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地名查詢系統-著錄規則 - 中央研究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明代到現今的地方志。
參考性工具書,包括各種地圖集、地名辭典及行政區劃沿革方面的專著。
目前計有《皇朝地理志》 ...
地名檢索
地圖檢索
座標查詢
建置說明
著錄規則
使用說明
檢索方式
地名檢索-簡易檢索
地名檢索-進階檢索
地圖檢索-簡易檢索
地圖檢索-進階檢索
座標查詢
參考文獻
功能說明
搜尋建議
縮放頁面字體
變更顯示筆數
回到頁面頂端
參考文獻
相關連結
著錄規則
合作單位: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起草日期:2002年
修訂日期:2002、2005、2012/01、2013/05、2014/08
著錄規範制訂人員名單:王素鳳、吳青樺、林佩璇、洪一梅、梁文芳、陳良首、陳熙遠、黃靖玫、楊琇文、楊境任、劉惟華、劉錚雲、賴育鴻(依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參考資料:劉錚雲等討論。
地名權威檔著錄規則討論記錄。
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94年。
(內部文件)
0總則
0.1著錄來源
限定為政府機關所公佈的正式行政區劃標準地名,包括臺灣地區與中國大陸地區。
臺灣地區分為三個時期:
明清時期:著錄縣級(含)以上的地名。
日治時期:以大正9年(1920)為分界,此前著錄縣、廳級(含)以上的地名,此後則著錄街、庄級(含)以上的地名。
戰後時期:係指日本戰敗(1945),臺灣光復至今為止。
此時期著錄鎮、鄉級(含)以上的地名。
中國大陸地區則著錄從明清時期至今為止的縣級(含)以上地名。
清代的「道」與民國時期的「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其性質為監察輔助機構,不列入著錄來源。
0.2考證來源
明代到現今的地方志。
參考性工具書,包括各種地圖集、地名辭典及行政區劃沿革方面的專著。
目前計有《皇朝地理志》、《嘉慶重修一統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標準地名圖集》、《明代政區沿革綜表》、《清代政區沿革綜表》、《新編實用中國地圖冊》、《中國近現代政區沿革表》、《中國地名演變手冊》、《中國行政區劃沿革手冊》、《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沿革地圖集》、《中國行政區劃通覽》、《民國時期政區沿革》、《中國歷史地圖集》、《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單位系列圖》、《臺灣地名辭書》、《臺灣舊地名之沿革》、《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1949-1997)》、《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沿革(1949-2002)》等,得視需要隨時增加。
參考地圖時,則將該圖的名稱、起迄年、出處、比例尺著錄於「地圖登錄系統」中,以備查考。
可靠度較高的網路資料,包括各地方之政府網站、「行政區劃網」等。
0.3標點符號
[]用於推測性質的資料著錄。
()用於補充說明的資料著錄,在()中如並列同性質的多筆資料,則以逗號(,)區隔。
;用於同一欄位中同性質多筆資料的區分。
〈〉用於網址資料的著錄。
0.4著錄項目
分為主款目與參見款目,款目中包括以下十個主項目:
標準地名(StandardPlaceName)
起始年代(Startyear)
結束年代(Endyear)
異名(Synonym)
沿革說明(Evolutiondescription)
隸屬(Subordination)
轄區(Jurisdictionalarea)
空間領域(Spatialterritory)
參考文獻(placename/reference)
備註(Notation)
1著錄細則
1.0著錄方式
一組後設資料僅著錄單一地名單一朝代的行政區劃變演變。
1.0.1主款目(單一款目)
係著錄該地名單一朝代行政區劃演變的最終狀態。
以下情況應另立主款目:
乙地名撤銷,其行政區域併入甲地名,則乙地名應另立一主款目。
例:寧岡縣於2000年撤銷併入井岡山市,故寧岡縣應另立為主款目。
由甲地名往前追溯時,發現其行政區域係由乙、丙2地名合併而成,則乙、丙2地名應各自另立主款目。
例:龍溪縣、海澄縣於1960年撤銷,合併設立龍海縣,故龍溪縣、海澄縣應各自另立為主款目。
地名的行政位階上升或下降時,應另立一主款目。
例:臺中市於民國99年由省轄市升格為直轄市,故應分為兩個主款目來著錄,一為省轄的臺中市,一為中央直轄的臺中市。
1.0.2參見款目(單一或複數款目)
係著錄該地名在單一朝代歷次行政區劃演變中每一階段的不同狀態。
當該地名發生「新興」、「改名」、「改級」、「改隸」、「空間領域調整」、「消失」、「重設」、「改制」等事件時,皆應增列參見款目。
(各事件的定義詳見1.5.1事件代碼)
各級政府機關的駐地遷移不需增列參見款目。
該地名的下一級行政單位如被改為人民公社時,其行政區域內的人民公社除非劃歸其他行政單位管轄(如甲縣劃出給乙縣),否則其增減、改名等皆不需增列參見款目。
行政區劃的建制以當時掌控中央政府的行政主體所認定者為準,因此同時期若有其他地方性的武裝割據政權,自行在其佔領區所實施的各種行政區劃調整,皆予以忽略不計,不列為主款目與參見款目。
例:民國21年由日本扶植設立的「滿洲國」,在其轄區內實施的各種行政區劃調整,皆不予著錄。
1.1標準地名(StandardPlaceName)
包含四欄資料:專名、通名、行政層級、層級說明。
1.1.1專名
本欄為必填。
著錄地名的正式名稱。
例:「河南省」的「河南」為專名。
1.1.2通名
除著錄「中國」以及明清時期的「京師」、「北京」、「南京」、「盛京」、「直隸」、「南直隸」等7個地名及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建省前由該地將軍統領時,本欄空白不填外,
其餘情況下皆為必填。
著錄地名的行政層級名稱。
例:「河南省」的「省」為通名。
1.1.3行政層級
本欄為必填。
著錄地名在該朝代的行政層級。
例:清代「河南省」為一級政區,此欄即著錄「一級」。
1.1.4層級說明
本欄為非必填。
因某些通名實際上可能指涉包括不同行政位階的地名,為便於使用者辨別層級,故需著錄本欄,共包括以下四類:
明清時期的「州」:直隸州、直隸土州、散州、散土州。
明清時期的「廳」:直隸廳、散廳。
市:直轄市、院轄市、特別市、普通市、省轄市、縣轄市、地級市、縣級市。
鎮:縣級鎮。
奉天、吉林、黑龍江3省建省前,係由各該地之將軍統領一切軍政及民政事務,當時雖尚未設立正式的省級行政單位,但實際上將軍一職已經等同於省級的行政長官。
因此為便於使用者辨識行政層級,此3省在設立將軍後至正式建省前,將軍一職應以補充形式著錄於本欄。
例:「吉林」在此期間以「吉林」為專名,通名不填,應在該款目的本欄填寫(將軍)。
民國87年,臺灣省改為虛級派出機構以後,應在本欄填寫:(虛級化)。
例:民國87年,臺灣省簡併改組為行政院的派出機關,應在該款目的本欄填寫(虛級化)。
1.2起始年代(Startyear)
包含兩欄資料:中曆或日曆、西曆。
著錄該地本次行政區劃調整事件發生的時間。
1.2.1中曆或日曆
除事件發生在1949年(含)以後的中國大陸地區時,本欄空白不填外,以下情況皆為必填:
明清時期
著錄方式為朝代+年號+年。
例:明洪武10年、清乾隆30年。
若為推測年份,則著錄方式為朝代+年號+[年份]年。
例:明洪武[10]年、清乾隆[30]年。
若不知年份,則著錄方式為朝代+年號+?年。
例:明洪武?年、清乾隆?年。
若僅知朝代,則著錄方式為朝代+[不詳]。
例:明[不詳]、清[不詳]。
民國時期
著錄方式為民國+年。
例:民國17年。
若為推測年份,則著錄方式為民國+[年份]年。
例:民國[17]年。
若不知年份,則著錄方式為民國+?年。
例:民國?年。
日治時期的臺灣地區
採用當時日本國的紀年,著錄方式為日+日皇年號+年。
例:日明治38年。
若為推測年份,則著錄方式為日+日皇年號+[年份]年。
例:日明治[38]年。
若不知年份,則著錄方式為日+日皇年號+?年。
例:日明治?年。
若僅知為日治時期,則著錄方式為日治+[不詳]。
例:日治[不詳]。
1.2.2西曆
本欄為必填,著錄方式為西元年,例:1925。
若為推測年份,則著錄方式加上[],例:[1925]。
若不知年份,著錄方式以?表示,例:?。
1.3結束年代(Endyear)
包含兩欄資料:中曆或日曆、西曆。
著錄該地名下一次行政區劃調整事件發生的時間。
除著錄原則、方式與起始年代欄(1.2)相同者外,並應遵循以下規則:
若為現今仍存在的地名,則該地名主款目的結束年代各欄位皆空白不填。
例:「星子縣」為現今仍存在的地名,故該地名主款目的結束年代各欄位皆空白不填。
若為現今已消失的地名,則該地名主款目的結束年代著錄與起始年代相同的時間。
例:「南旺縣」於1953年撤銷,故該地名主款目的起始年代與結束年代皆著錄「1953」。
1.4異名(Synonym)
本欄為必填。
著錄該地名的簡稱、拼音、簡體字地名與其它異稱。
本欄可填寫一個以上的異名。
中國大陸地區地名的「專名」繁簡字體不同時,需著錄簡體字地名。
例:「山東省」本項的著錄方式為:山东省。
中國大陸地區地名的簡稱或其他異稱本身如繁簡字體不同,亦應一併著錄。
例:「山東省」本項的著錄方式為:魯;鲁。
1949年以前即已開始使用的異稱,如1949年後官方已停止使用,則不需著錄該異稱的簡體字。
例:「遼陽市」的古稱「襄平」不需著錄簡體字地名。
臺灣地區的地名不著錄簡體字地名。
例:臺灣地區的「宜蘭縣」不需著錄簡體字地名。
拼音係著錄標準地名的拼音,除該地所屬之中央政府另有特別規定者外,以專名採用音譯、通名採用意譯為原則。
專名
中國大陸地區的專名,採用漢語拼音。
例:「青海省」的專名「青海」拼音為:Qinghai。
該地名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另有特別規定的譯法,則依其規定。
例:「內蒙古自治區」的專名「內蒙古」係採用意譯與音譯混用的譯法,其拼音為:InnerMongolia。
臺灣地區的專名若為現今仍存在的地名,則依照中華民國內政部公佈的標準譯音為準。
例:「澎湖縣」的專名「澎湖」拼音為:Penghu。
若為已消失的臺灣地區地名,則採用漢語拼音。
例:「埔里社廳」的專名「埔里社」拼音為:Pulishe。
通名
通名的意譯不論中國大陸地區或臺灣地區,一律依照中華民國內政部公佈的「中文譯音使用原則」。
例:「當塗縣」的通名「縣」拼音為:County。
著錄方式
除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另有特別規定的中國大陸地區地名外,一般情況下,專名與通名拼音的字首大寫,兩者中間空一格。
例:「泗陽縣」的拼音為:SiyangCounty。
通名的拼音如有一個以上的英文單字,則僅第一個單字的字首大寫,每個單字的中間空一格。
例:「自治區」的拼音為:Autonomousregion。
中國大陸地區地名的專名中如包含民族名稱,其拼音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制定的〈中國各民族名稱的羅馬字母拼寫法和代碼〉。
民族名稱中的「族」字不譯出,其拼音字首大寫,且與前後相鄰的單字間皆空一格。
如有兩個以上的民族名稱並列,則在每個民族名稱之間加上「-」
例1:「白沙黎族自治縣」的拼音為:BaishaLiAutonomouscounty。
例2:「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的拼音為:HainanLi-MiaoAutonomousprefecture。
1.5沿革說明(Evolutiondescription)
包含兩欄資料:事件代碼、說明。
1.5.1事件代碼
本欄為必填。
著錄行政區劃調整事件的種類,共有8個代碼,本欄可填寫一個以上的代碼。
各代碼的定義如下:
新興:係指主款目地名的誕生。
有以下三種情形:
已經確立的中央主權,設立新的行政單位,導致新地名的出現。
例:清雍正十二年(1734)劃出陽信縣南部部分地區設立惠民縣,此即為惠民縣的新興。
尚未確立的中央主權,在其割據佔領區內,設立新的行政單位,且該行政單位持續存在到此一中央主權正式確立後,而導致新地名的出現。
此類新地名的新興,應以該中央主權正式確立時的年份為始。
例:民國36年,時值國民政府當政期間,中共在山東省的「解放區」設立白彥縣,故本縣應改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的1949年為其「新興」的起始年代。
地名的行政位階上升或下降時,應視作另一個新地名的新興。
例:1987年縣級威海市升格為地級市,此即為地級威海市的新興。
改名:地名的專名改變。
例:內埔鄉於民國44年改名為后里鄉。
若無法查知改名的時間,則暫時先將改名後的地名填寫於異名欄(1.4),待有確切資料後,再增列一「改名」的參見款目。
例:黃巖縣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名為黃岩縣,但無法查知此一事件的確切年代,因此依然以「黃巖縣」為標準地名,並將「黃岩縣」填寫於異名欄。
改級:有以下兩種情形:
地名的通名欄改變,但行政位階不變。
例:曲阜縣於1986年改為曲阜市(縣級市)
地名的層級說明欄改變,但行政位階不變。
例:原為「普通市」的南昌市於民國19年改為「省轄市」。
改隸:有以下兩種情形:
地名上一級行政單位的行政層級不變,但專名或通名改變。
例:永清縣原隸屬的天津地區於1973年更名為廊坊地區,永清縣因此改隸。
例:開封府原隸屬的河南行中書省於明洪武九年(1376)更名為河南承宣布政使司,開封府因此改隸。
地名被改劃給其他上層行政單位管轄。
例:宣化縣於民國17年由河北省改劃給察哈爾省。
空間領域調整:有以下兩種情形:
該地所管轄的下一級行政單位發生改變。
如不清楚變動過程,則於說明欄(1.5.2)填寫[不詳]。
例:所轄的斗六鎮於民國70年改為斗六市,此即為雲林縣的空間領域調整。
該地所管轄的下一級行政單位名稱未變,但整體轄區面積發生變化。
例:1963年,河南省東明縣劃歸山東省,此即為河南、山東2省的空間領域調整。
消失:地名的消失。
例:西安府於民國2年廢除。
重設:曾經消失的地名,後來又重新出現。
例:柘榮縣曾於1956及1970年兩度撤銷併入它縣,又分別於1961及1974年兩度重設至今。
改制:為特殊代碼,用於以下三種情形:
臺灣地名因政權更迭而產生變化,則採用此代碼,以區隔不同政權制度。
例:日治時期的琉球庄在臺灣光復後改為琉球鄉,此一事件為「改制」。
臺灣地名因日治時期的9次行政制度改革所導致的通名改變或新興。
例:明治30年公佈「臺灣總督府地方官官制」,將全臺劃為6縣3廳,此一事件為「改制」。
中國地名當地名存續跨越朝代時,為區別不同政權之統治,於政權鼎革之際,會改予「改制」的代碼,以作識別。
例:太原府的存續跨越明、清二朝,該地於清順治元年(1644)被納入清之版圖,故清代太原府後設資料首項事件即會著錄「改制」,以作標誌。
1.5.2說明
本欄為必填。
著錄行政區劃調整事件的內容。
敘述文句及標點符號應力求完整、清楚,說明的結尾要加句號。
如同一區劃演變事件有甲、乙兩種不同說法,無法判斷對錯時,可將甲說法填在本欄,乙說法則填在備註欄(1.10),並將兩種說法的整句加上中括弧([]),以便使用者參考。
昭和20年(1945),日本戰敗宣佈投降,將臺灣及澎湖列島交付中華民國政府,在敘述此一行政區劃調整事件時,應特別說明日治時期地方行政制度沿用至民國35年1月,以完整反映實況。
1.6隸屬(Subordination)
包含三欄資料:專名、通名、層級說明。
著錄該地名的上一級行政單位名稱。
除著錄原則、方式與標準地名欄(1.1)相同者外,並應遵循以下規則:
該款目事件代碼為「消失」時則不填。
甲縣級市改由乙省直轄、丙地級市代管時,其隸屬欄應填乙省,並在備註欄(1.10)註明由丙地級市代管。
丙地級市則應在本身款目的備註欄註明甲縣級市由省直轄,地級市代管。
乙省、丙地級市皆應將甲縣級市列入轄區欄(1.7)中。
例:1994年,禹城市改由山東省直轄、德州地級市代管,因此其隸屬欄應填「山東省」,並在備註欄註明「由德州市(地級市)代管」,德州地級市應在備註欄註明「禹城市由省直轄,地級市代管」,山東省、德州地級市皆在轄區欄列入禹城市。
1.7轄區(Jurisdictionalarea)
著錄該地名管轄的下一級行政單位名稱。
本欄可填寫一個以上的轄區。
若無法查知或僅知部分轄區,則填寫[不詳]。
需要特別標明層級者則以()註明在地名後。
例:瑞昌市(縣級市)、臨清鎮(縣級鎮)。
該款目事件代碼為「消失」時則不填。
地名的下一級行政單位如被改為人民公社時,實施人民公社制度期間各款目的本欄空白不填,並在備註欄(1.10)說明。
說明方式如下:例:1961~1984年,本區域實施人民公社制,故轄區不錄。
甲縣級市改由乙省直轄、丙地級市代管時,本欄的著錄原則參見隸屬欄(1.6)的第2項。
地名如果因繁簡體字轉換問題,而無法確定何者為真正的標準地名時,則將簡體字補充於後,例:雙林鎮(双林鎮)。
該地轄區如包含具有主權爭議而未能實際行使治權的區域,則該區域不列入轄區欄,並將與此區域相關的行政區劃調整事件,改列在備註欄加以說明。
例:「民國60年12月2日,將釣魚臺列嶼劃歸頭城鎮管轄。
」因釣魚臺列嶼係屬具有主權爭議的區域,故不列入頭城鎮的轄區欄,並將此一事件說明著錄於備註欄。
明代有散州領縣的情形,但散州本身與所領之縣的行政區域是各自獨立的,與府轄縣的情形不同。
基於以上的原因:散州領縣時,其轄區欄應包括該州下轄的鄉鎮都圖與所領之縣。
府所轄的散州如有領縣,則該府的轄區欄應將散州與所領之縣一併列出。
例:明代的濱州領利津、霑化2縣,其轄區欄應著錄該州下轄的5個鄉與所領的利津、霑化2縣。
濱州隸屬濟南府管轄,故濟南府的轄區欄應將濱州、利津縣、霑化縣一併列出。
1.8空間領域(Spatialterritory)
包含經緯度及四鄰地名兩大類資料,共十一個欄位。
1.8.1經緯度
包含六欄資料:經、緯、東-經度、西-經度、南-緯度、北-緯度。
前兩欄著錄該地名行政區域的中心經緯度,通常為政權機關的所在地,後四欄著錄該地名行政區域最東、西、南、北四個極點的經緯度。
著錄方式一律採用十進位制,以小數點的形式表示,小數點後的位數則以考證來源中最精細者為準,例:117.2。
若無法查知或該款目事件代碼為「消失」時則不填。
當某地因治所遷移而造成中心經緯度之變動時,應在備註欄(1.10)加以說明,並於下一事件著錄遷移後的經緯度。
例:因治所遷移,故中心經緯度改變。
1.8.2四鄰地名
包含五欄資料:東鄰、西鄰、南鄰、北鄰、四鄰年代。
前四欄著錄與該地名行政區域相鄰接的地名(可著錄一個以上的地名),最後一欄著錄此一四鄰狀態所指的年代。
四鄰以著錄與主款目相同行政位階的地名為優先。
若無,則著錄行政位階最接近的地名,但應避免著錄該主款目本身所隸屬的上一級地名,以免造成混淆。
例1:鄆城縣的西鄰著錄同為縣級的鄄城縣與牡丹區。
例2:1960年,咸陽地級市東鄰部分區域為陝西省直轄的縣級政區,因此東鄰應著錄銅川市(縣級市)與三原縣,而非咸陽地級市本身所隸屬的陝西省。
四鄰的地名需特別標明層級者(參見1.1.3層級說明),以()補充在地名後。
例:日照市(地級市)。
四鄰可選擇著錄該款目年代區間中任一年代時的四鄰地名。
例:某一參見款目的起始及結束年代分別為1960及1962年,則可以著錄1960、1961、1962其中任一年代時的四鄰地名。
如該款目僅知起始或結束年代,則僅能著錄起始或結束年代時的四鄰地名。
如起始及結束年代皆不知,主款目著錄當時最新的四鄰地名,參見款目則不填。
主款目除事件代碼為「消失」時不填外,其它皆為必填。
參見款目事件代碼為「消失」或無法確切查知時則不填。
四鄰年代欄一律採用西元紀年方式著錄,例:1976。
1.9參考文獻(placename/reference)
本欄為必填。
著錄該款目各欄內容引用的參考文獻,可填寫一個以上的參考文獻,不同參考文獻以分號(;)區隔。
每一參考文獻之後要以()著錄欄位的「主項目」(參見0.4著錄項目)名稱,指明其資料係運用於該款目的哪些欄位中。
若同一參考文獻用於超過一個以上的欄位,則每一欄位名稱間以逗號(,)區隔。
沿革說明(1.5)、轄區(1.7)、空間領域(1.8)、備註(1.10)等4個主項目一定必須著錄參考文獻。
標準地名(1.1)、起始年代(1.2)、結束年代(1.3)、隸屬(1.6)等4個主項目不須著錄參考文獻。
異名(1.4)除拼音及簡體字地名外,其他均須著錄參考文獻。
著錄方式
引用資料若為書籍,著錄方式為:書名:頁數(欄位名稱)。
例:中國行政區劃沿革手冊:98頁(空間領域)。
若一本書籍有多頁被引用於多個欄位,則著錄方式為:書名:頁數(欄位名稱,欄位名稱),頁數(欄位名稱)。
依欄位在著錄系統中由左至右的位置順序來排列。
例:樂平縣志:36-37頁(沿革說明,轄區),25頁(空間領域)。
引用資料若為網站,著錄方式為:網站名稱,〈網站首頁網址〉(引用該網站資料的時間)(欄位名稱)。
例:行政區劃網,〈http://www.xzqh.org/index.htm〉(2010年11月16日)(沿革說明,轄區)。
1.10備註(Notation)
非必填。
用於補充說明。
參見沿革說明(1.5)、隸屬(1.6)、轄區(1.7)、空間領域(1.8)。
Top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及計算中心版權所有,讀者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
聯絡人:賴育鴻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電話:(02)27829555分機287
延伸文章資訊
- 1中國行政區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從秦朝起,中國歷代王朝的地方行政區劃制度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州、郡時代; 隋唐五代宋遼金時期,道、路時代; 元明清時期,行省時代 ...
- 2翻開中國地圖各個省分為什麼會長這個樣子?省界是如何劃分的?
翻開一幅中國地圖,我們可以發現大陸的省級界線有兩種情況:一部分是相當 ... 區,秦嶺以北的三個單位都屬於司隸校尉部,漢中郡則隸於益州刺史部。
- 3中國歷史地名查詢系統-著錄規則 - 中央研究院
明代到現今的地方志。 參考性工具書,包括各種地圖集、地名辭典及行政區劃沿革方面的專著。目前計有《皇朝地理志》 ...
- 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 - 中国政府网
目前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 乡镇是中国最基层的行政单位。 ... 东晋、南北朝, 侨置政区:侨州、侨郡、侨县.
- 5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 - 中國政府網
目前中國有34個省級行政區,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 ... 鄉鎮是中國最基層的行政單位。 ... 東晉、南北朝, 僑置政區:僑州、僑郡、僑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