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幾種誤會 - 佛學概要十四講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一般人既對佛學、佛教有如此的誤會,所以難免產生排斥的心理。
歸納起來,大概有幾種排斥── 以為佛學、 ... 佛學理論即以此三量作為依據標準,亦作為說服人之方便。
第三講表
消除幾種誤會
》回目錄
第一表「先明佛義」為總論,說明佛學的宗旨、目標;第二表「略知別相」為研究方法,提示研究佛學之方便要領;第三表「消除誤會」則為排除障礙,移開入佛門之攔路石。
所謂「誤會」,乃對於一門學問沒有真正深入研究,而產生了錯誤的見解。
世間各門學問,各有其專業知能,若非深入其中,必多所誤會;佛學深奧難懂,不易正確認知,故一般人對於佛學、佛教之誤會,更為嚴重。
且既有誤會,則先入為主,以後雖聞真正的佛學,亦不能全心信受,此為入佛門之攔路石。
故此表於正式進入佛學內容(第四表以後)之前,先將各項誤會澄清、障礙排除。
(甲)誤會
「誤會」產生的原因,不外下列二者:
●我假理想
對佛學、佛教並無真正深入去研究了解,只是自己憑空假設、想像、臆測。
●聽信妄談
不但自己無實地研解,而又聽信一般外行人對佛學、佛教之胡說妄談。
如此一來,就會產生下列的結果:
1、未見而言
未嘗探究佛學、佛教,所以根本未見其真實內容,而道聽塗說,人云亦云。
2、見蛇為龍
對佛學、佛教雖有所研究、有所了知,然所知所見的並不純正、精確,似是而實非。
3、未究其理
只見到佛學、佛教之外表事相,未能探究其所以然的道理、深入其理體實相,難免流於膚淺而偏頗。
●自非其真
如此的結果,其所理解的佛學、佛教,自然不是佛學、佛教的真相,甚至與真相相違反。
(乙)幾種排斥
一般人既對佛學、佛教有如此的誤會,所以難免產生排斥的心理。
歸納起來,大概有幾種排斥
──
以為佛學、佛教是「迷信」、「消極」、「神權主義」、「忽略現實」、「不合科學」,今逐項加以澄清、駁正。
(丙)迷信與正信
一般人易認為佛學、佛教是「迷信」,而自己才是「正信」,其實恰好相反,何以故?蓋所謂「迷信」者,乃迷惑於事理真相,而隨加相信者;所謂「正信」者,乃正確認知事理真相,而相信不疑者。
由此定義,可知「正信」與「迷信」的判定標準,在於所認知、所相信者,是否為「事理真相」。
以此標準來作勘驗,則可發現佛學、佛教才是道地的「正信」,而一般人才是道地的「迷信」!
◎迷信屬他
一般人對於宇宙人生的「事理真相」迷惑不明白,故其所認知、相信的,多為「迷信」,下舉三例言之:
●無謂有(渴鹿陽燄)
其實是「虛無」的,一般人卻誤信為「實有」。
如前表已說,一切法相皆是因緣所生、暫起幻有、如夢如化;然而,一般人卻認假為真、執為實有,因而爭奪追逐,疲於奔命,最後只落得「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而已!
此種情況,猶如「渴鹿陽燄」。
「陽燄」乃曠野中水氣、塵埃在陽光照射下,所起之幻象,遠望似水溶漾,而實非水。
但是渴鹿卻誤以為真實有水,因而追逐不捨,終究只落得飢渴而死,枉奔一場而已。
●有謂無(近視斥星)
其實是「實有」的,一般人卻誤以為「無有」,例如人人皆有佛性良知,真實不虛,永恆不變,然眾生卻迷而不自知。
佛及聖人為「先知先覺」者,為吾人指出,一般人卻因未見未悟,仍不肯相信,不敢承當,誠為「不覺不知」者也!
此種情況,猶如「近視斥星」,天生弱視者,看不到滿天星斗,因而斥之為無,其於古書所云「日月星辰」,則以為「日月或許有之,星辰但有此一說而已!」彼只信自己之眼,殊不知問題即出在自己之眼啊!
●偏陋執(轎付前價)
宇宙萬法,深廣難明,一般人於萬法之體、相、用、因、緣、果、事、理等各方面,常偏執一端,固陋不周。
或但執相用而遺其性體;或只見果報而忽其因緣;或滯事而昧於理;或執理而廢於事……
總不能面面俱到、鞭辟入裡,所謂「瞎子摸象」,正是貼切的形容。
此種情況,猶如「轎付前價」,抬轎者本來就是前後皆有,然而坐轎者從入轎至出轎,所見到的惟有前面,未見後面,故其付費,只肯付給前者,不承認有後者,其固陋偏執為何如哉?一般眾生對於宇宙萬法之認知與相信,大多落於此種情形而不自覺!
綜上三例,可知一般人確為「迷信」,故言「迷信屬他」。
◎正信屬佛
佛學乃對於宇宙人生之「事理真相」徹底覺悟、究竟明了之學,故其所認知、相信者,皆為「正信」,以下就「三量」言之。
所謂「量」,乃對於事理的量知認識,因而形成各種知識理論,探討知識理論的來源與正誤,即稱「量論」(猶如今哲學之「知識論」)。
古印度各宗教、哲學間,頗盛行「量論」。
佛學以「現量」、「比量」、「聖言量」三種量為「正量」,為正確可信;反之,則為「非量」,為錯誤不可信。
佛學理論即以此三量作為依據標準,亦作為說服人之方便。
●現量
「現量」乃現前如實的量知,不加妄執妄分別於其中者也。
凡夫眾生無始以來無明妄動妄分別,其前六識心量境時,唯第一剎那為「現量」,第二剎那以後皆加上妄執妄分別矣,故凡夫幾無「現量」實用可言。
必也修止觀定慧,入「定中現量」,然後開發「聖智現量」;如此斷惑證果,轉識成智,「寂照」德顯,方能寂然不動,朗照分明,現證(現前如實量知)事理真相,方得「現量」之實用。
佛法內容,皆佛及證果聖人之「現量」境界,後人依此修學,亦皆可得此「現量」境界,如歷代祖師大德多能親證無謬。
故此「現量」為正量,依此而信,當然是「正信」。
●比量
「比量」乃依理則推比,得正確結論,不犯任何因明(理則)過失者也。
佛學義理,一一經得起因明理則之審核檢驗,故為顛撲不破,萬古不變之真理。
昔唐玄奘大師,周遊西域,學滿將還,時戒日王為設「無遮」大會,廣召五天竺國沙門、婆羅門等,並及小乘外道而為對敵。
大師立一比量(「真唯識量」),書在金牌,經十八日,無有一人敢破斥者。
故知「比量」為「正量」,依此而信,當然是正信。
●聖言量
「聖言」即「佛言」,佛對宇宙人生覺悟得最為徹底,其智慧亦最為圓滿,故佛所言,為最高之依據標準,依此而信,當然是正信。
至於如何確認是否為佛說,則自有「法印」為印證標準,如前已說。
綜上所述,則一般人之「迷信」與學佛者之「正信」,已劃然分明,洞若觀火矣!
(丁)消極與積極
一般世人常認為佛家「消極」,而自命為「積極」。
其實,積極未必皆好,消極未必皆壞,要看對何事而言?孟子云:「雞鳴而起,孜孜為善,舜之徒也;雞鳴而起,孜孜為利,蹠之徒也」,若對善事「積極」,對惡事「消極」,則是好的,是堯舜之徒;反之,對惡事「積極」,對善事「消極」,則是不好的,是盜蹠之徒。
以此標準來作判別,則可發現佛家有「消極」(對惡事),亦有「積極」(對善事);世人有「積極」(對惡事),亦有「消極」(對善事)。
故云「消極兩屬」、「積極兩屬」,以下分別言之。
◎善消極屬於他
一般世人對善事消極,縱使行之,亦勉強少分而已,下舉三例言之。
●進德修業
世人對於德行之進益,術業之修習,常怠惰消極。
蓋可分作三等:上焉者有進德、有修業;中焉者,雖有修業,但無進德;下焉者既無進德,亦無修業。
試觀古今中外,上焉者能有幾人?而下焉者眾矣!尤其今日之世界,可謂「滔滔者天下皆是也」!整個世道人心瀰漫著「物質至上」、「享樂至上」之風潮,其不隨風披靡者鮮矣!
中焉者,雖勤於修業,卻疏於修德,故其志趣平庸,所謂「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不過是為一己之私謀而已!既乏宏偉之器識,豈足以為「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之中流砥柱也哉?
上焉者,既勤修業,更勤修德,如宋朝范仲淹,求學時代,便以天下為己任,所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故其後發達,自奉仍甚儉約,將其俸祿用以辦理「義田」、「義莊」,以濟貧窮;故能積聚深廣之至德,澤蔭後代子孫,綿綿無盡。
印光祖師屢謂「蘇州范家,古今第一,自宋至清末,八百餘年,家風不墜,科甲相繼,可謂世德書香之家」。
此即《易經》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蓋其「本慶」自己於來生後世受用不盡,其「餘慶」則福蔭子孫代代不絕。
否則富貴之家,不過三代、五代,所謂「君子之澤五代而斬,小人之澤五代而斬」;其能澤流不絕者,中華歷史上惟孔家、范家、彭家(二林居士)而已,可謂鳳毛麟角!
●濟困扶危
世人於拯救困厄、扶助危難之事,常閃避推諉、或袖手旁觀。
古代如大禹王,懷「人溺己溺」之悲心,必欲拯救斯民於水火之中,所以胼手胝足,乃至三過家門而不入。
又如諸葛武侯,不忍漢室傾頹,群雄作亂,生靈塗炭,毅然「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繼而受「託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乃至「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如此仁哲,古今能有幾人?
●為眾犧牲
世人於謀求大眾福祉、而犧牲自己生命之事,更是裹足不前,退避三舍。
自古志士仁人,捨己為眾,最為聖人之所稱嘆,亦為人們之所敬仰。
以近代言之,如殺身成仁之吳鳳,捨生救溺之林添禎等,蓋為人中優曇缽花(曇花),希有難得!
綜上三例,可見一般世人對於善事概多「消極」,故云「善消極屬於他」。
◎惡消極屬於佛
世人於善事消極,而佛家則於惡事消極,亦舉三例言之。
●縱欲享受
佛家最不講究「縱欲享受」,蓋注重物質享受者,其心必不在「道」,故孔子云:「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是以佛家講究修「頭陀行(苦行)」,甚至「日中一食,樹下一宿」,而將全部心力置於道業之上,以期有成。
古來高僧大德,莫不刻苦精進,堅苦卓絕。
如弘一大師,生活至為簡樸,一盆水連用四回(洗臉、洗衣、擦地、澆花);一頂蚊帳、一領衲衣補了二百多處!倓虛法師於回憶大師至湛山寺弘戒時云:「弘老只帶一破麻袋包,麻繩紮著,裡面一件破海青,破褲褂,兩雙破鞋;一雙是破舊不堪的軟幫黃鞋,一雙是補了又補的草鞋;一把破雨傘,上面纏好些鐵條,看樣子已用了很多年了……
頭一次給弄四個菜送寮房裡,一點沒動;第二次又預備次一點的,還是沒動;第三次預備兩個菜,還是不吃;末了盛去一碗大眾菜,他問端飯的人,是不是大眾也吃這個,如果是的話他吃,不是他還是不吃!」其餘如印光大師、雪公老師等,亦皆留下了許多讓人動容泫然的典範。
而許多佛教徒,亦皆能儉約自持,刻苦自勵。
●營私害公
佛家最不講究「營私害公」,一針一線,只要非吾所應得,而吾佔為己有,即犯根本重戒||偷盜。
此於佛教戒律及叢林清規中皆有詳細制定,真正佛教徒多能持守,不敢違背因果。
昔雪公老師常告誡弟子云:「辦公家之事,務須嚴守戒規,公家的錢,一毛也不可入自己腰兜;辦公室的紙張、信封等,不可擅自挪作私用;買磚的錢不可買瓦,買瓦的錢不可買磚……」雪公自己一生亦皆能嚴持無犯。
其實,佛家講究「慈悲布施」,此為根本教義,只要眾生有需求,自己縱然貧乏,亦必先施之濟之,否則,有違大乘菩薩精神;何況「營私害公」之事,怎肯為之?
●爭名奪利
佛家最不講究「爭名奪利」,真正深信因果、老實修行者,不但不爭奪名利,而且最怕名聞利養,以其會敗壞一個修行人之德故。
蓋學佛本為破執著、得解脫,若求名利,則反增纏縛,何能有成?故名利於修行人只有減分而已,絕無加分作用,若修行而懷爭奪之心,則落在「阿修羅」界矣!
其實,儒家亦不講究名利,而講究「積陰德」,行善不欲人知、不圖報酬,方為大善;若有求名圖利之心,則「為德不純」,功德受損多多矣!
綜上三例,可知真正佛教徒,必然恪遵因果戒律,不敢為惡,故云「惡消極屬於佛」。
◎惡積極屬於他
世人對「善」消極,對「惡」卻甚為積極,彼自命「積極」者,其實是積極為惡啊!下舉三業言之。
●身殺盜淫
世人之身業,每日所造,多犯殺生、偷盜、淫欲諸惡。
就殺生言,如餐桌上的魚、肉、蝦、蟹,地面上的蟲、蟻、蟑螂等,每日或直接或間接、或有意或無心,就已傷害了不少生命;何況捕捉、垂釣等亦常有之。
就偷盜言,如挪用公家物品,接受他人賄賂,乃至漏稅、漏郵、盜印、盜拷等,誰人能免?
就淫欲言,如夫婦以外行邪淫;或雖夫婦之間,而非時(如妊娠期中)、非處(如臥室以外)、非道(如口道、大便道)行淫,亦屬邪淫。
縱使不行邪淫,然或垂涎男女、或觀看淫劇、或閱聽緋聞等,則為世人所不能免。
●口四種惡
世人之口業,每日所造,多犯妄語、惡口、兩舌、綺語諸惡。
「妄語」為欺誑不實之語,「惡口」為粗鄙尖刻之語,「兩舌」為挑撥離間之語,「綺語」為誨淫誨盜之語。
此諸口惡,動輒犯之,向為修行人之所深惕!尤其今日之報章雜誌、影音媒體等,更充斥著各種口惡,最足以污染人心、傷風敗俗!吾人試思:有能一日不犯者乎?
●意貪瞋癡
世人之意業,每日所起,不離貪瞋癡諸煩惱障。
「貪」者貪著執取之心,「瞋」者瞋恨憤怒之心,「癡」者愚癡邪見之心。
此三者,佛法名為「三毒」,為煩惱障中最重者,除非已伏已斷煩惱障,否則,人人所不能免。
以上三業十惡,名為「十惡業」,此為世人天天所造作者,然一般人卻習焉不察,以非為是,不自覺有犯;其實,豈能不犯?只是輕重不同,多寡有別而已;果能十惡不犯,則名「十善業」,則為大善大德之人,幾可與顏回、曾子諸賢並列矣!
綜上所述,可知世人於惡業甚為積極,故云「惡積極屬於他」。
◎善積極屬於佛
世人積極造惡,佛家則積極行善;其積極之精神,無有能及者,下舉四事言之。
●離欲出家
世人每見佛教有出家眾,輒以為消極避世;其實,彼未解「出家」之真義。
「出家」乃捨棄世間一切享受,精進辦道,然後以道濟天下,作眾生之大導師,為世間之光明炬;蓋佛法之宏傳,佛燈之延續,惟僧是賴故。
昔孟子讚孔子云:「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同此句型可云:「世不出高僧,宇宙永黮闇」。
故出家肩負了救度眾生慧命之重責大任,乃是一種最大的積極,故古德云:「出家者,大丈夫之事,非將相之所能為也。
」
●莊嚴地獄
菩薩救度眾生,具大無畏精神,愈是罪苦之處,愈先去救度;以罪苦愈重,則其迷也愈深,故須救度也愈切。
如地藏菩薩,悲願弘深,誓願廣大,所謂「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又云:「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不捨一人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可成佛」,是故諸佛菩薩於諸眾生,平等救度,不捨一人,所謂「如一眾生未得度,我佛終宵有淚痕!」
●帶果行因
菩薩度生,永無止息,乃至圓滿佛果,仍復倒駕慈航,果後行因,繼續行菩薩道。
如釋迦牟尼佛「塵點劫」前早已成佛,從此之後,「塵點劫」以來,仍復番番化身,成熟眾生。
誠如〈普賢十大願王
〉所云:「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行願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由以上所舉四事,可知佛家之積極至矣!盡矣!無以復加矣!
綜上數段,兩兩相較,則世人「積極」(對惡事)、「消極」(對善事),與佛家之「積極」(對善事)、「消極」(對惡事),已劃然分明,洞若觀火矣。
(戊)神權與自權
一般宗教皆是信仰神聖的力量,崇尚「神權」,所以世人易以為佛教也與一般宗教相同,是「神權主義」者。
其實不然,佛教不尚「神權」,而崇尚「自權」。
所謂「神權」,是指有一種超乎人的能力範圍,神聖難測、微妙難窮的力量,可以操縱支配人類世界,主宰宇宙萬有者;所謂「自權」,是指一切操之在己者。
以下依此定義,分別言之。
◎他尚神權
一般宗教,儘管所信仰的對象,不盡相同,但皆是屬於對「神權」的崇拜,下舉三類來說。
●天帝(造物主)
有些宗教信仰「天帝」為「造物主」,創造宇宙、主宰萬物;天帝以其意志造宇宙,故有權威決定一切,而為人類無法改變違逆者,人惟有信仰天帝,方能得救;故天帝是宇宙的「惟一真理」,是人類的「終極歸宿」。
如天主教、基督教的「上帝」、回教的「真主阿拉」等。
其實,此等思想在理論上頗多缺陷,難以自圓其說。
舉其一端言之,如既言「上帝造萬物」,在理則上就可追問「誰造上帝」?若云「上帝之父造上帝」,則又可追問「誰造上帝之父」?若云「上帝父之父造上帝之父」,則又可追問……
如此往上追究,將是「無始」。
故佛家所言「無始」觀念,最合理則,圓滿無失。
●神鬼(司賞罰)
有些宗教,信仰鬼神有神妙難測的力量,操控著人間的賞罰大權,降災降福,皆由他們,故勤於祭拜鬼神,祈求鬼神降福勿降災!此於許多民族之民間信仰中,常見有之。
其實,依佛學觀之,鬼神與人類同為六道凡夫眾生,雖有「報得通」力,然其力甚微,安能操控人間賞罰也哉?
●偽教(成神仙)
「偽教」指有些宗教,於其創教之初,本無教主與教義,乃偽造之,假託某某為其教主。
又託言其經典從天而降,或神仙親授。
其實,不過是抄擬自佛經、儒經,而加以更改,或任加己意詮釋而成。
如東漢末年張角所創「太平道」、張陵所創「天師道」(即初期的道教),又如早年的「一貫道」(今已合法化)等。
是諸教等,或藉符錄齋醮,或藉乩童扶鸞,以感通「神仙」,以求消災解厄,乃至長生不死。
其實,依佛學言,有生必有死,因緣合則生,因緣散則滅,未有長生不死者,想要「不死」,必得「不生」,斷生死因緣,方入「不生不滅」境界;其欲成長生不死之「神仙」者,終如緣木求魚,虛誕幻想而已!
◎佛尚自權
其他宗教尚「神權」,向外力營求;佛教則尚「自權」,向自心營造,憑藉自心的力量,決定自己的一切,改變自己的一切,下舉三義言之。
●萬法心造
「萬法唯心造」亦即「萬法唯識現」之義,吾人心性隨迷悟緣而現宇宙萬法。
隨迷緣則為「識」,現眾生界;隨悟緣則為「智」,現佛界;一切在心識之變現而已,並非「天帝」之所造。
●自轉因果
如第二表中說,「因」乃自造,「緣」乃自轉,「果」乃自受;善惡禍福皆由自己,並非「鬼神」之賞罰。
●唯我獨尊
佛典記載︰釋迦世尊由其母摩耶夫人右下出生,落地之後,獨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言「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其實,釋迦世尊於塵點劫前,早已成佛,此番如是示跡,乃表演給吾人看,告訴世人一切操之在「我」而已。
須知此「我」指「真我」,亦即人人本具之「佛性」,具足萬德,尊貴無比,吾人但能去除妄想執著,則性德開顯,自可萬物皆備於「我」,與宇宙同壽,與諸佛平等;安用求神仙,妄想長生不死也哉?
綜上三義,則知宇宙萬法,唯心所造,非由上帝也;吉凶禍福,惟人自招,非由鬼神也;性德本具,開顯圓成,不假外求也。
是為徹頭徹尾、最極究竟之「自權」,而為一切宗教學術所不能知、永不能及者也!
(己)忽現實與重現實
一般世人往往以為佛家理想高超、目標玄遠,只顧將來理想之追求,忽略現前生活之享樂,故譏之為「忽略現實」,而自命為「注重現實」,其然?豈其然乎?
◎忽略現實屬他
其實,一般世人才是道地的「忽略現實」者,何以故?以其所追求者為「現假」而非「現實」故。
蓋「實者不變,變者非實」,若所求之樂不會變苦,則為「真樂」;若所求之樂會變苦,則為「假樂」。
據此定義往判,則真相立白。
●所求(刀頭舐蜜)
世人所求現前之「樂」,無非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等五欲六塵而已!於此貪著追求,是名「起惑造業」,是名「縛具」,當下為煩惱所縛,不得自在;為習氣所燒,不得清涼。
且於造作的同時,又熏落了業種,污染了真性;將來業種遇緣現行,復受苦果。
故此現前之「樂」,不過如「刀頭舐蜜」而已!愚稚孩童,見刀頭有蜜,乃伸舌舐之,嘗到甜頭的同時,卻也割破了舌頭!故其甜美是假的,其痛苦是真的。
●所得(昧機畏果)
世人於造因之時不知覺察,昧機而為、恣意而樂;其實,此樂是「假樂」,此因是「苦因」;既種「苦因」,將來必得「苦果」,待受苦果時,才畏懼恐慌,悔之晚矣!
●設喻(火烘牡丹)
牡丹原在春夏時開花,有人為應年節,乃以火烘催之,使提早開花,然僅開此一回,精華枯竭,以後永不再開(出自《齊東野語》)。
世人只圖眼前之快活,卻遺無窮之憂戚者,恰似如此;如此世人,與其說是「注重現實」,毋寧說是「注重現假」。
◎始終真樂屬佛
佛家則正好相反,不求「假樂」,而求「真樂」。
不但求現前之樂,亦求未來永遠之樂,必也始終皆樂,方為「真樂」;是故佛家並不單注重未來,而忽略現在。
試思︰若無現在之好因,豈有將來之好果?故於現前當來每一剎那皆注重而不忽略,是為道地的「注重現實」者。
●四正勤法
佛家修「四正勤法」,謂「未生善令速生,已生善令增長;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速斷」,亦即把握當下,念念覺察,精勤種善因、去惡緣,絲毫不令煩惱習氣得逞。
是故不為煩惱所縛、習氣所燒,現前即得清涼自在,將來更是受樂無窮,所謂「隨時皆得大自在,不能言其所以然」!現在實,未來亦實,此非「注重現實」而何?
●知果畏因
佛典云:「菩薩畏因,眾生畏果」,世人「昧機畏果」,佛家則「知果畏因」。
昧機而畏果,則悔之何及?畏又何用?知果而畏因,則不敢造次,碩果可期。
●六根清淨
既然不敢造次,念念覺察,用心如鏡,所謂「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故使三業無染,六根清淨,身心境界向上提升,乃至斷煩惱障,出生死苦,究竟解脫,永遠安樂,是為「始終真樂」,是名「真現實」。
(庚)不科學與合科學
今之時代,為科學時代,世人往往自命為「科學者」,而認為佛學「不合科學」。
其實如此認為者,其人既不懂佛學,且未真懂科學。
下分別言之。
◎不合科學屬他
所謂「科學」者,有組織、有系統之學問也。
故不論物質與心靈之學,凡方法精密、理論嚴謹者皆是科學;而「科學精神」即在實事求是、追根究柢。
據此定義往判,則佛學最為「科學」,而世人則多有「不合科學」者,下舉三問勘驗之。
●人生何為(迷惑)
若問︰「人生從何而來?來此何為?死又歸往何處?」世人往往目瞪口呆,不知所答!其實,此為吾人生命最切要的問題,然世人於此,卻充滿了迷惑、無知,大都只是盲從附和、人云亦云,迷糊過一生而已!
●宇宙何關(顛倒)
若再問︰「宇宙環境,廣大時空,其範圍如何?其詳情如何?其依緣關係如何?其與吾人乃至眾生關係又如何?」世人更是如墜五里霧中,茫無所知!其實,宇宙環境與吾人生命息息相關,然世人於此卻充滿了顛倒錯誤的見解,縱有所知,亦只一鱗半爪,猶如瞎子摸象,難窺全貌。
●佛學維何(不見)
若又問︰「汝認為佛學『不合科學』,到底佛學維何?」則實際並無深入研究,只是「我假理想」、「聽信妄談」而已。
是乃「未見而言」,妄下定論,可謂道地的「不合科學」者。
◎統系屬佛
佛學乃宇宙人生徹底覺悟之學,其闡述宇宙人生條理分明、脈絡統貫,為最合「科學」者。
●人生酬業
佛學講人生,則統論惑、業、苦循環不斷。
謂佛性隨迷緣而為「識」,「識」則起惑,起惑則造業,造業則受苦;故今生果報正是酬昔業因而來。
●真妄覺迷
佛學講宇宙,則分析何為「真相」?何為「妄相」?何為「覺悟」?何為「迷惑」?謂實相本體為「真相」,緣起相用為「妄相」,體證真相為「覺悟」,執著妄相為「迷惑」,其間千差萬別,十界森羅,無不條陳縷析,詳明透徹。
●萬法歸一
佛典闡述宇宙人生、十界諸法,雖然深廣複雜,但並非支離破碎,而是「一以貫之」;其「一」者何?所謂「萬法唯識,識原於性」,萬法無不從此「心性」流出,無不還歸此「心性」,徹上徹下,一貫穿卻!「科學」哉!
事實上,佛學所講宇宙人生事理,有甚多為今科學尚未能知、未能證者。
然科學所未知、未證者多矣!且科學日新月異,不斷翻新,若以今日之科學成果為究竟、為滿足,而將其所不知者,一概斥為「不合科學」,則其人本身即是最「不合科學」者。
其實,甚多科學家認為科學愈發達,愈能佐證佛學內容之正確,如愛因斯坦云:「在宗教中可以和現代科學共依共存者,其為佛教」;又云:「未來的宗教將是宇宙的宗教……
涵蓋自然和精神兩方面;這種宗教意識的來源,是在把所有自然和精神的事物,作為一個有意義的整體來經歷時得到的經驗,佛教正是這種宗教。
」此言良值世人深思!
以上「消除幾種誤會」說竟,經此澄清、駁正,世人之誤會當可渙然冰釋矣!
》回首頁
延伸文章資訊
- 1佛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有人認為密教是大乘佛教吸收印度原始婆羅門教和性力派的一些思想理論和修行方法後產生的。其教義與大小乘佛教同樣是建立在三法印之上,為了希望迅速成佛,所以在修習大小 ...
- 2佛教哲學的基本型態與論述方法
與歐陽竟無持完全相反的主張則如方東美所主張的「佛學亦宗教亦哲學」之說,方東美 ... 「基本論述」即對佛學理論內容的進行解析,「後設論述」則要對所解析出來的理論 ...
- 3佛學理論
- 4佛學的理論與實踐 - 每日頭條
首先,我們從佛學的理論談起。凡是對佛學稍有研究的人都會承認:佛學有嚴謹的思想體系,有周密的推理方法。孫中山先生說過:「佛學是哲學之母,研究佛學可 ...
- 5瑜伽修行與實踐理論視角的佛教與佛學
篇名: 瑜伽修行與實踐理論視角的佛教與佛學; 作者姓名: 佐久間秀範 ... 思潮,揭示了佛學思想的流變,從而可能正確的研讀佛典,不致於受到個人信仰與先入之見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