空界限進行溝通。

古希臘詩人亞里斯多芬(Aristophanes)寫道:「語言能讓心靈展翅飛翔。

」新皮質使人變得開化,並推動人類文明不斷進步。

這個由腦幹、邊緣系統以及新皮質組成的「三腦一體」架構,可能會讓人以為進行抽象推理以及使人開化的新皮質是大腦發號施令的地方。

事實並非如此,至少情況不是如此簡單。

我們已經知道,推理思考會受到情緒以及身體作用過程的深遠影響;新皮質的活動也受到邊緣系統和腦幹神經活動的直接影響,因此較「高層次」、進化較為徹底的新皮質本身並不發號施令,跟社會、情緒以及身體運作相關的其他大腦區域,會直接形塑新皮質的抽象感知和推理思考。

大腦透過情緒和社會相連結幾乎所有哺乳類動物都有社會連結,這在母親和初生幼仔之間表現最為明顯。

哺乳類動物的大腦邊緣區包含兩種重要過程:(a)維持原始的「身體——大腦」機能的平衡,例如:心跳、呼吸、睡眠週期;(b)從外界接收資訊——尤其是從其他哺乳類動物的社會世界。

杏仁核對知覺以及面部反應的外在呈現具有重要作用,並且對於調節情緒來說也非常關鍵。

這種雙重的內——外機能會使哺乳類動物具有一種獨特的趨向:我們都很關注其他個體的內在心理狀態——尤其是親代對子代的關注。

這種趨向使得親代能夠發展出一套均衡方法,調節子代的心理狀態,而且也體現在老鼠、猴子以及其他靈長類動物(比如人類)身上。

像爬蟲類,兩棲類以及魚類等低等動物,缺少進化的邊緣回路,因此不會對同類的內在心理狀態大驚小怪,也不會像哺乳類動物一樣,進行有情緒反應的社會生活。

相較之下,人類能與他人甚至其他哺乳類動物進行情感交流,包括現在或許就坐在你腳邊的狗狗。

鏡像神經元能辨識他人心理而有所反應PhotoCredit:Depositephotos所有哺乳類動物都依靠高度進化的邊緣回路來「解讀」同類的內在心理狀態;除此之外,靈長類動物似乎已經發展出一種獨特能力,產生與同類相似的心理狀態。

當靈長類動物看到同類做出有意圖的外在行為時,牠們會表現出特定反應。

由於人類進化出獨特的大腦新皮質和語言功能,所以不僅能夠意識和調和心理狀態,還能推測他人內心的想法。

目前我們正慢慢揭開讓這種不可思議的社會功能得以發生的神經運作原理。

大約十年前,「鏡像神經元」首次在猴子身上被發現,在人類身上發現則是後來的事。

神經科學家這項振奮人心的發現,在同理心、文化和人際關係的本質研究領域裡引起了一連串令人振奮的話題。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文化、大腦與發展中心」的馬可・亞科波尼(MarcoIacoboni)與其他研究人員在人類身上發現了鏡像神經元,而他的同事目前正在研究鏡像神經元在跨文化情感以及社會生活上如何發揮作用。

我們可以從鏡像神經元進一步看出,大腦如何進化成一個複雜連結體。

社會動物可以解讀彼此的外在表情和內在心理狀態,因此透過進化而生存得更久,這也使得鏡像神經元讓我們容易而準確地對他人的心理做出反應。

這種在社交環境中「解讀心理」,決定他人是敵是友的能力,有著深遠的生存價值。

因此,我們具有遺傳而來的同理心,也擁有心理感知能力,兩者都根植於進化的過程。

鏡像神經元系統的強大作用之一是幫助我們理解社會經驗。

同理心讓我們把自己置於他人的立場上,我們會透過鏡像神經元系統在內心產生的狀態,來獲知他人的心理狀態。

另外,理解他人的情緒跟我們的覺察力以及對自身的理解都有直接關係。

對親子關係而言,當父母擁有心靈直觀能力,能察覺自己及他人的內心並表達出來,似乎就具備心智的連貫性,而這種連貫性跟孩子的健全發展有關。

不過就目前所知的知識來說,我們還不知道親子關係良好或欠佳(讓孩子健康成長或為孩子帶來傷害),是如何對鏡像神經元系統產生影響和作用。

關於這種系統在親子間日常同理互動中如何作用,或者對成人理解自己生活、敘述生命故事的方式有什麼影響,我們也不得而知。

這些問題都是這激勵人心的新興領域裡值得研究的面向,並且未來可能會有所成果。

兩人心意相通=彼此大腦神經整合一致許多進行情緒研究的學科領域認為,這種難以捉摸的過程具有整合的功能。

有些學者認為情緒把生理(身體)、認知(資訊處理)、主觀(內在知覺)以及社會(人際互動)這些作用過程連結在一起。

部分學者則分析了情緒調節與被調節之間的關係:情緒對心智具有調節作用,同時也受到心智調節。

臨床醫生發現他們試圖描述情緒時,會陷入一種思考循環狀態:當你對某件事有強烈感受時會萌生情緒;而感受則會在你有情緒時產生。

研究人員和臨床觀察者在思考情緒時,總是陷入這樣的概念循環,原因或許是他們一直在描述全貌的一部分——正如盲人摸象的古老故事一樣,而全貌又和人的情緒跟神經整合的作用過程有關。

整合作用就是在一個龐大系統裡把各自獨立的部分連結在一起,神經整合則是神經把身體及大腦某一區域的活動與另一區域連結起來。

在大腦內部,所謂的「聚合區」(convergencezones)擁有分布廣泛的神經元,它們會延伸到大腦的不同區域,把各區輸入的資訊聚集起來,形成一個機能性的整體。

前文描述到的聚合區包括眶前額葉皮質和海馬迴。

聚合區對大腦不同區域的神經活動有整合作用。

其他神經活動則由胼胝體(一種帶狀神經組織,負責大腦兩半球之間神經資訊的傳遞)負責整合。

另外,小腦也負責把廣泛分布的不同區域相互連接。

而上文提到的杏仁核,也含有大量的輸入和輸出神經纖維,能夠連接感知、肢體動作、生理反應以及社會互動這些不同的元素。

把情緒視為一種神經整合的結果,能讓我們思考情緒對個人各項機能的廣泛影響。

這也能讓我們明白,大腦調節正常可以使各功能保持平衡,但若受到損害,就可能發生情緒調適紊亂,後果就是「無法整合」。

在人際互動中,當我們的心理處於整合狀態,就可以在情感上跟雙方產生連結。

這種心心相連的結果,發生在個人主觀的內在心理狀態得到另一人的尊重,並且對方有所反應的時候。

我們會感到自己在對方的心裡占有一席之地,而這種情形可以視為兩人大腦活動的整合:本質上是神經的整合,外在表現則為人際互動。

相關書摘▶理解這些創造內在世界的「心智元素」,對親子之間的對話有益書籍介紹本文摘錄自《不是孩子不乖,是父母不懂!腦神經權威×兒童心理專家教你早該知道的教養大真相![暢銷修訂版]》,野人出版*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丹尼爾・席格(DanielJ.Siegel,M.D.)、瑪麗・哈柴爾(MaryHartzell,M.ED.)譯者:李昂審閱:吳治勳、楊啟正父母不是神,也會犯錯、生氣、不知所措!為什麼明明很愛孩子,卻又常常氣他氣得半死?小時候最討厭父母說的話,總是對孩子脫口而出?腦神經權威×幼教專家聯手stepbystep親子互動剖析×教養解決方案! 父母與兒時經歷創傷的自己和解。

同理孩子的真實想法,重新建立正面、健康的親子關係。

同時提升孩子大腦成熟度、社交互動經驗!讓孩子學會辨別情緒並能體諒他人,在身心平衡中成長!兩位作者先從父母角度、自身經驗出發,再從專業領域——「腦神經科學」與「兒童心理發展」進行分析,為人父母者為何會陷入不能解決的教養困境?總過度糾結於生活中的問題,常受情緒影響而反應過度,卻忽略了孩子是該受到照顧的對象。

為了孩子的成長發展,本書以「29個教養練習題」引導父母透過自省與回頭檢視自身的童年經驗,提醒父母在每個判斷的當下應該有意識地選擇自己的行為;再透過「9個大腦運作VS.教養模式」深度剖析左右腦運作差異、孩子的生理心理發展。

從心理、生理雙向角度出發,分析大腦「記憶」的過程,找出「過去」如何影響現在!更透視易怒、不耐煩是「過去包袱」的行為表現,正視它才能不受操控,達到「親子共好」的互動關係!PhotoCredit:野人出版責任編輯:潘柏翰核稿編輯:翁世航 最新發展:如何培養兒童的同理心?「假想友伴」是心智發展的關鍵3年前理解這些創造內在世界的「心智元素」,對親子之間的對話有益3年前如何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假想友伴」是心智發展的關鍵3年前Tags:情緒大腦邊緣系統三腦一體假說新皮質哺乳類動物語言鏡像神經元同理心心理感知能力大腦神經聚合區不是孩子不乖,是父母不懂More...成為會員,在關鍵評論網暢所欲言成為會員成為會員【重啟核四公投QA】爭議超過20年,核四當初蓋到哪了?沒有它台灣會缺電嗎?1則觀點【公投民調】6成民眾會投票但所有人投票意願都降低,哪個黨的支持者「不跟著黨投」?2則觀點今日新增本土1例舊案、境外移入11例,指揮中心公布防疫旅宿4大強化作為1則觀點我是金山高中退休教師,這是當地居民與萬年核廢料共伴的心情4則觀點保護動物還是寵物?鼓吹修法將虐待動物加重刑責之前,必須考量這三個面向1則觀點科學的藝術家:從未忽略一點,現代繪畫的天才秀拉1則觀點台積電日本設廠:西進、南向接著北伐,台灣黑熊、熊本熊「一家親」是否真能接回斷鏈?1則觀點顏寬恒輿論戰法想複製「韓國瑜套路」,很明顯低估了輿論的監督力量1則觀點【TNL沙龍本週議題】來看看「公投」觀點調查的結果,分享你的想法!3則觀點零距離科學:曾生存2000萬年,超級掠食者「巨齒鯊」為何滅絕?1則觀點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