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史上最大規模高中教改上路!比起「斷層」或「競爭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其實,「高中生」一詞近日佔據了法國媒體版面,除了BAC正式登場外,如火如荼的大規模教育改革更是主要原因。

早在20年前,時任教育部長就提出要精簡 ... 中小學教育 法國史上最大規模高中教改上路!比起「斷層」或「競爭力」,法國父母更在意的事 作者 曾婷瑄 2019-06-26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已成功複製連結 6月17日,法國大學入學考試(BAC)開跑,74萬高中生第一天考試內容就是眾所矚目的哲學申論。

在4小時的時間內,學生要在三個題目中擇一論述。

每一年的考題都相當有意思,深度批判與思考的能力令台灣的我們自嘆弗如,今年也不例外,每一題我都拿來試問自己,權當是腦力訓練。

隔天,《世界報》找來了哲學教授,請他們分析每題的問題意識,以及論述的正反方向,並引用經典供學生參考,一切沒有是非對錯。

精采的分析推論,讓一般讀者讀起來也相當過癮。

考試卷分成文組、理組、經濟社會組以及技術高中4組,今年文組的三大題目是: 1.「逃避時間是否可能?」:意在讓學生探討時間對人類的意義以及人的存在是否可能脫離或超越時間。

2.「解釋藝術作品的意義何在?」:旨在讓作者探討藝術存在的價值與是否應該拆解、詮釋,以及其意義何在?這些解釋是否可能是暫時的、主觀的、相對的? 3.評論一段黑格爾法律哲學的文字。

理組的三大提問為: 1.「多元文化是否成為人類一體性的阻礙?」:這題非常貼近目前的國際現實,探討如何在文化多樣性甚至衝突中,找到人類一體性?又,該如何看待人類的普遍性? 2.「理解自己的責任,是否等同放棄自由?」:道德或政治責任常帶來限制,與自由的概念相互矛盾。

如何形構一個能與責任概念共存的自由論述呢? 3.評論佛洛伊德《幻象的未來》中的一段文字。

經濟社會組的題目則為: 1.「道德是否為最佳政治?」:政治在此指的是在位者對於權力執行方式的探詢,而好的政治首重什麼──效果好的,還是公平的?道德在政策中的限制又在哪裡? 2.「勞動是否使人分歧?」:勞動的本質是集體的,但在勞動分配的過程中,差異甚至不平等總會出現。

此題在探討勞動文化價值與組織之必要性。

3.評論哲學家萊布尼茲闡述笛卡兒原則的一段文字。

技術高中組的提問是: 「只有能交換的物品才有價值嗎?」:這題讓我們探討價值的意義,經濟的,或道德的。

價值只能來自交換的內容,抑或交換本身就有其價值?可引用社會及人類學家牟斯《禮物》中,交換作為情感連結與道德認同的概念。

「法律能帶給我們幸福嗎?」:以定義而言,法律是禁止或強迫人民有所作為的文字,與幸福的意涵相左。

若捨棄法律,「自然狀態」的人們會是如何?但若聽從法律,要如何避免立法者的蓄意操作? 評論哲學家蒙田在《隨筆集》中關於「真實」的一段文字。

其實,「高中生」一詞近日佔據了法國媒體版面,除了BAC正式登場外,如火如荼的大規模教育改革更是主要原因。

早在20年前,時任教育部長就提出要精簡國家教育這「龐然大物」的計畫,要精簡過多的老師人力,調整教育架構,但因遭受教師工會大力反彈而作罷。

3年前總統大選時,馬克宏也在競選政見中提及要進行教育制度改革,並說到做到,在舉辦超過100場與教師工會、家長聯盟以及教授協會的聽證會和諮詢後,於隔年2018年2月公布改革方向。

台灣多年來也一直在談論教改。

2019年新課綱正式上路,2022年也即將有新的高中升學制度,包含X「新型學測」、Y「分科測驗」與P「綜合學習表現」。

不僅時機相近,其「多元適性發展與分散考試壓力」的原則,更與法國相當程度不謀而合。

在極為相近的時間點下,法國教改在作法與課綱上,與台灣有何異同?筆者並非教育專業,在此只是忠實呈現法國當前的政策輿論並嘗試提出粗淺個人觀察;也希望能藉由此文,提供教育背景的朋友一些資料,作為他們進一步分析的小小依據。

不再硬性規定,讓每個人選擇自己真正需要的課 為了「重新賦予考試的意義」,200多年來,由拿破崙創立的法國高中聯考制度,將面臨最大規模的改革。

首先,20多年來沿用的三大組分類──文組、理組、經濟社會組──將於2021年被廢除,取而代之的是「模塊測驗路徑」(parcoursparmodules)。

用簡單的方式說,原本跟台灣類似偏向一次定生死的聯合考試,將會變成分散在不同時間點、各校不同的各種專科考試組合模式。

再者,在大學申請分數計算上,學期成績的比重也會大幅上升,佔40%;5科大考項目則佔60%。

5項科目包括高二升高三時考的法文寫作與口說、高三春季的每位學生所選擇的兩科主修專業(spécialitésmajeures),而目前6月登場的大考,屆時只剩2科,一是法國傳統的哲學申論,二是介紹自己過去學習作業成果的口試。

此外,今年9月新學年開始後,高中的課綱也將出現改革。

從高二開始,必選的比重與選擇大幅增加,幾乎與必修一樣時數。

法國高二、高三的必修科目有法文(高二)、哲學(高三)、史地、道德與公民、兩種現代語言、體育,以及今年新增的數位與科學人文。

而新制強化的必選專業則新增許多科目,共有11科專業,包括1)史地、地緣政治與政治學;2)人文、文學與哲學;3)語言、文學與外語;4)古典文化、語言與文學;5)數位與資訊科學;6)數學;7)理化;8)生命與地球科學;9)工程學;10)經濟與社會學;11)各類藝術。

高二可選三門主修,高三則是從中擇二繼續主修。

此外,還有一門選擇性的加修課程,包括希臘文、拉丁文、體育、藝術,以及高三的專業數學、補充數學以及當代世界的法律與議題。

是的,或許有人已經注意到了。

新制的高二開始,「數學」已不再是共同必修科目,數學作為必修科目的消失,也引起了法國國內廣泛的討論。

意即,若你對數學沒興趣,高二開始除了必修的數位與科學人文中會提到一些數學基本觀念外,你可以完全不碰數學;相反的,若你熱衷數學,高三的你最多一週可以有9個小時的數學課,比現行理組的每週8小時還多。

對於這個決定,法國教育部長在《世界報》的專訪中解釋說,目標在提供更個人化的課程並打破理組壟斷的情況:「我們不希望看到學生對理科沒有興趣,只因為感覺比較有前途而選擇理組。

」受訪的數學老師也贊同這樣的說法,他表示,新制能讓討厭數學的學生鬆一口氣,而喜歡數學的人,則可以有更多時數且更專業的課程。

這不禁讓筆者想起幾年前台灣的一則電視報導,當時12年國教新課綱要減少高中數學必修學分。

消息傳出,跳出來阻止的不只學生、教師或是家長,甚至連聯發科董事長蔡先生都出面痛批,表示若真把學分砍掉,「台灣科技人才恐怕會有斷層」。

僅僅是每年減少2學分(而且其實只是把必修轉為必選),就被「科技大老」砲轟,宣稱台灣科技將因此遭重創,可見台灣對於素質教育與人才培育的觀念有多缺乏彈性。

別的不說,就說自己吧。

筆者對於數學課內容的記憶,大約只停留在國中二年級。

到現在還不是很明白,要求所有學生都學習三角函數的原因何在?知道圓在空間的各種位置曲線(雖然直到畢業我仍是沒搞懂),對在下的人生有何助益?與其如此,還不如讓學生選擇真正有興趣、有熱忱的專業科目來學習。

不僅減輕學生壓力,使其深度、多元發展,更能讓學生提早思考自己的專長志向所在。

不只教歷史地理,更教國際政治! 法國教改新課程還有一個特色:貼近現今國際趨勢現實,甚至出現了世界各國首次被納入高中課綱的「地緣政治」。

法國電台做了一則很有趣的報導,探討高中生學習地緣政治的重要性。

而地緣政治在是在政治學的基礎上,再加上國際關係的現實角度。

法國國際關係與戰略學院主任Boniface在專訪中提到:「若我們希望法國能繼續擁有活躍的外交與活絡的經濟,就應該考量外界的現實,避免把自己封閉在國際情勢變化之外。

」文章最後總結,希望高中生透過這樣的課程理解政治體制、分析國際強權、國家和宗教間的關係、了解世界政治分歧,並學習用批判角度看待傳播資訊來源和方法──聽起來是台灣學子也不該錯過的一堂課! 若資料搜集無誤,目前台灣高中並沒有政治學相關的學分可選,更別說是地緣政治了。

然而,政治學概念的缺乏,只會更方便政客操控人民,形成無力的公民社會。

台灣政府最愛談論國際人才、新南向人才,動不動就說要推動雙語教育來讓年輕人更「國際化」。

但說到底,國際視野的根本除語言外,更重要的是對於他國文化、歷史與社會現實的了解與理解。

當然,這前所未有的教改也遭受抨擊,甚至有教師發動抗爭。

好幾個專科教師協會就寫了一封聯合公開信給教育部。

他們對教改表示憂心,而問題之一在於學期成績作為入學分數,很可能會加深學生間的差異,因為每間學校學期考試給分的方式與嚴謹程度不同。

另外,因師資與各種資源的因素,教育部已表示不是每間學校都需要有完整11科專業必選,最少7項即可。

但這就會造成學生明明喜歡生命地球科學,卻因為學校沒開這門專業,只好選擇其他課程或轉校;而鄉鎮學校的專業科目很可能比都市學校少許多,導致城鄉差距擴大。

再者,各種專業的選擇是否會限制大學科系申請的可能選項?例如,選修經濟社會及理化專業的學生,能申請醫科嗎?又,沒有修過數學的學生,能申請工程系嗎?若將來許多學生為了保險起見而選修數學,那不就違背教改的初衷了?換言之,由於所選專業會影響大學申請科系的可能性,學生的未來可能在15歲還不清楚課程內容的情況下就被決定了。

對此,教育部表示每年將有54小時的升學輔導課,陪伴學生選擇與規劃。

儘管教改仍有執行上的疑慮,但馬克宏政府利用3年的時間,大刀闊斧,企圖透過教改根治高中「填鴨式教學」及「考試壓力過重」的問題,可算是繳出一張不差的成績單。

且新制往「個人化課程」、「貼近世界趨勢」與「為學生生涯做準備」邁進的努力,也獲得不少專家與教師協會的肯定。

在這幾個目標上,法國社會與教育界已普遍達成共識,沒有家長或企業大老跳出來反對,批評會出現什麼「斷層」,或缺乏所謂「競爭力」。

關注的議題,反而是如何減少城鄉不公平的狀況,以及更好的陪伴學生找到未來方向。

如此效率與決心,或許值得教改20多年,學生壓力卻越改越重的台灣參考借鏡。

瀏覽次數:28552 已成功複製連結 訂閱電子報 給您當週最熱議題,飽覽多元觀點! 立即訂閱 編輯推薦 【讀者投書】我在法國,我當監考老師 台灣年輕人不夠「反叛」?淺談法國的哲學教育與辯論藝術 要怎麼收穫人才,就得怎麼招生──為什麼我們需要大學考招新制? 延伸閱讀 關鍵字: 法國 高中教育 教育改革 哲學 考試 哲學教育 曾婷瑄 法國異鄉人咖啡館 穿梭在文化消費、階層與國界之間,作者關注國家政策與多元公民社會互動下的公共領域。

現為法國巴黎第二大學媒體傳播博士生。

曾任電視台外電編譯、金曲獎國際宣傳、劇團巡演經理、電視台駐法特約記者、移人特約記者,現任中央社巴黎特約記者。

熱愛紀錄片與戶外運動。

「獨立評論@天下」提醒您: 1.本欄位提供網路意見交流平台,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2.發言時彼此尊重,若涉及個人隱私、人身攻擊、族群歧視等狀況,本站將移除留言。

3.轉載文圖請註明出處;一文多貼將隱藏資訊;廣告垃圾留言一律移除。

4.本留言板所有言論不代表天下雜誌立場。

曾婷瑄 法國異鄉人咖啡館 穿梭在文化消費、階層與國界之間,作者關注國家政策與多元公民社會互動下的公共領域。

現為法國巴黎第二大學媒體傳播博士生。

曾任電視台外電編譯、金曲獎國際宣傳、劇團巡演經理、電視台駐法特約記者、移人特約記者,現任中央社巴黎特約記者。

熱愛紀錄片與戶外運動。

熱門文章 1 從掃水溝的女兒到暢銷作家,黃大米:「正向的虛榮心,就是上進的動力」 2 從「外省二代」到「新二代」 作家陳又津:別被任何標籤定義自己! 3 確診以後怎麼辦?保險理賠要準備什麼?完整走過10+7的確診心得 4 婚姻像個人生福袋:與其勉強要求80分,何不好好接受50分? 5 心理師看《在車上》:關係中的失落,能找回的是對方,還是自己? 訂閱電子報 時事、國際、社會、教育、性別⋯⋯現在就訂閱獨立評論電子報,飽覽當週最熱議題與多元觀點! 立即訂閱 支持獨立評論,成為天下雜誌全閱讀訂戶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