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風有4 大前兆!注意3 種暈眩症狀,有異狀就送醫 - Heho健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眩暈/暈眩的特殊症狀 · 持續好幾天的頭暈. 我們對於中風的印象都是「人本來好好的突然倒下」,但其實血管不會在一瞬間就狹窄或是爆開,所以中風的前兆通常 ... Skiptocontent 靠著精湛演技在金鐘、金馬拿下許多獎項的實力派影帝吳朋奉,在5月24日被發現猝逝家中,家人發現時倒臥家中已無心跳,今天經紀人證實吳朋奉過世消息。

根據26日下午最新相驗結果,死因是為腦中風昏迷,導致死亡。

每年5月25日是「世界預防中風日」,但腦血管疾病還是一直佔據台灣國人10大死因的第2~4名,平均每44分鐘就有1人死於腦中風。

而中風最可怕的地方,是它總是無消無息,即使有症狀,也容易被誤以為只是太累,錯過了最佳救援時間。

但其實中風的前兆很多種,如果可以多留意自己身體的不舒服、異狀,其實可以救回自己一命。

中風的4大前兆 臉有沒有歪、有沒有麻痹? 會不會莫名的暈眩?而且一暈就暈很久? 會不會覺得自己走路不穩、手腳變得不靈活? 有沒有感覺莫名的胸悶、頻打哈欠? 如果出現上述的幾種症狀超過1星期,再加上自己有中風的家族史、中風或其他心血管疾病病史、或是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或糖尿病),就要特別注意自己有可能正在中風的前兆。

台北榮總重症醫學部主任林永煬說,大家都知道中風有「黃金救援3小時」,而中風時間的計算,是血管塞住的時候就開始,卻很多人誤會是「倒下」那瞬間,所以即使一倒下就送到醫院,通常都已經晚了,「認識中風前兆是最好的救援方式!」 圖片來源:OtolaryngolOpenJ.2018;4(1):e1-e4.doi:10.17140/OTLOJ-4-e006(由HEHO編輯部中文化) 三軍總醫院腦中風暨神經重症加護病房主治醫師周中興說,「看臉上皺紋」來早點發現中風的前兆,是最容易的一招;只要發現法令紋不對稱,變得一邊高、一邊低,或是一邊淺、一邊深,都可能是不對勁的徵兆。

而最容易被忽略、最難判斷的,就是暈眩的症狀,常常會被以為只是暫時性的頭暈,但如果持續好幾天以上,就要特別注意。

眩暈/暈眩的特殊症狀 持續好幾天的頭暈 我們對於中風的印象都是「人本來好好的突然倒下」,但其實血管不會在一瞬間就狹窄或是爆開,所以中風的前兆通常會持續好幾天以上。

而且中風的暈眩,不會有「天旋地轉」的感覺,像是梅尼爾氏症、前庭神經炎等前庭神經、耳內神經引起的暈眩,每次發作的時候,都會突然覺得全世界好像在晃動、無法走路的感覺;但中風反而會有特別累、頭昏腦脹、眼前景物好像有影子,一變為二、口齒不清、臉部肌肉麻痹、走路不穩、無法做寫字等細微動作等。

坐著或是躺著不動也會突然頭暈 梅尼爾氏症、前庭神經炎等前庭神經、耳內神經引起的暈眩,或是低血壓、姿勢不良引起的暈眩,通常是在身體移動的時候,才會突然暈起來。

但如果只是安安靜靜的坐著、躺著,卻突然有頭暈的感覺,代表血壓升高或是不足,心血管可能有堵塞的狀況。

伴隨血壓升高的頭暈 台灣有8成以上的中風,都是「缺血性中風」,也就是因為血管塞住而導致的中風,而高血壓就是血管塞住的一個警訊。

所以如果頭暈、伴隨著血壓升高,代表血管可能已經開始狹窄,最好可以儘快送醫。

文/盧映慈圖/何宜庭 延伸閱讀 台灣每年3萬人中風,6成可預防!台大名醫高明見:2檢查就足夠 44歲金控科技長陳昇瑋腦中風過世!年輕人為何也會中風?10大Q&A一次看懂 中風不是吃健康就能避免!肌力運動幫助血管更新 Heho熱門文章 1.整理包/新冠肺炎症狀已改變!2點跟流感最不一樣、OmicronBA.5更常出現聲音沙啞2022-08-012.確診了要隔離幾天?同樣是居家,一張圖了解居家檢疫、居家隔離、居家照護2022-06-153.居家隔離整理包/3+4、0+7差在哪?能不能出門工作?常見Q&A一次懂2022-05-164.為什麼肚子痛?一張圖讓你秒懂!從腹痛6位置看可能疾病、這些症狀當心大病前兆2021-07-055.COVID-19/BA.5潛伏期僅2天!「這些族群」易再感染,住院、死亡風險增2022-09-05 影音健康 沒確診可以喝清冠一號?清冠一號怎麼喝?醫師大揭秘:不是每個人都適合!2022-05-27【Heho微動畫】臉部痘痘位置代表什麼?對應的器官一次看懂!2021-01-2227歲被宣告肺腺癌第四期!選對基因篩檢、治療策略兩個月腫瘤就消失2022-02-07 更多影音 熱門關鍵字 關注Heho 每日提供您最專業正確的健康知識  親子站▸新冠專區 新冠肺炎專區 兒童防疫專區 新冠疫苗指南 防疫生活對策 圖解疫情 疾病症狀 人體地圖 臉部 腦部/頸部/胸部 腹部 泌尿/生殖系統 皮膚/骨骼/肌肉 內分泌/免疫系統 症狀查詢 常見症狀 新冠症狀 過敏 咳嗽 頭痛 便祕 健康百科 科研新知 用藥安全 營養衛教 中醫養生 運動健身 心理健康 育兒親子 罕見疾病 醫學故事 傳染疾病 請問專家 醫生說 牙醫說 中醫師說 藥師說 營養師說 治療師說 心理師說 護理師說 科學家說 專家側寫 輔大專家說 醫學專區 醫學健康 夏日消暑大作戰 打擊失眠大作戰 視力保健診療室 未來醫學專區 小手術大困擾 心血管專區 急診室直擊 飲食營養 上班族營養補充指南 糖尿病專區 查營養 更多醫學專區▸ 醫學專區 圖解健康 圖解健康 居家保養 健康知識 穴道運動 食物營養 漫話健康 漫話科普 圖解疫情 癌症百科 認識癌症 預防癌症 治療癌症 抗癌新知 抗癌故事 康復調理 協助資源 影音健康 健康生活 醫療新知 吃出營養 運動教室 Heho服務 健康管理工具 健康小幫手 健康檢查 自我檢測 討論版 Heho服務 HehoApp Heho健康主題特刊 活動特區 活動特區 親子 Heho親子 健康成長 孕前到產後 親子生活 教育學習 生長曲線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