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六)日常法師第一百零四卷AB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六)日常法師第一百零四卷AB面_华严卍行者_新浪博客,华严卍行者, 加载中… 加载中... http://blog.sina.com.cn/qjulitxgw520[订阅][手机订阅] 首页 博文目录 关于我 个人资料 华严卍行者 微博 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0 博客访问:134,061 关注人气:120 获赠金笔:0支 赠出金笔:0支 荣誉徽章: 相关博文 更多>> 推荐博文 查看更多>> 正文 字体大小:大中小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六)日常法師第一百零四卷AB面 (2010-10-0214:16:24)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一百零四卷A面     這個,四黑法已經說過,現在反過來,四個白法;反之,卻卻相反的,犯了四個黑法現生呢,就削弱這個菩提心,下一世會不現行。

這個菩提心,他生生增上的,結果犯了以後現生削弱,將來沒有,所以這是他最大的一個障礙。

反過來,白法,他不但克服這個障礙,而且增長他。

現在看:   【「四白法中第一個白法,境者,謂凡諸有情。

說對象是一切有情。

事者,謂於彼所以命因緣下至戲笑,斷除故知而說妄語。

」】     那麼,這些有情前面做什麼事情呢?就是在任何情況之下不說虛誑的語,乃至開玩笑,乃至開玩笑,也不要隨便說,我們往往覺得是開玩笑,無所謂的。

要曉得,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起一個念頭,然後呢,一舉一動,識田當中就落下來一個影子,現在我們既然了解了要走無上圓滿這條路子,這條路非常遙遠,意義非常偉大,所以我們一切時處一定要防範,那麼尤其是現在呢!我們真正能夠防範的還非是從小地方做起不可,這個習慣啊,往往很難斷,所以啊,沒有的最好,如果有的話,那千萬這個要注意,千萬注意。

  【「若能如是,則於親教及軌範等殊勝境前,不以虛妄而行欺誑。

」】     說你普通一切有情之前都不欺誑的話,自然在尊長前面當然也不欺誑,尊長前面也絕不欺誑。

  【「第二白法,」】     那麼第二境者是對象,   【「謂一切有情。

」】     還是以前。

  【「事者,謂於彼所不行諂誑住增上心,謂心正直住。

此能對治第四黑法。

」】     這個我們了解了,上面黑法當中第四個了解了,那麼反過來這地方就很清楚,就是一切有情在他跟前啊,你心裡面要正直住,直心。

關於這個直心啊,並不是像我們想像當中的,大寶積經上面有詳細的說明,喔!那麼如果大寶積經不太清楚的話,這個了凡四訓上面另外有,平常我們就直心的話,實際上呢?這種人啊,有很多人剛愎自用自以為直心,啊,什麼事情衝口而出,也不是這個樣,也不是這樣,心裡面並沒有這種啊,彎彎曲曲的心裡邊,這是第一個根本。

第二個呢?也不是逞強好勝,啊,你處處地方你能夠啊,護人家的意,然後呢?而對自己心裡面,是正直的,這種狀態才算,這個我們啊,簡單的說明他。

  【「第三白法,境者,謂一切菩薩,」】     第三個白法,前面是說毀謗菩薩,現在呢?這地方呢,讚歎,稱揚,所以對象就是一切菩薩。

那麼做什麼事情呢?謂起大師想,對這菩薩起覺得他就是佛,   【「於四方所,宣揚菩薩真實功德。

」】     在任何情況之下,處處地方啊,要稱揚讚歎菩薩的真實功德。

實際上,我們說,好像菩薩還沒到佛的地位,在經論上面處處告訴我們,這個,佛的因是什麼?菩薩!他先發因地心,然後呢,証果地覺,所以經上面有比喻,譬如說,種一個最寶貴的藥樹,最開始細心努力護持的,是那個幼苗,樹苗;佛菩薩尚且這樣,那我們凡夫要學佛菩薩,當然更應該這樣。

所以對於一個初發菩提心的人,你能夠稱揚讚歎那個功德,絕對不亞於佛;反過來,如果是你啊,毀謗他的話,就很糟糕,這毀謗,有的時候我們是有意,有的時候是無意。

有意的,不大容易犯;無意的,是習慣,而且往往由於自己的驕慢或者什麼等等啊,總之,不知不覺這樣呢?輕視別人,很容易啊,看見別人的過失,看不見別人的長處,這本來自己已經是煩惱,本來已經是非常嚴重的過失,這種情況之下,如對象是菩薩,你再加上任意輕毀的話,那我們永無翻身之地,這地方啊,千萬注意。

下面告訴我們,   【「我等雖作相似微善,然無增相,盡相極多,」】     喔,我們啊!雖然平常也好像做一點好事,它那個好事啊,下面四個這四個仔細看,第一個,這個善叫微善,而且這個微善還相似,看起來好像是,看起來好像是,我們啊!的的確確,如果你仔細檢查的話,你會發現啊,簡直是一無是處,本來就已經非常少,而且這個又是相似的,相似的好像,本來就不真實的,這個是所以為什麼,我們雖然學佛,雖然學是要學大士,實際上呢?我們卻是要從像俞淨意公,那種地方學起,這麼現實的例子擺在這地方,假定說我們連像俞先生那樣做不到,而我們說學大士的話,那不是完全顛倒,完全自欺欺人嗎?這個起心動念之間啊,最重要,起心動念當中如果說這個慢心,驕心還是照樣的話,那一點用場都沒有,而這個慢心驕相,慢心驕心最糟糕的地方,你自己不感覺到的,自己總覺得還樣樣對,看看別人是樣樣不對,在這種情況之下,儘管你稍微做一點好事啊,這種好事都是相似的,所以說到這裡順便一提,一開頭我們學的時候為什麼他還沒有講,先告訴我們啊,要我們斷三過,然後呢?說我們具六想,第一個想就是呢,我們在病當中,喔!那麼,這個想呢經過前面共下共中已經告訴我們,我們確確實實在病,理論上了解了,可是現在怎麼要想辦法把這個理論啊,在實際上的心相上面要認得他,這是我們現在修行第一重要的事情,第一重要的事情。

那麼為什麼說這個,啊!就算是一點小善啊,無增相,連他這個小善啊,增加增長都很少,而反過來,盡相啊!處處損減啊倒是很多,為什麼呀?下面這個,   【「謂由瞋恚毀訾破壞菩薩,伴友,而致窮盡。

」】     心裡面啊有一念瞋心,乃至於啊平常的說毀謗,啊破壞菩薩,以及同伴的同修同行者,這的的確確是,我們很容易犯,尤其現在這種情況,大家住在同樣一個環境當中,難免的,我們有無始以來的習氣啊,總覺得,唉呀,這個不大對,那個不大對,那麼這種情況之下各人有各人的意見,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就很容易啊,批評啊,輕輕的這樣的隨便說一點的話,這往往會產生很大的流弊,很大的流弊啊,這個,因為這樣的關係啊!就算結一點啊,自己啊,也造了這樣的惡業,破壞無餘。

  【「故能斷此及破壞菩薩者,則集學論說,依補特伽羅所生諸過悉不得生。

」】     假定這個毛病你能夠斷絕,啊!能夠斷絕,能夠不去破壞菩薩,那麼就像這論上面說,依普通人所生的過患啊,他都能夠消除掉,都能夠消除掉。

下面緊跟著又說:   【「然於何處有菩薩住,非所能知,」】     但,究竟那一個菩薩?那我們不知道,我們不知道啊,他心裡怎麼想?他心裡發些什麼心?的的確確我們不知道。

所以啊應該像迦葉問經,就是大寶積經上說的,   【「於一切有情起大師想,修清淨相稱揚讚歎。

」】     這樣,所以應該學這大寶積經上面,迦葉尊者所說的,啊!從此以後啊,他對任何一個人啊,起佛想,啊,那麼儘量的修清淨相,就是啊,看見他們每一個人啊,都是值得稱揚讚歎清淨的,這樣,實際上呢,的的確確,就算他不是菩薩,你能夠修清淨相,稱揚讚歎,結果好處是你的不是他的,反過來,就算他不是菩薩,你呀批評他,對不起,對他沒有什麼用場,真正的過失還是你的,還是你的。

這點啊,我們修學佛法的人要了解,平常我們講講道理,空口說說白話,那反正本來就是這樣無所謂,弄完了以後下地獄就下地獄,現在我們真正想認真學修行的話,這個地方很重要,很重要!所以不是一個道理,處處地方你要了解,怎麼樣把這個道理運用在身心上面,淨自己的過失,增自己的功德,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

所以我特別常常強調當你看見外面的境界不理想的時候,你會感覺的嗯這麼不好,那個時候啊千萬注意,立刻反省一下,立刻反省一下你自己的內心,那個時候你就發現,你看見外面在說他是非的時候,那時內心的煩惱相,這個我們第一應該了解的,不要說上士,連那共中士剛開始第一步我們都不認識,啊,或者退一步說,就是要學共中士,你真正的目的幹什麼─淨除煩惱。

現在那個煩惱相已經現起來了你都不認識他,你談什麼修行,這一點我們千萬要注意;但這地方並不是說喔他們都是對的,不是這個意思,不是這個意思;那麼詳細一點說,就是當外面的情況,一個境相現起的時候,你那時候感覺他對或者不對,或者說現在我們特別說不對啦,因為這個時候會引起我們對他批評,然後不滿意,或者什麼,那個時候內心上面啊,的的確確我們要曉得這是煩惱相,所以我們真正修學的人,第一件事情啊,就把內心上面認得了怎麼把他,唉,拿掉他。

持戒,持戒,戒指什麼,就這個,所以六祖大師有一句話─心平何勞持戒。

哪,很簡單,你心裡面啊保持到這樣的平穩,當看見了那個境界,你心裡面已經是起伏不平了,你還談什麼,當然這是講的戒的特質,戒法戒體來說。

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想辦法,唉對,用這個如理的教法來淨除調伏自己的內心相,調伏自己內心相,以前我們沒有聽說過教法不懂得,拿世間的標準去衡量,那覺得對,自己很對,他人錯,那都是啊,流轉生死的源源不絕的惑業當中,現在了解了,從這地方停止起,啊,停止了以後,然後呢,你心裡面啊,能夠把穩了,如果說你只求自己解決的話,那不管外面天塌下來,你只是一心一意的淨化你的內心,當然從這上面進一步說,我是要學大乘的,那個時候啊你才心平氣和的想,唉,他這是不對,你用什麼方式幫忙他解決,那個時候你的心裡面住在什麼─住在憐憫善心相上頭,那時候就可以談的上幫人家解決這個問題,否則,千萬不要開口,啊,單單這個意念本身已經錯了,一開口,那更是錯上加錯,這是我們必須要了解的,所以,不是叫你說什麼都不辨別的不管,你必定要了解你的目的何在?如果你是講世間的道理,對!如果你想真正淨化自已,那從根就錯!然後呢,要想自己淨化的有二條路子,求小乘的,那時候你只管把他內心啊淨除乾淨了,好了,你就停在那裡,其他的什麼不管。

啊,如果你要進大乘的話,自己淨化了,那個時候你更進一步說,是的,我現在內心已經平伏了,然後呢,那個時候啊,依你的憐憫心悲心利他心,這樣善淨之心啊進一步方便善巧的幫忙他,而不是拿一個標準說他不對,他要這樣,他要這樣。

不!不是這樣的,啊,這一點我們啊,在這個地方特別說明一下,啊特別說明一下。

那麼下面有一個,   【「謂有聽者時至,非說不往四方宣說便成過錯,此能對治第三黑法。

」】     這一條是告訴我們啊,稱揚讚歎菩薩的真實功德,啊,那麼這個稱揚讚歎是指什麼?所以有人來的時候,當我們啊,碰見大家聊,談話的時候,不是說你不到別的地方去到處,現在我們修行不必,我們就在這地方,可是外面有一種境界來的時候,那個時候啊,啊,把持前面這個原則,把持前面這個原則,這一點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第四白法,境者,謂自所成熟之有情。

」】     那麼最後一個,對象是什麼呢?就是啊自己已經成熟的有情,啊這個成熟就是善根成熟的。

  【「事者,」】     那麼對他做什麼事情呢?   【「謂不樂小乘令其受取正等菩提,此就自己須令所化受行大乘。

」】     啊,前面是說,他本來做的對的啊,然後呢,你呀讓他生憂悔,現在情況是說,不要讓他生起憂悔,這指什麼?他自己呀,不願意做這小乘,而正要趣向大乘的這種人,啊,那正是學菩薩,我們不是學了菩薩發了願心然後談這個嗎?正是我們自己要幫忙他,濟度他的這種人,這個,   【「若彼所化不能發生大乘意樂,則無過錯非所能故,」】       假定說對方是一個小乘根性的人,他不是一個大乘根性的人,勸他沒用,那麼這種情況,那,沒問題,沒問題,啊,換句話說,這個黑法跟白法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呢?他是一個大乘行者,他正是在這個上頭路上做,而你現在是一個學菩薩的行者,你正應該幫助人家.他現在自己學,學對了,你反而令他使他自己做對的事情生起啊,疑悔的心情,你不是害了他嗎?不可以,啊,所以這個白法的話呢,就是哪,現在你正要度化的有情,他在走在這條路上面去,你不要讓他生悔,然後你稱揚讚歎幫助他,稱揚讚歎幫助他。

那麼,反過來說呢,他如果小乘的行者,那個雖然你要去幫助他;但是啊,他不行,不行,那沒辦法,因為他根性如此,啊!這一點我們要了解的。

  【「由此能斷第二黑法。

」】     這,前面的黑法跟這裡的白法相一對比就了解了。

  【「若由至心欲安立他於究竟樂,定不為令他憂惱故,而行令他憂惱加行。

」】     就是,就是,剛才已經解釋了。

  【「師子請問經云:『由何一切生,不失菩提心,夢中尚不捨,何況於醒時。

』」】     經上面告訴我們,總的告訴我們,現在我們啊,真幸運啊,得到了這個無上無比的大寶啊,那怎麼樣想辦法從生生死死,在任何生死當中啊,不再失去這個─菩提心大寶。

這個,不要說醒著的時候,乃至於做夢的時候啊,尚且啊,也是這樣,啊這樣,那麼,   【「答云:『於村或城市,或隨住境中,令正趣菩提,此心則不捨。

』」】     是說,不管在任何情況之下,熱鬧的地方也好,清淨冷僻的地方也好,隨便你在任何情況當中,使得這個心啊!內心啊,一直正現在前啊,欣欣趣向菩提,你能夠這樣,現在已經發了,繼續不斷的,當然在增長,既然增長那就不會捨棄。

  【「又曼殊室利莊嚴國土經說,另外一個經上面:『若具四法不捨大願,」】     你能夠具足了這四樣東西,那麼這個願就不會棄捨,那四樣?   【「摧伏我慢,斷嫉,除慳,見他富樂心生歡喜。

」】     這個四點,你能夠做到的話,那就不會捨棄。

前面我們已經了解了,尤其在自他換當中特別說明,現在我們了解啊,我們生死當中第一大冤家大仇人,什麼?就是我愛執,一有這個我愛執這個慢相就生起來了,自然而然我總歸是最重要,我總歸是最高,,不要你去想的,他任運的在一切時處自然而然這東西,現在你能夠把他摧伏,他不是斷除喔,把他降伏他,處處地方尊重別人,處處地方把那我拿掉,我們剛才說,所以動不動啊,看見人家不好或者什麼等等,主要還是這個,還是這個─我慢。

我們譬如說,隨便說一件小事情吧!我們譬如談論眼前事情的時候,總是看見這個不理想,那個不理想,這個不理想啊,結果呢?我們不妨想一想看,以其我們現在的來說,譬如常常講的這個,啊,說我們現在啊,這個這個,很多地方啊,到處,不但是我們這裡啊啦!別的很多地方你看見,落伍的國家固然如此,前進的國家還是如此,說很多啊,這政治上的官吏等等啊!他都在這地方的所謂尋利,唉呀,都是啊,只要好像抱穩啦,不敢做事情,實際上呢?這個情況啊,為什麼?因為你要想努力去做事情啊,你辛苦了半天,真正現出來的好處啊,人家都覺得當然的,他不會來讚歎你,他不會感激你,但是呢?你要嘛不做,做了以後他一定有所啊改變,一定有他不方便人的地方,結果各人有各人的意見,大家只是看見這一點。

大的是國家,小的我們眼前很多地方,啊,這個人辛辛苦苦在廚房裡忙了半天,你不看見他,倒是你只會看見他,唉這口味不配你味口,今天太鹹了,明天太淡了,就這樣,我想我們人人都有這個感覺,啊,所以啊,我們真正修學佛法的時候啊,必定要從那裡開始?要從這個地方自己注意,那我們任何情況之下一起念,只看見人家的不是,所以在這個地方啊,我們也可以說很值得我們學的,我們首先為什麼一再提,提醒自己說,我到這裡來幹什麼的?我到這裡來,不要說你來修學佛法,那至少你說,唉呀,這很痛苦要改善他,現在我們已經了解了這痛苦的根本是什麼?就是你的業,而業前面的上首引導他是惑無明,這種情況就是無明相,如果你把握住這一點的話,你一定了解的很清楚,不是忙別人,忙自己。

他任何起心動念的時候啊,你覺得,唉,又不對了,要改善他。

這種情況之下,就算你不懂得多少經論等等,你對了!反之,儘管啊,你三藏十二部樣樣都通,寫多少文章,講多少大法,對不起,你在門外,根本完全不相應,根本完全不相應,再聰明,再什麼,那是世智聰辯,一點用場都沒有,這個,我們要了解的,而根本在那裡呢?就是這個─我慢,我慢。

前面已經說過了,將來後面呢,他還特別提這件事情。

所以啊,我們現在啊,常常提醒自己,我們真正的生死當中第一大冤家,就是這個「我」字,這個我字,然後當你境界現起的時候你就隨時會感覺,唉,這個我在背後,有的時候很明顯的在前頭;有的時候啊在背後,你只看見這個人不對,那個人不對。

誰在看見這個人不對啊?好,那個時候你才回過頭來一照,原來啊背後有個東西,那就是這個─我,這樣。

人家對不對,無關緊要,就是你起了這個心的話,那是把你就困在生死當中已經。

然後呢,嫉慳這個容易,人家好你嫉妒他,然後呢,你自己有的東西捨不得,看見他的富樂的話,那麼,這麼,喔,見他富樂心生歡喜,這應該是說斷除了這些東西啊,那麼看見別人好心裡面啊,這個,這一點啊,要是見他富樂,這個,羨慕他仰慕他這種心裡我們不要,再不然的話就是見他富樂嫉妒他不歡喜心,這個不要,這個,我們要了解的,前面這個文字,就是把那個東西,總是拿掉他。

  【「寶雲經說:『若於一切威儀路中修菩提心,隨作何善以菩提心而為前導,於餘生中亦不捨離如此寶心,如如若人多觀察。

』」】     等明顯宣說。

下面另外一個經,說,不但是我們啊,起心動念,除此以外啊,行住坐臥在任何情況之下都要修這個,啊,那麼這個是心裡面呢提示他,更進一步,做任何事情呢都以這個菩提心為前導。

你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呢?目的是為了他。

這樣。

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就可以記得華嚴經上的一句話: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你發起了以後,一旦忘失的時候,你做的那個善法,對不起,魔業。

為什麼是魔業啊?因為如果說你這個行為跟菩提心,或者跟覺心不相應的話,不管什麼都是集諦所攝,啊,所謂集諦所攝的就是設使你做了善法,升了天,完了以後啊,又啊,三世怨。

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

所以現法是如此,你能夠這樣努力的話,自然而然一直增長,增長的話,將後來啊,他當然也不會離開,像這樣啊,那我們是應該啊,多多觀察,啊,觀察內心使他步步增長。

  【「第三犯已還出道理。

」】     萬一犯了,怎麼辦呢?     【「多作是說,犯四黑法及心捨有情之五,或加念云我不能成佛棄捨發心共為六種。

」】     先說那個犯相,什麼是犯了,是很多地方這麼說,說前面這四種黑法,犯了,加上呢,心裡面啊棄捨有情。

菩提心的特質是幫助一切有情,現在你棄捨他了,啊,這個五樣。

還有呢,就是修了菩提心以後,他一個特別的策勵他增長啊,是早,日三、夜三的話,繼續增長那個發心,如果說這個不做的話,那麼這第六個,這個算是啊,犯了。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一百零四卷B面     這算是啊犯了,犯了之後這樣東西,   【「若越一時則捨願心,若一時內而起追悔,僅是失因。

」】     假定說你犯了這個毛病,而超過一時,這個一時啊,他沒明確的說明,啊那通常嘛我們就可以說,我們通常說一時就是四小時,晝三夜三,啊所以早晨是啊三小時、夜三個時,所以廿四個小時分成六等,那麼六等當中,所以這個地方的一時,相當於我們現在四小時,啊他們是一個可謂一時是這樣算的,如果你犯了這個超過了這個,就啊,啊,捨掉了!如果說這個時候之內,你又覺得,唉呀!怎麼我錯了,那麼算失去的因,並沒有正失去,他很多地方啊,這樣說的,   【「若犯六次發心及學二資糧,亦唯退失之因。

」】     還有,說這個六次發心,是前面告訴我們,發了菩提心也好,我們晝三夜三哪要發,發的就是啊!諸佛正法眾中尊、直至菩提我歸依,這樣的,要六次,還有呢,同時要學兩種資糧,福智兩種資糧,如果說這兩個東西沒做的話,這是退失的原因,啊這是退失的原因,不是真退失,這個是有很多地方這麼說,這個究竟是與不是,他這個後面會詳細的辨明,特別是,這個大師造的菩薩戒論上面,這一個道理非常深細、非常深細,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只要了解一個大綱,了解一個大綱,啊將來等到我們學了這個戒的時候,然後呢深細的去學它,因為整個的來說,我們現在還談不到,真正的如法相應的跟它去做到,所以我們了解一個原則的大綱,那麼將來進一步細學的時候,我們自己曉得,噢前面所說的這個綱要,現在它的真實的內涵是些什麼,我們哪,就能夠非常具體完整的一步一步深入的學習,而做到它,嗯,   【「若已失者應以儀軌重受願心,若唯退失因者則不須重受,悔除即可。

」】     假定說,你失壞了、退掉了,那麼要照著這個儀軌啊重受,假定是,沒有失掉,只是退失的一個原因,那麼你只要懺悔啊去淨除就可以了,不過下面就來說明的   【「其中若念,我不能成佛,故捨發心,即彼無間棄捨,無待一時,故一切種畢竟非理。

」 】     上面說的六樣當中啊,說捨有情,假定我們心裡這樣想,唉呀!這個成佛太難啦!這個不行啊!那個時你心裡面哪,就放棄掉了,這樣的放棄,當下本身哪,你就破壞掉了,因為你的願心,無非是要幫助別人,所以你一旦說放掉了那個,那個就不行了,不要等到說,噫,這麼長的時候,所以,這個一點啊,在任何情況之下,畢竟不合理的,畢竟不合理的。

這個下面是畢竟啊,不是畢究,這個字錯,   【「四黑法者,非是現法失發心因,是於他生令所發心不現起因,故於現法而正遮止。

」】     上面說:犯了四個黑法,實際上呢,這個四個黑法,不是現在現生失掉,並不是現生退失的原因,是說你犯了這四樣東西啊,他生啊,這個不會再現起了,因為避免他生失去不現起,我們正需要的是生生增上,現在你他生不現起來,當然啊我們不願意的,所以為了這個理由啊,現在就遮止它,避免它。

  【「道炬論云:『此為餘生憶念故,如說學處應盡護。

』」】     啊道炬論很明顯的告訴我們,這個是為了你以後生生哪,繼續記起來增長它,啊而不是就現生,所以啊,就像我們學菩薩的學處也一樣,雖然這個四點,沒有在這個菩薩學處、或者說,沒有在這個菩薩戒當中,但是我們哪應該完全保護,不要去犯。

  【「言如說者」】     就是括弧裡面如說學處,   【「謂如迦葉問品所說也,即此經意亦是如此。

」】     這個很明白,上面說的哪,就是指啊,如說是指什麼,像這經上面,經上面也明白的說明這一點,   【「四白法時顯然說云:『迦葉,若諸菩薩成就四法,一切生中生已無間,菩提之心即能現起,乃至菩提中無忘失』」】     下面就把經文引出來,啊那個經文上面怎麼說,說啊,迦葉呀,假定那些發了菩提心的菩薩們啊,成就了這個四法,那麼一切生當中啊,生已無間,這只要生起來了以後啊,他的菩提心自然就現起來,乃至於証得無上大菩提,他一直不會忘失,   【「四黑法時,雖無現後明文,故亦當知是約後世,」】     這一段話呀,在白法當中有,黑法當中,他倒並沒有說,然於現,所以你根據這個前後的經文的話,你就了解了,雖然是說黑法的時候,沒有講這個意思,但是一定也包含在裡頭,譬如我們隨便講一句話啦,啊這樣今天大家出去啦,啊說啊,某人啦,某人啦,某人啦,某人啦,今天要出去,前面不會說,某人要出去,某人要出去,某人要出去,某人要出去,不會這樣講的,總結起來說,然後最後那個加上去這個文字很明白,所以說他前面講四黑法,雖然並沒有說餘生當中,但是呢,講到最後說白法當中,講完了以後說,那個嘛,你犯了白法嘛,餘生當中,很快現起,反過來說,假定你犯了黑法的話,餘生當中就失去,所以這個經上面哪,這個意思很明白,說到了這個現起以及失去啊,我們眼前有很多例子,啊這種例子啊,我們不必看佛經,不必看佛經,因為菩薩行者的確不是像聲聞乘,聲聞乘行者一定是佛出世,教法住世的時候,現那個僧相,菩薩生生世世在三界之內,啊譬如說我們看看我們中國古代的那些聖賢,西方也是如此,就我們來說,當然我們看哪中國人,歷史上有好多這種了不起的人,他就從小或者是大孝啊友愛,我們無法想像的這種情形,你絕對無法想像,這種深深的說明了什麼,說明了這種很多人都是菩薩行者,耶他這一生哪,儘管沒有啊佛陀來教誡他,但是哪他自然而然哪他這個心裡面啊會現起,他繼續這一生的繼續下去,繼續下去,這個魏晉南北朝的時候,有非常有名的幾個世家,啊,王、謝、有一句話叫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不曉得你們唸過這個沒有,就是說,那個時候,這個門閥世家非常講究,平常啊,我們總講門當戶對,這個王家啊及謝家,那兩家,生生世世都是啊名這個啊有名的人物,這個他王家有兩個了不起的人物,王祥、王覽、那譬如說後面王導、王敦、啊一大堆,啊那都是那些人,那個王祥臥冰的故事,你們聽說過沒有,啊這個地方說一下,在廿四孝史當中,廿四孝當中,有這麼一段公案,實際上,不單是王祥,還有他弟弟王覽,這個王祥他母親死了,所以他父親哪,就又續娶,換句話說,她是後母,那麼這個後母啊,非常虐待他,虐待得非常厲害,但是啊,不管你怎麼虐待,他這個兒子的孝順是無比的孝順,要我們現在啊,不要說後母,這親生子啊,要談得到對父母好的,已經找不到了,嗯,到了冬天了啊,然後呢?要吃魚,當然到了冬天吃不到,那是北方哦!冰天雪地,他怎麼都沒辦法,啊看見那湖裡結了冰,結得很深哪,就把衣服脫掉了,睡在那個冰上面,把那個冰融掉了,然後去捉魚,你可以想像得到嗎?可以想像得到嗎?但是這個母親還是想盡辦法去虐待他,真正精彩的,所以這個啊真是聖賢人啊,就會生生世世繞在一起,他那個弟弟啊很小啊,一直就袒護那個哥哥,但是他不是違背他母親哦!他的這個弟弟叫王覽,照樣地非常孝順,一方面去孝順那母親哪,他並不覺得他母親虐待他弟弟,而跟他母親,他對待他母親絕對仍舊像母親一樣,但另外一方面啊,就處處地方保護那個哥哥,有的時候啊,他母親打他了,他就抱住他那個母親身上,嗯,她那邊打他,他那邊抱著,嗯,他母親疼愛自己的兒子,就不打了,就這樣,她使用種種方法,乃至於有的時候啊,看看,實在心裡面非常嫉妒,氣憤不過,拿這個毒藥給他吃,結果啊,那個王覽看見了啊,就那個母親啊用那個毒的東西給他,就搶過來吃,那母親馬上給他潑掉了,所以這個弟弟啊是寸步不離那個哥哥,那個母親看看是一點辦法都沒有,這樣啊,然後等到他娶了媳婦了,娶了媳婦以後,那長媳婦就是王祥的,她也是虐待她,耶,那個王覽處處地方,你要叫她事情,他自己就親自去做。

弄得這個母親也沒辦法,最後終於感化了,所以這種廿四孝等等。

你們有機會,平常我們與其看閒書,倒不如看這個,看這種書自有一股啊激勵你向上的心,不管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種事絕非常人,那麼為什麼這些人做得到呢?哪,就這裡,就這裡,他宿生已經發了這種了不起的大菩提心,然後他在世俗上面任何行為,在家裡面啊孝,所以啊我們中國有一句話,要想找忠臣啊,孝子之門,在家孝,那麼到外面的話一定盡忠,朋友之間一定有信,啊他那個德行一定是多方面的,所以反過來啊,你看如果在一個地方,他不對的話,其他地方大概不,當然我說那個不對啊,就是說?你可以從小地方啊,觀察一個人的各方面,那麼這個地方,我特別順便說一下,如果我們了解了這種道理了以後,觀察旁人是如此,了解了這個觀察的方式,然後呢用來回過頭來反照自己,做為我們借鏡,啊淨除罪障,生生增上啊所以這個是失去,不失去,   【「四黑法時,雖無現後明文,故亦當知是約後世,然於現法若行黑法,則所發心勢力微弱。

」】     雖然它正防止是防止後世的,但是如果你做的話,現在這個發心的力量也慢慢的減弱,慢慢的減弱,因為這個心本身啊,發了以後,你要不斷的增長,現在你做的這一件事情恰恰是相反的,當然把原來這個力量在減退當中,所以說明這個。

若非爾者,下面這個話就是變了喔,變了,因為前面哪有很多人說,犯了這四樣東西啊,說就算哪失去了,實際上呢,大師說不失去,這一生不失去,只是下一生不生起,下面就是辨明,假定說,不是這樣的話,不是什麼,不是指下一生,而指這一生就要失去的話,犯了這四種黑法,就要失去的話,那麼這個罪啊就變成什麼,犯了以後啊就把我們的菩薩戒就應該毀壞,啊應該這樣,可是菩薩戒當中並沒有把這幾條東西加進去,所以他根據這一點來証成,証明說,這一個,不像前面很多人說囉,犯了這個四黑法,就算破壞了,只是下一生不現起的,我先把那個道理說一下,那麼你們一看那個文哪,就很容易懂了,我們現在來看那個文,   【「若非爾者,則具菩提心律儀者,為戲笑故,略說妄語,」】     啊這是這個黑法當中第一個,   【「於有情所略起諂誑」】     這是四黑法當中第四個,   【「瞋恚菩薩略說惡名」】     這是四黑法當中第三個,   【「於他善根略令生悔,自無追悔,」】     這個是啊,四黑法中第二個,   【「過一時竟,皆當棄捨菩薩律儀,」】     他犯了這個,只要超過一個時,這一個時剛才說過了,哪就應該棄捨菩薩律儀了,因為前面說,犯了這個,要棄捨律儀啊,   【「以由此等棄捨願心,若捨願心即捨律儀,菩薩地中及集學論俱宣說故。

」】     因為這個菩提心菩薩戒的根本哪,是菩提願,現在你犯了前面這個,那麼你的願心就捨棄,願心既捨棄的話,當然那個菩薩戒、律儀就是菩薩戒,菩薩戒也就捨棄了,這個道理在菩薩地集學論當中說得很明白,假定這樣的話,   【「若許爾者,亦應立彼為根本罪,」】     它一定這是根本罪,啊,就是我們在菩薩戒當中,那幾個根本罪,說這個什麼叫根本罪,你犯了它,菩薩戒就破壞掉了,這樣,所以假定像他前面所說的,犯了這個四個黑法,超過一時就捨願心的話,這個應該是根本罪,實際上呢?不是,說   【「然任何中悉無立者,不應理故。

」】     所以,實際上呢,在這個菩薩戒的戒條當中沒有這一條,所以說,啊,犯了這個四個黑法,過一時就捨願心哪,不對,這個辨得很清楚,喔,關於這地方的這一種辨啊,大家再記一次,啊大家再記一次,就是我們將來正學的時候,本論的真正殊勝的地方,它乃至於很小的地方啊,它一定辨別得非常清楚,了無一點遺漏,了無一點錯誤,啊儘管我們現在啊說,還是瞎子摸象,但是它絕對不會說,一個毛固然是提都不提,啊絕對不是說,摸到一個鼻子,摸到一個肚皮,摸到一個什麼,一定把你那個象的全貌通通讓你摸到,嗯?就是這個樣,啊,在這種情況之下,到那個時候,你啊,自然而然哪走上去的話,你就不會有錯,這個就是啊,有別於我們現在平常修學佛法,我們才碰到一點邊,乃至於邊都沒碰到,碰到點影子啊,就自己就覺得對了,然後啊,執著這個東西啊,還不肯改,啊,那個是,實實在在我們修學佛法當中,一個最可惜也最可笑的事情。

  【「又算時者,當是依於鄔波離請問經,然彼全非經義,我於戒品釋中,已廣決擇故,」】     他上面說那個是,說其一時,這個時啊,他那個根據,應該是根據這個鄔波離請問經,但是這個經不有問題的,這裡並沒有說,在這個菩提正道菩薩戒論當中啊,他有詳細的說明,啊這個地方不談,啊剛才說過了,正式我們啊要來研究這個戒的時候,到那個地方會詳細說明的,   【「心捨有情者,若緣總有情,謂我不能作此許有情之事,心棄捨者即捨願心,極為明顯。

」】     那麼心捨有情是怎麼樣呢,   【「緣總有情,」】     因為發心的時候啊,是緣一切有情的,所以說你說,啊不管哪一個有情,我總是啊,不再想去救他們了,那時很明白,跟你的願心完全相反,當然捨棄掉了,   【「若緣別有情,」】     那麼進一步說,你不是緣一切有情,緣一部份,那怎麼呢?   【「謂我終不作此義利,若起是心,如壞一分即壞整聚,便壞為利一切有情所發之心。

」】     有的時候說,我並不是啊棄捨所有的人,只棄捨某一些人,別有情,個別的對這一些人啊,我不願意,要曉得這種情況怎麼辦呢?雖然你並不是啊整個棄捨掉了,就像你壞掉一分,對不起,你壞掉一分的話,要整個的壞掉了的一樣,就像一部汽車一樣,你不能說這部汽車沒有整個的爛掉,只是那個引擎壞掉了對不起,引擎壞掉了,這汽車不動等於全部壞掉一樣,啊就是這樣,啊這個道理是這樣的,   【「若不爾者,反過來,若不爾者,若棄二三四等多有情已,為餘有情而發心者,亦當能發圓滿菩提之心。

」】     他反辨,說:是的,你,棄捨,棄捨少數的幾個人,啊假定少數棄捨有,棄捨了少數幾個人,仍舊算是圓滿菩提心的話,那仍舊沒有發菩提心的話,那就等於這個你啊這個只緣別的人,只緣別的人上面發那個菩提心的話,不圓滿的,菩提心的特質是什麼,緣一切有情,現在哪,那些要發,那些不發,這個怎麼可以算圓滿菩提心呢?啊這個道理就辨別在這裡,所以總之,捨棄有情,這個絕 對不可以。

  【「如是於此發心學處,道炬論釋別說,因陀羅補底,龍猛、無著、勇識、寂天、大德月、靜命等派各有差別。

」】     這個上面說的發心學處,啊是行心的學處是共同的,那就是我們瑜伽戒,我們這裡盛行的是梵網戒,啊不管那一個,這個是行心的學處,那麼這個現在上面講的,是願心的學處,這個願心的學處啊,有各同各派不同的說明,下面這幾個,就是不同的傳承,因陀羅補底、龍猛、無著、勇識、寂天、這些各派他有不同的,有不同的,有的嘛!   【「許為盡初發心及行諸行所有學處,又有許為經說一切皆應守護,復有許為盡資糧道所有學處。

餘者有謂不許如此如此定相,有餘更許於其歸依學處之上,應護八法謂不忘心法及忘失心法,說此諸軌,皆是經說,應隨自師所傳受持。

」】     下面這個地方就是大師告訴我們怎麼辦,這個各派啊,各派有各派的說法,有的說謂盡初發心及行諸行所有學處,說初發心的 人,以及應該做的所有的都要學,有的呢,說所有經上面講的你都要學,啊還有呢就是他廣狹開合的不同,我們現在修學的時候分成共五道、資糧、加行、現在資糧道當中,應該學的你都要學諸如前面所說的,他有一個範圍,後面的一個總相的範圍,後面的那個餘者,有謂不許如此如此定相,就是特別指明啊,這一些東四,那一些東西不可以,那些東西,那些東西該學,啊,這個下面說的各種不同的。

說凡是這些東西,那你怎麼取捨呢?那個標準在這裡,下面這個標準很清楚很明白,應隨自師所傳受持,就照著你自己的師承所傳的,照著去做。

    【「說云:『我師所說。

』許彼一切皆是經義。

」】     啊,就是這樣,那個道炬論上面,就是阿底峽尊者說得很清楚,哪說那這個是我師長的傳承,換句話說,阿底峽尊者承認,接受,這個都是啊經論上面的意義,這一段話,宗咯巴大師並沒有特別的明辨,換句話說,這兩位啊,所以堪為後世定量的大菩薩大祖師都這麼說明,是的,我現在所了解的啊,我所接受的,凡是有完整傳承的,都這樣說,有的時候是,這個人那樣說,這個人這樣說,那麼你就這樣說,只要你這個圓滿師承正確地告訴你這樣,你就照著去做,就對了,就對了,這最重要的,   【「總此釋論從善知識敦巴所傳,諸大善知識皆不說是覺窩自造,拏錯所傳,則說是覺窩造是拏錯之秘法。

」】     那麼上面這個解釋是那來的呢?他又說那個傳承,這個是敦巴尊者所傳的,敦巴尊者是什麼呢?是阿底峽尊者,但是啊,大家說這個不是阿底峽尊者自己造的,他們把那個傳承啊,說得清清楚楚,這個裡邊為什麼要這樣子呢?因為啊,這一個概念哪,有兩個不同的說法,有一部分說這是善知識種敦巴尊者所傳下來的,當然他還是引那個阿底峽尊者的說,另外那個拏錯、拏錯也是阿底峽尊者的一個弟子,就是迎請阿底峽尊者入藏的那個拏錯大譯師,他們都是最主要的,阿底峽尊者的主要的弟子,他是說這個是阿底峽尊者造的,造了以後,只是秘傳給拏錯,   【「然諸先覺傳說覺窩,於補讓時做一略釋,次在桑耶譯師請其更為增釋,覺窩教令增廣即可。

是以覺窩所作略解,更引眾談說之事而為增補,故亦略有數處錯謬,」】     那麼關於拏錯大譯師說這個是覺窩造的,很多前輩們怎麼說呀,說是這樣地,在那個地方的時候啊,那個阿底峽尊者,曾經做過一次綱要原則性的解釋,後來在桑耶,那是一個地方,那個地方的譯師請他更把這個前面這一次的綱要解釋啊,再增廣詳細的說明,那麼那個時候,阿底峽尊者就說那就把這個道理啊,你們啊依著這個道理啊,把它增廣就可以了,所以這個是啊,阿底峽尊者是大綱的解釋,那麼其他的人呢再來增加它,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這裡邊是有一些小小的啊錯誤是有的,但是注意噢!   【「然於正義亦多善說。

」】     它真正重要的地方,那是說的對的,說的對的,啊!我看到這地方啊,我真是覺得啊,他們前輩的這個學法,那實在是一點地方都不遺漏,一點地方都不馬虎,像我們現在都是學的所謂差不多先生,差得十萬八千里,也是差不多,隨便聽見一點點,也就這麼就來了,碰見看見一點樣子,就拿著這樣就來了,這個是為什麼我們學不好的道理,那這是我們從這個地方,切切要注意的一個地方,現在繼續下去,   【「諸無謬者,我於餘處及道次第中亦多引述。

」】     哪,凡是前面沒有錯誤的,正確的,我在本論當中,幾個別的地方都應用它。

  【「此說學處多不可信,若以發心是為行心,其學處者則於歸依學處之上,僅加取捨白黑八法,定非完足故不應理。

」】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评论┊ 收藏 ┊转载 ┊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六)日常法師第一百零三卷AB面 后一篇: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六)日常法師第一百零六卷AB面 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发评论]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发评论 登录名:密码:找回密码注册 记住登录状态昵   称:评论并转载此博文 发评论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六)日常法師第一百零六卷AB面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About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 Copyright©1996-2022SINACorporation,AllRightsReserved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