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認同理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社會認同理論指出,人類的社會行為受到他人的行為和當代的社會標準而異。

社會認同是個人自我概念的一部分,源自相關社會群體的感知成員身份。

正如社會心理學家Henri ... 社會認同理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5年6月26日)請協助補充多方面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請搜尋一下條目的標題(來源搜尋:"社會認同理論"—網頁、新聞、書籍、學術、圖像),以檢查網路上是否存在該主題的更多可靠來源(判定指引)。

社會認同(socialidentity),為Tajfel在1970和1980年代提出的社會認同理論,區分了個體認同與社會認同。

將社會認同定義爲:「個體認識到他屬於特定的社會群體,同時也認識到作爲群體成員帶給他的情感和價值意義。

」 社會科學家WilliamGrahamSumner 社會生物學家HenriTajfel 理論[編輯] 社會認同理論指出,人類的社會行為受到他人的行為和當代的社會標準而異。

社會認同是個人自我概念的一部分,源自相關社會群體的感知成員身份。

正如社會心理學家HenriTajfel和JohnTurner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最初提出的一樣,[1]社會認同理論引入了社會認同的概念作為解釋群體間行為的一種方式。

[2][3]社會認同理論被描述為一種基於感知到的群體狀態差異,感知到的合法性和狀態穩定性的穩定性以及感知從一個群體遷移到另一群體的能力的理論來預測某些群體間行為的理論。

這與「社會認同理論」一詞用於指代人類社會自我的一般理論形成對比。

而且,儘管一些研究者已經如此對待它,社會認同理論從未打算成為社會分類的一般理論。

正是由於對社會認同理論範圍有限的認識,約翰·特納及其同事才以自我歸類理論的形式發展了堂兄理論,正是基於對社會認同理論的洞察力來實現的。

對自我和群體過程進行更一般的描述。

[4] 社會認同理論認為,組織可以改變個體的行為,只要它能夠改變其對群體的知識和情感依戀所產生的自身身份或部分自我概念。

[2] 歷史背景[編輯] 20世紀20年代末,集體主義的觀點幾乎從主流社會心理學中消失,與此同時,第一個社會認同理論的正式聲明發報中,Tajfel寫了對當時的社會現象的看法: 「在罷工行動中使我們了解到社會分類仍然是一個浮擺不定的概念。

社會行為與社會分類並沒有直接明確的連結。

而怎樣的社會分類又會較突出或不顯著?到底什麼樣的社會現況促使這個情形呢?通過階級制的社會分類,導致社會氛圍不佳,使得大眾感到他們是在與其他群眾長期衝突,而大眾的心理轉變,也會因為穩定的社會制度到不穩定的社會制度而起著變化。

因此,在部分社會認同理論反映了大眾對重建一個更集體的自我和社會群體的社會心理願望。

」 參考資料[編輯] 政大機構典藏(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urner,J.C.;Reynolds,K.J.Thestoryofsocialidentity.T.Postmes;N.Branscombe(編).RediscoveringSocialIdentity:CoreSources.PsychologyPress.2010.  ^2.02.1Tajfel,H.;Turner,J.C.Anintegrativetheoryofintergroupconflict.W.G.Austin;S.Worchel(編).Thesocialpsychologyofintergrouprelations群体间关系的社会心理学.Monterey,CA:Brooks/Cole.1979:33–47.  ^Tajfel,H.;Turner,J.C.Thesocialidentitytheoryofintergroupbehaviour群体间行为的社会认同理论.S.Worchel;W.G.Austin(編).PsychologyofIntergroupRelations群体间关系心理学.Chicago,IL:Nelson-Hall.1986:7–24.  ^Postmes,T.&Branscombe,N.(2010)."Sourcesofsocialidentity社會認同的來源".InT.Postmes&N.Branscombe(Eds).RediscoveringSocialIdentity:CoreSources重新發現社會身份:核心來源.PsychologyPress.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社會認同理論&oldid=69770395」 分類:​社會科學認同政治隱藏分類:​自2015年6月需補充來源的條目拒絕當選首頁新條目推薦欄目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CatalàDeutschEnglishEspañolفارسیSuomiFrançaisעבריתहिन्दीMagyarBahasaIndonesiaItaliano한국어LatviešuNederlandsPolskiPortuguêsРусскийSlovenščinaСрпски/srpskiTürkçe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