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魏徵〈諫太宗十思疏〉析譯- 中華經典詩文演義- udn部落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主旨:以「厚積德義」及「十思」進諫,來說明如何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克制私欲。
勸唐太宗在「貞觀之治」取得成就以後,仍要牢記隋亡的教訓,以防微杜漸, ...
Contents...
udn網路城邦
中華經典詩文演義 (到舊版)
兩岸同胞都是炎黃子孫,同屬一個中華民族,應停止民族對抗,真誠相待,增進人民福祉。
文章相簿訪客簿
精選
67.魏徵〈諫太宗十思疏〉析譯
2010/07/3105:16
瀏覽22,856
迴響2
推薦33
引用0
魏徵〈諫太宗十思疏〉析譯2012/12/23
原文: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
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餘,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
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
總此十思,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並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游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主旨:以「厚積德義」及「十思」進諫,來說明如何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克制私欲。
勸唐太宗在「貞觀之治」取得成就以後,仍要牢記隋亡的教訓,以防微杜漸,弘德保功,使國家長治久安。
魏徵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銳眼力抓住了唐太宗「忘本」(忘記「以民為本」)、「忘危」(即忘記隋亡的教訓)的根本問題,針鋒相對地提出「十思」,以「思」治「忘」,實是一劑良藥。
「思」是文眼,用一「思」字貫穿始終。
這篇奏疏,在寫作上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
太宗在取得巨大政績後,逐漸驕傲自滿,他曾在群臣面前公開炫耀自己:「武勝於古」,「文勝於古」,「懷遠勝古」。
於是漸漸改變過去的勤儉作風,生活日趨奢靡,不斷追求珍奇異物,修建豪華宮殿,並積極對外用兵,使「貞觀之治」的成果有喪失的危險。
魏徵勸諫太宗,指出他:「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不能「竭誠以待下」,必然使「骨肉為行路」,至親疏遠,君臣解體,離心離德,難於保守天下。
從字裡行間,我們感受到一代忠臣──魏徵,為使唐王朝長治久安而敢於直諫的高度責任、使命感。
《舊唐書》曾讚揚魏徵的奏疏「可為萬代王者法」。
這篇奏疏,唐太宗非常重視,說它「言窮切至」,使自己「披覽亡倦,每達宵分」。
他還曾用「載舟覆舟」的比喻來訓戒太子。
宋、明、清三代的一些君主,也經常攬讀此文,用來規戒自己。
可見它在封建時代的重要意義。
即使到了今天,文中「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觀點,也仍有值得借鑒的現實意義。
析譯:臣聽說過(語氣不卑不亢,令人警醒):要求樹木長得高大(者:語氣詞),必須培固它的根部;想要河水流得長遠,必須疏濬其源頭水道(從比喻入手,以求「委婉」,給對方留點「面子」,給讀者啟迪和「緩衝」);想要國家安定,必須積蓄他的道德仁義(鋪陳排比,以一「必」字正面縱論事物之因果)。
源泉不疏濬卻希望河水流得長遠,根部不牢固卻希望樹木長得高大,道德仁義修養不深厚卻希望國家安定,臣雖然是最愚笨(自謙之詞),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表明此道理屬於一般常識,無庸爭辯),何況聰明有智慧的人呢(一句反問,帶挑釁口吻,加重強調的意味,正是忠言逆耳之處)!人君承擔帝位之重任(責任異於常人),身為天下之至尊(身分地位異於常人;或言領有天下的疆域),就該累積道德仁義與天同高(德義修養之自我要求,亦該異於常人),才能長保無窮的福祿(福祿異於常人);(如果)不想到處在平安的環境中要省思到可能會出現的困難危險(隨時有應付意外事件的思想準備),用崇尚節儉來禁止奢華,道德仁義修養不能篤厚(《易經‧坤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情感不能克制慾望(則「積其德義」只是一句空話),這也就像砍斷樹根卻希望樹木茂盛,堵塞源泉卻要求河水流得長遠一樣荒誕(欲「國之安」亦不可能)!(推事物之本源,以見明君之必「思」必「戒」)
(從前)所有的帝王(用「凡」這一統括詞,強調絕無例外,含蓄委婉地暗示太宗也在其內,足以引起其注意),恭敬接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沒有不在憂患深重(處境艱苦)時道德顯著,功業有成時道德衰落;創業時做得很好的確實很多,能堅持到底的大概(副詞,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斷)很少(總說歷代君主得失之歷史現象──能善始不能善終、能創業不能守成的普遍規律)。
難道取天下容易而守天下困難嗎(反問)?從前取天下綽有餘裕,如今保天下卻力量不夠,這是何故啊(設問,引出更為具體的分析論證)?說起處在深重憂患狀態中(未取得天下時,奮鬥的方向很清楚,較易清醒,所以能團結臣民),必定竭盡誠心對待下位的人(這是「有善始者實繁」的原因);已經達到目的(則擁有絕對的權力,缺乏監督制約,難免躊躇滿志,誤以為可為所欲為),就使氣任性,對人傲慢(「傲物」就失去人心,失掉國家)。
竭盡誠意待人,那麼疏遠、隔絕的北胡與南越也會結合為一體(上下團結一心,同甘共苦,休戚與共,故易於取得天下),對人傲慢,那麼骨肉至親也會逐漸疏遠,互不關心,形同陌路(君臣百姓離心離德,故難於保守天下。
心態不同,其結果反差極為強烈)。
即使用嚴酷的刑罰來監督他們,用威勢和怒責來懾服他們(「傲物」的進一步發展──難免濫用刑威來對付百姓),而這結果只能使人們存著倖免於罰的心理,卻不會感恩懷德;外表恭順而心裡不服(若失去民心,即使動用嚴刑也將無濟於事)。
值得敬畏的不在民怨的大小,而是人民的力量、民心的向背。
須知這股力量就像水一樣,可以載舟,可以覆舟。
(一事具有正反兩種力量;人民積怨到了一定程度就會爆發出來,最終將推翻暴君的統治),是應該特別謹慎的(判斷句);(又好比)用腐朽的大繩來駕馭狂奔的馬車(借喻:非常危險。
典出《偽古文尚書‧五子之歌》),難道能疏忽不加重視嗎(採直接議論方式。
隋末農民起義摧枯拉朽的力量,太宗看得很清楚,他不願看到唐王朝重蹈隋朝滅亡的覆轍。
歷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終的最根本原因是忽視了人民的力量)?
統領人民的君王,果真能夠:(一)知足(戒縱慾):見到值得喜歡的東西(如器物美色)時,就想到要以知足來自我警惕;(二)知止(戒奢華):打算有所作為、建造(興建宮室。
貞觀十一年,太宗先下令修飛仙宮,後又詔令修建老君廟、宣尼廟,百姓為了服徭役長年不能回家,為此有大臣向太宗進諫,太宗卻說:「百姓無事則易驕,勞役則易使。
」《新唐書‧魏徵傳》)時,就想到要適可而止來使人民安定(知止:知心之所安。
減輕人民的負擔,取得民心);(三)謙沖(戒驕躁):擔心到君位高而危險(人人覬覦),就想到要謙虛為懷,並加強自身的修養(謙受益,實際上是要「竭誠以待下」,以免君臣解體,離心離德);(四)包容(包賢容眾,虛懷若谷):懼怕驕傲自滿會招來損失(滿招損),就想到江海居於百川之下游(才能容納眾多河流,成就其深廣);(五)節遊(戒縱慾,勸勤政、仁民愛物):喜歡打獵遊樂,就想到(古代君王打獵)以一年田獵三次為限度(不過份田獵,以示好生之德;或言以三次驅射為限度;或言打獵時圍其三面,網開一片。
貞觀十一年二月巡遊洛陽宮,六月巡遊明德宮,十月獵於洛陽苑,十一月又巡遊懷州,狩於濟源);(六)謹慎恭敬(勸勤政):憂懼鬆懈怠惰,就想到自始至終都要謹慎恭敬,勤勉政事;(七)廣開言路(勸納諫、要兼聽):憂慮耳目被堵塞蒙蔽,就想到要敞開胸懷來接納臣下諫言:(八)廣開言路(勸去讒、戒偏聽):擔心進讒言邪惡的人為害,就想到端正自身並斥退邪惡的人;(九)賞罰有據(戒賞罰不公、勸正賞):加恩於人時,就想到要有尺度,不因喜怒而獎賞不當;(十)賞罰有據(戒賞罰不公、勸明罰):動用刑罰時,就想到要有尺度,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頗,亂用刑罰(喜以謬賞、怒而濫刑:互文)。
全面做到這十思(十條勸戒),就能擴大發揚這九種道德。
選賢任能,虛心採納臣下的正確意見並遵從(上之用人納諫,若能重其才德),那麼:聰明的人就會竭盡其智謀,勇武的人就會竭盡其才力,仁義的人就會廣施其恩惠,誠實的人就會獻出其忠心(下之事上,有善的感應。
從秉性氣質、品格能力區分智、勇、仁、信四種人,各盡其長)。
文武百官爭相奔走效命(文武各盡其用;為政當分層負責,各司其職),君臣關係融洽(安然自在,互不猜忌),可以盡情享受遊玩的樂趣,可以怡養赤松子、王子喬般的高壽,悠閒彈琴,垂衣拱手(不必親自處理庶務,天下就能非常平安),不必多言教,卻能感化天下(天子垂拱郅治。
人君「積其德義」,臣民必懷其德,所有的人都會以其所長,為人君盡忠效力,達到國治民安的目的)。
哪裡一定要勞費心神、絞盡腦汁,辛苦地代替屬下管理職務,役使聰明的耳目,虧損清淨無為、垂拱而天下治的至道(治國的最高法理)呢!(明確提出人君必須做到「十思」,才能達到「垂拱而治」的理想目標。
它有別於老子的「無為而治」,它要求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是積極地求治,不是消極地以不治為治)
分段大意及結構分析:
首段:(「起」而兼「承」)以「固本浚源」為喻,提出人君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主旨及其重要性,為「十思」厚植理論之根據。
太宗最擔心的就是國家安危,只要是為帝國的安危的意見他都能接受。
魏徵深知此點,故所提建議都是為了唐朝基業萬世不衰。
在此點上,君臣二人取得了高度的一致。
(一)起用常見之物、常識之理設喻,以引出正題,使抽像深奧的治國之道,顯現具體形象。
1.正面之「起」:三句鼎立,皆以一「必」字做其因果。
而主意則在:「積其德義」,以求「安」國。
其他兩句,固係陪襯,然因果必然,於君「德」國「安」,自有強力警示也。
2.反面之「起」:由正面推引,以三「不」字承「源」、「根」、「德」之「深」、「固」、「厚」,而歸於「遠流」、「長木」、「治國」之不可得。
是自然物理,也是人間事勢!
(二)承深入人君之道,辨析安危之理,反覆鋪陳。
1.人君之責任、身份地位、德義修養、福祿,皆異於常人。
責任:承擔帝位之重任;身份地位:位處天下之至尊;
德義修養:該與天同高;福祿:長享無窮之福祿。
2.人君之念慮、戒持、德修、情操,皆需中其要,探其本,不可反其道而出。
二段:「轉」入郅治之道。
指出人君有始無終、天下易取難守的原因,反面論證「居安思危」的必要性。
亦為下段「十思」張本。
總結歷史經驗,並從創業守成、人心向背論述「殷憂啟聖」、「居安思危」的原理,而以「殷憂」總其樞紐。
與孟子所謂「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之理互通。
(「殷憂」精神的警惕,也是在為「十思」厚植理論之根據)全段未見一「思」字,而由「居安思危」,正面闡發「凡百元首」成敗得失之因由。
(一)總結歷史經驗,指出歷代帝王善始者眾、善終者寡的規律
1.「凡百元首,承天景命」:用「凡」這一統括之詞,從範圍上強調絕無例外,含蓄委婉地暗示太宗也在其內,足以引起其注意。
「承天景命」之義,蓋出自《尚書‧皋陶謨》:「帝庸作歌,曰:敕天之命,惟時惟幾。
元首起哉!百工熙哉。
皋陶乃賡載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元首叢膾哉!股肱惰哉!」
2.「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總結歷史教訓,反面論證「居安思危」的必要性。
◆晉劉琨〈勸進表〉:「或多難以固邦國,或殷憂以啟聖明」
◆《詩經‧大雅.蕩》首章:「天生蒸民,其命匪諶。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二)分析「能善始不能善終」現象的根本原因。
(這雖是歷史之常情,但要「思國之安」,就必須以理性去克服)
1.先反問,後設問:引人深思。
「取之」與「守之」,主體皆在「我」。
而「易」「難」似迥然不同,關鍵則在「我」之精神道德主宰。
2.指出「殷憂」與「得志」的不同心態:結果反差極為強烈,以殷憂竭誠、縱情傲物自判斷,正面闡發「殷憂」之功用。
◆「能善始,取之易」的原因: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
上下團結一心,同甘共苦,休戚與共,故易於取得天下。
◆「不能善終、守之難」的原因: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
君臣百姓離心離德,故難於守天下。
3.對「縱情傲物」的危害補足一筆:其所引起的民怨是可怕的,即使動用嚴刑也將無濟於事。
◆《論語‧為政篇》:「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此云:「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
聖人早見及此!
(三)綜觀事理以警惕:從人民的力量和作用說明民怨的危險性
1.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而人民有怨,乃是最大的危險。
「舟」賴「水」之力而能「載」,亦因逆水之性而致「覆」。
一事具有正反兩種力量;
2.歷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終的根本原因:忽視了人民的力量。
◆《尚書‧康誥》:「怨不在大,亦不在小」。
◆《荀子‧哀公篇》:「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寡人未嘗知危也。
孔子曰:且丘聞之,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
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君以此思危,則危將焉而不至矣。
」
◆「離婁」篇:「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
◆「朽索之馭六馬」喻世事之至危。
《偽古文尚書‧五子之歌》。
其一曰:「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予視天下,愚夫愚婦,一能勝予。
一人三失,怨豈在明。
不見是圖,予臨兆民,懍乎若朽索之馭六馬。
為人上者,奈何不敬!」。
三段:(合)人君居安思危之要:以十思端正品格、弘揚九德,有才幹者適才適所,才能達到「垂拱而治」的目的。
(為本文重心、精華)。
「十思」的核心內容是正己安人,但具體細節又有所側重。
(一)總提十思之綱目內容:
1.知足(戒縱慾):欲無止境,唯「知足」可以滿欲。
《老子》:「知足者富」。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
2.知止(戒奢):《大學》首章:「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靜。
靜而后能安。
」
《老子》:「知足不辱,如止不殆,可以長久。
」
3.謙沖(戒驕躁):恪守職分,不驕不躁
《易經》:「謙謙君子,卑以自牧」
4.包容(戒驕躁):包賢容眾,虛懷若谷,從諫如流
《老子》:「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
《尚書‧大禹謨》:「滿招損,謙受益」
5.節遊(戒縱慾):勸勤政、仁民愛物
《易經》「比」卦,爻辭:「九五,顯比。
王用三驅,失前禽,邑入不誡,吉。
」注云:「如天子不合圍,開一面之網。
來者不拒,去者不迫。
故為用三驅失前禽而邑人不誡之象。
不相警備以求必得也。
」
《禮記·王制》:「無事則歲三田。
」
6.謹慎恭敬(勸勤政):勤於政事,不要怠惰
《易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行健」即不懈怠,「自強不息」,即「慎始而敬終」諺曰:「行百里者,半九十」。
此正以戒「懈怠」也。
7.廣開言路(勸納諫、要兼聽):《唐書》:「太宗問魏徵曰:人主何為而明?何為而暗?」徵對曰:「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8.廣開言路(勸去讒、戒偏聽):《隋唐嘉話》有記:「太宗嘗止一樹下,曰:此嘉樹。
宇文士及從而美之,不容口。
帝正,復何聊乎!帝意復解。
」以太宗之英明而終難黜惡。
讒邪之入所宜深思也。
9.賞罰有據(戒賞罰不公、勸正賞):獎賞要有尺度,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頗,胡亂獎賞
《大學章句》云:「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
有所恐懼,則不得色曰:魏公嘗勸我遠佞人。
我不悟佞人為誰。
意嘗疑汝而未明也。
今日果然。
士及叩頭謝曰:南衙群官,面折廷爭。
陛下嘗不得舉手。
今臣幸左右,若不少有順從,陛下雖貴為天子其正。
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
《尚書故實》有云:「太宗常召三品以上,賜宴於元武門。
帝操筆飛白古書。
群臣乘酒,就太宗手中相競,散散常侍劉泊登御床引手,然後得之。
其不得者咸稱泊登床,罪當死。
請付法。
太宗笑口:昔聞婕妤辭輦,今見常侍登床」
10.賞罰有據(戒賞罰不公、勸明罰):懲罰要有尺度,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頗,亂用刑罰。
《隋唐嘉話》記:「貞觀中,有河內人妄為妖言。
大理丞張蘊古以其素狂病,不當坐。
太宗以有情,令斬之。
尋悔無所及。
自後,每決死刑,階令五覆奏。
」
(二)人君必須做到「十思」,才能達到「垂拱而治」的理想
1.上之用人,若能重其才德。
2.下之事上:則必有善的感應。
從秉性氣質、品格能力區分智、勇、仁、信四種人,各盡其長。
3.天子垂拱郅治:文、武兩類人各盡其用,君臣相安不猜忌。
◆鳴琴:《呂氏春秋‧察賢》中說他「宓子賤…彈鳴琴,身不下堂而單父治」。
宓子賤是孔子之弟子,擔任單父縣(今山東單縣)的地方長官時,並未像他的前任那樣成天忙得焦頭爛額,而是常常身不出公堂,瀟灑自如地撫琴彈曲,結果把縣裡的事治理得順順當當,受到老百姓的擁戴:「這縣官會彈琴,不多事,是個好官。
」
◆垂拱:《尚書‧武成》:「惇信明義,崇德報功,垂拱而天下治。
」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費力。
古時比喻統治者為政能分層負責,各司其職,不必親自處理庶務,悠閒自在,就能使天下非常平安。
多用作稱頌帝王無為而治。
引言:古代王朝若沒有監督機制,皇權至高無上,很容易走向腐敗。
因為沒有監督的政權肯定是腐敗的政權。
於是,某些明智的皇帝選幾個諫議大夫,時刻提醒自己,作為維持其統治長治久安的「良策」。
但這樣的制度主要靠皇帝本身的覺悟來維繫。
當皇帝清醒的時候,還可以兼聽各方的意見;當皇帝驕橫剛愎、偏聽的時候,大臣的意見就聽不進去了,進諫者甚至有生命危險。
君臣倫理常影響國家盛衰,中華傳統文化精神,以「君臣」為五倫之首。
《十思疏》之所以成為封建時代的君臣寶鑒,長期受到人們重視,主要不在「十思」的具體內容,而在於它揭示了守成時期防微杜漸的必要性。
《貞觀政要》卷八載:有一次太宗問侍臣:「守天下是難是容易?」魏徵回答說:「很難!」太宗說:「任用賢能的人,採納諫言就可以了,怎麼說難呢?」魏徵說:「看一看自古以來的帝王處在憂患的時候,便能任賢納諫;一到處於安樂時,必定懈怠了,並且使進言議事的臣子感到畏懼。
這樣一天天發展下去,最後國家便滅亡了。
聖人之所以能居安思危,就是這個緣故。
處於安樂而又要憂懼危亡,豈不困難?」這段話也就是《十思疏》的基本觀點。
魏徵始終堅持用這個觀點說服太宗,就在寫《十思疏》後一年(貞觀十二年),有一次太宗又問侍臣:「創業與守成哪樣難?」房玄齡回答是「創業難」,魏徵卻說:「從古以來的帝王沒有一個不是在艱難時得到天下,處安逸後便失去天下,還是守成難啊!」太宗終於同意了魏徵的意見,說:「玄齡和我一同打天下,百死一生,所以知道創業難。
魏徵輔佐我安天下,常常怕我富貴了就驕奢,疏忽了就生禍患,所以知道守成難。
然而現在創業的艱難已經過去,守成的艱難正是值得我們大家警惕的!」《十思疏》的主要思想就是提出了居安思危、防微杜漸的必要性。
「貞觀之治」的後期之所以沒有多大反覆,就是因為太宗在一定程度上聽取了魏徵的這一勸諫。
我們今天之所以取為借鑒,其原因也主要在此。
一、「君臣」之間乃後天以義結合之關係,是「相對」而非「絕對」。
《孟子‧離婁篇上》云:「欲為君,盡君道。
欲為臣,盡臣道。
」《孟子‧離婁篇下》,更落實於行實:「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
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
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二、先此的孔子即曾積極提示「自處」、「相處」之道:
◆《論語‧顏淵篇》:「齊景公問政於孔子。
孔子對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因為孔子是對齊景公問,重心自然是「君君」,其次才是「臣臣」。
◆魯定公直接問到君臣相處之道。
孔子的回答就比較具體:《論語‧八俏篇》:「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日: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三、「忠」的落實,是「敬」:
◆《論語‧衛靈公》:「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孟子則擴及兩面。
〈公孫丑下〉:「人之大倫也。
君臣主敬」。
四、「敬」的真義是「不欺」,是能「犯顏」:
◆《論語‧憲問篇》:「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不欺」易,「犯顏」難。
知臣之「不欺」為難,容臣之「犯顏」為尤難。
五、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
批「龍鱗」,逆「聖聽」,需要大勇與大智。
多少忠臣義士,盡忠講諫,結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
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傳。
但是,唐代著名諫官魏徵進諫唐太宗,卻大多被採納,不但沒有招來殺身之禍,還經常得到太宗的表揚。
魏徵寫了《諫太宗十思疏》上奏後,唐太宗非常讚賞,親手寫詔書嘉許魏徵,並放置案頭,以資警惕。
明主賢臣,魚水相得,可以遇而不可以求!千古以下,唯唐太宗與魏徵可以當之。
大臣必具遠見。
惟明君為能採納其言。
史稱「貞觀之治」,絕非倖致。
終魏徵一生,忠其職守,敬其司事,不阿私,不曲附,犯顏不欺。
太宗愛之,憚之,而終容之。
太宗聖明有容,魏徵這篇〈諫十思疏〉,才能在歷史上炳耀千秋!《隋唐嘉話》多記其實。
(一)《隋唐嘉話》,記:「太宗每見人上書,有所裨益者,必令黏於寢殿之壁。
坐臥觀覽焉」。
這就是「兼聽」、「能容」的基礎。
又記:「太宗謂群臣曰:始人皆言當令不可行帝王道。
唯魏徵勸我,今遂得功業如此。
恨不得使封德彝等見之」。
(二)「太宗每謂人曰:人言魏徵舉動疏慢,我但覺其嫵媚耳」。
(三)「太宗會罷朝。
怒曰:會殺此田舍漢。
文德皇后問誰觸忤陛下。
帝曰:魏徵每廷事辱我。
使我常不自得。
后退而具朝服立於庭。
帝驚曰:皇后何為若是!!對曰:妾聞主聖臣忠。
今陛下聖明,故魏徵得直言。
妾幸備數後宮,安敢不賀」。
(四)最傳世一事,則是:「太宗得鷂絕俊異。
私自臂之。
望見鄭公,乃藏于懷。
公知之,遂前白事。
因語古帝王逸豫,微以諷諫,語久。
帝惜鷂且死,而素嚴敬徵。
欲盡其言。
徵語不時盡,鷂死懷中」。
背景:太宗曾親身參加推翻隋朝,因而明白「亡隋之轍,殷鑒不遠」。
當上皇帝之後,總是不忘隋朝滅亡的教訓,也用以教誨其子:「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唐初,採取減輕農民負擔的政策,一面適當地滿足農民對土地的要求,一面減輕賦役,與民休養生息。
太宗登基後,開始一段是較有作為的,逐漸形成我國封建社會向前發展的高峰之一,達到了歷史上所謂的太平盛世──貞觀之治。
因他常以隋朝的暴政為戒,不敢過分使用民力。
他曾說:「朕每臨朝未嘗不三思,恐為民害」(《資治通鑒》卷一○九二)。
他做到了節私慾,明賞罰,聽取下級的勸諫,從諫如流。
但到了貞觀中期,社會生產力有了較大發展,人民生活逐漸富裕,加上對外戰爭年年勝利,邊防日益鞏固,國威遠揚,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歡呼聲中,他漸漸驕奢起來,忘記了「以民為本」和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對人民作威作福起來。
貞觀十一年,他先下令修了飛仙宮,後來又詔令修建老君廟、宣尼廟;二月巡遊洛陽宮,六月巡遊明德宮,十月獵於洛陽苑,十一月又巡遊懷州,狩於濟源。
老百姓為了服徭役,長年不能回家。
為此有的大臣向他進諫,如監察御史馬周曾在上疏中指出:「今所營為者,頗多不急之務」,百姓因「供官徭役,道路相繼」,「春夏秋冬,略無息時」而「咸有怨言」(《貞觀政要》卷十)。
他卻說:「百姓無事則易驕,勞役則易使」(《新唐書‧魏徵傳》)。
他不再像過去那樣高興地接受下級的意見。
在生活上漸漸奢侈的同時,還有些崇尚空談,不務實際。
魏徵看得很清楚。
如貞觀十一年,太宗巡遊洛陽宮,泛舟積翠池,看到隋煬帝揮霍民脂民膏修建的亭台樓閣,便大發議論說:「(煬帝)將行幸不息,民怨不堪」,「遂使天下怨叛,身死國滅」,看起來他似應以隋為鑒,但最後他卻洋洋得意地說:「今其宮苑盡為我有。
」(《貞觀政要》卷十),並且照樣地「行幸不息」起來。
又如要選撥人才,太宗說了千百遍,可是沒有像樣的行動。
魏徵曾上疏說:「國家思欲進忠良,退不肖,十有餘載矣,徒聞其語,不見其人,何哉?蓋言之是也,行之非也。
」(《貞觀政要》卷七)。
就在太宗越來越志得意滿,別的大臣都噤若寒蟬的情況下,魏徵卻在貞觀十一年的三月到七月之中,連續給太宗上了四疏,陳述自己的觀點。
《十思疏》就是其中著名的一篇。
太宗閱後,非常感激地說:「得公之諫,朕知過矣。
」從此,下令改革政治,使唐代又出現較長時期的繁榮。
題解:本文選自《魏鄭公文集》《貞觀政要.論君道第一》,寫於太宗貞觀十一年(637)作者任門下侍中(宰相之一)時,是此年所上四篇疏中的一篇。
諫:下對上直言規勸,使之改正錯誤。
「疏」是一種應用文體製,是古時臣下對君上疏陳事理得失之辭。
古稱奏,自漢以來,或稱上疏,舊屬奏議類,後為應用文之上行公文;內容為論說文。
《文心雕龍‧奏啟篇》:「昔唐虞之臣,敷奏以言。
秦漢之輔,上書稱奏。
奏者進也。
言敷於下,情進于上也。
自漢以來,奏事或稱上疏。
儒雅繼踵,殊采可觀」。
又云:「夫奏之為筆,固以明允篤誠為本,辨析疏通為首。
強志足以成務,博見足以窮理,酌古御今,治繁總要。
此其體也」。
本文標題雖係後人所加。
然其內容精神,正係「明允篤誠」,「辨析疏通」。
強志成務,博見窮理!酌古而御今,治繁以總要!是初唐郅治具有代表性不朽名作。
中唐陸宣公贄的奏議之感人,也正是這種精神的承續。
唐初文風仍存六朝駢儷之習。
時代趨向,人難自外!本文志在窮理,而修辭仍駢散錯出。
由於內蘊深厚,故不露華麗之跡。
作者: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後遷居相州內黃(今河南省內黃縣)。
是唐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歷史學家。
隋末為避亂,曾一度出家為道士。
後參加李密的反隋起義軍。
李密失敗後他降唐,輔佐唐高祖李淵和唐太宗李世民。
拜諫議大夫檢校侍中,領導各史的修撰工作,太宗即位後擢為諫議大夫,常召入內室詢以政事得失,魏徵知無不言,敢於直諫,是史上最負盛名的「諍臣」,時人又稱之為良史。
《隋書》的序論及《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皆出其手,另有《次禮記》20卷,和虞世南、褚遂良等合編的《群書治要》(一名《群書理要》)50卷。
拜遷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
貞觀十六年(642),徵染病臥床,太宗所遣探視的中使道路相望。
徵一生節儉,家無正寢,太宗立即下令把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為魏徵營構大屋。
不久,魏徵病逝家中。
太宗親臨弔唁,痛哭失聲。
《隋唐嘉話》:「太宗謂梁公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朕嘗保此三鏡,用防已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其重要言論大都收錄在唐時王方慶所編《魏鄭公諫錄》和吳兢所編《貞觀政要》兩書裡。
回覆
推薦引用
有誰引用
我要引用
引用網址
列印
全站分類:創作|
文學賞析
自訂分類:12.散文-說理(哲理,論辨,奏議,史論)
上一則:78.《大戴禮記‧祭義.曾子大孝》析譯下一則:65.〈般若波羅蜜多心經〉(Pragyaramitta)析譯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237.但念無常,心存感恩
234.李綱〈請立志以成中興疏〉析譯
231.心有大我,生命為大我澎湃飛舞
228.長得一模一樣的孩子沒能力解決新的問題
225.教育轉型正義:回歸教學原理──以哲學和邏輯系統整合建構各學科知識,設計課程與教材/葉慶賢編輯
222.感受科技創新之美好──農林漁牧礦業新思維、技術、理念
2樓.
迪洛西2013/12/1723:24
不好意思,那個我想要請問,魏徵認為「良臣」與「忠臣」最大的差別在所遇之主。
若不以魏徵為前題,請問樓主認為良臣與忠臣最大的差別為何?
感謝仁兄來訪切磋。
在下看來,忠臣和良臣,泛言之,當可以無別。
蓋,忠者必良,良者必忠;故忠良二字,往往並稱。
要說有別,當是對名詞先下了主觀的定義之故,此即所謂的「名詞的紛爭」。
這樣的說法,尚請 閣下指教為荷。
謝謝您。
葉慶賢岳飛詞〈滿江紅‧寫懷〉於2013/12/1901:29回覆
1樓.
了客2010/08/0213:45
功利是首…
這些文章發人深省,許多古人的理學哲學早為我們鋪下人生正確學習之路,首重「為人處世」,而非功利是首…
所言甚是。
人之一生,重在接受聖賢教育;領導人更是不可或缺。
葉慶賢岳飛詞〈滿江紅‧寫懷〉於2010/08/0613:51回覆
會員登入
+=
※請計算輸入數字
送出迴響
加入好友
推薦部落格
訂閱關注
留言給他
葉慶賢岳飛詞〈滿江紅‧寫懷〉
部落格推薦:12
等級:8
點閱人氣:4,804,597本日人氣:645
文章創作:240 相簿數:24
prev
next
最新發表
最新回應
最新推薦
熱門瀏覽
熱門回應
熱門推薦
240.沉穩
239.朕知道了
238.善待暮年
237.但念無常,心存感恩
236.回歸大自然嘗試半原始的耕隱生活
235.岳飛詞〈滿江紅‧寫懷〉(楊蔭瀏配曲)析譯葉慶賢編輯
211.中華地下文物發掘
44.酈道元〈水經注‧江水〉析譯
237.但念無常,心存感恩
240.沉穩
97.元宵節射燈謎題庫迎春接福動動腦2001~3000
96.元宵節猜燈謎題庫迎春接福動動腦1001~2000
98.元宵節射燈謎3001~4000
99.元宵節射燈謎4001~4421
95.元宵節猜燈謎0001~1000
239.朕知道了
*纏綿現代與古典之間*
水羚祝好友~2018旺福迎春福來福旺,金福運轉好旺到家
2017MerryChristmas(聖誕節快樂)&2018HappyNewYear!
梅花梅花好可憐,有土地沒有它!
1061227-芝麻雙層精油皂-包裝
山谷裡的百合“鈴蘭”
和過去打照面
溪水終將流向海洋
[小說]蔡瑋〈正恩〉(2017)
106年小學同學會1
最新發表
最新回應最新推薦
熱門瀏覽熱門回應
熱門推薦
這個頁面上的內容需要較新版本的AdobeFlashPlayer。
保守派反對平權、主張歧視?
從烏俄戰爭談高速時代的「集體路怒症」
我這樣和孩子談烏克蘭
情人,快閃
【好書推薦】眼淚的重量:聽23位送行者說他們看到的人生故事
如何善用「時間」來整理空間,找回人生活力?
RSS部落格聯播
▲top
本部落格刊登之內容為作者個人自行提供上傳,不代表udn立場。
刊登網站廣告︱關於我們︱常見問題︱服務條款︱著作權聲明︱隱私權聲明︱客服
Poweredbyudn.com
粉絲團
udn部落格
延伸文章資訊
- 1諫太宗十思疏
- 2天可汗的鏡子----魏徵:諫太宗十思疏(翻譯) - 樵客
本文不但流露作者忠貞直諫之情,同時展現其高遠的政治識見。首段妙喻點題,意旨明晰。次段對比申論,凸顯主旨。末段具體列舉十事,請太宗慎思。全文語重心長,說理 ...
- 3諫太宗十思疏讀後感 - 勵志人生網
《諫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宰相魏徵寫給唐太宗的一篇奏疏。其主題是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國家長治久安,君王必須努力積聚德義,具體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十 ...
- 467.魏徵〈諫太宗十思疏〉析譯- 中華經典詩文演義- udn部落格
主旨:以「厚積德義」及「十思」進諫,來說明如何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克制私欲。勸唐太宗在「貞觀之治」取得成就以後,仍要牢記隋亡的教訓,以防微杜漸, ...
- 5諫太宗十思疏 - 中文百科知識
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個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成就的開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統治時期,出現了安定富強的政治局面,史稱“貞觀之治”。“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內容,即十條值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