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誰的主體?誰的台灣意識? | 林劭寰 - 獨立評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在高舉台灣主體、區分是否為台灣人的同時,究竟甚麼是台灣意識? ... 啃食著台灣島內的歷史與文化,如想像的共同體一般,使得台灣的民族主義萌芽。
政治
【投書】誰的主體?誰的台灣意識?
作者
林劭寰
2016-06-16
圖片來源:tristantan/Shutterstock.com
已成功複製連結
隨著近期洪素珠影片的流傳,頓時間全台民眾都關心起了這樣的衝突。
國民政府撤退至今已久,但省籍的歧異卻還是存在,許多的省籍隔閡在這次事件又躍上檯面。
在高舉台灣主體、區分是否為台灣人的同時,究竟甚麼是台灣意識?而誰又是台灣人,誰不是?
談到台灣意識的出現,可能就要論及台灣意識最早如何產生。
最早從日治時期開始,日本人開始統治台灣,對於當時在台灣生活的人們,「日本」這個「他者」相對地清晰而明顯,同時把「台灣」這個「我族」的主體意識初次地建構。
從日治初期的武裝抗日到後期的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特別是「台灣民報」的出現,讓這群共同居住在台灣島上各處的人們開始閱讀了同樣的一份報紙,共同啃食著台灣島內的歷史與文化,如想像的共同體一般,使得台灣的民族主義萌芽。
到了國民黨1949的大撤退,對於當時已經相對熟悉日本文化卻始終對中華文化抱有美麗想像的台灣人來說是個巨大衝擊。
已經脫離中華文化脈絡50年的台灣,經歷碰撞格外的深刻。
剛開始,整個族群區分還是依著中國的脈絡以本省及外省為區分。
直至1960年代因為中國共產黨的崛起導致國民政府國際地位喪失、與美國斷交等因素,國民黨政府詮釋整個中華文化的正當性慢慢流失,從而必須轉向追求台灣本土世代的認同。
伴隨著國民黨菁英階層的本土化跟民進黨的出現,慢慢了脫離中國為主體的想像,漸漸地塑造了特殊的台灣民族主體意識。
主體意識出現後,究竟誰是台灣人,而那條界線又是怎樣被劃出來?在這樣的台灣主體塑造之下,能夠詮釋「台灣主體」的人又會是誰?台灣政府一向高舉文化多元,但大多數的時候卻只有特定的文化得以在這樣的環境下生存。
以原住民為例,每到了政府需要辦理大型活動的時候,原住民的慶典表演往往就會出現,穿著傳統服裝、唱著慶典的歌曲,政府試圖以此舉展現的多元文化政策。
但是,平常對原住民的生活及文化不聞不問,每當有活動時才會想起原住民的慶典活動,這樣的慶典究竟慶祝了誰?回到現實生活中,原住民薪資水平依舊遠低於基本薪資,原住民的文化再再的因為受到外來文化的衝擊而逐漸流失,在高舉多元文化的此時,這現況反倒成了最諷刺的事實。
再來是近期討論的轟轟烈烈的東南亞議題,在台灣的移民工有將近80萬的人,等於每40個人當中就有一個東南亞的朋友。
雖然近期媒體的正面露出越來越多,但還是可以很常看到台灣人說著外籍勞工黑黑髒髒、去外勞多的地方容易危險……等言論。
這群朋友遠渡重洋來台,領著與基本薪資脫鉤的薪水,往往一個月僅有一天假可以放,又常常會遇到仲介惡意苛扣薪資,放假時也鮮少有地方可以聚集,在台灣彷彿是一個隱形的族群。
許多人在台灣奉獻數十年,把這邊當作第二個家,卻鮮少被寫進台灣主體文化的脈絡當中。
從台灣主體塑造的過程中看來,台灣主體性應該是多元而變動的,但若是現今的台灣主體論述必須要藉由處處劃界、層層篩選才能展現,就太過於可惜。
我們位處兩大洋的交會之處,從古至今有許許多多的文化在此匯聚交流,形塑成了今日的台灣文化。
因此,我認為「混味」,才是台灣意識的主體,在多元的匯流下,我們應該去了解彼此的身分及族群,融洽的互相鑲嵌,彼此互為主體性的相互輝映。
讓踩在這片土地上,跟著我們一起呼吸、生活的人們都理當有機會成為台灣意識的一部分。
相信唯有藉由多元的融合,正視這些文化的歧異性,透過彼此的交流,而非流於形式的謾罵或消費,相信唯有如此一個國家才得以向前,朝向更好的方向邁進。
瀏覽次數:2700
已成功複製連結
訂閱電子報
給您當週最熱議題,飽覽多元觀點!
立即訂閱
延伸閱讀
關鍵字:
台灣主體性
台灣意識
本土
多元
兼容並蓄
林劭寰
假裝是憤青
台灣人,因誤打誤撞進入移工議題,曾學過印尼文、菲律賓文,但其實連最基本的中文都說不好。
曾於菲律賓五一工聯實習兩個月,因而希望透過文字爬梳異地朋友的生命經驗,與更多人分享這些故事。
「獨立評論@天下」提醒您:
1.本欄位提供網路意見交流平台,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2.發言時彼此尊重,若涉及個人隱私、人身攻擊、族群歧視等狀況,本站將移除留言。
3.轉載文圖請註明出處;一文多貼將隱藏資訊;廣告垃圾留言一律移除。
4.本留言板所有言論不代表天下雜誌立場。
林劭寰
假裝是憤青
台灣人,因誤打誤撞進入移工議題,曾學過印尼文、菲律賓文,但其實連最基本的中文都說不好。
曾於菲律賓五一工聯實習兩個月,因而希望透過文字爬梳異地朋友的生命經驗,與更多人分享這些故事。
熱門文章
1
【只想劇透】看《茶金》的副作用
2
【投書】從高嘉瑜事件看家暴——為什麼她不跑?
3
移工的定義是什麼?在台灣,外勞和移工有什麼差異?
4
【中越對照】獨家》「移工變移民」明年上路!勞動部:再不改連國人都會失業TINĐỘCQUYỀN》“CHÍNHSÁCHĐỊNHCƯCHOLAOĐỘNGGIỎI”SẼĐƯỢCTHỰCTHIVÀONĂMSAU!BLĐ:KHÔNGĐỔIMỚICHÚNGTASẼTHẤTNGHIỆP
5
「學校不會放棄任何一個孩子,我也不會」:為偏鄉學童守護健康25年的護理師
訂閱電子報
時事、國際、社會、教育、性別⋯⋯現在就訂閱獨立評論電子報,飽覽當週最熱議題與多元觀點!
立即訂閱
支持獨立評論,成為天下雜誌全閱讀訂戶
延伸文章資訊
- 1台湾民族主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灣民族主義,或稱台灣國族主義,是一種在台灣人中盛行的民族主義思想。該思想以台灣的本土主義為基礎,並產生臺灣主體意識等論述,進而追求台灣民族利益的最大化, ...
- 2論「臺灣意識」的發展及其特質: 歷史回顧與未來展望 - 黃俊傑
(1895-1945)的「臺灣意識」既是民族意識又是階級意識;(3). 1945 年臺灣光復後,「臺灣意識」基本上 ... 「新臺灣人意識」其實是一個空白主體,缺乏「自性」,只是.
- 3點評中國:從大選看台灣主體意識的上升 - BBC
就以民族意識較強的韓國人來講,其年輕一代,因制度的差距、生活經驗的不同而生成的對朝鮮人的不認同,拒斥之強烈也是顯見的。或許這些南韓青年與改革開放 ...
- 4轉型中的臺灣意識
強調「臺灣主體意識」的抬頭並不意味著「臺灣獨立」的政治宣示,但仍有部分人 ... 而社會意識、民族意識就是無數個個體意識所匯集成型的2。
- 5台灣民族主義的發展、現況、以及挑戰
當然,對於自決的主體及事項,強權之間仍有爭議,特別是戰敗者才要被迫重劃 ... 及文化整合的發展,民族意識就逐漸生成了(Lawrence, 2005: 39)。根據Hayes,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