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六)日常法師第一百零三卷AB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六)日常法師第一百零三卷AB面_华严卍行者_新浪博客,华严卍行者,
加载中…
加载中...
http://blog.sina.com.cn/qjulitxgw520[订阅][手机订阅]
首页
博文目录
关于我
个人资料
华严卍行者
微博
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0
博客访问:134,061
关注人气:120
获赠金笔:0支
赠出金笔:0支
荣誉徽章:
相关博文
更多>>
推荐博文
查看更多>>
正文
字体大小:大中小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六)日常法師第一百零三卷AB面
(2010-10-0214:15:56)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一百零三卷A面
【「則應明想福田,供諸供養修慈悲等六返攝受。
其儀軌者,謂:」】
就是說我們坐下來,然後細細的思惟,使得發心的這個對象,前面就是三寶等等在前面,那麼供種種的供養,這個是上面。
然後呢下面的濟度一切眾生,對眾生修慈悲,就這樣,所以平常我們從懺悔開始,觀想就是這個道理,我們自己的父母開始推到盡法界一切有情,這是我們緣他啟發慈悲的。
上面是我們本師釋迦世尊、諸大菩薩聲聞緣覺、龍天護法、一切法藏等等,這是我們的尊重福田要效法的,就這樣,然後修六趟,其儀軌修的時候是怎麼呢?
【「『諸佛正法眾中尊,乃至菩提我歸依,以我所修布施等,為利有情願成佛,每次三返。
」」】
每趟唸三遍,早三遍,晚三遍,那麼有的地方還加上這個:「願一切眾生具足樂及樂因,願一切眾生永離苦及苦因,願一切眾生不離無苦之樂,願一切眾生住平等捨。
」實際上這個也是修學時侯的內容,這個是悲心來啟發跟它相應的菩提心,這個所以是六返這樣的修法,在現在藏傳一系當中每天必定要唸這個要六趟,必定要唸的,早晨,然後呢晚上,如果說你非常忙,特別的話,他曉得今天一天忙不過來,早晨起來就把這個唸六遍就唸過了,到了中間有時間他還要唸,萬一沒有時間的話,今天至少這個六遍一定唸,而在任何情況之下絕不可以斷截的。
怎麼去增長它?
【「學心不捨有情者。
」】
那麼怎麼學呢?這個要學的是。
【「道炬論及發心儀軌中說學處時,雖未說及,道炬釋云:『如是攝受不捨有情,於菩提心所緣及其勝利,發心軌則,共同增長及不忘故,應當守護。
』爾時數之與根本文,意無乖違,故於此事,亦應修學。
」】
那麼學不捨有情,它在那個發心儀軌當中沒有講到,這個講是沒講,那麼在道炬論的解釋當中它這麼說:要攝受利益有情而不捨有情,以及對菩提心這個勝利以及緣菩提心了解它特別的、殊勝的利益,以及怎麼發心的方法?如何去增長?不忘照著這種次第,這是我們應該去保護增長的。
前面不是告訴我們說要每天晝三夜三六趟嗎?這個跟它根本的意趣並沒有乖違,所以這個事情是我們應該照著去做的。
換句話說這個儀軌在他們正軌的傳承當中都非常重視,一定要把那個來源追得清清楚楚。
可是現在既然這個發心的儀軌是阿底峽尊者傳進來的,但是阿底峽尊者的道炬論當中雖然沒有明顯說明,但是這個方式跟它並不違背,他特別說明這一點,這一點我們要了解的。
【「心棄捨之量者,依彼造作非理等事而為因緣,便生是念,於今終不作此義利。
」】
那麼我們真的要學的是不捨,那麼什麼是棄捨呢?這我們先要了解,了解了棄捨,那麼我們才曉得不捨是怎麼樣。
所以說棄捨,就是由於做了不合理的這種事情的因緣,於種種的因緣跟非理相應的因緣,那個時候使得我們心裡想說:唉!這件事情不做也罷,我不想去做,我不要去做了,那個時候就是捨棄的時候,換句話說所以不捨的話,在任何情況之下不要生起這個念頭。
而它前面又告訴我們依非理作意等事,或者是我們自己的非理作意,或者是外面的因緣,或者是這個外面的因緣當中包括那幾樣呢?包括人、法,法者就是普通世間上面講的很多道理,人就是外面那些酒肉朋友等等,由於這種因緣會使得我們產生這個棄捨的,關於這件事情我們決定應該避免。
【「修學積集二種資糧者。
從以儀軌受願心已,當日日中供三寶等勤積資糧,是能增上菩提心因。
此除先覺傳說而外,雖未見有清淨根據,然有大利。
」】
那麼發了心以後,積集兩種資糧怎麼學呢?就是說從受了這個願心以後,當然你受了行心的話,受了菩薩戒,那馬上都是積集兩種資糧,現在你今受願心還沒有受行心之前,那個時候就應該這樣做,應該日日中供養三寶等等,這個是增長菩提心的因。
那麼像前面皈依,皈依完了以後就告訴我們,皈依完了以後你應該學這些事情,結果現在呢說發大菩提心以後它倒沒有詳細的說明,所以如果說要找清淨的根據是經論上面,它的確經論上面好像沒有這個根據,但是這前面祖師們都是這樣說的,實際上這個裡邊有大的利益。
換句話說:它雖然並沒有完整的這個傳承根據,但是的的確確做的時候應該這樣做的,他告訴我們這一點。
就實說來,他所謂的先覺像阿底峽尊者、宗喀巴大師就是那些人的話,他已經足夠分量,絕對足夠分量作為我們的依據了。
為什麼要這樣說呢?眼前我們大部份的依據不一定是根據佛經的,往往是說那一個法師講的,那一個法師講的就是好像領薦一樣了。
如果說那一個祖師講的,說是虛雲老和尚講的、印光大師講的、太虛大師講的,覺得是啊就是他的了,乃至於佛經怎麼講的跟佛經違背都不管了,對不對?我們常常有這個現象。
所以從這地方我們也看得出來,當年印度這種真正了不起的菩薩祖師們以他這樣高的這種位次,他明明在實際的這個理路上面,有這樣的正確的、完整的義利擺在這個地方,他還是要說明我這個傳承,我這個依據一點都不會亂來。
所以對我們真正想要修學佛法、弘揚佛法的人,以後這是我們的一個最好的警策,我們千萬不要說,啊!那一個人怎麼做的,那一個廟怎麼弄的,那一個人怎麼說的,對不起!看看哪!這一個地方所以說雖然一個小地方,我們應該有正確的認識去體會,那個是今生怎麼樣能夠增長不捨。
【「第二修學餘生不離發心之因分二。
」】
因為菩提心從現在開始乃至於證得菩提,所以不但現生而且將來一直向後,一直要增長而不可以讓它失壞的。
下面說緊跟著以後怎麼辦?怎麼樣使得這個心能夠不捨棄?
【「一、斷除能失四種黑法二、受行不失四種白法。
」】
由四個惡法如果造了以後餘生就會失去,反過來由四個善法、白法造了以後自然能夠增長,這個就出在大寶積經。
現在我們上的那個大寶積經主要的就是講這個,那個大寶積經我想大家都聽過了,一開頭世尊跟迦葉菩薩提起的就是這件事情,不過這個文稍微有一點點差別,這沒關係,這是因為兩個翻譯,經過了不同的翻譯的文字上面有一點差別,意義上面並沒有出入,現在我們看:
【「大寶積經迦葉問品說成就四法,於餘生中忘失發心,或不現行。
」】
如果說你做了這四樣事情,那麼將來你會忘失,失掉了,或者那個菩提心不再現行。
說到這個忘失或者不再現行,也許我們會說前生的事情我們這一生好像都記不得嘛?也沒有現行嘛?實際上我們現在的很多習慣什麼等等,都是前生的習慣這一生帶來的。
有的人聰明一點,有的人是笨一點,有的人他寫文章或者什麼碰見一點飛花落葉,這個情緒,這個潮思是潮湧而來,寫出來文筆很美,可是你要碰到算術的話,他就頭痛得要命,表示他腦筋不好,但是他一加一加出來就叫他困難。
有很多人對那個數理,他非常清楚,可是你叫他寫文章,他覺得這個非常困擾,為什麼?前面說的這種情況,並不是他腦筋不好,但是有的人偏向那個,有的人偏向這裡,為什麼呀?現在這個現行也就是說前一生這麼帶來了,所以前面告訴我們,如果你這一生造了這種業了,他世現行猶如夢,還記得這句話吧?到下一生、他生起現行的時候像夢一樣,你自己不曉得為什麼來,它就這麼來了!就是這樣。
所以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我們這一生難得的獲得這樣殊勝的寶貝,你這一生雖然努力了,但是如果說你繼續做對的話,下一次自然它也現起來了,就像我們剛才一樣,這一生有很多人就是這個天才,現在你這個天才就是跟菩提心相應,那何等的好啊!反過來說你如果做的不對的話,這一生辛辛苦苦學會了話,對不起下一生就沒有了,何況這個菩提心一直從現在開始要憑著它作為根本,圓滿佛道,這麼珍貴,這麼可貴的東西!所以這個兩點黑法,我們眼前就要斷除,白法要努力,結果你能夠努力了白法,到下一世不要努力它自然現起了,這個多省力啊!就像我們常常說的一個比喻一樣,現在如果你要做一個老板的話,然後呢做一個小販,大街上背了個箱子賣枝仔冰賣起,要賣成功一個大老板的話那不曉得要做到那一天!但是如果說你從小生在一個大老板、董事長家裡的話,那什麼都不要,對吧?你什麼都不懂的時候你就是一個小老板,就是這樣。
現在我們就是這樣,這一生你能夠稍花一點氣力的話,下一生你生生世世就是那個什麼?佛的佛子,連他世間的國王的王子我都不要幹,有這麼大的好處!所以下面這兩點不要輕視它,現在我們學一下。
看下去:
【「又成就四法乃至未證菩提中間不忘菩提之心,」】
這是好的。
【「或能現行,此即願心學處。
」】
真正我們學了願心,該學的,那個是有憑有據的,這個就出在大寶積經上面。
【「四黑法中,」】
那個『四』先說四個黑法,總是先要避免的那一個。
【「欺誑親教及阿闍黎尊重福田者。
」】
這第一條。
在大寶積經上是這樣的:欺誑師長,已受經法而不恭敬。
不曉得你們記得不記得?這個大寶積經這樣說,最主要的人、法它都擺在這個地方,現在這個地方只講人,他所以欺誑師長的原因還是不敬重法,你如果真的敬重法的話他不會欺誑師長的,這我們要了解的。
我們下面解釋一下,這個概念就很清楚了。
【「當以二事了知,」】
關於這個問題分兩方面:
【「一境二師易知,」】
第一個呢,我們分兩方面來說,第一個你所欺誑的對象就是這個境,欺誑的對象是什麼?二師,就是欺誑親教及阿闍黎尊重。
【「言尊重者謂欲為饒益,言福田者謂非師數,然具功德,此是迦葉問品釋論所說。
」】
這個二師它前面就說親教或者阿闍黎。
這個親教,平常我們說和尚,譬如說我們現在出家了,剃度了,有一個是叫親教師,一個是軌範師,換句話這個地方就兩個,親教及阿闍黎。
那麼尊重呢?卻不一定是你的和尚,不一定你的阿闍黎,而是什麼?為欲饒益,他的的確確對你有好處的那些善知識,言福田者謂非師數。
除了上面這一些,還有講福田的,這不一定是老師,但是這個地方是具有功德的那些,哪一些?譬如自己的父母,他不一定是自己的老師,但是絕對是一個大功德田!那麼這個就是在這個境,釋論上面,這第一件事情。
二、第二件事呢?
【「二即於此境由作何事而成黑法,」】
對於這個對象,你做了什麼事情就是算惡法,算最惡呢?
【「謂於此等隨一之境,故知欺誑則成黑法。
」】
換句話說你欺騙他,心裡面是這樣的,明明這樣的,而你欺騙他,那個不可以。
【「欺誑道理者,」】
它還很詳細的說明,什麼是欺誑?】
【「釋論解云:『謂彼諸境以悲愍心舉發所犯,以虛妄語而蒙迷之。
』」】
真正的老師,我們現在曉得尤其是大乘的老師,他隨時隨地只有一個目的,無非是希望你向上,你有不對了,他就指出來告訴你,然後告訴你怎麼策勵你,這樣。
所以看見你不對了,告訴你某人你不對了,碰見這種情況我們為過失而遮蓋,乃至於找一個藉口,這種東西是非常嚴重、非常糟糕!老師之所以為老師在什麼地方?就告訴你,你錯了,你改過來。
我們前面已經說過了,修學佛法最重要的∣正知見,最難得的∣正知見,而且最根本的原因在什麼地方呢?我們在無明當中,並不知道我們錯誤!那麼這個時候一定要靠什麼?靠一個明眼人,這個明眼人告訴你某人你錯誤了,你不但不接受還要欺騙,還要這樣的話,你為你自己的黑暗保護,換句話說當下你增長的什麼?增長了惡業,既然你增長了惡業,下一世現行的就是惡業,而這個惡業偏偏又是善業的正對治。
這個很清楚,如果這個地方要想把它弄明亮的話,那點燈,點燈黑暗就沒有了,你把那個燈拿掉了以後,自然只有剩下黑暗,這很清楚、很明白。
所以我們中文譯本當中還有一個受了經法而不恭敬,經法上面告訴我們的什麼?就是這些道理,而這個善知識告訴我們的就是經法。
假定你真正尊重經法,恭敬經法的話,自己不曉得,師長告訴你,高興得不得了,感激得不得了,馬上改,你會欺誑他嗎?當然不會!對吧?所以這個內涵非常重要,就這一個事說到這裡我就想起一件事情來,我以前就是在,那時候還是小的時候,這先父有的時候告訴我一件事情,我們那時候的情況遠比現在好,我們那時候家裡面的家長說,很少敢對這個尊長去回嘴的,有的時候不小心,如果說了你什麼自己也講一點道理辯論,我父親就呵斥我,說古人很重要的就是要造什麼呢?真正重要的聖賢都是靠什麼?努力改過而來,現在別人告訴你過錯,你求之不得,歡喜都來不及,何況是尊長?所以就算人家說錯了,要曉得,那個時候你如果說否定或者辯的話,下次缺少一個再提醒的機會,你懂嗎?那個時候我不大懂,現在我了解了,我們常常有這種情況,我自己也是一樣。
剛出家的時候看見周圍的那些不但是自己的尊長、同修常常告訴他,我現在混身缺點,希望你告訴我,但是就很少有人告訴我。
我當時也不懂得什麼道理,後來慢慢的了解了,人家不是不告訴,有的時候偶然告訴你了以後,告訴你這個不對,你總是覺得耶對的對的,我沒有錯!人家第一次講的時候蠻好心的告訴你,你既然對的,誰願意第二次再告訴你?我們平常都是犯這個毛病。
所以不知不覺之間,叫人家來勸告你幫助你的路,自己已把它砍得乾乾淨淨,下次人家看見你就算了,好了,還有什麼話好跟他講?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說就算人家說錯了,你還是很歡喜的感激他,至少他吃飽了飯能夠來管你的事情,不是對你的幫助嗎?所以古人有千金市骨這一個典故。
他要求千里馬,買不到,結果有人說,以前倒有過一匹千里馬,可惜死掉了,沒關係!死掉了他也去買,出多少?一千兩金子,這個千金也許不是一千兩金子,一千塊錢。
現在一千塊錢不值錢,以前是不得了的!那個錢真是不得了的!小的時候我聽說這個雞蛋一個銅錢一個,所以一塊錢可以買雞蛋買三百個。
你想想看那一千塊錢要值多少錢啊?那個馬已經死掉了,根本沒有用的骨頭,他花了一千塊錢去買,拿我們現在來說,花了一千萬買一個死馬骨頭,結果真正有馬的人一聽見說這個人倒是真是愛馬的,就馬上賣給他了。
換句話說你有沒有這個誠心,所以這一點我們的的確確懂得這個道理,普通的人來規勸你,我們也都應該感謝他,所以叫子路聞過則喜,子路之所以為聖人的原因,人家告訴他錯了,他歡喜、感激!我們現在人家告訴你錯了,心裡面找了半天的藉口,我總歸是對的,那你還有什麼希望改過?所以這個地方千萬注意,這個地方非常重要!我們修學佛法特別重要的第一點,何況你還是欺誑的心裡面。
你不曉得,那個時候你就應該進一步找,老師,這個尊長告訴我他總有原因在。
所以前面一開始學的時候特別說∣我們在長夜無明當中,不是貪、就是瞋、就是癡!有人提醒我,我總要想辦法先去找到他那個話,你先不要還沒有講或一講的時候,你把你一大堆理由講的他說了一句話,你已經說了一百句還要停不住,那還談什麼?就算說一句你不懂,你還追問說:「對不起,我沒弄
清楚。
」總歸有道理,你一定要想辦法找到,這一個才是我們應該學的,何況現在進一步還有欺誑心,你還明知還要這個樣,那一點辦法都沒有。
所以這個地方
【「總其凡以欺誑之心,作蒙蔽師長等方便,一切皆是。
」】
就是這個。
【「然諂誑非妄者,如下當說,」】
欺誑跟諂誑不一樣,下面另外一個諂誑。
【「此須虛妄,以集學論說斷除黑法即是白法。
」】
反過來就是白法了。
【「能治此者,即四白法中第一法故。
」】
它的正對治是什麼呢?就是剛才那個,反正黑白兩樣東西就是這樣,有了它就沒有我,有了我就沒有它,二者當中。
【「若於尊重啟白餘事,而於屏處另議餘事,說善知識已正聽許,亦是弟子欺蒙師長。
」】
這地方是另外一種,說當面在這個善知識上面這樣講,跑到另外地方說另外的,說這個善知識已經聽許了,這也是欺誑,這種事情我們有的時候容易犯,就是對這個善知識上面先避重就輕說一點點,然後跑到別的地方去強調這件事情,這個不可以。
總之下面還有個叫直心。
必定要了解我們這個心裡面無始以來積累那個髒垢,你要盡最大的力量,不允許它一點點有這個東西在,一點點有這個都是損害自己的,第一是上面說過的。
下面第二:
【「於他無悔令生追悔。
」】
那麼:
【「其中亦二,境者,謂他補特伽羅修諸善事,不具追悔。
」】
這個境就是對象,這個對象就是別人,那些人做的好事,他對的、正確的,不應該追悔的。
【「於境作何事者,謂以令起憂悔意樂,於非悔處令生憂悔。
」】
那麼對這個境界、對這個對象,你造了什麼事情算犯了呢?就說他本來做對的,現在你以不正確的方法或者以不正確的觀點,讓他產生疑悔,在這種情況之下你就害了;他本來做對的,然後經過你這麼一說他心裡面動搖起來了,這個第二個。
【「釋論中說,同梵行者正住學處,以諂誑心令於學處而生蒙昧。
此上二法能不能欺,生不生悔皆同犯罪,釋論亦同,然釋論中於第二罪作已蒙昧。
」】
這個特別解釋一下。
就是說在這個追悔他不是別的,而特別是善法,惡法就怕他不追悔,追悔了以後可以改善,而善法明明是正確的,你讓他懷疑了的話,他那個善法就打了折扣,乃至於不做,所以說這同梵行,大家一起修學的人,他正在認真的如理去學,那個時候你以諂誑心,這個諂誑心下面會告訴我們的,實際上這一個地方我們很容易犯,非常糟糕。
那麼以這種情況令他對於所學的那個內容生蒙昧,往往由於我們自己的自利或者為了我們自己的好處,這件事情我們哪、就用一種好像說起來蠻甜的蠻好的話解說、曲解了這個概念,其實他那個心裡上面就產生了一些問題了。
這個地方我想等到我們以後溫習的時候,我再提一些實際上的例子,我們隨時都可以找得到這種例子。
那麼這兩樣東西他說能不能悔呀?有一個地方說皆同犯,還有一個地方呢要作了蒙昧以後才算,實際上呢?總之就是說若從你的心跡來說,只要你的心跡有這樣的話,那就是已經出了毛病了,如果因為你的心跡透過你的語言來產生的話是更糟糕!因為大乘特質是就我們自己內心的心跡來說。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一百零三卷B面
因為大乘特質是就我們自己內心的心跡來說,但是呢既然大乘是利益有情,而結果你使得人家因為你而更是糟糕,這一點我們都應該分辨得很仔細。
第三,下面一個:
【「說正趣大乘諸有情之惡名等。
」】
第三點,對於這個正趣大乘的有情,說他的壞話。
我們的寶積經上面講,求大乘者,訶罵、毀謗、誑欺、惡名、正趣大乘者,就是趣大乘的行者,你說他的壞話、毀謗他。
那麼這個境,這個對象呢?
【「境者,有說已由儀軌正受發心而具足者,有說先曾發心現雖不具為境亦同,此與經違不應道理。
」】
這個對象是指大乘行者。
那麼有的人說這個大乘行者已經受了儀軌,發了心的這個;有的人說先已經發了心,現在雖然不具,換句話說這個宿生是發了心的,這一生雖然沒有,這也算。
但是第二點,本論上面說,不算。
【「其釋論中僅說菩薩餘未說明,然餘處多說具菩薩律學所學處者,謂正趣大乘似當具足發心。
」】
下面就解釋,為什麼第二種不算的道理。
這個,所以因為在這個釋論當中雖然沒有明說,但是別的地方都說得很清楚。
這個大乘行者一定是什麼,具足菩薩戒,正在學的。
所以應該說是具足發心,像照前面這個儀軌,這樣才算是所對的對象,你毀謗的對象,要是這樣的人。
【「於此作何事者,謂說惡名等。
」】.
那麼做了什麼事情呢?他說他壞話。
【「由瞋恚心發起而說,與釋論同。
對於何境而宣說者,釋論說云:『如彼菩薩欲求法者,信解大乘或欲修學,為遮彼故對彼而說。
』」】
因為你心裡面討厭他,不歡喜他,瞋恨他。
那麼說些什麼呢?這個菩薩為了求法,信解大乘,要想修學,但是你不歡喜他,然後呢你妨害他,這種情況之下,或者是毀謗,或者遮止,或者等等。
【「然了義者即可。
」】
他聽見了,那麼,就是。
【「其惡稱者如云本性暴惡,未明過類。
」】
那麼說他的是什麼壞話呢?他並沒有明說那一些。
只是說譬如這個人哪!什麼不好啊!任何一個。
【「惡名者如云行非梵行,分別而說。
」】
這是解釋這個。
【「惡譽者如云以如是如是行相,行非梵行廣分別說。
」】
這是容易了解。
【「惡讚者通於前三之後,是釋論解。
此於我等最易現行,過失深重前已略說。
」】
這個的的確確非常容易現行。
我們動不動就批評別人,動不動就說別人的壞話,或者是於見解上的差別,或者由於情緒上頭的問題,動不動說別人,而這個犯是容易犯。
這個過害是非常厲害!所以說菩薩戒上面就告訴我們,說四眾過,自讚毀他。
這一點啊!真是。
前面告訴我們說你毀什麼諸佛的塔廟等等這個罪,比起瞋毀菩薩那罪還要小。
瞋毀菩薩的罪遠來的大!所以這一點是非常糟糕。
【「又如菩薩起毀訾心,則此菩薩須經爾劫恆住地獄。
」】
我們對一個像上面所說,發了菩提心、修菩薩行的行者,你起一個瞋恨、毀謗的心,那個時候,這個則此菩薩,他自己也是個菩薩,而普通人更是不得了,你看!就要經爾劫恆住地獄,你這個心有多久,那麼就要經過多少長的劫數住在些地獄裡邊。
自己已經是菩薩尚且如此,何況我們凡夫!所以這事情實在是千萬注意啊!
【「寂靜決定神變經說,唯除毀謗諸菩薩外,餘業不能令諸菩薩墮於惡趣。
」】
所以另外一個經上面就告訴我們這個修學菩薩行的人,其他的造的業他不會,也不容易墮落。
但是有一個例外,如果說毀謗其他的菩薩的話,他就墮落。
所以這個毀謗菩薩的這個罪過之大,同樣的道理,毀謗大乘經典也是這樣。
以前我曾經告訴過你們這個典型的公案,那個事情的的確確。
所以,以後當這個大乘跟小乘,大家彼此見面的時候,這一點要千萬注意。
說到這裡,我最近遇見這麼一件事情,我聽見了非常讚嘆,這個泰國派來的,是一個非常精彩的,一共三個人。
他對泰國的這個教法等等有很深切的了解,到台灣來。
我最近沒碰見他,我有一個同修碰見他了,他說:他遇見一個泰國的出家人,一談之下,他對他非常佩服。
三個人當中,有一個人中國話說得很通。
他來了以後,他就穿我們中國的衣服,中國的僧服。
他來的之前,他們上座就給他說,這個中國就是這樣,你到他那就是這樣,一點都沒差。
它這個叫做什麼?隨方毘尼,他絕對不會說,那個泰國的戒來得高明!他跑到這個地方,他不,就這樣。
然後他談起了教法的時候,他就這麼說,論這個,大家坐下來,心平氣和的談,論現在真正持戒的戒相的話,他覺得泰國是比較來得認真一點。
這個話就這麼平直,但是內容確確實實,就算聽了以後,我們也不會覺得刺耳。
然後他就說,論這個教理的完整的話,現在在西藏藏密。
然後呢中國的特質是什麼?對於禪,真正見到空性的方便善巧的話,也是獨一善巧。
我聽了真是讚嘆!你看!我們平常總覺得他好像條件很不夠,實際上我們從這個地方,我們處處地方真正要看看人家的樣!學啊!我們還沒有學通之前,隨便亂開口,隨便從行相上面去加以批評,那真是個絕大的錯誤。
我們這地方隨便談一下。
我為什麼這地方引證這一點呢?就是我們真正的內涵不大容易學到,但是那個外表的的確確一看,看見了以後,然後根據我們個人的喜好,再加上了我們的無明所使,就任意輕加是非,不知不覺當中給自己帶來無窮的禍害。
下面我們繼續看經。
【「攝頌亦云:『若未得記諸菩薩,忿心諍毀得記者,盡其惡心剎那數,盡爾許劫更擐甲。
』」】
啊!好可怕。
沒有得記,沒有得授記的菩薩,如果以瞋恚心毀謗得授記的,那麼他這種情況之下,他這個毀謗的惡心有多久,這個剎那的數目,不是時間喔!這個剎那非常短!一剎那就有這麼長的劫,多少剎那,就要多少劫,重新來過。
他為什麼說得記則說未得記呢?因為真正得記的,他一定得到了淨信相應的,他就不會犯這個毛病。
而實際上,下面就是我們現在要學的那些人。
我們很容易犯這個毛病。
【「謂隨生如是忿心之數,即須經爾許劫。
更修其道,則與菩提極為遙遠,故於一切種當滅忿心,設有現起,無間勵力悔除防護。
」】
所以你看看,在這起這麼一點,剎那一起,要經這麼長劫的重來。
我們現在已經修學得不要說長劫,叫我們跑到這裡佛學院裡面念書,念它三年,覺得好辛苦!就這樣,那一生已經很辛苦了。
叫你長劫的話,可是你這樣積累的努力,你只要起這樣的一個惡念的話,你就會有受這麼嚴重的果報!所以這們地方我們要特別注意!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這個心裡面,一定想辦法把它防制,如果起來的話,馬上努力的懺除掉。
【「即前經云:『應念此心非善妙,悔前防後莫愛樂,彼當學習諸佛法。
』」】
這個前面的經上面又緊跟著告訴我們,要曉得這種心裡邊不好啊!前面的懺悔,懺悔了呢防@後面,千萬不要再讓它生起。
要努力的、真正如法的去修學。
【「若有瞋恚則其慈悲先有薄弱,若先無者雖久修習亦難新生,是斷菩提心之根本。
」】
如果你有瞋,那麼這個慈悲心,先如果有的話就薄弱,因為慈悲跟瞋恚兩樣東西,恰恰是兩個,一體相反的對治。
既然真正的大菩提心,最重要的強盛有力的是慈悲,所以你生瞋心的時候,損害了那個慈悲。
已經有的使它減弱,如果已經沒有的話,你長時修習也難生起,這個是斷菩提心的根本!
【「若能滅除違緣瞋恚,如前正修則漸漸增長以至無量。
」】
所以它告訴我們這個是相違背的,一體相違的,如果能夠滅除的話,那麼你能修的時候,就很容易的增長,乃至於增長到無量。
【「釋量論云:『若無違品害心成彼本性。
』又云:『由前等流種,漸次增長故。
此諸悲心等,若修何能住。
』」】
假定說沒有違害品,這個是違害的話,跟它相反的,沒有的話,這個心就自然而然了。
沒有違害的話,它就增長了,就成功了。
現在慈悲跟那個瞋恚卻卻是相反的,沒有這個瞋恚去違害的話,那個慈悲的心就成長了,就是這樣。
就像我們房子裡邊,燈亮了,黑暗就沒有了,然後呢黑暗來了,燈一定沒有。
就是這個又云:「由前等流種,漸次增長故。
」假定說你任那個違害的這個心情,瞋恚心在這個地方的話,因為這個心念之流啊!在我們現在了解那個等流,眼前你雖然好像沒有強烈的現起,但是心念之流一直在這個狀態當中。
前面我們已經學過這個業的增長、造作的增長。
你讓它繼續的漸次這樣的話,那麼這個時候,如果沒有違害的話,那麼慈悲就長起來了。
反過來,你如果在瞋心發了以後,完了以後這個瞋心的等流一直下去的話,那個悲心你就生不起來。
所以他前面告訴我們,如果你有了瞋恚的話,就算你長久學習也難得生起。
懂得了這個道理以後,所以現在我們正學的時候,在任何情況之下,那個瞋恚之心是萬萬不要發,不要說你有道理,你有道理已經是錯到不知道那裡去了。
在這個地方特別說,尤其在見解特別強的人,不要動不動講道理。
講了道理真正害的還是害你,還是害你自己。
我們學很多見解,主要的目標就是要淨化自己的。
不幸的是我們學錯了,結果學完了,都是在害自己,這一點我們要特別了解的。
最後一個。
【「於他人所現行諂誑,非增上心。
」】
寶積經上面講:以諂曲心,與人從事。
這個文字雖然不同,內心卻一樣。
什麼諂曲心呢?不正直,非增上心。
增上心就是說你正直的,自己本心就是這個樣的。
這個要解釋一下。
【「境者,謂他隨一有情。
」】
這個上面說的,或者菩薩,或者尊長。
現在這個地方不是,任何一個對象,任何一個人,那麼對這個人做什麼事情呢?
【「謂行諂誑。
」】
行這個不正直的心裡面,他先把那個正直兩個字。
【「增上心者釋論說為自性意樂,」】
就是說,你本來心裡面是這樣的。
換句話說,你心裡想這樣想了,這樣想就這樣想了,比如說,我隨便舉一個例子。
假定說我不歡喜這個東西,比如說廚房裡,我看見這個東西不歡喜,平常我不會說不歡喜,啊!這東西不好!沒有營養!你哪什麼說了半天,實際上呢它有沒有營養,不知道,只因為我不歡喜。
就是這種心情。
好多這種地方,跟你不相應了以後,他就轉彎抹角說了半天。
說出你不歡喜的這個道理來,不好。
然後讓人家聽信你,也跟著你走,這個就是這種心情。
我們心裡面,一天到晚這麼彎彎曲曲的做這種事情。
真正修學佛法的人,這種都是什麼?都是垃圾。
而所以這樣就是保護東西,保護的東西不是見煩惱、就是思煩惱。
無明塵沙更不談,所以塵沙無明都是這種事情,這個是隨境。
那麼下面有解釋。
【「諂誑者謂於秤斗行矯詐等。
又如勝智生,實欲遣人往惹瑪,而云遣往垛,後彼自願往惹瑪。
」】
就是這樣。
你故意說帶你到這個地方去,這樣然後他自己願意了,那就去了。
【「集論中說,此二俱因貪著利養增上而起,貪癡一分,誑謂詐現不實功德,諂謂矯隱真實過惡,言矯隱者謂於自過矯設方便令不顯露。
」】
這種情形,這個例子實際上就像我們剛才說的,你實際上心裡上想的是想這件事情,但是你嘴巴上面說的時候,故意兜一個圈子轉彎抹角,,然後呢讓它最後在你的暗示當中,走上你所希望要說的這件事情上面,就是這種心理狀態。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下面就告訴我們,貪著利養增上。
所以一個是貪,一個是癡,兩樣東西都在這個裡頭。
然後他又解釋一下,說誑,詐現不實功德。
欺詐是不實在的,單單這個文字我們不一定很清楚,所以譬如我剛才說的,雖然你不歡喜這個東西,你不明說不歡喜。
然後你說這個東西有什麼不好,什麼營養,或者什麼,其實到底營養不營養?不一定。
就實說來,尤其是我們修學佛法的人,修學佛法的人什麼最營養?跟法相應,最簡單不過,你最好把那種東西放得乾乾淨淨。
這個是最營養的東西。
實際上你現在把世法上,就算真的世法上去營養都不對,何況世法上面不一定有真的營養,你還說那些東西,這是我們要真實了解的。
那麼諂者謂矯詐,就是隱真實過惡。
你把你真實的罪過掩蓋起來。
就像剛才說,其實是你心裡面貪者這樣東西。
然後呢你掩蓋起來,假說另外的一樣東西。
然後讓他改變過來,就是這種心理,這個叫諂誑。
那麼這個是四黑法。
現在我們仔細看一下,這四個黑法的內容。
我們重新再看一下。
實際上呢尤其是這個裡面,我們把一點一點不妨來仔細的談一下它那個原則,不一定講文字。
我們學菩提心,菩提心的直譯叫什麼?覺。
而且這個覺是最圓滿、最大的覺。
那說明了我們現在什麼?我們現在不覺,或者叫無明。
所以在這種狀態當中,你必須依靠自己的尊長。
這個尊長當中,或者是親教師,或者是阿闍黎,或者是其餘的尊長。
你所以能夠得到的,能夠改善的一切一切,無非都是靠這個力量。
在這種情況之下,唯一的辦法就是處處地方,要從這個地方學習了解自己的過錯,然後內心改過來。
再反過來說,對換來說,所以作為我們的尊長,不管是親教、阿闍黎,乃至於其餘的尊長,他們對我們唯一的功效,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指出我們這個,結果在這種情況之下你隱瞞欺誑。
請問這個什麼狀態?眼前騙過了容易,但是這個心裡邊,既然你在這樣的話,很明白的表示我們的心理的什麼狀態。
這個心種留在這個地方的話,對不起,慢慢的發酵,像毒一樣。
你別看那個毒蛇咬一口,讓它去的話,對不起,流到心臟你就完了。
現在我們要靠著這樣的這種指導,慢慢慢慢的改善,必須要剷除罪障,集聚資糧。
所以要剷除罪障,一定要懂得正知見,正知見從這地方來了,你把它一下齊腰斬斷,當然這個不行。
然後呢集聚資糧。
所以他除了這個以外,其它的尊重等等,都是這個樣。
凡是福田,比如父母什麼等等,那個是增長你功德最好的,在這種情況之下,你一瞋起欺誑心的話,完了。
你集聚功德,然後淨除罪障那個路,就被你一下完全去掉了。
世間小小的都不可以,何況是這樣。
所以這一點的的確確,這個妄語這個事情,實在是說它小嘛很小,說它嚴重是嚴重得不得了。
因為它很容易犯,很容易犯,小小的地方。
那麼第二個呢?這個我們不認真的去說它。
第二個文上沒有講,可是平常我們有幾種可能性。
有一種可能性,就是說也許我們自己不了解,這是他的作法跟我們不太一樣,所以申述我的意見。
也許由於自己的特別的理由,然後使它追悔。
總之像這種事情的話,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的人,只有一個目的,尤其是大乘佛法的人,無非是要利益別人,要幫助別人去增長善法,他現在明明在增長善法當中,你讓他疑悔,斷人向善,跟你的目標如何?當然完全違背。
如果把這個心裡的行相以及這個業增長的話,自然你造的業慢慢的慢慢的越來越增長,這一世容或現在這個心相續蠻強烈的繼續下去,到了下一世,完了。
所以第三個毀謗,那個東西是最可怕,前面後面在太多太多地方說這件事情。
所以那個三藏大師的大唐西域記上面,有這麼一段公案。
有一個叫無垢友,我想是不是叫無垢友?如果名字記錯的話,我下一堂要告訴你們的,上次曾經好像跟你們說過的。
我們的奘大師到印度去,還親眼看見無垢友尊者下無鼻地獄的那個坑,現在還在那裡。
無垢友是當年印度的一個小乘的大論師,非常了不起的,博通三藏,有的地方大、小乘互相融的,有的地方小乘跟大乘之間,彼此之間鬧得很厲害。
那個時候,這個世親菩薩已經涅槃了。
世親菩薩在世的時候,他早年本來學小乘的,後來改學大乘。
改學大乘以後,曾經有人批評他,但是世親菩薩並沒有跟他兩個人談。
當初那個世親菩薩的弟子就說,有人某人批評你,你假如說不跟他兩個人談的話,你顯出來好像我們不如他,世親菩薩怎麼說?這是非曲直昭然如日月!何必跟他辯,不要跟他辯,讓他去好了。
弟子在心裡頭覺得他明明錯了,世親菩薩也不管他,所以他也沒有機會能夠跟世親菩薩辯,這個事情是一個很有名的公案。
後來他們也都走了,走了以後,後來就是無垢友尊者,無垢友尊者他學小乘的,經過那個跟世親菩薩辯那個不曉得那個什麼,宗賢論師,還不曉得什麼,我名字也記不住了。
他有一個塔在那裡,他看見了以後就對這個宗賢論師非常推崇,非常讚嘆!說你真是在我們這個教下是了不起的大德,當年你能夠宏揚我們本宗的宗旨,可惜的是你沒有機會跟那個某人,某人就是指世親菩薩!我現在雖然位忝末學,他很客氣,換句話說我是末學,總算能夠跟上你!今天也學了了解了這個,我一心一意的志願要把輕視那個世親菩薩大乘的,要滅其名,把他所有講的論說,要徹底的把他毀除。
就這樣在那個塔前面讚嘆,然後呢說這樣的話。
他話沒有說完,他那個舌頭就伸出來,一直伸出來就縮不進去。
然後七孔流血,他那時候就感覺得恐怖了,因為凡是這種人,他未嘗沒有接觸過,只是他的偏見所在,所以他那個時候懊悔,自己覺得不對了。
然後那個地就裂開,陷入地中,就這樣完了。
後來有一個羅漢經過那地方,看見了洞,一看那個人,以他的神通看見進入阿鼻地獄,那個地方就立了一個這個塔,玄奘大師到印度去的時候這個塔還在。
所以大唐的西域記上面,還記載這段公案。
這一點是我們平常要注意的。
不管是大乘的法也好,大乘的行者也好,所以在這地方我們正在學這個大乘的行者的話,這一點千萬注意。
平常因為我們慢心驕心,看別人總是覺得不對,這也是事實,要找別人的缺點很容易的,就這樣我們不知不覺當中,就是犯了這個毛病。
所以最好的話,你能夠隨時反省自己,當你自己看見自己缺點的話,你的眼睛一天到晚,眼睛生到這裡,誰都不敢看,那事情就好辦了。
那麼關於那個諂曲的事情,我們就不必細談。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评论┊ 收藏
┊转载 ┊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六)日常法師第一百零二卷AB面
后一篇: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六)日常法師第一百零四卷AB面
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发评论]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发评论
登录名:密码:找回密码注册 记住登录状态昵 称:评论并转载此博文
发评论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六)日常法師第一百零四卷AB面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About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
Copyright©1996-2022SINACorporation,AllRightsReserved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延伸文章資訊
- 1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六)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六). 宗喀巴大師造法尊法師譯益西彭措堪布講授. 子四、儀軌受法分三(續前). 第四,儀軌正受者。 連接文:. 如大覺沃云:“欲修令此生,應勵恒修習, ...
- 2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六)日常法師第一百零四卷AB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六)日常法師第一百零四卷AB面_华严卍行者_新浪博客,华严卍行者,
- 3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六)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六). 宗喀巴大師造法尊法師譯益西彭措堪布講授. 子四、儀軌受法分三(續前). 第四,儀軌正受者。 連接文:. 如大覺沃云:“欲修令此生,應勵恒修習, ...
- 4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的價格推薦- 2022年2月| 比價比個夠BigGo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價格推薦共145筆商品。包含137筆拍賣、5筆商城.快搜尋「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找出哪裡買、現貨推薦與歷史價格一站比價,最低價格都在BigGo!
- 5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六)| 小文青生活-202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