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軍-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簡稱八路軍,是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 ... 對日抗戰的國民政府軍及其他地方武裝發生衝突,這部分軍隊被中共稱為「頑軍」。

八路軍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此條目介紹的是八路軍。

關於「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的其他意思,請見「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消歧義)」。

關於其他同名條目,請見「八路軍(消歧義)」。

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 八路軍標章存在時期1937年-1947年國家或地區 中華民國效忠於 中華民國 中國共產黨軍種國民革命軍陸軍種類輕裝步兵規模起初約4.5萬人員後期發展至正規軍91萬、民兵220萬直屬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 └ 第二戰區駐軍/總部 中華民國陝甘寧邊區、山西省等地裝備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漢陽八八式步槍中正式步槍八一式馬步槍三八式步槍毛瑟C96手槍土製柄式手榴彈九二式步兵炮別稱八路、土八路、共軍專用顏色灰色制服進行曲《八路軍進行曲》參與戰役中國抗日戰爭第二次國共內戰指揮官象徵性指揮官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一級上將著名指揮官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朱德上將第十八集團軍副總司令彭德懷中將標識臂章八路軍標章 八路軍在製作手榴彈等武器 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簡稱八路軍,是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前身之一。

1937年8月22日,根據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有關協議,中國共產黨的武裝力量中國工農紅軍處於陝北的主力部隊由國民政府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9月12日,八路軍的番號改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

但更名後,八路軍方面仍主要自稱為「八路軍」。

目次 1歷史 2服裝和稱謂 3初期作戰序列 3.1115師 3.2120師 3.3129師 3.4總部特務團 3.5總部炮兵團 3.6陝甘寧留守兵團 4主要戰鬥 4.1正面戰場 4.2敵後戰場 5將領 6第二次國共內戰暴發後的忌諱現象 7參考文獻 8參見 歷史[編輯] 八路軍的主要構成實際上來自中國工農紅軍。

1925年,中國共產黨武裝工會、農會,分別組織成「工團軍」、「農民赤衛隊」。

1927年中共將參與秋收起義等武裝暴動的部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

之後經過長征,主力雖然損失大半,但依然在陝西等地站穩腳跟。

1936年中共於陝北蘇區成立中國人民抗日先鋒軍,2月17日發表「東征抗日宣言」,進攻閻錫山部,被閻錫山擊退。

西安事變發生後,在蘇聯的強力介入下事變發起人張學良及楊虎城釋放蔣介石。

1937年國共開始談判紅軍改編抗日問題。

從最初的只承認3個團談到6個團、9個團乃至最後定案12個團,其間陳立夫專訪蘇聯。

國共談判中蔣介石要紅軍改編後全部開往抗日前線,在延安不準保留紅軍統率機關、邊區不得保留部隊、國民黨向其派遣副師長、副旅長、副團長、副營長、副連長、副排長,以及派遣三個師的政訓處長和旅、團、營到連的指導員;三個師以上不設指揮機關,蔣介石設一個政治部負聯絡責任,由周恩來做這個政治部的主任,康澤做政治部副主任,朱德、毛澤東出國留洋[1];陝甘寧邊區所有行政專員、縣長到區長也要派人。

蔣介石安排劉伯龍(黃埔三期)、龔建勛(黃埔二期)、梁固榮(黃埔三期)任改編三個師的副師長。

中共則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堅持八路軍名義上接受國民政府軍委會的領導,獨立自主作戰指揮權。

1937年7月4日,周恩來起草共赴國難宣言並於15日由中共中央交付中國國民黨,聲稱:「取消紅軍番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受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統轄,並待命出發,擔任抗日前線職責」。

7月中旬,蔣介石鑑於抗戰已經爆發,改編八路軍部隊的各級副職人員和其它人員都不派遣了,對八路軍各師只派一個參謀長;三個師之上,現在允許成立一個總指揮部,由朱德、彭德懷當正副司令,蔣介石派一個政訓處長。

蔣介石確定派遣李秉中(黃埔三期,工兵學校政訓處長)任八路軍總指揮部政訓處長,劉伯龍、吳冠群(黃埔三期)、喬樹人(黃埔三期)任八路軍各師參謀長。

8月中旬,蔣介石急於催促八路軍開拔前往第二戰區抗日前線,三個師一共核定了60萬開拔費。

政訓處主任與三個師參謀長也不派了,改為派遣喬樹人任八路軍總部聯絡參謀,李德(黃埔六期)、蕭御寰(黃埔五期)和李克廷(黃埔四期)任三個師的聯絡參謀。

8月22日,國民政府軍委會宣布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並同意設總指揮部,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指揮,下轄三個師[2]。

8月25日,根據中共中央(洛川)政治局擴大會議決定,組成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

同日,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發布公開命令宣布將抗日紅軍主力改編,駐陝西涇陽縣雲陽鎮的「抗日紅軍前敵總指揮部」改為第八路軍總指揮部,前總司令部、前總供給部改編為八路軍司令部、供給部,軍委總政治部改兼第八路軍政治部、軍委總衛生部改兼前總軍醫處(不久恢復稱衛生部)。

1937年9月11日,國民政府按中國陸海空軍戰鬥序列改編需要,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編入第二戰區序列(戰區長官閻錫山),並進入晉北擔任游擊。

改名後中國共產黨內部習慣上仍稱其為八路軍[3]。

八路軍總部及115師、120師、129師進入山西後,即參加與日軍的正面交戰。

雖然在平型關戰役獲得勝利[4][5],然而此後仍與第二戰區的國民革命軍友軍接連在忻口戰役失利。

於此同時,八路軍決定在日軍戰略區創建抗日根據地,並劃分出晉察冀軍區(平綏路以南、同蒲路以東、正太路以北、平漢路以西),由聶榮臻為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晉綏察軍區(在晉西、察西、綏東成立);晉冀豫軍區(正太路以南、同蒲路以東、平漢路以西、黃河以北)以及晉西南軍區。

太原會戰前期,八路軍已經率主力115師、129師南調,到和順縣石拐鎮,並建立晉察冀軍區[6]。

10月22日,黨中央及軍委批准前方建議,「恢復政治委員及政治機關原有制度」。

11月,太原失守。

115師除聶榮臻一部留晉察冀創建根據地外,主力轉移至汾河流域和晉南,並留一部在太行山,配合129師在晉東南創建根據地。

120師仍在晉西北同蒲路北段活動,並化整為零改為游擊戰。

據不完全統計,從1937年9月至1938年10月間,國民政府每月發給八路軍軍費55萬元,米津10萬元,河防米1萬4千元,合計61萬4千元[7]。

1938年,山西洪洞縣馬牧村八路軍總部合影,自左起分別為左權、彭德懷、朱德、彭雪楓、蕭克、鄧小平 自1938年秋,侵華日軍開始與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接觸求和[8];而國共軍隊在山西、河北、江南的摩擦一直不停。

迫於壓力下,1939年,羅榮桓與陳光率八路軍115師師部和主力一部進入山東魯西地區,重組山東縱隊並在山東建立牢固的抗日敵後根據地。

120師與129師則繼續在山西、河北一帶進行擴編。

國民政府冬季攻勢期間,晉系閻錫山爆發十二月事變,薄一波領導的山西新軍宣佈脫離晉系,事後五萬餘山西新軍編入八路軍120師、129師編制[9]。

1940年3月,八路軍與國軍鹿鍾麟等三個軍共6萬多人發生衝突。

1940年3月,日軍扶植汪精衛的「南京國民政府」成立。

抗日局勢日趨惡化下,1940年8月,八路軍晉察冀軍區、120師、129師發動20萬人參加的百團大戰[10]。

此後,日軍展開長達數年的掃蕩與「三光政策」。

皖南事變後,八路軍的第4縱隊、第5縱隊亦補充事變中被國軍圍剿的新四軍兵力[11]。

八路軍自1941、42年開始遭受物質睏乏以及兵源減少的威脅。

1942年八路軍前方軍部被日軍偷襲,前總參謀長左權殉國;此後中共中央軍委決定仍然把集團軍部設置在山西前線[12]。

據中共資料,八路軍創造面積達90萬平方公里,人口近1億的抗日根據地。

至1945年8月,八路軍發展到90多萬人[13]。

八路軍以敵後游擊戰為主要作戰方式打擊日軍和與日本人合作的偽軍;同時也和一些對日抗戰的國民政府軍及其他地方武裝發生衝突,這部分軍隊被中共稱為「頑軍」。

據中共方面出版的《八路軍·表冊》記載,自1939年9月至1945年10月,八路軍共對日、偽作戰99847次,消滅日軍407454人,消滅偽軍851249人。

其中,斃傷日軍401648人,俘虜日軍5096人,獲日軍投誠710人;斃傷偽軍312282人,俘虜偽軍402112人,獲偽軍反正136855人[14]。

1945年日本投降後直至1947年八路軍改名中國人民解放軍後,一直有大量偽軍、國軍隨著投降改編浪潮湧入八路軍,由於國軍整編和金圓券改革中國軍高級軍官大量以權謀私、剋扣軍餉,招致兵士和下級軍官軍心渙散,當時有順口溜「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處處不留爺,老子找八路」[15]。

1947年國共和談破裂後,八路軍和其他共產黨的部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

服裝和稱謂[編輯] 理論上,除無軍階、無「符號」胸章、包括朱德、彭德懷在內的絕大多數軍官均無大禮服和毛呢料制服(也有葉挺、林彪等例外),八路軍、新四軍軍服服裝與國軍中央軍和除東北軍外的其他部隊完全相同。

但實際上,八路軍軍裝色調極其混亂,骨幹部隊為繼承自中央紅軍的自染的草木灰色。

早期少部分在冊部隊(15個團)得到國民政府後勤供給為德國灰色,使用進口「IG法本」(後更名為BASF至今)工業化生產的合成「普魯士藍(灰)」染制的成品布匹為材料(當時八路軍在民用渠道方面重點搜集的輔助軍需品即有布匹,盤尼西林,無縫鋼管),質量較統一耐久。

後來八路軍於百團大戰後,國民政府以八路軍擅自擴編為由,除1941年3月補發的7500人套制服和法幣軍餉外,中斷了被服、糧餉及彈藥供應,八路軍軍服改為根據地土法生產。

山東、河北製成時通常為黃綠色,因以當地草木灰類半有機染料著色,穿著後逐漸褪成黃灰或灰白色。

陝北製成時多為灰色,穿著後亦容易逐漸褪成草綠色。

新四軍位於江浙,條件較好,一般為較穩定的地產有機靛藍染料製成的藍灰色。

現代影視作品中通常以國民政府正規的工業製品德國灰色作為兩支軍隊的標準色調。

同時除極個別外事軍官獲授軍階外,兩支軍隊均只有臂章標明自己的軍級番號,並將姓名和部別寫在上衣左胸內布片上(不同於其他國軍和汪軍,八路軍的布片朝內,外觀不可見),俗稱「符號」。

早期八路軍、新四軍都完全佩戴「青天白日」帽徽,且1937年更換帽徽(原紅軍使用紅布五星帽徽縫在帽子上,青天白日帽徽為搪瓷琺瑯燒制,成本更高,民間難以仿製,是正規軍的輔助標識)時,由於戴上了昔日「敵人」的象徵,兩支軍隊均發生過士兵抵制甚至因此逃離部隊的事件。

帽徽是按照國共合作協議,由南京(重慶)方面提供的。

1940年,由於發生了皖南事變,引起新四軍全軍極大憤怒,新四軍殘部和重建後的新四軍基本不再使用此帽徽。

與之不同,八路軍由於1940年後兵員大幅擴充,遠遠超過3個乙種師轄15個團(每師4個團,另允許組建1個精銳的教導團或獨立團)的協議規模,加上國共合作時好時壞,無法獲得國統區工業部門才能提供的青天白日琺瑯帽徽,越來越多的官兵軍帽上沒有青天白日帽徽,而是僅有兩粒仿德國山地帽式紐扣。

這並非「以扣代徽」,也非政治原因所致,原德軍山地帽有一圈帽圍,以便在嚴寒氣候下翻下保護下顎、耳朵和後腦,功能與蘇軍冬季皮風雪帽相似但簡單而保暖性較差,適合溫帶地區。

帽圍在帽檐前方以兩顆金屬欽扣固定,德軍帽徽也是位於這兩顆欽扣之上。

八路軍以及整個國民革命軍,甚至蘇芬戰爭中的芬軍,因地制宜以兩顆紐扣代替當時國內無法生產的金屬欽扣,達到相同效果。

在東北地區有多種介於德軍山地帽和蘇軍風雪帽之間的變形,例如奉軍皮帽、關東軍皮帽等;為方便不同軍隊區分,有細微差別。

後來八路軍在東北改編為東北解放軍,接收了原關東軍被服生產系統,新設計的解放軍冬季軍帽有較大的帽檐,縮短帽圍免去前方欽扣,而加長護耳以繫繩固定於頭頂;這種設計沿用至志願軍時代。

(德軍山地帽的各種改版亦體現於星球大戰里帝國各式軍官帽版本)。

事實上,1940年後的八路軍軍人是否佩戴帽徽相當自由,無任何規定或推薦,亦不納入班兵風紀考評,有的軍人將青天白日帽徽一直戴到國共破裂的1948年。

直到1948年2月,青天白日帽徽才被中共中央軍委明令取消[16]。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民間仍以長期習慣稱謂「八路軍」稱呼該部隊,得到中共的默認。

在宣傳資料及影視作品中,多以八路軍、新四軍等部隊代表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的形象。

歷史上的侵華日軍及後世日本防衛廳戰史室的《華北治安戰》和《支那事變(日語:支那事変)陸軍作戰》稱該部隊為共產軍、八路軍、紅軍。

初期作戰序列[編輯] 1945年舉中華民國國旗的八路軍 八路軍編制 1937年秋→1938年冬→1940年冬→1942年秋→1945年夏 毛澤東簽發將紅軍改為八路軍的命令 總司令:朱德 副總司令:彭德懷 參謀長:葉劍英;副參謀長:左權;參謀處長:彭雪楓 政訓處主任:任弼時;政訓處副主任鄧小平 秘書長:舒同 軍需處長:葉季壯 軍醫處長:姜齊賢 軍法處長:吳溉之 副官處長:習仲勛 總務處長:年成合 秘書處長:周桓 作戰處長:唐延傑 情報處處長:封裔應 中國共產黨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華北分會',也稱「中革軍委八路軍分會」,1937年8月29日成立,負責在華北前線指揮八路軍作戰。

八路軍太原辦事處主任:彭雪楓;中共中央代表:彭雪楓 八路軍西安辦事處主任:伍雲甫→周子健;中共中央代表:林伯渠→董必武 八路軍香港辦事處主任:廖承志 八路軍南京辦事處主任:李濤→李克農→錢之光;中共中央代表:博古;八路軍代表:葉劍英 八路軍桂林辦事處主任:吳奚如(由李克農直接領導) 八路軍上海辦事處主任:潘漢年→李克農→劉少文 八路軍蘭州辦事處主任:彭加倫→伍修權(後由趙芝瑞負責);中共中央代表:謝覺哉 八路軍武漢辦事處主任:李濤→錢之光;中共中央代表:董必武 八路軍重慶辦事處主任:王若飛 八路軍長沙通訊處主任:王凌波;中共中央代表:徐特立 八路軍邵陽通訊處主任:王凌波;中共中央代表:徐特立 八路軍廣州辦事處主任:雲廣英(由張雲逸直接領導) 八路軍韶關辦事處主任:雲廣英(由張雲逸直接領導) 八路軍洛陽通訊處主任:劉向三 八路軍洛陽辦事處主任:劉子久→袁曉軒 八路軍澠池兵站 八路軍迪化辦事處主任:陳雲→滕代遠→鄧發(化名方林)→陳潭秋(化名徐傑);中共中央代表:陳雲→滕代遠→鄧發→陳潭秋 八路軍衡陽辦事處主任:李克農 八路軍衡陽交通站站長:張元培 八路軍豫北辦事處主任:王百評→申伯純 八路軍皖東北辦事處主任:張愛萍 八路軍駐一戰區聯絡處負責人:朱瑞、唐天際 八路軍貴陽交通站站長:袁超俊 正規編制有115師、120師、129師、陝甘寧留守兵團。

初期每個師下轄1.5萬人,整個八路軍約有4.6萬人。

115師[編輯] 八路軍的抗戰海報 主條目:115師 由原紅一方面軍與陝南74師編成。

師長:林彪 343旅:旅長陳光、副旅長周建屏、參謀長陳士榘、政訓處主任肖華; 685團:團長楊得志、副團長陳正湘、政訓處主任鄧華、王麓水、副主任吳法憲、參謀長彭明治; 686團:團長李天佑、副團長楊勇、參謀長彭雄、政訓處主任符竹庭; 344旅:旅長徐海東、參謀長陳漫遠、政訓處主任黃克誠; 687團:團長張紹東、副團長韓振紀、趙凌波、田守堯、常玉清、參謀長蘭國清、政訓處主任崔田民、副主任譚甫仁; 688團:團長陳錦繡、副團長韓先楚、參謀長盧紹武、政訓處主任劉震、副主任吳信泉; 獨立團:團長楊成武、副團長黃永勝、參謀長熊伯濤、政訓處主任羅元發; 115師隨營學校:校長韋國清 特務連 120師[編輯] 主條目:120師 由原紅二方面軍與陝北紅軍一部編成。

師長:賀龍 358旅:旅長盧冬生、張宗遜、副旅長李井泉、參謀長姚喆、政訓處主任張平化; 715團:團長王尚榮、副團長頓星雲、參謀長喻楚傑、政訓處主任黃延卿; 716團:團長宋時輪、副團長廖漢生、參謀長曾征、政訓處主任伍晉南; 359旅:旅長陳伯鈞、副旅長王震、參謀長郭鵬、政訓處主任袁任遠; 717團:團長劉轉連、副團長陳宗堯、政訓處主任劉道生; 718團:團長文年生、副團長賀慶積、參謀長歐陽家祥、政訓處主任帥榮、曹家慶(該團轉隸留守兵團); 教導團 129師[編輯] 主條目:129師 1938年八路軍在淶源縣長城戰鬥 八路軍女兵 由原紅四方面軍與陝北紅軍一部編成。

師長:劉伯承 385旅:旅長王宏坤、副旅長王維舟、參謀長耿飈、政訓處主任方強、副主任謝扶民(該旅旅直轉隸留守兵團); 769團:團長陳錫聯、副團長汪乃貴、參謀長范朝利、政訓處主任丁先國、副主任張南生; 770團:團長張才千、副團長胡奇才、參謀長袁淵、政訓處主任肖元禮(該團轉隸留守兵團); 386旅:旅長陳賡、副旅長陳再道、參謀長李聚奎、政訓處主任王新亭; 771團:團長徐深吉、副團長韓東山、參謀長黃新友、政訓處主任黃振棠; 772團:團長葉成煥、副團長王近山、參謀長孫繼先、政訓處主任謝富治; 教導團:團長張賢約、政訓處主任袁鴻化 總部特務團[編輯] 團長:韋傑 總部炮兵團[編輯] 團長:武亭 陝甘寧留守兵團[編輯] 主條目:陝甘寧留守兵團 1937年9月,成立八路軍後方留守處。

1937年12月,改稱留守兵團。

司令員兼政委肖勁光、參謀長曹里懷、政治部主任莫文驊。

轄一個旅部(385旅)、一個警備司令部(綏德警備司令部)、八個團(770團、警備一團至七團)及一個獨立營。

抗戰中後期,轄教導第一旅、教導第二旅、新編第四旅、警備第一旅兼關中軍分區、警備第三旅兼三邊軍分區、第三八五旅兼隴東軍分區、延屬軍分區、綏德軍分區等。

主要戰鬥[編輯] 115師主要戰鬥:平型關戰鬥、廣陽戰鬥、汾離公路三戰三捷、陸房突圍、梁山戰鬥、溫塘戰鬥、町店戰鬥 120師主要戰鬥:雁門關外戰鬥、晉西北收復七城、齊會戰鬥、陳莊戰鬥、上下細腰澗戰鬥、百團大戰 129師主要戰鬥:陽明堡戰鬥、神頭嶺戰鬥、七亘村戰鬥、響堂鋪戰鬥、長樂村戰鬥、百團大戰、沁源圍困戰 晉察冀軍區主要戰鬥:雁宿崖戰鬥、黃土嶺戰鬥、百團大戰、冀中「五一」反掃蕩戰鬥 山東縱隊主要戰鬥:孫祖戰鬥 山東軍區主要戰鬥:郯城戰鬥 冀魯豫軍區主要戰鬥: 陝甘寧留守兵團主要戰鬥:固守黃河防線 正面戰場[編輯] 1937年9月25日平型關戰鬥是八路軍首次與日軍大規模正面交戰,投入了115師全部1萬5千人。

戰前獲得國民政府的軍火補給,據周恩來9月19日致電毛張轉葉「南京原發子彈50萬發,後加20萬發(中正式子彈,在有的文獻中記為50萬發機槍彈不完全準確,因中正式子彈為仿後期毛瑟尖頭彈,適用於捷克式輕機槍和中正式步槍而不能用於八路軍已有的舊版漢陽式步槍),閻錫山發50萬發(七九式子彈),黃紹竑發30萬發,共150萬發」,此役八路作戰步兵每人領取到100發子彈和2枚手榴彈;即便如此,在爭奪老爺廟高地數小時後,彈盡的八路守軍也與日軍發生過白刃戰,並守住了高地。

後1938年3月2日,因林彪被閻錫山晉綏軍哨兵誤傷,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請第十四集團軍總司令衛立煌於4月前往慰問時,又送給八路軍一批軍需品包括「子彈100萬發,手榴彈25萬枚,牛肉罐頭180箱」。

1940年8月20日百團大戰是八路軍自行發動的對日軍控制下正太鐵路的破交戰。

此役八路軍使用自有的庫存,其中正規的作戰主力129師在3個月中消耗子彈76萬發,手榴彈2萬1千枚,炮彈3千枚;繳獲日軍子彈34萬發。

但1940年12月國防部長何應欽應蔣介石授意以八路擅自超編(在冊15個團實有百餘團)為由,停發了對八路的軍需軍餉;在日軍反攻下,朱德總司令與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衛立煌達成協議,八路主力撤至山西臨汾屯留以北,日占區僅保留當地民兵武裝游擊。

約半年後日軍發動中條山戰役進攻晉南衛立煌防區,重慶要求其東北方的八路軍就近支援,延安向何應欽提出「速發餉彈」,被何拒絕,反指責八路見死不救。

敵後戰場[編輯] 太原會戰後,延安便制定在山西日占區建立敵後根據地的策略;在發動了百團大戰後,受日軍掃蕩和國民政府中斷補給影響,調回遊擊作戰。

為維持可自持作戰,八路軍儘量避免與日軍正面衝突,而以劫掠日軍糧食、軍需物資為主,使獲得的物資尤其是槍、彈能蓋過作戰消耗。

這也導致八路軍槍械逐漸從漢陽式(七九彈)轉為三八式(六五彈)。

日軍在中國的糧食來自占領區徵收及用軍票「購買」。

因每年秋收時,地方經常有糧食被游擊隊「搶奪」或「燒毀」發生,所以日軍不得不在秋收的一個月中,四處派出日軍徵收及「購買」糧食,並自行承擔武裝押運。

此時八路軍才有機會對分散的小股日軍發動可自持襲擊。

將領[編輯] 總司令:朱德,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

任弼時,1937年任八路軍政治部主任 左權,第十八集團軍副參謀長。

鄧小平,1937年任八路軍總政治部副主任 賀龍,第十八集團軍第120師師長 1936年,紅軍第一軍團和十五軍團的部分領導幹部在陝西淳化縣的合影。

右起:鄧小平、徐海東、陳光、聶榮臻、程子華、楊尚昆、羅瑞卿、王首道 1938年1月,鄧小平任第十八集團軍129師政治委員。

這是129師領導人在山西遼縣(今左權縣)桐峪鎮合影。

左起:李達、鄧小平、劉伯承、蔡樹藩 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的將領,並沒有得到國民政府的正式銓敘,在獲得委任狀時,也未像其他國軍將領一樣明確職務軍階。

只有一些軍官在擔負駐各地辦事處主任或駐外高級參謀的職務時,才有佩戴軍階的情況,也僅僅是根據一般的資歷參考其他部隊對等佩戴。

1938年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在武漢召開了全國師以上參謀長、政治部主任聯席會議,八路軍總部派出了8人參加這次會議,他們是彭雪楓(八路軍總部參謀處長、代表八路軍總部,少將銜)、周昆(八路軍115師參謀長,少將銜)、邊章五(代表八路軍120師,少將銜)、張經武(代表八路軍129師,少將銜)參加參謀長會議;羅瑞卿(以八路軍總部政治部組織部長名義,上校銜)、張愛萍(以八路軍115師政治部副主任名義,上校銜。

共和國成立後曾任國防部長)、歐陽毅(以八路軍120師政治部副主任名義,上校銜)、譚政(以八路軍129師政治部副主任身份,上校銜)參加政治部會議。

第二次國共內戰暴發後的忌諱現象[編輯] 第二次國共內戰,中國國民黨在大陸失利。

『八路』在中國國民黨統治的臺灣成為忌諱詞。

1945年底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基隆市市區道路重新命名,路名中有愛一路至愛九路,1950年5月16日,愛八路改為劉銘傳路[17],自此臺灣各都市沒有名為●●八路的市區道路。

1947年台北市重整市區公共汽車,新設的17條路線包含8路(衡陽路至三張犁),1953年4月1日更名為20路,自此臺灣各都市沒有名為8路的市區道路公共汽車。

現代臺灣各都市名為●●八路的市區道路及名為8路的市區道路公共汽車是21世紀才出現的。

參考文獻[編輯] ^《康泽自述》,团结出版社2012年1月版,ISBN:9787512603684.[2017-03-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26).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八路军·文献.解放軍出版社.1994:19–20.ISBN 7-5065-2325-6.  ^天津日報;摘自《人民文摘》.八路军番号的几个历史谜题.新華網·軍事.2015-03-29[2019-11-03].(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5).  ^中國近現代大事編年.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323.ISBN 7-200-03699-4.  ^茅家琦等主編,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等編(編).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抗日戰爭時期卷.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36-40.ISBN 7-80137-315-4.  ^《聶榮臻傳》編寫組.聂荣臻传.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6:107.ISBN 978-7-80092-337-1.  ^嚴如平、鄭則民.《蔣介石傳(上、下冊)》.中華書局(香港).2013:433.ISBN 978-988-8263-26-4.  ^楊天石.“桐工作”辨析:蒋介石绝无投降日本的打算.鳳凰網.2010-09-16[2015-09-2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21).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2012:469.ISBN 978-7-5432-2049-2.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1921-1949下.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538–539.ISBN 7-5098-0981-9.  ^鄭雲華;舒健.中国革命战争纪实:抗日战争:新四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98.ISBN 978-7-01-005094-2(中文(簡體)).  ^《彭德懷傳》編寫組.彭德怀传.當代中國出版社.2006:152.ISBN 978-7-80092-103-2.  ^延安——抗日战争的心脏.[2012-06-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30).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八路軍·表冊.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4年.ISBN7-5065-2290 ^盧毅君.《浪跡江湖一甲子:一位建中退休老師的回憶》.臺灣:秀威資訊.2007-12-01.ISBN 9789866732522(中文(臺灣)).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周恩来军事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326.ISBN 7-01-002646-7.1948年2月21日《徵求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軍徽、帽花、臂章的設計方案》:「過去使用國民黨黨徽作帽花的,自應宣布一律取消。

」  ^政府公報資訊網--電復基隆市政府為基隆市愛八路准改為劉銘傳路,希知照.公報諮詢網.(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5).  參見[編輯] 中國共產黨主題 中華民國主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主題 軍事主題 抗日戰爭第二戰區 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 1940年八路軍編制序列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 中國工農紅軍 東北抗日聯軍 華南遊擊隊 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 閱論編八路軍和新四軍主要將領八路軍軍部總指揮:朱 德上將 副總指揮:彭德懷中將參謀長:葉劍英中將 副參謀長:左 權少將追贈中將 政治部主任:任弼時 政治部副主任:鄧小平115師師長:林 彪中將 副師長:聶榮臻少將 參謀長:周 昆少將 政訓處主任:羅榮桓 政訓處副主任:肖華120師師長:賀 龍中將 副師長:蕭 克中將 參謀長:周士第少將 政訓處主任:關向應 政訓處副主任:甘泗淇129師師長:劉伯承中將 副師長:徐向前少將 參謀長:倪志亮少將 政訓處主任:林育英(張浩) 政訓處副主任:宋任窮 新四軍軍部(1937.10)軍長:葉 挺中將 副軍長:項 英少將參謀長:張雲逸 副參謀長:周子昆 政治部主任:袁國平 政治部副主任:鄧子恢軍部(1941.01)代理軍長:陳 毅 政治委員:劉少奇副軍長:張雲逸 參謀長:賴傳珠 政治部主任:鄧子恢下轄(1938.01)第一支隊司令員:陳 毅 副司令員:傅秋濤第二支隊司令員:張鼎丞 副司令員:粟 裕第三支隊司令員:張雲逸(兼) 副司令員:譚震林第四支隊司令員:高敬亭 徐海東下轄(1941.01)第一師師長:粟 裕 政治委員:劉 炎第二師師長:張雲逸(兼) 政治委員:鄭位三 副師長:羅炳輝第三師師長兼政委:黃克誠第四師師長:彭雪楓 政治委員:鄧子恢第五師師長兼政委:李先念第六師師長兼政委:譚震林第七師師長:張鼎丞 政治委員:曾希聖 副師長:傅秋濤 閱論編中國人民解放軍及其前身的戰區和軍區 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時期(2016年撤大軍區設戰區起)東部戰區 東部戰區陸軍 東部戰區海軍(東海艦隊) 東部戰區空軍副戰區級 南部戰區 南部戰區陸軍 南部戰區海軍(南海艦隊) 南部戰區空軍 駐香港部隊正軍級 駐澳門部隊副軍級 西部戰區 西部戰區陸軍 西部戰區空軍 北部戰區 北部戰區陸軍 北部戰區海軍(北海艦隊) 北部戰區空軍 中部戰區 中部戰區陸軍 中部戰區空軍 陸軍總部直接領導的省級軍區(作戰部隊) 新疆軍區副戰區級 南疆軍區正軍級 西藏軍區副戰區級 北京衛戍區正軍級 中央軍委國防動員部領導管理的省級軍區(國防動員單位)正軍級 河北省軍區 山西省軍區 內蒙古軍區 遼寧省軍區 吉林省軍區 黑龍江省軍區 山東省軍區 江蘇省軍區 安徽省軍區 浙江省軍區 江西省軍區 福建省軍區 河南省軍區 湖北省軍區 湖南省軍區 廣東省軍區 廣西軍區 海南省軍區 陝西省軍區 寧夏軍區 甘肅省軍區 青海省軍區 四川省軍區 貴州省軍區 雲南省軍區 上海警備區 天津警備區 重慶警備區  七大軍區時期(1985年至2016年)北京軍區北京衛戍區|天津警備區|河北省軍區|山西省軍區|內蒙古軍區|北京軍區空軍副大軍區級|陸軍24集團軍乙類|陸軍27集團軍甲類|陸軍28集團軍乙類|陸軍38集團軍甲類|陸軍63集團軍乙類|陸軍65集團軍乙類瀋陽軍區遼寧省軍區|吉林省軍區|黑龍江省軍區|瀋陽軍區空軍|陸軍16集團軍乙類|陸軍39集團軍甲類|陸軍40集團軍乙類|陸軍64集團軍乙類濟南軍區山東省軍區|河南省軍區|海軍北海艦隊副大軍區級|濟南軍區空軍|陸軍20集團軍乙類|陸軍26集團軍乙類|陸軍54集團軍甲類|陸軍67集團軍乙類南京軍區江蘇省軍區|上海警備區|浙江省軍區|安徽省軍區|江西省軍區|福建省軍區|海軍東海艦隊|南京軍區空軍|陸軍1集團軍甲類|陸軍12集團軍乙類|陸軍31集團軍乙類廣州軍區廣東省軍區|廣西軍區|湖南省軍區|湖北省軍區|海南省軍區|海軍南海艦隊|廣州軍區空軍(空降兵15軍1993年收歸空軍總部)|陸軍42集團軍甲類|陸軍41集團軍乙類|駐香港部隊正軍級|駐澳門部隊副軍級成都軍區四川省軍區|重慶警備區|雲南省軍區|貴州省軍區|西藏軍區副大軍區級|成都軍區空軍|陸軍13集團軍甲類|陸軍14集團軍乙類蘭州軍區甘肅省軍區|陝西省軍區|青海省軍區|寧夏軍區|蘭州軍區空軍|陸軍21集團軍乙類|陸軍47集團軍乙類新疆軍區副大軍區級南疆軍區正軍級(轄南疆各軍分區、西藏阿里軍分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軍事部副軍級|烏魯木齊警備區正師級|北疆各軍分區正師級 13→11大軍區時期(1955年至1985年百萬大裁軍)北京軍區北京衛戍區|天津警備區|河北省軍區|山西省軍區|北京軍區空軍|陸軍24軍|陸軍27軍|陸軍28軍|陸軍38軍|陸軍63軍|陸軍65軍|陸軍66軍|陸軍69軍|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1969–75內蒙古軍區(1967年5月降為北京軍區下屬省級軍區)瀋陽軍區遼寧省軍區|吉林省軍區|黑龍江省軍區|瀋陽軍區空軍|陸軍16軍|陸軍23軍|陸軍39軍|陸軍40軍|陸軍64軍|陸軍68軍|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1968–75濟南軍區山東省軍區|海軍北海艦隊|濟南軍區空軍|陸軍26軍|陸軍46軍|陸軍67軍|山東生產建設兵團1969–75南京軍區江蘇省軍區|上海警備區|浙江省軍區|安徽省軍區|海軍東海艦隊|南京軍區空軍|陸軍1軍|陸軍12軍|陸軍60軍|安徽生產建設兵團1969–75|江蘇生產建設兵團1969–75|浙江生產建設兵團1969–75福州軍區福建省軍區|江西省軍區|福州軍區空軍|陸軍29軍|陸軍31軍|福建生產建設兵團1969–75武漢軍區湖北省軍區|河南省軍區|武漢軍區空軍(空降兵15軍1961)|陸軍15軍|陸軍20軍|陸軍43軍|陸軍54軍|湖北生產建設兵團1969–75廣州軍區廣東省軍區|廣西軍區|湖南省軍區|海軍南海艦隊|廣州軍區空軍|空降兵15軍|陸軍41軍|陸軍42軍|陸軍55軍|廣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1969–74昆明軍區雲南省軍區|貴州省軍區|陸軍11軍|陸軍14軍|雲南生產建設兵團1970–75成都軍區四川省軍區|成都軍區空軍|陸軍13軍|陸軍50軍西藏軍區(1968年12月降為成都軍區下屬省級軍區)蘭州軍區甘肅省軍區|陝西省軍區|青海省軍區|寧夏軍區|蘭州軍區空軍|陸軍19軍|陸軍21軍|陸軍47軍|蘭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1969–75烏魯木齊軍區北疆軍區|南疆軍區(轄南疆各軍分區、西藏阿里軍分區)|東疆軍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1954–75 第二次國共內戰至建國初的三級、六大軍區(1945年至1955年)東北軍區 南滿軍區 安東軍區 遼寧軍區 遼南軍區 冀察熱遼軍區 冀東軍區 熱河軍區 冀熱察軍區 北滿軍區 松江軍區 合江軍區 牡丹江軍區 西滿軍區 嫩江軍區 黑龍江軍區 遼吉軍區 吉林軍區 內蒙古軍區 華北軍區 北嶽軍區→察哈爾軍區 冀中軍區 太行軍區 太岳軍區 冀南軍區 冀魯豫軍區 晉中軍區 平原軍區 綏遠軍區 華東軍區 新四軍軍部兼1946-47山東軍區 渤海軍區 膠東軍區 魯中南軍區 山東野戰軍 新四軍華中軍區 蘇中軍區 蘇北軍區 淮北軍區 淮南軍區 江淮軍區 皖北軍區 皖南軍區 蘇南軍區 贛東北軍區 中原軍區 豫皖蘇軍區 豫西軍區 桐柏軍區 江漢軍區 鄂豫軍區 皖西軍區 陝南軍區 華中軍區→中南軍區(第四野戰軍兼) 華南軍區 粵東軍區 粵中軍區 粵北軍區 粵西軍區 中南軍區荊江水利工程部隊 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區→西北軍區 晉綏軍區 晉南軍區 陝北軍區 西南軍區 川東軍區 川南軍區 川西軍區 川北軍區 西康軍區  抗日戰爭時期(1937至1945年)第二戰區八路軍 山東軍區 渤海軍區 清河軍區 冀魯邊軍區 膠東軍區 海軍支隊 魯中軍區 魯南軍區 濱海軍區 晉綏軍區 綏蒙軍區 雁門軍區 呂梁軍區 晉冀魯豫軍區 太行軍區 太岳軍區 冀南軍區 冀魯豫軍區 晉察冀軍區 冀晉軍區 冀察軍區 冀中軍區 冀熱遼軍區 河南軍區 第三戰區新四軍 蘇中軍區 蘇北軍區 淮海軍區 鹽阜軍區 淮北軍區 淮北蘇皖邊軍區 淮南軍區 淮南蘇皖邊軍區 皖江軍區 鄂豫皖湘贛軍區 湘鄂贛軍區 蘇浙軍區 蘇皖軍區  紅軍長征前割據蘇區時期(1927年至1934年) 江西軍區 閩西軍區 湘贛軍區 湘鄂贛軍區 粵贛軍區 閩浙贛軍區 閩贛軍區 贛南軍區 湘鄂川黔邊軍區 川陝軍區 閱論編中國抗日戰爭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指揮者 蔣中正 何應欽 程潛 白崇禧 閻錫山 馮玉祥 李宗仁 陳紹寬 李濟深 唐生智 宋哲元 熊式輝 衛立煌 萬福麟 顧祝同 陳誠 張發奎 朱紹良 蔣鼎文 湯恩伯 薛岳 張靈甫 胡璉 李品仙 劉峙 余漢謀 孫連仲 傅作義 亞歷山大·馮·法肯豪森 史迪威 魏德邁 陳納德 軍隊 國民革命軍 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 蘇聯航空志願隊 飛虎隊 中國敵後游擊隊 中國遠征軍 韓國光復軍 中華民國中國共產黨指揮者 毛澤東 朱德 彭德懷 周恩來 潘漢年 王稼祥 劉少奇 陳毅 葉挺 項英 張雲逸 軍隊 東北抗日聯軍 八路軍 新四軍 中國敵後游擊隊 朝鮮義勇軍 大日本帝國及其傀儡政權指揮者 昭和天皇 近衛文麿 東條英機 杉山元 南次郎 寺內壽一 松井石根 岡村寧次 梅津美治郎 畑俊六 阿南惟幾 蒙疆聯合自治政府 德王 李守信 中華民國維新政府 梁鴻志 溫宗堯 陳群 汪精衛政權 汪精衛 陳公博 周佛海 齊燮元 滿洲國 溥儀 張景惠 張海鵬 冀東防共自治政府 殷汝耕 華北臨時政府 王克敏 王揖唐 軍隊 關東軍 支那派遣軍 北支那方面軍 中支那方面軍 南支那方面軍 支那駐屯軍 臺灣軍 上海派遣軍 支那方面艦隊 滿洲國軍 華北治安軍 和平建國軍 蒙疆軍 駐蒙軍 背景組織與意識形態 抗日戰爭時對國民黨的政治誘降 寧漢分裂 統一戰線 犧牲救國同盟會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 日本法西斯主義 黑龍會 中日武裝衝突 九一八事變 柳條湖事件 日本入侵滿洲 東北抗戰 黑龍江戰役 江橋抗戰 錦州轟炸 錦州行動 遼寧戰役 哈爾濱保衛戰 一·二八事變 長城戰役 熱河戰役 綏遠抗戰 個別事件 第一次國共內戰 中原大戰 中東路事件 新疆獨立運動 五三慘案 萬寶山事件 中村事件 皇姑屯事件 西安事變 中蘇互不侵犯條約 1937–1939年 七七事變 廊坊事件 廣安門事件 平津作戰 通州事件 平綏鐵路沿線作戰 南口戰役 張家口戰鬥 大同戰鬥 集寧戰鬥 淞滬會戰 轟炸上海 江陰海戰 四行倉庫保衛戰 京漢線作戰 津浦線作戰 太原會戰 平型關戰役 忻口會戰 娘子關戰役 太原保衛戰 南京保衛戰 南京大轟炸 徐州會戰 台兒莊戰役 花園口決堤事件 松山空襲 蘭封會戰 廈門戰役 重慶大轟炸 武漢會戰 萬家嶺戰役 文夕大火 德安戰鬥 廣州戰役 瓊崖戰鬥 南昌會戰 修水會戰 隨棗會戰 潮汕戰鬥 第一次長沙戰役 桂南會戰 崑崙關戰役 冬季攻勢 晉西事變 綏西戰役 五原戰役 翁英作戰 1940–1942年 棗宜會戰 百團大戰 黃橋戰役 日軍入侵法屬印度支那 江南作戰 漢水作戰 皖南事變 豫南會戰 湖北西部行動 上高會戰 中條山戰役 江北作戰 第二次長沙戰役 第三次長沙會戰 滇湎路戰役 奧敦之戰 同古戰役 仁安羌之戰 五一大掃蕩 浙贛戰役 入侵重慶 駝峰航線 1943–1945年 江北殲滅作戰 鄂西會戰 石牌保衛戰 滇西緬北戰役 密支那戰役 松山戰役 騰衝戰役 龍陵戰役 瓦魯班戰役 常德會戰 豫湘桂會戰 豫中會戰 長衡會戰 第四次長沙會戰 衡陽戰役 桂柳會戰 獨山戰役 漢口大空襲 湘粵贛戰役 豫西鄂北會戰 湘西會戰 桂柳反攻作戰 伊寧事變 東突厥斯坦共和國 蘇日戰爭 日本投降 終戰詔書 中日和約 其他 近衛聲明 中德關係 德國軍事顧問團 陶德曼調停 租借法案 中緬印戰區 日軍戰爭罪行 南京大屠殺 大同煤礦萬人坑 731部隊 三光政策 化學武器 細菌戰 空戰 中日關係 知華派 開羅會議 張鼓峰事件 諾門罕戰役 蘇日戰爭 戰後影響 同盟國軍事佔領日本 審判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 國防部審判戰犯軍事法庭 伯力審判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特別軍事法庭 以德報怨 山西殘留日本軍隊 國共內戰 抗戰主力之爭 外蒙古獨立 反日 反中 中國遣返日本僑俘 東北日本僑俘遣返 遺華日僑 自虐史觀 抵制日貨 靖國神社 日本歷史教科書問題 臺灣問題 日本政府開發援助 日本遺棄在華化學武器 相關列表:人物 犧牲者 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戰區 戰役 戰鬥 戰果 戰爭罪行 紀念建築 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閱論編中國抗日戰爭中國共產黨軍隊主要戰役戰鬥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 —第二次中日戰爭 —大日本帝國大本營華 北山 西西北晉西北七城戰役·晉西北1940年夏季戰役·晉西北1940年冬季戰役東北平型關戰鬥中廣陽戰鬥·太岳1943年秋季戰役·沁源圍困戰東南神頭嶺戰鬥·晉東南1938年戰役·晉東南1940年戰役晉綏晉綏區1945年夏季戰役河 北中易淶戰役·易滿徐戰鬥·陳莊戰鬥·冀中1939年冬季戰役·冀中1940年反全面「掃蕩」戰役·冀中青紗帳戰役·冀中1940年冬季戰役·冀中1941年夏季戰役·冀中1942年春季戰役·冀中五一戰役東冀東五次反圍攻戰鬥·冀東反偽治安軍戰役·冀東1942年春季戰役·冀東1944年冬季戰役南冀南1939年春季戰役·冀南1941年秋季戰役破襲平漢鐵路戰鬥·北嶽1939年冬季戰役·北嶽1943年春季戰役·北嶽1943年冬季戰役太行山太行1939年夏季戰役·太行1941年冬季戰役(黃崖洞保衛戰)·太行1942年春季戰役·太行1942年夏季戰役·太行1942年秋季戰役·太行1943年5月戰役河 南漳南戰役·衛南戰役·林南戰役·八公橋戰鬥·第一次豫北戰役·豫南戰役*山 東陸房戰鬥·魯中戰役·魯南戰役·沂蒙山反鐵壁大「掃蕩」·膠東1942年春季戰役·清河區1943年夏季戰役·山東根據地1944對日大反攻·第三次討伐吳化文部戰役·渤海1944年秋季戰役·濱海1944年夏季戰役·討伐趙保原部戰役·討伐厲文禮部戰役·山東軍區1945年對日大反攻晉察冀反八路圍攻戰役·晉察冀1938年秋季戰役·百團大戰(榆遼戰役·淶靈戰役·關家垴戰鬥)·晉察冀1941年秋季戰役·晉察冀1944年對日攻勢作戰·晉察冀1945年春夏季戰役冀魯豫1943年秋季戰役·晉冀魯豫邊區1944年對日大反攻·冀魯豫1944年夏季戰役·冀魯豫1945年夏季戰役·晉冀魯豫1945年秋季戰役日方部隊北支那方面軍第1軍·第12軍·第43軍·駐蒙軍·蒙疆軍†·華北治安軍†·東亞皇協軍†中共部隊八路軍(第115師·第120師·第129師·山東軍區部隊·晉綏軍區·太岳縱隊·冀南軍區部隊)·晉察冀軍區部隊·冀魯豫軍區部隊·冀中軍區部隊·陝甘寧晉綏聯防軍華 中安 徽廬無戰役·馬家園戰鬥·繁昌保衛戰江 蘇討伐李長江戰役·鹽阜蘇中戰役·蘇中反「清鄉」鬥爭·淮海1943年夏季戰役新四軍1944年攻勢作戰(車橋戰役-華中1944年春夏攻勢-華中1944年秋冬攻勢)·華中1945年春季作戰·華中1945年夏季戰役日方部隊第6方面軍(第17師團·第59師團·第60師團)·第2方面軍(缺部隊編制資料)·李長江部†中共部隊新四軍(第1師·第2師·第3師·第4師·第5師·第6師·第7師)主要交戰加粗顯示,†表示日軍在華扶植部隊,*表示作戰對象包括國軍。

閱論編國共摩擦(1937年-1945年)中國國民黨 —中國共產黨1937年 1937年國共談判·查封《解放》西安分銷處·抗敵救亡會吞併西救·兩黨委員會 1938年至1940年1月國民黨中央與中共中央 武漢會戰·民眾團體戰時行動規約·解散三個武漢群眾團體·三民主義青年團·解散十三個西安救亡團體·《關於對黨外各種政治團體及其分子之態度的決議》·宣俠父遇害·西安勞動營·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限制異黨活動辦法》·《共黨問題處置辦法》·《淪陷區防範共黨活動辦法草案》·《異黨問題處理辦法》·《處理異黨問題實施方案》·《陝甘兩省防止異黨活動聯絡辦法》·《第八路軍在華北陝北之自由行動應如何處置》·《運用保甲組織防止異黨活動辦法》·國民黨五屆六中全會·《必須制裁反動派》·進犯陝甘寧邊區·關閉八路軍辦事處·洛陽談判·1940年國共談判 河北 河北民軍(張蔭梧):民八事件(博野事件、冀中事件)·曲線救國·深縣事件·冀中平原戰役·趙侗事件 石友三:孟村事件·三討石友三(冀南反頑戰役、衛東戰役、直南川反頑作戰) 鹿鍾麟、朱懷冰、孫殿英:進攻太行區·磁武涉林戰役 山西 晉綏軍(閻錫山)-山西新軍:吉縣會議·秋林會議·活鳳會議·冬季攻勢·晉西事變(十二月事變) 山東太河慘案(博山慘案)甘肅隴東事件湖北鄂東慘案陝甘寧邊區 土橋事件·龍州堡事件·瓦窯堡事件·鎮原事件·寧縣事件·旬邑事件 新四軍 平江慘案(塗正坤)·確山慘案(竹溝慘案)·鎮江慘案·半塔集保衛戰 其他 成都搶米事件(羅世文·車耀先) 1940年7月至1942年國民黨中央與中共中央 綦江慘案·1940年國共談判·《中央提示案》·調整游擊區域及游擊部隊辦法三種·《剿辦淮河流域及隴海路東段以南附近地區非法活動之異黨指導方案》·皓電·佳電·《剿滅黃河以南匪軍作戰計劃》 新四軍 蘇北戰爭(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三路進攻新四軍計劃·圍攻八路軍獨立第三團·閔家橋血案·四打王光夏·郭村戰鬥·西塔山戰鬥·吳家橋會師·黃橋戰鬥·營溪戰鬥·姜堰戰鬥·聯合抗日座談會·新四軍撤出姜堰·黃橋戰役(韓德勤)·白駒鎮會師·海安會師·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曹甸戰役) 皖南事變(葉挺·項英)·上饒集中營 程道口戰鬥 後續 第二屆國民參政會·《七·七宣言》·南委事件·盛世才反共事件(新疆獨立運動)·1942年國共談判 1943年 《中國之命運》·閃擊延安計劃·洛川軍事會議·炮擊關中·山子頭戰役·1943年國共談判·憲政運動·第二次《中央提示案》 1944年-1945年 美軍觀察組(《蘇北事件真相》·《皖南事變真相》)·赫爾利訪華·1944年國共談判·《中國國民政府、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協定》·《抗戰建國政策》·天目山戰役·西進戰役·八路軍南下支隊·六參政員訪問延安·七寶鎮事件·淳化事件·剿匪手本·向北發展,向南防禦·對目前時局宣言·重慶談判·雙十協定·剿匪密令·1945年國共衝突(上黨戰役-平綏路戰役-津浦戰役-邯鄲戰役-山海關戰鬥)·第二次國共內戰 閱論編國民革命軍陸軍集團軍集團軍第一集團軍·第二集團軍·第三集團軍·第四集團軍·第五集團軍·第六集團軍·第七集團軍·第八集團軍·第九集團軍·第十集團軍·第十一集團軍·第十二集團軍·第十三集團軍·第十四集團軍·第十五集團軍·第十六集團軍·第十七集團軍·第十八集團軍·第十九集團軍·第二十集團軍·第二十一集團軍·第二十二集團軍·第二十三集團軍·第二十四集團軍·第二十五集團軍·第二十六集團軍·第二十七集團軍·第二十八集團軍·第二十九集團軍·第三十集團軍·第三十一集團軍·第三十二集團軍·第三十三集團軍·第三十四集團軍·第三十五集團軍·第三十六集團軍·第三十七集團軍·第三十八集團軍·第三十九集團軍·第四十集團軍·第四十一集團軍·第四十二集團軍·第四十三集團軍路軍 第一路軍 第二路軍 第三路軍 第四路軍 第五路軍 第六路軍 第七路軍 第八路軍 粵系 共產黨系 第九路軍 第十路軍 第十一路軍 第十二路軍 第十三路軍 第十四路軍 第十五路軍 第十六路軍 第十七路軍 第十八路軍 第十九路軍 第二十路軍 第二十一路軍 第二十二路軍 第二十四路軍 第二十五路軍 第二十六路軍 第二十七路軍 新編路軍 新編第一路軍 新編第二路軍 新編第三路軍 新編第四路軍 新編第五路軍 新編第六路軍 新編第七路軍 新編第八路軍 新編第九路軍 新編第十路軍 新編第十一路軍 閱論編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集團軍(括注軍部駐地)2017年起第71集團軍(徐州)·第72集團軍(湖州)·第73集團軍(廈門)·第74集團軍(惠州)·第75集團軍(昆明)·第76集團軍(西寧)·第77集團軍(崇州)·第78集團軍(哈爾濱)·第79集團軍(遼陽)·第80集團軍(濰坊)·第81集團軍(張家口)·第82集團軍(保定)·第83集團軍(新鄉) 已撤銷的集團軍第14集團軍‎(昆明)·第20集團軍(開封)·第23集團軍(哈爾濱)·第24集團軍(英語:24thGroupArmy)(承德)·第27集團軍(太原)·第28集團軍(英語:28thGroupArmy)(大同)·第40集團軍‎(錦州)·第47集團軍(臨潼)·第63集團軍(太原)·第64集團軍(大連)·第67集團軍(淄博)·附:國民革命軍第18集團軍(集總駐地)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八路军&oldid=68934492」 分類:國民革命軍集團軍八路軍抗戰時期中共軍隊抗日戰爭第二戰區1937年建立的軍事組織1937年中國建立共產黨軍隊隱藏分類:使用過時圖像語法的頁面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DeutschEnglishEspañolفارسیFrançais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한국어NorskbokmålPortuguêsРусскийTiếngViệt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