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的年與節 - 中華佛學研究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印度是一個多種族的國家,所以他們各民族傳統的新年時間也不同:例如印度東部 ... 過年習俗. 印度人過年可不像其他各國人民大放假、大吃、大喝,「大開殺戒」;而是不 ... 印度人的年與節 李志夫 歷史月刊,二月號,頁36-39。

台北市:歷史智庫出版有限公司 民國88年2月5日 印度人的年與節 印度是一個位於南亞次大陸的文明古國,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境內種族複雜,所祀奉的神祇也有所差別,大抵上是以印度教為主要信仰。

印度人的民俗活動和年節慶典,大多與宗教信仰息息相關,譬如點燈節的拜財神、女神節的拜杜爾加女神、羅摩誕辰節的祀奉羅摩神等,均為具有濃厚宗教性意涵的節慶;只有少數如潑水節等是宗教性以外的民間娛樂節日。

透過對印慶人、節慶活動的介紹,有助於我們瞭解印度的民俗文化和宗教生活。

印度是一個多種族的國家,所以他們各民族傳統的新年時間也不同:例如印度東部孟加拉人新年是在四月十六日;印度中北部說印地語(Hindi)的人新年是在元月十四日;而印度南部雖然語言、種族更多更複雜,新年大都同在二月二十九日(按照西曆一九九六年)。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各種族所崇拜之祖先、所祀奉之神祇不同,要詳細地說得花一些篇幅在民俗學上討論,不在本文探討範圍,也就從略。

過年習俗 印度人過年可不像其他各國人民大放假、大吃、大喝,「大開殺戒」;而是不放假、齋戒禁食,在寺廟獻花拜神,但在印度南部間亦有少數家庭是葷食。

去廟裡拜拜、祈福幾乎是婦女們的天職。

除夕夜是全家出動到鄰居、親戚家拜年,送禮串門子。

雖然齋戒不食,但卻有豐富的點心、水果招待來拜訪的親友。

印度人所製作的點心、糕餅非常精美可口,花樣繁多,尤其是用牛奶所調製的甜點口味絕佳。

如果你受到如此美味的招待,就可知道你正是這個家庭的上賓了。

印度人一般生活非常簡樸,無論是普通糕餅,或醍醐上味招待賓客,是名副其實地「點心」而已,讓你吃了「餘味無窮」。

主人只會問你,你喜歡嗎?但絕不會問你:需要再來一客嗎?年節送禮也是禮到人情到,人到人情到,不計較禮的厚、薄。

印度人尚儉的習慣確實值得我們競相奢華的台灣社會借鏡、反省。

由於西風東漸,印度人過年也興起送寄賀年卡,公元紀年的新年只是供政府行政上所採用。

民間、政府機關都不放假,實在說不上是年節。

印度人相信新年如果放假,就會全年變得懶惰。

但就我個人經驗所知,新年雖不公開放假,絕大多數都是蹺班蹺課。

點燈節與女神節 印度的統一節日,全國放假慶祝的,根據一份自印度大學攜回之行事曆看,共有十五個。

其中以十一月三十日之「點燈節」(Dewali)、十月一日拜社爾加女神(Durga)之「女神節」(Dashera)最重要。

以上兩個節日全國放假將近一個月之久。

點燈節是拜財神(Lakshmi),此神坐在彩象背上,是古代印度行商所崇拜的神祇。

點燈就是點燃光明,迎來財神。

點燈節第一天下午四點左右就開始密集地在室內外、圍牆、走廊、涼台、屋頂點燈,除了各行政機關外,家家戶戶,尤其各寺廟都是燈火通明。

到了黃昏,電燈全部關閉,燈光點點,有若星羅棋布。

紅男綠女穿梭街頭巷尾,前往神廟膜拜,相映著浮光掠影,有似天上人間,非常令人神往。

燈盞是專用的陶土碟子,燈芯是棉花搓成的,燈油是菜油,大概能燃到第二天黎明為止。

在印度人民心目中,點燈節才是他們真正的新年。

印度每年的三到六月為盛暑期,平均溫度都在攝氏三十七至四十八度上下。

七至九月為雨季,氣候潮濕悶熱。

所以印度人就趁氣候好的時候及長期假日到各地旅行、參訪、朝聖。

至於女神節,卻有待從源頭說起。

到印度殖民先後有四種人:最早的是奧族人(Australoid),其次是荼盧毘人(Dravind)人,最後才是主導印度文化的雅利安人(Aryan)與蒙古人。

前三種民族是形成印度文化的主角。

奧族人開啟了印度人的採集、農業文化,杜爾加女神崇拜始於奧族,因為奧族為母系社會,所以崇拜女神。

當拜此一女神時,在一大水盆中放一蓮花型坐墊,坐墊上安裝陶製女神像,頭戴花冠。

拜女神方式:信徒魚貫地用小杓子向神像澆水,傳至中國的「浴佛節」方式,就是從古老印度沿襲下來的。

不過,反而倒是印度本土崇拜的方式有些變革,除了在寺廟供奉外,印度人之行商,乃至強盜集團,都尊杜爾加為保護神。

根據孟加拉一個教派的教義說:杜爾加是濕婆神(Siva)的第一夫人,第二夫人為荼盧毘人,第三夫人為西藏人。

濕婆神是印度南方所崇拜的破壞神,杜爾加演變成濕婆神的原配夫人,後來也變了質成為惡煞神,幾乎成了搶劫越貨之徒的保護神,民間因之也敬而生畏,紛紛到廟裡去許願、賄賂。

就民間來說,杜爾加女神已成為享受香火最盛的神祇,尤其在東印度孟加拉地區為然。

孟加拉那個教派,它的領導人名叫摩爾地(MortiAnanda),曾一度派人在台北成立傳教所。

教士們著紅巾黃衫,男傳教師稱「達達」,女傳教士稱「滴滴」。

這位宗教領袖摩爾地曾在二十多年前來台傳教。

那時,我是文化大學中華學術院籌備印度研究所的負責人,因職務關係,在我協調下借用校藝術館七樓舉行法會。

信徒大多為印度住在台北的僑民,見著摩爾地都五體投地,尤其傳教師們見到他竟然躡手躡足,顯出不安與恐懼,確相信他們的這位師父具有神力。

也是因為該派信仰杜爾加女神有關。

至於濕婆神娶有三位神婆,甚至其中一位為西藏人之說,也只見於該教派的文獻。

該教派為激進分子,在印度是衆所皆知的。

原初被印度政府所禁,所以一度流放到海外傳教。

他的三位神婆,代表三個民族的說法,不難看出是別有用心的。

濕婆神原為印度荼盧毘人修禪定之象徵陶像,後來演變成宇宙之舞神。

當他跳舞時,天地為之震動,日月也黯淡無光,因之演變成破壞神。

濕婆神及他的神婆都是如此地兇煞。

惡人大家都怕,何況是惡神,難怪香火這麼鼎盛。

因之,拜杜爾加女神,在信徒心理上也同時拜了濕婆神,因為濕婆雖很兇卻是一位最怕老婆的神。

從很多他的塑像中即可看出,他常被他的神婆們踩在腳下,翻不過身來。

印度古代拜祭諸神開始是用人作犧牲,以後隨社會文化之變遷先後改為動物作祭品,然後以米、麥、水果作供品。

現代一律用鮮花以代替心香一瓣。

拜神前,齋戒、沐浴、盛裝,一路上高唱神名,讚頌神的威德,宗教節日的活動大多類似。

潑水節及羅摩誕辰節 其他,在印度尚有兩個重要節日,為三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的潑水節(Holi)及四月十六日羅摩的誕辰。

潑水節在盛暑之前,是季節性之活動。

流傳到南亞緬甸、泰國,甚至中國雲南南部的少數民族。

這完全是宗教性以外的民間娛樂節日,這一天吃完豐盛的午餐以後,各自心理都早有準備,輕裝簡出,隨時接受潑水挑戰。

即連平時正襟危坐、道貌岸然的紳士、淑女,在冷不猝防之時,都會「臨時動念」,將隨身「淨瓶聖水」灑向人群,隨即展開水戰。

反正全身濕透,大家都放下身段,已「無男像、女像、衆生像、人我像」,不管認識不認識,潑水是百無禁忌的。

直到大家「落花流水」、「心花怒放」才盡興而歸。

潑水節也是十足地交誼活動,可以拉近人與人間的距離,可能交到新的朋友,甚至可能締結成新的良緣。

在百無禁忌之下,赤子之心坦然相對,打開了人性的枷鎖,沒有禮儀之拘束,真是一片「水乳交融」的社會。

在印度潑水節放假四天,當然不是連續四天都玩潑水遊戲,習慣上只是節日第一天的下午而已。

羅摩誕辰節(RamaNavami)也是印度最大的宗教節日,羅摩神源於《羅摩史詩》(Ramayana)。

在嬌薩羅國十車王曾在一次戰役的危難中被一位小姐搭救後,十車王便收她為妃,並允許她以後可以隨意向他提出三個要求。

她後來生了一個兒子,名叫般若多,當十車王老了本想傳位給長子羅摩;可是,這位妃子突然提出條件,要求她的兒子般若多繼承王位。

老王十分鍾愛太子羅摩的賢良,又不能違背自己早先的承諾,於是終日愁苦,日夜不安。

太子羅摩知道父王的心思,於是,私自帶著妻子西妲(Sita)自我放逐,遠避森林,俾使父王能安心把王位交給般若多。

後來,老王去世,般若多認為他母親行為不義,也不肯繼承王位。

親將羅摩曾留在宮內的一雙拖鞋,放在王位坐椅上,自己在王宮旁邊搭了一間草房作臨時攝政,並派出軍隊四處尋找羅摩返朝即位。

經過幾年才找到了羅摩,可是羅摩堅持不肯回宮,要成全般若多母親的心願。

可是般若多卻認為王位本來是屬於羅摩的,並責怪母親貪心,求她親自去求羅摩回宮即位,羅摩在非常感動下回了王宮。

羅摩自我流放在森林中以後,曾建立一個森林小王國,終日與鳥獸為伍。

鳥獸、百花成了他的子民,後來返國執政也成為一代仁君。

就因為他的忠孝仁慈被印度人奉為神靈,甚至說他是轉世的輪王。

印度人嫁女兒,母親在婚禮上要求女兒學習西妲婉約嫻淑;在男子結婚的婚禮上,長輩的祝詞是要求新郎學習羅摩的賢明仁慈;甚至在喪禮送葬時大家也連呼羅摩!羅摩!求羅摩庇佑亡靈早升天堂。

印度國父甘地,當他受到槍殺彌留之際仍口念羅摩!羅摩!可見羅摩被尊為神,是如何受到印度人民並遍地敬重。

羅摩節日全民齋戒、禁食,遊行、廟會極為熱鬧,對民間教化也有著深遠的影響。

  註:印度節日是以印度傳統日曆計算;因為手頭沒有該資料,本文是據印度一九九六年的公元紀年日曆,應換算回其傳統日曆才是他們真正的節日日期 。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