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法国教育改革研究 -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90年代的法国教育面临来自国际和国内政治、经济、科技、社会的众多挑战,而教育系统自身又存在着种种问题与矛盾。

本文论述了教育改革的背景、主要措施及其 ... 云南省图书馆机构用户,欢迎您!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免费注册| 忘记密码 欢迎您回来! 进入个人中心  退出 全文数据库 数字期刊库 报刊索引库 高级搜索 首页 全文数据库 数字期刊库 报刊索引库 来源期刊 刊名:教育学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期次:1998年01期 90年代法国教育改革研究 收藏 |打印|下载 作者: 高如峰  作者简介: 高如峰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原文出处: 外国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90年代的法国教育面临来自国际和国内政治、经济、科技、社会的众多挑战,而教育系统自身又存在着种种问题与矛盾。

本文论述了教育改革的背景、主要措施及其效果、对90年代法国教育改革的评价。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8年01期 关键词: 90年代  法国  教育改革  字号:大中小       一、教育改革的背景      置身于世纪的交汇点上,20世纪90年代的法国教育面临着来自国际和国内政治、经济、科技、社会的众多挑战。

而就教育系统本身看,种种问题与矛盾的存在成为推动法国90年代教育改革的内部动因。

      (一)教育质量、效益不高      法国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效益问题是随着二战后教育机会的增加和教育的普及化、民主化而逐渐显现的。

其主要表现是学生学业失败,留级和淘汰现象十分严重。

60年代至70年代,由于法国教育数量发展迅猛,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育的质量,及至80年代,学生学业失败日趋严重,成为严重困扰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的一个棘手问题。

根据法国教育部的统计,70至80年代,法国中小学各年级的平均留级率历年均在10%以上,有的年级的留级率高达17%,留过级的小学生占小学生总数的40%。

在高等教育阶段,学业失败现象亦十分惊人,特别是大学第一阶段,淘汰率随专业不同在30—60%之间。

上述统计数字表明,法国二战后的教育制度虽为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提供了入学机会,但却没能提供平等的学业成功机会。

许多学生,特别是出身于不利社会职业层家庭的学生,常常受社会、文化、心理、环境、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造成更为严重的学业失败。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法国教育界自60年代中期起开始进行各种教学实验和科学研究。

80年代,一些研究和实验的成果开始变为改革的措施而出台,如个别辅导,按学生学科成绩进行学科分组教学,在处境不利地区实施优先教育区政策,设置大学第一年的方向指导等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生学业失败现象。

但是尽管如此,学业失败现象依然严重存在,被戏称为“法国特色”、“拿破仑遗产”的留级和淘汰依然是90年代法国教育面临的突出难题。

而留级、淘汰、学业失败不仅危及教育的质量,而且降低了教育的效益。

因此,以80年代改革成果为基础,进一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使所有青少年学业成功,便成为90年代法国教育改革的一大重要目标。

      (二)师范教育规格偏低,教师数量不足      法国师范教育具有比较悠久的历史,第一所培养初等教育教师的师范学校建立于19世纪初拿破仑第一帝国时期。

其后法国各级教师的培养制度不断健全,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为法国教育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但是法国师范教育也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与时代进步和社会需求产生了一定的矛盾。

      法国师范教育存在的一大问题是初等教育教师培养规格偏低,并与中等教育教师的培养严重隔离。

法国中等教育教师主要由大学和高等师范学校培养。

而承担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初等教育教师长时期以来一直由师范学校培养。

二战之前,师范学校属于中等教育机构,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4年。

二战之后至80年代,随着初等教育的普及和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师范学校的招生对象和学制发生了多次调整。

1946年,师范学校开始招收两类学生:对于招收的初中毕业生,学制4年,前三年为普通教育,准备高中毕业会考,后一年为职业准备;对于招收的高中毕业生,学制1年,直接进行职业培训。

1969年,师范学校改为只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2年。

从此,师范学校由以普通教育为主的中等教育机构变为以职业培训为主的中学后教育机构。

1979年,师范学校学制再次延长,改为3年制,学生毕业时除获教学能力证书外还获大学第一阶段学习文凭。

进入80年代,为进一步提高初等教师的培养规格,法国决定从1986年起,师范学校只招收持有大学第一阶段学习文凭者,学制2年,主要进行职业培训。

法国师范学校在二战后40年中的变革集中在三方面,即逐步提高初等教育教师的学历水平;不断加强他们的职前职业培训;努力使大学介入培训。

尽管如此,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法国初等教育教师培养规格仍然偏低,并与中等教育教师的培养严重隔离。

      法国教师培养存在的另一问题是数量不足。

二战后法国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处于不断贬值之中。

到了80年代,可以说教师职业已经大大失去了对青年的吸引力,其结果是教师来源严重匮乏。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80年代法国政府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如逐年提高教师特别是处境最不佳的初等教育教师的工资待遇,为大学里愿意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提供津贴等。

这些措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使教师短缺得到局部缓解。

但总体上讲这些措施的力度远远不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师资来源问题。

因为根据1989年“教育方针法”附加报告的统计,1989年至1993年,国家平均每年需招聘初等教育教师1万名,中学教师1.3万名。

1994年至1999年,平均每年需招聘上述两类教师各1.2万名和1.5万名。

而实际情况是近年来教育部每年均无法完成预定的招聘计划,教师数量上的供求矛盾十分突出。

因此,以1989年教育方针法中有关师范教育改革的条款为指导,对师范教育进行进一步改革,成为90年代教育改革的第三个重点。

      二、主要的改革措施及其效果      (一)克服学业失败,提高教育质量      针对学生学业失败严重,淘汰率高,质量效益有待提高等问题,法国90年代的改革不仅涉及教育政策的调整,而且涉及教学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革新。

主要措施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在中小学实施“优先教育区”政策      最近十几年来,由于经济不景气,失业率居高不下,非法移民日趋严重等问题,法国社会两极分化加剧,并逐步在大中城市的近郊以及移民聚居的社区,形成了许多新的贫民区。

在这些社区,社会环境的恶劣导致区内中小学校生源差,校风差,教育质量差。

为了缩小不同社区之间存在的教育发展不平衡现象,法国政府于1981年制定了一项对处境不利社区的教育进行特别扶持的政策,即“优先教育区”政策。

90年代,政府决定继续实施这一政策,并进一步将政策实施的范围由小学推广到各类中学。

1990年2月教育部发出通知明确指出,“这一政策的首要目的是使处境最不利的学生的学业成结得到提高。

”〔1〕优先教育区是依据学校的地理位置、社会环境、学生家长的社会职业状况,以及当地学前教育入学率、中小学留级率、外藉学生比例、中小学校网的密度等教育外部与内部的具体指标确定的。

对被确定为优先教育区的社区,国家采取特别扶持政策,在经费、师资、设备等方面给予特别支持。

一旦达到规定的标准,优先教育区即被取消。

优先教育区政策是一项比较成功的由国家直接对处境不利地区教育进行扶持的政策,实施15年来不断完善。

1995—1996学年,全国优先教育区的数目已由1982年的355个增加到563个,包括小学5400所,初中800所,高中150所。

在区内就学的中小学生有112万,约占全国中小学生总人数的9%。

〔2〕 共8条结果上一页1234下一页全部展开 原文参考文献: 暂无 相关文章: 论中国古代的师道观 俞启定 教育学1995年第08期 论伪满洲国教育本质与其对东北教育之影响 刘兆伟/林群... 教育学1995年第08期 《教育法》与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朱开轩 教育学1995年第09期 国家教委关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教育学1995年第09期 1994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 国家教育委... 教育学1995年第09期 关于我们| 数据库介绍| 联系我们| 帮助 友情链接: 教育部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科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人大数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2014人大数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Allrightsreserved京ICP备12007831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