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說「想太多」!一張表看懂憂鬱症身心症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少數性傾向或性認同:在男女同志、變性人…等族群,若是處於被壓迫、不認同的社會氛圍下,有較高的憂鬱症機率。
• 有其他精神疾病病史:例如焦慮症、暴食症 ...
首頁 / 壓力壓力別再說「想太多」!一張表看懂憂鬱症身心症狀憂鬱症將是2020年造成失能疾病的第一名 MedPartner美的好朋友 陳宗怡 2019-05-22分享傳送A+憂鬱症是一種精神疾病,會導致人們感到悲傷、對事物失去興趣,而且持續一段不短的時間。
憂鬱症和單純的憂鬱不同,憂鬱是每個人都會經歷過的情緒,多數人不會持續處於難過的狀態中,但憂鬱症會影響人們的感受、思考,以及行為,產生各種心理以及身體上的問題,同時影響人們的日常工作與生活。
為什麼我們該關注憂鬱症呢?根據統計,憂鬱症的盛行率大約是 12%,在台灣大約是 10-15%,其中女性的發生率又比男性還高,也就是台灣有超過 200 萬人是憂鬱症的受害者。
因此我們自己,或我們身邊認識的親友,都很有可能受憂鬱症所苦。
另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憂鬱症將是 2020 年造成人類失能疾病的第一名,所以無論是從個人、家庭、社會,甚至是世界的角度來看,我們都必須一起認真看待憂鬱症。
許多不理解憂鬱症的人,往往認為憂鬱症患者是「想太多」、「心智脆弱」、「沒有抗壓性」,甚至懷疑他們的心理與生理症狀是演出來的,但實際上完全不是如此。
憂鬱症是一種真的疾病,也實際伴隨著身心的症狀,身為醫療人員,我們最擔心的,是社會對憂鬱症的標籤以及污名化,讓許多人不敢就醫或尋求幫助。
其實只要正確的治療,獲得家人、親友、社會的足夠支持,多數的憂鬱症患者都可以大幅改善,甚至是完全復原喔。
今天 MedPartner 團隊的醫療人員,將透過這篇文章,希望讓更多人了解憂鬱症,一起扭轉這個世界看待憂鬱症的眼光。
憂鬱症的症狀有哪些?憂鬱症可能出現的症狀很多,包含心理上的症狀、生理上的症狀,以及社交上的症狀。
我們整理出相關的可能症狀如下,但要提醒大家的是,「並不是有以下的症狀,就代表你得了憂鬱症」,要實際診斷憂鬱症,必須要同時符合「足夠多的特徵性症狀」、「足夠長的持續時間」,「以及足夠影響個案原本功能」的條件,並且由醫師來協助判定才可以喔!舉個例子,如果從小陪你長大的狗狗過世了,你立刻出現以下的所有症狀,那不代表你有憂鬱症,那只代表你正經歷正常的哀傷過程而已。
了解疾病,但不要過度診斷自己,也是憂鬱症衛教的重點,切記切記。
憂鬱症的症狀可以很複雜、很廣泛,但最主要的核心是:感到難過、感受不到希望,並且對你原本喜歡的事情也都提不起興趣,並且持續數週甚至數月,影響到你的工作、社交和家庭。
憂鬱症的心理症狀• 持續地感到情緒低落或難過• 感到沒有希望和無助• 沒有自信心• 感覺想哭• 覺得自責、有罪惡感• 對他人感到易怒或難以忍受• 對事物沒有興趣、沒有動力• 難以對事情做決定• 在生活中無法找到有趣的事• 感到焦慮或擔心• 有自殺或者是自殘的意念憂鬱症的生理症狀• 走路或說話比平常更遲緩• 食慾降低或體重增加(但有時會相反)• 便秘• 無法解釋的疼痛,常見頭痛或者是背痛• 沒有精神• 缺乏性慾• 月經失調• 睡眠障礙(有些人會是失眠,有些人會很想睡)憂鬱症的社交症狀• 工作無法正常表現• 避免和朋友聯絡或參與社交• 對原本的興趣和嗜好無感• 和家人相處感到困難如果你符合越多的症狀、持續兩個禮拜以上,而且也影響到你的工作與生活時,就有可能是憂鬱症的影響,這時就應該要向專業的醫療人員求助,早期治療能得到更好的結果喔!為什麼會得到憂鬱症?哪些人容易有憂鬱症目前對於導致憂鬱症的原因,還沒有被完全釐清,生理上的因素,和社會上的因素可能都會造成影響。
以下我們介紹一些生理上可能的因素。
• 生理結構的影響:在影像學上可能發現憂鬱症患者大腦的結構上發生一些改變,但目前這些改變的影響還不太確定。
• 腦部的化學物質:腦中有許多神經傳導物質,例如血清素與人的快樂有關、多巴胺與人專注與衝動有關,如果這些化學物質失去平衡時,就可能導致憂鬱症。
• 賀爾蒙的影響:賀爾蒙的變化與憂鬱有關,許多產後的婦女會感到憂鬱,有些甲狀腺低下的患者也會心情低落,更年期前後的婦女也比較容易發生憂鬱。
• 遺傳與基因:憂鬱症有遺傳的傾向,另外醫療人員也在研究特定基因對憂鬱症的影響。
但其實多數的憂鬱症患者,通常都可以發現同時發現生理上或社會上的因素,例如有家族遺傳,再加上近期的創傷事件影響。
以下說明常見的危險因子,以及容易觸發憂鬱症的原因。
憂鬱症的危險因子與觸發因子• 人格因素:缺乏自信心、過度依賴、悲觀、對自我要求過於嚴格• 傷害或壓力事件:遭受虐待或性侵害、失去摯愛的人、感情困擾、失業或經濟問題• 家族因素:家族中有憂鬱症、躁鬱症,或者是酒精、藥物濫用、自殺…等問題。
• 少數性傾向或性認同:在男女同志、變性人…等族群,若是處於被壓迫、不認同的社會氛圍下,有較高的憂鬱症機率。
• 有其他精神疾病病史:例如焦慮症、暴食症,或者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濫用酒精或藥物• 嚴重的慢性疾病:例如癌症、中風、慢性疼痛或心臟病如果你擔心自己是不是有憂鬱症的困擾,也可以填填看這個憂鬱症檢測量表,評估自己是否需要進一步的評估與治療。
憂鬱症要如何治療?憂鬱症在治療上,我們會希望做到早期診斷、早期介入、緩解症狀,並且預防復發。
常見的治療選項有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
這些治療方法彼此並不互斥,好好配合你的精神醫療團隊,包含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以及護理師、社工師…等成員,讓一整個團隊用各自的專業來幫助你吧!藥物治療的好處是效果明顯,抗憂鬱劑的選擇也不少,大家擔心的副作用,在對藥物的研究以及使用經驗上越來越多後,也相對不用太擔心。
醫師有時候會合併使用抗焦慮藥和安眠藥,在緩解焦慮,以及良好睡眠的幫助下,對憂鬱症也有很大的幫助。
最重要的是,就算出現了副作用,也千萬不要自己停止用藥,或者是增加、減少藥物劑量,如果有任何用藥問題,一定要跟你的醫師好好討論喔!心理治療上,醫師和臨床心理師能協助你調整自己的認知,以及改變對應的行為,許多像是園藝治療、音樂治療….這類的做法,也都對憂鬱有所幫助。
在治療上的選項,隨著醫療的進步,選擇已經越來越多,在此我們就不詳細一一介紹,畢竟每個人的狀況都有所不同,在完整的診斷以及醫病溝通下,相信你可以得到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目前憂鬱症沒有百分之百的預防方式,但以下的幾個策略,可能會對你有幫助:1. 逐步調整自己的壓力,並且強化自己的自信。
透過腹式呼吸,或者是運動、散心,都是減低壓力的好方法。
2. 向你的家人和朋友伸出雙手。
你可能覺得自己無助、孤獨、不值得被愛,但那是憂鬱症帶給你的感受,別忘了愛你的朋友和家人,可能正關心著你,只是不知道如何開口。
3. 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這對憂鬱症的症狀改善,以及長期的控制都有幫助。
4. 長期追蹤,和你的醫療團隊和支持團體建立聯繫,就能有效預防復發。
網路上有許多資源,但來源混亂,我們推薦大家可以上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的網站,可以取得許多醫療知識、支持團體,以及醫療資源、社會資源的資訊喔。
最後,別忘了,這個社會上有憂鬱症的人很多,你絕對不是孤單一人。
• 引用文獻列表:1. UpToDate:Unipolardepressioninadults:Treatmentwithantidepressantcombinations2. UpToDate:Screeningfordepressioninadults3. MayoClinic:Depression(MajorDepressiveDisorder)4. NHS:ClinicalDepression 5. 衛生福利部心理衛生專輯:憂鬱症(本圖文轉載自MedPartner美的好朋友網站)專欄介紹:Medpartner是由一位一位醫師用一年時間和100萬,夢想用正確醫美和保養知識扭轉亂象的過程。
Med,是Medicine,醫學的縮解。
Med唸起來也是「美的」。
我們希望用醫學專業,分享更多美的知識。
Partner則是我們對彼此關係的想像。
我們認為醫師和求診者不只是醫病關係,更應該是夥伴關係。
我們的內容製作,完全由MedPartner專業醫療團隊負責,拒絕任何業配。
更多文章請至【MedPartner美的好朋友網站】/【MedPartner美的好朋友粉絲專頁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遠見雜誌/天下文化/未來親子學習平台/哈佛商業評論/1號課堂/50+Copyright©1999~2021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Allrightsreserved.讀者服務部電話:(02)2662-0012 時間:週一~週五9:00~12:30;13:30~17:00服務信箱:[email protected]
延伸文章資訊
- 1心理醫生:同時患有抑鬱症和焦慮症,如何治療效果更好?
焦慮症常與抑鬱症相伴,同時處理這兩種狀況是非常重要的。許多焦慮障礙的人明白他們的想法是不合理的, 但他們仍然無法阻止焦慮的想法。
- 2當家人得了憂鬱症
憂鬱症與焦慮症,在症狀上有許多重疊之處,兩者都會有失眠、煩躁不安的感覺。許多的焦慮症像是恐慌症、畏懼症、強迫症、創傷後壓力疾患,也常會同時合併憂鬱症。目前在焦慮 ...
- 3混合焦慮抑鬱症| 陪我講Shall We Talk
- 4罹患「焦慮症」不知恐變「憂鬱症」纏身 - 今周刊
此時,透過藥物的使用,症狀可以迅速獲得改善,持續使用治療焦慮症的藥物約三至六個月的時間,大部分的症狀都可獲得緩解,此時建議同時配合「認知行為 ...
- 5「不願提起難過的事」:這些日常習慣,其實是同時患有憂鬱症 ...
偶爾,我們內心都會湧上一股焦慮或不安,不全然是因為愛情或工作,也伴隨在生活日常之中,夾雜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干擾思緒,卻忽略了,可能是同時患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