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這才是心理學@ Northern Light - 隨意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普心作業...老實說我也不知道我在寫什麼但書是非常有啟發性的倒是真的 這次閱讀的書籍是《這才是心理學》增訂版,在書中我覺得有相當大的篇幅先說明一個科學的思考方法 ... NorthernLight日誌相簿影音好友名片 201110161521讀書心得-這才是心理學?文藝普心作業...老實說我也不知道我在寫什麼但書是非常有啟發性的倒是真的    這次閱讀的書籍是《這才是心理學》增訂版,在書中我覺得有相當大的篇幅先說明一個科學的思考方法,再以心理學作為例子,讓我們了解人們在解讀、分析一件事情的時候會有什麼樣的錯誤,而我要討論的是第五章:相關和因果,這一章主要說明當兩件事情具有相當程度的相關時,可能其實是受到許多不同的因素直接或間接影響,讓一般人產生誤解,讀這一章節的時候,會有一種很神奇的感覺,因為有些相關性的聯想,平常我都沒有什麼想法,當作者歸納出來討論的時候,才發現很多事情絕對不像表面那樣單純。

   另外,因為太專業的術語感覺作成摘要的形式反而讓人搞不清楚他想表達的東西,因此將以下幾個不同的相關或因果關係例子舉出,分為第三變數、方向性問題、取樣偏差等項目。

   癩皮病-污水案例中的兩個變數的相關,並不足以說明它們之間有某種直接的因果關係;這一事實說明的,很可能是與這兩變數都相關的第三個變數造成兩者的相關,而這個第三變數並沒有在研究時被察覺及加以測量。

癩皮病逝與社經地位(及飲食營養,這個病的真正原因)相關,而社經地位又與污水處理與否有關。

癩皮病和污水的這種相關通常稱為虛假相關(spuriouscorrelations),因為兩者出現的關連,並不是由於兩個變數之間存在因果關係,而是兩變數均與第三變數相關所致。

   上面是作者為第三變數所做的例子,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像我們在做一些物理實驗時,平常就是相當強調操縱變因和控制變因上的穩定,但要是這些東西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那就會變得很複雜,就像推動第一個骨牌而導致最後一個骨牌倒了,我們也沒辦法說他們兩個是相連的,雖然在學校裡面,這些實驗的理論和操作過程都已經被規定好了,所以我們一開始就知道這個實驗會所探討的是哪些因素間的影響,但是,一旦到了最新科技上的研究,就會有很多我們原本所不知道的事情,這樣子對於一些小錯誤的修正,就得考慮非常多的可能,而不是單純發現一個和它有高度相關的因素了,若無法找出根本的原因,恐怕只會造成更大的錯誤。

   今天我們已經很清楚,人們從這一個相關推論出的由眼動到閱讀能力的因果關係,恰恰與實際情況相反。

無規則的眼動不會導致閱讀困難;而是閱讀速度慢、理解困難導致無規則的眼動!小孩子在識字水準和理解力提高的過程中,眼動會逐步趨於有規則;相反地,訓練孩子的眼動不會提高他們的閱讀水準。

   這一個則是關於因果順序的例子,作者稱為方向性問題,文中舉了好幾個例子,但我覺得這比上面的第三變數要來的容易發現,有些東西可能一看就會覺得好像顛倒過來了,下意識會感到這樣的邏輯很奇怪,當時他們認為眼動能夠提高閱讀水準,透過這實驗等等來證明兩者的相關程度,我個人在讀的時候是一下就知道問題出在哪,我覺得應該和當時的科學發展有關,不完全是他們誤判了因果順序,當時也許科學家還並不了解閱讀能力的發展應該更跟腦部活動有關,當然我們對這個也沒有什麼研究,沒有能力對閱讀能力的探討發表意見,不過很多現在人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對當時來說都還在探索的階段,才會有這樣的問題。

   取樣偏差以兩種途徑作用於各州的SAT分數。

首先,有些州立大學入學的要求是看美國大學入學考試(AmericanCollegeTesting,ACT)的分數,而不是SAT。

因此,這些州參加SAT考試的都是想到其他州讀書的學生,而能夠去外地讀書的學生往往家庭條件比較好,學業能力也高於該州平均水平。

這就是為什麼會出現密西西比州的差異情況:在密西西比州只有4%的高中生參加SAT測驗,而加州則是47%(Powell&Steelman,1996)。

   第二個取樣偏差則微妙得多。

在一些教育系統發達的州,許多學生喜歡讀完高中以後繼續讀大學深造,所以在這些州中,很高比例的學生――包括相當一部分能力稍差的學生――也都參加了SAT測驗。

而在一些輟學率高、教育品質較差的州,只有較少的學生想讀大學,因此,這些州最終參加SAT的學生僅僅是最有能力上大學的那群人。

這樣一來,當然是這些州SAT的平均分數要高於那些報考比例大的州。

   這個例子我乍看之下一時沒辦法反應過來,多看幾次才了解到是抽樣對象上的問題,總覺得對於美國教育制度上不太了解,理解的時候也有點小困難,而且既然有這樣的取樣偏差,就讓人產生「為什麼不用別的考試結果呢?」的困惑,當然實驗上有自己的考量,只是感覺應該也是可以分析更多東西才是。

   首先講中間那小段的第一個取樣偏差,我覺得他把4%和47%的數據放在這一段讓我有點困擾,假設我今天看到的是兩州的平均成績,以及兩州參加測驗的比例,我應該會先聯想到第二個取樣偏差那部份,會覺得所謂47%就是包含了比4%更多成績普通的人,所以當然比不上另一州的頂尖學生。

而關於到其他州讀書的因素,也是對美國文化不甚了解,可能只會覺得蠻有道理,但對這個分析沒有太多感受吧!    再繼續第二個取樣偏差,在上述心得,我認為這一項可以從參加比例看出,但忽然發現自己的言論好像沒有跟教育系統有任何連結,這樣說起來,這一項確實是比較微妙的,因為即使知道參加比例比較多,也不能說明什麼,而「因為教育發達,所以高比例的學生都想要升學」這個說法完全說服我,我覺得他也同時觸發很多事情,比如說因為教育系統的發達,那些能力普通的學生,雖然沒有很好的成績,但很明顯地,他們擁有較高的學習意願,不論是跟升學或者到外地求學相關,這是除了成績以外一個蠻大的影響,也連帶影響到升學以後和就業的狀況了。

   韋納(Wainer,1999)講述了二次大戰中的一個故事,也讓我們想到取樣偏差邪惡的一面。

一個飛機分析師想透過分析出擊後返航的飛機被子彈擊中的彈孔分佈,以確定在飛機上安放加固防彈層的位置。

經過分析後他認為,應該將防彈層安置在返航機上沒有被子彈襲擊的位置,而不是在被子彈打得千瘡百孔的地方。

他的理由是,子彈應該是均勻地襲擊飛機的各個部位。

所以,如果一架飛機能返回,就表示這架飛機被子彈擊中的地方必定不會對該飛機造成致命損傷。

那些沒有但孔的地方,看來都是要害,因為被擊中該處的飛機都沒能返航。

因此,防彈裝置應該安裝在返回飛機中沒有被子彈擊中的部位!    最後這是我在這一章節最喜歡的例子,因為他的思考模式相當特別,只能承認我個人應該一時三刻沒辦法下這樣的結論,說起來我覺得最關鍵的想法是:「子彈應該會均勻擊中飛機的各個部位」,因為忽然看到他想要做的事情時,很容易第一直覺以為他要分析的是飛機哪個部位最容易被打到,而不會想到墜毀的飛機和它被打到的部位之間有何關聯,反而是彈孔越多的部份,越顯是那個部份根本不需要加強。

   《這才是心理學》這本書雖然是在講心理學,我覺得學到更多的是與科學相關的那部份,看完之後不僅是對心理學上的各種實驗有進一步的了解,在面對媒體讓我們看到的一些統計調查等數據時,更能從各種不同的角度思考這其中的陷阱以及他的真實性,其實我對心理學與思考模式這兩者之間的關係還相當不了解,只能說,總覺得他們兩個是互相影響的,這本書好像是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觀察大眾在面對許多資訊時,會有怎麼樣的想法與陷入何種謬誤中。

fill0209/Xuite日誌/回應(0)/引用(0)沒有上一則|日誌首頁|沒有下一則回應 加我為好友日誌相簿影音 fill0209's新文章病人生活上班生活上班生活一張照片面試初體驗討厭最近2015北電年末 全部展開|全部收合 關鍵字 fill0209's新回應沒有新回應! 歡迎認識他們=)陳雋弘貧血的地中海 廖文強Chris'Studio 那我懂你意思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