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對「日本職場文化」的五大印象,現在還有多少真實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日本多數上班族,不要說是私人事假了,有時候連感冒也不請病假,甚至連勞動法中保障的「特休假」(年假)也視若無睹。

然而,有些人並不是真的不打算休假 ... 換日線Crossing-最貼近你的國際新視野 主打 編輯部原創 策展專區 CrossingCampus Podcast 海外職場 專欄作者 訂閱季刊 頻道 人物故事 People 國際趨勢 Trends 文史藝術 Humanities 生活風格 Lifestyle 觀點評論 Perspectives 時事現場 News 編輯嚴選 Editors'Picks 換日線X施羅德 關於我們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搜尋 投書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註冊 登入 立即加入會員取得專屬服務 立即加入 首頁 國際趨勢 商業 台灣人對「日本職場文化」的五大印象,現在還有多少真實度? 佐藤峻/日本人的台灣創業紀錄 2021/01/29 13915 PhotoCredit:FlickrDelusions"Traditionaldress(male)"CCBY-NC-SA2.0 我發現這10年來,許多台灣人對「日本職場文化」──包括日本人的工作方式或商業習慣等,好像還是停留在同樣的印象,因此想藉著這個機會來幫大家「Update」一下。

大家好!我是在台灣創業,經營數位行銷公司applemint的代表佐藤(LeoSato)。

前幾天,一位公司新進的大學實習生問了我這樣一句話:「日本人下班後,每天都要跟同事或客戶一起喝酒應酬嗎?」 恩,這已經是來台灣後,第N次有人問我這類問題了。

我的回答是:「這要看人。

」 這件事在以前可能是真的,但我認為現在是明顯比較少了。

自我來到台灣,至今已經有10年時間。

但我發現這10年來,許多台灣人對「日本職場文化」──包括日本人的工作方式或商業習慣等,好像還是停留在同樣的印象,因此藉著這個機會,剛好來幫大家「Update」一下。

在這次的專欄文章裡,我想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以及部分日本國內的統計數據,來告訴大家台灣關於日本職場文化的「五大印象」,是否還正確無誤。

如果你考慮到日本找工作,或打算在日商工作,也希望這些資訊可以幫助你了解日本職場的最新情況。

圖/JanneM"MorningCommute"CCBY-SA2.0 印象一:無所不在的加班文化(真實度:快速降低中) 我在網路上看到許多台灣人一提到日本職場,第一印象就是:「日本人總是加班。

」;「在日本工作一定要加班。

」 部分行業、公司裡的員工,加班的現象當然還是存在的,但其實「加班理所當然」的文化或「潛規則」,近年在日本企業界已逐漸失去影響力。

尤其,「義務加班(サービス残業)」這種不拿薪資的加班方式,更快速地消失當中。

這主要是因為,這幾年來由於日本陸續傳出超時加班、甚至導致員工過勞死的個案,厚生勞動省(相當於台灣的衛福部+勞動部)接連針對日本境內企業進行大規模的勞動環境檢查,政府也陸續進行勞動法規和執法方式等改革──例如2018年4月規定所有上市公司必須嚴格遵守勞動基準法,否則將定期公佈「違法名單」;2019年並擴大適用至中小企業。

「義務加班」或「不合理的加班」等情況,因而開始減少。

另外,在日本企業界,過去對於「經常需要加班」的職位和行業,有一種特殊的薪資制度,稱為「薪資內含加班費」(みなし残業):簡單來說,是公司會制定一個「預計每月加班時數」並將這個時數的加班費包含在月薪中。

這筆錢就算完全不加班也能拿到;但相對的,員工加班若未超過這個「預計每月加班時數」,也只能獲得相同的加班費。

我以前在日本服務過的製作公司,就曾對業務人員實行「薪資內含加班費」制度。

這樣的制度雖然看似「少加班就等於賺到」;但相對的,公司方也較容易視員工加班為理所當然。

某些「黑心公司」甚至會在表面上設定員工「預計每月加班時數」為30小時,但超過30小時後強制員工先打下班卡再繼續加班,以避免付出額外的加班費。

不過,隨著近年日本勞動檢查經常針對實施「みなし残業」的公司嚴加審視,這個制度在日本企業界也已逐漸被加班費「實報實銷」取代。

因此,我認為「日本人都在加班」的形象,已經離真實狀況越來越遠。

順道一提,就我的經驗來看,我相信只要是渴望升職的人,無論在任何國家都難免會加班的。

我有一位朋友任職於日本的法商企業,當時她和一位美國人和法國人一起工作。

她說,想升職的美國人工作量和日本人一樣多(而相較之下,法國人就……不予置評)。

我自己在職場上認識許多動機強烈的外國人,也經常會加班。

印象二:「從不請假、連特休假也不放」(真實度:中高) 我認為從某方面來說,這印象到現在還是相當正確的。

日本多數上班族,不要說是私人事假了,有時候連感冒也不請病假,甚至連勞動法中保障的「特休假」(年假)也視若無睹。

然而,有些人並不是真的不打算休假,而是「戰略性的先不請假」。

就讓我分享自己的例子吧: 依照日本法律,至多可以累積兩年的特休。

另外,在日本如果工作滿一年,通常就能享有10天左右的特休──也就是說,如果在同一間公司連續工作了兩年,那麼最多就可以有20天左右的特休。

我在第一家公司工作大概2年半左右就離開了,當時我手上尚有20天特休,因此最終的離職日是「最後工作日再加20天」。

辭職後,我便利用這20天的時間走遍大阪、京都、岡山和四國等地,好好地透過旅行認識故鄉,然後就來到了台灣。

按照Expedia的歷年「全球假期剝奪報告」數據顯示,日本上班族的平均特休使用率多在50%左右,並經常是使用率墊底(即不休特休比例最高)的國家,但不要忘記,當中其實也有不少像我這樣──到離職時再一次用掉特休的日本人(笑)。

印象三:非跟上司、前輩應酬不可(真實度:低) 許多台灣朋友都認為,日本職場文化中很重要的特色,就是「下班後一定要喝酒應酬」──除了和客戶搏感情外,還得跟公司的上司、前輩同事時不時「喝一杯」,否則就是沒有職場倫理概念,很容易在公司遭到排擠。

這個情況過去或許確實如此,但現在其實已經完全不同了。

如同前面所提到的,由於近年日本政府較嚴格要求企業「遵紀守法」,如果主管邀請下屬「下班後一起喝酒」,有可能被認定為權力騷擾(パワハラ)。

因此這幾年下來,我所認識在日本擔任主管的朋友們都表示,現在長官或前輩動輒「邀」部下一起去聚餐、喝酒的狀況,已經明顯地越來越少了。

但與客戶間的商業應酬,倒是沒有因此減少。

像我創業後為了順利合作或談成生意,還是經常需要與客戶一起吃個飯、續個攤等等──但這點日商客戶或台灣客戶都差不多。

我想,與公司的客戶、合作夥伴吃飯應酬,應該是東亞的商業習慣之一。

對現在擔任老闆的我個人來說,晚上時間其實寧可用來工作、而不是去應酬,所以我也不會在下班後邀請員工們「陪我吃飯喝酒」。

但如果有員工主動邀請我,當然還是欣然接受。

反過來說,儘管在我剛出社會時真的很討厭應酬,但現在這個想法也有些改變了──如果讓我回到員工時期,我想自己還是會適度地參加一些內部應酬,因為除了跟工作同事聯繫感情、增加工作時的默契外,現實上來說,也可能是讓自己更被看見、進而爭取升職的機會。

圖/Alva[email protected] 印象四:日本人在職場上「表裡不一/很客套」(真實度:高) 在日本,有一種文化叫「真心話&表面話」(本音と建前)。

這個文化在商場上,坦白說至今還是確實存在且相當鮮明的。

像是有些人常說: 「有時間我們出去喝一杯吧!」 「佐藤先生下次一定要一起去!」 「佐藤先生我有些事情跟你商量,找一天跟你聯絡,靠你罩我喔!」 在我看來,這些八成是表面話。

如果你打算與日本企業合作,真的要注意這種文化。

我曾經聽過好幾次:「下次安排與主管開會!請稍等。

」、「要到台灣時拓展時,一定向你們諮詢。

」但事實上,絕大多數的情況都是不了了之──我想如果所有日本潛在客戶對我說過的話,都能夠實現的話,我的公司早就快速壯大了(笑)。

在日本的商業場合,至今還是會有委婉、按照各國標準都顯得「太客套」的習慣。

這是長久以來「不要造成他人困擾」、「不要當面讓人難堪」的文化使然,某種程度上或許也可以解釋為一種日式的「體貼」;但反過來說,和日本人做生意的時,對於這些客套言論,真的不要太當真。

圖/JanneM"ThreeAmigos" CCBY-SA2.0 印象五:企業決策慢(真實度:中高) 確實,很多日本大企業決策時還是偏向保守謹慎、也經常不敢大刀闊斧的行動。

這是因為許多日本跨國企業是中央集權型態,海外據點根本沒有實質決策權,只能聽令於總社。

不過,因為日本總社無法即時把握海外市場(如台灣)現況,導致他們在作出決定前,可能還要花上1-2週的時間來了解狀況──僅管那這可能只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

例如,有次我們要協助一間日本上市公司,把一串行銷追蹤代碼埋入網站內──這個實際上僅需10分鐘的作業,他們花了3週時間才作出決定。

問題正是出在台灣當地的代表沒有決定權,必須回頭請示日本總公司。

但總公司的IT負責人並不了解代碼的功能與必要性,最終花了3週研究後才終於做出決定。

此外,我們也遇過另一間上市公司,一樣是花了3週才確定一筆3萬元的廣告預算,不是30萬或100萬喔……(苦笑) 當然,不是所有日本公司都是如此。

最近我也看到越來越多行動果決、快速決定的日本新創企業在各地發展。

但仍要提醒大家,在與日本企業合作時,必須意識到他們的決策需要時間,在安排合作時程時,要將這些時間也考量進去。

結語:日本職場文化正逐漸改變中 最後,讓我來總結一下。

我認為,在日本,「加班理所當然」的文化,已經越來越少了。

此外,雖然日本上班族消化特休的比率很低僅50%,不過其實有時候是他們是「故意先不請假」,要把這些假放到最後離職時當長假使用。

(如果你打算在日本工作,可以考慮我的方法XD) 另外,日本公司內部不僅邀約後輩參加的應酬越來越少,現在為了防疫,大家也開始盡量避免在外面聚餐吃飯。

但,如果你是上班族,也要特別注意日本人的「表面話」。

有時候他們說「改天一起吃飯」、「改天找你商量一下」時,有很大的機率不會真的找你,請不要因為期待落空而失望。

而在決策風氣方面,我認為許多日商公司還是偏保守的。

我實際遇過一直無法做決定的日商企業。

但,同時我也認為很多日商是「世界上最有耐心的企業」,一旦做了決定就不易再變更,只是需要很長的時間來評估──而台灣很多企業則可能正好相反,決策速度雖快,但一但成效未達預期,也容易立刻決定中止合作。

以上是applemint代表佐藤為大家更新的日本職場文化現況,提供給大家參考。

執行編輯:蔡文晴 核稿編輯:張翔一 職場 文化 日本 工作 關聯閱讀 「這種事我們無法直接說出口,太失禮了」──日本「獨一無二」的職場文化觀察 「初次見面,請多指教」之後,請「不要」跟日本人握手──宛如「活在日劇中」的菜鳥職場初體驗 作品推薦 因疫情而改變的日本,與沒有改變的台灣 台北工作環境完勝東京!?日本上班族來台創業後才發現的「四大不思議」 參考資料 TOP 佐藤峻/日本人的台灣創業紀錄 佐藤峻(LeoSato)畢業於國際基督教大學(ICU)/政大商學院碩士,2017年在台灣創立了applemint數位行銷公司。

從外部投資0、客戶0、人脈0,毫無資源的狀態開始,三年業績成長了3000%。

2019年協助來自日本的品牌KARADAfactory創造在台7年來最高利潤。

在沒有母公司支持、沒有客戶介紹、沒有參加任何研討會、更沒有出資為公司打廣告的前提下就獲得日、台超過40間企業的數位行銷代理機會。

公司唯一的廣告宣傳花費用在實習生招募與新人數位廣告訓練,且僅僅8萬日圓。

即便如此,依舊實現了與日、台40間以上企業的廣告投放與數位行銷合作,正在台灣親身實踐「築夢踏實的人生」。

相關社群連結:LeoFB、LeoIG、applemintFB 看更多 上一篇 「拜託,你以為人人都是羅胖嗎?」──中國「知識付費」浪潮的真相:多數平台撐不過3個月 下一篇 「拜託,你以為人人都是羅胖嗎?」──中國「知識付費」浪潮的真相:多數平台撐不過3個月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教育Education 不預設立場、不歌功頌德,認真看看「德國的技職教育」 商業Business 日商為何紛紛來台發展?許多日本老闆不會告訴你的真相──而這也是他們失敗的原因 新創Startup 一個日本人在台灣的創業實錄:回首險些破產的第一年,發現「我的MBA好像白念了」 商業Business 台灣離岸風電風起雲湧想「漂綠」,趁現在! 【未來人才進行式】EP1小紅帽創辦人林薇Vivi 熱門文章 1 名牌包與台灣菜市場200塊包包,為何我選後者?──我在紐約服飾業做「輔料採購」8年的真心告白 2 有「藝術界的東大」盛名,卻被學生戲稱「廢人製造大學」?──東京藝大,天才的日常 3 不去竹科當工程師,整天只想「搞飛機」?十年後,我在歐洲的天空,遙想竹中時光 4 家長名言:「燈不夠亮,眼睛會壞掉」──與西方家庭生活,他們卻不以為意? 5 【海產流言終結者】龍蝦篇:「非洲人再窮也不吃、台灣買爆南非近9成龍蝦」是真是假? 6 班上超過兩成學生「拒絕上台發表」──我在法國大學與「焦慮新世代」共處 合作推薦 合作推薦 換日線Crossing-最貼近你的國際新視野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Copyright©2022天下雜誌.Allrightsreserved.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隱私權政策 著作權聲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