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三)日常法師第五十一卷A B面 - 新浪博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三)日常法師第五十一卷A B面_华严卍行者_新浪博客,华严卍行者, 加载中… 加载中... http://blog.sina.com.cn/qjulitxgw520[订阅][手机订阅] 首页 博文目录 关于我 个人资料 华严卍行者 微博 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0 博客访问:134,061 关注人气:120 获赠金笔:0支 赠出金笔:0支 荣誉徽章: 相关博文 更多>> 推荐博文 查看更多>> 正文 字体大小:大中小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三)日常法師第五十一卷A B面 (2010-10-0122:15:22)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五十一卷A面     然後拿佛的情況來說,你覺得我們供他,佛真的來享受這個東西了嗎?佛要吃我們那個水嗎?不要說佛,我們世間最美的東西,這個諸天看起來,那簡直是你不能接近的;有很多人在定中或者菩薩的加持,他一離開這個世界,然後呢就得到清淨,再回過頭來覺得這個世間猥濁不堪;那諸天尚且如此,到了佛的境地我們最好的東西供他,他就吃了嗎?這一點我們要瞭解,是我們的恭敬心去供他的,這個概念很重要。

所以佛世有這麼一個公案,那時阿育王是個小孩子,看見佛來了,他正在玩那個沙,拿那個沙去供了佛,然後呢得到這個果報。

這個沙就能供佛了嗎?你們懂不懂這個意思?這個概念要很清楚,所以以後,凡是碰見這種情況的話,遇見這種情況,你如果不太清楚的話,不要妄加是非,拿我們的是非去判別,碰見這一種情況你只能有一個存疑,最多說這情況我覺得怎麼樣,不要拿我們現在所知道的一點告訴別人,要這樣、要那樣,這個基本。

就算我現在告訴你們的這個,這是個原則,我們要把握得住。

所以凡是這個清淨的任何時刻,任何時候拿你的恭敬心去供養總沒有錯,這是一種情況;還有一種情況呢要記住,有的時候我們自己懶惰,馬馬虎虎,看見人家做,還拿自己的理由去否定人家,那是更糟糕更糟糕。

所以他前面說淨水以上,實際上呢這是真正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我們清淨心、恭敬心,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呢,前面說皈依,說佛是唯一的皈依處,到了後來又說正皈依是法,那麼這個矛盾在什麼地方?你們不了解的請舉手?這彼此間是有矛盾的,不了解的請舉手;那麼剩下的了解的,你們說這個矛盾在什麼地方?你們說說看,有沒有矛盾?首先說這兩種有沒有矛盾?說有矛盾的請舉手,那麼是沒矛盾了,剩下來的幾位,沒矛盾怎麼解釋?你們了解的人說說看。

其他的沒有幾位,有幾位沒舉手的表示了解了,你講講看,沒關係?(答)好,請坐。

還有沒有其他的意見?好,坐著說、坐著講。

(答)好,還有沒有其他意見?那麼原則上面這種話都說得通,不過針對著這個問題的解答並不圓滿,所以我們要把握住這個問題的中心在什麼地方。

真正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你把它中心把握住了,那麼剩下來的枝葉問題都沒問題。

像剛才這兩種解釋,是,可以,平常的時候是理由之一,但是並不圓滿。

這地方它前面告訴我們,佛是唯一的皈依處,這個皈依是指什麼?就是說我們自己有了痛苦,然後要找一個痛苦的人,做為我們皈依的對象,解決這個問題,那是指什麼?指皈依的人,對不對?所有的這個十法界一切有情當中,當然拿我們世人標準來說,還是說這樣的有情,這個有情當中唯一可以真正皈依處的只有佛,除了佛以外任何一個大師非所皈依處。

所以我們要了解,它前面講這個皈依,它這個界線在什麼範圍以內,它那個界線本身就限在說我因為得不到解決,所以譬如說:我現在去找醫生,有很多的醫生是個蒙古大夫;有很多西醫有很多人中醫,各式各樣的,那麼它要能幫你治病的只有自己能解決,在這種情況之下,你選擇的是這個,所以根據這個範圍之內所選的標準,不是其他的一切有情,而是這樣的,具足這樣條件的這樣的一個人,這個人叫佛。

清楚不清楚?那麼然後呢,你皈依了佛;皈依了佛,進一步你為什麼皈依佛?是要解決苦,在解決苦這一個情況之下,你找的正皈依的對象,就確定如此,再沒有第二條路好走。

然後進一步說,皈依了佛,說你那目的是要解脫苦,那麼怎麼才能解脫苦呢?那個時候說:不是說單單皈依佛可以,是佛告訴你的法,然後呢你依法行持,所以從這個地方更深一層的探索到那個才是我們究竟應該依法行持的,所以佛是示道大師,指示我們說:他之所以成佛是依於法,反過來也說,他今天佛是什麼?以法性為身,他是跟法完全相應了的,所以你真正的所以選取他的話,他跟法相應,他為什麼跟法相應?如法行持。

現在清楚不清楚?所以我們任何一件事情,這個界線本身,你一定要辨別的非常清楚,否則的話你會弄糊塗。

關於這個詳細的情況,暫時我們還沒有講,等到以後慢慢的,所以如果有機會大家肯學,學到因明的時候,在這個裡邊會說的非常清楚。

我們往往會混淆不清、似是而非的把那個事情夾雜在一起。

平常我們談話也是一樣,大家談一個問題隨便一個人插進來,跟他風馬牛不相干的把它插進來,把那個問題弄得愈弄愈遠,所以你要把握住這個問題的中心在什麼地方,清楚不清楚這個概念?清楚不清楚?這個如果不清楚的,這裡不仔細說,等一下你們可以下了課或者什時候再來。

  那麼這地方還有一個問題,「皈依功德殊勝利益大,為何行者無法放棄小利,以至用功夫呢?」這倒是個好問題,說既然我們是了解了這個皈依的功德有這麼大的大利益,結果呢我們就偏偏沒辦法如法行持,而在這個小利益上面,眼前這種事情上面放不下,為什麼原因?這個以前也講過,那你們自己問問看,是,我們也曉得佛法好,乃至於皈依,乃至於這個出了家,為什麼還是放不下?所以先問問你們自己,你們好好的思惟觀察一下,其實這個道理講過好幾次,所以在這裡不詳細說它。

那麼這個今天我們繼續下去。

請翻到廣論一一八頁,昨天已經把業果的這個四個項目當中兩個講過了,第一個業決定一切,第二個業增長廣大。

那麼增長廣大這個基本的道理說明了,下面就是這一頁的第三段第八行。

  【「復次尸羅軌則淨命正見四中,後未虧損,前三未能圓滿清淨,少虧損者,說生龍中。

」】     進一步這地方有一件事情談一下,為什麼把這段話特別的插到這個裡邊來,這個有它的很大的原因的。

因為尤其是現在我們正規修學佛法的人,當我們了解了這個業果之間的必然性的話,是,我們會內心上面,會產生一種很大的震憾,也可以說對於好的人,會絕大的鼓勵;對不如法的人,會產生絕大的恐怖,那麼這個上頭告訴我們,不要這樣的害怕。

因為我們一個凡夫要想步步上升絕不可能一步登天,一定這麼次第慢慢慢慢的來,而修學的過程一定是先親近善知識,從他那個地方第一件事情要得到正知見,然後呢得到了正知見以後努力修改、修行,修行把以前錯誤的惡習慢慢慢慢的淨除,這個是它必需要的條件。

所以雖然你聽懂了,但是行持的的確確不是一下能夠改得過來的,我們現在看見很多人一下改過來,那是他已經有了多生多劫的薰習,這樣;只要你肯努力的向上,一定改得過來,假定說我們害怕而停在這個地方的話,並不是說你因為怕了,停在那裡不做問題解決了,你怕了停在這裡,永遠受無量無邊的大苦,所以在這個上面我們要理解到,只有一條路--只有向上努力,這樣。

那麼向上努力的時候你不必這麼怕,你真正重要的怕自己得不到正見以及得到了正見不精進,這個才是我們該怕的。

所以它下面特別告訴我們,如果說你真正如法修行,然後呢依照著這個戒定慧上去,雖然沒辦法把那個戒持得徹底圓滿,但是他不會墮落,這個條件就告訴我們,不是說你馬馬虎虎不會墮落,馬馬虎虎是一定墮落。

那麼換句話說這個條件他告訴我們,這讓我們了解,我們上去這個路線。

  【「復次尸羅軌則淨命正見四中,」】     這個四樣東西那就是我們真正持戒的時候,要想圓滿的具足四個條件。

尸羅整個的所說的戒法,也可以說整個的,那麼這個裡邊細別起來的話呢,是說軌則,軌則就是我們行、住、坐、臥每一個地方有它的儀則,說威儀,行應該怎麼行,坐應該怎麼坐,乃至於講話隨隨便便很多地方。

淨命呢,主要的是特別對我們活命,為了活命我們種種的行為,出了家什麼都放下了,全部精神來修學佛法,可是這個嘴巴還需要。

那麼往往為了這個事情產生很多問題,這個要想做得很圓滿不大容易。

正見,正知見這個是整個佛法的這個中心,也是戒律當中的中心,這個四樣東西當中如果你不能圓滿,最後指什麼?正見,正見沒有虧損,前面三樣東西雖然不能圓滿清淨,做得很好,而稍微有一點虧損的話,生到龍當中。

這龍是在六道當中除了人以外,牠唯一還能夠進學的,這龍,而且牠也不會受非常大的大痛苦。

當然不如人,但是比起三惡道來的話,宋龍是非常好的地方。

  【「海龍王請問經云:」】     引那個經上面來証明。

這個我們大藏經當中有這一段,我印象我記不住了,好像在這個海龍王請問經作則品第九當中,第九品當中有這一段話,不過我們現在的翻譯的這個經典跟本論上面引的,因為它輾轉的經過不同的翻譯所以文字不盡相同,內涵大概是這樣:   【「世尊我於劫初,住大海內,時有拘留孫如來出現世間,爾時大海之中,諸龍龍子龍女悉皆減少,我亦減少眷屬。

」】     說這個經上面,是沙羯羅龍王請世尊到龍宮當中去受供,然後呢請問佛法的一段對白,說世尊哪,我在劫初,劫初就是那個我們現在的賢劫之初,那麼住劫的時候,剛開始的時候,第一個佛出世的是拘留孫如來,那時候海裡邊龍,龍子、龍女都少,所以我、我自己的眷屬也少。

  【「世尊現大海中,諸龍龍子龍女,皆悉如是無有限量,不能得知數量邊際,世尊有何因緣而乃如此。

」】     現在,到了現在,這個大海裡邊這個龍子龍女是不曉得多多少少,數都數不清,說世尊哪,是什麼原因呀?那麼佛陀就告訴說:   【「龍王若於善說法毘奈耶而出家已,未能清淨圓滿尸羅,虧損軌則,虧損淨命,虧損尸羅,未能圓滿,然見正直,」】     這個注意一下,   【「此等不生有情地獄,死沒已後,當生龍中。

』」】     原因是為什麼?說那些人在佛世的時候出了家,善說法毘奈耶這不一定指戒,是指整個的佛的教法,聽從了佛的教法好心出家,出是出了家了,但是他這個戒沒有能夠圓滿清淨。

總的來說是尸羅,尸羅是整個所受的戒。

平常我們說戒的話,戒法、戒體、戒行、戒相,了解戒的整個的內涵是什麼?叫戒法;了解了以後然後你如法受持,然後呢得到這個戒體;得到了戒體以後依體起行,就是戒行;然後當你依體起行、行持的時候,自然而然這個戒行一定有它的儀相軌則。

比如走路有走路的樣子,然後講話,然後呢做每一個地方都有它的一定的樣子,這個時候叫戒相。

所以這個戒相是它表現出來的外表的形象,也可以說這個戒的末流;反過來雖然它是戒的末流,但是如果持戒是必然有必然有的,所以現在有很多人,說好像忽視戒相而談戒,請問你忽視戒相而談戒,你持的什麼戒?那只有你自己知道了,這個絕對沒有這件事情。

當然如果說你學定,這個得了慧,定共道共,那固然,那個時候你一天到晚安住在這裡,你當然你的戒相也不會亂,這個很清楚很明白。

所以現在我們要了解,這個戒的特質,戒相的確是末流;但是反過來說,你不因為說末流,說我持戒不重這個相,那又完全錯了。

這個概念我們要非常清楚非常明白。

那麼所以對這個戒法的正碓的了解,然後如法受持證得戒體,這個重要的是麼?就是正見,這個東西沒有壞。

可是因為你的無始以來的習氣還很重,所以有的時候不小心小的地方,總是沒有辦法做得圓滿、徹底,這個時候所以它軌則,然後淨命等等稍微有一點錯,所以這個時候說然見正直,不要看喔,這個戒不容易,不要我們這邊隨便說,我這個得正見,沒那麼簡單。

在這種情況之下,他,是的,不圓滿或者說乃至於破了一點小小的這種,他不會墮落到地獄當中,那麼怎辦呢?生到龍當中。

  說到要想圓滿持戒真不簡單!我在這個地方,也可以告訴你們有這麼一個公案。

這個傳佛法藏的迦葉尊者,阿難尊者,三祖是桑羅阿修尊者,那是個好了不起的大尊者;桑羅阿修尊者所渡的人,渡人無量,他每渡一個人,他就用那個竹籌丟在屋裡邊。

結果他一生渡的人,這個竹籌換句話說他有一個尺寸小小的一根,像我們那個竹籤一樣的一根,渡了一個人了他成就了,然後呢擺一個竹籤放在屋裡邊,像這樣的房子裝了好幾間房子,你可想而知是渡人無量,這麼一個大祖師。

那個時候他離開佛世大概是一百年左右,那麼那時候,他有一個老比丘尼,那個老比丘尼已經一百二十歲了,那個老比丘尼年輕的時候,小的時候曾經看見過佛,所以凡是那個大祖師,都對這個佛有無比的仰望。

有一天,聽說這個老比丘尼看見過這個佛,他非常歡喜,特別去拜訪她,然後呢這個老比丘尼,聽說這個桑羅阿修尊者要來拜訪,非常歡喜,他是個好了不起的大尊者,在那個時候的話,那是全國最了不起的,所以迎接他。

她迎接他的時候,她想試一下,怎麼做?她在這個進門口的時候,平常我們那個上面叫護限,門崁或者這個門崁鼓出來一點,那平常那個門崁是木頭做的,她下面挖一個洞,挖了一個洞以後,下面裝了一個缽,那個缽上面,實際上不一定缽,就是我們裝吃飯用的容器,裝了滿滿一缽的油,上面然後呢草什麼蓋好了以後,鋪得好好的,房子擺在上面。

然後桑羅阿修來了,別的人不從上面走過,那桑羅阿修尊者進去。

進去了以後,當然這種大尊者的走路這個安詳,那個行住坐臥每一個地方中規中矩,然後進來了以後問法,問法了以後談起這個情形,談起這個她就讚歎佛在世的情況。

那麼她進來了以後,她就把那個打開來一看,打開來一看以後那個老比丘尼就說:你看,這個佛世的時候,那個佛世的時候,有六群比丘你們聽說過沒有?那個六群比丘是專門搗蛋的,專門找漏洞專門犯戒,就這樣。

實際上那些都是菩薩示現,但是佛制了很多戒,就制了這個戒,他就找漏洞找這個地方又找麻煩去了,這個地方又找麻煩去了。

換句話說當時僧團當中最搗蛋那一批人,他們六個人,因為他們都是貴族子弟,他們就很好在一塊兒的。

這樣說當年她這個老比丘尼年紀還很小,她自己家裡的尊長供佛,那麼那次來的時候,佛弟子當中那個六群比丘也來,那麼她家裡邊的人也做了這麼一個事,他把那個油也擺在裡邊,等到佛來了以後,然後再走的時候拿開來看的話,那個缽裡邊的油一動都不動,滿滿一缽油擺在這個地方,這麼多人走進來這個油一動都不動,你們可以想像得到,他們這種威儀。

結果呢,現在那個桑羅阿修尊者是現在最了不起一個大尊者,就他一個人跑過來,挖開來看看,那個油都跑到外頭來了。

所以我們不要輕看這個這個戒相,換句話他心裡面,一定要有他什麼樣的東西。

平常你看,有很多人他坐在那裡無緣無故的腿就咚咚咚抖;站在那裡他那個腳會顛,他自己不感覺到的,這是什麼?那就他的心裡的行相,就是自己不安的行相。

現在說實在的,我們這個時候是每況愈下,一等一的大法師,你看他那個樣子實在是,平常我們也不談了,我以前也不懂,因為這是我當年開始我跟仁法師,他在那裡坐在那裡坐的樣子,他如果一坐他自然而然他也不擺,在那兒。

一個鐘頭就一個鐘頭,兩個鐘頭就兩個鐘頭,就這樣,我是很少看見這樣。

然後呢他自己在房間裡看書,看完了他累了,把眼睛一閉他就在那地方,他不會像我們這樣,他不會,他絕對不會,乃至於昏沉或者什麼,他都不會。

他任何情況之下坐在這個地方,他坐得很好,他覺得有一點不對了,站起來跑到外面去轉一下。

  以後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看見大陸上出來的一個比丘,那個時候他到美國去。

說起來我當年大家談談,我還覺得他怎麼出家了幾十年好像很多東西都不懂,儘管他不懂,但是他跑到你,不管他說話、走路、坐,你一看就叫你肅然起敬,所以這個東西的確有它實在特別的威儀,有它的威儀這個意義在裡頭,那麼這個地方我順便一說。

所以佛世的時候,那個時候像大智舍利佛尊者他入佛因緣,為什麼?就看見那個馬勝比丘在馬路上面走,走過去那個樣子的威嚴,他感到無比的感動。

當年舍利佛尊者是當年大外道頭,是絕頂聰明的人,一看就會得感受。

我們中國歷史上也是一樣,宋朝的大理學家二程夫子跑到廟裡一看,說:三代禮儀盡在於斯,就看見那些出家人。

所以我們現在說出了家,學了佛以後什麼都不在乎,走路的時候馬馬虎虎,隨便的時候,這個東西實在是非常糟糕非常糟糕,所以這地方說到這裡,特別提醒一下,尤其這個地方告訴我們,你只要正見圓滿,其他沒關係,你心裡面懷著這個念你就完了。

你說懷著正見,什麼叫正見?自己覺得我戰戰競競,實在是一點都不能差,雖然你這樣戰戰競競,但是因為你的習性使然,所以你不小心的這個自然流露,這個才是正見還圓滿,其他虧損了;絕對不是說我只要有正見,其他就馬馬虎虎就得了,那是一定墮落,那個根本就是個邪見,這是我要特別說明。

所以現在如果說我們能夠把握住正見步步上去固然最好,萬一你不得到正見,你能夠把那個戒相牢牢把握住,至誠恭敬說我現在慚愧我不了解正見,但是至少行相我看得見,你做到了,這個,雖然還沒有得到正見,已經跟正見相似,你就這個概念你上去的,你就不墮落,你只要真正的形象做得好,你有這個心的話,乃至於龍都可以不墮落,你可以保持人身,這個我們要正確了解的。

所以我們不要誤解了這個字。

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此復說於拘留孫大師教法之中,在家出家有九十八俱胝,金仙大師教法之中,有六十四俱胝,迦葉大師教法之中,有八十俱胝,吾等大師教法之中,有九十九俱胝,由其虧損軌則淨命,尸羅增上,於龍趣中已生當生。

」】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五十一卷B面   【「尸羅增上,於龍趣中已生當生。

」】     那麼這個經上面說完了,然後下面又說那個拘留孫大師就是賢劫千佛之首,那個時候不管是在家出家學佛的人有這麼多,第二個呢金仙大師,就是拘那含摩尼佛,第二尊佛,第三尊佛以及我們本師釋迦世尊,有這麼多俱胝是個大數字,那些人軌則、淨命有了虧損,就是行持小的地方沒做好,但是尸羅增上,就是因為他那個正見的力量,他這個力量很強。

所以我剛才說,我們雖然做不到可是我心裡說恭敬,我慚愧,懷著這個慚愧的心情我總要努力,雖然你想努力,因為習氣關係,在這種情況之下,他不會墮落,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

當你一無慚愧心的話,對不起,你那正見早就不知到那裡去了;凡是有正見的人絕對有慚愧心,正見什麼?見到自己,不要說正見,正知見,真正的嚴格的是正知見,正見兩個字很難說的,隨順於正知見的,換句話說我們了解我們在無明當中,我們了解我們在見思粗猛煩惱當中,所以才生死輪迥當中,那時候唯一皈投依靠是努力要學佛,要改善自己。

你處處地方覺得我,我是對,我是那樣,那不知道錯到那裡去。

當你了解我不對,那時慚愧之心就生起來了,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

由於這種力量,因為你一心恭敬,然後呢想努力修學佛法,這個力量的關係,那麼你將來或者已生當生,前面那些人已經到龍當中,現在那些人將來也會到龍當中。

  【「吾等大師,般涅槃後,諸行惡行,毀犯尸羅,四眾弟子,亦生龍中。

」】     也是這個樣。

  【「然亦宣說,彼等加行,雖不清淨,由於聖教尚未退失深忍意樂,增上力故,從龍死歿,當生人天。

」】     下面這個很重要喔!但是說他們的加行,就是他們的行持本身雖然不圓滿,但是由於聖教尚未退失,換句話說他那個正知見本身在,這個力量在,一心想學佛,這一點很重要。

這個我們檢查我們自己就對了,儘管你樣子,做得很好,但是你心裡邊不相應的話,這是騙得了別人騙不了自己,修行這個事情完全自己的,這個很重要,自己你心裡檢查一下。

聽那個教法有兩種心情,有一種聽了以後好歡喜、好慚愧,我要努力,我現在做不到,我要努力,時時警惕,這個就是我們應該的。

你只要有這個心,不要怕,真正現在我們修學佛法主要的就是這個;另外一種呢,聽了以後煩煩惱惱、苦苦惱惱,實在沒得辦法,只好在這個地方,那種情況,那就很可怕了,這個情況自己只要一檢查,就檢查得出來的。

所以說,前者這種聖教尚未退失,深忍意樂,他的內心當中就是這種,這個力量增上力故,由於這個力量的關係,這個力量他隨時隨地做錯了,他覺得慚愧,這個就是什麼?這個對於聖教的力量,增上力量,他處處地方的力量。

平常我們做過了,怎麼我又做不到,我要努力,他一直這樣去想,這個情況之下,他在生雖然做不好,他不會墮落三惡道,然後呢到龍,龍當中完了以後呢,這個力量讓他生到人天。

下面還有一個好處。

  【「除諸趣入於大乘者,一切悉當於此賢劫諸佛教中,而般涅槃。

」】     生到龍當中以後,他一定在這個賢劫當中,賢劫有千佛,我們下面還有九百九十六尊,那一定會涅槃,換句話說這個是什麼?証得羅漢果。

有一個話,「除諸趣入大乘」,這種例外,這個例外什麼?更好嘛!更好,他直趣大乘。

所以假定說他能夠有這樣的正見增上,即使現在小小做不到,是,你剛開始的時候,對不起,你錯一點點,還是要下去的,不怕,到龍當中。

等到到龍當中,只要你那個心裡面這個保持愈強,他回來的時間是愈快,而且愈好,那時候下一個佛出世,乃至再下個佛出世,那時候就証果了;不証果呢,更好!直趣入大乘,我不要羅漢,我要直接成佛,這一點是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的人應該正確認識的,這也是對我們現在最大的一個策勵。

所以我所了解的,我們極大部份的同修,這點就是我們應該內心好好策勵的。

下面。

  【「是故微細黑白諸業,如影隨形,皆能發生廣大苦樂。

」】     一切業黑的、白的,再差再小,就像我們的影子跟著我們的身體一樣,有多少業的因就感得多少業的果,一點都不能差,一點都不會差;不但是一點都不會差,而且他由業為增長廣大,所以最後都會發生非常大的苦樂,對於這一點,當生堅固決定的信解,然後你了解了以後,   【「當生堅固決定解已,」】     了解了以後,怎麼辦呢?   【「雖微善業應勵力修,微少惡罪,應勵力斷。

」】     哪怕是一點點壞的事情一定要斷除,哪怕一點好的事情,努力去行持。

所以真正重要的在什麼地方?就是對於業感果這個道理,第一件事情要產生決定信解。

眼前我們所以馬虎的原因,最主要的你去找一個理由─討便宜,就這麼簡單,或者是主動的看見好的東西想去爭取,或者是習性,覺得懶得動他一動,不管是哪兩種,總結起來就是想得到一點點好處,小好處。

而假定你現在對於由業感果的這個道理,產生了決定的信解以後,你那時候了解,在任何一點大小好處,必然有這樣的因感這樣的果,那個時候你絕對不會想去討小使宜,你唯一的就想趕快努力去種這個善因斷惡果,對不對?這個概念清楚不清楚?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所以我們平常真正重要的,現在真正重要修持的,修行、修行,不是別的。

就是這個。

  【「如集法句云:」】     下面經証這個上面告訴我們:   【「『如鳥在虛空,其影隨俱行,作妙行惡行,隨彼眾生轉。

如諸少路糧,入路苦惱行,如是無善業,有情往惡趣,如多有路糧,入路安樂行,如是作善業,有情往善趣。

』」】     就像鳥飛一樣,飛到哪裡影子跟到哪裡。

那麼現在這個比喻是說,我們一般人不管你做了什麼樣的行為,善的就得善果,惡的得惡果。

惡的呢,就像我們出門沒有帶路糧一樣,你出門去,路上的資糧沒有帶,跑到半路上面,肚子餓了,也沒錢,那個時候糟糕了,因為你沒有善業就到惡趣去;反之,你準備了多了,那你上路的時候,好,就可以往善趣。

  【「又云:『雖有極少惡,勿輕念無損,如集諸水滴,漸當滿大器。

』」】     雖然很小的一點點小的惡事,千萬不要忽視,以為無關緊要,就這麼一滴一滴滴下來,一個很大的容器集滿了,地藏經上面也這麼說,實際上我們要曉得成千上萬的東西都是從一開始,一、二、三、四這樣加起來,這個我們要了解。

所以我們往往忽視,覺得好像小的馬馬虎虎,你心裡一有這個馬虎的話,完了,你一直就這個起心動念始終在這個馬虎當中,於是呢你一生、長劫就這麼馬虎過去了,這個很重要哦!我們每一個人在這個地方檢查一下,我們很多地方就是這樣的,自己莫名其妙,你實際上這個狀態什麼呢?這個狀態真正說起來就是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你如果不作意對治的話,你自己都不曉得在馬虎當中,就這麼一下就過去了。

那譬如我們隨便想一下吧,我們剛才好像上早殿,自己不曉得做什麼,一下跑到幾個鐘頭過去了;乃至於一想好像我們剛開學,一下又幾個月過去了,中間做了什麼?你什麼事都不知道。

所以一再告訴我們,這個情況如果你不作意對治的話,你就這樣,這個習氣就我們完了,這點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

所以為什麼說你真正聽見了以後,不要說聽見了好了,回過頭來書本一閤,你跑出去就完了,那個時候務必在放下書本的時候,你說現在要休息了,但是你為什麼要休息?就是休息完了,氣力恢愎以後了,那時候真正去努力去做,如果說你在閤書本之前先有這個準備,然後你跑出去的,你就想,對,現在差不多了,回來要做。

這個概念很重要,太多太多地方,所以我們任何一個地方要懂得怎麼樣提起來。

這個作意對治這四個字一直有用,從下腳第一步開始就要了解,當然作意對治之前第一件事情先要認得你自己,如果你不認得自己的話,那再也沒有用,再聽、聽多,再講、講的多,有很多人講起來,我念了幾年書,我都知道,一點用場都沒有。

不但是如此,反而他因為就覺得知道了嘛,就這樣了,這種是最可憐的了,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要特別要注意一下。

所以「水滴雖微,漸盈大器」,那麼這個話用在我們心裡上,我們人人用得上的,我們每一個心念很短的剎那,就這麼過去掉了,結果呢現在我們回想一下,我今年三十歲,三十歲就這麼過去掉了,大家想想看,對不對?我今年六十歲,六十歲就這麼過去掉了,然後呢實際上我們這個事情還都在打妄想,這個也放不下,那個也放不下,還在造業,啊好可怕,自己不知不覺當中一生溜走!所以在這個地方這個要注意的。

  【「又云:『莫思作輕惡,不隨自後來,如落諸水滴,能充滿大器。

如是集少惡,愚夫當極滿,莫思作少善,不隨自後來。

如落諸水滴,能充滿大瓶,由略集諸善,堅勇極充滿。

』」】     下面這個話,看看,不要忽視,不要說做了一點沒有關係,你隨便做一點什麼事情,它後面慢慢的慢慢的就滿滿的積起來了。

所以說自己覺得無所謂的,然後呢以為小的無所謂,結果造了大惡受大罪,這個愚夫;反過來我們不要以為是小的善不去做,你只要努力去做的話,後面大的善業也都積起來了。

你稍微能夠努力,從小的地方努力去的話,結果呢也得到了極堅固及圓滿的善因善果,都從這個地方,所以在每一個地方,就我們念頭的當下要提住、要努力。

  【「本生論亦云:『由修善不善諸業,諸人即成慣習性,如是雖不特策勵,他世現行猶如夢。

」】     這個話。

由於我們修或者是善業,或者不善業,平常你們習慣養成這個不善的,或者現在努力要努力去做善的,你養成功了以後變成習慣。

現在實際上呢,我們每一個人都在我們的習性當中,所以真正修行就要把那個習性改過來,那麼這個習性是多生多劫一直會延下去的,當這個習性養成功了以後怎麼辦呢?下面這兩句話,注意哦!「雖不特策勵,他世現行猶如夢。

」你養成了習慣以後,到下一世它現行的時候像夢當中一樣。

這夢當中什麼意思?你在夢當中夢見你也不曉得,夢當中就是這個樣跟著這個夢境轉的,對不對?現在實際上我們張開眼睛,我們覺得白天不夢的什麼?我們在無明大夢當中,我們每一個人無明大夢當中我們有我們的習性,我們有我們的愛好,我們有我們的行為,請問這個習性哪來的?你們有沒有想過?這裡就告訴我們了,這個習性就是我們前一生養成功的,真正說起來,後面會告訴我們的,這種潛在的習性就是等流因果。

由於我們前生就是這樣的,所以現在這個人很勸儉的,這個人就宿生是一個勤儉的人;這一生懶惰的,宿生就是個懶惰的人。

所以你從他現在的習性上面看,就多多少少可以看得出來,這個人天來的,天道來的人,這種人都是很愛清淨,腦筋比較聰明;畜牲道來的人這個馬馬虎虎。

如果說這個人這種瞋心比較大的,他很容易發脾氣,這樣說毒蛇、猛獸脾氣很容易大,如果豬這些東西牠貪心特別強,如果猴子牠散亂心特別就是這樣。

所以這個宿生,當然是一妄分別,一妄分別這個就是宿生帶來的。

所以這個地方就是告訴我們,反過來我們現在這樣也是如此,同樣的從宿生到現在是如此,還有一點,不一定從宿生到現在,就是這一生前面的會影響我們現在,這個很清楚很明白。

所以我們眼前的一個念頭,什麼?就是前面這個念頭的等流,就是跟前面相續,譬如我們現在正在講,我們講,我下面繼續的講下去,你們聽,你們繼續的聽下去,如果你聽的時候全部精神貫注的聽,聽得很起勁,下面一直瞪大了眼睛在聽,如果你前面聽得沒有味道的話,你現在還是含含糊糊,看看鐘還不下課,怎麼樣;就是那每一個不同的心情,就是什麼?就是前後的這個等流心識,所以剎那也是如此,然後呢前後、年月也是如此,然後呢一生乃至於長劫都這個樣。

現在修就是修什麼?就修這個,對的把它增長,不對的趕快扭過來,所以修行修行,現在我們開始了解了從那裡修起,所以前面告訴我們現在正皈依皈依法,皈依法要怎麼樣呢?你要認得這個,現在先把那個行相告訴你,進一步才告訴你怎麼改,怎麼修,然後呢得到什麼果,所以這幾句話呀好好的擺在心裡面,認得它。

  【「若未修尸羅等,隨具種色少壯德,極大勢力多富財,後世悉不獲安樂。

」】     這一個前世來的是靠修,這一世努力去修是生生增上,如果你增上的話,眼前是得增上生,最後得決定勝,這就是我們需要的。

假定你沒有修;修行次第一定是從這個上頭,說大乘--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基本的也可以說戒定慧,所以他總共的說,我們剛開始順著次第,說布施、持戒等,包含了整個的;假定你沒有修的話,不管你眼前多麼好,種,就是出身,說起來他家裡怎麼樣怎麼樣,念書又是如何如何,你不修行沒有用。

是,這個人長得非常漂亮,然後非常聰明,然後呢年紀又輕,樣樣東西強人一等;不但如此,而眼前地位又高,財富又足,儘管如此,對不起,到後世悉不獲安樂。

這些東西到你臨終時候像夢一樣,最後呢,對不起,到那下面去受苦去了。

反過來,如果你修行的話,   【「種等雖卑不著惡,具足施戒等功德,如夏江河能滿海,後世安樂定增廣。

」】     儘管你樣樣東西都差,但是你不做壞事,不但不做壞事,而且具足布施、持戒、忍辱說六度萬行等,那就像什麼?就像夏天的江河,剛剛開始看看好像乾乾的,沒有什麼,愈來愈多,愈來愈多,到後來的話,乃至於把那個大海都充滿了,這樣。

現在是增上生,後來是決定勝,後來是決定得到安樂,所以從這裡我們現在真正重要的應該怎辦呢?   【「應善定解善非善,諸業他世生苦樂,」】     應該善巧了解,善業跟不善業,你有善業嘛將來得樂,有惡業將來就要得苦,所以努力的斷惡修善。

  【「斷惡勵力修善業,無信豈能如欲行。

』」】     你要努力去做,可是要努力去做要什麼?要信心,有了信心你就生起這個欲,這個信為欲依,欲為勤依,你有了正確的了解,那個時候才啟發信心,有了信心這個善法欲就起來了,有了善法欲精進就起來了。

那麼了解那來的?聽聞,依靠善知識,所以他最後歸終到,又是說一定要依止善知識的認真聽聞。

聽聞幹什麼?要得到正確的信解,然後了解了,你正確的了解了,的的確確修行是最好的事情,沒有一個例外的,想想一切的好的事情都從這個裡面來的,哪有一個人不想修行的?當你曉得原來在那地方偷懶的時候,自己傷害自己,得到了這個人身這樣的話,結果吃了大虧,教你偷懶你都做不到,大家打開了頭要去搶來做事情去了,結果好處是你的,整個的關鍵就在這個上頭。

那麼這個是第二,業的增長廣大,是的,一切都由業來決定,不但由業來決定,而且這個業這樣的增長廣大,所以我們趕快努力,你只要努力的去做一點點,將來得到絕大的果報。

所以拼命做好的。

小的呢,也一點小的壞事將來就大的惡果,所以既然曉得了這一點的話,一點小便宜千萬不能貪,貪得一點小便宜,造了一點的小好處將來得到了大果報、大痛苦,誰還願意幹?這個很清楚很明白,說來說去主要的在什麼地方呢?就是對這個道理不了解,所以他前面說一切白法的根本,一切真正好處的根本無不在這個地方。

這個基本的概念已經說明了。

下面兩點,是沒有造,碰不到。

第三,   【「所未造業不會遇者。

謂若未集能感苦樂正因之業,則定不受業苦樂果,」】     說你沒有造這個業因,感得苦樂的這個業因沒有造的話,絕對不會感這個苦樂的果。

下面這一句話是特別來策勵我們的,特別策勵我們修行人的,所以,   【「諸能受用大師所集,無數資糧所有妙果,雖不必集彼一切因,然亦定須集其一分。

」】     現在我們既然了解了,說原來一切都是這樣的,這個道理好啊,這個道理只有佛告訴我們,是的,只有佛告訴我們,那麼現在我們在這裡幹什麼?在受用這個,大師無量無邊劫,捨頭目腦髓,然後積聚的這個妙果,然後告訴我們,今天我們居然聽見了,我們所以能夠聽見,一定有聽見的因。

所以我們不一定是集圓滿的因,如果我們是集圓滿的因我們一定感得佛世,聽到圓滿的教法,我們現在聽到一點點,你聽到一點點也一定感得這個,所以大家想到這一點,要自己想我原來聽見還是以前靠我自己,居然聽見了現在放棄掉的話,太可惜。

所以當你想到暇滿的話你自己曉得這就是我自己的事情,你自己絕對不肯偷懶,人家不管他怎麼說,我自己好好努力賺來這麼一點點,隨便浪費怎麼可以,你就拼命努力了。

如果得到了以後,隨便一浪費的話,下一生得不到,完了,要想再得到的話不曉得千辛萬苦!這個地方策勵我們一下。

那麼已造的呢?最後不失,造了以後,對不起,絕對要受,   【「已造之業不失壞者。

謂諸已作善不善業,定能出生愛非愛果,」】     已經造了以後一定要出生的;善業是可愛的果,不善的惡業一定是不可愛的惡果。

  【「如超勝讚云:『梵志說善惡,能換如取拾,尊說作不失,未作無所遇。

』」】     這個梵志,就是印度的婆羅門,他們那個婆羅門外道怎麼說?那個善惡就像如取捨,什麼叫換、能換如取捨?這個外道都是這個天,你供養供養他,然後呢他就來保佑你,這樣。

所以你供養他多少,就像那個商品一樣,你抽他多少錢可以買點東西回去,你造了罪,只要做了些什麼東西,那麼好了他那個罪就抵消掉了!沒這件事情,世尊告訴我們,造了以後一定不會失去,沒有造的一定不會碰到,絕對不可以換,沒有用。

  【「三摩地王經亦云:」】     那麼下面的經上面   【「『此復作已非不觸,餘所作者亦無受。

』」】     經上面說,你作了以後,對不起,非已不觸,觸是碰到,不可能碰不到,作了以後一定碰到,「餘作者」,別人作的,一定沒有你的份,別人作的不是你作的,你沒有作你一定碰不到。

  【「毘奈耶阿笈摩亦云:」】     那麼戒經上面也說   【「『假使經百劫,諸業無失亡,若得緣會時,有情自受果。

』」】     縱使百千劫,所作的業一定不會亡失,你只要造了業,這個業一定在,等到因緣會合的時候,到那時候你還是自受,所以造了以後一定會在。

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這四個業總相,業就是這樣,現在總結起來說,第一個,一切的善惡隨便一點點的苦樂,乃至於證了聖果的羅漢,為什麼這地方不講佛,單講羅漢?佛已經是徹底圓滿解決了,就這樣。

實際上呢,是不是?對不起,佛還有餘報。

所以佛出世了以後有金鎗馬麥之報,這個我這地方隨便告訴你們一下。

這個故事先慢慢的說,換句話說前面先說這個業決定,不管是任何情況之下,地獄裡面等活地獄當中風吹一下一點點小時候的快樂。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评论┊ 收藏 ┊转载 ┊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三)日常法師第四十八卷A B面 后一篇: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三)日常法師第五十二卷A B面 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发评论]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发评论 登录名:密码:找回密码注册 记住登录状态昵   称:评论并转载此博文 发评论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三)日常法師第五十二卷A B面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About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 Copyright©1996-2022SINACorporation,AllRightsReserved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