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惱」的宗教價值- 佛門網- 香港佛教網站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佛教所說的「煩惱」,梵語是Kleśa,與我們日常生活上所遇到的煩惱是不同的。

我們日常生活上的煩惱,一般是指我們在生活上遇到了難題,而這些難題令 ... 主頁 明覺專稿 聞法趣入 思惟諸法 修行處處 文化薈萃 人間關懷 和敬社會 素善人生 明覺長文 明覺電子季刊 時事脈搏 專題網站 明覺學佛 觀音專輯 淨土專輯 veggie365 活一番 拾方視角 拾方藝廊 藝術當下 活動消息 佛門淘寶 十方影音 精彩音頻 動感影頻 護持我們 關於我們 Menu 主頁 明覺專稿 聞法趣入 思惟諸法 修行處處 文化薈萃 人間關懷 和敬社會 素善人生 明覺長文 明覺電子季刊 時事脈搏 專題網站 明覺學佛 觀音專輯 淨土專輯 veggie365 活一番 拾方視角 拾方藝廊 藝術當下 活動消息 佛門淘寶 十方影音 精彩音頻 動感影頻 護持我們 關於我們 BuddhistdoorGlobal 主頁 明覺專稿 所有明覺文章 聞法趣入 思惟諸法 修行處處 文化薈萃 人間關懷 和敬社會 素善人生 明覺長文 明覺電子季刊 明覺作者 時事脈搏 專題網站 明覺學佛 觀音專輯 淨土專輯 veggie365 活一番 拾方視角 拾方藝廊 藝術當下 活動消息 佛門淘寶 十方影音 精彩音頻 動感影頻 護持我們 訂閱通訊 關於我們 BuddhistdoorGlobal BuddhistdoorEspañol Menu 主頁 明覺專稿 所有明覺文章 聞法趣入 思惟諸法 修行處處 文化薈萃 人間關懷 和敬社會 素善人生 明覺長文 明覺電子季刊 明覺作者 時事脈搏 專題網站 明覺學佛 觀音專輯 淨土專輯 veggie365 活一番 拾方視角 拾方藝廊 藝術當下 活動消息 佛門淘寶 十方影音 精彩音頻 動感影頻 護持我們 訂閱通訊 關於我們 BuddhistdoorGlobal BuddhistdoorEspañol Search Close x 「煩惱」的宗教價值 文: 黃笑鳳 圖:Pixabay 2018-12-07 佛教所說的「煩惱」,梵語是Kleśa,與我們日常生活上所遇到的煩惱是不同的。

我們日常生活上的煩惱,一般是指我們在生活上遇到了難題,而這些難題令我們產生困擾,使我們身不調和、心不安樂,一旦問題解決了,身心便回復安穩,回復生活的暢順感。

佛教所說的「煩惱」,也同樣有著惱亂身心、令身心不安穩的作用。

然而,佛教的「煩惱」並不是以世間的障礙生活來定義,而是以世出世間的障礙開悟證聖而定義的。

例如患上重病,一般人都會感到是極大的煩惱,但佛教並不把患病納入「煩惱」行列之中,因為患病並不阻礙聖智的生起,反而能成為開悟證道的助緣。

病苦是佛教分析的八苦[1](梵語duḥkha)之一,亦包含有三苦的意味[2]。

世間生存上的煩惱,性質上都可以歸入苦的範疇。

苦亦是佛教四聖諦中的基石,以觀苦的苦、集、滅、道,能證聖道,這樣,世間的煩惱,可說是證聖道的因緣。

那麼佛教的「煩惱」又是甚麼呢? 佛教認為「煩惱」熄滅,才能照見真實和達到最理想的生命境界。

在佛教南傳的經論中並沒有詳列煩惱的分類。

在上座部阿毘達磨的《法集論》、《分別論》及後來的《清淨道論》中,只列出了十煩惱事:貪、瞋、痴、慢、見、疑、昏沉、掉舉、無慚、無愧,及其包含的範圍等。

早在《阿含經》中,已載有「煩惱」的種種異名,也有論及種種關於煩惱的事,直到部派佛教的阿毗達磨,才開始將其加以整理分類。

特別是說一切有部曾展開了詳細的煩惱論。

如《俱舍論》按說一切有部論書,以三界中的四聖諦觀修,列出十二個階段共八十八項(使)以貪、瞋、痴、慢、疑、身、邊、邪、見、戒十種有利有鈍的煩惱,分別存在於三界中,屬迷於四諦之理,在見道時即可斷除的(見惑)煩惱(見附圖一);以及在三界九地中仍有貪等深細的煩惱,各有九品程度,屬於思惟上的妄執(思惑),分析出共八十一品需要在修道過程中斷除的障蔽(見附圖二)。

如是以見惑和思惑概括三界的煩惱,是為小乘的以煩惱熄滅而出離三界、證入涅槃的最高理想。

而這分類方法亦廣見於經論註疏中。

附圖一 附圖二 後來有大乘唯識家認為見惑於三界應共有百十二(項)使,並以煩惱障為大小乘共斷,而所知障則是大乘菩薩所斷[3]。

《成唯識論》亦按《品類足論》和《俱舍論》取捨而立六根本煩惱和二十大中小隨煩惱(見附圖三)。

天台宗則認為煩惱分別有見思、塵沙、無明三種,以分辨小乘斷見思惑出離三界、菩薩通達塵沙惑以完成度眾生的使命、斷盡無明則成佛[4]。

簡說如此,然而大小乘各論著也有按煩惱的性質,分為住地及起、根本和隨、纏與隨眠、心相應與心不相應等煩惱,名數上各有開合,亦大致上都認同在眾多的煩惱中,以「貪、瞋、痴」,是一切「不善」法的「根本」,而其他一切煩惱,都是從這三根本煩惱流出的支派,印順導師在《成佛之道》第四章舉例:如愛、染、求、著、慳、諂、憍、掉舉等,是貪類;忿、恨、惱、嫉等,是瞋類;見、疑、不信、惛沈、忘念、不正知等,是痴類。

附圖三 無論分類如何,佛教一直都標示煩惱是驅使我們作業,是生死苦迫的根源,是證道的障礙,必欲除之而後快。

然而,直至天台宗的智者大師在演繹《法華經》時提出「十界互具」和「百界千如」的思想,認為十界(地獄至佛界)各自內具其餘九界而成百界,百界各具「十如是」相、性等而成「百界千如」,然後在他的《摩訶止觀》中,融入《大智度論》的三世間(國土、眾生、五陰),提出「一心三觀」、「一念三千」[5]的觀修理念,成為天台宗獨有的觀修法門,當中指出「惡」亦具實相,這與他疏解《維摩詰經》不思議解脫法門中的「芥子納須彌」[6]時所說的「一即一切」理念是一脈相承的,故說「無明即法性」、「煩惱即菩提」,改變了我們對煩惱的負面看法。

智者大師更在「煩惱」的觀修上具體以「貪」為例,當貪欲起時,觀貪欲的四種相(未貪欲、欲貪欲、正貪欲、貪欲已)的滅、不滅、亦滅亦不滅、非滅非不滅,即以四句觀其不生不滅、畢竟空寂,又觀其障蔽性、其生起的條件等,最後觀其無受者亦無作者,幻現與空及以法性不相妨礙,如是貪、恚、痴三法中具一切佛法,亦即淨名(維摩詰)居士所說的「行於非道通達佛道」,亦即觀諸惡不可思議之理,若常修觀慧與蔽理相應,則能破根本無明[7]。

這樣,突破了我們對「煩惱」的忌諱、逃逸和厭惡,而彰顯出「煩惱」在修行上的正面和積極性。

理想是如此,但亦有學者提醒我們,其實智者大師亦有指出,以惡觀心,是需要修行者具有極高的智慧,故說:「六蔽非道即解脫道。

鈍根障重者聞已沈沒。

若更勸修失旨逾甚。

……放心向惡法作觀。

獲少定心薄生空解。

不識根緣不達佛意。

」所以這觀修法門亦需要對應根機的,如醫者用藥,故說:「佛亦如是說當其機。

快馬見鞭影即到正路。

貪欲即是道。

佛意如此。

若有眾生不宜於惡修止觀者。

佛說諸善名之為道。

」又說利根與鈍根各有兩種對機的指引,首先是過去以善法勤修止觀的利根者,今生略為指引便可觀入法的實相,但若是利根但過去善法觀修力薄弱者,則先以善法勤修作為未來觀入實相的基礎;二是利根但障重而常行惡法之人,由於利根可以惡觀修而證入實相;三是鈍根但身口意三業亦無過患的人,但因理解力極鈍,只持戒行善但不學止觀,即使授以這方法亦對未來證入實相毫無幫助;四是不單止鈍根,還常習惡行亦不修止觀的人,也是不可能以這方法悟入實相的。

因此這個法門雖然殊勝,但只適合修習止觀力强、觀察與反思力亦高的修行者作為增上乃至證入實相的觀修法門。

佛教對「煩惱」或「惡」的定義,以及它在修行證悟上扮演的角式,可說是十分鮮明詳盡的,而部分西方宗教,也有概括「善」、「惡」的分類。

如基督教認為上帝建立了絕對的善惡標準,神學家聖奧古斯丁提出「惡是善的喪失」,「善」是指「上帝的善」,而基督與猶太教等都認為撒旦是「惡」的化身,只要遠離撒旦,便可回歸到上帝「善」的懷抱。

猶太宗教家貝施特則認為「惡」中也有上帝的「善」性,提出「惡」與「善」是一體的,由此「惡」人能從自己的「惡」出發,透過懺悔而達於「善」,他是同樣肯定「惡」的正面宗教價值。

後來的馬丁‧布伯更認為「惡」比「善」離上帝更近[8]。

然而,他們的善惡內容及修持方法,以及最終達到的境界,與佛教所說的全然迴異。

與宗教的明確立場很不同的是,現代哲學家尼曼認為人類道德倫理上的「惡」其實是難以比較和衡量的[9]。

雖然宗教並不以倫理為最終目的,但其對善惡的分析融入了在教義和戒律之中,尤其是佛教,除了在修行和平息個人煩惱上提供了指標,同時也或多或少包攝和滿足了倫理的訴求,這亦顯得宗教不單在教內對「惡」的對治發揮功用,亦在教外對社會倫理上的「惡」有一定程度上的規範。

[1]佛教從《五王經》、北本《涅槃經》、《大毗婆沙論》、《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等歸納出生等八苦,南傳《長部》歸納為十一種(缺病)苦。

[2]《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七):「謂由生等異門,唯顯了苦苦。

由此五取蘊苦,亦顯了所餘壞苦行苦。

所以者何?如五取蘊,具攝三受;如是能與如前所說苦苦為器。

當知此中亦即具有前所未說壞苦行苦。

」 [3]《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五):「一切聲聞獨覺種姓。

唯能當證煩惱障淨。

不能當證所知障淨。

菩薩種姓亦能當證煩惱障淨。

亦能當證所知障淨。

是故說言望彼一切無上最勝。

」 [4]《天台四教儀》(卷一):「一發心住,斷三界見惑盡。

……次明十行者,……(斷界外塵沙惑)……成道種智。

……更破一品無明。

入妙覺位。

」          [5]《摩訶止觀》(卷五):「夫一心具十法界。

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

一界具三十種世間。

百法界即具三千種世間。

此三千在一念心。

」 [6]《維摩詰所說經》(卷二)〈不思議品〉:「唯應度者乃見須彌入芥子中,是名[6]住不思議解脫法門。

」 [7]《摩訶止觀》(卷二):「云何為觀?若貪欲起……進入銅輪破蔽根本。

本謂無明。

本傾枝折顯出佛性。

是分證真實位。

」 [8]陳堅(2005):〈貝施特和智顗論『惡』的宗教價值——兼談宗教中的『善惡』觀念〉,《宗教學研究》,第3期。

錄入編輯:百川。

[9]Neiman,S.(2002).EvilinModernThought:AnAlternativeHistoryofPhilosophy.NJ:PrincetonUniversityPress 標籤: 天台宗,思惟諸法,智者大師,止觀,法相津塗,煩惱,苦 分享: 黃笑鳳 所有作者>> 相關明覺專稿文章: 如何皈依三寶?闡釋大乘皈依之一封信(下) 與屍體共處──泰國發人深省的不淨觀修行 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 讀懂無常 慢慢地訪寺與遊園 以懺為力,令心祥和 相關時事脈搏文章: 泰國大量市民因疫情而失業,僧人向低收入人士伸出援手,施予食物 【恭迎弘一大師圓寂紀念日】大師曾說,我們即使有十分福氣,也只好享受二三分。

為甚麼? 香港義工搜救數十頭遭到不當放生的烏龜。

每年佛誕都有不少市民放生,但這可能會令動物死亡⋯⋯ 癱瘓十八年,台灣「口畫家」林婷婷以口咬筆繪畫,向母親和家人道謝。

這是她轉念走出幽谷、畫出精彩人生的故事⋯⋯ 近日有人製作夢參長老臘像、墨寶謀取私利。

五台山真容寺發表聲明⋯⋯ 一行禪師在越南靜養,靜待生命結束丶落葉歸根 訂閱 Connectwith Iallowtocreateanaccount WhenyouloginfirsttimeusingaSocialLoginbutton,wecollectyouraccountpublicprofileinformationsharedbySocialLoginprovider,basedonyourprivacysettings.Wealsogetyouremailaddresstoautomaticallycreateanaccountforyouinourwebsite.Onceyouraccountiscreated,you'llbelogged-intothisaccount. DisagreeAgree 通知 新的後續評論 對我評論的新回复 Iallowtousemyemailaddressandsendnotificationaboutnewcommentsandreplies(youcanunsubscribeatanytime). Label {} [+] Name* Email* Website Connectwith Iallowtocreateanaccount WhenyouloginfirsttimeusingaSocialLoginbutton,wecollectyouraccountpublicprofileinformationsharedbySocialLoginprovider,basedonyourprivacysettings.Wealsogetyouremailaddresstoautomaticallycreateanaccountforyouinourwebsite.Onceyouraccountiscreated,you'llbelogged-intothisaccount. DisagreeAgree Label {} [+] Name* Email* Website 0Comments Inline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 護持佛門網:網上捐款|下載捐款表格|恒生銀行戶口號碼:789-668662-883 護持佛門網:網上捐款|下載捐款表格|恒生銀行戶口號碼:789-668662-883 搜尋 搜尋 關於我們 佛門網內容豐富,緊扣時代脈搏,提倡聞思修並重。

讀者可以在網站內的主目錄方便地找到各種内容,並點擊進入各專題網站閱讀。

相關機構 贊助 佛門網應用程式 佛門網有限公司版權所有©2022 關於我們 |服務條款 |私隱政策 |免責聲明 Facebook Twitter Youtube wpDiscuzInsert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