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政務-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電子政務(又稱電子政府,或e-gov、數字政府、在線政府、聯網政府等)是將政府與公民之間用數位化的方式連接(政府-公民稱為:government and citizens,簡稱G2C,下 ... 電子政務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此條目可能過於冗長。

請將不重要細節移除;若仍太長,可將重要細節分割為新頁面。

(2010年9月)頁面內容應保持摘要格式,不重要的細節應移除;若有重要細節需要撰寫,應考慮分割出新頁面。

可在討論頁中討論哪些屬於重要細節可拆分,哪些屬於不重要細節該移除。

政治主題的一部分政體基本形式(英語:Listofformsofgovernment) 權力基礎(英語:FrenchandRaven'sbasesofpower) 民主政體多數人的權力 抽籤民主政體 直接民主政體 自由民主政體 代議民主政體 社會民主政體 社會主義民主政體 其他民主政體 寡頭政治少數人的權力 無體制政體 貴族制政體 勞工制政體(英語:Ergatocracy) 老人制政體 盜賊制政體 判官制政體 智主制政體 政黨制政體 財閥制政體 軍閥制政體 專家制政體 獨裁政治一個人的權力 專制政體 獨裁政體 軍事獨裁政體 僭主政體 無政府主義沒有人的權力 無政府政體 自由人政體(英語:Freeassociation(Marxismandanarchism)) 無國家政體 權力思想 君主制對共和制社會政治意識形態 君主專制政體 君主立憲政體 委員會制政體 法家制度政體 議會共和政體 總統共和政體 半總統制政體 社會主義政體 威權制對自由制社會經濟意識形態 無政府主義 殖民主義 共產主義 專制主義 分產主義 封建主義 社會主義 極權主義 部落主義(英語:Tribalism) 全球對本地地緣文化意識形態 公社 城邦 政府間組織 民族政府 世界政府 民族主義 國際主義 全球主義 權利結構 單一主義 單一制 帝國制 封國制 從屬主義 聯繫邦 屬地 自治領 保護國 傀儡國 傀儡君主 衛星國 自治殖民地(英語:Self-governingcolony) 朝貢國 緩衝國 附庸國 副王領(英語:Viceroyalty) 聯邦主義 邦聯制 權力下放制 聯邦制 超國家制(英語:Superstate) 超國家聯盟 國家權力 小國 地域大國 中等強國 大國 超級大國 行政區劃 政治主題頁閱論編 系列條目政治 基本主題 政治史 政治哲學 政治經濟學 世界政治史 各國政治 政治體系 無政府主義 城邦 民主制 聯盟制(英語:Federacy) 封建制 獨裁制 委員會制 精英政治 君主制 議會制 總統制 半總統制 神權政治 學術門類 政治學(政治學家) 國際關係學(理論) 比較政治學 公共行政 官僚制(基層) 靈活組織機構(英語:Adhocracy) 政策 公共政策(原則(英語:Publicpolicydoctrine)) 公共利益 外交政策 政府機構 權力分立 立法機構 行政機構 司法機構 選舉機構 相關主題 主權 政治行為理論(英語:Theoriesofpoliticalbehavior) 政治心理學 生理與政治導向(英語:Biologyandpoliticalorientation) 政治組織 下屬系列 選舉制度 選舉(投票) 聯邦主義 政府 意識形態 政黨 政治主題閱論編 電子政務(又稱電子政府,或e-gov、數字政府、在線政府、聯網政府等)是將政府與公民之間用數位化的方式連接(政府-公民稱為:governmentandcitizens,簡稱G2C,下同),政府到企業(governmentandbusinesses/Commerce,G2B)、政府到員工(governmentandemployees,G2E),甚至於政府到政府之間(governmentandgovernments/agencies,G2G)。

電子政務的模式可以簡單的歸納為(Jeong,2007):[1] G2C(政府到公民,GovernmenttoCitizens) G2B(政府到企業,GovernmenttoBusinesses) G2E(政府到員工,GovernmenttoEmployees) G2G(政府之間,GovernmenttoGovernments) C2G(公民到政府,CitizenstoGovernments) 數位化包括政府管理,信息和通訊技術(ICT), (BPR)和電子公民等,包括國際、國家、省級、市級各級政府。

目次 1電子政務定義 2電子政務和電子管理的案例 3電子政務的活動和形式 4非網際網路電子政務 5法律法規 6電子政務爭論 6.1劣勢 6.1.1高級監控 6.1.2成本 6.1.3無法連接 6.1.4偽透明度和責任度感覺 6.2優勢 6.2.1獲取知識 6.2.2民主化 6.2.3環境 6.2.4公眾態度 7信息化的電子政務 8聯合國電子政務準備指數 9各國和地區的電子政務 9.1孟加拉國 9.2加拿大 9.2.1政府到公民 9.2.2政府到政府 9.3歐洲 9.4印度 9.5馬來西亞 9.6香港 9.7中東 9.8巴基斯坦 9.9美國 10參見 11參考文獻 11.1引用 11.2來源 12外部連結 電子政務定義[編輯] 『電子政務'(或稱數字政務)是指『使用網際網路或網際網路發布政府信息、服務給公民的形式』。

[2] '電子政務'(或稱'電子政府')一般指『利用信息技術、通訊技術、網際網路通訊等提供和/或改進公共部門提供服務水平、效率的形式』(Jeong,2007).[1] 電子政務是指用科技提高政府的效率,拓寬政府信息和服務發布。

電子政務,或稱電子政府,很多用到網際網路或非網際網路的應用程式協助政府工作。

除了電話、傳真外,電子政務是指政府用到其他電子設備,例如監控系統,跟蹤系統,RFID標籤,甚至電視、廣播、雷達對政府的信息和服務及時發布給公民。

電子政務和電子管理的案例[編輯] 電子政務讓任何人可以訪問城市網站,利用圖形用戶界面(GUI)、即時消息(IM)與公務人員進行溝通交流,甚至音頻/視頻會議以及其他複雜的方式,而不是簡單地通過電子郵件發給政府官員。

」[3]以及「利用科技提高政府服務的效率,讓公民受益,企業夥伴和員工。

」[4]電子政務的重心應該是: 使用信息通訊技術,特別是網際網路,讓政府提供更好服務。

[5] 使用信息通訊技術,優化政府組織,消除腐敗。

[6][7] 持續不斷優化公共服務、公眾參與、通過科技、網際網路和新媒體傳達政府內部、外部管理信息。

[8] 傳統上,電子政務被理解為圍繞政府運營服務,實際上,範圍可以拓展到拓寬公民參與,電子政務可以是利用信息通訊技術,對政府服務進行的改組和優化。

電子政務的活動和形式[編輯] 電子政務的主要形式包括: 政府到公民(G2C)或政府到消費者(G2C) 該模型中,G2C用於客戶關係管理(CRM),類似於商業概念 通過維護客戶(公民)關係,企業(政府)可提供需要的產品和服務,滿足客戶需求 在美國,NPR(美國國家重塑政府夥伴計劃)從1993年開始實施。

[9] G2B(政府到企業) G2G(政府到政府) G2E(政府到員工) 在每個定義中,包括四種活動:[10][11] 把信息推送到網上,例如,政策法規、公共假期、公共收聽計劃、簡要新聞、通知等 政府與公民、企業或其他政府機構雙向溝通,其中,公民可以向政府提供,發布留言、評論、要求等 進行交易,例如,辦理退稅、領取服務費、津貼等 政府管理,例如,把公民從消極信息接受者變為積極參與者,可以通過以下形式: 提供信息、知識 代表市民 鼓勵市民參加競選、投票 向公民諮詢問題 鼓勵市民參與活動、調查等 非網際網路電子政務[編輯] 雖然電子政務一般指"在線政府"或"網際網路政府",但很多非網際網路形式的"電子政務"科技也在廣泛應用。

非網際網路電子政務包括電話、傳真、個人數字助手(PDA)、簡訊息(SMS)、彩信(MMS)、無線網絡和服務、藍牙、閉路電視(CCTV)、跟蹤系統、RFID、生物識別技術,道路交通管理、法律法規、身份證,智慧卡和其他近場通訊應用程式;投票站科技(英國正在考慮採用非在線電子投票),電視和廣播發布政府服務(例如,操作控制系統中繼軟體,英文ControlSystemMiddlewareforoperatorfunctioning(CSMW))、email、在線社區、新聞群組和電子郵件列表、在線聊天、即時消息等科技。

法律法規[編輯] 美國2002年電子政務法 電子政務爭論[編輯] 劣勢[編輯] 電子政務的主要劣勢是公眾缺乏對網絡使用的平等性,網絡信息可靠性、以及可能影響、偏差公眾意見的隱藏政府機構。

設計、實施電子政務有很多潛在影響,包括政府和公民的非中介化,對經濟、社會、政治的影響因素、對黑客襲擊的脆弱性和對現狀的干擾。

[12]參見電子巨獸。

高級監控[編輯] 政府和公民的過度接觸是把雙刃劍,一旦採取電子政務,並且系統越來越複雜,公民就必須在網上與政府溝通,範圍越來越廣。

這就導致公民的隱私權受到威脅,政府可以獲得越來越多的公民信息。

在最壞情況下,政府和公民之間越來越多信息通過網際網路傳輸,會發展為專制系統。

政府一旦希望,可以獲得無數公民的個人信息,個人隱私將不復存在。

[13][14] 成本[編輯] 儘管電子政務的開發和實施"花費了巨額資本",有些人說只獲得了平庸的表現。

實驗性的網際網路政府的結果、效果很難衡量。

[15] 根據Gartner的調查,2011年全球IT的花費預計為3.6萬億美元,比2010年($3.4萬億)增加了5.1%。

[16] 無法連接[編輯] 主條目:Digitaldivide 提供網絡服務和支持的電子政務網往往沒有"達到很多潛在需求用戶,特別是偏遠地區用戶,因為他們偏向在家,文盲率高,生活在貧困下以下。

"[17] 偽透明度和責任度感覺[編輯] 電子政務的反對者稱,在線政府透明度可疑,因為是政府自己統計的。

信息可從公眾眼底下增加或刪除。

很少機構檢查、提供政府數據的可靠性。

即使有一些,例如美國的OMBWatch[1]和政府可靠性項目也往往是非盈利組織。

甚至政府本身常常不跟蹤他們插入、刪除的信息。

[18] 優勢[編輯] 電子政務的最終目的是以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提供更多的公眾服務。

電子政務讓政府更透明。

政府透明度的重要性在於,讓公眾可以了解政府在做什麼,以及如何去執行政策。

電子政務的簡單功能很容易實現,很多簡單的公民服務,例如登記結婚、身份地址更改等,在現實中需要很久時間辦理,很多手續,在電子政務上更加方便。

電子政務讓公眾更加廣泛參與政治活動,增加選民了解,鼓勵選民參加競選。

電子政務讓商業更加便捷、成本更低,公共可以獲得最新的新聞。

電子政務讓流程更加簡化,政府信息更容易獲得。

例如,美國印第安納州機動車管理局簡化了司機記錄審批流程。

[19]印第安納州成為第一個允許政府網上簽署、合法認證、電子發送電子扣分卡的州。

除了簡單以外,電子民主服務也能降低成本。

美國阿拉巴馬州自然資源保護部、沃爾瑪和NIC在線開發了一款捕魚、打獵執照服務,利用現有的計算機,將申請流程自動化。

超過140,000個執照可以在沃爾瑪買到,政府預計可每年省下服務費$200,000。

[20] 電子政務的優勢在於效率、服務、公眾服務方便性、透明度和可靠度。

[12] 獲取知識[編輯] 民主化[編輯] 主條目:電子民主化 電子政務的目標還包括公民參與,通過網絡,全國人民可以與政治家、官員互動,傾聽他們的聲音。

微博和互動調查可以讓政治家和公僕看到人民的主要訴求。

聊天室可以讓公民實時接觸到參選官員,看到他們的辦公室,和官員直接交流,允許選民直觀感受政府影響。

這些科技可以讓政府更透明,讓選民更明白他們的稅負如何使用。

讓選民更明白應該選誰,如何讓官員更有生產效率。

理論上,政府可以利用電子政務實現自身的更加民主。

政府透明度可以讓公眾了解,政府如何做決策,讓參選官員對其行為更加負責。

公眾可以更加直接、顯著地影響政府的立法。

[21][22][23][24] 環境[編輯] 主條目:無紙化辦公 電子政務的擁護者稱,在線政府可以減少紙張的使用。

[25]由於近些年環保機構、媒體、公眾的壓力,一些政府和組織減少了紙張使用率,美國政府使用網站「http://www.forms.gov”来提供“联邦公务员内部政府公文”,起到了“非常显著的节纸效果。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6] 各國共產主義速度、效率和便捷與自由民主;面對面月份底日一起一個 起床來超終過我 逼 電子政務讓公民可以與計算機交互,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獲取信息,消除前往到政府機構的浪費,也減少了政府的前台工作人員。

同時,計算機可以進一步記錄政府服務人員的負責性、服務流程,服務信息可以方便調出,對政府機構服務人員的態度進行了監督。

減少了等待時間。

對於政府來說,電子政府可方便查詢、取閱文檔,信息可儲存在資料庫中,而不是隨處存放。

殘疾人或行動不便的人不需要再到政府部門排隊,可以在家中辦理公務。

[27][28] 公眾態度[編輯] 主條目:e-participation 很多實驗性的電子政務得到了民眾的廣泛接受和渴望。

[29][30]公民參與在線討論政治話題,特別是年輕人,傳統上對政治和政府工作不感興趣,現在也加入了電子投票的流程。

儘管網際網路政府程序被批評缺乏可靠的隱私政策,研究表明,比起個人隱私,公眾更偏向於揭發犯罪行為。

90%的美國成年人同意使用網際網路追蹤罪犯,57%願意犧牲一部分個人隱私,前提是能方便政府追查犯罪和恐怖分子。

[31] 信息化的電子政務[編輯] 電子政務根據信息技術,也分為移動政府(mobilegovernment),泛在政府(ubiquitousgovernment),和GPS政府(GIS/GPS等。

電子政務門戶和平台 電子政務的形式是根據受益人劃分的,在開發公共、私有機構的主頁和平台中,系統可讓所有參與者獲益。

需要重新年檢車輛的公民在符合法規的情況下,有了一種更便捷的方式。

作為政府來講,可以利用電子政務管理企業項目,增加利潤,吸引新的客戶。

政府機構可以簡化交易的複雜性。

[32] 要開發這些公共門戶和平台,政府需內部開發、管理、外包或簽署自融資協議。

自融資模式是讓創建的門戶自己盈利,通過一些政府的收費項目,這些稱為自融資政府門戶。

社交網絡是一種電子民主化的新興形式,社交網絡讓公民可參與,電子政務的提倡者觀察到,政府使用社交網絡作為幫助更加親民的媒介。

例如,幾乎美國很多州政府在Facebook,Twitter和YouTube上建立了公共主頁。

政府機構還可以更容易獲得公民的滿意度調查,通過ListServs,RSSfeeds,移動消息,微博和博客,政府機構可以和公民共享信息、興趣和共同利益點。

政府也開始進行Twitter(微博),在美國羅德島州,財務大臣FrankT.Caprio對該州的現金流進行每日播報,感興趣的人可以進行關注。

[33]所有開通Twitter帳戶的美國州,可參見RealLife.Livedocument。

更多情況請訪問:transparent-gov[永久失效連結]。

聯合國電子政務準備指數[編輯] Template:Update-section 國際上有對電子政務成熟度的指數,包括Eurostat、Economist,BrownUniversity排名和聯合國電子政務準備指數(e-GovernmentReadinessIndex),這些是最常用的排名。

聯合國公共管理網絡每兩年對電子政務進行調查,包括電子政務準備指數。

是一種比較性的國家間排名,利用兩個主要指標:i)電子政務的準備狀況ii)電子參與的範圍。

建立信息化服務的評估模型,並對聯合國191個成員國,根據量化指標,對電子政務的準備程度、通訊基礎設施、人力資源成本進行評估。

以下為50個根據聯合國2010年調查電子政務指數最高的國家[2] 排名 國家 指數 1  大韓民國 0.9283 2  荷蘭 0.9125 3  英國 0.8960 4  丹麥 0.8889 5  美國 0.8687 6  法國 0.8635 7  瑞典 0.8599 8  挪威 0.8593 9  芬蘭 0.8505 10  新加坡 0.8474 11  加拿大 0.8430 12  澳大利亞 0.8390 13  紐西蘭 0.8381 14  列支敦斯登 0.8264 15  瑞士 0.8134 16  以色列 0.8100 17  德國 0.8079 18  日本 0.8019 19  盧森堡 0.8014 20  愛沙尼亞 0.7987 21  奧地利 0.7840 22  冰島 0.7835 23  西班牙 0.7770 24  比利時 0.7718 25  斯洛維尼亞 0.7492 26  摩納哥 0.7468 27  俄羅斯聯邦 0.6315 28  阿聯 0.7344 29  立陶宛 0.7333 30  克羅埃西亞 0.7328 31  匈牙利 0.7208 32  義大利 0.7190 33  葡萄牙 0.7165 34  愛爾蘭 0.7194 35  馬爾他 0.7131 36  巴林 0.6946 37  希臘 0.6872 38  哈薩克 0.6844 39  智利 0.6769 40  馬來西亞 0.6703 41  沙烏地阿拉伯 0.6658 42  拉脫維亞 0.6604 43  哥倫比亞 0.6572 44  巴貝多 0.6566 45  賽普勒斯 0.6508 46  捷克 0.6491 47  波蘭 0.6441 48  卡達 0.6405 49  安地卡及巴布達 0.6345 50  烏拉圭 0.6315 各國和地區的電子政務[編輯] 孟加拉國[編輯] 開發了電子政務網絡,提供便捷多樣的政府服務,網站:[34] 加拿大[編輯] 政府到公民[編輯] 主條目:加拿大公開數據 政府到政府[編輯] 目前,加拿大樞密院辦公網站–是政府主要辦公網站,對公共服務進行了整體更新。

關鍵是採取了一系列合作性的網絡工具,例如GCPEDIA–是聯邦公務人員的維基平台,其他工具包括社交網絡工具GCconnex,言論板工具GCforums。

歐洲[編輯] 電子政務在歐洲很發達,更多信息參考歐洲電子政務。

印度[編輯] 在印度,電子政務主要是根據NeGP項目進行管理 馬來西亞[編輯] 馬來西亞政府注重電子政務,利用多媒體超級走廊項目(MultimediaSuperCorridor,MSC)和電子政務旗艦項目。

[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35] 香港[編輯] 由1998年推出數碼21資訊科技策略開始,香港已規劃成為數碼城市,並展開持續的電子政府計劃。

[36]於2004年推出電子政府基建服務,支援各項電子政府服務,包括在網上收取款項,發出電郵及短訊通知,制訂交換數據及應用系統訊息標準,及發出數碼證書等。

[37]於2002年發佈電子政府互用架構,協助電子數據交換和發展綜合電子政府服務。

於2003年採用智能身份證,並附送免費的電子證書。

[38] 中東[編輯] 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聯電子政務網主要提供政府運作服務,沙烏地阿拉伯電子政務網也是提供電子政務服務和交易。

巴基斯坦[編輯] 在巴基斯坦,巴基斯坦政府是建立一個強大的電子網絡,允許政府對發布公眾信息更加有回應性。

[39] 美國[編輯] 巴拉克·歐巴馬競選為美國總統與競選過程中電子政務的使用聯繫廣泛,包括2009年新政府的組織。

[40][41][42] 2009年,新當選的總統歐巴馬簽署了第一個備忘錄–行政機構首腦關於透明度和公開政府備忘錄[43]在備忘錄中,歐巴馬政府要求政府公開性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讓公共機構"保障公眾信任、建立透明、公共參與、合作的系統"。

[43]備忘錄還"指定了主技術官,與管理預算辦公室(OMB)和公共服務管理委員會(GSA)合作,協調恰當的行政機構發展,採取相應措施,實施備忘錄的原則。

"[43] 歐巴馬總統的備忘錄集中於透明度,通過不同聯邦政府部門,讓公共網站如recovery.gov和data.gov等可發布更多美國人口信息,讓更多公民參與。

[44] 日前,這項計劃已經有所突破,一些政府信息會持續發布,但也有很多爭議。

但這項科技還沒有讓所有美國人都有機會使用,美國國家寬帶計劃系統突破這個界限,但很多美國人仍無網絡使用。

很多住在農村地區的美國人無法連接網絡,其他人沒有足夠財力支付。

參見[編輯] Template:Top 應用服務提供商 UNU-IIST電子政府中心 北美數字政府協會 電子認證 電子民主化 電子政務數據 電子政府單位 電子服務提供 電子選舉 電子參與 電子採購 電子立法 IDABC Template:Middle 身份證 國際電子政務理論與實踐大會 知識政策 美國國家數字政府中心 在線諮詢 在線審議 開源政府 合作電子民主 PolicyPitch 隱私權 SEMIC.EU 轉換政府職能 Template:Bottom 參考文獻[編輯] 引用[編輯] ^1.01.1JeongChunHai@Ibrahim.(2007).FundamentalofDevelopmentAdministration.Selangor:ScholarPress.ISBN978-967-5045-08-0 ^2.02.1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司.联合国2012年电子政务调查(PDF).UN.[2010-04-30].(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12-03-23).  ^Kaylor,C.,Deshazo,R.andVanEck,D. Theessenceofe-governanceis"Theenhancedvalueforstakeholdersthroughtransformation"Gauginge-government:AreportonimplementingservicesamongAmericancities.GovernmentInformationQuarterly,18(2001),293–307. ^DeloitteResearch–PublicSectorInstituteAttheDawnofe-Government:TheCitizenasCustomer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1-07-06.,2000 ^OECD.Thee-governmentimperative:mainfinding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PolicyBrief,PublicAffairsDivision,PublicAffairsandCommunicationsDirectorate,OECD,2003 ^Grima-Izquierdo,C.(2010).Agenericarchitecturefore-Governmentande-Democracy:requirements,designandsecurityriskanalysi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Ed.LAPPublishing. ^Koh,C.E.,Prybutok,V.R.Thethree-ringmodelanddevelopmentofaninstrumentformeasuringdimensionsofe-governmentfunctions.JournalofComputerInformationSystems.2003,33(3):34–9.  ^GartnerGroup,「KeyIssuesinE-GovernmentStrategyandManagement,」ResearchNotes,KeyIssues,23May2000 ^Larsen,B.,&Milakovich,M.(January1,2005).CitizenRelationshipManagementandE-Government.LectureNotesinComputerScience,3591,57–68 ^MaryMaureenBrown."ElectronicGovernment"JackRabin(ed.).EncyclopediaofPublicAdministrationandPublicPolicy,MarcelDekker,2003,pp.427–432ISBN978-0-8247-4240-9. ^ShailendraC.JainPalviaandSushilS.Sharma.E-GovernmentandE-Governance:Definitions/DomainFrameworkandStatusaroundtheWorld(PDF).ICEG.2007[2008-07-10].(原始內容(PDF)存檔於2008-09-10).  ^12.012.1Atkinson,RobertD.;Castro,Daniel.DigitalQualityofLife(PDF).TheInformationTechnologyandInnovationFoundation.2008:137–145[2012-09-19].(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12-03-06).  ^Lyman,Jay.AT&TSuedforRoleinAidingUSGovernmentSurveillance.TechNewsWorld.2006-02-01[2009-02-2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09).  ^Singel,Ryan.Analysis:NewLawGivesGovernmentSixMonthstoTurnInternetandPhoneSystemsintoPermanentSpyingArchitecture.Wired.2007-08-06[2008-02-28].(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3-13).  ^Theprosandconsofe-government.Economist.2008-02-14[2009-02-28].(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19).  ^GlobalITSpending.Gartner.2011-01-11[2011-02-2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19).  ^Becker,ShirleyA.PhD.BridgingLiteracy,Language,andCulturalDividestoPromoteUniversalUsabilityofE-GovernmentWebsites(PDF).NorthernArizonaUniversity.[2009-03-03].(原始內容(PDF)存檔於2009-03-20).  ^Chiger,Stephen.HasTerrorismCurtailedE-Government?.MedillNewsService.2002-09-11[2009-01-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04).  ^IndianaBureauofMotorVehicle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In.gov(2009-06-16).Retrievedon2012-06-25. ^PickingUptheTab(PDF).GovernmentTechnology.2005-09[2009-04-23].(原始內容(PDF)存檔於2008-08-21).  ^Sinrod,EricJ.Alookattheprosandconsofe-government.USAToday.2004-06-30[2008-03-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27).  ^Schrier,Bill.HowWeb2.0WillTransformLocalGovernment.DigitalCommunities.2008-10-17[2008-03-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23).  ^Transparency.CenterforDemocracy&Technology.[2009-03-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3-15).  ^Thorpe,Stephen.Facilitatingeffectiveonlineparticipationine-government.E-governmentinNewZealand.[2009-03-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15).  ^Dezayas,Heidi.So,howmuchpaperdoesourlocalgovernmentuse?.Penn-TraffordStar.2008-01-30[2008-03-01]. [永久失效連結] ^ReporttoCongressontheBenefitsofthePresident'sE-GovernmentInitiatives("BusinessGateway,"p.50)(PDF).2009[2009-02-28].(原始內容(PDF)存檔於2009-02-26).  ^Satyanarayana,J.E-Government:TheScienceofthePossible.India:PrenticeHall,2004. ^Nixon,PaulG.;Rawal,Rajash.EnablingDemocracy?e-Government,InclusionandCitizenship.TheHagueUniversity. :281–290.ISBN 978-1-905305-11-7.  ^StudyFindsFederalGainsinElectronicGovernmentandCitizenServices;ChallengesRemain.BearingPoint.2007-04-26[2009-03-08]. [永久失效連結] ^Urdiales,C.;deTrazegnies,C.;Salceda,J.Vazquez;Sandoval,F.eGovernmentandIdentityManagement:usingBiometricstoReducetheDigitalDivide(PDF).UniversityofMalaga,Spain;UniversityofUtrecht,theNetherlands.[2012-09-19].(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12-03-06).  ^Roy,Saumya.HowMuchGovernmentSnoopingIsOkay?.MedillNewsService.2002-03-12[2009-01-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23).  ^GovernmentTechnology’sPublicCIOThoughtLeadershipProfile"ExpandingeGovernment,EveryDay"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0-03-26.open-accessonlinepaper2006. ^RITreasury(@RITreasury)opTwitte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Twitter.com.Retrievedon2012-06-25. ^e-Government–Bangladesh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2-03-31..Bdgateway.org.Retrievedon2012-06-25. ^JeongChunHai@Ibrahim,&NorFadzlinaNawi.(2007).PrinciplesofPublicAdministration:AnIntroduction.KualaLumpur:KarismaPublications. ^政府針對資訊及通訊科技發展的策略及措施(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香港政府一站通 ^電子政府基建服務(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 ^香港郵政電子核證(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香港郵政2003年3月19日 ^e-GovernmentPakista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E-government.gov.pk.Retrievedon2012-06-25. ^GauravMishra.奥巴马政府承诺和神话2.0.January2009[2009-02-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24).  ^DeanGiustini.TheAudacityofGovernment2.0–TheObamaEraArrives.TheUniversityofBritishColumbia.January2009[2009-02-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13).  ^DanielLyonsandDanielStone.President2.0.Newsweek,Inc.November2008[2009-02-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06).  ^43.043.143.2TransparencyandOpenGovernmen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Whitehouse.gov.Retrievedon2012-06-25. ^Obama'se-governmentofftogoodstart.Economictimes.com.2009-04-27[2010-05-07].(start/articleshow/4453532.cms原始內容請檢查|url=值(幫助)存檔於2014-01-15).  來源[編輯] EncyclopediaofDigitalGovernment.EditedbyAri-VeikkoAnttiroikoandMattiMälkiä.IdeaGroupReference. I.KushchuandM.H.Kuscu.Frome-Governmenttom-Government:FacingtheInevitable.The3rdEuropeanConferenceone-Government:253–260.2003.(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4-22).  Cordella,A(2007),E-government:towardsthee-bureaucraticfor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JournalofInformationTechnology,22,265–274. Foundationsofe-Government.EditedbyAshokAgarwalandVVentakaRamana.ICEG'075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Governance West,Darrell.StateandFederalElectronicGovernmentintheUnitedStates.TheBrookingsInstitution.2008-08-26.Retrievedon2008-09-16. West,Darrell.ImprovingTechnologyUtilizationinElectronicGovernmentAroundtheWorld.TheBrookingsInstitution.2008-08-26.Retrievedon2008-09-16.. 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教科書中的相關電子教學:電子政務 開放式目錄計劃中和Governmentcomputerization相關的內容 DigitalGovernmentPortal(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Networkofe-GovernmentLeadersofLatinAmericaandtheCaribbean(REDGEALC)(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FreeSoftware(OpenSource)platforminitiativefore-government UniversityofIllinoisatChicagoe-GovernmentOnlineCertificateProgra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UniversityofIllinoisatChicagoe-GovernmentWorkshop 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lectronicGovernanc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CenterforElectronicGovernanceatUNUniversity–IIST EGovernmentatW3C(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e-GovernanceAcadem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來自《衛報》有關GovernmentComputing的新聞和評論 e-governmentatPublicservice.co.uk e-GovernmentProjectRISER"AddressVerificationonlineinEurop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nformatics :Ane-GovernmentPublicationfromNationalInformaticsCenter,India"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电子政务&oldid=72695159」 分類:​社會科技公共管理開放式政府電子政務隱藏分類:​Webarchive模板wayback連結自2018年1月帶有失效連結的條目條目有永久失效的外部連結含有網址格式錯誤的引用的頁面使用ISBN魔術連結的頁面自2010年9月過於冗長的條目自2020年5月帶有失效連結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AsturianuAzərbaycancaБългарскиCatalàČeštinaDansk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Françaisעבריתहिन्दीMagyar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Қазақша한국어ລາວLatviešuМакедонскиမြန်မာဘာသာNederlandsNorskbokmålਪੰਜਾਬੀPolski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Slovenščina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தமிழ்Тоҷикӣไทย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Oʻzbekcha/ўзбекчаTiếngViệt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