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族日的由來8月1日「山胞」正名為「原住民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 或「山胞」,此種污名化的歧視性稱呼,對原住民族的自我認同帶來傷害。

... 人士3,000 餘人參加,是歷年來原住民族抗爭活動參加人數最多的一次。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導覽 回首頁 English 意見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RSS訂閱 關鍵字 景點| 美食| 文化| 進階搜尋 現在位置:首頁 > 公告資訊 > 專題報導 ::: ::: 友善列印 Facebook Twitter 原住民族日的由來 8月1日「山胞」正名為「原住民族」 張貼日期:2021-07-26    原住民族是臺灣這塊土地原來的主人,400多年來被外來政權稱為「番」、「高砂」或「山胞」,此種污名化的歧視性稱呼,對原住民族的自我認同帶來傷害。

   1984年,臺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原權會)首先主張以「原住民」取代「山胞」的稱呼,除了期待提升族人自我認同,擺脫汙名化,也希望社會接受原住民族的自稱,而這正是原住民族正名運動的開端。

   1991年,原權會為爭取原住民族在憲法上的地位,於4月15日發動第一次抗爭,前往國民大會陽明山中山樓請願,其訴求議題之一就是「山胞」正名為「原住民族」。

此次請願雖然沒有獲得國民大會的正面回應,但仍持續推動正名的抗爭;1992年5月21日再度發起「爭取憲法原住民族條款」抗爭行動,近千位族人冒雨遊行至陽明山中山樓,然而國民大會仍未採納正名的訴求。

   1994年6月23日,在總統府前發動第三次的「正名權、土地權、自治權」入憲大遊行,37個原住民族團體響應,全國族人及聲援人士3,000餘人參加,是歷年來原住民族抗爭活動參加人數最多的一次。

同年7月1日李登輝總統接見原住民族抗爭代表,承諾支持正名運動。

7月28日國民大會經兩輪表決,一票之差驚險過關,歷經10年的抗爭,「山胞」終於正名為「原住民」,8月1日公布憲法增修條文,「原住民」稱呼正式納入憲法。

   為確保原住民族的集體權利,原運團體在1997年6月16日第四次發動「民族、自治、土地權」入憲大遊行,在原住民國大代表全力支持下,將「原住民」正名為具有集體權概念的「原住民族」。

   2005年7月31日原住民族委員會首度舉辦原住民族正名紀念日的活動,陳水扁總統正式宣布8月1日為原住民族日。

2016年8月1日蔡英文總統代表政府向原住民族道歉,並推動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的工作。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