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煩惱 - 佛弟子文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煩惱,是指一切能污染、易擾亂有情身心的精神作用。
煩惱之所以會造成生死過患,根據《成唯識論》卷八說:「生死相續,由惑業苦。
發 ...
佛弟子文庫>佛教知識>正文何謂煩惱2012/07/27「無常迅速,生死事大」,生死是人生的大患,生死流轉的根源,就是「煩惱」。
煩惱,是指一切能污染、易擾亂有情身心的精神作用。
煩惱之所以會造成生死過患,根據《成唯識論》卷八說:「生死相續,由惑業苦。
發業潤生,煩惱名惑,能感後有諸業名業,業所引生眾苦名苦。
」眾生因為迷惑事理而造作惡因,所種下的業因種子,再經過煩惱惡水的滋潤,就會產生負面的巨大力量,招感苦澀的惡果,逼惱眾生的身心。
如此一來,惑(煩惱)、業(行為)、苦(苦果)輾轉相因,循環不息,就形成有情無量劫以來的生死輪迴,也就是「十二緣起」的環環相扣。
因此,煩惱能招感業力,引發未來的生死果報,具有「發業潤生」的功用。
佛陀成道之初曾揭示:「眾生皆有佛性。
」眾生雖然佛性本具,卻為煩惱無明所覆蔽,因此不能開顯。
由於煩惱能夠使眾生迷惑事理,妨害覺悟,所以又稱為「惑」;俱舍宗與法相宗便將煩惱分為「見惑」與「思惑」兩種,天台宗則將「見惑」與「思惑」併稱為「見思惑」,另立「塵沙惑」與「無明惑」,三者合稱三惑。
「煩惱」是學佛最大的魔障之一,它能障蔽、遮蓋眾生的真如佛性,所以又稱「障」、「蓋」;它盤纏在眾生心中,像是重重絞繞的繩索,所以又稱「結」、「纏」;它繫縛眾生的身心,令不得自在,所以又稱「系」、「縛」;它像污垢,因能污染眾生的心性,所以也叫做「垢」;它如洪水,能使善品流失,所以又稱「瀑流」;它驅使眾生流轉於生死之中,所以又稱「使」;它能牽制眾生,令不得出離生死,故又稱「軛」;眾生的煩惱交絡繁茂,有如茂密的森林,所以又稱「稠林」;眾生因為煩惱,常由眼等六根門頭漏泄過患,所以又稱「漏」;潛在的煩惱隨逐眾生,眠伏在深層的意識裡,以極微細的活動狀態,在不知不覺中擾亂眾生身心,所以又稱「隨眠」;煩惱又如塵埃,能染污吾人之心性,所以又稱「塵勞」;煩惱本非心性固有之物,乃因迷理而起,所以又稱「客塵」;此外,又有火焰、毒箭、虎狼、險坑等譬喻。
煩惱是迷惑自性的魔障,佛法以「八萬四千」法數形容煩惱之多,但是若論煩惱的根本,則不出貪、瞋、癡、慢、疑、惡見等六種根本煩惱。
其中的「惡見」即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五種錯誤的見解。
此五見具有推崇探求的特性,作用猛烈,所以又稱為「五利使」。
相對於五利使而言,貪、瞋、癡、慢、疑的推求則較為鈍拙,所以又稱為「五鈍使」,兩者合稱「十使」,又稱「十根本煩惱」。
隨著根本煩惱而起的從屬煩惱,則稱為「枝末煩惱」。
依凡夫的習性,對於自己所喜愛的人、事、物,自然想要執為己有,這就是「貪心」;相反的,對於不順己意的人、事、物,產生排斥,甚至厭惡,這就是「瞋恚」;由於凡事全憑自己的好惡,順己則喜,違逆則怒,完全不明事理,這就是「愚癡」。
因為貪、瞋、癡作祟,於是產生慳貪、吝嗇、嫉妒、自私、怨恨、執著、惱怒、散亂、煩悶等情緒,這就是煩惱。
因此,產生煩惱的根本原因起於貪慾、瞋恚、愚癡,三者又稱「三毒」,係毒害眾生出世善心中之最甚者,能令有情長劫受苦而不得出離。
此三毒又為身、口、意等惡行之根源,故亦稱「三不善根」,為「根本煩惱」之首。
此外,人之所以產生煩惱,究其原因,其實是心王、心所向外追求,迷惑於物境;亦即透過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對外攀取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於是五欲、六塵便像塵埃一樣覆蓋真心,產生無明,進而起惑造業。
因此,學佛修行不但要「勤修戒定慧」,以期「息滅貪瞋癡」,尤其要「轉識成智」。
《六祖壇經》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攝大乘論講記》說:「佛法不外乎轉迷啟悟、轉染成淨的行踐。
轉迷啟悟與轉染成淨的關鍵,即是知。
」「知」就是明理,就是智慧,就是「轉識成智」,若能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末那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則無明煩惱滅盡,自能開顯佛性,找回自我。
因此,佛法說「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此乃大乘佛教之究極。
上篇:涅槃的含義下篇:不肯念佛者,皆是福薄之人 網站郵箱 手機客戶端 WBLineWSA二維碼臉書FB對治煩惱的好方法——信願念佛煩惱濁,稱為五鈍使,就是它比知見上要遲鈍一點,但也是驅使我們到六道輪迴的要素。
這裡就是貪、瞋、癡、慢、疑。
貪...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六祖壇經》有一句話說: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
意思是說只要你心中沒有是非之心,或是沒有這個人不好!、那個人...請不要預支煩惱飛機正在白雲之上翱翔。
機艙內,空姐微笑著給乘客送食品。
中年人細細地品嚐美食,而鄰座的年輕人卻愁眉苦臉地望著窗...生死無常,你在煩惱什麼呢在羅閱祇城有一個婆羅門,他聽說舍衛國人民孝養父母,信仰佛法,而且善於修道,並供養佛、法、僧三寶。
他心中十分向...隨緣自適,煩惱即逝在這個世界上,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風順,事事如意,總會有煩惱和憂愁。
當不順心的事時常縈繞著我們的時候,我們該...聖嚴法師《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我們經常因為受到環境的影響而生氣。
曾經有人告訴我,有一次當他正在氣頭上時,因為忽然想起我說過的兩句話:慈悲沒...處理生活中煩惱的方法生活中必然會有很多的煩惱。
學習佛法就是學習如何處理這些煩惱。
通過學習佛法,就會知道處理煩惱的方式。
那就是,我...聖嚴法師《生一棵樹的氣》有一次,我看到一個人在掃院子,一邊掃,一邊抬頭看看樹上的葉子,最後將掃把一丟,坐在地上嘆氣。
我問他在做什麼?...什麼叫大乘和小乘本來,在佛的時代,並沒有分別什麼大乘和小乘,佛法是一味的,只是由於說法的物件不同,所說的內容和境界也有不同罷...五逆重罪與無間地獄《集頌》:殺母弒父害羅漢,破僧出佛身中血。
隨犯一種成他勝,不孝欺譭謗責僧。
群黨破壞塔寺等,是五逆類邊方罪。
...錫杖的功用與表法意義錫杖為比丘十八物之一,是比丘行路時應當攜帶的道具。
在禪林中,錫杖有一定的功用與表法意義。
錫杖的得名是因為振動...三十六種餓鬼1、獲身鬼(迦婆離)。
身高為人的兩倍,無面目,手足穿孔,有如獲足,熱火滿中,焚燒其身。
前世受人僱用,作殺生之業...居士入寺規矩禮儀佛陀教誡四眾弟子,形儀必須莊嚴整肅,內檢其心,外束其身,動靜舉止,皆應如法。
威儀乃無言之教,堪發有情之信。
佛...佛的八十種好據大般若經卷三八一載,八十種好指:(1) 指爪狹長,薄潤光潔。
(2) 手足之指圓而纖長、柔軟。
(3) 手足各等無差...淨宗六祖-永明延壽大師1.生平永明大師(公元904---975年),諱延壽,字沖元,本丹陽人,後遷浙江餘航。
少時誦《法華經》。
錢文穆王時,大...在身心世界中找到一個不變的理體我們的本來面目有兩個相貌:第一個是不變性,第二個是隨緣性。
我們凡夫失掉了不變,二乘人失掉了隨緣。
我們簡單地講...魔境與勝境之分別接手書,知宿根甚深,現行頗純,故有種種勝境相現。
然今人多半是要體面,憑空造樓閣,有一分半分,便說有百千萬分,...避免橫死、災難的方法1、念藥師咒藥師經說:復次,曼殊室利,彼藥師琉璃光如來得菩提時,由本願力觀諸有情遇眾病苦瘦瘧、幹消、黃熱等病...游名山不願西方【原文】游五台者曰文殊在,游峨嵋者曰普賢在,游普陀者曰觀世音在。
獨不曰西方極樂世界有彌陀在乎?又不曰三大士者...落實在動真格的行為中,命運就能改變《了凡四訓》,我想學佛的人大概都比較明白。
這裡我們簡單的看看它給我們的啟示,就在於袁了凡改命。
這是明代的一位...星雲大師在南京大學講禪2010年11月25日下午,84歲的台灣佛光山開山宗長、世界佛光總會會長星雲大師,在南京大學禮堂裡,利用一個多小時的時...佛說施餓鬼甘露味大陀羅尼經如是。
一時釋迦牟尼如來在海會說法。
住孤陀山金剛輪峰嚧雞舍婆羅道場中。
與阿僧祇不可說四眾圍繞。
安處金剛八楞師子...佛像如何開光才靈你要禮佛前,一定先要發願。
第一個願發菩提心,要成佛。
這個願,絕對要發。
成佛,是成就我們自己的心佛。
我跟佛是平...智者大師的破魔方法師初至佛隴,一日入坐,忽於後夜,大風拔木,雷震動山,諸魔鬼魅,一時俱現,狀甚可畏,師安心空寂,諸魔自退。
魔復...趙朴初《寬心謠》趙朴初先生92歲時寫了一首《寬心謠》,讀來發人深省: 《寬心謠》趙朴初日出東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更多最新文章 返回頂部 文庫首頁【淨界法師】痛苦是從執著而來的你下輩子的房子買在哪裡【印光大師】心地行為決定其相貌香板下的祖師:來果老和尚【紹雲法師】虛雲老和尚在雲居山的事蹟點滴戒殺放生孝順父母健康素食施食法門地藏經因果報應釋迦牟尼佛超度意義無量壽經學佛修行藥師法門普皆迴向普門品禪修法門地藏菩薩佛教智慧觀音菩薩看破放下佛學問答念佛法門虛雲老和尚慧律法師淨慧法師弘一大師智園法師來果老和尚達照法師道證法師淨界法師妙蓮老和尚證嚴法師宏海法師聖嚴法師蓮池大師星雲法師其他法師Copyright©2009-2022佛弟子文庫(fodizi.tw)
延伸文章資訊
- 1「煩惱」的宗教價值- 佛門網- 香港佛教網站
佛教所說的「煩惱」,梵語是Kleśa,與我們日常生活上所遇到的煩惱是不同的。我們日常生活上的煩惱,一般是指我們在生活上遇到了難題,而這些難題令 ...
- 2什麼是煩惱障? - 正覺教團弘法視頻
- 3什麼是煩惱?佛教怎麼解釋煩惱?--台灣學佛網
煩惱,即迷惑,人類因迷惑而造諸惡業,受種種的痛苦。這痛苦的來源,乃由六根本煩惱而起的。這六種煩惱分別是貪、嗔、癡、慢、疑、 ...
- 4佛學講座- 佛學問答- 何謂煩惱﹖
煩惱是指內心的情緒,而這些情緒滋擾心靈,心靈自然不自在、不舒服、不安和,故稱為煩惱。佛教唯識宗將煩惱分為根本煩惱和隨煩惱。根本煩惱即貪、瞋、癡、慢、疑、見。
- 5什麼是煩惱?
煩惱的定義是,當發生時會導致失去心靈平靜跟自我控制的心的狀態。 因為我們失去心的平靜,所以它叫困擾性的。我們的心失去平靜時,我們並不是真的清楚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