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主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国家社会主义(德語:Nationaler Sozialismus;英語:National Socialism),也译作民族社会主义,起源於十九世紀末葉的歐洲(1890年代),是主要在二十世紀上半葉於 ... 國家社會主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系列條目社會主義 發展 啟蒙時代 法國大革命 社會主義歷史 1848年革命 社會主義計算爭論 社會主義經濟學 思想 實物計算(英語:Calculationinkind) 集體所有制(英語:Collectiveownership) 合作社 公有制 公社制 經濟民主(英語:Economicdemocracy) 經濟規劃(英語:Economicplanning) 平等的自由(英語:Lawofequalliberty) 機會平等 自由人聯合體(英語:Freeassociation(Marxismandanarchism)) 左翼自由市場(英語:Left-wingmarketanarchism) 產業民主 投入產出模型(英語:Input–outputmodel) 國際主義 勞動時間計算(英語:Labor-timecalculation) 工分制 物資平衡計畫(英語:Materialbalanceplanning) 點對點經濟(英語:Peer‑to‑peereconomics) 為使用而生產(英語:Productionforuse) 共享經濟 社會分紅(英語:Socialdividend) 社會占有(英語:Socialownership) 一國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社會 按勞分配/按需分配 工人自治 車間民主(英語:Workplacedemocracy) 經濟模型 社會主義計劃經濟 分權計劃經濟(英語:Decentralizedplanning(economics)) 包容性民主(英語:InclusiveDemocracy) OGAS 賽博協同控制工程 蘇式計劃經濟(英語:Soviet-typeeconomicplanning) 市場社會主義 蘭格模型 互助主義經濟學(英語:Mutualism(economictheory))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社會主義方向市場經濟(英語:Socialist-orientedmarketeconomy) 公社社會主義 參與型經濟 分支 21世紀社會主義 非洲社會主義(英語:Africansocialism) 阿拉伯社會主義 農業社會主義(英語:Agrariansocialism) 無政府主義 威權社會主義(英語:Authoritariansocialism) 宗教社會主義 佛教社會主義 基督教社會主義 伊斯蘭社會主義 布朗基主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共產主義 民主社會主義 倫理社會主義(英語:Ethicalsocialism) 生態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女權主義 傅立葉主義(英語:Fourierism) 自由市場無政府主義(英語:Free-marketanarchism) 甘地社會主義(英語:Gandhiansocialism) 基爾特社會主義(英語:Guildsocialism) 自由放任主義 自由社會主義 自由意志社會主義 馬爾哈恩主義(英語:Marhaenism) 馬克思主義 市鎮社會主義(英語:Municipalsocialism) 左翼民族主義 歐文主義(英語:Owenism) 改良主義 宗教社會主義 革命社會主義 李嘉圖社會主義(英語:Ricardiansocialism) 聖西門主義(英語:Saint-Simonianism) 科學社會主義 社會民主主義 國有社會主義 工團主義 第三世界社會主義(英語:ThirdWorldsocialism) 空想社會主義 勞工錫安主義 各地區 阿根廷(英語:SocialisminArgentina) 奧地利(英語:SocialisminAustralia) 孟加拉國(英語:SocialisminBangladesh) 巴西(英語:HistoryofthesocialistmovementinBrazil) 加拿大(英語:SocialisminCanada) 中國 中國共產黨 中國國民黨(英語:SocialistideologyoftheKuomintang) 愛沙尼亞(英語:SocialisminEstonia) 希臘(英語:SocialisminGreece) 香港(英語:SocialisminHongKong) 印度(英語:SocialisminIndia) 伊朗(英語:SocialisminIran) 義大利(英語:SocialisminItaly) 尼德蘭(英語:SocialismintheNetherlands) 紐西蘭(英語:SocialisminNewZealand) 巴基斯坦(英語:SocialisminPakistan) 斯里蘭卡(英語:SocialisminSriLanka) 突尼西亞(英語:SocialisminTunisia) 英國(英語:HistoryofthesocialistmovementintheUnitedKingdom) 美國(英語:HistoryofthesocialistmovementintheUnitedStates) 越南(英語:SocialisminVietnam) 南斯拉夫(英語:Socialistself-management) 人物 莫爾 霍爾(英語:CharlesHall(economist)) 聖西門 巴貝夫 歐文 傅立葉 湯普遜 霍吉斯金(英語:ThomasHodgskin) 卡貝 安凡丹(英語:BarthélemyProsperEnfantin) 普魯東 布朗 赫爾岑 巴枯寧 馬克思 巴姆比(英語:JohnGoodwynBarmby) 恩格斯 拉夫羅夫 拉薩爾 莫里斯 瓊斯 克魯泡特金 伯恩施坦 馬拉泰斯塔 考茨基 泰勒(英語:FredM.Taylor) 普列漢諾夫 饒勒斯 杜威 巴羅內(英語:EnricoBarone) 杜波依斯 戈爾德曼 列寧 盧森堡 布魯姆 羅素 潘涅庫克 雷卡瓦倫 愛因斯坦 托洛茨基 凱勒 艾德禮 陶尼 紐拉特 波蘭尼 馬赫諾 波爾迪加(英語:AmadeoBordiga) 德布斯 柯爾(英語:G.D.H.Cole) 胡志明 狄托 毛澤東 納吉 佩爾蒂尼 基哈德森 奧威爾 道格拉斯 桑戈爾 埃蘭德 阿連德 霍查 克賴斯基 密特朗 納賽爾 曼德拉 克羅斯蘭(英語:AnthonyCrosland) 布克欽 杜布切克 津恩 卡斯托里亞迪斯(英語:CorneliusCastoriadis) 湯普森 曼利(英語:MichaelManley) 卡斯楚 格瓦拉 喬姆斯基 金 克拉克西 拉克勞 桑德斯 墨菲 阿里(英語:TariqAli) 奧賈蘭 齊澤克 柯賓 林頓 韋斯特 赫奇斯(英語:ChrisHedges) 瓦魯法基斯 組織 第一國際 第二國際 第三國際 第四國際 第五國際 社會主義工人國際 社會黨國際 世界民主青年聯盟 國際社會主義青年聯盟(英語:InternationalUnionofSocialistYouth) 世界社會主義運動 第四國際國際委員會 進步聯盟 相關議題 無政府主義 資本主義 共產主義社會 對資本主義的批評 對社會主義的批評 經濟計算問題 經濟體系 法國左翼(英語:FrenchLeft) 左翼自由意志主義(英語:Left-libertarianism) 自由意志主義 社會主義者列表 社會主義經濟學家列表(英語:Listofsocialisteconomists) 馬克思主義哲學 奈米社會主義(英語:Nanosocialism) 進步主義 社會主義與LGBT權利(英語:SocialismandLGBTrights) 社會主義計算爭論 社會主義黨派(英語:SocialistParty) 社會主義國家 社會主義的類型 經濟學主題 政治主題閱論編 政治系列法西斯主義 核心宗旨 民族主義 帝國主義 軍國主義 獨裁 反民主 反共 直接行動 社會干預主義(英語:Socialinterventionism) 社會秩序 灌輸 政治宣傳 英雄主義 經濟干預主義 偶像式國家崇拜 新人類(英語:NewMan(utopianconcept)) 現代反動主義(英語:Reactionarymodernism) 主題定義 ·經濟法西斯主義與意識形態全球法西斯主義 ·象徵 思想階級合作 ·社團主義未來主義 ·英雄資本主義納粹主義 ·超國家主義國家工團主義 ·民粹主義自給自足 ·國家資本主義新法西斯主義 ·國家主義超資本主義 ·極權主義黃色社會主義 運動箭十字黨 ·奧地利法西斯主義巴西整合主義英國法西斯聯盟 ·長槍黨鐵衛軍 ·義大利法西斯主義日本法西斯主義 ·納粹主義 ·雷克斯主義烏斯塔沙 ·修正最大主義納粹黨 ·法西斯黨準法西斯:奧地利法西斯主義新國家體制8月4日政權佛朗哥時期大政翼贊會日本國家主義 ·復興黨克羅埃西亞獨立國斯洛伐克共和國塔庫亞拉民族主義運動 人物  貝尼托·墨索里尼  阿道夫·希特勒  何塞·安東尼奧  安特·帕維利奇  伊塔洛·巴爾博  科諾留·澤列亞·科德里亞努(英語:CorneliuZeleaCodreanu)HoriaSima  霍利亞·西馬(英語:HoriaSima)  喬瓦尼·秦梯利  加布里埃爾·鄧南遮  朱塞佩·博塔伊(英語:GiuseppeBottai)  加萊阿佐·齊亞諾  阿基萊·斯塔拉切(英語:AchilleStarace)  中野正剛  荒木貞夫  大川周明  北一輝  奧斯瓦爾德·莫斯利  萊昂·德格勒爾  埃奧因·奧達菲(英語:EoinO'Duffy)  特菲克·姆博利雅(英語:TefikMborja)  薩拉希·費倫茨DavudMonshizadeh  達武德·蒙西扎德  維德孔·吉斯林  恩格爾伯特·陶爾斐斯  迪米特里耶·洛蒂齊(英語:DimitrijeLjotić)  普利尼奧·薩爾加多(英語:PlínioSalgado)  康斯坦丁·羅扎耶夫斯基  阿巴·阿希米爾(英語:AbbaAhimeir)  亞德里安·阿坎德(英語:AdrienArcand)  米蘭·斯托亞迪諾維奇  約瑟夫·蒂索  維納亞克·達莫德爾·薩瓦卡(英語:VinayakDamodarSavarkar)  威廉·達德利·佩利(英語:WilliamDudleyPelley)  豪爾赫·岡薩雷斯·馮·瑪雷思(英語:JorgeGonzálezvonMarées)  馬克西米利亞諾·埃爾南德斯·馬丁內斯  佐爾坦·博薩德彌(英語:ZoltánBöszörmény)MauriceBardèche  莫里斯·巴德什(英語:MauriceBardèche) 著作法西斯的教條法西斯宣言 ·我的奮鬥二十世紀的神話俄羅斯法西斯的最後遺囑 組織軸心國 ·黑軍旅黑衫軍 ·藍衫黨藍衣社 ·紅杉黨法西斯國際法西斯大委員會綠杉黨 ·納粹黨義大利民族主義協會黨衛隊 ·納粹衝鋒隊法西斯黨 ·新納粹箭十字黨 ·大政翼贊會中國國民黨(汪精衛政權) 歷史法西斯 ·向羅馬進軍啤酒館政變 ·阿切布法阿文廷分裂 ·法西斯義大利納粹德國 ·鋼鐵意志進軍凡羅拿會議義大利社會共和國 列表反法西斯主義者英國法西斯主義者各國法西斯主義者納粹空想家 相關主題反法西斯主義 ·教權法西斯主義秘密法西斯主義 ·生態法西斯主義歐洲法西斯主義法西斯(形容詞) ·納粹禮左派法西斯主義 ·新法西斯主義法西斯四巨頭 ·種族主義 ·羅馬式敬禮社會法西斯主義再生極端民族主義 政治主題閱論編 系列條目第三位置 主義 庇隆主義 國家工團主義 民族社會主義 民族無政府主義 民族布爾什維克主義 斯特拉瑟主義 國家民族社會主義 政黨和運動 納粹黨 前沿交叉 官方全國戰線 第三位置組織 新力量 國際第三位置 黑色戰線 相關條目 法西斯象徵 新法西斯主義 新納粹主義 政治戰士 白人優越主義 黑人優越主義 納粹大屠殺否認論 本條目屬於政治意識形態系列閱論編   本文介紹的是二十世紀上半葉於德國境內流行的一個政治思潮與運動,關於國家社會主義潮流之一主要分支,詳見「納粹主義」。

關於「國家社會主義」的其它意思,詳見「國家社會主義(消歧義)」。

國家社會主義(德語:NationalerSozialismus;英語:NationalSocialism),也譯作民族社會主義,起源於十九世紀末葉的歐洲(1890年代),是主要在二十世紀上半葉於德國境內流行的政治思潮與運動,其意識形態融合了國家主義、民族主義與社會主義。

國家社會主義是一種主張民族共同體至上的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這與主張國際主義的傳統馬克思主義相對。

目次 1詞語釋義 2歷史 3與納粹主義的關係 4戰爭經濟結構 5參見 6參考書目 7註釋 詞語釋義[編輯] 國家社會主義(德語:NationalerSozialismus)這個政治詞彙源於德語,字面意義也可以理解為:民族的社會主義。

在國家社會主義思潮出現之前,德國出現了王朝社會主義(德語:Staatssozialismus),其字面意義是君主制下的社會主義。

在這種情況下,德語國家社會主義思潮採用了現在這個詞組。

這個詞的邏輯背景是「以德國社會主義的民族主義對抗馬克思主義的國際主義」。

[1] 這個詞極易與納粹主義(德語:Nationalsozialismus)混淆。

納粹主義與國家社會主義的德文拼法一致,但國家社會主義的德文是兩個單詞而納粹主義合併成了一個單詞。

儘管其他幾個政黨也使用過國家社會主義黨或國家社會主義運動這個名稱,但唯一在意識形態上被正式應用的就是納粹主義,儘管存在著本質差異。

這些因素導致了國家社會主義被長期當作被種族主義,納粹主義和反猶太主義的同義詞。

[2] 目前,一些新納粹的社會運動也在使用這個名詞。

歷史[編輯] 參見:王朝社會主義和國有社會主義 1871年普法戰爭之後德國首相奧托·馮·俾斯麥完成了德國統一,但王朝政府左面受到工人運動的威脅,右面受到資產階級政黨民主訴求的壓力。

俾斯麥既反左又反右,強力推出6000餘條保護勞工的法令,既保護了王朝利益,也實現了他的國家需要照看人民的政治理念。

俾斯麥的福利制度和政策被稱為王朝社會主義(德語:Staatssozialismus)。

但自1890年,德國社會民主黨漸漸形成一個觀點,以前那些舊王朝的國家精英們並沒有在德國實現社會主義。

[3] 在俾斯麥的社會立法獲得成功的情形下,作為一種既不同於社會主義,也不同於資本主義的第三位置思潮出現。

這就是國家社會主義。

應該看到的是,國家社會主義最初活躍於經濟政策方面,隨後再開始深入到意識形態和國家政治方面。

俾斯麥的王朝社會主義的福利制度和政策得到民眾的廣泛支持,也因此為國家社會主義追捧,並被追認為國家社會主義的前身。

在此基礎上抽象出來的依賴、倡導國家機器直接操控生產資料的一種既不是意識形態,也不是政治制度的經濟架構被稱為國有社會主義。

國有社會主義也被認為是國家社會主義的主要經濟政策。

在生產關係方面,國家社會主義與社會主義相似,提倡一種能和社會化生產大分工相適應的以國家計劃為主體的生產分配調控。

但在生產資料所有制方面,國家社會主義與社會主義並不相同,同時也反對那種生產資料為個人所有的資本主義制度。

以共產主義為意識形態的社會主義強調生產資料公有。

而國家社會主義強調的是生產資料在所謂國家意志影響下的監控,政府並不直接控制生產資料的配置和使用,但政府代表國家擁有對生產資料的絕對控制權,使用權和分配權。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社會學家JohannPlenge談到「國家社會主義」在德國的興起時說,「1914年思想」是對法國大革命的「1789年思想」的一場戰爭;[4]包括人權,民主,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的「1789年思想」正在被包括「德國價值」的職責,紀律,法律和秩序的「1914年思想」所拒絕。

[4]Plenge認為,民族共同體(德語:volksgemeinschaft)將取代階級劃分,以及「種族同志」們會團結起來,建立一個「無產階級」德國對抗「資本主義」英國的社會主義社會。

[4]在經濟上,這個國家社會主義以一種國有社會主義的形式來促進經濟,並為德國的整體利益服務。

[5]這個國家社會主義反對資本主義,因為資本主義所包含的部件並不符合德國的國家利益。

[5]另一方面,國家社會主義將取得出比資本主義更高的效率。

[5]Plenge主張通過專制統治精英的技術官僚來發展國家社會主義。

[6] Plenge的論點在當時是公認的一個重要論據,主張在強國內促進社會正義。

支持這種觀點的包括:右翼德國社會民主黨人KonradHaenisch、HeinrichCunow、PaulLench和KurtSchumacher;保守的革命黨人ArthurMoellervandenBruck和MaxHildebertBoehm;以及納粹黨人ErnstKrieck、GottfriedFeder和EduardStadtler。

[7]Plenge的論點也構成了納粹主義的基礎。

[4] 工業家、作家和政治家瓦爾特·拉特瑙在1916年《即將來臨的日子》(德語:VonkommendenDingen)寫道,未來的「人民政府」將彌合資本家和工人階級的裂痕,並強迫資本家們接受國家的旨意。

他將通過稅收限制高收入及財產分配,鼓勵增加公共教育,鼓勵工人階級更多的參與,消除壟斷和防止投機和懶惰。

拉特瑙的觀點吸引了很多年青人和民族主義者,並對國家社會主義後來的發展起了決定性的影響。

1918年之後,德國的政治思潮出現了一股試圖阻止共產主義蔓延的保守革命運動。

但國家社會主義則反向出現了反對民主主義的傾向。

國家社會主義認為民主主義不僅不能代表整個民族的利益,反而是資本主義政客創造出來的一套統治工具,是可怕的謊言。

國家社會主義認為民主主義強調的是民權是以犧牲國家利益為代價換取部分人個人需要的滿足。

國家社會主義認為民主是一種效率低下的社會制度,會使國家政策制定變的更加混亂和無效,進而會影響到國家在國際間的競爭能力。

德國社會學家維爾納·桑巴特的著作《德意志社會主義》(DeutscherSozialismus)寫成於1934年,乃此轉化時期的重要著作,然其理論並未全然邁向希特勒與納粹黨意義下的納粹主義。

在《德意志社會主義》一書中,桑巴特將國家社會主義的譜系追溯至柏拉圖之《理想國》中的「正義城邦」:在一個邦國中實現全體人民各以其專屬之技藝與德性去從事「正義」的事業[8]。

由於桑巴特,柏拉圖之政治思想在某種程度上成為國家社會主義概念的歷史遠源。

[9] 在意識形態方面,國家社會主義認為國家是絕對物,所有個人和集團都是相對的,國家是個人真正的理性和自由意志的體現,個人必須絕對服從國家。

與納粹主義的關係[編輯] 參見:納粹主義 納粹主義(德語:Nationalsozialismus)一詞來源於納粹黨,其全稱是「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

納粹黨的前身德國工人黨成立於1919年,於1920年改組為納粹黨,顧名思義,是一個國家社會主義的政黨。

1930年代乃是一個國家社會主義轉化過渡至納粹主義的階段,兩者間之意識型態概念乃有所承接,但後續之納粹主義的發展則失卻國家社會主義的多義性質,逐漸向義大利法西斯靠攏,轉化成特質屬於政治與經濟上極端之意識型態。

納粹主義與國家社會主義不同點還包括,納粹主義的意識形態含有極大的種族主義和法西斯主義思想,並在政治上亦實現極端的愛國主義和專制獨裁統治。

儘管在很多國家出現過國家社會主義運動和政黨,歷史上唯一一次的理念實現就是納粹主義,在希特勒時代達至高峰。

戰爭經濟結構[編輯] 參見:戰爭社會主義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社會民主黨黨內有部分人士提倡戰爭社會主義,即透過中央統制的經濟制度來因應戰爭。

此種主張是往後納粹德國總體戰經濟制度的雛形。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工人被要求入伍;而工會與行業協會也成為戰爭機器的一部分。

自由經濟因此受到嚴重壓制,旨在提高武器裝備生產的中央計劃取代了市場經濟。

消費品開始出現配給制。

戰爭社會主義概念正是通過這些重要步驟過渡到國家社會主義。

參見[編輯] 法西斯主義 納粹主義 社會主義 國有社會主義 王朝社會主義 戰爭社會主義 納粹德國 納粹黨 第三位置 國家社會主義學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參考書目[編輯] 《德意志社會主義》.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4月1日.ISBN 978-7-5617-5202-9(中文).  註釋[編輯] ^Goebbels,Joseph.TheNazi-Sozi:Questions&AnswersforNationalSocialists.LandpostPress,1999.Pp.19. ^WolfgangWippermann:Nationalsozialismus,in:EnzyklopädiedesNationalsozialismus,2. Auflage1998,ISBN3-423-33007-4,S. 600 ^zitiertnachWillyHuhn:DieIdeenvon1914unddieFolge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4.04.14.24.3MartinKitchen.AhistoryofmodernGermany,1800-2000.Malden,Massaschussetts,USA;Oxford,England,UK;Carlton,Victoria,Australia:BlackwellPublishing,Inc.,2006.Pp.205. ^5.05.15.2Bernd-RüdigerHüppauf.War,violence,andthemoderncondition.Berlin,Germany:WalterdeGruyter&Co.,1997.Pp.92. ^ThomasRohkrämer."Asinglecommunalfaith?:theGermanRightfromConservatismtoNationalSocialism",MonographsinGermanHistory.Volume20.BerghahnBooks,2007.Pp.130. ^ThomasRohkrämer."Asinglecommunalfaith?:theGermanRightfromConservatismtoNationalSocialism",MonographsinGermanHistory.Volume20.BerghahnBooks,2007.Pp.130. ^美國哲學學者NickolasPappas曾對柏拉圖《理想國》中的「德性」概念作出如下解釋:「『德性』(virtue)是對arete的翻譯。

arete這個詞同很多表示褒貶的詞一樣,具有一些意外的含義。

它和戰神阿瑞斯(Ares)顯然具有關係,起先表示人在戰爭中的勇敢。

它的意義被擴展為包含了所有的優秀:作為道德術語,arete的意思是『德行』,但在道德範圍之外,它可以表示對動物、屬性或者任何別的事物的讚揚。

因此它在論述中最強烈的說法是,眼睛和耳朵也具有德性......」N.帕帕斯,柏拉圖與《理想國》,ISBN978-7-5633-6468-2,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頁五一~五二。

^桑巴特,德意志社會主義,ISBN9787561752029,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頁一四四~一四五。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国家社会主义&oldid=68276563」 分類:國家社會主義政治運動民族主義運動德國歷史隱藏分類:使用ISBN魔術連結的頁面缺少文件的條目含有德語的條目含有英語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ČeštinaDeutschEspañolFrançaisItaliano日本語LombardNorskbokmålSlovenčinaTürkçeVèneto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