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傀儡Bleeckie Streetie,在Youtube上出現。

木偶戲,又叫木偶劇、傀儡戲、人偶戲、人偶劇、人形劇,是一種不以真人演出,而以操控傀儡的方式演出的戲劇,有許多種類。

木偶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越南的水上木偶戲 傀儡BleeckieStreetie,在Youtube上出現。

木偶戲,又叫木偶劇、傀儡戲、人偶戲、人偶劇、人形劇,是一種不以真人演出,而以操控傀儡的方式演出的戲劇,有許多種類。

目次 1歷史 1.1亞洲 2種類 3特攝 4注釋 5延伸閱讀 6外部連結 歷史[編輯] 亞洲[編輯] 根據出土文物與歷史資料顯示,傀儡戲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具有表演功能的戲劇。

據說古代葬禮中用來殉葬的「俑」,與傀儡戲有直接而深遠的關係。

《通典》則云:「《窟礌子》作偶人以戲,善歌舞,本喪家樂也。

漢末始用之於嘉會。

」《樂府雜錄》以為起於漢高祖被冒頓圍於平城,平城正西是冒頓的閼氏把守,謀臣陳平知閼氏愛忌妒,製造了會動的美人木偶來解圍[1]。

唐代謝觀為此作了《漢以木女解平城圍賦》。

杜佑《筆麈》中的記載:「傀儡子,漢末使用於嘉會,北齊高緯尤好之」,「今俗懸絲而戲,謂之偶人,以手持其末,出其幃帳之上(外)。

」「郭郎」與「鮑老」是傀儡戲史中對傀儡的兩個稱謂[2][3]。

《後山詩話》載宋楊億《傀儡詩》:「鮑老當筵笑郭郎,笑他舞袖太郎當,若教鮑老當筵舞,轉覺郎當舞袖長。

」[4]《都城紀勝·瓦舍眾伎》中提到了4種傀儡:「弄懸絲傀儡(起於陳平六奇解圍)、杖頭傀儡、水傀儡、肉傀儡(以小兒後生輩為之)。

凡傀儡敷演煙粉靈怪故事、鐵騎公案之類,其話本或如雜劇,或如崖詞,大抵多虛少實,如巨靈神朱姬大仙之類是也。

」[5] 在亞洲不少地區,傀儡戲原本最重要的功能是驅除邪煞,這種習俗一直延續下來。

到現在驅除邪煞變成民間傀儡戲主要的功能之一。

這種特殊的社會功能,使傀儡戲具有神秘的宗教色彩,這也是傀儡戲跟其他種類的戲劇非常不同的地方。

種類[編輯] 中國大陸:皮影戲、懸絲傀儡、水上木偶戲、布袋戲、藥發傀儡、杖頭傀儡等 臺灣:皮影戲、布袋戲、懸絲傀儡 越南:水傀儡(越南文:Múarốinước) 日本:文樂(日語:文楽,平假名:ぶんらく)又稱人形淨琉璃(日語:人形浄瑠璃,平假名:にんぎょうじょうるり) 朝鮮半島:郭禿角試戲(韓語:꼭두각시놀음) 泰國:HunKrabok 爪哇:wayangkulit(皮影戲的一種) 特攝[編輯] 木偶戲被攝制後,用於電視、電影放映,一般被歸入特攝。

注釋[編輯] ^段安節撰《樂府雜錄·傀儡子》載:「自昔傳云:『起於漢祖在平城為冒頓所圍,其城一面,即冒頓妻閼氏,兵強於三面。

壘中絕食,陳平訪知閼氏妒忌,即造木偶人,運於機關,舞於郫間。

閼氏望,謂是生人,慮其城下,冒頓必納妓女,遂退軍。

』……後樂家翻為戲。

」 ^《顏氏家訓·書證》篇:「或問:『俗名傀儡子為郭禿,有故實乎?』答曰:『《風俗通》云:諸郭皆諱禿,當是前世有姓郭而病禿者,滑稽調戲,故後人為其像,呼為郭禿。

』」《樂府雜錄》「傀儡子」條載:「其引歌舞有郭郎者,發正禿,善優笑,閭里呼為郭郎,凡戲場必在俳兒之首也。

」 ^徐嘉瑞《金元戲曲方言考補遺》:「鮑老,滑稽腳色。

曲牌有《鮑老催》、《耍鮑老》。

農村演《大頭和尚戲柳翠》,大頭和尚臃腫郎當即鮑老也……昆明之語謂臃腫郎當之人曰鮑老。

」 ^《漁隱叢話》前集卷五五 ^《都城紀勝·瓦舍眾伎》 延伸閱讀[編輯] [在維基數據編輯]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傀儡部》,出自蔣廷錫《古今圖書集成》 外部連結[編輯] PuppetryArtCenterofTaipei台北偶戲館(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台灣的傀儡戲-政治大學圖書館 傀儡戲-中華百科全書(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公益財團法人東洋文庫中國木偶戲關聯照片資料庫(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魁儡戲-走關(9之1),宜蘭縣福龍軒傀儡劇團演出,呂炳川錄製,臺灣音樂館典藏 規範控制 AAT:300248147 BNF:cb122560933(data) GND:4159044-2 LCCN:sh89004185 NDL:00568515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木偶戲&oldid=70197211」 分類:​傀儡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華民國無形文化資產傳統表演藝術類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隱藏分類:​含有越南語的條目含有日語的條目包含AAT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D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AfrikaansالعربيةمصرىAsturianuAzərbaycancaБългарскиবাংলাCatalàMìng-dĕ̤ng-ngṳ̄ČeštinaЧӑвашлаDanskDeutsch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فارسیSuomiNaVosaVakavitiFrançaisעבריתHrvatskiMagyarՀայերենԱրեւմտահայերէնBahasaIndonesia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ქართულიҚазақша한국어മലയാളം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PolskiPortuguêsRunaSimiРусский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தமிழ்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Oʻzbekcha/ўзбекчаTiếngViệtWalon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