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評中國:從大選看台灣主體意識的上升 - BBC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就以民族意識較強的韓國人來講,其年輕一代,因制度的差距、生活經驗的不同而生成的對朝鮮人的不認同,拒斥之強烈也是顯見的。

或許這些南韓青年與改革開放 ... 點評中國:從大選看台灣主體意識的上升張倫法國賽爾齊·蓬多瓦茲大學副教授2016年1月25日台灣總統、立法大選結束。

民進黨大勝,不僅在總統選舉中大勝國民黨候選人308萬票,且在立法院第一次成為多數,成就政黨輪替;台灣民主發展進入一新的階段。

如何解讀此次大選以及諸多的後續課題:選後台灣內部的政治變動,民進黨的大陸政策,百年老黨國民黨能否改革重振,台灣年輕世代的政治取向,台灣的認同問題,新興勢力能否突破現有的傳統政治框架、制度約束,拓展台灣的政治光譜,兩岸關係是否會進入新的動蕩期……這諸多問題,既是台灣各界也是大陸乃至海外華人、國際社會關注的話題。

這裏本人不揣疏漏,就其中幾個問題談點看法,就教讀者。

先談台灣主體意識的問題。

歷史轉型中的兩岸互動二十三年前,筆者曾受邀赴台參加過一次兩岸關係的大型研討會,做過一個主題演講。

其核心思想是:兩岸都處於一種歷史性的轉型中,任何一方內部的變動都會在雙方的關係上有所體現;而雙方關係的演變也必然會牽動各自甚至是對方內部的變動;某種互信和動態平衡是兩岸各自內部成功轉型、發展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外部條件。

近四分之一世紀過去。

以台灣來講,從威權體制向民主體制的轉型基本完成,政權的合法性得以再造,社會多元但和諧有序,公民社會進一步發展,台灣主體意識逐步強化,那種現代化成功初期的躁動和浮淺漸漸被一種更沉潛富內涵的文化風格所取代。

但經濟上尚未完成有效的產業升級,顯得有些進退失據,這一方面是台灣原有的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經濟結構的影響,另一方面也與在推動創新、把握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一些發展機緣如利用大陸的經濟增長進行結構調整,推動升級上著力不夠有關。

就中國大陸來講,在上世紀末內部八九和外部柏林牆的崩塌等事件的撞擊下,後共產主義轉型也有了某些重大的進展,這尤其是體現在經濟領域。

借助改革以及搭上新一輪全球化快車的開放,經濟發展迅猛,激活的能量使得社會復蘇、分化、活躍,但卻因制度再造的緩慢而顯得有些無序。

文化上呈現多元但卻因政治的壓制而顯得扭曲,大變動時代的種種焦慮,認同的危機,制度上缺乏有效地表達、舒緩的渠道,文化上也缺少深厚、鮮活的資源加以化解。

而最嚴重的問題顯然是在政治改造上的沉滯,造成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上演變的相互脫節,積聚了諸多如社會不公等矛盾,執政的合法性危機並沒有因經濟的增長得到化解,這隨著新一輪經濟下行週期的到來而尤顯突出。

社會緊張且有加劇的趨向。

但無可爭辯的是,二十多年後的今天,兩岸關係的發展雖經歷諸多風波,但整體看有長足的進展。

放到一大歷史的角度來審視,兩岸的交流、互動的熱絡程度,既不是二戰後那短暫幾年的來往所能相比,更不是滿清割讓台灣前的歲月可以想像,這種挾現代信息、交通手段、經濟的驅動、文化的渴求、全球化的促動所造就的兩岸社會互動前所未有,在可見的未來可能會有冷暖起伏,卻也注定是難以阻擋。

圖像來源,EPA圖像加註文字,朱立倫曾試圖再打兩岸安定牌以拉抬選情,但效果並不明也因此,兩岸雙方的各自內部的變動也比任何時刻都深刻地影響著彼岸的進程。

當然這種影響形式多樣,或直接、顯現,迅疾,或間接、曲折、隱緩。

就政治來講,2000,2008、2012以往的三次大選,兩岸因素都直接成為影響選戰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但反觀此次2016年大選,兩岸議題相對降溫,即使是朱立倫曾試圖再打兩岸安定牌以拉抬選情,但效果並不明顯。

這或許是因蔡英文當選已成定局,使其能在選前適當地調整政策,向兩岸政策上的中間路線靠攏帶來的效果,或許也是因大陸汲取以往的教訓,加之其世界影響力的增長帶來某種自信,並沒有強勢介入試圖影響選戰所致,總之,兩岸議題失去以往影響選情的權重。

另一個重要的因素可能在於,經陳水扁八年執政和兩岸交流的深化,某些不現實的想法已經淡化,維持兩岸現狀已成為台灣社會某種共識,那種激進的統獨立場在當下都已處於邊緣化。

兩岸關係問題上的立場趨於理性平和務實。

那些有很強台灣主體意識的新興選民,就其大部分人來看,也與以往民主化初期那種帶較強的意識形態立場的上一代深綠選民不同,對大陸並不取那種絕然勢不兩立的態度。

主體的追求與民主不過,顯而易見的是,二十多年後的今天,台灣主體意識整體上強化,這尤其是在年輕一代人身上表現得更加顯著。

人們或許習慣於以兩岸的視角來看待此一現象,但如果我們不局限於此,將眼光投向世界,我們會發現這種對主體性的追求是一種世界性的普遍現象。

即使是在中國大陸,社會日漸分化,各種代際、族群、性別、地域、職業等領域的主體性追求也是沛然成潮,成為時代的主流。

可以說,自現代性誕生以來,主體性的追求就既是其主要特徵也是其主流趨勢。

儘管在帶有強烈的極權色彩的二十世紀這種潮流遭受反彈、阻滯,但仍不失其主導地位,且隨共產制度的崩塌和一系列威權體制的瓦解,在上世紀最後一、二十年形成一世界性的高潮,延續至今。

雖因恐怖主義、各種經濟和社會的危機勢頭有減緩的跡象,但依然澎湃向前。

圖像來源,GettyImages圖像加註文字,台灣主體意識整體上強化,這尤其是在年輕一代人身上表現得更加顯著而民主制,既是這種主體追求在政治上的制度表現,也是鞏固,推動,深化這種追求的最重要的途徑。

二十多年來的台灣民主化,既是台灣內部的社會壓力、政治更新的內在要求,也是整個世界、東亞二十世紀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組成部分,而不能僅以台灣自身發展的邏輯來做單一的解釋,或僅以蔣經國、李登輝等政治領導人的意圖和作為來加以說明。

事實上,當蔣經國說「我是台灣人」時,已經給幾十年後今日「我是台灣人」的主流合唱定下了第一聲調門。

只是他或許沒能想像得到的是,由於缺乏共同的記憶和生活,他的另外一句有關認同的話「我也是中國人」在新的一代中已漸漸失去回聲。

因為,由他啟動的台灣民主化進程,注定是要在台灣主體意識的形成上起到發動機、助推器的作用。

而北京當局因意識形態的僵化、威權體制權力運作的慣性、缺乏遠見、對台灣缺少了解造成誤判,政策調整的滯後以及某些事件上做法不當等等,也一而再,再而三事與願違地從外界壓塑強化了這種台灣意識的生成。

至於香港回歸後發生的一切如「佔中運動」,最近安全部門越境到港黑社會般綁架出版人等事件,不僅讓「一國兩制」徹底破產,也總是不斷地給島內拒斥統一的論述添加最有力的證據,讓香港的親中派灰頭土臉,台北的統派啞口無言。

從前年的「九合一」到此次大選,香港發生的種種都有力地起到了給綠營助選、弱化中國認同的功效。

集體記憶與認同變遷而當那弱弱無助的十六歲女孩周子瑜一身黑衣被迫道歉的畫面在選前最後一夜在網上大規模傳播之時,台灣人那根最敏感的神經被觸動了——被外部強權遺棄、壓迫的「亞細亞孤兒」的集體記憶再次激活,一夜間或催生了3%到5%幾十萬到上百萬選票給綠營,讓國民黨又丟掉本可拿下的幾席議席。

圖像來源,Reuters圖像加註文字,周子瑜道歉視頻被認為影響了台灣總統選舉結果SkipPodcastandcontinuereadingPodcastBBC時事一周Newsweek(Cantonese)BBC國際台粵語節目,重溫一周國際大事,兩岸四地消息,英國境況。

並備有專題環節:〈記者來鴻〉、〈英國生活點滴〉和〈華人談天下〉。

分集EndofPodcast我們盡可去像一些人推斷那樣認定此舉乃綠營選舉操盤高手所謀設,但大陸這些年在涉外、對台事務上官方、「環球時報」那類官方媒體所縱容甚至是鼓動的民粹、民族主義氛圍,顯然是這種計謀能達成效果的前提條件。

正如每個人、族群、民族的主體意識都是與生存經驗相連,台灣主體意識的生成說到底是與台灣近代以來特殊的歷史境遇、集體記憶有關,當著那些跟隨國民黨到台的老一代人漸漸逝去,與大陸沒有共享的集體記憶和生存經驗的新一代成長起來,台灣主體意識得到強化是邏輯的必然,是不能僅用某些教科書的更改來全部解釋的,尤其是這種意識上的不同是有些現實的不同作為參照並時時得到某種佐證的。

就以民族意識較強的韓國人來講,其年輕一代,因制度的差距、生活經驗的不同而生成的對朝鮮人的不認同,拒斥之強烈也是顯見的。

或許這些南韓青年與改革開放後成長起來的大陸年輕人、台灣的青年共享的語言和情感要遠大於與其同齡的北韓青年所共有的。

正如筆者不勝感慨地發現,在台北觀選後一晚,陪些大陸出身的年輕人和台灣年輕人一起去唱歌,他們彼此間因兩岸這些年的交流所分享的共同語言和情感竟遠大過本人這屬於上個世代的大陸人與大陸背景的年輕人所共享的,至少在那一晚,在那種場合,就那類話題。

事實上,從九十年代中後期開始,即使在海外,我們也可以觀察到,兩岸新一代的同質特徵正日益增多。

從這兩天的「帝吧遠征」事件也看出,儘管雙方各執己見,相互之間在資訊和了解上還有相當的誤解和隔膜,但新媒體時代成長的一代人之間某些同質性的東西正在增多,這也是後來該事件能轉變成某種帶交友娛樂性的互動的基礎。

從這個角度看,在台灣主體意識增長的同時,台灣人與大陸人尤其是年輕一代的某些認同交織因這些年的互動事實上也在增多,至於這方面的交織能否體現到兩岸在國家政治認同層面的某種新交織,那要取決於今後歷史的演變,取決於雙方特別是大陸的政治發展。

如果大陸政治發展繼續滯後甚至倒退,兩岸缺乏某些符合現代文明的共享價值,勢必衝淡、弱化雙方這種因互動的經驗交織所積累的某些正面效果,阻礙兩岸關係的發展。

其實僅就大陸自身的發展來講,如果這種狀況持續下去也絕不是福音。

當著許多人不惜代價移民海外,卻指望台灣人認同大陸,這顯然是不現實的。

而那些參加FB「帝吧」遠征的一代,也不會永遠耐著性子翻牆。

或許,他們心中的某種不耐煩正在積蓄,正像網上一篇對一位參與了此次遠征指揮所工作化名「美琴」的年輕人的採訪所揭示,她說:她要經歷歷史,要在推倒的柏林牆印上手印!我們可以感慨其認知的混淆,但我們也依然可以從中感到她所具有的那種本質上同台灣這代青年人一樣的主體衝動。

圖像來源,BBCChinese圖像加註文字,台灣主體意識的提升並不一定意味著衝突的必然這裏順便提及一句所謂台灣的「反中」,這恐怕也需要具體的分析。

在筆者看來,「反中」今天在台灣已不再像多年前那樣情緒化、簡單、整體化,而是具有層次,在政治上強,在文化上淡。

而某種意義上,因中國的崛起、擴張造成的壓力,某些中國人的驕狂、不文明的舉止、缺乏對他人的尊重,一個世界範圍的「反中」潮流在許多國家也是暗潮湧動,當然因現實尤其是經濟利益的考量,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政府也同時都現出對中國的熱情,這種上下有別所顯示的矛盾,或許可能會是中國外交未來遭受某種挫折的根源。

認同從來就是一個不斷變動的過程,像英美那樣,同屬一個民族、共享一種文化的也可能分成不同的國家;而不同的民族、文化、語言的人們組成共同的國家的例子也不勝枚舉。

甚至相互敵對的國家因各種原因棄置前嫌走到一起,結成聯盟,共創未來的例證也多有:以歐洲為例,法德為現代史上的冤家,並不妨礙其今日正成為歐洲建設的雙架馬車,在某些歐洲事務上,雙方的認同在弱化,歐洲人的認同在凸顯。

而和平分手的捷克和斯洛伐克卻在歐盟的框架中再次攜手。

歐洲建設今後可能會遭遇某些挫折,但長遠看,如歐洲建設繼續下去,假以時日,一種聯邦式的統一歐洲的出現也並不會讓人感到意外。

與這種統合趨勢相對照,因主體意識的增強,歐洲到處也都出現那種分離主義傾向,英、法、西班牙、比利時……所有這些分離主義運動在主張分離的同時卻也都宣稱分離後要加入歐盟。

就世界範圍講,這種分離趨勢也在不同的大陸,不同的區域持續地醞釀和發展著,以或暴力或和平的形式呈現著,構成對各種既有的政治框架的新挑戰,也在考驗人們尤其是政治領袖們的智慧、胸襟、眼界。

在筆者看來,台灣主體意識的提升並不一定意味著衝突的必然。

兩岸的人們都應努力去了解對方想法歷史和現實的成因,堅持交流。

因為兩岸交流是型塑兩岸未來關係的深層基礎,只要這種交流互動不中斷,兩岸的相互理解、共享的經驗終會逐漸加深增多,最終為以一種雙方都能接受的和平的方式解決歷史遺留的問題培養條件。

而要做到這一點,前提顯然是雙方精英和民眾彼此要有善意、耐心和歷史眼光。

(責編:路西)讀者反饋這個題目已經有了太多的討論,因此開始讀這篇文章時沒有多少的期盼。

不過閱讀過程中,不自覺地就被作者所打動。

只是我個人覺得即使年輕人在文化上日趨接近,在政治認同上也很難靠攏。

在一個市民社會發達的國家裏,地方的主體意識往往有增強的趨勢。

英國的蘇格蘭問題、日本的沖繩問題都是如此。

更何況兩岸具有特殊的政治、歷史背景。

大陸的政治形態和家長似的強權作風固然起到了疏離人心的反作用,但是即便大陸改變了政治形態,也很難想像港台的年輕人對大陸能增加多少認同。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何必強求?下面看見一個寫台灣國的綠蛙。

你家台灣國護照都沒人認,你就意淫吧。

有種讓空心菜在520宣佈台灣獨立建國,試試我們會不會打過去。

這篇文章的作者誰告訴你西方的價值觀就肯定是正確的?這篇文章立論開始就是錯誤的。

中國人有自己的價值觀,不需要西方人用他們扯淡的價值觀來評判我們。

誰給與西方人天然的法官地位?2000多年來中國人才世界的法官,西方人也就這200年發展快了些。

作者哪裏涼快哪裏歇歇去。

160125_coc_fb_internet_firewall牆主要是對付分裂勢力,東突輪子啥的一類……翻牆也挺容易的,主要是想找些資料,看看新聞學點東西……反華的媒體與中立的媒體都看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上學的時候經常在翻牆出來找些學習的資料,美國很多的學習性的網站都是開放的…現在萬惡的美帝已經不讓看了……很多資料都進行了保密……較喜歡bbc我還是喜歡bbc.成家立業後要分家獨立,老爸只能當家長,自然的事。

我家不喜歡一言堂,霸道,資訊封鎖造假。

意識形態互不認同的重要原因,國家利益解決問題的根本主旨,在筆者看來,將中國大陸和台灣放在同樣的地位去思考問題,有些過於美好了。

台灣是中國崛起走向世界的第一扇門,打開這扇門只是時間問題罷了,台灣有很多值得大陸學習的地方,只可借鑒不可複製。

只有國家強大了,才有說話的份,弱肉強食的世界,血淋淋的現實比比皆是。

一邊一國,不管中國怎麼變,就是一邊一國!台灣人給了66年,答案是對一個來自台灣手拿中華民國國旗的小女孩霸凌逼道歉,要她說是中國人,以中國人為榮,要九十度鞠躬,說她來自中國台灣。

這上面有那一句是對的?中韓聯手欺人?台灣人會這樣算了?不會的!呷人夠夠不知分寸的人一定要付出代價,不是只有中國,韓國也要。

人不會永遠強而不弱,國家也一樣。

台灣人看不出中台二邊年輕世代有共通點,有,那來太陽花?一句島內就知道又是中共文宣,因為這種字眼只有中國文宣部才用。

島什麼內?台灣跟你中國有島內島外之分嗎?硬的不行了,來軟的?不嫌遲了嗎?中台制度不同,文化也不同,語言文字更不同,用語遣詞更天差地別,待人接物更難想像是同一民族,至於歷史則天南地北拉不在一塊兒。

時代力量就是台聯的新生代;但中國有看到新黨有新生代嗎?那個不要臉郁慕明居然說他選國民黨主席,可不可笑?這就是中國人的鳥樣!台灣人不想再跟中國人站在一起,也不想再被扯入跟中國有關議題中,麻煩中國找韓國去,他們才是中國家人,台灣不是,1895年起就不是了。

中國未崛起前,台灣過的不好嗎?馬執政這8年就如同他一生的寫照,一個無用只會手伸長長的官二代,一個中國逃來的乞丐,帶衰台灣停滯8年不往前走。

台灣要甩開中國往前走,當然得付代價,但台灣付的起也得付,所以不必再言。

台灣人受夠了這66年,我們要往前走,絕不再為中國停留半步。

再見!這篇文章寫得相當好。

大陸和台灣的問題,關鍵看將來大陸的政治形態有無變化。

若不幸沒有,那機會會越來越少。

作者思想很有深度,對社會分析的角度也很凖確,被佩服,也學到很多東西真是麻煩,還得把道理再講一遍。

反台獨反的是台灣從中國的一部分中分離出去,而中國的定義從大陸講叫做「中華人民共和國,PRC」,台灣方面的定義是「中華民國,ROC」。

這叫做一中各表。

台灣屬於中國是同時寫在PRC和ROC憲法裏面的。

那問題很簡單了,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台灣如果想從PRC或者ROC裏面分離出去=台獨,這是違憲的也就是非法的。

固然台灣有主題思想,但很抱歉,這個夢你們也只能做做,法理上講不通,軍事上不可能,所以最多的就是在BBC上發酸文。

leo,bristol台灣叫得再歡,也是井底之蛙period更多相關內容新聞專題:2016年台灣大選2016年1月22日點評中國:台灣大選-九二共識引起的反彈2016年1月18日大家談中國:從拉美看台灣2016大選2016年1月18日台灣學運領袖陳為廷稱將退出時代力量黨2016年1月18日美國「特使」伯恩斯赴台會晤蔡英文2016年1月18日中國官方媒體:「民進黨當家將知柴米貴」2016年1月18日分析:台灣「變天」牽動兩岸拉丁美洲外交態勢2016年1月18日台灣大選:香港「雨傘運動」領袖與中國學生觀選團2016年1月17日頭條新聞外交抵制2022北京冬奧到底會有多大影響2021年12月14日東盟:中美競相拉攏,各國如何選邊站隊2021年12月14日香港移民潮:被拒之BNO門外的年輕人2021年12月14日特別推薦非洲為何需要中國和美國精誠合作2021年12月9日緬甸政變:在拘留中遭受虐待和折磨的女性2021年12月13日首屆「民主峰會」舉行:中美針鋒相對的「民主」之爭2021年12月10日BBC巾幗百名2021名單揭曉:今年有誰上榜?2021年12月7日普京拜登會晤後烏克蘭局勢下步走向的三種可能2021年12月10日德國告別默克爾時代內政經濟挑戰與外交政策中國戰略2021年12月8日所羅門群島騷亂後政治撕裂持續背後的中國因素和深層矛盾2021年12月7日中國發佈民主白皮書,「民主峰會」前夕與美爭奪話語權2021年12月5日「我被性騷擾了,地鐵工作人員卻給了我一張宣傳單」2021年12月6日熱讀1美國「黃道12宮殺人案」半世紀密碼信被破解最近更新:2020年12月14日2香港移民潮:被拒之BNO門外的年輕人3台灣「四大公投」即將舉行你該了解的看點有哪些4黑巧克力英國專家告訴你它的健康益處和最佳吃法5外交抵制2022北京冬奧到底會有多大影響6德國人為什麼喜歡在公共場合裸體最近更新:2020年12月14日7元宇宙經濟:你不知道的商機藏在哪裏8新冠疫苗加強劑要不要打?突破性感染是否值得擔憂?9Omicron奧密克戎的威脅有多大?10西伯利亞的離奇巨坑:謎底究竟是什麼?最近更新:2020年12月28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