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弥山-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須彌山(梵語:मेरु,羅馬化:Sumeru;巴利語:Sineru;藏文:ཪི་རྒྱལ་པོ་རི་རབ་),又譯為蘇迷嚧山、蘇迷盧山、彌樓山、妙高山或妙光山,為佛教、耆那教、印度教 ... 須彌山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此條目的主題是印度諸宗教傳說中位於世界中心的山。

關於須彌山的其他意義,請見「須彌山(消歧義)」。

  關於與「須彌山」標題相近或相同的條目,請見「妙高山(消歧義)」。

須彌山(梵語:मेरु,羅馬化:Sumeru;巴利語:Sineru;藏文:ཪི་རྒྱལ་པོ་རི་རབ་),又譯為蘇迷嚧山、蘇迷盧山、彌樓山、妙高山或妙光山[1],為佛教、耆那教、印度教宇宙論中最高的神山,日月之所迴泊,印度眾神的居所。

目次 1印度神話 2佛教 3耆那教 4歷史考證 5後世衍生 6注釋 7外部連結 印度神話[編輯] 印度教的宇宙觀認為,須彌山有八萬四千逾繕那高(約合1082000公里,也可能數字是虛指),是世界的中心,圍繞著須彌山有天(Svar-loka)、空(Antarikṣa-loka)、地(Bhūr-loka)三界,天界即提婆界。

在波顛闍利對文法的註解——《大注》(Mahābhāṣya(英語:Mahābhāṣya))中提到,以須彌山為中心,大地(Bhūmi)有「七洲」(Dvīpa)呈同心圓圍繞,而洲與洲之間則是以大海隔開[2]。

最外圍則被界非界(lokāloka(英語:Lokaloka))的高山所圍繞。

這七州是: :贍部洲(Jambu),中有須彌山,被鹽(Lavaṇa)海所圍繞。

:波叉洲(Plakṣa)包圍著鹽(Lavaṇa)海,而被甘蔗汁(Ikṣa)海所圍繞。

:設拉末梨洲(Śālmala)包圍著甘蔗汁(Ikṣa)海,而被酒(Surā)海所圍繞。

:俱薩洲(Kuśa)包圍著酒(Surā)海,而被奶油(Sarpis)海所圍繞。

:鶴洲(Krauñca)包圍著奶油(Sarpis)海,而被乳酪(Dadhi)海所圍繞。

:薩伽洲(Śāka)包圍著乳酪(Dadhi)海,而被牛奶(Dugdha)海所圍繞。

:青蓮華洲(Puṣkara)包圍著牛奶(Dugdha)海,而被水(Jala)海所圍繞。

另外,也有「四洲」說。

認為大地是像蓮華,須彌山在中間,四大洲像四花瓣圍繞須彌山,東邊是賢馬洲(Bhadrāśva),西邊是計都鬘洲(Ketumāla),南邊是贍部洲(Jambu)或是婆羅多洲(Bhārata),北邊是俱盧(Kuru),或北俱盧洲(Uttara-kuru)[2]。

按照廣博仙人(Vyasa)的《瑜伽經注》,須彌山頂有寶石、銀子、水晶、青金石、和金子。

由於這些珍寶的映色,南方天空看起來像深藍色,東方的天空是白色,西方是透明的,北方呈黃色。

須彌山是天人安住所,分別有雜林園(Miśravana)、歡喜園(Nandana)、寶車園(Caitraratha)、善意園(Sumānasa)等四處花園[2]。

天人們的聚會所叫「善法(Sudharma)」堂,天人的城市名「善見(Sudarśana)」城,皇宮為「殊勝(Vaijayanta)」宮。

行星、星座和恆星在須彌山的天空,以北極星為主,圍繞須彌山,因穩定風的推動而轉動[2]。

佛教[編輯] 參見:須彌山(佛教)(英語:MountMeru(Buddhism))及大千世界 佛教的宇宙論中,世界(loka-dhātu)之最底為風輪(vāyu-maṇḍala),此風輪依止虛空。

風輪之上有水輪(jala-maṇḍala),水輪之上有金輪(kāñcana-maṇḍala),金輪之上以須彌山為中心,往外有八山七海,第七山之外圍第八大海(lavaṇa-sāgara,鹹海)中,有人類所居住的四大部洲,此八海和八山、須彌山合稱九山八海(韓語:구산팔해)[3]。

最外層以鐵圍山(Cakravāda-parvata)為界限,圍成一個空間,再加上諸天所居住的天界,共同構成有情居住的器世間(bhājana-loka)[4]。

而在千個這樣的世界中,就有千個月亮、千個太陽、千個須彌山王,千個四大部洲,千個梵世天[4]。

這一千個世界,名為「小千世界」(Sahasra-cudika-lokadhatu)。

一千個小千世界,名為「中千世界」(Dvisahasra-madhyamaka-lokadhatu)。

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四禪九天,名為「大千世界」(Trisahasra-maha-sahasra-lokadhatu,直譯即為「三千大千世界」)。

一大千世界是一佛土(Buddhakṣetra);娑婆世界即為釋迦牟尼佛所在的大千世界[5][4]。

按《長阿含》世記經等記載,須彌山北面天金(suvarna)所成,光照北俱盧洲(Uttarakuru)。

東面天銀(rūpya)所成,光照東勝神洲(Pūrvavideha)。

南面天青琉璃(vaidūrya)所成,光照南贍部洲(Jambudvīpa,即閻浮提洲,釋迦牟尼出生之所)。

西面天頗梨(英語:Spatika_Lingam#Sphatikam)(sphatika,某種水晶)所成,光照西牛賀洲(Aparagodānīya)[6][7]。

須彌山高84000由旬,阿修羅在山底以及大海,四天王居於山腹,山頂為忉利天眾神之王帝釋天(因陀羅)所居,再上空為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色界諸天、無色界諸天[8]。

大乘佛教認為一切法空,原不相礙,所以芥子雖小,也能無礙地容納須彌山,故稱「芥子納須彌」[9]。

出自《維摩經不思議品》:「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10]。

耆那教[編輯] 參見:耆那教宇宙論(英語:Jaincosmology) 耆那教的宇宙論將世間(loka)分為三層,上層為UrdhvaLoka(上界,諸天住處)、中層為MadhyaLoka(中間世間,人間界)、下層為AdhoLoka(下界,地獄)[11]。

「中間世間」為人類的住處,以閻浮提(Jambu-dvipa)為中心,有無數個大洲(dvipa(英語:Dvipa)-samudra(英語:Samudra)),呈同心圓方式環繞中央大洲閻浮提,大洲之間則有海水間隔。

人類只居住在閻浮提、達塔契乾陀洲(火焰樹,Dhātakīkhaṇḍa-dvīpa),以及浦濕卡羅婆羅洲(青蓮花,Puṣkaravara-dvīpa)內側[12][13]。

按耆那教說法,一共有五座迷嚧(meru)山,都位於人類所居住的大洲。

位於閻浮提中央的叫做「善見」(sudarshana),位於火焰樹洲東部的叫做「尊勝」(vijaya),西部的叫做「不動」(achala),位於青蓮花洲東部的叫「堅實」(mandara(英語:MountMandara)),西部的叫「電光」(vidyunmali)。

「善見」比其他四座稍微要高,所以叫做蘇迷嚧/須彌(Su-meru)山,而其餘四座只是迷嚧山[13]。

在須彌山頂,有座四方平臺。

東方和西方的臺座由黃金構成,面對著閻浮提洲的婆羅多(Bharata)地區和愛拉瓦塔(AirAvata)地區,北方和南方的臺座由白銀構成,面對著閻浮提的東、西維德哈(Videha)地區[13][12]。

這些地區在閻浮提,是所謂的「作業地」(Karmabhumi),也就是在這地區,才有可能獲得解脫(moksa),轉生天上,或墮落地獄[11]。

當每位蒂爾丹嘉拉(Jina)出生時,因陀羅會將嬰兒帶至相關的臺座,為其進行灌頂(Abhisheka),這就是耆那教儀式(英語:Jainrituals)中的Snatra-Puja[13][14]。

歷史考證[編輯] 印順法師認為,須彌山可能最早是指喜馬拉雅山[15][16];也有認為是指岡仁波齊山[17]。

後世衍生[編輯] 雍和宮的銅須彌山 寧夏有須彌山石窟,該須彌山就是以該佛教傳說而命名的。

東亞傳統建築的須彌座也是由須彌山而來。

注釋[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須彌山 ^《一切經音義》:「蘇迷盧山,梵語寶山名。

或云須彌山或云彌樓山皆是梵音,聲轉不正也。

正梵音云蘇迷嚧,嚧字轉舌。

唐〔言〕妙高山。

俱舍論云四寶所成,東面白銀、北面黃金、西面頗梨、南面青琉璃。

大論云四寶所成曰妙,出過眾山曰高,或名妙光山。

以四色寶光明各異照世,故名妙光也。

」 ^2.02.12.22.3莊國彬.獨存與解脫:瑜伽派與佛教解脫道的比較(PDF).圓光佛學學報.  ^《佛學大辭典》【九山八海】 ^4.04.14.2郭忠生.兜率天與諸佛出世(上)(PDF).正觀.2012.  ^《增支部》3集81經:「阿難!所有月亮與太陽繞轉之所及,以光亮照耀四方至千世界,在那千世界中,有千個月亮、千個太陽、千個須彌山王、千個贍部洲、千個西拘耶尼、千個北古魯、千個東毘提訶、千個四大海、千位四大天王、千個四大天王的[諸天]、千個三十三天,千個夜摩天,千個兜率天,千個化樂天,千個他化自在天,千個梵天世界,阿難!這被稱為千小世界。

阿難!一千個千小世界之界之所及,阿難!這被稱為二千中世界。

阿難!一千個二千中世界之界之所及,阿難!這被稱為三千千大世界。

阿難!當如來希望能以聲音令三千千大世界識知時,他能如其願所及。

」 ^《長阿含經》卷18《世紀經》〈閻浮提洲品〉:「佛告比丘:「須彌山北有天下,名鬱單曰(即「北俱盧洲」)。

……須彌山東有天下,名弗於逮(即「東勝神洲」)。

……須彌山西有天下,名俱耶尼(即「西牛貨洲」)。

……須彌山南有天下,名閻浮提(即南贍部洲」)。

」」 ^《一切經音義》:「俱舍論云四寶所成,東面白銀、北面黃金、西面頗梨、南面青琉璃。

大論云四寶所成曰妙,出過眾山曰高,或名妙光山。

以四色寶光明各異照世,故名妙光也。

」 《起世經》:「諸比丘。

今此大地。

厚四十八萬由旬。

周闊無量。

如是大地。

住於水上。

水住風上。

風依虛空。

諸比丘。

此大地下。

所有水聚。

厚六十萬由旬。

周闊無量。

彼水聚下。

所有風聚。

厚三十六萬由旬。

周闊無量。

諸比丘。

此大海水。

最極深處。

深八萬四千由旬。

周闊無量。

諸比丘。

須彌山王。

下入海水。

八萬四千由旬。

上出海水。

亦八萬四千由旬。

須彌山王。

其底平正。

下根連住大金輪上。

諸比丘。

須彌山王。

在大海中。

下狹上闊。

漸漸寬大。

端直不曲。

大身牢固。

佳妙殊特。

最勝可觀。

四寶合成。

所謂金銀琉璃頗梨。

須彌山上。

生種種樹。

其樹欝茂。

出種種香。

其香遠熏。

遍滿諸山。

多眾聖賢。

最大威德。

勝妙天神之所止住諸比丘。

須彌山王。

上分有峯。

四面挺出。

曲臨海上。

各高七百由旬。

殊妙可愛。

七寶合成。

所謂金銀琉璃頗梨真珠車磲瑪瑙之所莊挍。

諸比丘。

須彌山下。

別有三級。

諸神住處。

其最下級。

縱廣正等。

六十由旬。

七重牆院。

七重欄楯。

七重鈴網。

復有七重多羅行樹。

周匝圍遶。

端嚴可愛。

其樹皆以金銀琉璃頗梨赤珠車磲瑪瑙七寶所成。

一一牆院。

各有四門。

於一一門。

有諸壘堞重閣輦軒卻敵樓櫓臺殿房廊苑園池沼。

具足莊嚴。

一一池中。

竝出妙華。

散眾香氣。

有諸樹林。

種種莖葉。

種種花果悉皆具足。

亦出種種殊妙香氣。

復有諸鳥。

各出妙音。

鳴聲間雜。

和雅清暢。

其第二級。

縱廣正等。

四十由旬。

七重牆院。

七重欄楯。

七重鈴網。

多羅行樹亦有七重。

周匝齊平。

端嚴可愛。

亦為七寶。

金銀琉璃頗梨赤珠車磲瑪瑙之所挍飾。

所有莊嚴。

門觀樓閣臺殿園池果樹眾鳥。

皆悉具足。

其最上級。

縱廣正等。

二十由旬。

七重牆院。

乃至諸鳥。

各出妙音。

莫不具足。

諸比丘。

於下級中。

有夜叉住。

名曰鉢手。

第二級中。

有夜叉住。

名曰持鬘。

於上級中。

有夜叉住。

名曰常醉。

諸比丘。

須彌山半。

高四萬二千由旬。

有四大天王所居宮殿。

須彌山上。

有三十三天宮殿。

帝釋所居。

……諸比丘。

須彌山王北面。

天金所成。

照欝單越洲。

東面天銀所成。

照弗婆提洲。

西面天頗梨所成。

照瞿陀尼洲。

南面天青琉璃所成。

照閻浮提洲。

諸比丘。

」 ^《起世因本經》卷1〈閻浮洲品第一〉:「諸比丘,須彌山半,四萬二千由旬中,有四大天王宮殿……須彌山上,有三十三天諸宮殿,帝釋所住。

三十三天,向上一倍,有夜摩諸天宮殿住。

其夜摩天,向上一倍,有兜率陀諸天宮殿住。

其兜率天,向上一倍,有化樂諸天宮殿住。

其化樂天,向上一倍,有他化自在諸天宮殿住。

其他化自在天,向上一倍,有梵身諸天宮殿住。

其他化上梵身天下,於其中間,有魔波旬諸宮殿住。

倍梵身上,有光音天。

倍光音天,有遍淨天。

倍遍淨上,有廣果天。

倍廣果上,有不麤天。

廣果天上,不麤天下,其間別有諸天宮住,名為無想眾生所居。

倍不麤上有不惱天。

倍不惱上,有善見天。

倍善見上,有善現天。

倍善現上,則是阿迦尼吒諸天宮殿……阿迦尼吒上,更有諸有,名無邊虛空處天、無邊識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此等盡名諸天住處……如是之處,如是界分,眾生所住,若來若去,若生若滅,邊際所極,是世界中,諸眾生輩,有生老死墮在……。

」 《增壹阿含40品1經》:「須彌山者極為廣大,非眾山所及。

若比丘欲知須彌山,出水上高八萬四千由旬,入水亦深八萬四千由旬。

然,須彌山四種寶所造:金、銀、水精、琉璃,又有四角,亦四種所造:金、銀、水精、琉璃,金城銀郭,銀城金郭,水精城琉璃郭,琉璃城水精郭。

然,須彌山上有五種天在彼居止,皆由宿緣而住彼間,云何為五?所謂彼銀城中,有細腳天在彼居止;彼金城中,有尸利沙天在彼居止;水精城中,有歡悅天在彼居止;琉璃城中,有力盛天在彼居止;金、銀城中間,毗沙門天王在彼居住,將諸閱叉不可稱計;金城、水精城中間,有毗留博叉天王,將諸龍神在彼居止;水精城、琉璃城中間,有毗留勒叉天王在彼居止;琉璃城、銀城中間,有提頭賴吒天王在彼居止。

比丘當知:須彌山下有阿須倫居止。

若阿須倫欲與三十三天共鬥時,先與細腳天共鬥,設得勝,復至金城與尸利沙天共鬥,已勝尸利沙天,復至水精城與歡悅天共鬥,已勝彼,復至琉璃城,已勝彼天,便共三十三天共鬥。

比丘當知:須彌山頂三十三天在彼居止,晝夜照明,光自相照,故致此耳。

依須彌山日月流行,日天子城郭縱廣五十一由旬,月天子城郭縱廣三十九由旬,最大星縱廣一由旬,最小星縱廣二百步。

須彌山頂東、西、南、北縱廣八萬四千由旬,近須彌山南有大鐵圍山,長八萬四千里,高八萬里。

」 《增壹阿含42品4經》:「復次,大海之中下有金沙,又有須彌山,四寶所成,是謂:第八未曾有之法。

此名八未曾有之法,使諸阿須倫娛樂其中。

」 ^芥子納須彌.  ^【經典名句】芥子納須彌一沙一世界.人間福報.  ^11.011.1郭忠生.釋尊之超越彌勒九劫(之九)———試論彌勒信仰與菩薩思想發展的幾個面相(PDF).正觀雜誌.2005.  ^12.012.1Umāsvāti.諦義證得經.  ^13.013.113.213.3JohnCort.FramingtheJina:NarrativesofIconsandIdolsinJainHistory.OxfordUniversityPress.2010.  ^SnatraPuja(PDF).JaineLibrary.[2017-12-02].(原始內容(PDF)存檔於2017-12-03).  ^印順《佛法概論》第九章:「考釋尊所引述的,我相信古代的須彌山與四洲說,大體是近於事實的。

須彌,梵語須彌盧,與喜馬拉耶的梵語相合,這確是世界唯一的高山。

」 ^印順《妙雲集》下編《佛法是救世之光》〈須彌山與四洲〉:「我以爲,古代的須彌山與四洲說,大體是近於事實的」。

先從須彌山來說:須彌山,實即是喜馬拉耶山(其實,這不隻是我個人所說)。

這不但是聲音相合,而且須彌山爲世界的最高山,而依近代測量,喜馬拉耶山也是這個世界的最高山。

漢譯的經傳中,須彌山以外,有雪山,其實雪山也就是須彌盧山。

如釋迦族後裔四國中,有呬摩呾羅國,意思就是「雪山下」。

又在喜馬拉耶山南麓,有蘇尾囉(即須彌盧的異譯)國,古稱爲雪山邊地。

所以,雪山──喜馬拉耶山與須彌盧山,爲同一名詞的分化。

在佛教的傳說中,離開雪山而說須彌山,須彌山也就消失於現實空間,而不知何在了!」 ^Davidson,LindaKay;Gitlitz,DavidMartin.Pilgrimage:FromtheGangestoGraceland :anEncyclopedia.ABC-CLIO.2002.ISBN 978-1-57607-004-8(英語).  外部連結[編輯] WisdomLibrary-Meru WisdomLibrary-MountMeru BuddhistDictionaryofPaliProperNames-Sineru 佛祖統紀第31卷 閱論編印度神話和印度教經典教義世界觀 印度教神話 自在 梵 解脫 我 摩耶 業 輪迴 倫理 不害 梵行 諦 達摩 苦行 佈施 性力 瓦爾那 學派 印度哲學 古印度六派哲學 數論學派 瑜伽學派 勝論學派 正理論學派 吠檀多學派 體系 提婆 仙人 阿修羅 羅剎 乾闥婆 夜叉 迦樓羅 那伽 畢舍遮 緊那羅 三相神 方位護法 蘇摩 神祇 梵天 毗濕奴 濕婆 因陀羅 阿耆尼 伐樓拿 雙馬童 密多羅 伐由 閻摩 伽摩 毗首羯磨 俱毗羅 蘇利耶 樓陀羅 象頭神(迦尼什) 室建陀 黑天(奎師那) 陀濕多 生主 祭主仙人 特尤斯 哈奴曼 辯才天女(薩拉斯瓦蒂) 吉祥天女(拉克什米) 雪山神女(帕爾瓦蒂) 難近母(杜爾迦) 時母(迦梨) 恆河女神 舍脂 廣延天女 伐樓尼 地天(頗哩提毗) 烏莎斯 提毗 藥叉女 文獻經典 吠陀 梵書 森林書 奧義書 薄伽梵歌 吠陀支 往世書 羅摩衍那 摩訶婆羅多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须弥山&oldid=67794812」 分類:佛教宇宙論佛教神話隱藏分類:CS1英語來源(en)含有梵語的條目含有巴利語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AfrikaansالعربيةБългарскиBosanskiCatalàČeštinaDanskDeutsch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SuomiFrançaisGalegoעבריתहिन्दीHrvatskiMagyar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JawaҚазақшаಕನ್ನಡ한국어LietuviųLatviešuBahasaMelayuမြန်မာဘာသာनेपालभाषाNorskbokmålPolski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SlovenščinaSvenskaதமிழ்ไทยТатарча/tatarçaУкраїнськаTiếngViệt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