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中华民国是亚洲首个共和制國家。
中華民國政府依《中華民國憲法》和三民主義成立,前者定位國家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 ...
中華民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可能過於冗長。
請將不重要細節移除;若仍太長,可將重要細節分割為新頁面。
(2021年6月3日)頁面內容應保持摘要格式,不重要的細節應移除;若有重要細節需要撰寫,應考慮分割出新頁面。
可在討論頁中討論哪些屬於重要細節可拆分,哪些屬於不重要細節該移除。
此條目需要編修,以確保文法、用詞、語氣、格式、標點等使用恰當。
(2021年11月6日)請按照校對指引,幫助編輯這個條目。
(幫助、討論)
此條目可能過份仰賴和條目主題內容有過密涉入關係的參考來源,使條目有違可供查證及中立觀點的方針要求。
(2020年12月21日)請替換為可靠的、獨立的第三方來源去改善。
此條目介紹的是建立於1912年的東亞國家。
關於該國在1949年中央政府遷臺後的主要實際領土,請見「臺灣」。
關於該國1912年建立至1949年中央政府遷臺前的情況,請見「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關於「中華民國」一詞的其他用法,請見「中華民國(消歧義)」。
「ROC」重新導向至此。
關於其他用法,請見「ROC(消歧義)」。
提示:此條目的主題不是中華民國(臺灣)或中華民國台灣。
座標:23°30′N121°00′E/23.500°N121.000°E/23.500;121.000[1]
中華民國
國旗
國徽
國歌:《中華民國國歌》國旗歌:《中華民國國旗歌》[註1]國璽「中華民國之璽」國花:梅花中華民國目前統治區域(紅色)包含臺灣本島及附屬島嶼、澎湖群島、部份福建島嶼與部分南海諸島 深綠:中華民國政府實際統治區域 淺綠:1953年控蘇案後曾聲稱的法理領土[註2][6][7][8],但現今未實際管轄區域首都臺北市(中央政府所在地)[9][10]25°02′N121°38′E/25.033°N121.633°E/25.033;121.633最大城市新北市[11]25°01′N121°28′E/25.017°N121.467°E/25.017;121.467官方文字正體中文[12]官方語言無法律明定,現代標準漢語(國語)扮演著實際官方語言角色[13]國家語言國語(現代標準漢語)臺灣原住民語閩南語(臺語、金門話)客家語閩東語(馬祖話)莆仙語(烏坵話)台灣手語[14]族群漢族(97%)[註3][15][16][17] ∟臺籍閩南(70-72%) ∟臺籍客家(12-14%) ∟戰後移民、閩籍(13.5%) ∟1991年後遷入(2.2%)臺灣原住民族(2.4%)[註4]其他民族(<1%)[註5]外國籍遷入(>0.4%)[註6]宗教台灣民間信仰、佛教、道教及基督宗教、伊斯蘭教[註7]政府單一制、共和立憲制、半總統制、五權分立• 總統蔡英文• 副總統賴清德• 行政院院長蘇貞昌• 立法院院長游錫堃• 司法院院長許宗力• 考試院院長黃榮村• 監察院院長陳菊
立法機構立法院現役軍人188,000人2,380,000人(後備役)(第25名)重大事件• 武昌起義1911年10月10日• 正式成立1912年1月1日• 國軍北伐1926年7月9日• 訓政時期1929年1月1日• 抗日戰爭爆發1937年7月7日• 接管台澎1945年10月25日• 動員戡亂1947年7月4日• 行憲1947年12月25日• 政府遷臺1949年12月7日• 退出聯合國1971年10月25日• 與美國斷交1979年1月1日• 美麗島事件1979年12月10日• 首次憲法增修1991年5月1日• 首次總統直選1996年3月23日• 首次政黨輪替2000年5月20日
面積• 有效管轄土地[註2]36,197平方公里[18][11](第137名)• 水域率10.34%人口• 2021年8月估計23,451,837人[19](第56名)• 男性人口11,616,647• 女性人口11,835,190• 密度651.1/平方公里[11](第10名)GDP(PPP)2021年估計• 總計14,036.63億美元[20](第19名)• 人均59,397美元[20](第13名)GDP(國際匯率)2021年估計• 總計7,591.04億美元[20](第21名)• 人均32,747美元[20](第28名)吉尼係數▲ 0.338[21](2018年)中人類發展指數▲ 0.915[註8][22](2020年)極高 · 第21名
貨幣新臺幣(TWD)時區UTC+8(國家標準時間(中原標準時間))日期格式yyyy-mm-ddyyyy年m月d日(中華)民國yyy年m月d日(公元-1911)[註9]• 曆法公曆(民國紀年、公元紀年)、農曆[註10]行駛方位靠右行駛[註11]電話區號+886 ISO3166碼TW網際網路頂級域.tw[23][24]、.台灣、.台湾[25]網站www.gov.tw
中華民國正體字中華民國簡化字中华民国郵政式拼音ChunghwaMinkwo標音官話- 漢語拼音ZhōnghuáMínguó- 威妥瑪拼音Chung1Hua2Min2Kuo2- 耶魯拼音Jung1Hwa2Min2Gwo2- 國語羅馬字JonghwaMingwo- 注音第二式JūnghuáMínguó- 注音符號ㄓㄨㄥㄏㄨㄚˊㄇㄧㄣˊㄍㄨㄛˊ閩語- 閩南語白話字Tiong-hoâBîn-kok- 台羅拼音Tiong-huâBîn-kok- 閩東語平話字Dṳ̆ng-huàMìng-guók- 潮州話拼音 Dong1hua5Ming5gog4說明·資訊吳語- 拉丁化Song-waMin-guk粵語- 粵拼Zung1waa4man4gwok3客家話- 臺灣客語拼音ZungˊFaˇMinˇGuedˋ- 客語白話字Chûng-fàMìn-koet
中華民國,是一個位於東亞的民主共和制國家,曾在國際上廣泛代表「中國」[註12],現因實際控制區領土範圍和相關政治狀況而被國際社會通稱為「臺灣」[26][27][28][29][30],目前中華民國政府實際統治範圍為臺灣島、澎湖群島、福建沿海的金門列島、烏坵列嶼及馬祖列島(合稱金馬地區)與南海諸島的東沙群島、太平島和中洲礁,總計36,197平方公里[31],首都為臺北市[32],以人口和經濟總量計的最大城市為新北市[33][34],以轄區面積計的最大城市為高雄市。
中華民國政府實轄區總人口約2,345萬,其中以漢族為最大族群,佔比達96.45%,而台灣原住民族佔比則為2.45%[35]。
國家語言為各固有族群使用之自然語言及臺灣手語[註13],通用中華民國國語[註14]、臺灣原住民語、臺語、臺灣客家語、閩東語、金門話與莆仙語等,書寫使用漢字[註15];而據中華民國行政院公布的2020年人口及住宅普查結果,現時臺澎金馬66.3%的民眾在跟他人溝通時,主要使用語言是國語;而台語佔31.7%,客語佔1.5%,其他語言則都低於1%[42]。
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由孫中山於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告成立[註16],成為亞洲第一個得到國際廣泛承認的民主共和國,從清朝接收中國疆域之統治,中央政權歷經北洋政府、國民政府等時期變遷。
二戰結束後成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及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並接收臺灣澎湖及南海諸島,站上世界大國之林。
1947年在制度上進入憲政時期;後因第二次國共內戰中對中國共產黨的戰事接連失利,中央政府於1949年底遷往臺灣,主要國土亦從中國大陸限縮至臺灣。
韓戰爆發後美軍協防台灣,1954年與美國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1971年失去對中業島的控制後,有效統治領土臺澎金馬維持至今。
1971年,中華民國原持有的聯合國中國代表席次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此後受限於一個中國政策,被迫與世界大多數主權國家斷交,成為有限承認國家[原創研究?][註17]。
1991年5月1日,總統令公布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在法理上終止國共內戰[44][45]。
由於多次縣市改制及東、南沙群島轉交高雄市管理[46],現行行政區劃設有2省、6直轄市等22個縣市[47],其中省經過兩次組織調整,原省轄之政務已完全移交予中央政府[48]。
中華民國在政府遷臺後,於韓戰爆發後因戰略位置重要,在美援幫助下經濟快速成長,躍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現今已被視為已開發國家[49][50]。
1980年代末起的一系列政治改革,使中華民國從黨國體制演變為兩黨制,形成多黨的政治生態[51][52][53],當前自由指數、民主指數以及女性參政率在世界各國名列前茅,且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法制化的國家[54][55][56][57][58]。
目次
1國名
2歷史
2.1大陸時期
2.2臺灣時期
3地理
3.1地質結構
3.2地形水文
3.3氣候生態
4行政區劃
4.1實際統治區域
4.2法理疆域
4.3首都定位
5政治
5.1政府結構
5.2法律制度
5.3政治立場
5.4地位爭議
6外交
6.1國際關係
6.2兩岸關係
7軍事
8經濟
8.1發展情況
8.2交通運輸
8.3公用事業
8.4科學技術
9人口
9.1族群分布
9.2語言文字
9.3宗教信仰
10社會
10.1福利救助
10.2醫療衛生
10.3教育體系
10.4傳播媒體
11文化
11.1飲食文化
11.2藝文活動
11.3影視娛樂
11.4旅遊觀光
11.5體育競賽
12參見
13註釋
14參考文獻
14.1引用
14.2來源
15外部連結
國名
主條目:中華民國的稱號
《孫中山像》李鐵夫畫
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口號[59]。
次年,孫中山在該會的幹部會議上明定中華民國國號。
其中「民」的意義是仿效瑞士和美國,建立直接民權制度[60]。
他還曾比諸中華帝國,強調民國建立在人民基礎上[61]。
中華民國自成立後,簡稱「中國」、「華」[62]。
即使1949年中華民國中央政府所在地遷到臺灣省臺北市後,中華民國政府依然認為自己代表「中國」,自稱「自由中國」,稱自己實際管轄的領土為臺閩地區、臺灣地區、自由地區[63],且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性,稱其治下領土為大陸地區、大陸淪陷區,直到前總統蔣經國逝世。
自從中華民國總統開放給自由地區的公民能直接選舉後,因國內政治理念有分歧,中國國民黨籍的總統候選人常稱對岸政權為「中國大陸」、「北京當局」、「大陸」,稱己方為「中華民國」[64][65][66];而民進黨總統候選人則稱中華人民共和國為「北京當局」、「中國大陸」、「中國」,稱己方為「中華民國」、「中華民國(臺灣)」、「中華民國臺灣」、「台灣」[67][68][69]。
臺灣民間在1990年代前多以「中國」代指中華民國,後通用「臺灣」[70][71]而官方與民間通常用「台灣」二字代稱中華民國,簡稱則用「台」而不用「中」,例如:台美交流、台日關係。
[72]
國際上,1949年後稱中華民國為「國府中國」、「自由中國」或「民主中國」[73][74],但1971年後僅少數與中華民國存在邦交的國家仍以中華民國政府為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75]。
目前中華民國在國際上常用其他名稱[76],如「中華臺北」用於1984年後奧運會和世衛組織[77][78],世界貿易組織則使用「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79],中華民國行政院認為,這是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及相關國際法的影響[80]。
歷史
飄揚中的中華民國國旗,又稱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代表自由、平等、博愛[81]
第二次國共內戰,民國政府遷往台灣路線
中國歷史系列條目
史前時代註
史前時代
舊石器時代
中石器時代
傳說時代(三皇五帝)
新石器時代(黃河文明、長江文明)
夏前21世紀–前17世紀
商前17世紀–前11世紀
周前11世紀︱前256
西周前11世紀–前771
東周前770–前256
春秋前770–前476
戰國前475–前221
秦前221–前207西楚前206–前202
漢前202︱220
西漢前202–8
新9–23
更始政權23–25東漢25–220
三國220–280
吳229–280
蜀漢221–263
魏220–265
晉265–420
西晉265–316
東晉317–420
五胡十六國304–439
南北朝420︱589
宋420–479
北魏386–534
齊479–502
梁502–557後梁555–587
西魏535–557
東魏534–550
陳557–589
北周557–581
北齊550–577
隋581–619
唐618–907武周690–705
五代十國907–979
遼(契丹)916–1125西遼1124–1218
定難軍881–982西夏1038–1227
宋960︱1279
北宋960–1127
南宋1127–1279
金1115–1234
大蒙古國1206–1271元1271–1368北元1368–1388
明1368–1644南明1644–1662
後金1616–1636清1636–1911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1912–1949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至今
中華民國臺灣時期1949至今
相關條目
中國史學史
中國歷史年表
中國朝代
中國首都
中國語言
藝術史
經濟史
教育史
科技史
法制史
新聞史
軍事史
水軍史
中國歷史年表閱論編
臺灣歷史、臺灣歷史年表
史前時期
荷治1624-1662
西治1626-1642
原住民政權及部落~1933
明鄭時期1662-1683
清治時期1683-1895
日治時期1895-1945
戰後時期1945迄今
其他政權
宋治澎湖 ·元治澎湖 ·明治澎湖 ·淡水國 ·雞籠國 ·蛤仔蘭 ·大肚王國 ·卑馬巴 ·大龜文 ·加祿堂 ·崩山八社 ·普卡爾 ·斯卡羅酋邦 ·荷治雞籠 ·魍港十寨(諸羅外九莊) ·大明永和 ·林氏天運順天 ·陳氏天運 ·鎮海光明 ·張氏天運 ·戴潮春政權 ·大南澳政權 ·法佔澎湖 ·臺灣民主國 ·鐵國山 ·大靖政權 ·大明慈悲國 ·臺中地區治安委員會
臺灣專題史
政治史(憲法史-外交史-軍事史-戰爭史)
經濟史(貨幣史-鹽業史-糖業史-農業史-漁業史-林業史-建築史(百大建設-十大土木史蹟)-工業史-礦業史-煤礦史-茶業史-彩券史)
文化史(文學史-藝術史-
電影史-攝影史-漫畫史-
動畫史-臺語文史)
媒體史(報業史-電視史)
交通史(鐵路史-航空史-公路史-古道史-郵政史-通訊史)
體育史(棒球史-賽馬史)
教育史
社會史(人口史-猶太人史)
科學史(地質史-地圖史-氣象史-天文史-
鳥類學史-昆蟲學史)
臺灣地方史
臺北史(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
宜蘭史-桃園史
新竹史-苗栗史-臺中史
彰化史-南投史-雲林史
嘉義史-臺南史
澎湖史-高雄史-屏東史
花蓮史-臺東史-小琉球史
綠島史-蘭嶼史-龜山島史
歷史列表
臺灣歷史年表
臺灣古蹟列表-臺灣遺址列表
臺灣第一列表
臺灣舊地名列表
臺灣城市歷史人口列表
臺灣行政中心列表
臺灣歷代行政機關職稱列表
臺灣社會運動(黨外-臺獨-學運-環保-勞工運動)
臺灣統治者(總統)
史前臺灣歷史年表
荷治臺灣歷史年表
西治臺灣歷史年表
明鄭臺灣歷史年表
清治臺灣歷史年表
日治臺灣歷史年表
戰後臺灣歷史年表
中華民國總統直選列表
其他史料
臺灣史-東亞史-世界史
新帝國主義-臺灣抗日運動
太平洋戰爭-國共內戰
二二八事件-臺灣白色恐怖
美麗島事件-本土化運動
臺灣問題-臺海現狀
其他臺灣系列
人口-族群-經濟-交通
地理-文化-教育-法律
政治-政府-軍事-外交
臺灣主題首頁
閱論編
海南歷史
史前
秦·南海郡(象郡)
漢·珠崖郡、儋耳郡
孫吳·交州府
晉·廣州刺史部
劉宋·珠崖郡
梁·崖州
隋·南海郡
唐·嶺南道
南漢國
宋·廣南西路
元·湖廣等處行中書省
明·廣東承宣布政使司
清·廣東省瓊崖道
中華民國廣東省(1911-1949)瓊崖蘇維埃政府(1928-1941)
海南日據時期(1939-1945)
中華民國廣東省
中華民國海南特別行政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瓊崖專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海南行政區
中華民國高雄市代管(1990-今)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南省(1988-今)
福建歷史系列條目
史前福建 曇石山文化 七閩·古閩人·閩越人
閩越334BC–111BC秦 閩中郡222BC–209BC
兩漢 揚州刺史部 會稽郡
孫吳 揚州 會稽郡 會稽南部都尉 建安郡
兩晉、南朝 揚州 江州 陳氏政權550–564 閩州557–564 豐州 建安郡 晉安郡 南安郡
隋唐 江南道 嶺南道 江南東道 福建道 建州 泉州(711年前) 閩州 福州 武榮州 泉州(711年後) 漳州 汀州 長樂郡 建安郡 清源郡 漳浦郡 臨汀郡 福建觀察使 威武軍(王氏政權)893–909
閩909–945 福州 長樂府932–945 泉州 漳州 汀州 建州 鎮安軍941 鎮武軍941–943 鏞州 鐔州殷943–945 建州 鏞州 鐔州威武軍(李仁達政權)945–947清源軍949–978 泉州 南州 漳州南唐 永安軍945–956 忠義軍956–976吳越 威武軍947–951,977–978 彰武軍951–977
兩宋 福建路985–1278 福州 建州 泉州 漳州 汀州 南劍州 邵武軍 興化軍 建寧軍 建寧府 福安府 興安州
元 泉州行宣慰司 福建等處行中書省 泉州分省 建寧分省 興化分省 泉州行中書省 江西等處行中書省 福建道宣慰司 江浙等處行中書省 福建平海等處行中書省 福建江西等處行中書省亦思巴奚政權1357–1366
明 福建等處承宣布政使司1376–1646南明 隆武政權1645–1646 明鄭政權1646–1680
清 福建省1647–1911耿精忠政權1674–1676廈門英租界1852–1930鼓浪嶼公共租界1902–1943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福建省1912–1949 閩南護法區1918–1920中華蘇維埃共和國 閩西特區1930–1932 福建省1932–1935 閩浙贛省1932–1935中華共和國1933–1934 福州特別市 廈門特別市 閩海省 興泉省 龍汀省 延建省現狀1949至今 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 中華民國福建省(金馬地區)
本模板:檢視討論編輯
主條目:中華民國歷史
參見:中國歷史和臺灣歷史
大陸時期
主條目: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北洋政府和國民政府
自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戰敗後,清朝被迫開放海禁與外部世界接軌。
面對與西方工業化國家的巨大發展差距和接連戰敗喪權辱國的情況,社會上的求新求變思想與漢族的獨立意識逐漸萌生並增強。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期,南方江浙湖廣一帶和海外一些國家開始出現由海外華僑、會黨、新軍、學生等組成的、主張推翻清朝統治建立新國的革命團體。
自1895年廣州起義始,以孫中山為主要勢力的各地革命黨人先後發動多次武裝起義,但多因遭到清廷鎮壓而失敗。
1908年11月,清廷領導者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相繼逝世,繼任的掌權群體實力與威信大不如前。
1911年9月,因四川保路運動,清政府遣湖北軍隊鎮壓。
10月10日,共進會和文學社發動武昌起義,11日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數月內獲得各省陸續響應,是為辛亥革命,外蒙也自行宣布獨立。
其後各省代表聚於南京,推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孫提出五族共和。
次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82]。
在清朝總理袁世凱逼迫下,2月,原清廷攝政的隆裕太后代年幼的宣統皇帝溥儀發表退位詔書,自此在中國存在兩千餘年的帝制宣告覆滅[83],袁隨後當選臨時大總統[82]。
3月臨時參議院又通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西藏自行宣布獨立。
1913年,國民黨在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議員選舉中勝選,但因候任總理宋教仁遭暗殺而引起二次革命。
不久袁取締國民黨、另立約法取代臨時約法,並採取措施加強自身權力[84][85]。
沙俄迫中華民國承認外蒙古自治。
1914年,一戰爆發,日軍奪青島。
1915年,日本迫袁簽訂民四條約。
袁稱帝,改國號中華帝國,引發護國戰爭[86]。
外蒙古撤銷獨立。
次年,袁撤銷帝制。
思想界發起新文化運動,批評孔子,倡用白話文,宣揚民主與科學。
袁世凱病亡後[87],中央政府由國務總理段祺瑞執政,臨時約法恢復。
此時全國已陷入割據,四川持續內戰。
段欲推動武力統一及對德宣戰,引發與大總統黎元洪、國會的爭執及張勛復辟[88]。
因段拒恢復臨時約法並擬重選國會,孫中山南下與陳炯明共組護法軍政府[89]。
1919年,學生不滿段欲接受《凡爾賽條約》,發起五四運動[90]。
日本於旅順設立關東軍。
徐樹錚迫外蒙古撤治。
1920年,直系曹錕獲執政權,局面愈發分裂。
教育界產生京國之爭,京音成為標準音。
1921年,中國共產黨在蘇聯幫助下成立[91],於次年加入共產國際。
蘇聯與白軍為爭奪外蒙爆發戰役,蘇聯勝。
1923年,孫中山制定聯俄容共方針,中共藉此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
1924年,張作霖取代直系執政,張、段邀孫中山和談,但孫不久病逝。
1926年,蔣中正、汪兆銘發起國民革命軍北伐[註18]。
北伐期間中共發動轟烈工農運動,沒收其富農地主家產,並在南京事件與外國發生衝突[93][94][95]。
1927年3月,蔡元培等人號召「護黨救國」。
4月,張作霖搜查蘇聯使館,稱獲中共通蘇叛國證據[96][97],蔣介石清共並於南京另立政府[98][99],汪斥蔣分裂。
隨著武漢內部的反共,7月,共產國際的《五月指示》使汪遂於武漢分共[100],9月寧漢復合。
在十年建設(1927-1937)期間,政府陸續成立中央研究院與中央銀行等機構,經濟、交通及教育、文化等公共事業獲得不少發展[101]。
1928年,為阻蔣統一,日軍侵山東製造濟南慘案,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國民政府名義統一中國。
1929年,張學良因試圖收回東北鐵路主權與蘇聯爆發衝突,國民政府發表對蘇交戰宣言,中共劉伯承、葉劍英協助蘇聯進攻海拉爾,11月,海拉爾被攻佔,12月,張與蘇媾和並簽署《伯力協定》,但蘇軍持續佔領部分領土。
次年,因地方不滿裁軍爆發中原大戰,蔣勝[102]。
1931年,國民政府依《建國大綱》實施以中國國民黨為中心的一黨制架構,並制定《訓政時期約法》[103][104][105],採取安內攘外的方針,拖延與日本全面開戰的時間[106]。
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張學良令軍隊不抵抗並撤至錦州[107]。
中共於蘇聯國慶日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
次年初,日軍攻上海,十九路軍抵抗,中共號召奪權,各國調停乃止。
日本建立滿洲國。
1933年,日軍攻山海關並陷熱河。
新疆、福建分別成立東突厥斯坦及中華共和國,旋滅。
國民政府發起新生活運動。
1935年,日本策劃華北五省自治,殷汝耕割據冀東。
次年,德王割據內蒙。
國民政府迫中共撤往西北並藉以實控西部省份,張學良急欲抗日而發動西安事變。
1937年七七事變導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7月平、津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號召抵抗到底,中共參戰並撤蘇維埃共和國[108]。
中日激戰於華北、華東,11月太原、上海陷,政府遷重慶,12月南京陷,日軍大肆屠殺,韓復榘棄守濟南。
次年,中華民國於台兒莊勝,並決黃河堤禦鄭州,致水災,日軍連陷徐州、武漢、廣州,至年底,戰線已達河南、湖北中部。
日本於南京、張家口建立政權,汪兆銘附之。
此後五年,戰勢稍緩,日軍陷南昌、南寧、宜昌,政府成功防守長沙。
1940年,國民政府第89軍發動黃橋戰役,為中共新四軍殲滅,1941年,顧祝同擊敗新四軍,扣押葉挺,是為皖南事變。
日軍轟炸重慶造成慘案。
蘇聯簽訂日蘇中立條約,承認滿洲國換取日本承認外蒙獨立,中共認可,國民政府激烈反對。
1942年,日侵緬甸意圖切斷英援補給,中國遠征軍赴緬。
1943年,政府與英美廢除不平等條約,歐洲各國和加拿大陸續取消在華特權。
1944年,日軍發動豫湘桂戰役,一度佔領三省大部。
蘇聯策劃伊寧事變,最高蘇維埃決定納入唐努烏梁海。
1945年1月,蘇聯支持的東突厥斯坦宣佈獨立,中蘇就蒙疆及東北問題談判,史達林威脅以外蒙獨立換取餘下主權,8月15日,日本因美、蘇進攻投降。
1945年9月始,政府即與中共爆發衝突,10月,外蒙在蘇聯操縱下通過獨立公投並於次年1月獲政府承認[註19]。
政府並接管東北地區、臺灣、香港[註20]、澎湖群島、南海諸島[111][112],但1946年初,蘇軍違約將東北移交中共,激化國共軍事衝突,並侵佔大連[註21]。
在美國斡旋下國共展開談判,但未有實質協議[113]。
7月,美國總統杜魯門決定對國民政府實施武器禁運,12月,制憲國民大會公布《中華民國憲法》,但遭中共抵制[114][115]。
1947年,國共內戰全面爆發,政府發佈動員戡亂令[116]。
蘇聯支持下,外蒙軍隊入侵新疆。
因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施政錯誤等因素,臺灣爆發二二八事件[117][118]。
1948年9月,與外蒙戰爭結束。
臺灣時期
主條目: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和臺灣戰後時期
1948年8月起,政府陸續組織軍隊、文物、黃金、外匯及民眾遷往臺灣[119][120]。
1949年1月,發生太平輪沉沒事件,5月,陳誠宣佈臺灣戒嚴,10月1日,中國共產黨在北平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並將北平改名為北京。
國軍在金門的古寧頭戰役中獲勝[121]。
12月7日,中央政府遷至臺北,是月,失去廣西、四川。
1950年韓戰爆發後,杜魯門派第七艦隊巡弋台灣海峽,防止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入台灣[122][120]。
聯合國和多數西方國家因冷戰局勢影響而將中華民國政府視為「中國」合法政府[123][124]。
政府在臺灣實施地方自治、合作社、基礎教育政策,推動耕地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等土地改革,穩定農業發展[125],並因受美國援助,經濟逐漸恢復。
1950年代,國軍在大陸的剩餘和游擊力量逐漸被瓦解[126]。
1953年,立法院及蔣中正總統宣佈廢除《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且不再承認外蒙獨立。
1954年,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及其軍事力量威脅及臺灣獨立挑戰[127],國民大會修改《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形成一黨獨大制的威權制度[128],並通過涉蒙決議。
因《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與《1955年福爾摩沙決議》,中華民國進一步獲美國保護。
1955年組織民眾撤離浙江大陳島。
1956年開始籌劃反攻大陸[120],但1958年金門八二三砲戰後,臺海再未發生大型軍事衝突。
1960年,美總統艾森豪訪問中華民國。
1961年雲南人民反共志願軍撤退。
國民黨雖推行地方選舉,但長期打壓異見者[129],白色恐怖時期有14萬人因被視為反對國民黨、親近中國共產黨,遭監禁或處決[130]。
1960年代,政府開始強力促進民營企業與工商業發展,實現經濟工業化和技術導向[131]。
來自美國的資金援助和產品需求[132],使得國家經濟快速增長,甚至被稱作「台灣奇蹟」[131]。
1966年,政府開始推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促進了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中華文化的流傳。
1971年,聯合國大會通過《2758號決議》,將中華人民共和國視為「中國」合法代表[132]。
之後多數國家斷交,中華民國僅與少數國家維持正式外交,國際間也常以「臺灣」稱呼[73][133][134]。
1973年開始整理國字,確立標準字體,因受中東石油危機的影響,臺灣經濟增長陷入停滯,時任行政院長蔣經國提出十大建設。
1975年蔣中正病逝,副總統嚴家淦繼任,繼續推動十大建設。
蔣經國完全裁撤在雲南邊境的游擊部隊[135]。
1978年起,蔣經國接連當選第六、七任總統。
1979年,與美國斷交,蔣沉著應對危機。
高雄市發生激進抗議活動,毆傷警察182人,警依法偵辦[136],促使島內反對勢力團結[137]。
因應葉劍英的對台政策,蔣提出三不政策及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力發展台灣經濟,並支援大陸民主運動[138]。
1980年代,台灣因經濟發展迅速,與香港、韓國、新加坡並稱亞洲四小龍[139]。
面對國際壓力和黨外運動,政府推進民主化,首個反對黨民主進步黨於1986年成立[127][137]。
次年,政府取消田賦,允許赴大陸探親,解除戒嚴,開放組黨、辦報[140],推動中央民意代表改選且不設大陸代表制[141]。
1987年3月7日,中華民國福建省金門縣發生三七事件,至少19名無武裝的越南難民在登島時遭中華民國國軍射擊並屠殺[142]。
1988年蔣經國逝世,副總統李登輝繼任。
1989年,鄭南榕自焚籲民主改革,同年中國大陸發生六四事件,在台灣影響強烈。
1990年,發生二月政爭,李登輝獲得國民黨主導權,3月,學生集會於自由廣場,要求進一步民主化,李同意要求,召開國是會議,終止動員戡亂,全面改選國會,推動修訂憲法,制定國家統一綱領,採取務實外交政策,停止義務支援大陸民運[143][144][145][138]。
1992年,臺灣人均生產總值突破1萬美元,成為發達經濟體。
因907事件與千島湖事件,臺灣社會統獨立場劇烈變化。
1995年,李登輝訪問美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舉行軍事演習,恫嚇首次總統直選[146],李反獲連任[137][147]。
李脫離蔣經國理念,向台獨方向傾斜,大量採行民進黨政策[136]。
次年,李大規模裁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接收香港並打壓中華民國外交。
1999年,李登輝先後提出中國七塊論和兩國論,9月,發生921大地震,中華民國第一次發佈總統緊急命令。
這時期臺灣原住民族團體開始推動文化保存[148],並要求更高程度的政治自決與經濟發展政策[149]。
2000年,國民黨選前分裂,民進黨候選人陳水扁當選總統,實現全國首次政黨輪替[150],執政期間推行台灣本土化和去中國化政策[151],促進人權保障。
2001年,陳水扁欲停建核四,遭司法院反對未果。
2002年,陳政府積極推動高鐵、雪山隧道的建設,提出一邊一國論。
2003年,兩岸實現包機直航,宋美齡逝世。
2004年,陳在選舉前受槍擊,以微弱優勢獲得連任[152]。
2005年,國民大會凍結,立法院成為事實上的唯一國會。
同年,高雄捷運弊案發生,致民進黨地方選舉失敗[153]。
2006年,終止國家統一綱領,將中正機場更名桃園機場。
同年,陳政府傳出多起貪污弊案,引發倒扁運動。
陳積極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爭奪邦交國,執政末期不惜採取金援外交政策。
2008年入聯公投案失敗。
2008年和2012年由國民黨候選人馬英九當選總統,並都在立法院獲多數席次[154][155]。
上台伊始,發生聯合號海釣船事件,與日本產生外交衝突。
次年,颱風莫拉克造成水災。
在任期間推動經濟成長,增進與各國的經濟合作,改善兩岸關係,並簽訂經濟合作協議[156][157][158]。
2014年,預備與對岸簽署服務貿易協議引發部分民眾疑慮與抗議[159][160]。
2015年兩岸實現首次兩岸領導人會面,是自1949年政治分立以來(66年),雙方最高領導人的首次會晤,象徵兩岸史上最大突破。
會中主要就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交換意見,不過雙方沒有簽署協議或發布共同聲明[161]。
2016年,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當選成為首位女性總統,並在立法院首度取得過半數席次,帶領民進黨首次完全執政,並在2020年總統選舉中以817萬231張選票(57.13%得票率)成功連任,成為中華民國於1996年首次民選總統以來,得票率最高的總統候選人[162]。
2019年5月,配合2017年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與2018年中華民國全國性公民投票第10、12案結果而立法的《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法制化臺灣同性婚姻,使中華民國成為亞洲第一個將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
地理
主條目:臺灣和台灣地理
地質結構
主條目:中華民國地理極點和台灣地質
臺灣島嶼衛星圖,大致可分成東部山區和西部平原
今日中華民國99%的實際控制地區是與中國大陸相距180公里的臺灣島[163],1%則是其他小型島嶼,總面積36,197平方公里[11][164]。
臺灣島西部為台灣海峽、北部為東海、東部緊鄰菲律賓海至太平洋、南部為呂宋海峽、西南方為南海[165]。
島嶼南北長約400公里,東西最寬處達145公里[166]。
除了臺灣和附屬島嶼外,另有臺灣西北方的澎湖群島,及靠近中國大陸沿岸的金門群島、烏坵列嶼和馬祖列島[167]。
南海上還有東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但並無永久居民居住[168]。
臺灣周圍還有蘭嶼、綠島、龜山島、基隆嶼、棉花嶼、彭佳嶼、花瓶嶼、釣魚臺列嶼等火山島,和位在南部的琉球嶼、七星岩等珊瑚礁島[169],以及在雲林縣外海被喻為「移動的國土」外傘頂洲。
臺灣島位處地震活躍的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170],是西部和北部的揚子克拉通、東北部的沖繩板塊、東部和南部的菲律賓移動板塊撞擊形成,為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板塊碰撞而地體隆起的島弧[171]。
因地殼變動與造山運動發達,臺灣有著複雜多樣的地形[171]。
其中大部分地質構造屬於歐亞大陸板塊,菲律賓板塊為隱沒帶[172],後者每年以平均22釐米速度朝西北方碰撞歐亞大陸板塊[173]。
受呂宋火山島弧(英語:LuzonVolcanicArc)影響,東部和南部則有複雜地質結構[174]。
臺灣地處板塊交界處而有許多易引發地震的斷層[164][175],其中島內便有42條活動斷層,但大多數地震源自於東側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板塊交接處[170][173]。
臺灣島最早的地震紀錄於1624年的荷蘭統治時期[176],而在日治時期便開始對地震進行科學研究[177]。
1991年至2000年間,臺灣共有91起災害性地震,且48起地震造成人口死亡[178],1999年發生的921大地震更導致2415人喪生[179][180]。
臺灣島內部有數座死火山、休火山和火山地形[181],但僅有大屯火山群和龜山島具明顯活動[182];大量溫泉景點也出現在斷層地帶,每年吸引許多遊客觀光[164]。
地形水文
主條目:中華民國島嶼列表
臺灣東海岸的清水斷崖和蘇花公路
臺灣本島形狀類似番薯[183],擁有山地、丘陵、盆地、平原、台地等地形[184],東部山區面積約有領土50%[164]。
山脈走向與地質構造大致一致,北部為東北至西南走向、南部為北北西至南南東走向,從東到西分別為海岸山脈、中央山脈、雪山山脈、玉山山脈、加里山山脈和阿里山山脈[171][185]。
臺灣是世界上第四高的島嶼(英語:Listofislandsbyhighestpoint)[186],最高點為海拔高度3,952公尺的玉山,也有200多座超過3,000公尺的山峰[164]。
西部衝上斷層山地以西是起伏平坦的山麓丘陵與台地[184],台地多為頭嵙山層礫石層與晚更新世紅土堆積而成,有林口台地、桃園台地、大肚台地、八卦台地等,丘陵則多為台地遭河川侵蝕而成[185]。
臺灣本島受地殼變動、河流作用、差異侵蝕影響,一些山區丘陵因構造作用形成盆地。
盆地因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而會發展成聚落,如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埔里盆地群、泰源盆地等[185]。
因為河川中下游堆積作用和地盤隆起離水作用,西部沿海地區形成平坦的沖積平原[185],絕大多數人口居住於此[187]。
平原地形以嘉南平原為主,其他還有西部的彰化平原和屏東平原,及東部的蘭陽平原和花東縱谷平原[184]。
中華民國海岸線總長1,813多公里,其中臺灣海岸地形因方位而有差異,分成北部的岩岸、西部的沙岸、南部的珊瑚礁海岸和東部的斷層海岸[188]。
臺灣本島有151條河流和溪谷,超過100公里者有濁水溪、高屏溪、淡水河、曾文溪、大甲溪、烏溪和秀姑巒溪,另有大安溪、北港溪、八掌溪、蘭陽溪、花蓮溪、卑南溪等河流[164]。
長達186.6公里的濁水溪是最長的河流[189],高屏溪則是流域最廣的河流[164]。
政府設有經濟部水利署為主管機關,劃分中央管河川、跨省市河川、縣市管河川[190]。
受山脈走向影響,河流多流向西方或東方[164]。
且因中央山脈位置偏東,主要河川位在西半部。
儘管臺灣降雨豐富,河川大多因夏季雨季而保持流量,冬季便露出河床;僅有淡水河、大漢溪、基隆河全年有穩定水量[191]。
湖泊則多在西側且僅少數為天然湖泊,最大的天然湖泊為8平方公里的日月潭[192],另有曾文水庫、烏山頭水庫、石門水庫等水庫和埤塘[164]。
臺灣澎湖列島風力較大,地表崎嶇,地表徑流較少,淡水資源不足。
臺灣省北方三島(棉花嶼,花瓶嶼和彭佳嶼)多山,植被以草地為主,沒有大型樹木。
同時,也由於常年風力較大而沒有常駐居民,僅有氣象站工作人員定期輪換工作和居住。
福建金門列島中,在大金門島有若干淡水溪流,但淡水資源仍然不足,地勢以丘陵為主,平原較少。
小金門沒有常年地表徑流,淡水供應困難,該島平地較少。
福建省烏坵列島中,大坵島地勢較為平坦,而小坵島丘陵較多。
福建省馬祖列島中各島都是花崗岩的岩石島嶼,土壤較少,耕種困難,沿海越野資源豐富。
氣候生態
主條目:臺灣氣候
櫻花鉤吻鮭棲息在雪霸國家公園內的七家灣溪、雪山溪等地,屬於瀕臨絕種的臺灣特有櫻鮭亞種。
馬祖列島位於中國浙江省和福建省交界處,福州市的閩江口不遠處,是東海最重要的群島之一,與浙江省大陳島和一江山島隔海相望,具有重要的海洋和氣候生態研究價值。
該列島處於副熱帶季風氣候區,位於中華民國實際控制領土的最北端,冬季溫和濕潤,有時較為寒冷,而春秋季少雨且乾燥,夏季多雨,與中國福建省沿海氣候類似。
島上海鳥眾多,有銀鷗、信天翁、棕頭鷗等海鳥棲息和繁衍。
島上由於主要為花崗岩質地,所以植被不豐富,以草地為主。
福建省烏坵列島面積較小,但魚類和水生生物豐富,偶爾有中華白海豚出沒。
福建省金門群島位於廈門島南面,北回歸線附近,為典型的熱帶季風性氣候,目前與廈門市聯合申請珍稀動物文昌魚棲息地自然保護區計劃。
南海中的太平島和中洲島相互鄰接,其中太平島是南海中最大的島嶼,也是唯一有淡水的島嶼,島上植被較為豐富。
周邊的海南海洋資源豐富,曾經發現過鸚鵡螺的蹤跡,同時有大量珊瑚礁保育區和珍稀魚類因而也是中華民國的海洋生態保育最重要的地區之一。
臺灣本島位居北迴歸線上,介於海洋性熱帶與亞熱帶氣候間,北迴歸線以北為亞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193][194];整體氣候夏季長且潮濕,冬季較短且溫暖。
冬季平均氣溫15°C至20°C間,夏季則達28°C[164]。
北部因東北季風而在1月至3月進入雨季[195],中部和南部地區則未有影響[196]。
5月進入梅雨季[197],6月至9月天氣炎熱和潮濕,南部降雨則多於北部[198][199]。
颱風在7月至10月襲擊臺灣,往往帶來強烈豪雨導致土石流災難[200],11月至12月則是乾季[192]。
臺灣平均降雨量2,600釐米,為世界平均降雨量的3倍,也是最多雨的島嶼;其中南部地區有90%集中於5月至10月的夏季季風,而北部地區僅有60%[200]。
每人獲得的年均降雨量僅全球的6分之一,有46.2%雨水流入海中、33.3%蒸發散損失,可利用者僅佔20.5%。
地區降雨量亦分佈不均,分別山地多於平地、東部多於西部、北部多於南部[201][202]。
臺灣本島棲息著豐富的野生動植物,約有11%的動物和27%的植物為特有種,例如山區水域的櫻花鉤吻鮭等[192];有3,000多種開花植物、640多種真蕨在島嶼生長,另有3,000多種魚類、500多種鳥類棲息[164]。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依照《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保育物種名錄,按照族群數量與保護等級分成瀕臨絕種保育類、珍貴稀有保育類、其他應予保育類之野生動物,並適用於臺灣境內和境外的物種[203],當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有41種瀕臨絕種保育類、123種珍貴稀有保育類、和48種其他應予保育類之野生動物[204]。
自1972年通過保護自然風景、野生動物和史蹟的《國家公園法》後[205],中華民國內政部陸續設有9座國家公園,總面積為7,489.49平方公里[206]。
另外政府還設有自然保留區、野生動物保護區等自然生態保護區,佔實際統治地區近20%[207][208][209]。
行政區劃
實際統治區域
主條目: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臺灣行政區劃
中華民國自2014年以後的行政區劃圖
臺北市
新北市
基隆市
桃園市
新竹縣
新竹市
苗栗縣
臺中市
彰化縣
澎湖縣
南投縣
雲林縣
嘉義縣
嘉義市─
臺南市
高雄市
屏東縣
宜蘭縣
花蓮縣
臺東縣
臺灣省
金門縣
連江縣
福建省
烏坵嶼
東沙群島
南沙太平島與中洲礁
自從1955年大陳島撤退後,中華民國僅實際管轄臺灣本島及其附屬島嶼(時全境屬臺灣省)、澎湖群島(時全境屬臺灣省)、金門群島(全境屬福建省金門縣)、馬祖列島(原分屬福建省長樂縣、羅源縣、連江縣,1956年後全境劃歸連江縣管轄[210])、烏坵嶼(原屬福建省莆田縣,1954年後交由金門縣代管[211]:30-31[212]),以及東沙群島和南沙群島之太平島、中洲礁[註22][213][214][215]等島嶼[216][217]。
政府遷台後,為適應國內外情勢,曾多次更改臺澎金馬地區的行政區劃[218]。
福建省與臺灣省分別在1956年和1998年將省級政府職能精簡,大部分省級政府機關併入中央政府,僅保留象徵性工作[218][219][220]。
而在1967年以及1979年時,臺北市和高雄市從原本的臺灣省省轄市升格成為直轄市[221]。
2010年,政府將同屬重要縣市的臺北縣、臺中市、臺南市升格成為直轄市,其中臺北縣改名為新北市,而臺中市與臺中縣、臺南市與臺南縣以縣市合併方式共同升格,高雄縣則與已是直轄市的高雄市合併[222][223][224]。
2014年,桃園縣升格為直轄市並改名桃園市[225][226]。
目前政府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和《地方制度法》規定行政區劃層級,依序為一級行政區(省、直轄市)、二級行政區(縣、市)、三級行政區(鄉、鎮、縣轄市、區)、四級行政區(村里)、五級行政區(鄰)[227]。
當中臺灣省轄下分成11個縣以及3個市、福建省轄下分成2個縣[228],其中直轄市和市底下的轄區數共有170個,在縣底下的鄉、鎮以及縣轄市總數則有198個[229]。
當前中華民國政府實際統治地區的行政區劃分別為[230]:
閱論編中華民國自由地區1
直轄市(6)
省(2)2
臺北市(北)新北市(新北)桃園市(桃)臺中市(中)臺南市(南)高雄市(高)3
臺灣省(臺)
福建省(閩)
市(3)
縣(13)
基隆市(基)新竹市(竹市)嘉義市(嘉市)
新竹縣(竹縣)苗栗縣(苗)彰化縣(彰)
南投縣(投)雲林縣(雲)嘉義縣(嘉縣)
屏東縣(屏)宜蘭縣(宜)花蓮縣(花)
臺東縣(東)澎湖縣(澎)
金門縣(金)4連江縣(馬)5
市轄區(164)山地原住民區(6)
縣轄市(14)鎮(38)鄉(122)山地鄉(24)
註釋
「自由地區」是指中華民國政府的有效統治範圍,又稱「臺澎金馬」或「臺灣地區」。
依照《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與《地方制度法》之規定,省虛級化改為非地方自治團體。
代管海南特別行政區東沙群島與南沙群島。
代管莆田縣烏坵鄉。
僅轄馬祖列島,常稱作「馬祖」。
代管羅源縣東引鄉與長樂縣莒光鄉。
法理疆域
參見:中華民國疆域、原中華民國公告疆域行政區劃、中華民國與蒙古國關係和臺灣地區
中華民國政府於1928年至2005年間公告之行政區劃及領土爭議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的陸地總面積為11,418,194平方公里,是全世界陸地面積第二大的國家[231],疆域北至唐努烏梁海的薩彥嶺、東至黑龍江與烏蘇里江合流處、南至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立地暗沙海域、西至帕米爾高原的噴赤河[232]。
北洋政府在1913年公布劃一令,確立省、道、縣三級行政區制度[233],隔年設立35個省級行政區[234]。
1921年又劃分「特別市」與「普通市」,設有京都、津沽、淞滬、青島、哈爾濱、漢口等6個特別市[235]。
國民政府1927年在南京成立後,廢除道並設立行政督察區[234]。
1947年頒布的領土包括35個省份[註23]、12個直轄市、1個特別行政區和西藏地方[註24][236]。
根據行政院《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港澳關係條例》和《細則》,中華民國領土包括自由地區和「中共控制之地區」[237](即大陸地區,含港澳地區)。
雖然釣魚臺列嶼和部分南海諸島不屬於三者的任何一個,但中華民國仍聲索其主權[238][239][240]。
在退出聯合國前,中華民國政府被大部分國家視為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241]。
不過在經多次增修憲法後[242],居住在臺灣地區者與居住在大陸、香港和澳門地區者,在法律上有所區隔[243][244][245]。
1993年,有18名民進黨國會議員向司法院大法官會議提出釋憲聲請,請求認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蒙古國均已獨立,但後者將憲法的「固有疆域」視為政治問題,表示無權裁定[246]。
傾向獨立的陳水扁政府認定臺灣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247][248],行政院主計總處也在2005年10月3日廢止各行政區域代碼[249]。
馬英九政府則重申中華民國是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而中國大陸是領土一部分[156][247][250]。
蒙古地方於大陸時期多次宣布獨立[251]。
受蘇聯施加壓力的影響,國民政府於1946年承認蒙古人民共和國獨立[252][253]。
聯合國大會第505號決議通過後,政府於1953年取消外交承認,將外蒙古列為中華民國領土[254]。
1954年起,國民大會通過若干涉蒙決議,並以附圖的方式指出外蒙為固有領土[255],外交部和行政院亦曾聲明「外蒙為固有領土之一部份」[註25],依《憲法》和《憲法增修條文》,唯有國民大會或公投啟動領土變更程序方可再次進行變更。
1992年,行政院在《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施行細則》中將大陸地區定義為「包括中共控制之地區及外蒙古地區」。
但2002年,在立法院強烈質疑違憲的情況下[257][258],行政院將《細則》中此定義修訂為「指中共控制之地區」。
自2002年以來,行政院、外交部、內政部等均認蒙古為獨立國家。
陳水扁政府於烏蘭巴托設立辦事處,維持與蒙古的非正式外交關係[259][260]。
自2006年起,行政院新聞局不再出版包含外蒙古的《中華民國年鑒》。
馬英九政府上臺後,亦否定蒙古國為中華民國領土[261][262]。
2012年,大陸委員會發佈新聞參考資料,資料引述外交部2002年說法稱:「外蒙古不是固有領土」、「國家承認不可撤回」[261]。
2017年底,蒙藏委員會被裁撤[263]。
首都定位
主條目:中華民國首都
現在位於臺北市博愛特區的總統府
1912年3月,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第二任臨時大總統後,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也從南京市北遷至過去的清朝首都北京市。
之後的臨時政府到北洋政府,都是以北京市作為中華民國首都[32]。
1928年國民政府完成國民革命軍北伐後改定都於南京市,並且在1931年制定的《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第五條中明文規定國都設立在南京市,確立南京市的首都地位[104]。
不過在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由於日本的軍事威脅使得國民政府於同年11月21日,宣布將所有中央政府機構由南京市遷往重慶市。
國民政府在中國抗日戰爭中戰勝後,發布《還都令》宣布於1946年5月5日將首都遷回南京市[32]。
在同年11月15日召開的制憲國民大會上,對於有關國都設於南京市或北平市引起激烈討論,其中原本《中華民國憲法》草案定為南京市,但在審查會和第一讀會仍然決定改為北平市。
之後制憲國民大會主席團代表蔣中正出面說明,主張首都地點不必明定於憲法上,並將第一讀會通過的「國都定於北平」一條給予刪除[264]。
但在《中華民國憲法》施行之前,第二次國共內戰便已經在中國大陸地區全面爆發。
至1949年時,中華民國國軍在中國大陸戰場上逐漸失利。
而中華民國首都也因而經過多次遷移,到1949年12月時中華民國中央政府各機關陸續播遷至臺北市。
到了1967年時,時任中華民國總統的蔣中正在中華民國總統府訓示官員時表示臺北市為中央政府所在地,亦為戰時的首都。
不過一直到2002年時,中華民國行政院長游錫堃在立法院院會答覆質詢時明確表示中華民國首都位於臺北市,並且承諾會要求相關單位修改教科書中關於首都位置之內容[265]。
政治
政府結構
主條目:中華民國政治、中華民國政府和臺灣選舉
現任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副總統賴清德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政府與政治系列條目
政府(沿革)
憲法
中華民國憲法(憲政史)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
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直接選舉與罷免
國會在臺灣之全面選舉與罷免
國民大會(已凍結)
一府五院
總統
總統:蔡英文
副總統:賴清德
總統府
秘書長:李大維
國史館
中央研究院
國家安全會議
主席:蔡英文
秘書長:顧立雄
國家安全局
行政
行政院(內閣)
院長:蘇貞昌
副院長:沈榮津
秘書長:李孟諺
政務委員
行政院會議
中央行政機關(部會)
立法
立法院(國會)
院長:游錫堃
副院長:蔡其昌
秘書長:林志嘉
立法委員
立法院會議
司法
司法院
院長:許宗力
副院長:蔡炯燉
秘書長:林輝煌
司法院大法官
憲法法庭
司法院會議
最高法院
最高行政法院
懲戒法院
考試
考試院
院長:黃榮村
副院長:周弘憲
秘書長:劉建忻
考試委員
考試院會議
考選部
銓敘部
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
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監理委員會
監察
監察院
院長:陳菊
副院長:(待提名)
秘書長:朱富美
監察委員
監察院會議
審計部
國家人權委員會
地方自治
行政區劃(沿革)
地方政府
省(已虛級化)/直轄市
縣/市
政治
政黨
中華民國政黨(列表)
立法院政黨:
民主進步黨
中國國民黨
台灣民眾黨
時代力量
選舉與罷免
中央選舉委員會
中華民國選舉
總統、副總統選舉
最近選舉:2020年
立法委員選舉
最近選舉:2020年
地方公職人員選舉
最近選舉:2018年
中華民國罷免
最近罷免:2021年
中華民國公民投票
全國性公民投票
地方性公民投票
最近投票:2018年
其他相關條目
中華民國外交
中華民國軍事
海峽兩岸關係(關係史)
臺海現狀
臺灣問題
政治主題中華民國主題中國主題臺灣主題閱論編
中華民國是亞洲首個共和制國家。
中華民國政府依《中華民國憲法》和三民主義成立[266],前者定位國家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國」[267][268],後者提出各民族共處的民族主義、公民權力行使的民權主義、為民服務的民生主義[267]。
在經憲法修訂後採行半總統制,中華民國總統為國家元首和中華民國國軍三軍統帥,並依孫中山所創的五權憲法架構而將政府分成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5個機構[266][269]。
1994年第三次修憲後,確定總統由公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4年且得連任一次[146][270]。
總統有權協調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和監察院事務[266],並任命行政院院長,組織內閣[146]。
行政院,負責國家行政管理工作,依其組織法規定行使職權,行政院院長即內閣的閣揆,為總統任命,不需經由國會同意。
轄下設置部、委員會等機關處理行政事務[註26],另有7名到9名政務委員[268][271]。
立法院,是最高立法機構,為一院制的國會,立法院院長由立法委員自行選出;113名立法委員則採單一選區兩票制選舉產生,任期4年[註27][272][273]。
但因行政院院長由總統任命、不需立法院批准,立法院的決議則不需行政院和總統的同意,使得行政和立法機關衝突時難有協商空間[268][274]。
過去還設有一院制的國民大會,為常設性制憲(英語:Constitutionalconvention(politicalmeeting))選舉人團,享有議會權力。
但經數次國民大會改選和憲政改革後,2005年選出的任務型國民大會通過立法院提交的憲法修正案,正式廢除國民大會,並將憲法修正案的複決權改由公民投票決定[268][275][276]。
司法院,是中華民國最高司法機關,主要審理民事、刑事、行政訴訟、公務員懲戒。
司法院院長、副院長和13名大法官組成大法官會議,大法官任期8年,由總統提名,並經立法院同意後任命,負責統一解釋憲法、法律或者法令,並召開憲法法庭審理總統、副總統的彈劾案、和政黨違憲的解散案[270][277][278]。
考試院,負責公務員資格遴選、政府官員考試、選拔、考核等工作,含考試院院長、副院長在內,共有7~9名考試委員,任期4年,由總統提名,並經立法院同意後任命[268],2008年共有338,305名公務員任職[270]。
監察院是監督政府運作的常設調查機構,轄下各委員會能對行政機關進行行政調查,含監察院院長、副院長在內,共有監察委員29人組織而成,任期6年,由總統提名,並經立法院同意後任命[270][279]。
法律制度
主條目:中華民國憲法、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和中華民國法律
立法院於2019年5月17日(國際不再恐同日)三讀通過《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宣告中華民國成為亞洲第一個承認同性婚姻的國家。
《中華民國憲法》及《憲法增修條文》是中華民國制度的根本大法,內容確立國家主權由全體人民所有,保障人民擁有人身、言論、學術、居住遷徙、集會結社等各項自由權利不受侵犯;人民不分性別(性傾向)、宗教、種族、階級、黨派均受同一保障;並創立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考試權、監察權等五權運作的中央政府、依照均權制度自治的地方政府、以及保障婦女兒童、國民醫療、社會保險、少數民族、原住民族權利等基本國策[280][281]。
1936年5月5日,國民政府籌畫制定憲法並發表《五五憲草》,因抗日戰爭爆發而暫止[282]。
1946年1月在包含中國共產黨在內的各黨代表於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了《政協憲草》[283],後由中國國民黨和其他黨派所組成(中國共產黨拒絕參加)制憲國民大會於1946年12月25日通過憲法[284],隔年1月1日由國民政府公布,並在12月25日正式生效[280],自此中華民國進入憲政體制[267],但隨後於1948年,即因國共內戰宣布進入動員戡亂時期,凍結憲法中許多保障自由權利的條文[285][286]。
直到1970年代末,政府展開民主和憲政改革[287],憲法的規定才真正得以落實於台灣地區。
而部分為統治中華民國全境所做的憲法規劃,則因應兩岸分治及社會發展的時勢,由《憲法增修條文》補充或暫停實施[276]。
受傳統中華法系影響,加之從清末以來引進日本、德國等法律,中華民國的法律採用歐陸法系的成文法系統[288],主要分為憲法、法律、命令三級,下級的法律不可以違反上級的法律。
法律的制定和修正需經立法院審議通過,再由總統公佈施行[289],行政院、考試院或其他機關能發布命令[290]。
除了明文的法律之外,終審法院在過往仍會為了統一法律見解,而從判決中挑選部分爭議問題,選編作成判例。
判例不強制下級法院的法官必須採用,但事實上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力,除了選編判例以外,甚至終審法院曾經做成的一般裁判,也常在下級法院的審理中被引用[291]。
全國管轄民事、刑事的普通法院,採行三級三審,在中央設有最高法院、省(或併鄰近直轄市)設高等法院、縣市設地方法院、地方法院下設簡易庭[281]。
與政府間的行政訴訟,則採行三級二審,中央設最高行政法院、下設高等行政法院、普通地方法院下設行政訴訟庭負責處理簡易案件[292]。
除此之外,還設有處理智慧財產和少年及家事的專業法院、以及戰時審判的軍事法院[293][294]。
在憲法訴訟的層級,則設有司法院大法官統一解釋憲法、並有宣告法律無效的權力[295]。
各級法院目前都不採取陪審團審判(英語:Jurytrial)的方式,分別由一至五名的專門職業法官以合議或單獨的方式審理案件,並要求審判必須公開進行。
基於司法民主正當性的問題,司法院亦在規劃「國民法官」制度使人民參與審判[268]。
中華民國是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法制化國家[296]。
社會雖對於承認同性婚姻與否仍有分歧,但司法院大法官依法審判下,認為未保障同性婚姻違反婚姻自由、平等權,限期要求立法院訂定法規保障同性婚姻[297]。
2019年5月17日,立法院應司法院大法官解釋,立法通過使同性可向戶政機關結婚登記。
今日中華民國仍保有死刑制度,但政府已逐步減少執行次數;根據2006年的調查,約有80%的民眾認為應該保留死刑[298]。
政治立場
主條目:臺灣統獨議題、中華民國政黨、臺灣主體性、台灣獨立運動、一邊一國、九二共識、中國統一和藍統
臺灣民眾臺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佈
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https://esc.nccu.edu.tw/PageDoc/Detail?fid=7804&id=6960
自從開放黨禁後,中華民國政黨數量逐年增加,在2015年時共有286個政黨[299]。
中國國民黨等傾向統一者被視為泛藍,傾向獨立的民主進步黨、台灣基進等被視為泛綠[266][300]。
兩者在國家認同、中華意識和台灣意識、海峽兩岸關係、臺灣政治地位、主權歸屬、「中國」意涵等有所歧異[301],泛藍認為臺灣是「中國」一部分,而中華民國是唯一合法政府,並支持朝向中國統一[302][303][304];泛綠認為「中華民國」為主權獨立國家臺灣的名稱,反對臺灣是「中國」一部分,並尋求外交承認或獨立建國[305][306]。
在外交政策上,雙方都積極倡導參與國際組織[307][308][309],並認為由國民決定主權發展[310]。
而時代力量和泛綠雖然在外交與國防方面的政治主張相差不多,但前者因強力監督的形象及在政治上更加堅守許多進步議題,因此被視為既不屬於泛藍也不屬於泛綠的第三勢力[311]。
1661年至1895年,一部分漢人從中國遷往臺灣。
1940年代至1950年代,另一批中國民眾大量遷往臺灣[312],今日有95%人口屬於漢族[313]。
與中國大陸相同的文化淵源、和政治外交造成的地域分離,再加上長期主張擁有全中國主權,今日中華民國的國家認同為具政治色彩的議題[314][315]。
隨著主體意識與獨立運動興起,「臺灣」逐漸成為常用名稱[316]。
自認為「臺灣人」者也多於自認為「中國人」者[317]。
2013年10月TVBS民調中心的統計中,如果要二選一,則有78%自認是台灣人,13%自認是中國人。
[318]。
儘管中華民國所統治的臺灣地區自1950年便具獨立性、且多民眾認為自身是主權國家[319][320],但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軍事威脅[321],使得臺灣獨立議題極為複雜[322]。
當中大部分民眾希望維持臺海現狀,不過主張獨立者又多於主張統一者[323]。
根據2018年《遠見》的民意調查,分別有21.1%民眾贊成獨立,有14.8%民眾贊成統一,有38.6%民眾主張暫時維持現狀,另外有17%民眾希望永遠維持現狀[324]。
部分人士認為中華民國政府主張依據《開羅宣言》收回臺灣主權之說法具有爭議[325],認為前者僅依照盟軍最高統帥道格拉斯·麥克阿瑟發布的《一般命令第一號》,而代表同盟國對臺灣、澎湖群島等島嶼實施同盟國軍事佔領[326][327],並依據《舊金山和約》主張臺灣主權未定。
二戰後蔣介石政府的中華民國代表在聯合國仍持續代表全中國,而被大多數國家所接受,1971年後中國代表權轉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所以各主要國家都把在臺北的駐華大使館移往北京。
地位爭議
現今中華民國的政治地位和存否存有爭議,屬於未受國際普遍承認國家[328][需要引文],主因來自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中國原則」。
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後,初期依照《中華民國憲法》主張己身為代表中國之唯一合法政府,並宣稱要「反攻大陸」[329][330]及「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但這兩個主張在1990年代後逐漸不再被提起[246][331],政府對此的立場常取決於執政黨之意向[331]。
另一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則聲稱已取代中華民國所擁有的中國主權,進而不承認現今中華民國的合法性和存在[332],並透過立法宣示當臺灣正式宣告獨立或局勢不利其將來統一臺灣[註28]、或臺灣海峽兩岸無法依其標準「和平統一」時,有可能動用武力攻打臺灣[335][336]。
此外,也有法理論述否定中華民國統治臺灣的正當性或擁有臺灣領土主權,諸如中華民國流亡臺灣、中華民國殖民臺灣,以及臺灣地位未定論[337][338][339]。
外交
主條目:中華民國外交和中華民國外交史
國際關係
中華民國對外關係: 中華民國實際控制地區 建交並設有大使館的國家 建交而未設大使館的國家 未建交但設有代表機構的國家(不含歐洲聯盟)
中華民國成立初,為獲得外交承認而沿用清朝協議,爾後北洋政府和國民政府就不平等條約展開談判[340][341]。
1945年,中華民國參與創辦聯合國[342],並擔任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343]。
儘管西方國家(英語:WesternBloc)在中華民國撤往臺灣後仍維持外交關係[344],但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71年通過的《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取得「中國」代表權[345][132];在爭取「雙重代表權」未果後,中華民國宣布退出聯合國[346][347]。
受外交壓力影響,許多國家於1970年代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基於「一個中國」原則與中華民國斷交[348]。
今日因聯合國會員國資格喪失、缺乏廣泛外交承認等,使得中華民國政治和法律地位仍有爭議[349][319][350]。
迄今僅有13個聯合國會員國和聖座(教廷)與中華民國維持正式外交關係[註29],並在臺北市設有外交機構[351]。
部分國家則將「台灣」視為獨立實體,60多國在斷交後仍設立官方代表機構,維持政治、經貿與文化關係[352],並處理領事事務[353]。
中華民國則成立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發展務實外交[354]、推動政府開發援助和促進非官方交流[307][355][356],並設有提供領事服務的辦事處[357]。
今日中華民國獲得167個國家和地區的簽證優惠[358],並和美國、日本、加拿大、澳洲和紐西蘭結為盟友[359][與來源不符]。
不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則與中華民國邦交國斷交[321],且要求邦交國支持「一個中國」主張[360],許多國際組織也因而不將中華民國或臺灣視為主權國家[80][361][362],大多數聯合國會員國為避免關係生變也不希望討論相關問題[363][364]。
自1990年代以來,中華民國曾多次要求重新加入聯合國,但都遭聯合國大會總務委員會排除[365][366][367][368]。
由於僅獲得有限國際承認,政府便藉由臺灣民主基金會加入非聯合國會員國家及民族組織[369][370],並在護照上加註「TAIWAN」[371]。
面對長期的主權議題施壓,中華民國使用「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中華臺北」、「臺灣」等名義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會議、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等組織[362][372],並積極參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373]、世界衛生組織[362]、聯合國教科文組織[374]、國際民航組織等聯合國及所屬組織的活動[375][376]。
兩岸關係
主條目:海峽兩岸關係、臺灣問題和臺海現狀
解放軍軍機與艦艇頻繁侵擾臺灣西南航空識別區,升高印太區域地緣政治風險,引發四方安全對話、七大工業國組織、北約組織,以及AUKUS等組織關切。
中華民國政府遷台至解嚴,堅持漢賊不兩立和三不政策,杜絕任何與大陸當局談判的可能,兩岸關係長期陷入僵局,兩岸人民亦於幾十年中沒有接觸。
蔣經國政府期間,提出「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主張[377]。
其間兩岸發生數次台灣海峽危機。
1996年更因中華民國第一次全民直選總統而發生臺灣海峽飛彈危機。
而在1986年解嚴後,海峽兩岸經濟及文化交流日趨頻繁,但長期分治為許多臺商帶來困擾[378]。
1991年,李登輝政府開始針對《中華民國憲法》大幅度修正、並制訂《國家統一綱領》[379],主張分階段統一中國[145]。
在這之後,他更提出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概念[380]。
1999年7月9日,前總統李登輝提出特殊國與國關係,「中華民國從1912年建立以來,一直都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又在1991年的修憲後,兩岸關係定位在特殊的國與國關係,所以並沒有再宣佈台灣獨立的必要。
」[381]2000年民主進步黨執政後,陳水扁總統宣布終止適用國統綱領並採取維持現狀的四不一沒有政策,且提出「一邊一國」主張,表示任何主權決定都應經過公民投票程序[382]。
2008年前總統馬英九改採活路外交政策,實現三通,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現實[383],但亦遭到不同批評,如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陳隆志於2009年擔憂中國大陸會以其影響力限縮台灣的國際空間,且認為馬的談判不夠透明[384][385]。
2013年服貿便在不透明不公開下簽署,隨後激起太陽花學運以致其被擱置至今。
之後儘管臺灣和中國大陸與港澳地區社會差異尚存,海峽兩岸的政治、經濟等關係仍朝和平方向發展[386][387],雙方開始進行多次兩岸兩會高層會談[388],並就定期航線等議題達成共識[389],但相關議題仍是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敏感話題[390][391][392]。
對此前總統馬英九曾提出「非國與國特殊關係」[393],主張主權問題無法立即解決,但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同意藉由九二共識作為臨時辦法[394][395][396],之後他更進一步提出「一國兩區」論點[397]。
不過蔡英文政府則未表態支持九二共識,並將臺灣視為民主國家[398]。
而儘管不同政黨在政治上多採模糊解釋,然而也遭批評可能因為不同解讀而導致誤判[399],尤其兩岸對九二共識的解釋完全不同。
[400]2015年,馬英九和習近平在新加坡舉行首次兩岸領導人會面,互以「先生」稱呼對方,由於會面過於倉促,沒有事先告知全台民眾,受到當時在野的民進黨批為黑箱作業,並呼籲:「相關的安排與所有的言行,都必須符合彰顯主權與國格及公開透明的原則,絕不能矮化主權、傷害國格與民主自由的價值,不能讓國際社會形成錯誤的認知,更不能做出任何政治承諾或簽署任何形式的文件。
」[401]
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聲稱中華民國已被其取代[402],並稱在台灣地區的中華民國政府為「臺灣當局」。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外主張「一個中國」原則,認為臺灣地區和中國大陸都是中國一部分[259][403],並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代表中國唯一合法政府[73][402];並在1980年代提出「一國兩制」政策[404],主張實現和平統一[405]、但拒絕放棄動用武力[78][406]。
2005年的《反分裂國家法》便提到動用武力確保統一的三種情況[407],而福建省沿海也部署大量軍事設施[408][409][410]。
另外美國則希望中華人民共和國不使用武力或威脅動武,中華民國則謹慎管理兩岸關係,並反對雙方單方面改變臺海現狀[411][412][413]。
2019年1月2日,時值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79年1月1日發布《告台灣同胞書》的四十周年,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紀念儀式並發表談話,宣示兩岸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414][415]。
對此,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表示台灣人民絕不會接受一國兩制,並表示堅決維護台灣主權[416][重要嗎?],此言論在Facebook等社群網站上引發熱烈討論[417]。
2019年10月21日,台灣官方陸委會表示:「中華民國是主權國家,台灣從未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未來也不會是。
」[418][419]這也呼應了美國前國務卿蓬佩奧2020年11月的官方說法:「台灣從來就不是中國的一部分」[420]中華民國外交部則表示:「感謝蓬佩奧對台灣的支持和對台灣民主的肯定,指中華民國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這是事實,也是現狀。
」[421]
2021年3月18日,美國國防部《國防部新聞》報導中認為:「台灣從來不是中國的一部分(TaiwanwasneverpartofChina)」[422][423]。
2021年3月21日,台灣外交部在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及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JakeSullivan)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官員會談後,雙方就台灣議題上有猛烈交鋒。
外交部為此作出回應:「已注意到中國官員在會談中、會談後出現台灣主權屬於中國的誤謬、扭曲說法,這些說法悖離事實,也違反台灣人民意志。
中華民國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民主國家,主權屬於台灣2350萬人民,只有台灣人民有權決定台灣的未來。
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未統治台灣,而台灣也獨自存在於國際社會,這就是兩岸長久以來的事實和現狀,無論中國政府如何扭曲對台主張,都無法改變這事實,台灣人民只會更堅定對主權和民主的堅持,也會繼續和共享民主價值國家共同努力,維護並增進印太區域的和平、穩定與繁榮。
」[424][425]
軍事
主條目:中華民國國軍和中華民國軍事
穿浪型雙體船塔江號巡邏艦具雷達匿蹤功能,可攜雙聯裝雄風二型反艦飛彈發射器4具、雙聯裝雄風三型反艦飛彈發射器2具,及八聯裝海劍二中程防空飛彈發射箱2具,並配有MK-15Block1B方陣快砲。
中華民國維持龐大且先進的軍事部隊,下分中華民國陸軍、中華民國海軍和中華民國空軍三個軍種[426],中華民國總統為三軍統帥。
直到1970年,軍隊主要任務為奪回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的中國大陸[427],今日則轉為防禦中華人民共和國武力統一[410][428][429],重視海上封鎖、空降突擊、導彈襲擊等攻擊[430]。
軍隊發展重點也從陸軍轉往海軍與空軍,控制權也交由文職政府管理[430][431]。
中華民國國防部並提出「防衛固守,重層嚇阻」作為戰略指導原則[432][433][434],計畫自行抵禦中國人民解放軍入侵或封鎖,並堅持到美國軍事回應[435]。
中華民國與美國也在1954年簽訂了《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成立了美軍協防台灣司令部(USTDC),與駐台美軍顧問團(MAAG),高峰期有大約有20,000名美軍駐防台灣,直到1979年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並且與中華民國斷交後,駐台美軍隨之撤離台灣。
由於中華民國國軍前身,是中國國民黨參考蘇聯共產黨建立的國民革命軍,部隊發展與國民黨密切相關[436]。
1948年至1949年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利,各軍事部門、武器工業、研究單位跟隨政府撤往臺灣[437],在中國大陸成立的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中華民國海軍軍官學校和中華民國空軍軍官學校也分別遷往高雄市鳳山區[438]、左營區和岡山區[439]。
不過許多資深高階將領仍支持泛藍陣營,直到這批將領退休與新兵服役後,部隊政治傾向轉往軍隊國家化與行政中立規定[註30][440]。
今日規定由總統統行使統帥權指揮全國軍隊,並責成國防部部長命令參謀總長指揮[441]。
政府自1997年實施精實案裁撤兵力,軍事員額從1997年的450,000人降至2001年的380,000人[10]。
2009年,現役人數約有300,000人左右[442]。
不過在2005年,後備役軍人仍多達3,600,000人[443][444]。
過去實行以義務役為主和少量募兵併用制,要求已滿18歲且符合資格的男性必須服兵役[445],亦有多項至政府機關或國防產業的替代方案[426][446]。
不過當前計畫在未來十年內,軍隊過渡至徵募並行制度[447][448][449],並減少服兵役天數和轉為四個月的軍事訓練役[450][451],如今近幾年已開始實施。
不過儘管許多亞洲國家不斷減少國防預算,政府並未減少相關開支;除了持續強調防禦和進攻能力的現代化,並有一定的軍事部署[410][426]。
在2002年至2011年,國防預算額度約在2,500億至3,300億元間,占總預算的15.52%至19.51%[452]。
憑藉著《臺灣關係法》提供防禦性武器的效力[453],迄今中華民國國軍已經向美國購買以及升級多項軍事設備,如F-16V等等以維持足夠的軍事防禦能力[137][454][455]。
過去法國和荷蘭也曾出售軍事武器和硬體設備給中華民國,但2000年代後便因中華人民共和國施壓而完全停止[456][457]。
經濟
發展情況
主條目:台灣經濟、台灣經濟史和臺灣奇蹟
中華民國國內生產毛額(GDP)季成長率(1962年第二季至2016年第一季)走勢圖。
中華民國政府自1949年提出多項經濟計劃(英語:Economicplanning),並於1960年代發展出口導向經濟[458]。
自1990年開始,政府減少對投資和貿易的監管[459],部分國有銀行和企業逐漸私有化[460],並分別針對中國大陸和東南亞國家提出戒急用忍與南向政策[461][462]。
因擔憂兩岸有過於緊密的互動,陳水扁在2006年提出「積極管理,有效開放」政策,減少對中國大陸經濟的依賴[463]。
不過政策執行、出口商品、產業投資仍是產業改革主要動力[464],同時擁有許多受良好教育的人力資源[465],;中華民國經濟部設有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推動國際貿易[466],及中華經濟研究院與台灣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中心提供經濟推測與研究[467][468]。
且不同於韓國或日本等國家發展大型集團,而以中小型企業為主[469]。
其中工業機械產品為最大宗外銷商品[470],倫敦金屬交易所並將高雄市列為交易處[471]。
2015年時,中華民國GDP達到5,230.1億美元,2015年的貿易總額則有5,225.6億美元,出口和進口總額達2,853.4億美元和2,372.2億美元[472]。
農業生產總值從1952年的32.1%[473],到2013年降至1.7%[474]。
最大進口者為中國大陸、日本及美國[475],最大出口者則是中國大陸、香港、美國[476],其他重要貿易國有馬來西亞、德國、澳洲、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越南、泰國等[477]。
當中在2008年,中華民國投資中國大陸超過1,500億美元[478],並有5萬名臺灣商人及100萬名企業家和家屬定居中國大陸[479],台資占中國大陸累計實際吸收境外投資總額的3.7%。
[480]。
不過中華民國也與新加坡、紐西蘭簽署自由貿易協定[481][482],並尋求加入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與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483][484][485]。
龐大的貿易順差讓外匯儲備僅次於中國大陸、日本及俄羅斯[486][487],2015年7月底的外匯存底為4,219.6億美元[488]。
中華民國也和香港、韓國與新加坡並稱「亞洲四小龍」[489][490],被視為亞洲第5大經濟體[491]。
2014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指出中華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45,853.742美元,排名全世界第19名[492],屬於發達經濟體之一[493]。
2015年,世界經濟論壇全球競爭力報告將其列在世界第15名[494][495],也是全球創業精神指標(英語:GlobalEntrepreneurshipIndex)排行第一名的亞洲國家[496]。
21世紀起,傳統製造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為降低生產成本而轉移到中國大陸和東南亞,並由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所替代[497]。
但後果是造成了產業空洞化[498][499],且失業率達到自石油危機以來最高水平[500],2000年至2008年的失業率平均超過4%[501][502]。
馬英九政府曾為此提出633政見,但失業率仍一度達到6.07%[503],2015年6月則降囘3.71%[504]。
另一方面中華民國在世界各經濟體中也面臨邊緣化[491],政府因而開始修改產業政策[505][506][507][508]。
政府亦積極加入國際經濟組織,以推動經濟自由化與國際化;例如2002年以「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79],或以「中華臺北」的名義參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和國際商會[509][510]。
交通運輸
主條目:台灣交通
台鐵R190型柴電機車通過雙溪車站
負責交通網絡的單位為中華民國交通部,其下設立交通部運輸研究所以解除交通擁擠狀況[511]。
中華民國公路依規定分成國道、省道、市道、縣道、區道和鄉道,還有依用途分類的專用公路[512]。
臺灣島上的公路與橋梁總長度約有47,000公里[513],大部分集中在較發達的西部地區[514]。
最長的兩條道路系統都連接臺灣北部至南部,分別有1978年通車、全長373公里的中山高速公路(國道1號),及1997年通車、全長432公里的福爾摩沙高速公路(國道3號)[515]。
另外東部較發達地區則以快速道路連結[516],臺北市至宜蘭縣則有包含雪山隧道的蔣渭水高速公路(國道5號)[517][518]。
公共運輸部分,各地廣泛設有長途巴士的服務點,由數個私人運輸公司經營[519]。
臺灣鐵路管理局在臺灣鋪設密集的鐵路網路,鐵路運輸系統約1,066.6公里[520]。
根據2013年的統計,每天搭乘臺灣鐵路管理局鐵路者共有622,705人[521]。
2007年1月,政府委託台灣高速鐵路公司經營全長345公里的台灣高速鐵路系統[522],臺北市至高雄市的往返時間降至96分鐘。
在2013年共有4,749萬人搭乘高速鐵路[523],2014年的營收更達約380億元[524]。
亦興建了台中捷運、新北捷運、台北捷運、高雄捷運和桃園捷運作爲短途交通接駁各市內建設。
中華民國在臺灣本島上有7座重要商業港口[525],5個主要國際通航港口為基隆港、蘇澳港、臺中港、高雄港和花蓮港,政府還在臺北港、安平港和以上港口(除花蓮港)設立自由貿易港區[526]。
最大的高雄港在貨運吞吐量位居世界第十三名[527]。
當前國際機場有臺北松山機場、臺灣桃園國際機場、臺中清泉崗機場和高雄國際機場四座,2013年,共有63家航空公司開設往返臺灣的航線,主要經營國際航班的公司為中華航空和長榮航空[528]。
另外還有15座國內機場用於聯繫各島嶼交通[529],而台灣高速鐵路通車後使得國內空運人次大幅減少[518][530]。
公用事業
主條目:中華民國公營事業中華民國在2019年11月之發電廠總裝置容量達55,785.1百萬瓦,其中74.65%仰賴火力發電。
圖為現時全球燃煤火力發電量第四大的臺中發電廠。
中華民國電力供應系統的開發、運輸、配置等工作主要是由台灣電力公司提供,其本身便經營了78座發電廠,分別有27座火力發電廠、3座核能發電廠、11座風力發電廠、39座水力發電廠、10座太陽光電發電廠以及1座潮汐發電廠,並規劃在四年內建造2座地熱發電廠及海洋溫差發電廠,另外台灣電力公司也向一些民營企業購買電力能源[531]。
自來水供應則分成負責臺北地區的臺北自來水事業處[532],以及負責其他地區的台灣自來水公司進行[533],有31座自來水廠及47座水庫。
郵政事業服務由2003年成立的中華郵政公司進行,而其前身則是過去中華民國交通部轄下的交通部郵政總局[534]。
當前中華郵政為中華民國交通部完全持股的國營公司,並且在各地經營20處責任中心局、3處郵件處理中心和1,322間郵局[511][535]。
中華民國一直到1996年以前只有中華電信作為唯一的電信服務供應商,之後開始有民間企業投入電信服務市場,目前中華電信在市場的最大競爭對手分別是遠傳電信和台灣大哥大[511],後來台灣之星(威寶電信)和亞太電信也相繼成立。
與此同時原本國營的中華電信也轉向私有化[511],其中2014年時其所有股份僅有35.29%歸屬於政府擁有[536],甚至在2003年時公司股票也於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537]。
中華民國也是積極發展網際網路技術的亞洲國家之一,在2008年年底時有超過700萬名用戶使用寬頻網絡進行連線[538]。
其中中華電信除了提供手機和相關通訊工程外,在國內也是重要的網際網路服務提供商。
在2005年時,政府推出有關於國內架設全球互通微波存取網絡之發展計劃,並且對於從事全球互通微波存取開發的公司提供資助[538][539]。
2020年中華民國電信主管機關NCC標售5G頻譜及釋照,此年被稱為「中華民國5G元年」。
[540]
科學技術
此條目需要更新。
(2021年7月12日)請更新本文以反映近況和新增內容。
完成修改時,請移除本模板。
主條目:中華民國科技
臺灣科學工業園區分布及發開發情形(2016年)。
中華民國在中國大陸時期,受到民國軍閥割據、外國列強干涉與各地戰爭動亂的影響,導致自身科技發展緩慢[541][542]。
而在政府撤往臺灣地區後,同樣帶來來自中國大陸地區的學術人才與科學技術,並且作為之後發展科學技術的基礎[543][544]。
其中經過多年的發展,中華民國科技面向約可分為朝向花卉產業、以蝴蝶蘭為代表的農業科技、朝向傳統產業製造技術、以紡織為代表的的製造轉型科技,以及因為自身大力發展半導體、電腦週邊、光電科技、通訊產業等而在世界經濟具知名度的高科技產業[545]。
受到產業不斷外移的影響,中華民國面臨提升自身生產力、經濟發展更趨多元與提高科學研發能力,藉此讓企業駐留臺灣[500]。
自1980年起,政府相繼成立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南部科學工業園區與中部科學工業園區等科學園區,大力鼓勵國內或者海外廠商投資積體電路、電腦等高科技產業,希望能夠以耗能少、污染低、附加價值高的技術密集型科技產業取代傳統產業[546]。
另外在1999年1月,中華民國在歷經10年發展的太空計畫後成功完成福爾摩沙衛星一號的發射工作,藉此建立中華民國自身太空科技技術、以及扶植國內產業發展衛星元件之能力[547]。
今日高科技已經成為中華民國重要經濟命脈,並且產業架構亦在全球經濟中扮演著重要關鍵角色,尤其電子產業更成為全球價值鏈的重要一環[497]。
許多科技公司在電子元件和個人電腦領域在訊息技術市場上有著國際實力[548],且陸續將市場規模從臺灣地區擴展至全球,例如個人電腦製作公司宏碁和華碩電腦、手機製造商宏達國際電子和電子工業企業鴻海科技集團等著名公司[545],但也被視為可能受到技術限制影響發展[549]。
2009年,政府宣佈將從過去專注資訊、半導體、通訊及面板等產業,轉而發展精緻農業、生物科技、醫療照護、觀光旅遊、綠色能源、文化創意這六大新興產業;另外還計畫與愛台十二建設和相關具體配套措施列為新階段經濟發展重心,並設定在2011年達成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萬美元的階段性目標[550]。
人口
主條目:臺灣人口和中華民國國民
族群分布
主條目:中華民國國民、臺灣人、台灣族群、臺灣原住民族、臺灣新住民和中華民國臺灣地區鄉鎮市區列表
當前具有中華民國戶籍總人口為23,451,837人[19],其中59.92%人口集中在直轄市;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650人,在全世界千萬以上人口國家中僅次於孟加拉國而排行第二名[551]。
人口主要散布在臺灣本島,又以居住在臺灣西部平原最多;其他有103,419人住在澎湖群島、135,816人住在金門群島、12,727人住在馬祖列島[11],另外還有數萬名無戶籍的國民[552],中華民國允許雙重國籍,具中華民國國籍者皆為中華民國國民[553]。
而在族群組成部分,有95%人口為漢族,另有大約2.5%是隸屬南島語系的臺灣原住民族[554][555]。
民主進步黨曾提出「四大族群」概念來解決族群和國家關係[556][557][558][559],九成不同族群也因共享政治經驗而逐漸發展出「臺灣人」的概念[560],但仍有不到一成國民只自認為「中國人」且不認同「台灣人」這概念[561]。
其中有84%漢族是17世紀至1945年前便從中國移民的後代,這批臺灣地區居民又被稱作「本省人」。
「本省人」大多來自中國東南地區,包括從福建省南部沿海遷移、佔總人口70%的閩南裔台灣人,及從廣東省周邊遷移、佔人口13.5%的客家裔臺灣人[註31][555][562][563]。
部分分析認為大部分本省漢人後代具有原住民平埔族血統[564],但也有學者抱持質疑態度[565][566]。
另外有14%人口是1945年後才從中國各省份、隨中華民國政府移居至臺灣地區的「外省人」[554][567][568][569],當中有2%者是主要居住馬祖列島的福州民系。
臺灣原住民族是400年前便居住臺灣的南島民族[570][571][572][573],過去曾被稱作「福爾摩沙人」[574][575][576];其佔總人口數2.36%、共計556,611人,政府又細分成16個主要族群[577][578][579]。
其中阿美族、泰雅族、布農族、噶瑪蘭族、排灣族、卑南族、魯凱族、賽夏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邵族、太魯閣族、鄒族、拉阿魯哇族和卡那卡那富族住在西部平原以東地區,達悟族則居住附屬島嶼蘭嶼上,另外有部分平埔族尚未獲得承認,例如西拉雅族[580][581]。
另外隨著海峽兩岸交流以及國際化發展,中華民國目前則有數萬名中國大陸配偶、10萬名外籍配偶以及30萬名外籍勞工,總計外籍常住人口約有56.2萬人。
這些臺灣新住民中分別有43.4萬人來自越南、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還有8.9萬人則來自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地區[582]。
閱論編中華民國最大城市排名2020年7月底戶籍人口
排名
城市名稱
行政區
人口
排名
城市名稱
行政區
人口
新北市
臺中市
1
新北市
新北市
4,027,481
11
屏東市
屏東縣
198,359
高雄市
臺北市
2
臺中市
臺中市
2,820,979
12
竹北市
新竹縣
198,122
3
高雄市
高雄市
2,760,028
13
員林市
彰化縣
125,137
4
臺北市
臺北市
2,620,037
14
斗六市
雲林縣
108,692
5
桃園市
桃園市
2,260,043
15
臺東市
臺東縣
104,904
6
臺南市
臺南市
1,877,294
16
頭份市
苗栗縣
103,993
7
新竹市
新竹市
450,113
17
花蓮市
花蓮縣
102,762
8
基隆市
基隆市
368,372
18
南投市
南投縣
99,210
9
嘉義市
嘉義市
266,833
19
草屯鎮
南投縣
97,474
10
彰化市
彰化縣
231,876
20
竹東鎮
新竹縣
96,036
語言文字
主條目:中華民國國語和臺灣語言列表
1945年至2010年間,臺灣地區6歲兒童在家使用語言的比例變化,分別是華語(藍色)、閩南語(綠色)、客家語(粉紅色)和臺灣南島語言(棕色)
中華民國目前沒有法律明定之官方語言,但華語扮演著實際官方語言角色[583]。
中華民國在1912年於中國大陸成立後便推動國語運動[584],中華民國教育部便成立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統一規範[585][586]。
這時政府主張以實際存在的口語語音為標準,以北京官話語音為中華民國國語標準音,並訂定注音符號等標準[587][588][589]。
1920年代獲得新文學運動的響應,中國大陸的國語推行持續到1940年代為止[590]。
政府於1949年撤退到臺灣地區後,長期在學校機構教導中華民國國語作為主要語言[585],並推廣正體中文作為書寫系統[591],基礎教育上為國語語文教學的總時數佔最多[592],不過往後開始將臺灣原住民語、閩南語、客家語、閩東語和莆仙語與中華民國國語視為地位平等的語言[593]。
今日中華民國國語和正體中文仍是法律公文、學校教學[592]、司法審判[594]、部分機關[595]、主要媒體的語言文字[596],也是平常談話時的共同語言[597][598]。
儘管與大陸地區一樣也是使用官話,中華民國過去長期採用的拼音為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漢語拼音不同的威妥瑪拼音;自2008年起,官方改用漢語拼音作為譯名標準[599][600]。
但由於歷史上採用的威妥瑪拼音和通用拼音的影響,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的漢語羅馬音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同拼音系統混用的現象。
儘管國語作為共通語被廣泛使用,台灣的不同族群亦有各自不同的語言使用習慣。
對於人數最多、比例最高的閩南裔,臺灣話常被視為母語使用[601][602],金門縣居民則使用同屬閩南語的金門話;客家人族群也常使用臺灣客家語交談[603]。
雖然絕大部分遷往臺灣地區的外省人用國語溝通[604][605],大多數連江縣和烏坵鄉居民則將福州語與莆仙語視為母語[606]。
另外臺灣原住民族使用的臺灣南島語言常被視為南島語系發源地[570],但臺灣原住民族會使用母語的人口逐漸下降[607],國語的使用率則上升[591]。
目前臺灣原住民族14種現存語言中,有5種被認為是可能滅絕的瀕危語言[608]。
但中華民國國語的推動,也使得原來使用族群母語或日語的臺灣民眾需要重新學習[609][610],本土語言使用因而逐漸式微[611]。
根據2010年人口普查,6歲以上常住人口在家中使用中華民國國語與閩南語者分別佔83.6%和81.9%,客家語和臺灣原住民族語的使用只佔6.6%和1.4%,但閩南語、台灣客家話及臺灣原住民族語使用也隨年齡層下降減少[612]。
在社會興起臺灣語文運動、數個縣市推出鄉土母語教學、政府取消語言教學限制後[613],國語推行委員會也整合母語拼音和用字問題,提出閩南語、台灣客家語和原住民族語敎學[614]。
例如為保護馬祖福州語的使用,使得馬祖列島上的小學便設計本土語言教學[591]。
自五四運動以來,國語白話文逐漸成為民間主流的正式書面語,書寫方式多採用直式書寫方式。
不過,文言文仍在正式或禮儀慶典場合使用。
例如,中華民國國歌其歌詞就是採用文言文。
直至1970年代,中華民國政府大多數的官方和法律文件仍採用文言文為主要書面語。
1970年代嚴家淦擔任中華民國總統期間對於官方書面語進行改革,朝「文白合一」行文[615][616]。
西元2005年1月1日後,行政院也將沿襲已久的公文直式書寫習慣全面改成橫式書寫。
現今文言文仍貫穿整個中華民國社會。
目前中華民國政府公文,法律文件、司法文書、法庭裁文採「文白合一」行文,亦即「簡淺的文言文、濃縮的白話文」,句式仍為文言文格式[617]。
除了官方和法律文件,文言文在中華民國也用於正式或禮儀場合、宗教祭文或文化儀式疏文。
宗教信仰
主條目:台灣宗教和台灣民間信仰
艋舺龍山寺為一座典型佛教、道教神祇合祀的傳統廟宇。
《中華民國憲法》保障人民享有宗教自由和進行信仰儀式的權利,且各宗教地位皆平等[註32][618][619]。
根據世界銀行的資料,中華民國的宗教自由程度非常高,2018的自由程度量約9.2,高於世界中位數[620]。
由於中華民國實行宗教自由理念,各個宗教相當興盛,中華民國是華人世界裡宗教最興盛的國家。
[來源請求]
根據行政院國情介紹,中華民國自由地區現有主要宗教統計類別計有22種[621]。
2019年,臺灣地區的宗教建築(寺廟教堂數)總計為15,175,佛道寺廟達12,279,光是道教宮廟就達9,684,佛教寺廟達2,317,就連基督教教堂總數也達2,839間[622]。
在臺灣3萬6千平方公里土地上,有將近3萬3千多個供教(信)徒膜拜、聚會的場所,平均每1平方公里,就有1座寺廟或教會(堂),宗教建築的密度之高,在世界上亦屬罕見,是華人世界宗教建築密度最高的地區。
臺灣也是華人世界裡宗教最興盛的地區。
受到臺灣移民社會的影響,使得漢族移民固有的佛教、道教傳統信仰盛行且長期發展[623],而西方國家常見的基督新教、天主教與伊斯蘭教等宗教也擁有不少信眾[624]。
根據2005年的人口普查,有18,718,600人(佔人口81.3%)信仰宗教,另外14%至18%人口並無宗教信仰。
而政府調查所分類的26個宗教中,排行前五名者分別是佛教(8,086,000人,佔人口35.1%)、道教(7,600,000人,佔總人口33%)、一貫道(810,000人,佔總人口3.5%)、基督新教(605,000人,佔總人口2.6%)及天主教(298,000人,佔總人口1.3%)[625]。
美國中央情報局的《世界概況》則指出超過93%人口為結合中國民間宗教、大乘佛教、儒教、祖先崇拜和道教的多神論信仰者[618],有4.5%的人口是信奉新教和天主教的基督徒信眾,另外低於2.5%的民眾則信奉伊斯蘭教等宗教[618][626]。
臺灣民間普遍祭拜觀世音菩薩、釋迦牟尼、保生大帝、玄天上帝、媽祖、玉皇上帝、關聖帝君、城隍、土地神、各姓王爺、廣澤尊王、中壇元帥、清水祖師等,同時佛教和道教等信仰的分界並不明確[623][627][628]。
現今中華民國有近8成的民眾屬於臺灣民間信仰,更有超過5成的民眾經常參加各類型宗教儀式與慶典[618]。
孔子提倡的儒家思想在過去中國是種哲學,結合了有關世俗社會的道德倫理準則,之後更成為中華文化和台灣文化間的基礎[628][629]。
大多數民眾往往將宗教信仰與儒家思想結合[623],藉此提倡社會倫理道德的觀念[630]。
另外臺灣原住民族為基督宗教重要族群,有超過64%的原住民族民眾信奉基督宗教。
[631]。
截至2014年,臺灣地區共有15,385座寺廟和教堂,分別有12,106座供奉道教神祇的寺廟、及3,279座教堂或會堂[632],平均每1,500名市民就有可供信奉和參拜的宗教場所[633]。
過往許多廟宇內部的裝飾,常藉傳統工法表達民間傳說故事[634],今日廟宇則是台灣、客家戲曲、民間音樂表演、民間藝術比賽的場地[635]。
社會
福利救助
中央健康保險署引健保總額支付制度控制財務風險,強制民眾依身份職業別納保,加保後持全民健康保險IC卡就醫僅需負擔掛號費及部分負擔費用。
中華民國的公共衛生、醫療服務與社會福利由2013年7月升格的衛生福利部負責[636],而1995年實施的全民健康保險則由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管理[637][638]。
全民健康保險是社會保險的一種,藉推行公民醫療保險計劃,補助大部分醫療服務和疾病預防等工作[637][639][640]。
當前99.5%公民已納入全民健康保險[641],全民健康保險也提供低收入戶、退伍軍人、3歲以下兒童、失業人士、受災用戶、老年人口、或殘疾人士的醫療費用補助[642]。
全民健康保險佔國內生產毛額約5.44%,並對各類型民眾設有保費計算指引[643],大眾可選擇由僱主或由個人繳費等方式[637]。
2013年的國民平均壽命為79.5歲,平均年齡是女性大於男性[644]。
在總和生育率不斷下滑的情況下,中華民國是全世界生育率最低的國家,在2013年時實際生育率僅1.065[645],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也佔總人口10%以上[646],並估計在2024年達到人口最高峰後逐漸減少[554]。
而根據預測,2025年時老人人數便攀升至人口20%左右[647]。
今日大部分老年人由家庭成員自行照顧,但各地在2008年亦設立1,074所養老院。
養老院每個月的費用主要取自老年年金,價格新臺幣3,000元至6,000元不等;無法提供退休儲蓄的家庭每個月則有5,000元的社會補助,政府也有基本醫療服務、流感疫苗防治、大眾運輸工具、文化表演折扣、免費餐點等福利。
2007年時,任何25歲至65歲者在工作場所未提供社會保險時,依法必須納入國民年金保險[648]。
政府還將國民最低生活費訂在該地區每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數的60%,並適當給予社會福利及相關補助。
自2008年開始,政府提供每年總收入不超過新臺幣150萬元、孩子年齡未超過2歲的父母每個月3,000元的補助,也給撫養精神疾病或身體殘疾兒童的家庭社會援助[648]。
另外政府也提供具臺灣原住民族血統者更多機會,根據《勞動基準法》的規定所有政府機關、學校和超過百人的企業,必須至少有1%成員為臺灣原住民族;同時臺灣原住民族家庭購買房屋的貸款有較低利率或租賃優惠條款,而的學童亦有額外獲頒獎學金的機會[648]。
醫療衛生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因應COVID-19疫情的作為被視為是民主政體防疫的展現,受到國際社會和媒體關注;其間建立的智慧防疫系統獲得許多國家洽詢。
今日在中華民國社會,平均每10,000人享有20.02名醫生、5.31位牙醫和69.01張病床的醫療服務[649]。
截至2012年為止,臺灣共有502間醫院以及20,935家診所,其中包括82間公立醫院和447家公立診所[649]。
而2009年時在對隨機選擇的3,360名病患進行醫院服務品質調查後,有75.1%的人表示「非常滿意」醫院服務、有20.5%的人則認為服務「不錯」,只有4.4%的病患對於醫療服務或者護理照顧感到「不滿意」或者「非常不滿意」[650]。
2000年時,臺灣人均衛生支出總額約752美元[651];2001年時,衛生支出則佔國內生產毛額5.8%,其中64.9%支出則是由政府資金給付[651]。
與其他已開發國家相比,中華民國民眾享有豐富的營養來源,但也面臨慢性肥胖症和心血管疾病等健康問題。
隨著醫療保健體系逐漸完善,男性和女性的預期壽命分別成長至76.2歲以及83.0歲[646]。
而在2012年時造成最多人致死的疾病為癌症,排行第二名、第三名以及第四名者分別為心臟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及肺炎[644]。
另外在2013年時,中華民國嬰兒死亡率為千分之3.9[646]。
為了降低肺癌喪生的患者人數,政府除了對菸草製品進行管制外、還禁止民眾於工作場所、學校、餐館以及火車站等所有公共場所吸菸,並推廣設立通風的指定吸菸區[650]。
除了現代醫學療法外,中華民國國內亦廣泛使用中醫學診斷治療,其中臺灣地區便有14家中醫醫院、3,462家中醫診所和77家西醫醫院附設中醫部門[652]。
中華民國的全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為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653],主要負責疫情監測、疫情調查、疫情宣傳和疫情防治等工作,並且多次針對結核、登革熱、腸病毒、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甲型流感病毒H7N9亞型等疫情爆發進行因應[654]。
另外還有針對食品藥物安全所成立的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負責確保藥物、疫苗、醫療器材、食品、輔助食品及化粧品的品質安全與有效性[655]。
教育體系
主條目:臺灣教育和臺灣教育史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中華民國教育制度混合中國與美國教育體系特點而成,並在1945年接收臺灣後開始於臺灣地區施行[656][657],由中華民國教育部負責。
政府之後制定《國民教育法》讓國民享有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後來發展為九年一貫課程[658][659],在2012年時則有99.15%學生會繼續就讀高級中學或技術型高級中學[660]。
今日教育系統包括6年國小教育、3年國中教育、3年高中職教育和4年高等教育[656]。
今日共有158所大專院校提供高等教育[661],並分成普通教育(大學、獨立學院)和技職教育(科技大學、技術學院)兩大體系[662],著名的大學有國立臺灣大學、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成功大學、國立中山大學、國立政治大學等[663]。
中華民國教育部於2007年宣佈將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但因為預算問題和家長反對而延期,以在政策配套上尋求共識[664]。
2011年1月,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宣布計畫於2014年時,將本來的台灣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分階段改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其中大部分高級中學排除在校成績為入學標準、而給予免試入學,僅有少部分明星高中保留考試入學制度[665]。
另外還有為年齡4歲至6歲孩童提供非義務教育的幼稚園保育,但近年政府積極投入扶持弱勢幼兒和早入學教育,著重減輕貧苦家庭負擔和盡早與國民教育接軌,計劃在2011年起將國民教育向下延伸1年[666]。
當前教育使學生在數學、科學領域獲得極高測試分數[667][668][669],但被批評學生壓力過大、及過度強調記誦而減少創造力[670][671]。
學生經4年大學教育獲得學士學位後,能進修取得碩士、博士學位[658];每年有許多學生出國留學,最多人前往留學的美國達2.1萬人[672]。
教育部長年向海外華人比例較多的東亞與東南亞國家招收華裔大學學生,近年積極開放國際學生與中國大陸學生就讀,將重點放在課程英語化以應對國際化需求[673]。
除了正規的教育體制外,不少學生還參加補習班或安親班,提高數學、自然科學、英文等科目考試的解題能力[674][675]。
截至2012年底,中華民國不識字率大約有1.71%左右[676]。
傳播媒體
主條目:中華民國媒體和臺灣媒體亂象
1999年,中華民國取消對新聞自由的限制,使得各式傳播媒體大量出現[677],但也引起許多針對媒體亂象的討論[678]。
2008年時有1,300多家新聞機構,絕大多數都是私營小企業。
當中最大的國家通訊社為1924年成立的中央通訊社,其他重要新聞機構還有以經濟和金融新聞為主的中國經濟通訊社[679]。
當前有近2,000多份報紙出版,但只有30份常於市面上出現,發行量前四名者分別是《自由時報》、《蘋果日報》、《聯合報》和《中國時報》。
當中訂閱人數最多的《自由時報》每日約72萬份,而排行第二名的《蘋果日報》則以小報式報導達到52萬份[680],另外在捷運等公共運輸上也會有免費的報紙供民眾閱讀[679]。
截至2013年10月為止,書籍出版登記者共有1,737家,大多是資金與人力規模較小的微型企業[681]。
這些出版社創辦許多雜誌並廣受歡迎,當中已向政府通報登記的雜誌有6,000多份,另有91%雜誌是於臺北市出版。
廣受歡迎的雜誌面向有經濟和金融、八卦、時尚和旅遊雜誌,最流行的八卦雜誌為《壹週刊》[679]。
在2013年12月底為止則有171家無線廣播電臺[681],最為流行者多為音樂電臺[682]。
無線廣播電臺使用的語言以國語和閩南語為主,但依法也保障臺灣原住民族的收聽權益[679]。
電視傳播服務最早自1962年開始提供,當時由臺灣電視公司、中國電視公司和中華電視公司三家電視臺主導市場發展,直到1993年開放有線和衛星頻道後才大量增加其他電視臺[681]。
最早開播的電視公司都由政府擁有,之後則對國家、政黨與財團所擁有的電視臺股份立法限制[682]。
2008年時,有78.7%的客戶優先選擇觀看有線電視[679],多數有線電視頻道內容則由衛星電視供應[681]。
2013年12月底,政府總共核准108家衛星廣播電視節目供應者和7家直播衛星廣播電視服務經營者申請,共計有280個頻道[681],最受矚目的新聞頻道有TVBS新聞台、三立新聞台和東森新聞台等[679]。
並且於2006年設立NCC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對通訊傳播進行:監理政策之訂定、法令之訂定、擬訂、修正、廢止、執行證照核發、系統設備之審驗、工程技術規範之訂定、內容分級制度、競爭秩序之維護等等。
[683]
文化
主條目: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文化、台灣文化、台灣文化史和中華民國節日與歲時列表
飲食文化
主條目:台灣飲食、台灣菜、台灣小吃、臺灣茶文化和台灣夜市
珍珠奶茶風靡全球,成為臺灣最具代表性的飲食之一。
中華民國餐飲文化主要以台灣菜為主,融合各文化飲食風格,主要有臺灣閩菜、臺灣客家菜以及外省菜系(湘菜、魯菜和粵菜等)[684]。
由於大部分人口為來自中國的漢族,因此菜餚大多源自中國菜,並融合中國各地區風格。
因四面環海、黑潮洋流經過與冬季冷空氣南下,使得周遭海產資源豐富,民眾常食用魚類、貝類、甲殼類等海洋生物[685][686]。
但是肉類價格昂貴的緣故,雞肉、豬肉、牛肉或羊肉等肉類食品較少出現[687]。
由於耕地稀少使得糧食作物不單一,民眾以食用稻米、番薯或芋頭等作物為主食[684][687]。
受到漢人長期定居臺灣與被日本統治長達50年,閩南裔台灣人和客家裔台灣人菜餚、及日本料理深深影響今日飲食文化[687][688]。
台灣菜重視「清、淡、鮮、醇」,強調食材自身的原始味道,並常以醬油、米酒、芝麻油、豆豉、九層塔、油蔥酥、芫荽等調味[686];主要料理的作法則講究烹調技術和食材配料,餐會筵席上常見的菜色有佛跳牆、東坡肉和萬巒豬腳等[689]。
因為臺灣地處亞熱帶地區,使得餐點中也常常會食用各式水果[686]。
受到許多民眾信仰佛教、以及環保或者健康因素的影響,各處都有開設專門的素食餐廳[690],另外也有透過中藥藥材燉補各種食材而成藥膳料理[686]。
另外在街頭上還有著名的「小吃」文化[691],會將烹調後的料理分裝成小盤食用[688][692]。
各地小吃攤販則會集結為夜市,廣受歡迎的夜市有六合夜市、士林夜市、羅東夜市、花園夜市、逢甲夜市等[693],並成為重要的生活文化代表[694]。
常見的小吃包括有蚵仔煎、香雞排、臭豆腐、鹹酥雞、生煎饅頭、米血糕、蚵仔麵線、滷肉飯、肉粽、肉圓、擔仔麵、牛肉麵、小籠包等[695][696]。
著名的飲品則有泡沫紅茶和珍珠奶茶,前者是因為果糖、飲品等全數搖勻後的頂部泡沫而得名,後者則是將粉圓倒入奶茶中飲用[697][698],這兩者在傳至新加坡、馬來西亞、澳洲、歐洲和北美地區後同樣受到歡迎[688][699]。
另外也發展出自身的酒文化[700],並有金門高粱酒等著名品牌出現[701]。
藝文活動
主條目:台灣藝術、台灣文學和台灣音樂
歌仔戲是目前臺灣民間最興盛的傳統戲曲之一,也是具代表性的傳統表演藝術
中華民國受到1919年新文化運動的影響,發展出認同西方文化與共和制的觀點[702]。
臺灣過去則憑藉口傳和書面語記載,以傳統儒家和閩南文化為主[703][704],但也有基於原鄉認同的觀念對立[705];也由於臺灣曾經歷不同政權和民族統治,當前社會逐漸發展出以臺灣為自身認同特色的多元文化[706][707][708],但也因為臺灣問題而在國內廣泛爭論[709][710][711]。
當中除了結合傳統與現代文化外[712],也融合漢族儒家文化與臺灣原住民族等不同文化;今日認定的傳統民俗文化包括有臺灣原住民族的傳統習俗,以及漢族的剪紙、油紙傘、紙燈籠、木雕和刺繡等技藝為主的民間藝術,也涵蓋因海島文化而逐漸形成的春節、元宵節、清明節、豐年祭等節慶文化[634]。
中國國民黨執政的中華民國政府於1949年撤往臺灣地區後,將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改制成中華民國文化部,以中國國民黨官方立場推動中國書法、中國畫、中國藝術和傳統戲曲等藝文活動[713][714]。
到了1987年解除戒嚴後,中華民國的藝文、美術活動隨著社會開放而進入多元發展的階段[715]。
而自2000年開始,台灣本土化運動及相關議題成為是中華民國自身文化論述的重要議題,主要解讀與內容圍繞著中國文化、原住民族文化和臺灣文化上[716]。
文學界長期以來便陸續發表各式風格的作品,但也曾針對台灣文學等發展方向而出現爭論[717][718][719]。
表演藝術除了過去曾在電視上盛行的歌仔戲和布袋戲繼續獲得政府重視外[720],也出現像是林懷民的雲門舞集等現代表演舞團[635][721]。
今日中華民國樂壇也呈現多元形式,並因不同族裔語系和歷史背景發展出南島語系的民族音樂、中國的傳統樂曲、西方古典音樂和各式流行音樂等[722][723][724]。
除了有各族民歌、傳統民謠、傳統童謠、說唱音樂、獨奏或合奏器樂、國樂、儀式音樂等各類風格的傳統音樂外[725],西方古典音樂也在中華民國獲得高度發展,包括小提琴家林昭亮、鋼琴家胡瀞雲(英語:Ching-YunHu)和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藝術總監吳菡(英語:WuHan(pianist))等人都獲得許多關注[722]。
中華民國也是華語流行音樂的重要發展地[726],成功讓華語流行音樂在亞洲地區廣受歡迎[727],並推出張惠妹、周杰倫、蔡依林、飛輪海、五月天等專業歌手[723][728][729]。
而同一時期,臺語流行音樂樂壇受到1970年代以後受日本演歌文化影響,那卡西和夜總會等秀場文化在臺灣也十分盛行,如陳雷、蔡小虎、龍千玉、翁立友、蔡秋鳳、江蕙、黃乙玲等知名閩南語歌手即是出身秀場的代表人物。
影視娛樂
主條目:台灣電影和台灣攝影
金馬獎為全球第一個華語電影獎,與華語歌曲獎的金曲獎和台灣傳播媒體獎金鐘獎合稱「三金」
今日中華民國的影視娛樂服務樣貌不斷有所改變,形成以無線網路、有線網路、網際網路媒體等數位科技為基礎發展而成的大眾傳播文化。
其中臺灣電視節目(英語:ListofTaiwanesetelevisionseries)受到各地歡迎,已在新加坡、馬來西亞以及其他亞洲國家播出過。
許多電視公司也紛紛投入拍攝電視連續劇,由於其迎合臺灣民眾的喜好而被獨立劃分為台灣電視劇類型,像是《惡作劇之吻》、《花樣少年少女》、《命中注定我愛你》、《愛上巧克力》、《痞子英雄》等較受歡迎的作品還成功推廣至其他亞洲國家[730]。
另外由於今日社會具多元文化背景、自由且富含創作力,而能給予影視工作者良好的發展空間[731]。
台灣電影多次獲得國際電影獎獎項或者是在世界各地的國際影展上映,著名的臺灣電影導演包括有李安、蔡明亮、楊德昌、侯孝賢、魏德聖等人[732]。
早期電影是由臺灣電影文化公司、中影公司等官方製片廠製作,內容以新聞片與政治宣傳片之製作為主[733]。
1960年代中華民國總共製作了200部至300部電影,透過拍攝愛情片、武俠片和愛國片作品使得電影產業蓬勃發展[734]。
但隨著香港電影產業逐漸成熟後,中華民國自身的電影產業產能反而逐漸下滑[735]。
到了1980年,楊德昌和侯孝賢開始發展具有個人特色的電影作品,並且贏得多座著名的國際電影獎獎項[734]。
但這些作品在自身電影市場上並沒有廣泛獲得認同[735]。
對此李安和蔡明亮等年輕導演則推出較為吸引普通觀眾的電影,許多新銳電影導演也在市場低迷時繼續投入拍攝[733][734]。
同時政府也提供電影輔導金辦法以培育電影人才、促進影片製作品質和數量,希望能達到發展自身電影產業的目標[736]。
一直到2008年魏德聖執導的《海角七號》上映後,成功為臺灣電影帶來復興之熱潮[734][737],今日台灣電影在華語電影仍有一定影響力[738]。
另外自臺灣日治時期後[739],臺灣還陸陸續續出現鄧南光、李鳴鵰[740]、張才[741][742]、張乾琦[743]、張照堂等著名攝影師[744],並因為解除戒嚴而促成攝影題材更加多樣化[745]。
旅遊觀光
主條目:臺灣觀光
國立故宮博物院是中華民國最具規模的博物館。
前往中華民國旅遊觀光的遊客數量長期逐年增長,根據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統計,在2015年時有10,439,785名遊客抵達,比2014年同期增長5.34%;觀光遊客大部分來自亞洲,依排序為中國大陸[746]、日本與港澳地區,亞洲以外的觀光客則主要來自美國和澳洲[747]。
而在2014年,中華民國在萬事達卡全球國際旅遊城市報告中排行第15名[748]。
其中重要旅遊景點包括各個國家公園、國家級風景特定區和觀光遊憩區[749][750][751],另外臺灣的休閒農場與溫泉景點也吸引不少遊客[752][753]。
當前政府也開始發展醫療旅遊,並且計畫建設數座醫療村提供服務[754][755]。
位於城市的重要景點則有在2004年至2010年期間為世界上最高建築的台北101[756],以及包括中正紀念堂、草悟道、各類紀念公園和各處夜市等[757]。
而今日中華民國設立有極高密度的24小時便利商店,除了能提供普通服務外還與金融機構以及政府機關合作,使得徵收停車費、水電費、交通罰款、信用卡支付以及郵寄包裹等服務都能夠在便利商店進行[758]。
中華民國境內約有535座博物館及10座虛擬博物館,其中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近700,000件中國青銅器、玉器、書法、繪畫和瓷器,被視為是世界上收藏中國藝術的重要博物館[759][760]。
自1933年開始,中國國民黨所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便將原先收藏在北平市故宮的藝術品運出,多次轉移收藏地後最終一部分物件在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海運運輸至臺灣本島[761]。
儘管常設型展覽的內容每季都會更換,但仍然需要花費12年才能將所有的藝術品全部展出[762]。
中國共產黨曾多次表示這些收藏品是被國民黨當局「非法竊取」至臺灣,並呼籲將所有故宮藏品盡早「歸還」給大陸當局,但是自大陸地區爆發文化大革命後,中華民國政府便認為這是保護藝術品不受破壞之必要行動,不過今日雙方博物館也恢復中國傳統文物遺產的交流[761]。
而在中正紀念堂則有國家戲劇院和國家音樂廳提供藝文表演,國立國父紀念館也會舉辦多項文化活動、音樂會以及演講會等[762]。
另外一方面,政府也在臺中市則成立了收藏明朝與清朝畫作以及臺灣當代藝術家作品的國立臺灣美術館[762]。
體育競賽
主條目:台灣體育
中華民國對外體育競賽主要持梅花旗
中華民國主要運動有棒球、籃球和壘球等,各地設有競技運動場館、國民運動中心、運動公園、多功能運動場所、游泳池、棒球場[763]、高爾夫球場、自行車道等設施[764]。
被視為國民運動的棒球廣受社會大眾歡迎[765][763],中華民國棒球協會於1989年組建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766],並在2003年和台灣職棒大聯盟合併[767]。
今日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有4支球隊[768],平均每場比賽有6,079名觀眾[767]。
中華民國曾舉辦2001年與2007年亞洲棒球錦標賽、2007年世界盃棒球賽和2013年世界棒球經典賽[769][770],並在1982年與199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贏得銅牌和銀牌[765],另外還有像王建民、陳偉殷、曹錦輝、郭泓志、倪福德、胡金龍等棒球選手進入美國職棒大聯盟[765][771]。
政府過去曾推廣籃球運動[772],且每年舉辦威廉·瓊斯盃國際籃球邀請賽和超級籃球聯賽等賽事[769],藝人陳建州亦於2020年成立職業籃球聯盟P.LEAGUE+。
在朱木炎和陳詩欣於2004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贏得金牌後,政府在楊宜蓁等選手協助下開始推廣跆拳道[769]。
另外在合球項目部分,曾在2008年世界青年盃合球錦標賽和2009年世界盃合球賽贏得銀牌與銅牌[773][774]。
職業高爾夫球選手曾雅妮在美國女子職業高爾夫協會亦有傑出的表現[775],曾連續109週於女子世界排名上位居第一名[776][777]。
其他常獲佳績的項目還有撞球、羽毛球、舉重、拔河、馬拉松、桌球、射箭和網球等[769]。
另外電子競技亦十分興盛,台北暗殺星更在2012年贏得英雄聯盟全球總決賽總冠軍[778][779]。
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影響,中華民國參與國際體育組織和賽事須以「中華臺北」(TPE)名義[780][781],並要以國旗歌和梅花旗替代國歌與國旗[782][783]。
政府為提倡全民運動,每隔2年舉辦中華民國全國運動會、中華民國全民運動會、全國原住民運動會和全國身心障礙運動會,每年亦有全國大專院校運動會與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
政府還藉由舉辦國際體育活動建設相關設施、獲得承辦經驗、取得籌辦機會,例如每年舉辦的台北國際馬拉松、國際自由車環台公路大賽[769]、富邦LPGA台灣錦標賽等[784],及高雄市在2009年的世界運動會[785]、臺北市在2009年的夏季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和2017年的世界大學運動會[786][787]。
參見
中華民國主題
中國主題
台灣主題
臺灣
臺灣歷史
中國
中國歷史
臺灣第一列表
臺灣之最列表
臺灣世界紀錄列表
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
中華民國(臺灣)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中華民國法律
中華民國國軍
中華民國國民
中華民國國家元首列表
中華民國政府
中華民國政黨
中華臺北
亞洲四小龍
未被國際普遍承認的國家列表
殘存國家
分裂國家列表
兩岸關係
南北關係
撒哈拉阿拉伯民主共和國
南奧塞梯共和國
北賽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國
註釋
^平時升國旗、奧運會升梅花旗等場合時演奏
^2.02.1因中華民國的疆域曾有多次變化[2][3],各界對中華民國憲法中的「固有疆域」之意義未有定論[4][5],相關爭議詳見本條目之法理疆域章節。
^戰後移民、閩籍比例採取1990年普查數據,原按269萬人計算得13%有誤,因未計入連江縣人口(非閩南、非臺籍)、金門縣人口(閩南、非臺籍),且未減去當年外國人口、原住民人口(取2000年39萬),故應為274萬比1986萬,得13.8%。
將1991後遷入漢族合併計算,得13.5%。
臺灣外省人是指在1945年以後,因為第二次國共內戰的爆發而陸陸續續撤往臺閩地區居住的民眾、以及其於臺灣所產下的後代,並不包括1990年後搬至臺閩地區居住的大陸及港澳人民。
1991年後遷入,採取內政部民國80年至107年12月之陸港澳及無國籍者,如泰緬孤軍之後,遷入數得2.24%,此數不包括原外國籍之漢族,其數目應不甚多。
^107年12月內政部數。
^戰前移民臺澎的其他民族如日本人、韓國人等。
而所有戰後遷往臺灣地區的民眾不完全是漢族,例如前往臺灣的白先勇屬於回民、席慕蓉屬於蒙古族、溥心畬屬於滿族。
^採取內政部民國92(2003)年7月至107(2018)年12月之外籍遷入數得0.44%。
民國92(2003)年以前未找到數據。
^此處的「主要宗教」是指信仰人數佔中華民國自由地區國民(臺灣人口)5%以上者。
^聯合國並沒有為非會員國的中華民國計算其人類發展指數,因此本數據實際上是由中華民國行政院主計處自行計算得出並與其他國家進行排名。
^民國紀年的正式寫法應將中華民國國號完整寫出,僅寫「民國」係屬簡寫寫法。
^中華民國法定曆法使用公曆,多稱「國曆」,而官方使用民國紀年與公元紀年混用的方式。
農曆則是在以漢人為主的民間社會使用。
^城際鐵路列車靠左行駛。
^多次發生代表權爭議:如清朝政府與南京臨時政府;北京政府和廣州中華民國政府;重慶國民政府和汪精衛政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中華民國政府
^《文化基本法》第6條:「各固有族群使用之自然語言與臺灣手語,國家應定為國家語言。
」《國家語言發展法》第3條:「本法所稱國家語言,指臺灣各固有族群使用之自然語言及臺灣手語」,又《文化基本法》第1條:「文化事務,除其他基本法有特別規定者外,適用本法之規定。
」
^依據國立編譯館主編、正中書局出版的部編大專用書《國語》解釋,國語分廣義和狹義:
對外語來說,則國內各民族的一切語言和文字,可統稱為廣義的國語;
在本國,對其它語言來說,則指國家選定以「北平現代音系」為標準音的標準國語,為狹義的國語,對內用以通行各地,對外作為國家語言的代表。
[36][37][38]
1918年中華民國教育部令第75號明確推行國語,1924年始基於「北平現代音系」構建現行國音,1932年後,以教育部出版之《國音常用字彙》為標準音。
^官方「正(繁)體字」或「正(繁)體中文」。
中華民國教育部自1956年起禁止在校生學習簡體字(包括陸簡化字和二簡字)[39],前總統馬英九強調傳統漢字為正體,非繁體[40][41]。
參見國字標準字體。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否認清朝統治的合法性;《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公報·告海陸軍士文》:「自逆胡猾夏,盜據神州,奴使吾民,驅天下俊傑勇健之士而入卒伍,以固其專制自恣之謀。
我軍人之俯首戢耳以聽其鞭策者,亦既二百六十有餘年。
豈誠甘心為異族效命哉!」,《中華民國大總統孫文宣言書》:「國家之本,在於人民。
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
」另需注意中華民國對蒙古地方無法長期統治,對西藏地方也僅做到名義統治[43]。
^目前有14個邦交國。
^初,中共及蘇聯因認為不掌握軍隊領導權而反對[92]。
^
國民政府發表公告承認外蒙獨立(1946年1月5日)
(中央社重慶五日電)國府於一月五日發表承認外蒙獨立之公告如下:中央曾派內政部次長雷法章前往觀察,近據外蒙古投票事務人員之舉,公民投票結果,已證實外蒙古人民贊成獨立,茲照國防會最高委員會之決議,正式承認外蒙古之獨立,除以行政院轉飭內政部將決議決議正式通知外蒙古政府外,特此公告。
[109]
^根據協議,中華民國與英國共同授權夏慤受降,潘裕昆率憲兵第十六團及新一軍駐九龍,與英軍一道維持治安,為期2年[110]。
在受降儀式後,香港行政事務由夏慤成立的港英軍政府管理。
^至1955年
^原屬海南特別行政區,1990年後劃歸高雄市旗津區代管至今
^35個省份包括有內地十八省、東北九省、塞北四省、西部三省以及臺灣省。
^根據《中華民國憲法》之規定,西藏地區為藏區類似省分的自治行政區劃。
^「外蒙古的獨立,是我國在特殊情況下,被迫接受的……我國人民以歷史及情感的關係,都已認為外蒙古恢復為我國領土。
」——行政院長俞鴻鈞1955年12月14日
「外蒙為中華民國固有領土之一部份……外蒙之法律地位自應恢復原有狀態,此乃中華民國一貫立場。
」——外交部1961年3月1日[256]
^現今行政院轄下有9個部、4個會、3個署、2個總處、18個委員會、3個獨立機關,而在完成行政院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後,可能調整為14個部、8個會、2個總處、3個獨立機關。
^立法院共有113個席次,其中有73名立法委員是從單一選區中投票選出,而有34名立法委員則是藉由全國政黨得票比例勝出。
另外還有6個席次則從2個臺灣原住民族選區中,各自選出3名立法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分裂國家法》第八條中關於採用「非和平」方式或其他必要措施的條件原文為「『台獨』分裂勢力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造成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實,或者發生將會導致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重大事變,或者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其中第二點中並未列出其所謂「重大事變」之標準,也沒有說明「將會」的時效性,但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沒有對這幾點做出司法解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也未依《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67條第(四)項做出任何法律解釋。
[333]
[334]
^截至2021年12月10日,中華民國的邦交國包括有位於亞太地區的帛琉、馬紹爾群島、諾魯與吐瓦魯4國;位於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的宏都拉斯、瓜地馬拉、貝里斯、海地、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聖露西亞、聖文森及格瑞那丁與巴拉圭9國;位於非洲地區的史瓦濟蘭以及位於歐洲地區的梵諦岡。
^《中華民國憲法》第一百三十八條規定:「全國陸海空軍,須超出個人、地域及黨派關係以外,效忠國家,愛護人民。
」
^祖籍省別並非族群絕對分類分式,臺灣客家人也有來自福建省南部和西部;而來自廣東省的臺灣潮州人依其語言屬於閩南民系,並不屬與客家人。
^《中華民國憲法》第十三條規定:「人民有信仰宗教之自由。
」
參考文獻
引用
^中央情報局.GEOGRAPHICCOORDINATE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世界概況》.[2014-02-23](英文).
^洪秀柱:讓大陸羨慕學習台灣的民主法治(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記者曾韋禎/台北報導,自由時報,2015-10-02,"國民黨總統參選人洪秀柱強調,中華民國憲法的內容,就是主權及於大陸地區"
^扁憲法領土範圍陳總統籲思考是否予以處理(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記者黃瑞弘台北二十四日電,中央社,2006-09-24,"陳總統指出,如果嚴格依憲法相關規定,台灣到底承不承認「蒙古人民共和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兩個聯合國會員國都是主權獨立國家,是與台灣完全互不隸屬的另外兩個不同國家……當憲法規定與現實狀況完全脫節或背離時,基於對憲法正當性與合理性要求,對轉型正義的期待與堅持,「是不是也應該認真思考,予以必要的處理」?"
^我國「固有之疆域」的範圍究竟為何.蘋果新聞網.
^釋字第328號解釋.中華民國司法院.
^馬:92共識可反對但不能否定(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記者田世昊、王寓中、陳杉榮、鄒景雯/專訪,自由時報,2008-03-29,"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區域是台澎金馬,但根據憲法固有疆域還包括大陸地區"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有關外蒙古是否為中華民國領土問題說明新聞參考資料(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蒙古不是中華民國固有之疆域.自由時報.[2021-02-0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3).
^中央通訊社.InteriorministerreaffirmsTaipeiisROC’scapital(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臺北時報》.2013年12月5日[2014年2月23日](英文).
^10.010.1TaiwanYearbook2004.臺灣:行政院新聞局.2004年10月.ISBN 978-9570182194(英語).
^11.011.111.211.311.4土地面積、村里鄰、戶數暨現住人口.內政部戶政司.[2017-10-31].(原始內容(XLS)存檔於2012-02-19)(中文(臺灣)).
^行政院第3251次院會決議.www.ey.gov.tw.[2021年6月2日](中文).
^推動雙語國家政策問題研析.www.ly.gov.tw.[2021年6月2日](中文).
^根據《國家語言發展法》第三條規定。
^TheRepublicofChinaYearbook2009/CHAPTER2:PeopleandLanguage.行政院新聞局.2009[2014-03-0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8-03)(英語).
^人口統計資料.內政部戶政司.2018-05-01[2020-02-1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6)(中文(臺灣)).
^大陸地區人民進入台灣地區統計資料.內政部移民署.2020-01-17[2020-02-12].(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9)(中文(臺灣)).
^土地.行政院.[2018-03-17].
^19.019.1內政部戶政司.最新消息.www.ris.gov.tw.2021-09-10[2020-02-12].(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1).
^20.020.120.220.3ReportforSelectedCountriesandSubjects.IMF.2021-04[2021-04-16].
^行政院主計總處.行政院主計處.2019-08-16[2020-02-12].(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1-19).
^行政院主計總處.人類發展指數(HDI)行政院.2020年2月12日(更新日期)((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繁體中文).
^李清輝.《網路法律教戰手冊(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臺灣臺北:五南文化.2006年:第188頁[2016年5月18日].ISBN 9861212957(繁體中文).
^中華民國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95年通訊傳播績效報告(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臺灣臺北:秀威資訊.2007年:第150頁[2016年5月18日].ISBN 978-9860132700(繁體中文).
^BoardMeeting.ICANN.2010-06-25[2014-02-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7-07)(英語).
^爭鳴.No. 第291-302期.百家出版社:第73頁.2002[2021-02-0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3).
^新新聞周報.新新聞周刊雜誌社.2003:第4頁[2021-02-0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3).
^謝莉慧.馬英九:台灣就是中華民國是一種通稱.新頭殼newtalk.2011-12-03[2020-10-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3).
^喬偉綱.蔡英文稱「中華民國台灣」遭批改國號 府拿馬英九任內照片回擊.上報.2020-01-15[2020-10-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3).
^潘俊鐘.第四章台灣民眾族群認同、國家認同與統獨態度(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國立政治大學.2003年[2016年2月24日](繁體中文).
^2.16.886.101.20003.行政院全球資訊網.2.16.886.101.20003.2011-12-01[2020-02-07].
^32.032.132.2國家符號.國史館.[2014-02-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30)(中文(臺灣)).
^圖表新聞|中央社CNA.www.cna.com.tw.[2021-12-12](中文(臺灣)).
^WaybackMachine.web.archive.org.2012-02-19[2021-12-12].
^www.ey.gov.tw.族群(國情簡介-人民)-行政院全球資訊網.
^國立編譯館(編).部編大專用書《國語》.正中書局.ISBN 9570903406.
^中國大百科智慧藏.140.128.103.128.[2020-02-0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0).
^國音學新修訂第八版.正中書局.流傳文化.墨文堂文化.2020-02-07[2020-02-07].(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4)–透過GoogleBooks.
^菅野敦志.羅家倫與1950年代台灣的簡體字論戰(PDF).當代日本與東亞研究.當代日本與東亞研究會.[2020-02-27].(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20-02-27).
^馬英九等.臺北市政府推行使用正體字說帖.[2020-09-28].(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7).
^林楠森.馬英九下令移除台灣政府網站簡體字版.BBCNews中文.2011-06-15[2020-02-12].(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1)(中文(臺灣)).
^【圖表】最新普查:全國6成常用國語,而這6縣市主要用台語-TheNewsLens關鍵評論網.www.thenewslens.com.[2021-12-12].
^何則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中華民國」與蒙古的恩怨情仇:一甲子前,「中國」一票否決蒙古國入聯.換日線Crossing.2018-05-03[2020-02-12].(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1)(中文(臺灣)).
^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中華民國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
^劉子維 BBC中文記者.台灣解嚴30年:平民生活的記憶.BBC中文.2017-07-14.
^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東沙海域文史資源調查研究成果報告(PDF).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內政部營建署.[2020-02-27].(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20-02-27).
^22縣市全面啟動-高齡友善城市百分百.衛生福利部.
^臺灣省政府走入歷史國發會接續服務展新局.國家發展委員會.[2021-02-0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3).
^中央情報局.GDP(purchasingpowerparit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世界概況》.[2014年2月23日]()(英文).
^行政院主計總處.國情統計通報(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行政院.2011年1月7日[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羅達菲博士(DrDafyddFell).台灣選舉:各小黨競爭成為第三勢力.BBCNews中文.2014-11-19.
^龍虎.臺灣政治轉型與社會運動互動關係探討(PDF).[2020-10-02].(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21-01-08).
^歐陽利姝;馬泰成.經濟成長與民主政治—臺灣的實證經驗(PDF).2013[2020-10-02].(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21-02-01).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台灣是「自由國度」 2018年全球自由度評比進步兩分!ETtoday新聞雲.((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繁體中文))
^Taiwan.freedomhouse.org.[2019-04-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01).
^GraceYao、Yen-PiCheng和Chiao-PiCheng.TheQualityofLifeinTaiwan.美國:《社會指標(英語:SocialIndicatorsResearch)》.2008年10月6日(英文).
^行政院主計處.歷年經濟成長率.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2020-01-2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31).
^林瑞恩.南部傳產主管淚揭「台灣低薪惡夢」:碩士生連3萬都沒有.三立新聞網.2020-02-20[2020-02-27].(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06).
^中國同盟會四綱.中國文化大學中華百科全書.[2020-12-17].(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7).
^李雲漢.歷史追蹤:「中華民」國國號的來由和意義(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大公報》.2012年9月12日[2015年12月13日]()(簡體中文).
^黎民.歷史追蹤:中華民國國號的來由和意義(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黃花崗雜誌》.[2015年12月13日]()(繁體中文).
^五項聲明第二項「稱中國為中華民國」,張難先《湖北革命知之錄》,1946年5月,上海出版社;《辛亥革命在湖北史料選輯》武漢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室,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49頁
^組織體系圖(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13年10月17日]()(繁體中文).
^馬英九.馬總統宣示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2008年總統大選.[2020-09-28].(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7).
^馬英九.马英九:一个中国是中华民国.美國之音.[2020-09-28].(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7).
^彭顯鈞和邱燕玲.兩岸稱呼官方定調/馬說不稱中國綠轟自降國格(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自由時報》.2011年2月8日[2014年2月27日]()(繁體中文).
^論壇:台總統府網頁加注"台灣"(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2005年8月29日[2016年8月15日]()(繁體中文).
^總統府針對巴拿馬與中華民國斷交發表談話.《中華民國總統府》.((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文)
^中華民國政府對布吉納法索與中國簽署復交聯合公報發表嚴正聲明.最新消息.中華民國外交部.2018-05-26((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繁體中文)
^林朝億.馬提台灣是國家小英:歡迎跟進(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天空傳媒.2011年12月3日[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柳嘉峰.2011國情調查記者會(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台灣智庫.[2013年10月17日]()(繁體中文).
^鄭仲嵐BBC中文駐台灣特約記者.中日關係暖化:台日關係持續審慎「冷卻」.BBC中文.2018-10-27.
^73.073.173.2洪健昭.Taiwan,Taipei—What’sinanam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文中國郵報》.2009-10-15[2014-2-23]()(英文).
^汪園斐.臺灣是中國一省嗎?(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黃花崗雜誌》.[2014-02-23]()(繁體中文).
^BilateralandMultilateralRelationsoftheHolySee.LASANTASEDE.2007-05-31[2020-04-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7)(英語).
^臺灣當代美術社會發展.1980-2000,第79頁,李宜修,臺灣商務印書館,2011-08-01,"而大陸「一個中國」的政治型態下,不僅在政治上孤立臺灣,甚至在世界藝文活動上亦以政治思維考量,使臺灣處處受掣。
"
^CHINESETAIPEI(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2014-02-28]()(英文).
^78.078.1KatieReid.TaiwanhopesWHOassemblywillhelpboostitsprofil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路透社.2009-05-18[2014-02-23]()(英文).
^79.079.1SeparateCustomsTerritoryofTaiwan,Penghu,KinmenandMatsu(ChineseTaipei)andtheWTO(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世界貿易組織.[2014年2月28日]()(英文).
^80.080.1行政院新聞局.Taiwanesehealthofficialinvitedtoobservebird-fluconference.TaiwanInfo.2005年1月11日[2014-02-23](英文).
^旗海圖幟.[2005-11-19].(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1-03).
^82.082.1郭廷以.1912──中華民國元年壬子(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漢典古籍.[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郭廷以.《中華民國史事日誌》.1979年:第28頁(繁體中文).
^人民網.1913年11月4日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民黨(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鳳凰衛視.2009年11月4日[2014年2月23日](簡體中文).
^第十一卷 近代前編(上冊)·第四節北洋政府的政權機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讀書網.[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喬納森·芬比(英語:JonathanFenby).ThePenguinHistoryofModernChina:TheFallandRiseofaGreatPower,1850-2008.英國西敏寺:企鵝出版集團.2008-05-29:第131頁[2014-02-23].ISBN 978-071399832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英語).
^郭廷以.1916──中華民國五年丙辰(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漢典古籍.[2014-02-23]()(繁體中文).
^第一次世界大戰新舊國會「對德宣戰案」始末(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蘭池.[2020-02-12]()(簡體中文).
^第八十八回代總統啟節入都 投照會決謀宣戰(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蔡東藩.[2020-02-12]()(繁體中文).
^五四運動.新華網.[2014-02-23](繁體中文).
^JacquesGuillermaz.HistoryoftheChineseCommunistParty1921-1949.藍燈書屋.1972年9月:第22頁至第23頁.ISBN 978-0394464794(英語).
^陳獨秀.論國民政府之北伐.《中文馬克思主義文庫》.((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簡體中文)
^張英洪.「土改」:革命專政和暴力再分配——以湖南漵浦縣為例.《當代中國研究》.((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簡體中文)
^費正清,崔瑞德,費維愷.〈第三章南京十年时期的国民党中国,1927—1937年〉.《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下)》中文譯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01-01[2019-11-19].ISBN 7500414064.原文英文.(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5)(中文).
^楊奎松.大革命時期中共為何不解決工農運動過火問題?(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鳳凰網》.2012-04-05[2014-02-23]()(繁體中文).
^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檔案資料叢書((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簡體中文).
^蘇聯陰謀文證彙編((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簡體中文).
^1927年4月18日蔣介石建立南京國民政府(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人民網.[2016-08-15]()(繁體中文).
^喬納森·芬比(英語:JonathanFenby).ThePenguinHistoryofModernChina:TheFallandRiseofaGreatPower,1850-2008.英國西敏寺:企鵝出版集團.2008-05-29[2014-02-23].ISBN 978-071399832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英語).
^第三國際.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关于中国革命目前形势的决定.新華網.1927年7月[2015-06-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8-26)(中文(簡體)).
^溫躍寬.被西方譽成為的「民國黃金十年」.憶庫.2013-10-17[2014-02-23](簡體中文).
^張玉法.《中華民國史稿》.臺灣信義:聯經出版.1998-10-26:第223頁.ISBN 978-9570818260(中文(繁體)).
^馮兆基(EdmundS.K.Fung).InSearchofChineseDemocracy:CivilOppositioninNationalistChina,1929-1949.英國劍橋:劍橋大學出版社.2000-09-04:第30頁[2014-02-23].ISBN 978-052177124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英語).
^104.0104.1《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中國南京:國民政府.1931年5月12日(繁體中文).
^ChenLifu、RamonH.Myers和SidneyH.Chang.TheStormCloudsClearOverChina:TheMemoirofCh'enLi-Fu,1900-1993.美國史丹福:胡佛研究所.1993年1月:第102頁[2014-02-23].ISBN 978-081799272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英語).
^告全國同胞一致安內攘外書-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zh.wikisource.[2020-02-07].
^美國國務院.TheGreatDepressionandU.S.ForeignPolicy.美國國務院歷史局.[2014年2月23日](英文).
^中共中央爲公佈國共合作宣言-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zh.wikisource.[2020-02-07].
^李明峻.蒙古公民投票案例實踐解析(PDF).新世紀智庫論壇第49期.2010-03-30[2020-10-02].(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20-10-02).
^盧因.明藝.名人寫香港﹕舍舍,哦哈喲,哥渣伊嗎時!——香港重光七十周年祭.明報.[2020-02-27].(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7).
^FormosaandthePescadores(Treatie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國國會.1955年2月4日[2015年9月9日](英文).
^外交部條約法律司.「臺灣的國際法地位」說帖(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華民國外交部.2017年6月20日[2017年9月25日](繁體中文).
^時代公司.LIF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美國紐約:《生活》.1956年1月23日[2014年2月23日](英文).
^周恩來.評馬歇爾〔362〕離華聲明(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人民網.1947年1月10日[2014年2月23日](簡體中文).
^《南京衛戍司令部致電梅園新村中共聯絡處限期撤退令》.中國重慶:《大公報》.1947年3月1日(繁體中文).
^文安立.DecisiveEncounters:TheChineseCivilWar,1946-1950.美國帕羅奧圖:史丹福大學出版社.2003-03-19[2014-02-23].ISBN 978-080474478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英語).
^張炎憲.《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臺灣臺北: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6-02-13:第8頁至第22頁.ISBN 978-9572936214(中文(繁體)).
^"28February1947"(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NewTaiwan,IlhaFormosa.2007年[2013年10月17日](英文).
^TaiwaninTime:Thegreatretreat-TaipeiTimes.www.taipeitimes.com.[2020-02-07].(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0).
^120.0120.1120.2RetreattoTaiwa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2014年2月23日](英文).
^李鴻禧.我們當然不是中國人,是百分之百台灣人(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新台灣新聞周刊》.2002年5月9日[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美國國務院.U.S.-ChinaAmbassadorialTalks,1955-70.美國國務院歷史局.[2014年2月23日](英文).
^ElutasítottaTajvanfelvételétazENSZ(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Index.hu.2007年7月24日[2013年10月17日](匈牙利文).
^MuthiahAlagappa.Taiwan'sPresidentialPolitics:DemocratizationandCross-StraitRelationsinthe21stCentury.美國阿蒙克:M.E.Sharpe(英語:M.E.Sharpe).2011年11月:第265頁[2013-10-17].ISBN 978-076560834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英語).
^馬若德;費正清.《劍橋中國史:第13卷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下卷》(TheCambridgeHistoryofChina,Vol.15:ThePeople'sRepublic,Part2).英國劍橋:劍橋大學出版社.1991-11-29:第837頁.ISBN 978-0521243377(英語).
^自由中國社.自由中國:【全套22冊】.獨立作家-秀威代理.2013-09-01[2020-02-12].(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2)–透過GoogleBooks.
^127.0127.1Taiwanprofile:Timelin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2014年4月22日[2014年2月26日](英文).
^從新舊制度論看我國雙首長制,第157-158頁,徐正戎、張峻豪,《政治科學論叢》第二十二期,2004-12
^SunYat-Sen和RamonH.Myers.PrescriptionsforSavingChina:SelectedWritingsofSunYat-Sen.美國史丹福:胡佛研究所.1994年1月:第36頁[2014-02-28].ISBN 978-081799282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英語).
^路透社.Taiwanpresidentapologisesfor'whiteterror'er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AsiaOne(英語:AsiaOne).2008年7月16日[2013年10月17日](英文).
^131.0131.1第三章外資對台灣經濟發展之影響與現況(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國立政治大學.[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132.0132.1132.2Coldwarfortres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2002年[2013年10月17日](英文).
^《同濟大學學報》.台灣對外交往權相關問題研究(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05年.[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美國國務院.AsiaPacificEconomicCooperation(APEC),1989.美國國務院歷史局.[2014年2月23日](英文).
^異域孤軍大事記.阿美米干官網.[2021-02-0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7).
^136.0136.1李雲漢.中國近代史增訂3版.三民書局. :563.
^137.0137.1137.2137.3Outwiththeold(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2013年10月18日](英文).
^138.0138.1王炳章.重建中华民国.中國民主正義黨.[2021-02-0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1).
^China:ChiangKai-shek:DeathoftheCasualt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時代》.1975年4月14日[2013年10月1](英文).
^唐復年.轉型再轉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聯合報》.[2013年10月18日](繁體中文).
^馬英九.總統感念蔣經國對台灣民主貢獻.僑務電子報.[2021-02-0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3).
^管仁健,《你不知道的台灣·國軍故事》.〈國軍屠殺越南難民的三七事件〉.文經社.2008年3月7日.
^林濁水.【華山論劍】召開國是會議進行憲政改造(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想想論壇.2013年8月29日[2015年12月28日](繁體中文).
^第三章轉型﹕台灣民主化經驗的實踐(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國立政治大學.[2015年12月28日](繁體中文).
^145.0145.1香港電台.李登輝執政(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神州五十年》.[2013年10月18日](繁體中文).
^146.0146.1146.2王業立.總統直選對憲政運作之影響.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Pathtodemocrac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2013年10月18日](英文).
^DavidBlundell.AustronesianTaiwan:linguistics,History,Ethnology,Prehistory.臺灣臺北: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2009年:第283頁至第290頁.ISBN 978-9868537804(英語).
^MutsuHsu.Culture,self,andadaptation:ThepsychologicalanthropologyoftwoMalayo-PolynesiangroupsinTaiwan.臺灣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1年:第95頁至第99頁.ISBN 978-9579046787(英語).
^Independencedilemm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2014年2月23日](英文).
^嚴思祺.日本戰敗紀念日台灣籲日記取歷史教訓(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2013年8月15日[2016年2月16日](繁體中文).
^ChendeclaredTaiwanvicto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2004年3月26日[2013年10月18日](英文).
^《台灣演義》.2013.09.28【台灣演義】民進黨史(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YouTube.2013年9月29日[2015年12月28日](繁體中文).
^全台謝票馬誓告別族群對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泰國世界日報》.2008年3月26日[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Taiwanprofile:Leader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2014年3月19日[2014年2月26日](英文).
^156.0156.1KoShu-Ling.MareferstoChinaasROCterritoryinmagazineinterview(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台北時報》.2008年10月8日[2014年2月26日](英文).
^TaiwanandChinain『specialrelations』:M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文中國郵報》.2008年9月4日[2014年2月26日](英文).
^外媒:兩岸關係穩定贏得民心關鍵(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人間福報》.2012年1月16日[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國內經濟情勢分析(2009Q4)(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臺北產經》.2010年7月15日[2015年8月16日](繁體中文).
^劉世忠.馬英九兩年來的兩岸政策:對台灣政治與亞太戰略之影響(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南方快報》.2010年6月20日[2015年12月28日](繁體中文).
^历史性的画面:习近平与马英九会面握手.紐約時報中文網.2015-11-08[2020-10-2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3).
^郭瓊俐、鄭宏斌、丘採薇和李順德.中華民國首位女總統蔡英文領民進黨完全執政(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聯合新聞網.2016年1月17日[2016年1月27日](繁體中文).
^Nan-JungKuo和Chung-RuHo.SeaSurfaceObservationintheTaiwanStraitUsingSatelliteImagerfromHRPTStation.國立臺灣海洋大學.2012年12月3日[2013年10月17日](英文).
^164.00164.01164.02164.03164.04164.05164.06164.07164.08164.09164.10中華民國外交部.TaiwanProper.行政院新聞局.2010年5月28日[2014年2月23日](英文).
^楊穎堅.台灣週邊海域之海流分佈.中華民國海軍軍官學校[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行政院新聞局.「秘魯國家電視台」(TVPeru)雙十國慶當日播出7分鐘專輯報導(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2014年2月26日](繁體中文).
^陳佳珣和陳志昌.【我們的島】走訪地質公園-馬祖紀石(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公視新聞.2014年9月30日[2017年3月13日](繁體中文).
^中華民國內政部.土地(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行政院.2014年3月5日[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楊明山.臺灣離島地形(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臺北市立大理高級中學.[2014年2月26日](繁體中文).
^170.0170.1TaiwanYearbook2005.臺灣:行政院新聞局.2005年10月:第23頁.ISBN 978-9860028980(英語).
^171.0171.1171.2楊明山.臺灣島的形成(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臺北市立大理高級中學.[2014年2月26日](繁體中文).
^MeganAnderson.Taiwa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亞利桑那大學.2001年5月3日[2014年2月23日](英文).
^173.0173.1Shui-BeihYu、Horng-YueChen和Long-ChenKuo.VelocityfieldofGPSstationsintheTaiwanare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地殼構造物理學(英語:Tectonophysics(journal))》.1997年6月[2016年6月9日](英文).
^R.D.Larter.Intra-OceanicSubductionSystems:TectonicandMagmaticProcesses.英國倫敦:倫敦地質學會.2003-01-01:第84頁至第86頁[2014-02-23].ISBN 978-186239147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0)(英語).
^美國地質調查局.GSHAPRegion8EasternAsia.GlobalSeismicHazardAssessmentProgra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1999年8月4日[2014年2月23日](英文).
^鄭世楠和葉永田.二十世紀前(1604-1900)台灣地區的地震記載(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交通部中央氣象局.[2016年6月9日](繁體中文).
^CharlesDavidson.TheFoundersofSeismology.TheUniversitypress.1927年:第223頁[2016-06-0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02)(英語).
^二十世紀(1901-2000)台灣地區災害性地震(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交通部中央氣象局.[2016年6月9日](繁體中文).
^「九二一」最嚴重2400死逾萬人傷(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東方日報》.2013年6月23日[2014年2月23日](英文)
^World:Asia-PacificRescuershuntquakesurvivor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1999年9月21日[2014年2月23日](英文)
^楊明山.臺灣特殊地形(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臺北市立大理高級中學.[2014年2月26日](繁體中文).
^曹恕中、謝有忠和陳棋炫.火山活動監測:大屯山火山群與龜山島海域火山(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國立臺灣大學.[2014年2月26日](繁體中文).
^KangChao和MarshallJohnson.NationalistSocialSciencesandtheFabricationofSubimperialSubjectsinTaiwan.EastAsiaCulturesCritique.2000年11月1日:第167頁(英文).
^184.0184.1184.2楊明山.臺灣五大地形(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臺北市立大理高級中學.[2014年2月26日](繁體中文).
^185.0185.1185.2185.3周瑞燉.《臺灣全志卷二:土地志地質篇》.臺灣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0-11-01.ISBN 978-9860249316(中文(繁體)).
^JoshuaCalder.TallestIslandsoftheWorld(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WorldIslandInfo.com.2006年4月5日[2014年2月23日](英文).
^郭大玄.臺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臺灣通宵:五南文化.2005年:第120頁[2014-02-23].ISBN 978-957113845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07)(中文(繁體)).
^楊明山.臺灣四個海岸比較(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臺北市立大理高級中學.[2014年2月26日](繁體中文).
^濁水溪之最(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水利署第四河川局.[2014年2月26日](繁體中文).
^中華民國經濟部.公告河川區分為中央管河川、跨省市河川及縣(市)管河川(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9年4月8日[2016年6月9日](繁體中文).
^楊明山.水文(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臺北市立大理高級中學.[2014年2月26日](繁體中文).
^192.0192.1192.2行政院新聞局.CHAPTER1Geography.TheRepublicofChinaYearbook2011.2011年[2014年2月23日](英文).
^靜浦北迴歸線界標熱帶與亞熱帶的分界線(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花蓮縣政府.[2014年2月26日](繁體中文).
^中央情報局.CLIMAT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世界概況》.[2014年2月23日](英文).
^中華民國內政部.地文(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行政院.2014年4月8日[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氣象常識(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交通部中央氣象局[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中廣新聞網.五、六月台灣進入梅雨季慎防劇烈強降雨成災(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雅虎新聞.2013年5月2日[2014年2月26日](繁體中文).
^MonthlyMeanDaysofPrecipitation.交通部中央氣象局.2005年12月3日[2014年2月23日](英文).
^天氣與氣候.高雄市立楠梓區莒光國小.[2014年2月26日](繁體中文).
^200.0200.1TheRepublicofChinaYearbook2014.臺灣:行政院新聞局.2014年10月:第45頁.ISBN 978-9860423020(英語).
^經濟部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台灣的【水資源】嚴重不足(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經濟部水利署.2008年11月18日[2014年2月26日](繁體中文).
^第三章 台灣地區水資源特性.經濟部水利署.[2014年2月26日](繁體中文).
^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ScheduleofProtectedSpecies.嘉義縣政府.2008年7月2日[2016年6月9日](繁體中文).
^臺灣地區保育類野生動物種數.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2010年8月19日[2016年6月9日](繁體中文).
^Establishment.金門國家公園.[2014年2月23日](英文).
^[np.cpami.gov.tw/filesys/statistics/104/261_6f6ce715b70594edf0b8beddcce91305.pdf表一各國家公園基本資料表].內政部營建署.2014年6月9日[2016年6月9日](繁體中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生態保育(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行政院.2014年3月5日[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行政院新聞局.WildlifeProtection.臺灣臺北:TheRepublicofChinaYearbook2009.2009年1月1日(英文).
^中華民國內政部.國家公園簡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行政院.2014年3月5日[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福建省政府組織沿革.福建省政府. [永久失效連結]
^《中華民國六十八年統計提要》.臺北:行政院主計處.1980.
^《金門縣綜合發展計畫烏坵鄉發展計畫》.金門縣政府.2006.
^行政院79年2月16日臺79內字第03058號函.行政院.1990-02-16.
^內政部81年4月27日臺內地字第8176337號函.內政部.1992-04-27[2019-01-29].
^東沙、南沙環礁國家公園-專區資訊.高雄市旗津區公所.[2019-01-29].(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3).
^中華民國年鑑『九十三年版』第一篇總論第二章土地第一節臺灣.行政院新聞局.2004[2019-02-0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04).
^內政部統計月報--1.1-土地面積、村里鄰、戶數暨現住人口數.內政部.
^218.0218.1國府遷台的重新更易行政區.中華民國教育部[2014年2月26日](繁體中文).
^臺灣省政府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暫行條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立法院.2000年12月6日[2014年2月26日](繁體中文).
^JimHwang.GonewiththeTimes.台灣評論(英語:TaiwanReview).1999年10月1日[2014年2月26日](英文).
^北高二市之升格.中華民國教育部[2014年2月26日](繁體中文).
^李志德、李順德、林新輝和李祖舜.北縣台中高雄升格過關(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苦勞網.2009年6月24日[2014年2月26日](繁體中文).
^諶淑婷.改制直轄市利弊互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國語日報》.2009年7月6日[2014年2月26日](繁體中文).
^LoaIok-sin、JennyW.Hsu和RichChang.Cityupgradesdrawmixedreact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台北時報》.2009年6月25日[2014年2月23日](英文).
^前言.中華民國內政部.2010年11月12日[2014年2月26日](繁體中文).
^《聯合報》.PremierWugreenlightsTaoyuanCountyupgrade.《台灣紀事報(英語:TaiwanJournal)》.2010年12月14日[2014年3月14日](英文).
^中華民國內政部和中華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政府組織.行政院.2016年3月16日[2016年6月11日](繁體中文).
^李順德.文化古都/台南縣市火速升格.《聯合報》.2009年6月30日(繁體中文).
^政府組織(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行政院新聞局.[2014年2月26日](繁體中文).
^中華民國內政部和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政府組織(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行政院.2013年12月18日[2014年2月26日](繁體中文).
^楊素.台灣版中國地圖領土為何是1141萬平方公里(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鳳凰衛視.2011年12月6日[2015年12月13日](簡體中文).
^第二節 大陸地區.行政院新聞局.[2015年12月13日](繁體中文).
^何彤.北洋政府與南京政府的行政區劃(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民國春秋.2011年1月11日[2015年12月13日](繁體中文).
^234.0234.1周振鶴.《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中華民國卷》.中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第229頁至第230頁.ISBN 978-7309056044(簡體中文).
^第七節市制(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國學書庫.2007年[2015年12月13日](簡體中文).
^陳葉軍.任進:進一步推動行政區劃改革(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1年11月7日[2014年2月27日](繁體中文).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施行細則.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2021-02-0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3).
^釣魚台列嶼中華民國的領土[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華民國外交部.
^南海簡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華民國內政部[2015年12月20日](繁體中文).
^葉素萍.外交部:南沙是中華民國領土(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雅虎新聞.2013年1月15日[2014年2月27日](繁體中文).
^李敏智、施浚龍和謝侑道.美國對中華民國在聯合國政策之演變(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東海大學.2010年6月[2014年2月26日](繁體中文).
^第四章「特殊的國與國關係」所涉及的憲法問題(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國立政治大學[2014年2月26日](繁體中文).
^行政院.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相關解釋(89年版)(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0年6月1日[2014年2月26日](繁體中文).
^中華民國內政部.地籍測量實施規則(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內政部地政司.2008年12月1日[2014年2月26日](繁體中文).
^投資臺灣入口網.何謂大陸地區人民?(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內政部地政司.2008年12月1日[2014年2月26日](繁體中文).
^246.0246.1釋字第328(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司法院大法官.1993年11月26日[2014年2月26日](繁體中文).
^247.0247.1邱垂正和童振源.陳水扁政府與馬英九政府的中國戰略之比較與檢討(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國立政治大學.2008年9月[2014年2月27日](繁體中文).
^邵宗海.陳水扁「一邊一國」主張的分析與兩岸關係的影響.國立臺北大學[2014年2月26日](繁體中文).
^中華民國各省(市)縣(市)行政區域代碼.行政院主計總處.2005年10月3日[2014年2月26日](繁體中文).
^JaneMacartney.PresidentMaYing-jeouofTaiwanhasprogressmakingtieswithChin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泰晤士報》.2008年8月30日[2014年2月26日](英文).
^楊昂.清帝《遜位詔書》在中華民族統一上的法律意義(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普林斯頓中國學社.2012年8月24日[2014年2月27日](簡體中文).
^胡華.人民日報社论:只有国民党反动派才痛恨蒙古独立.人民日報.1950-02-24[2020-03-28].(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8).
^1946年1月3日國民政府承認外蒙獨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人民網.2003年8月1日[2014年2月26日](簡體中文).
^OnwardtoMongolia.台灣評論(英語:TaiwanReview).2003年1月1日[2014年2月28日](英文).
^歷屆國民大會歷次會議實錄.[2020-09-28].(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7).
^劉學銚.蒙獨魅影.致知學術出版.2015-08-30[2020-02-07]–透過GoogleBooks.
^立法院法制局《外蒙古定位後續問題評析》該一修正引起本院關沃暖委員之高度關切,於本年二月二十六日立法院總質詢,提出行政院修正通過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施行細則第三條規定涉及「違憲」,我國是否承認外蒙古獨立,如此作為,將成為「賣國賊」之強烈質疑。
.[2019-12-1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6).
^《海峽評論》69期-1996年9月號.www.haixia-info.com.[2020-02-07].(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0).
^259.0259.1Taiwan'embassy'changesangerChin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2002年2月26日[2014年2月23日](英文).
^MorrisRossabi.ModernMongolia:FromKhanstoCommissarstoCapitalists.美國柏克萊:加利福尼亞大學出版社.2005-04-25:第226頁至第228頁[2013-10-30].ISBN 978-052024419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英語).
^261.0261.1有關外蒙古是否為中華民國領土問題說明新聞參考資料(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12年5月21日[2013年10月17日](繁體中文).
^王照坤.陸委會:中華民國領土範圍不含蒙古(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天空傳媒.2012年5月21日[2013年10月17日](繁體中文).
^蘇龍麒.立院廢止組織法蒙藏委員會走入歷史.中央通訊社.2017-11-28[2020-10-1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5)(中文(臺灣)).
^荊知仁.《中國立憲史》.臺灣臺北:聯經出版.1984年:第461頁.ISBN 978-9570801224(中文(繁體)).
^林獻堂.近日修改教科書 游揆:中華民國首都在台北市.今日新聞網.2002年3月29日[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266.0266.1266.2266.3MátyusSándor:KiállnyerésreaTajvani-szorosban?–Tajvansorsdöntőválasztásokelőt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匈牙利電子期刊存檔(匈牙利語:ElektronikusPeriodikaArchívumésAdatbázis).2007年1月[2014年2月23日](匈牙利文).
^267.0267.1267.2中華民國外交部.Constitution.行政院新聞局.2010年4月23日[2014年2月23日](英文).
^268.0268.1268.2268.3268.4268.5行政院新聞局.Chapter4:Government.臺灣臺北:TheRepublicofChinaYearbook2011.2011年:第55頁至第65頁(英文).
^前言(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立法院.[2014年2月26日](繁體中文).
^270.0270.1270.2270.3中華民國外交部.GovernmentStructure.行政院新聞局.2010年4月23日[2014年2月23日](英文).
^KanishkaJayasuriya.Law,CapitalismandPowerinAsia:TheRuleofLawandLegalInstitutions.英國倫敦:Routledge.1999-01-09:第217頁[2014-02-24].ISBN 978-041519743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英語).
^立法委員(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立法院.[2014年2月26日](繁體中文).
^中華民國中央選舉委員會.選舉(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行政院.2014年3月13日[2014年2月26日](繁體中文).
^HuangJei-hsuan.Letter:KMTholdstheke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台北時報》.2006年9月14日[2014年2月24日](英文).
^Taiwanassemblypasseschange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2005年6月7日[2014年2月26日](英文).
^276.0276.1謝政道.《中華民國修憲史》.臺灣臺北:揚智文化.2007年.ISBN 978-9578188273(中文(繁體)).
^任期與任命(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司法院大法官.[2014年2月26日](繁體中文).
^AdditionalArticle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華民國總統府.[2014年2月26日](英文).
^林遠山.葛永光談台灣監察制「五權分立」優於西方制度(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大紀元時報》.2013年11月23日[2014年2月26日](繁體中文).
^280.0280.1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大事記》.中國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7月:第8,251頁[2016年6月11日](簡體中文).
^281.0281.1AboutU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華民國最高法院.[2014年2月26日](繁體中文).
^荊知仁.《中國立憲史》.臺灣臺北:聯經出版.1984年.ISBN 978-9570801224(中文(繁體)).
^國之根本—我國憲政發展速讀(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檔案樂活情報,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高全喜.協商與代表:政協的憲法角色及其變遷(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新浪.2013年11月25日[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憲法(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行政院.2012年5月10日[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TomGinsburg.JudicialReviewinNewDemocracies:ConstitutionalCourtsinAsianCases.英國劍橋:劍橋大學出版社.2003-07-23:第111頁[2014-02-26].ISBN 978-052152039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英語).
^第十四章憲法的修改(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國立臺北大學[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賴丕仁.英美契約法之損害賠償範圍(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臺灣法律網.[2014年2月26日](繁體中文).
^職權(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立法院[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中央法規標準法(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華民國法務部.2004年5月19日[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謝政道.第二章法律的淵源.國立屏東科技大學[2014年2月26日](繁體中文).
^陳鑑波.行政訴訟與行政法院(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華百科全書》.[2014年2月26日](繁體中文).
^高鳳仙、趙昌平、陳健民和沈美真.專業法庭(院)執行成效之探討專案調查研究報告(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監察院.2013年6月[2014年2月26日](繁體中文).
^法院辦理軍事審判法修正施行後軍事法院移送軍法案件應行注意事項(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司法周刊》[2014年2月26日](繁體中文).
^憲法法庭(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司法院大法官.[2014年2月26日](繁體中文).
^王揚宇.同婚專法亞洲第一立院三讀通過[影].中央通訊社.2017-05-24[2019-05-1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7).
^王揚宇.同婚釋憲案大法官:違憲要修法[影].中央通訊社.2017-05-17[2019-05-1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8).
^RichChang.Nationkeepsdeathpenalty,butreducesexecution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台北時報》.2006年6月2日[2014年2月26日](英文).
^仝澤蓉.台灣好多黨?全台286個!.聯合新聞網.2015年12月4日[2016年8月15日](繁體中文).
^中華民國外交部.PoliticalParties.行政院新聞局.2010年4月23日[2014年2月23日](英文).
^MichaelSwaine、JamesMulvenon和KevinPollpeter.Tawian'sForeignandDefensePolicies:FeaturesandDeterminants.RandPublishing.2001-11-29:第30頁[2014-02-27].ISBN 978-083303094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英語).
^JimHoare和SusanPares.APoliticalandEconomicDictionaryofEastAsia.英國倫敦:Routledge.2005-05-03:第267頁[2014-02-26].ISBN 978-185743258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英語).
^岡崎久彥.Nosignofa『peaceagreemen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日本時報》.2008年12月30日[2014年2月26日](英文).
^10Questions:MaYing-jeou(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時代》.2006年7月10日[2014年2月26日](英文).
^Independencedebat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2009年[2014年2月26日](英文).
^JaneMacartney.Warofwordsaftercallforindependenc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泰晤士報》.2007年3月6日[2014年2月26日](英文).
^307.0307.1中華民國外交部.外交政策與對外關係(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行政院.2014年3月25日[2014年2月27日](繁體中文).
^中央通訊社.「台灣具有國家所有特徵…」瑞士法院裁定我有權控告ISO(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自由時報》.2008年9月18日[2014年2月27日](繁體中文).
^張芳明.日英文報籲國際尋求解決之道協助台灣入聯(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大紀元時報》.2007年9月30日[2014年2月27日](繁體中文).
^TheOfficialPositionoftheRepublicofChina(Taiwan)onChina’sPassingoftheAnti-secession(Anti-Separation)Law(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5年3月29日[2014年2月26日](英文).
^《新新聞》李佳穎.新新聞》時力新任黨魁邱顯智,不想台灣永遠只能選藍綠.風傳媒.2019-02-20[2020-06-03].
^Histor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2014年2月23日](英文).
^台灣人口(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華消費者安保協會.[2014年2月23日](英文).
^陳沛郎.從地域觀念看「台灣意識」.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02年6月[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王為.台灣社會政治文化結構變遷及其衝突性特徵.《太平洋學報》.2012年2月[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趙怡.兩岸交流憂喜參半(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13年3月6日[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曾韋禎.政大調查台灣人認同、台獨支持率均攀新高(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自由時報》.2014年7月11日[2014年2月26日](繁體中文).
^陳慧萍.國族認同調查台灣僅2.3%自認是中國人(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自由時報.2014年4月3日[2014年2月26日](繁體中文).
^319.0319.1Presentstatu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2014年2月27日](英文).
^何經緯.訪談:誰能問鼎台灣女總統?(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紐約時報》.2015年8月19日[2016年2月16日](繁體中文).
^321.0321.1Taiwancountryprofil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2016年1月20日[2016年2月16日](英文).
^林琳.美國大西洋月刊討論台海兩岸軍事衝突可能性.非常道探索.2004年11月29日[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遠見》.蔡英文執政關鍵調查:台獨創10年新低、統一創10年新高(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遠見.2018年2月12日[2018年5月27日](繁體中文).
^《遠見》.蔡英文執政關鍵調查:台獨創10年新低、統一創10年新高(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遠見.2018年2月12日[2018年5月27日](繁體中文).
^傅琪貽.從開羅宣言與中日和約論台灣地位(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2015年9月9日](繁體中文).
^FAREAST(FORMOSAANDTHEPESCADORE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國國會.1955年5月4日[2015年9月9日](英文).
^蘇瑤崇.論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軍事佔領體制」與其問題.臺灣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9年6月[2015年9月9日](繁體中文).
^GlobalInvestmentandBusinessCenter,Inc.StaffTaiwanForeignPolicyandNationalSecurityYearbook2011SecondEditionInternationalBusinessPublications,USAISBN 0-7397-3660-4Onlinevers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availableatGoogleBooks
^田世昊、王寓中、陳杉榮和鄒景雯.馬:92共識可反對但不能否定(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自由時報》.2008年3月29日[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1country,2areas'inlinewithROCConstitution:MACdeput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文中國郵報》.2012年3月26日[2014年2月23日](英文).
^331.0331.1ChapterXIII.FundamentalNationalPolicie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華民國總統府.[2014年2月23日](英文).
^王聖淳.第三章「特殊的國與國關係」對兩岸政治定位的影響(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國立政治大學.2002年[2016年8月20日](繁體中文).
^透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反分裂法」的十面埋伏.[2019-04-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01).
^
.
抗議《反分裂國家法》(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蘋果日報.(繁體中文).
^FulltextofAnti-SecessionLaw(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人民網.2005年3月14日[2014年2月23日](英文).
^PeterBrookes.U.S.-TaiwanDefenseRelationsintheBushAdministrat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美國傳統基金會.2003年11月14日[2014年2月23日](英文).
^曾韋禎.台灣主權未定論許世楷:日本外交界常識(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自由時報》.2009年5月30日[2014年2月26日](繁體中文).
^臺灣人應有的歷史觀(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第14頁,陳水源,晨星,2011-01-01,"杜魯門總統於六月二十七日,下令第七艦隊協防臺灣海峽,並阻止國府反擊共軍;同時,發表「臺灣地位未定論」"
^自覺與認同--1950~1990海外台灣人運動專輯(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第140、141頁,張炎憲,曾秋美,陳朝海編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5-05-31,"1961年,當聯合國大會第一次討論在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時,《環球郵報》的10月10日的長篇社論,以「TheForgottenPeople」(被遺忘的人民)為題,闡述「…我們沒有理由相信,現在的台灣人民會因被一個從大陸流亡的渣滓中國政府統治、徵兵、課稅而更幸福…」"
^王超.重新解讀中華民國前期外交史——評川島真《中國近代外交的形成》.香港中文大學.[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中華民國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中山先生建國宏規與實踐(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臺灣臺北:秀威資訊.2011年10月1日:第59頁至第61頁.ISBN 978-9868753013(繁體中文).
^GrowthinUnitedNationsmembership,1945-present.聯合國.[2014年2月23日](英文).
^第五章:安全理事會.聯合國.[2014年2月23日](簡體中文).
^王榮川.蔣經國先生的外交思想(一九七一—一九八八)(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2014年5月8日[2014年2月26日](繁體中文).
^联合国大会.www.un.org.[2019-02-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23)(中文(中國大陸)).
^陸以正.謝長廷先生請先弄清歷史事實(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7年9月7日[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塗成吉.《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最後日子:一九七一年台北接受雙重代表權之始末(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臺灣臺北:秀威資訊.2008年8月1日:第96頁至第97頁.ISBN 978-9862210574(繁體中文).
^EyalPropper.HowChinaViewsItsNationalSecurity.以色列外交觀察協會(英語:IsraelCouncilonForeignRelations).2000年5月12日[2014年2月27日](英文).
^許慶雄.臺灣的國際法地位(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台灣國家定位論壇.2001年[2014年2月26日](繁體中文).
^SergoTurmanidze.StatusoftheDeFactoStateinPublicInternationalLaw(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漢堡州立大學圖書館(德語:Staats-undUniversitätsbibliothekHamburg).2010年[2014年2月27日](英文).
^邦交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華民國外交部.[2014年2月27日](繁體中文).
^蕭琇安.第七場【現代國際法講堂】─蕭琇安研究員:國際法「承認理論」的新視野(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華民國國際法學會.2012年12月18日[2014年2月27日](繁體中文).
^Taiwanbrief.外交貿易部(英語:DepartmentofForeignAffairsandTrade(Australia)).2014年4月[2014-02-2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13)(英語).
^Wei-chinLee.DiplomaticImpetusandAltruisticImpulse:NGOsandtheExpansionofTaiwan’sInternationalSpac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布魯金斯學會.2012年7月16日[2014年2月27日](英文).
^邵宗海.《兩岸關係:兩岸共識與兩岸岐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臺灣臺北:五南文化.1998年:第413頁至第416頁.ISBN 978-9571115306(繁體中文).
^Wei-chinLee.Notesonnon-OECDprovidersofdevelopmentco-operat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2011年10月14日[2014年2月27日](英文).
^PobzebVang.FivePrinciplesofChineseForeignPolicies.美國布盧明頓:AuthorHouse(英語:AuthorHouse).2008-04-12:第46頁[2014-02-27].ISBN 978-143436971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英語).
^ROCnationalsnoweligibleforpreferentialvisatreatmentfrom142countriesandarea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華民國外交部.2015年5月4日[2016年8月18日](英文).
^J.MichaelCole.UNtoldtodrop『TaiwanispartofChina』:cabl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台北時報》.2011年9月6日[2014年2月27日](英文).
^Jean-MarieHenckaerts.InternationalStatusofTaiwanintheNewWorldOrder:LegalandPoliticalConsiderations.美國波士頓:MartinusNijhoffPublishers(英語:MartinusNijhoffPublishers).1996-09-12:第96頁至第97頁[2014-02-27].ISBN 978-904110929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0)(英語).
^蘇永耀和陳慧萍.外交休兵誤台深陷主權危機(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自由時報》.2011年5月16日[2014年2月27日](繁體中文).
^362.0362.1362.2林梳雲.中未休兵沒活路外交成效露馬腳.《玉山周報》.2011年2月22日[2014年2月27日](繁體中文).
^JOHNTKACIKONTAIWAN:Taiwan’s『undetermined』statu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台北時報》.2009年5月13日[2014年2月27日](英文).
^JoySu.WHOapplication:aquestionofhealthorpolitic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台北時報》.2004年5月19日[2014年2月27日](英文).
^陳隆志.台灣與聯合國─回顧與展望(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2014年2月27日](繁體中文).
^吳志中.消失中之國家主權—兼論馬政府放棄推動台灣入聯(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2016年1月5日](繁體中文).
^李敏智、施浚龍和謝侑道.美國對中華民國在聯合國政策之演變(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東海大學.2010年6月15日[2014年2月27日](繁體中文).
^TaiwanandtheUnitedNation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NewTaiwan.2004年2月24日[2014年2月27日](英文).
^Taiwa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非聯合國會員國家及民族組織.2008年3月25日[2014年2月27日](英文).
^MessagesfromDirector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臺灣民主基金會.[2014年2月27日](英文).
^宣布加註「TAIWAN」之新版護照將於八月一日起接受預約申請記者會答詢紀要(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華民國外交部.2003年7月28日[2014年2月27日](英文).
^Taiwaninsistson『ChineseTaipei』(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文中國郵報》.2008年7月25日[2014年2月27日](英文).
^林家榮.我國參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農業活動之現況與展望(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14年2月26日](繁體中文).
^DECISIONSADOPTEDBYTHEEXECUTIVEBOARDATITS188thSESS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2011年11月30日[2014年2月26日](英文).
^李姿慧和王家俊.等42年台返國際民航組織(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蘋果日報》.2013年9月14日[2014年2月26日](繁體中文).
^陳隆志.台灣與聯合國專門機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2010年3月30日[2014年2月26日](繁體中文).
^楊日青.蔣經國與民主化.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8年1月8日[2014年2月27日](繁體中文).
^陳榮驤.台商對中國大陸經濟發展之貢獻(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國立臺北大學.2010年12月31日[2014年2月27日](繁體中文).
^李光真.改寫台灣歷史的人──李登輝執政十二年(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臺灣光華雜誌》.2000年6月[2014年3月18日](繁體中文).
^國家定位 李前總統︰ROC在台灣(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TVBS新聞台.2013年12月21日[2017年6月2日](繁體中文).
^汪浩.汪浩觀點:「特殊的國與國關係論」是怎麼來的?.風傳媒.2016-10-30.
^第三章我國公民投票法立法過程之探討(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國立政治大學[2014年2月27日](繁體中文).
^王鵬捷.馬16字箴言 黨政高層:強調正視現實(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央日報》.2009年7月27日[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陳隆志.馬政府外交休兵傷害台灣國家主權(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2009年6月30日[2015年1月26日](繁體中文).
^曾韋禎和曹郁芬.中促美修台灣關係法綠批馬外交休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自由時報》.2011年5月21日[2014年2月27日](繁體中文).
^台灣政經成就政治學大師編入大學用書(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央通訊社.2010年8月3日[2014年2月27日](繁體中文).
^陳斌華、張展鵬和齊湘輝.「張王會」成功舉行兩岸關係再獲重大突破(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新華網.2014年2月11日[2014年2月27日](簡體中文).
^SophieYu和JaneMacartney.DirectflightsbetweenChinaandTaiwanmarkneweraofimprovedrelations.《泰晤士報》.2008年12月16日[2014年2月27日](英文).
^王鵬捷.兩岸直接三通今日全面啟動掀開歷史新頁(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國新聞社.2008年12月15日[2016年1月25日](繁體中文).
^彭博社.兩個女人的戰爭:陸台關係的未來走到了十字路口(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南華早報》.2015年7月21日[2016年8月18日](繁體中文).
^單厚之.旺報觀點-敏感時期兩岸關係步步為營(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時電子報.2015年9月12日[2016年8月18日](繁體中文).
^許銘洲.華郵預測:2016前中台關係不被看好(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民報.2014年2月12日[2016年8月18日](繁體中文).
^馬英九"非國與國"特殊關係論引關注(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BBC中文網.2008年9月4日[2015年1月27日](繁體中文).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兩岸關係(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行政院.2014年3月14日[2014年2月27日](繁體中文).
^馬英九:兩岸不是國與國關係(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大公報》.2015年5月26日[2016年1月27日](繁體中文).
^ImpulsaTaiwanlareconciliación.墨西哥出版集團(英語:OrganizacionEditorialMexicana).2008-09-02[2014-02-2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01)(西班牙語).
^就職演說 馬:一國兩區是兩岸最理性務實定位(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ETtoday東森新聞雲.2012年5月20日[2014年2月27日](繁體中文).
^張紅日.蔡英文接受美國媒體專訪對「九二共識」表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觀察者網.2016年7月22日[2017年2月18日](簡體中文).
^SuishengZhao.AcrosstheTaiwanStrait:MainlandChina,Taiwanandthe1995-1996Crisi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國倫敦:羅德里奇.2013年10月23日:第91頁.ISBN 978-1136685293(繁體中文).
^談「九二共識」賴清德:兩岸主張內容不同(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時電子報(繁體中文).
^張筠青."马习会"周六上演双方将互称"先生".2015年4月11日.
^402.0402.1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TheOne-ChinaPrincipleandtheTaiwanIssue(2000)(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2005年7月27日[2014年2月27日](英文).
^張芳明.日英文報吁國際尋求解決之道協助台灣入聯(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多維新聞.2007年9月30日[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我們對一國兩制之看法(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8年7月23日[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2005年7月29日[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華盛頓郵報》.「China'sThreat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台灣人公共事務會.2000年2月23日[2014年2月27日](英文).
^第五章反分裂國家法的規範性與對台政策走向(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國立政治大學.[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許紹軒.中國軍力報告:兩岸軍事對峙未變(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自由時報》.2008年8月30日[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RobertSherman.Liancheng/Lianfeng(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美國科學家聯盟.2000年5月12日[2014年2月27日](英文).
^410.0410.1410.22004NationalDefenseReport.臺灣臺北:中華民國國防部.2004年:第89頁至第90頁(英文).
^寶申.布希反對台試圖改變台海現狀(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大紀元時報》.2003年12月9日[2016年1月25日](繁體中文).
^謝安.美國再呼籲任何片面改變現狀的舉動是危險的(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自立晚報》.2003年12月12日[2016年1月25日](繁體中文).
^美國眾議院.OverviewofU.S.PolicyTowardTaiwan,JamesA.Kelly,AssistantSecretaryofStateforEastAsianandPacificAffairs,TestimonyatahearingonTaiwa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曼荷蓮學院.2004年4月21日[2014年2月27日](英文).
^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两岸关系发展定向领航.中國日報網.2019-01-03[2019-05-1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2).
^告台灣同胞書40週年習近平談話全文.自由時報.2019-01-02[2020-01-1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4)(中文(臺灣)).
^辣台妹撿到槍》10天增6萬人討論熱度!小英總統臉書尺度大開 幕後推手是一個8年級女生.中央社.2019-01-19[2020-01-1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4)(中文(臺灣)).
^總統臉書、IG最近比較辣幕後8年級正妹小編曝光!.自由時報.2019-01-19[2020-01-1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4)(中文(臺灣)).
^朱培妤.陸委會回嗆中防長「台灣從未隸屬中國未來也不會是」.中華電視公司新聞.2020-10-21.
^林朝億.陸委會:台灣從未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未來也不會.新頭殼newtalk.2019-10-21.
^主筆室.中時社論》台灣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部分.中國時報.2020年11月20日.
^呼應蓬佩奧「台灣不屬中國」 府: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中廣新聞網.2020-11-13.
^吳美依.美國防部新聞:台灣從來「不是中國的一部分」 分析最新印太局勢.EtToday新聞雲.2021-03-18.
^JIMGARAMONE.DODOfficialsDescribeConditionsinIndo-Pacific.USDeptofDefense.
^游凱翔.駁中國扭曲事實外交部: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中央社.2021-03-21.
^弗林.回應阿拉斯加會晤台外交部: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RFI法國廣播電台.2021-03-21.
^426.0426.1426.2中華民國國防部.國防(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行政院.2014年3月13日[2014年2月26日](繁體中文).
^Introduct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GlobalSecurity.org(英語:GlobalSecurity.org).[2014年2月26日](英文).
^許紹軒.馬雖釋善意陳肇敏︰中對台飛彈續增(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自由時報》.2008年8月27日[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Contents.中華民國國防部.2004年[2016年9月16日](英文).
^430.0430.1M.TaylorFravel.TowardsCivilianSupremacy:Civil-MilitaryRelationsinTaiwan'sDemocratizat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SAGE出版集團.2002年[2014年2月27日](英文).
^CommittedtoTaiwa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華爾街日報》.2001年4月26日[2014年2月27日](英文).
^不再「有效嚇阻」!國防戰略定調「防衛固守,重層嚇阻」--ETtoday新聞雲.ETtoday新聞雲.[2018-10-1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17)(中文(臺灣)).
^繆宇綸.向官兵賀年總統:花錢採購武器「就要用」(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苦勞網.2012年1月22日[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總統主持中華民國建國97年國慶典禮.中華民國總統府.2008年10月10日[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MichaelSwaine、JamesMulvenon和KevinPollpeter.Tawian'sForeignandDefensePolicies:FeaturesandDeterminants.RandPublishing.2001-11-29[2014-02-27].ISBN 978-083303094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英語).
^陳布雷.《蔣介石先生年表:一八八七年十月三十一日至一九七五年四月五日》.臺灣臺北:國防部政治作戰局.1978年.(繁體中文).
^松田康博.《蔣介石的領導風格與遷台戰略》.香港:商務印書館.2009年12月.(繁體中文).
^陸軍軍官學校.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2015年12月13日](繁體中文).
^空軍官校簡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華民國空軍軍官學校.2015年4月15日[2015年12月13日](繁體中文).
^MichaelSwaine、JamesMulvenon和KevinPollpeter.Tawian'sForeignandDefensePolicies:FeaturesandDeterminants.RandPublishing.2001-11-29:第65頁[2014-02-27].ISBN 978-083303094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英語).
^國防法(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華民國法務部.2016年9月16日[2014年9月16日](繁體中文).
^WilliamBishop.WomenTakeCommand.《今日台灣》.2004年1月1日[2014年2月27日](英文).
^晏明強.義務役提前36歲除役(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蘋果日報》.2006年12月5日[2016年9月16日](繁體中文).
^TaiwanYearbook2005.臺灣:行政院新聞局.2005年10月.ISBN 978-9860028980(英語).
^中華民國外交部.CompulsoryMilitaryService.行政院新聞局.2010年4月23日[2014年2月23日](英文).
^MilitaryalternativeinTaiwa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2000年5月1日[2014年2月27日](英文).
^中華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中華民國103年國家發展計畫(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行政院.2014年3月12日[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寇謐將.Themyth:aprofessionalmilitaryinfiveyear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台北時報》.2009年3月21日[2014年2月27日](英文).
^LawrenceChung.Taiwantoendconscription,cutforce'ssiz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南華早報》.2009年3月10日[2014年2月27日](英文).
^10萬役男獲大禮83年次免當兵(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蘋果日報》.2011年12月31日[2016年9月16日](繁體中文).
^彭博通訊社.Taiwantoshortenconscriptiontermtooneyear.TaiwanNews.2008年12月3日[2014年2月27日](英文).
^第二節國防財力(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華民國國防部.2011年[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台灣關係法(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美國在臺協會.1979年1月1日[2014年2月27日](繁體中文).
^StephenJ.Yates.TheTaiwanRelationsActAfter20Years:KeystoPastandFutureSucces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美國傳統基金會.1999年4月16日[2014年2月27日](英文).
^美國對台軍售大事記(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美國之音.2013年7月10日[2014年2月27日](繁體中文).
^Jean-PierreCabestan.France'sTaiwanPolicy:ACaseofShopkeeperDiplomac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CanadianEnergyResearchInstitute.2001年1月[2014年2月27日](英文).
^美聯社.Taiwantryingtoshoreupweaponssuppor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今日美國》.2004年9月24日[2014年2月27日](英文).
^丹尼·羅德里克.GettingInterventionsRight:howSouthKoreaandTaiwangrewrichArchived2013-07-03atWebCite.哈佛大學[2016-08-19]()(英文).
^ChineseTaipei’sSelf-AssessmentReportfortheAPEC-OECDIntegratedChecklistonRegulatoryRefor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會議.2006年9月[2016-08-18]()(英文).
^KellyHer.PrivatizationSetinMotion.台灣評論(英語:TaiwanReview).2005-12-01[2014-02-2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30)(英語).
^徐明宜.「戒急用忍」鬆綁有助「根留台灣」.國家政策論壇.2001年4月[2016-09-08](繁體中文).
^黃奎博和周容卉.我國「南向政策」之回顧與影響(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國立政治大學.[2016-08-15]()(繁體中文).
^兩岸經貿「積極管理、有效開放」配套機制(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6-03-22[2014-02-27]()(繁體中文).
^許松根.出口擴張與產業升級:戰後台灣的個案研究(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淡江大學[2014-02-23]()(繁體中文).
^MatleenaKniivilä.Industrialdevelopmentandeconomicgrowth:Implicationsforpovertyreductionandincomeinequalit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聯合國.[2014-02-23]()(英文).
^ListofTAITRAdomesticandoverseasoffice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2014-02-23]()(英文).
^EconomicForecastinChineseArchived2013-07-03atWebCite.中華經濟研究院[2014-02-23]()(存档副本.[2019-04-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03). )(英文).
^TheTaiwanASEANStudiesCenter(TASC)Archived2013-07-03atWebCite.中華經濟研究院[2014-02-23]()(存档副本.[2019-04-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03). )(英文).
^第三章中小企業的發展(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國立政治大學[2014-02-23]()(繁體中文).
^王立德和陳智偉.第二章台灣的出口概況(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國立政治大學[2014年02-23-]()(繁體中文).
^LMElistsTaiwaneseportasnewdeliverylocat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倫敦金屬交易所.2013-06-17[2014-02-23]()(英文).
^中華民國經濟部.進出口貿易量(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行政院.2015-03-23[2016-04-26]()(繁體中文).
^李櫻穗.產業結構變遷與服務業發展策略之研究.國立空中大學.2013年[2014-02-23](繁體中文).
^表二:各業產值概況(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華經濟研究院.[2015-08-16]()(繁體中文).
^中華民國進口貿易前五十名國家(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華民國經濟部[2014-02-23]()(繁體中文).
^四、對外貿易(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華經濟研究院.2016-08-08[2016-08-08]()(繁體中文).
^中華民國出口貿易前五十名國家(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華民國經濟部[2014-02-23]()(繁體中文).
^費爾·哈丁(英語:PhilHarding(BBCexecutive)).Taiwan'sGrandHotelwelcomeforChinesevisitor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2010-01-23[2014-02-28]()(英文).
^PeterMorris.TaiwanbusinessinChinasupportsopposit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亞洲時報在線.2004-02-04[2014-02-28]()(英文).
^2016年1-9月大陆与台湾贸易、投资情况.[2016-10-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02).
^JennyW.Hsu和AriesPoon.Taiwan,SingaporeSignFree-TradePact.《華爾街時報》.2013-11-07((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文).
^LucyCraymer和FannyLiu.TaiwanandNewZealandSignFree-TradeAgreement.《華爾街時報》.2013-07-10((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文).
^JayChen、HuangChiao-wen和JamesLee.TaiwanstatespositiononTPPintalkswithU.S.officials(updat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央通訊社.2014-04-05[2016-08-19]()(英文).
^SherylTibung.APrimerontheTrans-PacificPartnership(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史汀生中心.2012-10-09[2016-08-19]()(英文).
^ZhaoYinan.HongKong,TaiwanseektojoinAIIB(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國日報》.2015-04-02[2016-08-19]()(英文).
^顏真真.續創新高! 4月外匯存底增至4191.99億美元(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今日新聞網.2014-05-03[2014-12-18]()(繁體中文).
^王立德和陳智偉.我外匯存底12月續創新高(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蘋果日報》.2013-01-05[2014-02-23]()(繁體中文).
^顏真真.外匯存底(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華民國中央銀行.2015-07[2015-08-16]()(繁體中文).
^高照芬.台灣外匯存底續創新高排名世界第4(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央通訊社.2010-01-05[2016-08-18]()(繁體中文).
^中央情報局.RESERVESOFFOREIGNEXCHANGEANDGOLD(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世界概況》.[2014-02-28]()(英文).
^491.0491.1TaiwanTheriskofmarginalisationEconomicsituationandtraderelationswiththeEU(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歐洲議會.2013-10[2014-02-28]()(英文).
^ReportforSelectedCountriesandSubject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4-02-28]()(英文).
^1.SelectCountryGroups(aggregateddat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5-10[2016-08-18]()(英文).
^Taiwan,China.世界經濟論壇.2015年((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文).
^TheGlobalCompetitivenessReport2014–2015.世界經濟論壇.2015年((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文).
^JohnLiu.TaiwanbestinAsiaforentrepreneurs.《英文中國郵報》.2014-11-2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文).
^497.0497.1TimothyJ.Sturgeon和MomokoKawakami.GlobalValueChainsintheElectronicsIndustr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聯合國統計司(英語:UnitedNationsStatisticsDivision).2010-09()(英文).
^邱曉嘉.產業外移的危機與轉機.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0-10-31[2014-02-23](繁體中文).
^YangYa-Hwei.CopingwithAsianfinancialcrisis:TheTaiwanexperience.韓國首爾:SeoulJournalofEconomics.1998-01-01(英文).
^500.0500.1〈社論〉「產業外移中國,台灣熄火」的警訊出現了!(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自由時報》.2005-07-22[2014-02-23]()(繁體中文).
^陳水扁"執政"8年島內失業率平均超過4%(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華夏經緯網.2008-05-23[2015-08-16]()(繁體中文).
^蕭旭岑.盛治仁國民黨中常會演說:41%民眾認失業肇因台商西進(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苦勞網.2007-06-21[2014-02-27]()(繁體中文).
^鄭琪芳和洪素卿.史上新高失業率首度破6(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自由時報》.2009-08-25[2014-02-23]()(繁體中文).
^史上新高失業率首度破6(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2015-08-16]()(繁體中文).
^Economywouldimprovewithmoreflexibilityandmorecompetitivenes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世界貿易組織.2010-07[2014-02-23]()(英文).
^TRANSFORMINGECONOMIESMakingindustrialpolicyworkforgrowth,jobsanddevelopmen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國際勞工組織.2014年[2014-02-23]()(英文).
^RETHINKINGINDUSTRIALPOLIC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2007-04[2014-02-23]()(英文).
^PolicyBrief(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聯合國大學.[2014-02-23]()(英文).
^ChineseTaipeiArchived2013-07-03atWebCite.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2014-02-23]()(英文).
^ChineseTaipeiBusinessCouncilofICCArchived2013-07-03atWebCite.國際商會.[2014-02-23]()(英文).
^511.0511.1511.2511.3行政院新聞局.Telecommunications.臺灣臺北:TheRepublicofChinaYearbook2009.2009年(英文).
^公路分類.中華民國交通部[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中華民國100年交通部公路總局統計年報.中華民國交通部.2012年8月[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李奇.第三波高速路即將陸續上線.中華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2007年9月14日[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中華民國交通部.陸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行政院.2013年8月1日[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陳世圯和凃維穗.花東快速公路為發展東部經濟之重要基層建設(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13年3月6日[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雪山隧道命名(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國立交通大學.[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518.0518.1行政院新聞局.Transportation.臺灣臺北:TheRepublicofChinaYearbook2009.2009年(英文).
^長途跨區運輸巴士客運
^中華民國交通部.臺鐵(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行政院.2014年3月19日[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民國102年(1月至12月).臺灣鐵路管理局[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施秋羽.台灣交通部部長談高鐵前景加州高鐵面臨地廣人稀挑戰(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新浪.2011年9月13日[2016年8月18日](繁體中文).
^中華民國交通部.南北高速鐵路(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行政院.2014年3月19日[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黃立翔.4月破產?高鐵去年大賺55億打臉交部(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自由時報》.2015年5月1日[2016年8月18日](繁體中文).
^中華民國交通部.海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行政院.2014年3月19日[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台灣地區國際港附近海域海氣象現場調查分析研究(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交通部運輸研究所.2003年6月[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高雄港首度輸天津 全球排名掉到13(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國評論》.2012年2月10日[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中華民國交通部.空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行政院.2014年3月19日[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交通環境資源處.交通部(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行政院.2013年2月18日[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陳奕志.高鐵通車一年對運輸業的影響(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8年2月12日[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CurrentSituation.經濟部能源局.[2014年2月28日](英文).
^臺北自來水事業處市政品質意見調查.國立臺北大學[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History.台灣自來水公司.[2014年2月28日](英文).
^ChunghwaPostCo.,Ltd.CompanyProfile.Google財經.[2014年2月28日](英文).
^中華民國交通部.郵政(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行政院.2014年3月19日[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主要股東(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華電信.2014年[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ChunghwaTelecomCo.,Ltd(ADR).雅虎財經(英語:Yahoo!Finance).[2014-02-2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03)(英語).
^538.0538.1中華民國外交部.Telecommunications.行政院新聞局.2010年5月27日[2014年2月28日](英文).
^中華民國交通部和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電信(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行政院.2014年4月2日[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ETtoday新聞雲.www.ettoday.net.[2020-01-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3)(中文(臺灣)).
^劉林生.《中國歷史》.中國長沙:嶽麓書社.1997年6月1日:第71頁至第75頁.(簡體中文)
^《中國近代現代史》.中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1日:第77頁至第84頁.ISBN 978-7107151941(簡體中文).
^台灣科學普及發展史Archived2014-02-10atWebCite.國立成功大學[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第十六章台灣的科技發展與成就(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國文化大學[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545.0545.1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中華民國科技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台灣科技產業驚嘆號》.臺灣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10-09-03.ISBN 978-9573265672(中文(繁體)).
^公會簡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台灣科學工業園區科學工業同業公會[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遨遊星際今年…從工博館開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Tain-JyChen和Ying-HuaKu.TheDevelopmentofTaiwan'sPersonalComputerIndustr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アジア成長研究所.2002年5月[2014年2月23日](英文).
^BenjaminSutherland.NoMoor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經濟學人》.2013年11月8日[2016年8月18日](英文).
^六大新興產業.中華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2009年10月19日[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中華民國內政部.人口(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行政院.2014年3月12日[2014年9月8日](繁體中文).
^一點問題都沒有 內政部:林書豪百分百是中華民國國民(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ETtoday東森新聞雲.2012年7月23日[2014年9月8日](繁體中文).
^國籍法(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華民國法務部.2006年1月27日[2016年8月17日](繁體中文).
^554.0554.1554.2THEREPUBLICOFCHINAYEARBOOK2014(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行政院.2014年[2016年8月17日](英文).
^555.0555.1外勞資訊通.新北市政府勞工局.2011年9月[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李筱峰.《台灣史100件大事》.臺灣臺北:玉山社.1999年10月.ISBN 978-9578246256(繁體中文).
^王甫昌.《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灣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12月.ISBN 978-9572899014(繁體中文).
^高格孚.《風和日暖:台灣外省人與國家認同的轉變》.臺灣臺北:允晨文化.2004年1月.(繁體中文).
^J.Makeham和A.Hsiau.Cultural,Ethnic,andPoliticalNationalisminContemporaryTaiwan:Bentuhua.英國倫敦:帕爾格雷夫·麥克米蘭.2005-08-20:第4頁至第5頁[2016-08-15].ISBN 978-140397020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5)(英語).
^StevanHarrell;HuangChun-chieh.CulturalChangeInPostwarTaiwan.美國波德:WestviewPress出版公司(英語:WestviewPress).1994-04-10:第14頁至第15頁.ISBN 978-0813386324(英語).
^Taiwanese/ChineseIdentity(1992/06~2019/12).[2020-09-28].(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7).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99年至100年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2011年4月[2016年8月17日](繁體中文).
^鄭弘斌.台灣人的構成(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臺灣海外網.[2014年3月2日](繁體中文).
^胡清暉.閩客族群85%有原住民血統(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自由時報》.2007年11月18日[2016年8月17日](繁體中文).
^陳叔倬和段洪坤.平埔血源與臺灣國族血統論(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2008年12月[2016年8月17日](繁體中文).
^陳叔倬和段洪坤.台灣原住民祖源基因檢驗的理論與統計謬誤回應林媽利的〈再談85%帶原住民的基因〉(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2009年12月[2016年8月17日](繁體中文).
^徐富珍和陳信木.蕃薯+芋頭=臺灣土豆?——臺灣當前族群認同狀況比較分析(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國立臺灣大學.2004年[2016年8月17日](繁體中文).
^JohnF.Copper.Taiwan:Nation-StateorProvince?.美國波德:WestviewPress出版公司(英語:WestviewPress).2003-01-10:第12頁至第13頁[2014-02-23].ISBN 978-081333955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8)(英語).
^A-ChinHsiau.ContemporaryTaiwaneseCulturalNationalism.英國倫敦:羅德里奇.2003-09-02:第105頁[2014-02-23].ISBN 978-113473671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8)(英語).
^570.0570.1RobertBlust.Subgrouping,circularityandextinction:someissuesinAustronesiancomparativelinguistics.臺灣臺北:中央研究院.1999年:第31頁至第94頁(英文).
^CatherineHill、PedroSoares、MaruMormina、VincentMacaulay、DougieClarke、PetyaB.Blumbach、MatthieuVizuete-Forster、PeterForster、DavidBulbeck、StephenOppenheimer和MartinRichards.AMitochondrialStratigraphyforIslandSoutheastAsi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2007年1月[2016年8月17日](英文).
^JeanATrejaut、ToomasKivisild、JunHunLoo、ChienLiangLee、ChunLinHe、ChiaJungHsu、ZhengYuanLi和MarieLin1.TracesofArchaicMitochondrialLineagesPersistinAustronesian-SpeakingFormosanPopulation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2005年5月[2016年8月17日](英文).
^MichaelI.Bird、GeoffreyHope和DavidTaylorc.PopulatingPEPII:thedispersalofhumansandagriculturethroughAustral-AsiaandOceani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ScienceDirect.2004年[2016年8月17日](英文).
^ForeignNews:PROGRESSONFORMOS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時代》.1952年7月28日[2016年8月17日](英文).
^陳芷凡.再現福爾摩沙──西人遊歷筆記中的臺灣原住民(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華民國原住民族委員會.2012年10月[2016年8月17日](繁體中文).
^LambertvanderAalsvoort.《風中之葉:福爾摩沙見聞錄(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臺灣臺北:《經典雜誌》.2002年8月13日.ISBN 978-9868030428(繁體中文).
^行政院新聞局.族群(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行政院.2014年4月9日[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原住民人口數統計資料(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華民國原住民族委員會.2016年8月5日[2016年8月17日](繁體中文).
^現住原住民人口數按性別、原住民身分及族別分(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華民國原住民族委員會.2014年7月[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內政部戶政司.現住原住民人數IndigenousPeopl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華民國內政部.2014年2月10日[2014年3月2日](繁體中文).
^AnOverviewofTaiwan’sIndigenousGroups.行政院新聞局.2006年[2014年3月2日](英文).
^居住臺閩地區外籍人口概況(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行政院主計總處.2010年[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推動雙語國家政策問題研析.www.ly.gov.tw.[2021年6月2日](中文).
^《中華民國建國以來的一件大事:國語運動》.臺灣臺北:中國語文月刊雜誌社.1971年(繁體中文).
^585.0585.1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簡介.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年3月2日](繁體中文).
^《中華民國教育年鑑:第4期》.臺灣新北:正中書局.1974年(繁體中文).
^何秋堇.《注音符號的文化演現(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臺灣臺北:秀威資訊.2012年5月1日:第49頁.ISBN 978-9862219157(繁體中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音學(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臺灣新店:正中書局.2008年:第614頁.ISBN 978-9570918083(繁體中文).
^王均.《當代中國的文字改革》.中國:當代中國出版社.1995年(簡體中文).
^「文學革命」與新文學之蔚興.中華民國教育部[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591.0591.1591.2行政院新聞局.Languages.臺灣臺北:TheRepublicofChinaYearbook2011.2011年(英文).
^592.0592.1陳貞臻.我國小學國語科課程標準之演變及其內涵分析(1902-1993).臺灣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繁體中文).
^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平等保障法(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華民國法務部.2000年4月19日[2016年8月15日](繁體中文).
^法院組織法(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華民國法務部.2016年6月22日[2016年8月15日](繁體中文).
^監獄行刑法施行細則(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華民國法務部.2005年9月23日[2016年8月15日](繁體中文).
^洪惟仁.台灣的語言政策何去何從(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各國語言政策研討會.[2014年3月2日](繁體中文).
^PeopleandLanguage.行政院[2016年8月15日](英文).
^古國順、羅肇錦、何石松、呂嵩雁、徐貴榮、塗春景、鍾榮富、劉欽清和劉醇鑫.《臺灣客語概論(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臺灣臺北:五南文化.2007年:第7頁.ISBN 978-9571140124(繁體中文).
^HanyuPinyintobestandardsystemin2009(新聞稿).TaipeiTimes.2008-09-18[2019-04-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9).
^中文譯音採漢語不補助通用(新聞稿).聯合報.2008-09-17[2008-09-1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15).
^MurrayA.Rubinstein.TheOtherTaiwan,1945-9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國倫敦:羅德里奇.1994年8月4日:第362頁.ISBN 978-1563241932(英文).
^韓可龍(閩南語:HenningKlöter).LanguagePolicyintheKMTandDPPera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ChinaPerspectives.2004年[2016年8月17日](英文).
^邱湘雲.閩客方言比較的文獻的回顧與展望(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國立成功大學[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SilvieLiao.APerceptualDialectStudyofTaiwanMandarin:LanguageAttitudesintheEraofPoliticalBattle.20thNorthAmericanConferenceonChineseLinguistics.2008年[2016年8月15日](英文).
^LynnF.Lee.LanguagesinTaiwanToday.臺灣臺北:行政院新聞局(英文).
^林怡珍.婚姻與族群邊界-以馬祖旅台人士為例.輔仁大學.2012年11月[2014年3月2日](繁體中文).
^中華民國內政部.語言(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行政院.2012年5月10日[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ElizabethZeitoun和Ching-HuaYu.TheFormosanLanguageArchive:LinguisticAnalysisandLanguageProcessing(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ComputationalLinguisticsandChineseLanguageProcessing.2005年6月2日[2014年3月2日](英文).
^陳奇祿.《從帝大到臺大(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臺灣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2年:第266頁.ISBN 978-9570122107(繁體中文).
^楊允言、張學謙和呂美親.《台語文運動訪談暨史料彙編(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臺灣:UngianIunn.2008年:第317頁.ISBN 978-9860132946(繁體中文).
^國立臺灣圖書館.《中華民國政府出版品目錄彙編》.臺灣新北:國立臺灣圖書館.1995年.ISBN 978-9576782084(繁體中文).
^行政院主計總處.6歲以上本國籍常住人口在家使用語言情形(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2010年[2014年3月2日](繁體中文).
^陳正茂.《世紀交錯雜感錄:陳正茂隨思筆記(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臺灣臺北:秀威資訊.2011年2月1日:第221頁.ISBN 978-9862216248(繁體中文).
^藍順德.《教科書政策與制度(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臺灣:五南文化.2006年:第127頁.ISBN 978-9571141084(繁體中文).
^Tsao,Feng-fu.ThelanguageplanningsituationinTaiwan.Baldauf,RichardB.;Kaplan,RobertB.(編).LanguageplanninginNepal,Taiwan,andSweden115.MultilingualMatters.2000:60–106.ISBN 978-1-85359-483-0. pages75–76.
^Cheong,Ching.WillTaiwanbreakaway:theriseofTaiwanesenationalism.WorldScientific.2001:187.ISBN 978-981-02-4486-6.
^法律統一用語表-常見公文用語說明(PDF).[2021年6月2日](中文).
^618.0618.1618.2618.3國際信息局.美國國務院發布《2002年度國際宗教自由報告》(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美國在台協會.2002年10月8日[2014年3月8日](繁體中文).
^國際信息局.2009年國際宗教自由報告--台灣部分(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美國在台協會.2009年10月28日[2014年3月8日](繁體中文).
^Freedomofreligion,Scale.世界銀行.2018[2021年6月2日](英語).
^宗教信仰在臺灣.[2021年6月2日].(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3月14日).
^表23各宗教教務概況.[2021年6月2日].
^623.0623.1623.2中華民國內政部.臺灣的民間信仰(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行政院.2016年3月24日[2016年8月15日](繁體中文).
^美國國務院民主人權勞工局(英語:BureauofDemocracy,HumanRights,andLabor).2009年國際宗教自由報告--台灣部分(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美國國務院.2009年10月28日[2014年3月8日](繁體中文).
^行政院新聞局.22.Religion.TaiwanYearbook2011.2006年[2014年3月8日](英文).
^民主、人權和勞工事務局(英語:BureauofDemocracy,HumanRights,andLabor).Taiwan.美國國務院.2010-11-17[2014-03-0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29)(英語).
^台灣民間信仰台灣發展概況(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世界宗教博物館[2014年3月8日](繁體中文).
^628.0628.1黃俊傑.儒家思想對中國宗教的作用及其世界意義(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國立臺灣大學[2014年3月8日](繁體中文).
^宗教信仰(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交通部觀光局[2014年3月8日](繁體中文).
^楊惠南.台灣民間宗教的中國意識(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台灣教授協會[2014年3月8日](繁體中文).
^MichaelStainton.PresbyteriansandtheAboriginalRevitalizationMovementinTaiwan.文化生存(英語:CulturalSurvival).2002年[2014-03-0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6)(英語).
^表23:各宗教教務概況(GeneralConditionofReligion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華民國內政部.2014年[2016年8月15日](繁體中文).
^中央通訊社.15,000temples.TaiwanNews.2008年7月28日[2014年3月8日](英文).
^634.0634.1行政院發言人辦公室.TheRepublicofChinaYearbook2013.臺灣:行政院新聞局.2013-11-01:第208頁.ISBN 978-9860384178(英語).
^635.0635.1行政院新聞局.FolkArts.臺灣臺北:TheRepublicofChinaYearbook2009.2009年(英文).
^AlisonHsiao.MinistryofHealthandWelfarecompletesrestructuring(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台北時報》.2013年7月24日[2014年2月23日](英文).
^637.0637.1637.2Tsung-MeiCheng.Taiwan’sNewNationalHealthInsuranceProgram:GenesisAndExperienceSoFa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衛生事務》.2003年5月[2014年3月15日](英文).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2014年3月15日](繁體中文).
^部分負擔及差額負擔制度研究報告.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2年7月22日[2016年8月17日](繁體中文).
^健保自付差額醫療材料費用(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2016年7月28日[2016年8月17日](繁體中文).
^CeciliaFanchiang.NewIChealthinsurancecardexpectedtooffermanybenefits.《今日台灣》.2004年1月2日[2016年8月17日](英文).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全民健康保險(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行政院.2014年3月20日[2014年3月15日](繁體中文).
^李柏鋒.真的搞懂二代健保你會罵得更大聲(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商業周刊》.2012年10月4日[2016年8月17日](繁體中文).
^644.0644.1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101年國人主要死因統計結果(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3年6月6日[2014年3月15日](繁體中文).
^陳梅英和林惠琴.生育率全球最低未來台灣將又老又窮(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雅虎新聞.2014年11月11日[2014年12月4日](繁體中文).
^646.0646.1646.2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健康指標(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行政院.2014年3月20日[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游能俊.台灣人60歲以上,每五人就有一位糖尿病(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康健雜誌》.2014年1月24日[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648.0648.1648.2中華民國外交部.SocialWelfare.行政院新聞局.2010年5月27日[2014年3月15日](英文).
^649.0649.1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醫療照顧體系(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行政院.2014年3月20日[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650.0650.1行政院新聞局.Publichealth.臺灣臺北:TheRepublicofChinaYearbook2009.2009年(英文).
^651.0651.1國會圖書館.COUNTRYPROFILE:TAIWAN.國會圖書館國家研究(英語:LibraryofCongressCountryStudies).2005年3月(英文).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傳統中醫(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行政院.2014年3月20日[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2014年3月15日](繁體中文).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與健康促進(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行政院.2014年3月20日[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行政院.2014年3月20日[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656.0656.1TheStoryofTaiwan-EducationTaiwan'sEducationalDevelopmentandPresentSituation.行政院新聞局.[2014年3月18日](英文).
^GraceMak和GerardPostiglione.AsianHigherEducation:AnInternationalHandbookandReferenceGuide.美國西港(Westport):GreenwoodPublishingGroup.1997-03-25:第346頁至第348頁[2014-03-18].ISBN 978-031328901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英語).
^658.0658.1中華民國教育部.教育制度(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行政院.2014年3月25日[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中華民國教育部.教育發展(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行政院.2014年4月2日[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中華民國教育部.教育現況(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行政院.2014年4月2日[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104學年度大專校院名錄(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華民國教育部.2015年[2016年8月15日](繁體中文).
^《2013技職教育手冊》.臺灣臺北:中華民國教育部.2013年:第9頁(繁體中文).
^亞洲百大大學排名 台灣13所上榜(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蘋果日報》.2014年6月19日[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劉嘉韻.十二年國教全教會建議2011年實施(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大紀元時報》.2007年4月16日[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Talkoftheday--Taiwan'seducationtoenternewer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央通訊社.2011年1月2日[2014年3月18日](英文).
^申慧媛、黃忠榮和彭顯鈞.民國100年 國教全面向下延伸一年(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大紀元時報》.2007年10月13日[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GaryW.Phillips.ChanceFavorsthePreparedMind:MathematicsandScienceIndicatorsforComparingStatesandNations(PDF).美國研究機構(英語:AmericanInstitutesforResearch).2007-11-17[2014-03-18].(原始內容(PDF)存檔於2007-11-26)(英語).
^Chapter1InternationalStudentAchievementinMathematics(PDF).國際教育成績評估協會.2003年[2014-03-18].(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13-07-25)(英語).
^Chapter1InternationalStudentAchievementinScience(PDF).國際教育成績評估協會.2003年[2014-03-18].(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13-07-25)(英語).
^AnthonyLawrance.BettingonTaiwan'sfuturewiththeNankangsoftwarepark(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台北時報》.1999年11月1日[2014年3月18日](英文).
^KevinBucknall.ChineseBusinessEtiquetteandCulture.C&MOnlineMedia.2002-01-06:第15頁.ISBN 978-0917990441(英語).
^簡立欣.我留學人數回升創5年來新高(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時電子報.2015年10月10日[2016年8月15日](繁體中文).
^《聯合早報》.大學排名落後馬國學生出國留學者激增(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出國在線.2009年12月21日[2014年2月23日](簡體中文).
^中央通訊社.Over70%ofTaiwaneseparentssendkidstoEnglishbushibans.《台北時報》.2005年9月2日[2014年3月18日](英文).
^DouglasC.Smith.MiddleEducationintheMiddleKingdom:TheChineseJuniorHighSchoolinModernTaiwan.美國西港(Westport):GreenwoodPublishingGroup.1997-01-25:第21頁[2014-03-18].ISBN 978-027595641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英語).
^中華民國教育部.終身教育(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行政院.2014年4月3日[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林照真.8個理由 催生媒體觀察組織────我們為什麼要成立媒體觀察組織(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台灣新聞記者協會[2016年8月15日](繁體中文).
^管中祥.媒體觀察:新自由主義下的媒體運動(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台灣立報》.2004年12月17日[2016年8月15日](繁體中文).
^679.0679.1679.2679.3679.4679.5行政院新聞局.MassMedia.臺灣臺北:TheRepublicofChinaYearbook2009.2009年(英文).
^黃國治.[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台灣光華雜誌》.2008年1月[2014年3月18日](繁體中文).
^681.0681.1681.2681.3681.4中華民國文化部和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大眾傳播(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行政院.2014年4月3日[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682.0682.1Taiwanprofile:Medi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2014年2月23日](英文).
^NCC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業務介紹.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684.0684.1郭忠豪.這座島嶼,胃納如洋─變遷中的台灣食物(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人籟論辨月刊》.2013年9月2日[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台灣的漁業(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686.0686.1686.2686.3mwr23929.台灣菜的介紹(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美食家.2013年9月2日[2016年8月15日](簡體中文).
^687.0687.1687.2TheCuisineofTaiwa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Wokme.comAsianCookingGuide.[2014年2月23日](英文).
^688.0688.1688.2PopularFoodCultureinTaiwan.臺灣臺北:行政院新聞局.2006年(英文).
^楊紀代.美食點滴:民以食為天(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大紀元時報》.2010年10月28日[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張瓊方.飲食革命──素食正流行(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台灣光華雜誌》.1997年2月[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台灣小吃(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國臺灣旅遊網[2016年8月15日](簡體中文).
^黃靖媛.台灣傳統小吃探討-以台南、高雄、屏東縣市為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大同技術學院[2016年8月15日](繁體中文).
^曾鴻儒、黃旭磊、林秀姿和江志雄.南北大PK…夜市網路票選六合大勝士林(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自由時報》.2010年8月16日[2016年8月15日](繁體中文).
^林珮萱.最愛逢甲夜市,最不滿意環境清潔(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遠見雜誌》.2013年9月[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陳如嬌和葉濬明.蚵仔煎贏珍奶台灣美食之冠(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蘋果日報》.2007年6月1日[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10大夜市美食排行榜.交通部觀光局.2013年[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WhatisBUBBLETE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Bubbleology.[2014年2月23日](英文).
^ANICECUPPATE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TheBCPediatricSociety.[2014年2月23日](英文).
^SeanPaajanen.BubbleTe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About.com.[2014年2月23日](英文).
^曆史悠久的台灣酒文化(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阿圖姆.2015年12月5日[2016年8月15日](繁體中文).
^李金鎗.國宴酒雖然失之交臂金酒仍列為致贈各國貴賓禮酒(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金門日報》.2016年5月7日[2016年8月15日](繁體中文).
^唐德剛.《晚清七十年(1)中國社會文化轉型綜論(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臺灣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8年.ISBN 978-9573235118(繁體中文).
^黃文儀.【文教台灣】士大夫與羅漢腳清領時期台灣文化史(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經典雜誌》.2006年3月.[2016年8月26日](繁體中文).
^史明.《台灣人四百年史》.臺灣臺北:蓬島文化公司.1980年(繁體中文).
^李威霆.【書評/書介】北非移民認同中的《雙重缺席》(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國立聯合大學.2003年.[2016年8月26日](繁體中文).
^張炎憲.台灣歷史發展的特色.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5年1月5日[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J.Makeham和A.Hsiau.Cultural,Ethnic,andPoliticalNationalisminContemporaryTaiwan:Bentuhua.英國倫敦:帕爾格雷夫·麥克米蘭.2005-08-20:第125頁至第129頁[2016-08-15].ISBN 978-140397020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5)(英語).
^StevanHarrell;HuangChun-chieh.CulturalChangeInPostwarTaiwan.美國波德:WestviewPress出版公司(英語:WestviewPress).1994-04-10:第23頁至第41頁.ISBN 978-0813386324(英語).
^JuneYip.EnvisioningTaiwan:Fiction,Cinema,andtheNationintheCulturalImaginary.美國德罕:杜克大學出版社(英語:DukeUniversityPress).2004-10-07:第230頁至第248頁.ISBN 978-0822333579(英語).
^J.Makeham和A.Hsiau.Cultural,Ethnic,andPoliticalNationalisminContemporaryTaiwan:Bentuhua.英國倫敦:帕爾格雷夫·麥克米蘭.2005-08-20:第2頁至第8頁[2016-08-15].ISBN 978-140397020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5)(英語).
^J.Makeham和A.Hsiau.Cultural,Ethnic,andPoliticalNationalisminContemporaryTaiwan:Bentuhua.英國倫敦:帕爾格雷夫·麥克米蘭.2005-08-20:第224頁[2016-08-15].ISBN 978-140397020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5)(英語).
^StevanHarrell;HuangChun-chieh.CulturalChangeInPostwarTaiwan.美國波德:WestviewPress出版公司(英語:WestviewPress).1994-04-10:第1頁至第5頁.ISBN 978-0813386324(英語).
^施並錫和蔡淑雅.台灣與西方藝術的千絲萬縷(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國立交通大學.2006年5月1日.[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徐亞湘.三角作用:現代化、政治力與市場機制多層影響下的20世紀台灣戲曲(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華戲劇學會.2007年.[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呂松穎.解嚴後台灣美術的多元面貌(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國立臺灣美術館.[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陳昭瑛.《臺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臺灣臺北:國立臺灣大學.2009年10月1日.ISBN 978-9860197495(繁體中文).
^「鄉土文學論戰」(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國立臺灣文學館[2016年8月15日](繁體中文).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註解版)》.臺灣高雄:春暉出版社.2010-09-01.ISBN 978-9866327261(中文(繁體)).
^張系國.《民族文學的再出發》.臺灣:故鄉出版社.1979年(中文(繁體)).
^JeanneDeslandes.Dancingshadowsoffilmexhibition:TaiwanandtheJapaneseinfluenc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拉籌伯大學.2000年11月1日[2014年2月23日](英文).
^行政院發言人辦公室.TheRepublicofChinaYearbook2013.臺灣:行政院新聞局.2013-11-01:第211頁至第213頁.ISBN 978-9860384178(英語).
^722.0722.1中華民國文化部.藝術文化(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行政院.2014年1月16日[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723.0723.1行政院發言人辦公室.TheRepublicofChinaYearbook2013.臺灣:行政院新聞局.2013-11-01:第209頁至第211頁.ISBN 978-9860384178(英語).
^簡上仁.《福爾摩沙之美:臺灣的傳統音樂》.臺灣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1年:第1頁至第2頁.ISBN 978-9570100327(中文(繁體)).
^臺灣傳統音樂(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2016年8月15日](繁體中文).
^國家地理頻道.《愛上真台灣:華語樂之路》台灣音樂教父-李宗盛配音6/17晚上10點首播中文版(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福斯廣播公司.2012年6月13日[2016年8月15日](繁體中文).
^AndrewKhan.Popmusik:thesoundofthechartsin…Taiwa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衛報》.2012年1月5日[2016年8月15日](英文).
^BradleyWinterton.Hardcover:US:Taiwan’ssecretweap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台北時報》.2010年1月24日[2014年2月23日](英文).
^StephanieDonald、MichaelKeane和YinHong.MediainChina:Consumption,ContentandCrisis.英國倫敦:Routledge.2002-08-23[2014-03-02].ISBN 978-070071614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英語).
^映竹(英語:YingZhu).TVDramainChina.香港薄扶林:香港大學.2008-11-11[2014-03-02].ISBN 978-96220994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英語).
^台灣電影如何面對韓國、中國等國之競爭壓力?(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2006年2月14日[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吳坤墉.[3](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台灣光華雜誌》.1999年3月[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733.0733.1李道明.台灣電影一百年(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德光中學綜合高中.2000年11月1日[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734.0734.1734.2734.3行政院發言人辦公室.TheRepublicofChinaYearbook2013.臺灣:行政院新聞局.2013-11-01:第213頁至第215頁.ISBN 978-9860384178(英語).
^735.0735.1中華民國外交部.Cinema.行政院新聞局.2010年5月26日[2014年2月23日](英文).
^人才培訓─電影政策與願景(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2006年3月13日[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李光真.熱血(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商業周刊》.2011年6月29日[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臺灣電影簡史(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華民國文化部[2016年8月15日](繁體中文).
^EyeoftheTimes-CentennialImagesofTaiwa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臺北市政府.2011年7月15日[2016年8月15日](英文).
^世代風景─快門三劍客(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2016年8月15日](繁體中文).
^PhotographyExhibitionforChangTs'ai(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AsiaArtArchive.2004年[2016年8月15日](英文).
^VicoLee.Tsaistillacutabovetheres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台北時報》.2004年2月1日[2016年8月15日](英文).
^20MostInfluentialAsianPhotographer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InvisiblePhotographerAsia.2012年8月16日[2016年8月15日](英文).
^TheExistentialismofTaiwan’sMasterSurrealistChangChao-Tang張照堂(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InvisiblePhotographerAsia.2013年11月24日[2016年8月15日](英文).
^KellyHer.EyesonTaiwa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今日台灣》.2001年6月1日[2016年8月15日](英文).
^台旅遊業:2015年大陸遊客為台創2300億觀光收入(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國台灣網.2016年1月12日[2016年8月15日](簡體中文).
^104年來臺旅客按居住地分(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交通部觀光局.[2016年6月23日](繁體中文).
^YuwaHedrick-Wong和DesmondChoong.MasterCard2014GlobalDestinationCitiesIndex(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萬事達卡.2014年7月[2016年8月18日](英文).
^交通部觀光局.交通部觀光局所屬13處國家風景區介紹(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行政院.2014年3月25日[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陳宗玄.臺灣主要觀光遊憩區遊客人數概況與發展分析(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朝陽科技大學[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EarlWieman.Taiwan'sNationalScenicAreasBalancingPreservationandRecreat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央研究院.[2016年6月9日](英文).
^經濟部水利署.台灣溫泉資源之未來展望(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國立成功大學[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RecreationFarm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交通部觀光局.[2014年2月23日](英文).
^林淑媛.再造篇》六大產業…終極考驗.《經濟日報》.2009年5月16日(繁體中文).
^MarketsOpenupforMedicalTourismtoTaiwa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TaiwanHolidays.2010年10月22日[2014年2月23日](英文).
^台北10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交通部觀光局[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交通部觀光局.最新之觀光統計(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行政院.2014年3月21日[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AlexanderPevzner.ConvenienceStoresAimatDifferentiat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美國商會.[2014年3月15日](英文).
^國立故宮博物院(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交通部觀光局[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認識故宮>文物與帳房>藏品分類.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7年6月[2019-04-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2). (繁體中文)
^761.0761.1法新社.TaiwantoloanarttoChinaamidwarmingties.Google新聞.2010年9月22日[2014年2月27日](英文).
^762.0762.1762.2行政院新聞局.Tourism.臺灣臺北:TheRepublicofChinaYearbook2009.2009年(英文).
^763.0763.1BaseballmostpopularsportinTaiwan:poll(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央通訊社.2010-07-03[2014-02-23](英文).
^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中華民國教育部.2013-06-25[2014-02-26](繁體中文).
^765.0765.1765.2JosephYeh.TaiwanBaseballanewrallyingpointfornationalpride.culture.tw.2008-09-30[2014-02-26](英文).
^陳志祥.兄弟洪家退場中職快速通過(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時電子報.2014-01-8[2014-02-26](繁體中文).
^767.0767.1關於中職.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2014-03-15](繁體中文).
^行政院發言人辦公室.TheRepublicofChinaYearbook2013.臺灣:行政院新聞局.2013-11-01:第229頁至第230頁.ISBN 978-9860384178(英語).
^769.0769.1769.2769.3769.4教育部體育署.運動(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行政院.2014-04-03[2014-02-23](繁體中文).
^2007USABaseballWorldCupSchedul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美國職棒大聯盟.2007年[2014-02-26](英文).
^林宏翰.直升大聯盟王維中將寫下歷史(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央通訊社.2014-03-26[2014-02-26](繁體中文).
^AudreyWang.APassionforHoops.台灣評論(英語:TaiwanReview).2008-06-01[2014-02-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15)(英語).
^NetherlandsRetainsWorldYouthKorfballChampion;TaiwanisOntheWaytotheWorld....美國商業資料.2008-11-08[2014-03-1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英語).
^RichardHazeldine.Jujitsu,korfballputTaiwanbackonwinningtrack(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台北時報》.2009-07-22[2014-02-23](英文).
^美聯社.AtOnly22,TsengWinsFifthMajo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紐約時報》.2011-07-31[2014-02-23](英文).
^法新社.VictoriousTsengtakesNo.1ranking(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台北時報》.2011-02-14[2014-02-23](英文).
^美聯社.StacyLewiswins,nowNo.1inworld(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ESPN.2013-03-18[2014-02-23](英文).
^英雄聯盟TPA擊敗韓國AZF隊 世界為台灣喝采(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ETtoday新聞雲.2012-10-13[2015-07-05](繁體中文).
^世界冠軍然後呢?台灣電競產業缺重視(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央通訊社.2015-03-15[2015-07-05](繁體中文).
^2月8日:歷史上的今天(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央通訊社.2013-09-17[2014-02-26](繁體中文).
^新華網.MainlandclarifiesnameissueofTaiwanOlympictea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新浪.2008-07-23[2016-08-15](英文).
^10th-15thOlympicSummerGames:1936-195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2004-03-30[2016-08-15](英文).
^JenniferDobner.TaiwanflagsinS.L.ruffleafewfeeling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德撒律新聞(英語:DeseretNews)》.2002-02-10[2014-02-27](英文).
^行政院發言人辦公室.TheRepublicofChinaYearbook2013.臺灣:行政院新聞局.2013-11-01:第228頁.ISBN 978-9860384178(英語).
^2009年高雄世運會官網Archive.is的存檔,存檔日期2013-07-06.財團法人2009世界運動會組織委員會基金會.[2014-02-23](繁體中文).
^王樹衡.逾80個國家、近4,000名選手報名參賽,臺灣首度舉辦奧林匹克家族相關賽事.中時電子報.2009年3月[2014-02-26](繁體中文).
^JosephYeh.Taipeitohost2017SummerUniversiad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文中國郵報》.2011-12-01[2014-02-23](英文).
來源
(繁體中文)張玉法.《中華民國史稿》.臺灣信義:聯經出版.1998-10-26.ISBN 978-9570818260.
(英文)馮兆基(EdmundS.K.Fung).InSearchofChineseDemocracy:CivilOppositioninNationalistChina,1929-1949.英國劍橋:劍橋大學出版社.2000-09-04.ISBN 978-0521771245.
(英文)喬納森·芬比(英語:JonathanFenby).ThePenguinHistoryofModernChina:TheFallandRiseofaGreatPower,1850-2008.英國西敏寺:企鵝出版集團.2008-05-29.ISBN 978-0713998320.
(英文)2008WhitePaperOnTaiwanIndustrialTechnology.臺灣臺北:經濟部技術處.2008年11月27日.
(英文)BernardCole.Taiwan'sSecurity:HistoryandProspects.英國倫敦:Routledge.2006-02-01.ISBN 978-0415365819.
(英文)GailE.Makinen和G.ThomasWoodward.TheTaiwaneseHyperinflationandStabilizationof1945-1952.美國哥倫布:《金錢、信用與銀行期刊(英語:JournalofMoney,CreditandBanking)》.1989年2月.
(英文)JohnF.Copper.PlayingwithFire:TheLoomingWarwithChinaoverTaiwan.美國西港(Westport):GreenwoodPublishingGroup.2006-05-30.ISBN 978-0275988883.
(英文)JohnMakeham;A-chinHsiau.Cultural,Ethnic,andPoliticalNationalisminContemporaryTaiwan:Bentuhua.英國貝辛斯托克:PalgraveMacmillan.2005-07-28.ISBN 978-1403970206.
外部連結
從維基百科的姊妹計劃了解更多有關「RepublicofChina」的內容
維基詞典上的字詞解釋
維基共享資源上的多媒體資源
維基新聞上的新聞
維基語錄上的名言
維基文庫上的原始文獻
維基教科書上的教科書和手冊
維基導遊上的旅遊指南
維基學院上的學習資源
維基數據上的數據項
(繁體中文)中華民國簡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繁體中文)中華民國政府入口網(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繁體中文)中華民國總統府(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繁體中文)行政院(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繁體中文)立法院(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繁體中文)司法院(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繁體中文)考試院(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繁體中文)監察院(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繁體中文)中華民國外交部(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繁體中文)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繁體中文)國史館(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繁體中文)文化部(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繁體中文)NCC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臺灣海峽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大陸)
東海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大陸)/ 南韓
東海 日本琉球群島
臺灣海峽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大陸)
太平洋
中華民國(臺灣)
南海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大陸) 越南/ 馬來西亞/ 汶萊/ 菲律賓 印尼
巴士海峽 菲律賓
帛琉
閱論編中華民國主題歷史大陸時期(年表)
護國戰爭
鄭家屯事件
張勳復辟
府院之爭
護法運動
五四運動
北京政變
第二次直奉戰爭
廣州商團事變
六一六事變
第一次直奉戰爭
直皖戰爭
北伐
東北易幟
中原大戰
南京十年
抗日戰爭
國共內戰
外蒙古獨立
國府遷台
台灣時期(年表)
反共抗俄
古寧頭戰役
西昌戰役
四大改造
縣市選舉
中美協防
雲南反共救國軍
救濟大陸災胞
白色恐怖
榮民退役
復校
金門炮戰
中科院
反攻
中華文化復興
九年義務教育
臺灣奇蹟
中美斷交
退出聯合國
自強救國
黨外運動
美麗島事件
民主化
解嚴
野百合學運
國會全面改選
總統全民直選
在台灣
南向
裁軍
首次政黨輪替
去蔣化
是台灣
世貿
志願役
倒扁運動
二次政黨輪替
潛艦國造
課綱微調
太陽花學運
三次政黨輪替
台灣
轉型正義
新南向
萊豬
政治政府
北洋政府
護法軍政府
國民政府
中華民國政府
蔣中正政府
嚴家淦政府
蔣經國政府
李登輝政府
陳水扁政府
馬英九政府
蔡英文政府
外交
外交史
中俄蒙協約
中日民四條約
開羅宣言
2758號決議
邦交國
外交部
駐外機構
彈性外交
務實外交
活路外交
踏實外交
口罩外交
兩岸
臺灣問題
歷史
臺灣光復
臺海危機
開放兩岸探親
辜汪會談
飛彈危機
ECFA
CSSTA
馬習會
臺海現狀
疆域
區劃
軍事
國防部
國軍
軍旗
勳章
憲法
增修條文
訴訟法
法律
審查制度
國民
身分證
護照
政黨
列表經濟
大陸時期經濟
大陸時期鐵路
中央銀行
科技
臺灣經濟
台灣經濟史
黃金運臺
美援
三七五減租
公地放領
耕者有其田
農技援外
六期四年計畫
十大建設
勞動基準法
十二項建設
十四項建設
新十大建設
愛台十二建設
前瞻計畫
媒體
彩券
統一發票
貨幣
大陸時期
銀圓
法幣
金圓券
銀圓券
中儲券
聯銀券
邊幣
銀毫
舊臺幣
東北券
藏幣
四川藏洋
老滇票
台灣時期
新臺幣
新臺幣硬幣
海南銀行銀圓券
文化
教育
高等教育
國家考試
國語
新文學運動
國語運動
國語政策
國字標準字體
國寶
國樂
節日
國家公園
國家風景區
自然保護區
自然生態保護區
環境保育
人口
大陸時期
臺灣人口
五族共和
中華民族
國族認同
中國人
臺灣人
金門人
華人
原住民
新移民
宗教
悟善社
主徒會
非基督教運動
中國佛教會
中國回教協會
穆斯林叛亂
國家象徵
稱號
國旗
國徽
國璽
國慶日
國歌
國旗歌
國花
國家元首
首都
分類
主題
閱論編臺灣主題歷史歷史年表
史前時期
考古遺址
荷治時期
西治時期
明鄭時期
清治時期
牡丹社事件
日治時期
自治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首個政黨
首次選舉
戰後時期
二二八事件
戒嚴
國府遷臺
白色恐怖
臺灣奇蹟
美麗島事件
民主化
解嚴
野百合學運
修憲
國會全面改選
總統全民直選
首次政黨輪替
對外關係史亞太
中國大陸
兩岸三通
服貿協議
太陽花學運
福建
香港
澳門
日本
琉球
韓國
印尼
菲律賓
越南
歐美
英國
西班牙
荷蘭
法國
德國
瑞典
俄羅斯
美國
巴西
地理
城市
氣候
自然災害
地震
地形
島嶼
海岸
火山
百岳
山峰
河流
湖泊
瀑布
濕地
地質
斷層
溫泉
特有種/保育物種
國家公園
國家風景區
自然保護區
自然生態保護區
環境保育
政治內部
政府
總統
副總統
行政院院長
總統府
行政區劃
臺灣
憲法
民主化
選舉
審查制度
國家安全會議
國安局
法律
警政署
國籍
行政院
立法院
司法院
考試院
監察院
軍事
國防部
國軍
空軍
海軍
陸軍
資通電軍
憲兵
後備兵
兵役
政黨
外部
外交
統獨議題
臺海現狀
中華民國在台灣
中華民國是臺灣
中華民國(臺灣)
中華民國臺灣
一邊一國
兩個中國
兩國論
特殊非兩國論
台灣地位未定論
議題
中華意識/台灣主體意識
臺灣意識論戰
去中國化/去臺灣化
臺灣本土化運動
中國史觀/臺灣島史觀
台灣民族主義/中華民族主義
中國統一
台灣獨立運動
白色恐怖
南北差距
轉型正義
不當黨產
軍公教爭議
年金改革
經濟
銀行
中央銀行
新臺幣(貨幣)
統一發票
經濟史
美援
十大建設
十二項建設
六年國建
亞太營運中心
新十大建設
愛台十二建設
前瞻計畫
台灣農業
土地改革
三七五減租
公地放領
耕者有其田
科技
科學園區
半導體產業
能源
電力
礦業
都會區
證交所
櫃買中心
交通
公路
汽車客運
鐵路運輸
台鐵
高鐵
捷運系統
飛航
民航相關事業列表
航空公司列表
海港
社會概觀
台灣社會學會
公衆假期與國定假日
文化輸出
臺灣書院
國際排名
人權
LGBT
社會運動
台灣之最
台灣之光
文化
文化史
次文化
飲食
小吃
夜市
茶文化
公益彩券
電影(電影列表)
戲劇
布袋戲
歌仔戲
梨園戲
電視劇(列表)
音樂
流行文化
語言
文學
文學史
建築
列表
攝影
觀光景點
台灣八景
哲學
人口
臺灣人
族群
原住民
漢族
本省人
外省人
閩南人
客家人
臺灣新住民
在臺外國人
省籍情結
國語政策
日本情結
倭寇
皇民化運動
國語家庭
灣生
去日本化
族群械鬥
原漢衝突
閩客械鬥
漳泉械鬥
海外臺灣人
日本籍
越南籍
美國籍
加拿大籍
澳大利亞籍
媒體
媒體史
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新聞記者協會
電視
電台
報業
報業史
雜誌
新聞紙雜誌圖書管制
電玩
雜誌及期刊
地下電台
兩報三台
南臺灣三大報
媒體操縱
黨政軍退出媒體
亂象
財團化
統派
泛藍
親中
獨派
親綠
三民自
醫療
十大死因
國家衛生研究院
衛生福利部
全民健保
疾病管制署
國家衛生指揮中心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醫療機構
醫學中心
教育
教育史
發明與發現
體育
學術期刊
文獻資料庫
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政大機構典藏
華藝學術資料庫(英語:Airiti)
國家檔案館
環境
環境汙染
空氣汙染
垃圾焚化爐
分類
主題
閱論編 中華民國自由地區行政區劃
臺灣行政區劃
大陸時期行政區劃沿革
疆域
首都
二級行政區列表
臺灣省
福建省
直轄市
臺北市
新北市
桃園市
臺中市
臺南市
高雄市
省臺灣省縣
宜蘭縣
新竹縣
苗栗縣
彰化縣
南投縣
雲林縣
嘉義縣
屏東縣
臺東縣
花蓮縣
澎湖縣
市
基隆市
新竹市
嘉義市
福建省縣
金門縣
連江縣
註1:自由地區指民國44年(西元1955年)大陳島撤退至今,中華民國政府的有效統治範圍。
註2:臺北市為中央政府所在地,詳見中華民國首都。
註3:省制自民國87年(西元1998年)起虛級化。
詳見臺灣省政府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
註4:福建省內部份區域在民國45年(西元1956年)後由其他現存縣份代管,詳見福建省行政區域變遷。
閱論編亞洲東亞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民國1
日本
南韓
北韓
蒙古
東南亞
越南
柬埔寨
寮國
緬甸
泰國
馬來西亞
新加坡
汶萊
菲律賓
印度尼西亞
東帝汶
南亞
印度
巴基斯坦
孟加拉
斯里蘭卡
尼泊爾
不丹
馬爾地夫
中亞
哈薩克
吉爾吉斯
塔吉克
烏茲別克
土庫曼
西亞
阿富汗
伊朗
亞塞拜然
阿爾察赫(納卡)1
亞美尼亞
喬治亞
南奧塞提亞1
阿布哈茲1
沙烏地阿拉伯
巴林
卡達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阿曼
葉門
科威特
伊拉克
敘利亞
黎巴嫩
約旦
以色列
巴勒斯坦1
土耳其
賽普勒斯
北賽普勒斯1
北亞
俄羅斯
海外屬地與其他特殊政區
亞克羅提利與德凱利亞
英屬印度洋領地
聖誕島
科科斯(基林)群島
香港
澳門
註1:未受國際普遍承認國家世界政區索引·非洲·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各國首都列表
閱論編有限承認國家關於外交承認和外交關係參見括號內條目連結聯合國會員國未被所有聯合國會員國承認
阿富汗
承認
外交
亞美尼亞共和國
外交
中華人民共和國
外交
賽普勒斯共和國
外交(英語:ForeignrelationsofCyprus)
以色列國
承認
外交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外交
大韓民國
外交
聯合國觀察員國未被所有聯合國會員國承認
巴勒斯坦國
承認
外交(英語:ForeignrelationsoftheStateofPalestine)
非聯合國會員國至少一個聯合國會員國承認
阿布哈茲共和國
承認(英語:InternationalrecognitionofAbkhaziaandSouthOssetia)
外交
科索沃共和國
承認
外交
北賽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國
外交(英語:ForeignrelationsofNorthernCyprus)
撒拉威阿拉伯民主共和國
承認
外交
南奧塞梯共和國
承認(英語:InternationalrecognitionofAbkhaziaandSouthOssetia)
外交
中華民國
邦交國
外交
僅被非聯合國會員國承認
德涅斯特河沿岸摩爾達維亞共和國
承認(英語:InternationalrecognitionofTransnistria)
外交(英語:ForeignrelationsofTransnistria)
索馬利蘭共和國
外交
規範控制
WorldCatIdentities
BNF:cb11949898m(data)
GND:4017875-4
HDS:016705
ISNI:000000012285649X
LCCN:n80022631
NARA:10035791
NDL:00326118
VIAF:316750432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中華民國&oldid=69075550」
分類:中華民國華語國家地區東亞國家共和國民國聯合國創始會員國前聯合國會員國前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無代表國家和民族組織會員有限承認國家1912年中國建立1912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隱藏分類:含有非數字formatnum參數的頁面CS1英語來源(en)自2019年4月帶有失效連結的條目條目有永久失效的外部連結CS1西班牙語來源(es)含有日語的條目Webarchive模板archiveis連結自2021年6月過於冗長的條目自2021年11月需要校對的頁面欠缺可靠來源的條目含有多個問題的條目維基數據存在坐標數據的頁面含有電話號碼的條目在infoboxcountry或infoboxformercountry使用flagcaption或類型欄位的頁面在infoboxcountry或infoboxformercountry使用symbolcaption或類型欄位的頁面含有明確引用中文的條目嵌入hAudio微格式的條目有疑似原創研究語句的條目需要查證來源的維基百科條目陳述與來源不符的條目自2021年7月待更新條目自2021年9月有未列明來源語句的條目包含BN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HD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ISN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AR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D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VIA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有圖表的頁面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檢視原始碼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維基新聞維基語錄維基導遊
其他語言
AcèhAfrikaansAlemannischАлтайтилአማርኛPangcahAragonésالعربيةالدارجةمصرىঅসমীয়াAsturianuअवधीAzərbaycancaتۆرکجهБашҡортсаBasaBaliBoarischŽemaitėškaBikolCentral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भोजपुरीBislamaবাংলাབོད་ཡིགবিষ্ণুপ্রিয়ামণিপুরীBrezhonegBosanskiᨅᨔᨕᨘᨁᨗБуряадCatalàChavacanodeZamboangaMìng-dĕ̤ng-ngṳ̄НохчийнCebuanoᏣᎳᎩTsetsêhestâheseکوردیQırımtatarcaČeštinaKaszëbscziЧӑвашлаCymraegDanskDeutschZazakiDolnoserbskiडोटेलीދިވެހިބަސްཇོང་ཁEʋegbe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EstremeñuفارسیSuomiVõroFøroysktFrançaisArpetanNordfriiskFryskGaeilgeGagauz贛語KriyòlgwiyannenGàidhligGalegoAvañe'ẽगोंयचीकोंकणी/GõychiKonknni𐌲𐌿𐍄𐌹𐍃𐌺ગુજરાતીGaelg客家語/Hak-kâ-ngîHawaiʻiעבריתहिन्दीFijiHindiHrvatskiHornjoserbsceKreyòlayisyenMagyarՀայերենInterlinguaBahasaIndonesiaInterlingueIlokanoIdo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PatoisJawaქართულიQaraqalpaqshaАдыгэбзэKabɩyɛҚазақшаKalaallisutភាសាខ្មែរಕನ್ನಡ한국어KurdîKernowekКыргызчаLatinaLadinoLëtzebuergeschLinguaFrancaNovaLimburgsLigureLadinLombardLingálaລາວLietuviųLatviešuमैथिलीBasaBanyumasanMalagasyОлыкмарийMāoriMinangkabauМакедонскиമലയാളംМонголꯃꯤꯇꯩꯂꯣꯟमराठीBahasaMelayuမြန်မာဘာသာЭрзяньمازِرونیDorerinNaoeroPlattdüütschनेपालीOshiwambo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NovialDinébizaadOccitanଓଡ଼ିଆИронਪੰਜਾਬੀKapampanganPapiamentuPicardPälzischपालिNorfuk/PitkernPolskiPiemontèisپنجابیپښتوPortuguêsPinayuananRunaSimiRomânăArmãneashtiРусскийРусиньскыйIkinyarwandaसंस्कृतम्СахатылаᱥᱟᱱᱛᱟᱲᱤSarduSicilianuScotsسنڌيDavvisámegiella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ၽႃႇသႃႇတႆးසිංහල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GaganaSamoaAnarâškielâChiShonaSoomaalig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iSwatiSeelterskSundaSvenskaKiswahiliŚlůnskiதமிழ்TayalతెలుగుTetunТоҷикӣไทยትግርኛTürkmençeTagalogTokPisinTürkçeSeediqТатарча/tatarçaУдмуртئۇيغۇرچە/Uyghurche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Oʻzbekcha/ўзбекчаVènetoTiếngViệtWest-VlamsVolapükWinarayWolof吴语ХальмгმარგალურიייִדישYorùbáVahcuenghZeêuws文言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
延伸文章資訊
- 1行政院全球資訊網
C L Ϥ 更多影音. 政院動態 蘇揆:增加預算、推動各政策讓原住民族獲益 · 公共政策參與 · 行政院開麥啦 · 寫信給院長 · 中華民國行政院臉書 ...
- 2中華民國之肇建(國情簡介-政治)
中華民國之肇建 ... 自西元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後,清政府對外交涉及大小戰役接連失利,中國逐步淪為次殖民地,國際地位一落千丈。 國父孫中山先生。 孫中山先生。 1911年 ...
- 3中華民國
1912年1月1日在中國建立的民主共和國。依據1911年(宣統3年)12月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而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選出孫中山為 ...
- 4中華民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华民国是亚洲首个共和制國家。中華民國政府依《中華民國憲法》和三民主義成立,前者定位國家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 ...
- 5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 - 全國法規資料庫
中華民國自由地區選舉人於立法院提出憲法修正案、領土變更案,經公告半年,應於三個月內投票複決,不適用憲法第四條、第一百七十四條之規定。 憲法第二十五條至第三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