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探秘】台灣蔬菜從何來? 從俗語地名看見開墾歷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台灣的蔬菜除了南洋山蘇花、過溝菜蕨、銀蓮花(野蓮)、尖瓣花、鴨舌草、破布子等原生種外,今日餐桌上常見的菜餚大多數皆為外來種。
港聞娛樂生活國際即時最Hit科技體育經濟觀點健康好食玩飛女生熱話中國藝文格物影像社區更多服務登入港聞娛樂生活國際即時最Hit科技體育經濟觀點健康好食玩飛女生熱話中國藝文格物影像社區港聞社會新聞突發偵查政情深度香港經濟天氣娛樂即時娛樂電影眾樂迷MIRROR聲夢傳奇高清相片下載生活教煮親子寵物教育職場好生活網購攻略國際即時國際環球趣聞國際分析世界專題紀實影像科技實用教學數碼生活遊戲動漫攝影專區體育即時體育跑步Jumper武備志動感影像經濟財經快訊宏觀解讀地產樓市專題人訪觀點社論01觀點政策評析治政之道國家與香港世界變局論壇健康健康Easy醫師Easy醫美Easy銀髮族好食玩飛食玩買旅遊活動好去處女生知性女生穿搭筆記談情說性美容手帳熱話熱爆話題開罐研數所影像熱話中國即時中國大國小事藝文中國中國觀察台灣新聞藝文格物一物形而藝文哲學第二身扭耳仔攝影界影像紀實動感影像熱話攝影界社區社區專題18區新聞隱形香港紀實影像請先登入享受更多會員獨家優惠及功能!登入新聞總覽港聞娛樂生活國際即時最Hit科技體育經濟觀點健康好食玩飛女生熱話中國藝文格物影像社區其他服務訂閱《香港01》周報中國藝文中國【歷史探秘】台灣蔬菜從何來? 從俗語地名看見開墾歷史撰文:林君穎出版:2020-07-0410:10更新:2020-07-1417:18近年隨着民眾養生保健的意識抬頭,食用有機蔬果成為主流。
蔬菜是人們不可或缺的營養來源,而台灣在亞熱帶的氣候下,一年四季都有豐盛的蔬菜,不過這些可是歷經荷西據台、明鄭政權、清代等時期,由各地移民從中國大陸沿海、菲律賓、中南半島等地區引進的結果。
蔬菜有着人們不可或缺的營養。
(Getty)台灣的蔬菜除了南洋山蘇花、過溝菜蕨、銀蓮花(野蓮)、尖瓣花、鴨舌草、破布子等原生種外,今日餐桌上常見的菜餚大多數皆為外來種。
明萬曆三十年十二月(1603年1月),隨浯嶼水寨把總沈有容(1557-1627年)來台的音韻學家陳第(1541-1617年),目睹台灣西南沿海一帶的風俗後寫成《東番記》。
書中不僅記錄當時南台灣原住民西拉雅族(Siraya)的生活情況,也記載他們所種植的作物:「東番夷人不知所自始,居彭湖外洋海島中。
起魍港(今嘉義縣布袋鎮)、加老灣(台南市安平區鹿耳門附近),歷大員(台南市安平區王城里)、堯港(高雄市茄萣區)、打狗嶼(今日高雄市旗津區或壽山一帶)……,皆其居也,斷續凡千餘里。
……,蔬有葱、有姜、有番薯、有蹲鴟(大芋,因形狀像蹲伏的鴟,故稱),無他菜。
」從該文獻可以發現,當時的西拉雅族所種植與食用的蔬菜並不多,僅有葱、姜、番薯與芋頭,可能與原住民不擅農耕,或尚未大量引進外來蔬菜種類有關。
不過據現代學者統計,在荷蘭佔據台灣南部以前,島上的作物已有:玉米、芋、稻、小米、番薯、大豆、花生、薤、姜與葱,其中玉米、花生與番薯是從菲律賓引進,芋頭和姜是源自中南半島,葱則是從中國大陸帶入。
西拉雅族民眾在進行祭祀活動。
(網絡圖片)荷蘭人在統治台灣後,為使農業生產更有效率,便招募大批中國沿海居民赴台進行農墾,來台的漢人帶來許多早在華南地區栽培已久的蔬果種苗與農耕所需的家畜。
此外,雖然明朝萬曆年間的台灣原住民已有種植番薯的紀錄,但並不普遍,後在荷蘭人的推廣下,番薯才在台灣生根,加上明鄭時期積極推廣種植,直到十九世紀末,番薯仍作為貧苦漢人和原住民的主食。
到了明鄭時期,台灣主要種植的農作物為稻米和甘蔗。
為解決軍糧不足的問題,鄭氏王朝積極開墾以便種植稻米,而栽種甘蔗則可製糖販賣。
因為漢人移民的關係,明鄭與清代時以引進中國大陸的經濟作物與改良品種,如:冬瓜、金瓜(南瓜)、茄子與長豆等蔬菜為大宗。
農業社會下,蔬菜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農夫在觀察植物生長習性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產生與其相關的閩南語諺語,如:「細漢(小孩)偷挽(摘)匏,大漢(長大)偷牽牛」,指如果縱容小孩犯的小錯誤,會養成惡習,長大後變本加厲;「六月刈菜(芥菜)假有心」,因為六月時芥菜才剛發芽,菜心還沒長成,以此比喻虛情假意;「地瓜不怕落土爛,只求枝葉代代湠(蔓延)」,意為先民犧牲奮鬥,為的是後代能安身立命;「尪仔某,吃飯配菜脯」,指只要夫妻感情好,就算窮也甘之如飴。
因為番薯容易種植、生長快速、耐旱與富有澱粉等特性,成為廣大中下階層民眾的主食,漸漸深入台灣社會成為文化象徵。
(維基百科公有領域)閩南俗語所提到的主要有匏瓜、芥菜、番薯、蘿蔔等瓜類和根菜類的蔬菜。
其中,由於番薯具備容易種植、生長快速、耐旱、富有澱粉等特性,成為廣大中下階層民眾的主食,因此衍生出許多與番薯相關又意義深遠的諺語,像「時到時擔當,沒米煮地瓜湯」,為隨機應變之意。
除了諺語外,台灣不少地名也與蔬菜有關,特色是會在蔬菜名字後面加上一個「坑」或「園」字,用來指稱種植該作物的谷地和旱園,如韭菜坑(高雄市林園區)、芋田坑(台北市北投區中和里)、菜頭園(台中市太平區黃竹里)、刈菜園(南投縣竹山鎮)等地名。
有些地方則會以產業來當作地名,因此會在蔬菜名稱後面加上「寮」字,比如匏仔寮(南投縣草屯鎮富寮里)、苦瓜寮(高雄市楠梓區藍田仁昌二里、台南市山上區明和里、嘉義縣朴子市佳禾里、彰化縣花壇鄉灣東村)、金瓜寮(新北市坪林區粗窟里)、番薯寮(高雄市旗山區)等。
另外也有將蔬菜結合當地地形特徵者,如嘉義縣大埔鄉的「菜瓜坪」(坪,地勢高而頂部為平地)、高雄市內門區的「韭菜侖」(侖,意小沙丘)等。
於不同時期引進到台灣的蔬菜,隨着農民開墾的足迹一步步散佈到全台各地、根深枝茂。
而在方言俗語和地名中出現的農作物,除了反映來台漢人開墾時飲食匱乏的艱苦,也代表許多外來蔬菜在此期間慢慢融入到民眾的日常生活裡,成為台灣社會文化的一部分。
【歷史探秘】有唐山公也有唐山媽 揭密清代台灣原漢通婚真相【史海鉤沉】外國人都害怕 清代台灣詩歌中的瘴癘之氣【歷史探秘】日據初期台灣鼠疫肆虐 融合帝國殖民主義的防疫制度【史海鉤沉】官派鄉鎮市長是與非 台灣百年地方自治傳統何去何從歷史台灣你可能感興趣
延伸文章資訊
- 1[超實用]台灣蔬菜產季一覽表,主婦必看
[超實用]台灣蔬菜產季一覽表,主婦必看,點蔬菜名稱還可以看到產地及其他資訊喲,蔬菜照片產期產地特性及料理方式都有喲 ...
- 2【歷史探秘】台灣蔬菜從何來? 從俗語地名看見開墾歷史
台灣的蔬菜除了南洋山蘇花、過溝菜蕨、銀蓮花(野蓮)、尖瓣花、鴨舌草、破布子等原生種外,今日餐桌上常見的菜餚大多數皆為外來種。
- 3台灣蔬菜水果產季表[總整理] - 痞客邦
台灣蔬菜水果產季表[總整理] 台灣好寶島,四季蔬果樂! 自古以來,農民們依循節氣變化,栽種適時的植物,才能夠有豐碩的收穫。
- 4認識四季蔬果
- 5蔬菜 - 當季好蔬果
當季好蔬果,提供您台灣最即時的蔬菜、水果、花卉行情,讓您掌握最全面市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