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法國學界的3 大亂象:為何教育改革「追求卓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法國新自由主義政府意圖東施效顰,效法英、美「追求卓越」,放手教育預算「不進而退」,不但會持續侵蝕高教品質,且每況愈下的整體環境,更會造成菁英 ... 換日線Crossing-最貼近你的國際新視野 主打 編輯部原創 策展專區 CrossingCampus Podcast 海外職場 專欄作者 訂閱季刊 頻道 人物故事 People 國際趨勢 Trends 文史藝術 Humanities 生活風格 Lifestyle 觀點評論 Perspectives 時事現場 News 編輯嚴選 Editors'Picks 換日線X施羅德 關於我們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搜尋 投書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註冊 登入 立即加入會員取得專屬服務 立即加入 首頁 CrossingCampus 教育 當代法國學界的3大亂象:為何教育改革「追求卓越」,最終卻落得「平庸出走」? 陳潔曜/電影時代 2021/12/20 1763 2021年1月20日法國學生示威遊行。

PhotoCredit:Shutterstock 法國新自由主義政府意圖東施效顰,效法英、美「追求卓越」,放手教育預算「不進而退」,不但會持續侵蝕高教品質,且每況愈下的整體環境,更會造成菁英憤而出走,反而落入一種不斷自我耗損的「平庸化」循環。

法國曾讓人稱羨、具有優良傳統的研究環境,近20年已遭受嚴重挑戰,從科學期刊發表數量來看,已從2005年高踞世界第五強,至2019年跌落至第十名,並持續下滑。

近兩年爆發COVID-19危機,於法國學界更宛如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對比德國大學成功協助完成輝瑞疫苗;美國哈佛大學提供關鍵技術予默德納疫苗;英國牛津大學發展出阿斯利康疫苗──法國過去首屈一指、共有8位學者獲得諾貝爾獎的巴斯德研究院(InstitutPasteur),曾經研發人類第一個狂犬病、霍亂、鼠疫疫苗,卻在耗資大量經費後,於COVID-19疫苗競賽嚴重落後,最後羞辱性地被迫放棄所有研發。

巴斯德研究院。

圖/Shutterstock 法國學界內部人士進一步指出,巴斯德研究院當今從世界頂尖摔落,反映出國家研發不斷向下沉淪,而這還只是整體環境危機的「冰山一角」。

法國學界更於2021年封城解封後走上街頭,抗議政府無視其高教環境的每況愈下,已到存亡之秋。

亂象一:研究經費不進而退,研究員待遇被批「不道德」 法國高教與研究經費,其實常年穩定持平,然卻在全球激烈競爭中,呈現一種「不進而退」之情勢。

其研發經費近10年來,穩定佔GDP(國內生產毛額)約2.2%,雖屬先進國家水準,但不僅長期落後德國的3%,近年更大幅落後具有曠世野心的後起之秀──如南韓的4.5%、以色列的5%。

雖然法國高教研究經費看似一直持平,甚至略為成長,然而考慮通膨和新興科技的倍增,其預算規模實質是每況愈下,尤其直接衝擊到的是研究人員之待遇。

相比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國家的平均值,法國研究人員薪資竟只達63%,如其著名的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具博士資格的研究員起薪為2,300歐元(約新台幣72,500元),於高消費的西歐,僅為最低工資的1.4 倍,被先進國家公認為「不適當」(indigne)、「不道德」(indécent)之低薪水準,讓許多研究員甚至直接放棄生活費高昂的巴黎,自動選擇至外省就職。

圖/Shutterstock 亂象二:職缺僧多粥少,「流浪博士」成常態 法國研究員不但薪資少,職位更少,並歷年不斷縮減。

10年來,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每年開出的職缺已遽降了40%,以2019年為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只開出250個職位,卻吸引4,712位候選人,換算下來錄取率只有5%。

如此僧多粥少的狀況,讓許多年輕博士變成「流浪博士」,畢業後平均需花費5年才能找到正職,就職年齡平均為34歲。

然而,能找到教職、研究職的博士已經算是天之驕子,更多人的狀況是:於數年尋職挫折後(30多歲還住在父母家)被迫轉行;而最頂尖的學者,則竭盡可能出走,畢竟英美以倍數計算的薪資、經費,更具吸引力。

亂象三:資源兩極化,導致少數學術「明星化」 法國學界不僅薪資少,研究經費更越來越趨向「兩極化」。

法國研究機構經過十多年不斷「改革」,經費制度已從過去的「固定年度預算」,轉變為「不定期自由申請」。

如此改變讓學術研究資源不斷兩極化──重點領域能申請到的經費越來越多,冷門學門能拿到的資源越來越少,最終造成某種「學術明星化」的現象,使得極少數不斷拿到經費的教授,能集中所有資源吸引人才,排擠了其他領域的不同發展。

如此「不平等」之現象,不但讓法國學界當今「大者越大、小者更小」,更使絕大多數學者殫思極慮的焦點,從尋找「新知」,變成了尋找「經費」。

罪魁禍首:新自由主義政府的「教育改革」? 法國學生示威遊行。

圖/Shutterstock 法國研究環境近年「不進而退」、「兩極化」、「不平等」的發展,其實主要都來自10年前國家政策「追求卓越」的教育改革:政府以光鮮亮麗的「自由競爭」之名,將基本薪資壓低凍結,讓學者必須達成可見績效,爭取看似無限的高額獎金,如此不但可有正當理由縮減政府教研預算,更可創造菁英中心價值,淘汰邊緣、拔除劣草。

如此新自由主義政府所夢想的「菁英化」,在法國學界最後卻造成「平庸化」──資源先天不足,有長期低薪、遇缺不補的病根;激烈競爭,卻是為了搶奪有限生存資源,導致鷸蚌相爭、相煎何太急的窘況;為極少數菁英學者造神,以犧牲邊緣領域為代價,最後菁英為追尋更誘人的條件,遠走他鄉。

法國學界不同於英、美有堅強自由資本支撐的傳統,而是長久以社會理念的國家政策支持。

法國新自由主義政府意圖東施效顰,效法英、美「追求卓越」,放手教育預算「不進而退」,不但會持續侵蝕高教品質,且每況愈下的整體環境,更會造成菁英憤而出走,反而落入一種不斷自我耗損的「平庸化」循環。

在一日千里的新世紀變化挑戰中,法國學界正一步步流失人才、喪失國際競爭力,其研發疫苗的滑鐵盧慘敗,即是一葉知秋的當代警訊。

執行編輯:林翊婷 核稿編輯:林欣蘋 法國 學界 教育改革 兩極化 流浪博士 研究 經費 關聯閱讀 【海外碩士現場】我在里昂高等師範學院,見證法國「大學」與「菁英學校」兩大體系的衝突 不會法文,卻第一名完成法國碩士──儘管不願回想,但感謝有甘有苦的留學人生 作品推薦 非洲文學盛年到來!法國「龔固爾獎」頒給西非新銳作家,探索「人類最秘密的記憶」 【第78屆威尼斯影展】得獎重點:女性創作者與Netflix是大贏家,少女墮胎、中年失婚故事得獎 參考資料 TOP 陳潔曜/電影時代 北藝大碩士,巴黎大學電影研究博士。

曾獲世安美學獎、優良劇本、自由文學獎,入選柏林電影新秀營。

嘗試於文化、語言與社會交錯邊界,提供法國電影藝術思想浪潮,如何對抗衝擊、交會融合之第一手觀點。

臉書頁面:電影時代 看更多 上一篇 幫助「慢飛天使」接軌社會,特教生實習商店「糟老頭咖啡」:對產品有信心,不靠同情吸引消費者! 下一篇 不是你以為的「那種」夏令營──紐約「流連之地」讓孩子自主決定:和誰玩、去哪玩、玩什麼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現場Live 台灣、香港與新加坡:從3座華人為主、中國為鄰的島嶼,看見島民政治的矛盾與複雜 教育Education 培養人才,尊重人才,留住人才──從台灣到法國學術界,我的一些觀察與分享 教育Education 【教育篇】打破學閥壟斷,讓學術/高教恢復活力 教育Education 新北市建立交流平台,建立在地孩子的國際視野 熱門文章 1 家長名言:「燈不夠亮,眼睛會壞掉」──與西方家庭生活,他們卻不以為意? 2 名牌包與台灣菜市場200塊包包,為何我選後者?──我在紐約服飾業做「輔料採購」8年的真心告白 3 有「藝術界的東大」盛名,卻被學生戲稱「廢人製造大學」?──東京藝大,天才的日常 4 【我不想成師!】專訪YouTuber孫女:師大畢業、當過輔導老師,最終卻成為「街訪之母」? 5 38歲圓留學夢(二)原來這就是「家徒四壁」!出國讀書,你得把「出外靠朋友」發揮到極致 6 遠端工作好自由?當心公司一直在監視你!「在矽谷上班」那些你(不能)不知道的事 合作推薦 合作推薦 換日線Crossing-最貼近你的國際新視野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Copyright©2022天下雜誌.Allrightsreserved.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隱私權政策 著作權聲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