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知识是对某个主题「認知」與「識別」的行為藉以确信的认识,并且这些认识拥有潜在的能力为特定目的而使用。

意指透過經驗或聯想,而能夠熟悉進而了解某件事情;這種事實 ... 知识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提示:此条目的主题不是《知識》雜誌或常識。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1年9月13日)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来源搜索:"知识"—网页、新闻、书籍、学术、图像),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判定指引)。

知识的拟人化形象(希腊语名称为“Επιστημη”,对应的英文为“Episteme”,中文则有“认识”或“了解”之意),位于土耳其以弗所的塞尔苏斯图书馆 知识是对某个主题「認知」與「識別」的行為藉以确信的认识,并且这些认识拥有潜在的能力为特定目的而使用。

意指透過經驗或聯想,而能夠熟悉進而了解某件事情;這種事實或狀態就稱為知識,其包括認識或了解某種科學、藝術或技巧。

此外,亦指透過研究、調查、觀察或經驗而獲得的一整套知識或一系列資訊[1]。

认知事物的能力是哲学中充满争议的中心议题之一,并且拥有它自己的分支—知识论。

从更加实用的层次来看,知识通常被某些人的群体所共享,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操作和管理。

目录 1知识的理論 2自我知識 3情境知识 4部份知識 5知识管理 6知识的社会学 7其他的定义 8生活知識 9各宗教對知識的想法 9.1基督宗教 9.2印度教 9.3伊斯兰教 9.4猶太教 10注释 11参考文献 12延伸阅读 13外部链接 14参见 知识的理論[编辑] 主条目:知识论 罗伯特·里德(英语:RobertReid),知识(1896).美国华盛顿特区托马斯杰斐逊大厦(英语:ThomasJeffersonBuilding) 知识是日常生活裡的中心组成部分,也是知识论的主題之一。

知识论所研究的,包括有人們知道什麼,怎麼知道的,「知道某一事物」的確切意思[2]。

知识的定义是知识论中重要的主題,若單單有信念,還無法構成知識,還需要有充足的理由來支持此一信念,這樣才算是知識。

但知识的确切定义是知识论學者還在爭辯的議題之一,柏拉圖曾提出古典的知识定義(但他最終沒有接受此定義)[註1],一個陈述要成為知识,必須符合三个準則:被证实的(英语:Justification(epistemology))(justified)、真的(true)和被相信的(believed)(JTB理論)。

現今的知识论學者都接受上述的三個準則不是知識的充份條件,就像葛梯爾問題所要陳述的一樣:有一些情形,符合上述的三個準則,但仍無法算是知識。

有許多學者試著要提出其他的定義,例如羅伯特·諾齊克提出的,知识要「追蹤真理」,西蒙·布萊克本(英语:SimonBlackburn)則認為「透過缺陷、瑕疵或失效」所證實的真實信念不是知識,RichardKirkham(英语:RichardKirkham)則認為對知識的定義需要用信念的證據,使其成為真理。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處理方式和上述的作法不同,根據摩爾悖論(英语:Moore'sparadox),一個人可以說:「他相信某件事,但那件事和他想的不同。

」,但不能說「他知道某件事,但那件事和他想的不同。

」[3]。

他進一步的提到,這不是表示不同的心理狀態,而是用不同的方式來提到一個人的信念。

例如,知道「水壺正在燒水」不是表示特別的心理狀態,只是提到「水壺正在燒水」這個陈述。

维特根斯坦想要跳過定義「知道」一詞的困難點。

他認為知道是家族相似性中的一種。

因此,「知道」被重組成許多的概念,可以指出相對性的特徵,但無法正確的加以定義[4]。

描述知识的用法是考察知识的一种常见做法。

在这种意义上,知识是由不同意向讨论着的信息。

DIKW体系将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纳入到一种金字塔形的层次体系中[5],而这个模型与DIKW体系是一致的。

自我知識[编辑] 自我知識(Self-knowledge)是指一個人對自身感覺、想法、信念或其他心理狀態的知識[6]。

在哲學上有許多有關自我知識問題的辯論,包括自我知識和其他種類的知識是否有所不同?和有關其他人心理的知識相比,人在自我知識上是否有特權?以及人對自我瞭解的本質是什麼?[6]。

大卫·休谟曾經懷疑,人除了對於「一系列的感知」的直接覺察以外 ,是否可以在此以上有自我知識,他的懷疑論點非常出名,也是他有關人格同一性懷疑論中的一部份[6]。

情境知识[编辑] 此章節沒有提供參考來源,內容可能無法查證。

(2021年9月12日) 情境知识是关于特定情景的知识。

想象两种非常相似的蘑菇,它们分别生长于山峰的不同的一侧,一种是有营养的,另一种是有毒的;在山峰这一侧获得的食用蘑菇的知识,并不适用于在山峰另一侧使用。

通过诸如试错法这样的方法来产生的知识,或者通过经验来学习到的知识,都倾向于是一种情境知识。

而通过科学方法产生的知识比其他方法产生的知识更加不情景化,这也是科学方法的优点之一。

情境知识通常嵌入在一种语言、文化或者传统中。

有一种观点对文化帝国主义进行批判,认为全球单一文化(monoculture)的上升导致了地方性知识(localknowledge)的消失。

部份知識[编辑] 此章節沒有提供參考來源,內容可能無法查證。

(2021年9月12日) 盲人摸象的比喻說明人常常會將其部份的經驗視為是全部的真理 知识论中有一個分支是在探討部份知識(partialknowledge)。

大部份的情形下,人不可能完整的瞭解某一知識領域,因此知識永遠是不完整的部份知識。

在學校求解數學問題時,所有的資料都已知,也假定解答者對求解時需要的公式有完整的了解,但真實世界的問題則不然,需要利用對問題上下文以及問題資料的部份知識來求解問題(錯誤共識效應) 在有限理性概念中也會探討此一概念,有限理性假設在現實世界中的處境:人所有的資訊有限,需要依有限的資訊進行決策。

知识管理[编辑] 主条目: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寻求理解组织内知识被使用和交换(trade)的方式,并且将知识理解为自我引用(self-referential)与递归(recursive)的。

这里递归的意思是指知识的定义处在一种不断变动的状态之中。

知识管理认为知识是一种浸润着经验的信息;而信息与特定的观察相关,它是导致观察者发现变化的数据;数据可以被观察,但并不需要如此。

知识的社会学[编辑] 主条目:科学知识社会学 知识的某些方面展现出了它的社会特性。

比如,知识是某种形式的社会资本(socialcapital)。

知识的社会学将检验社会和知识如何互动。

通过经验、观察和推理,个体或者文化获得了知识。

知识的传播已经被人类学的扩散理论所检验。

发明的扩散理论探讨了引导人们获知、尝试以及采纳新观点或者措施的各种因素。

这一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解释知识的发展。

其他的定义[编辑] “知识是与经验、上下文(Context)、解释和思考(reflection)结合在一起的信息。

它是一种可以随时帮助人们决策与行动的高价值信息”—T.Davenport等人,1998[7]。

“显式的或者已编码的(codified)知识是指一种用正式、系统化的语言传输的知识;另一方面隐性知识拥有个人化的特征,这使得隐性知识很难被正规化和通讯。

”—I.Nonaka,1994 「知识是结构化的经验、价值、相关信息和专家洞察力的融合,提供了评价和产生新的经验和信息的框架。

」——吴岩,2005[8] 生活知識[编辑] 此章節沒有提供參考來源,內容可能無法查證。

(2021年9月12日) 在生活中有不同的知識。

例如釣魚,你要買什麼魚竿,什麼魚餌。

和技術有所不同。

釣魚者不一定是釣魚店家,但店家可能是釣魚者。

各宗教對知識的想法[编辑] 基督宗教[编辑] 許多基督宗教,包括天主教會[9]和聖公宗[10],都把知識視為是聖靈的七種恩賜(英语:sevengiftsoftheHolySpirit)之一。

「不過,從聖靈來的知識,不只是人類的知識而已。

這是種特別的禮物,透過創造,讓我們知道神的偉大,祂的愛,以及祂和受造物之間豐富的關係。

」(方濟各教宗,2014年5月21的教宗講話[11]。

印度教[编辑] विद्यादान(VidyaDaan,分享知識(英语:knowledgesharing))是佈施中主要的一部份,也是所有印度宗教中的持戒(Niyama)[12]。

印度教經典有提到兩種知識,二手知識(ParokshGyan)和一手知識(PratakshGyan),前者是從書本、傳聞得到的經驗,後者是來自直接經驗的知識[13]智瑜伽(英语:Jnanayoga)是黑天在《薄伽梵歌》中闡述的三種瑜伽之一(另外兩種是BhaktiYoga|奉愛瑜伽和實踐瑜伽(英语:Karmayoga))。

伊斯兰教[编辑] 伊斯兰教中賦與知識(阿拉伯語:علم,ʿilm)很重大的意義,TheKnowing(al-ʿAlīm)是真主的九十九個尊名之一,反映伊斯兰教的神的屬性。

古兰经有提到知識來自神(2:239 ),聖訓中多處鼓勵獲取知識。

穆罕默德據說曾說過「從搖籃到墳墓都要求取知識」,「確實,有知識的人是先知的繼承者。

」。

伊斯兰教的學者,神學家和法學家常會稱為烏理瑪,意思是「知識淵博的人」[14]。

猶太教[编辑] 在犹太人的傳統中,知識(希伯来语:דעתda'ath)是人可以擁有,最有價值的特質。

細心的犹太人會每天唸三次Amidah(英语:Amidah):「用你的知識、理解以及謹慎來待我們。

你是崇高者,永存者,知識的仁慈給予者。

」旧约圣经也提到:「智慧人大有能力,有知識的人力上加力」[15]「得智慧勝似得金子。

」[16] 在《旧约圣经》中的分別善恶树中,其中有分隔人和神的知識:「耶和華神說:『那人已經與我們相近,能知道善惡。

』[17]。

依《旧约圣经》所述,神給亞當和夏娃的命令是不能吃分別善恶树的果子,他們後來因為吃了分別善恶树的果子而犯罪,後來被趕出伊甸園。

注释[编辑] ^在柏拉圖的《泰阿泰德篇》中,蘇格拉底和泰阿泰德篇討論知識的三個定義:InPlato'sTheaetetus,SocratesandTheaetetusdiscussthreedefinitionsofknowledge:知識就是知覺,知識是真實的判斷,知識是有根據的真實判斷。

這三個定義都有欠缺之處。

参考文献[编辑] ^藝術與建築索引典—知識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1-11-16.於2011年4月11日查閱 ^Epistemology.StanfordEncyclopediaofPhilosophy.[2020-06-30].(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8-30).  ^LudwigWittgenstein,OnCertainty,remark42 ^Gottschalk-Mazouz,N.(2008):"Internetandtheflowofknowledge,"in:Hrachovec,H.;Pichler,A.(Hg.):PhilosophyoftheInformationSociety.Proceedingsofthe30.InternationalLudwigWittgensteinSymposiumKirchbergamWechsel,Austria2007.Volume2,Frankfurt,Paris,Lancaster,NewBrunswik:Ontos,S.215–232.Archivedcopy(PDF).[2015-05-24].(原始内容(PDF)存档于2015-05-24).  ^Rowley,Jennifer.Thewisdomhierarchy:representationsoftheDIKWhierarchy.Journalof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Science.2007,33(2):163–180.S2CID 17000089.doi:10.1177/0165551506070706.  ^6.06.16.2Self-Knowledge.StanfordEncyclopediaofPhilosophy.[2020-07-16].(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1).  ^ThomasHDavenport,DavidWDeLong,MichaelCBeers.SuccessfulKnowledgeManagementProjects. SloanManagementReview,Winter1998;30.2page43 ^吴岩.《教育管理学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306.ISBN 9787302106203.  ^PartThree,No.1831.CatechismoftheCatholicChurch.[20April2007].(原始内容存档于4May2007).  ^"SevenGiftsoftheHolySpirit",AnEpiscopalDictionaryoftheChurch.[2021-06-24].(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0).  ^"ThegiftsoftheHolySpiritopenustodivineinspirations",CatholicNewsService,September10,2020.[2021-06-24].(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3).  ^विद्यादानहीसबसेबडादान :विहिप–VishvaHinduParishad–OfficialWebsite.vhp.org.(原始内容存档于20August2011).  ^SwamiKrishnananda.Chapter7.ThePhilosophyofthePanchadasi.TheDivineLifeSociety.[5July2008].(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3).  ^Alim.Lexico.Oxford.[13March2021].(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7).  ^箴言24章5節 ^箴言16章16節 ^創世記3章22節 延伸阅读[编辑] [在维基数据编辑]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學問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 外部链接[编辑] TheGettierproblem:Justifiedtruebelief? TheoryofKnowledge:TheGettierproble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DualityofKnowledge PhilosophyofKnowledgeGlossary 参见[编辑] 概念 思維 本體 抽象知識 抽象化 冷知識 知識抽象化 葛梯爾問題 全知 知識大綱(英语:Outlineofknowledge):有關知識子主題樹狀列表 人類智力大綱(英语:Outlineofhumanintelligence):此主題的樹狀列表 分析-綜合區別 知識的去殖民化(英语:Decolonizationofknowledge) 知識去神聖化(英语:Desacralizationofknowledge) 陈述性知识 认识逻辑 諾斯底主義 归纳推理 歸納概率(英语:Inductiveprobability) 智力 元知识 基础主义 过程性知识 有用知識傳播協會(英语:SocietyfortheDiffusionofUsefulKnowledge) 查论编哲学 分支(形而上学 ·知识论 ·逻辑学 ·伦理学 ·美学 ·價值論)哲学与…… 艺术 设计 音乐 电影 历史 人性 语言 文学 文化 教育 人生 宗教 宇宙学 存在 哲学 精神 痛苦(英语:Pain(philosophy)) 幽默 心理学(英语:Philosophyofpsychology) 神经哲学(英语:Neurophilosophy) 行动 数学 人工智能 信息 时空 科学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环境 技术 工程(英语:Philosophyofengineering) 医学哲学 醫療衛生哲學 性(英语:Philosophyofsex) 社会科学(英语:Philosophyofsocialscience) 经济 公正 法律 政治 社会 战争  哲学学派哲學史 西方 古典 中世纪 文艺复兴 近代(巴洛克时期 ·啟蒙時代 ·19世紀) 当代 东方 古典中国 儒家 法家 名家 墨家 魏晉玄學 道家 杨朱 禅宗 希腊-希臘化哲學 前苏格拉底 毕达哥拉斯主义 诡辩学派 柏拉图主义 亞里斯多德主義(逍遙學派) 犬儒學派 伊比鳩魯學派 斯多亞學派 新柏拉图主义 解釋學 印度 佛教 顺世论 印度教(英语:Hinduphilosophy) 耆那教(英语:Jainphilosophy) 波斯(英语:Iranianphilosophy) 玛兹达克 祆教 楚尔凡教义 中世紀9–16世纪基督欧洲 经院哲学 人文主义 托马斯主义(阿奎那) 东亚 宋明理學(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永嘉学派) 韓國儒學 日本朱子学 印度 新逻辑学派(印度哲学)(英语:Navya-Nyāya) 有保留的非二元论(英语:Vishishtadvaita) 二元论(英语:Dvaita) 伊斯兰 阿威罗伊主义(英语:Averroism) 阿维森纳 照明主义(英语:Illuminationism) 伊斯兰教义学 苏菲主义(英语:Sufiphilosophy) 犹太教 犹太-伊斯兰(英语:Judeo-Islamicphilosophies(800–1400)) 近代17–19世纪人物 新托马斯主义 笛卡尔主义 康德主义 新康德主义 黑格尔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唯物-唯心 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绝对唯心论(英语:Absoluteidealism) 理性主义 经验主义 效益主義 实用主义 其他 自由主义 无政府主义 現代主義 現象學 超验主义 存在主义 日本國學 新儒家 当代20–21世纪分析哲學 分析女性主义(英语:Analyticalfeminism) 结果论 實驗哲學 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英语:Internalismandexternalism) 证伪主义 基础主义和真理融贯论 逻辑实证主义 科学主义 法律实证主义 蒯因的自然主义(英语:Naturalizedepistemology) 日常語言哲學 寂静主义 罗尔斯主义 改革宗知识论(英语:Reformedepistemology) 后分析哲学(英语:Postanalyticphilosophy) 功利主義 新亚里士多德主义 维也纳学派 维特根斯坦 欧陆 批判理論 解構主義 存在主义 女性主義 法蘭克福學派 后现代主义(英语:Postmodernphilosophy) 後結構主義 社会建构主义 結構主義 其他 京都學派 俄国宇宙主义(英语:Russiancosmism) 更多  领域形上學 原子論 二元论 一元论 自然主义 本体论 行动 事件 过程哲学(英语:Processphilosophy) 現實 反实在论(英语:Anti-realism) 概念論 唯心主義 唯物主义 自然主义 唯名論 實在論 自然神论 知识论 理性主义 唯心主義知識論 经验主义 建构主义(英语:Constructivistepistemology) 特殊主义(英语:Epistemologicalparticularism) 怀疑论(英语:Philosophicalskepticism#Epistemologyandskepticism) 唯我論 信仰主義 精神 行为主义 取消主义 副现象主义 机能主义(英语:Functionalism(philosophyofmind)) 客观主义 主觀主義 伦理学 结果论 义务伦理学 德性倫理學 自由意志 相容论 決定論 自由意志主义(英语:Libertarianism(metaphysics)) 规范性(英语:Norm(philosophy)) 绝对主义 特殊主义(英语:Moralparticularism) 相对主义 虚无主义 怀疑主义 普遍主义 美学 形式主义 制度论(英语:Institutionaltheoryofart) 美学回应(英语:Aestheticemotions) 逻辑学 经典 非经典 形式 非形式 悖论 谬误  各地区哲学哲学相关列表各地区哲学 非洲(埃塞俄比亚(英语:Ethiopianphilosophy)) 阿兹特克(英语:Aztecphilosophy) 东方(中国 ·日本 ·朝韩(英语:Koreanphilosophy) ·香港 ·臺灣 ·印度 ·伊朗(英语:Iranianphilosophy) ·印尼(英语:Indonesianphilosophy) ·巴基斯坦(英语:Pakistaniphilosophy)) 西方(美国(英语:Americanphilosophy) ·英國 ·丹麦(英语:Danishphilosophy) ·法国(英语:Frenchphilosophy) ·德国 ·希腊 ·意大利(英语:Italianphilosophy) ·波兰(英语:Polishphilosophy) ·罗马尼亚(英语:Romanianphilosophy) ·俄国(英语:Russianphilosophy) ·斯洛文尼亚(英语:Slovenephilosophy)) 列表 概要 索引 问题 学派 词汇表 概念 哲学家 运动 出版物 主题 分类 专题 最近更改 查论编语义网背景 知识 万维网 因特网 数据库 语义网络 本体工程 本体 分主题 数据网(英语:DataWeb) 数据空间(英语:Dataspaces) 可重新引用的统一资源标识符 超数据(英语:Hyperdata) 鍵連資料 本体 规则库 应用 语义维基(英语:Semanticwiki)·语义发布(英语:Semanticpublishing)·语义搜索·语义宣传(英语:Semanticadvertising)·语义推理程序(英语:Semanticreasoner)·语义匹配(英语:Semanticmatching)·语义映射程序(英语:Semanticmapper)·语义代理程序(英语:Semanticbroker)·语义分析方法(英语:Semanticanalytics)·面向语义服务型架构(英语:Semantic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语义检索相关主题 集体智慧 描述逻辑 信息架构 知识管理 知识表示 图书馆2.0 元数据 引用 Web2.0 纯旧语义HTML(英语:PlainOldSemanticHTML) 搜索引擎优化 开放数据库连接(ODBC) 主题地图 心智图 XML 分众分类法 人物蒂姆·伯纳斯-李·詹姆斯·亨德勒(英语:JamesHendler)·拉·拉西拉(英语:OraLassila)·奈杰尔·沙德博尔特(英语:NigelShadbolt)·温迪·霍尔(英语:WendyHall)关键的语义网组织W3C·WSRI·MIT·OpenLink软件·Talis工作组·ClearForest·南安普敦大学·DERI标准语法及支持技术 HTTP IRI(英语:Internationalizedresourceidentifier) URI 資源描述框架 Notation3(英语:Notation3) Turtle(语法)(英语:Turtle(syntax)) JSON-LD(英语:JSON-LD) N-Triples(英语:N-Triples) SPARQL XML 模式、本体和规则RDFS·OWL·规则交换格式·语义网规则语言语义标注RDFa·eRDF·GRDDL·微格式公共词表FOAF·SIOC·DublinCore·SKOS 规范控制 AAT:300055192 GND:4066559-8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知识&oldid=69756288” 分类:​知識隐藏分类:​Webarchive模板wayback链接自2021年9月需补充来源的条目拒绝当选首页新条目推荐栏目的条目含有英語的條目使用小型訊息框的頁面包含AAT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GND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没有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打印页面 在其他项目中 维基共享资源维基语录 其他语言 AfrikaansAlemannischAragonésالعربيةالدارجةAsturianuAzərbaycancaتۆرکجهБашҡортсаBoarischŽemaitėška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বাংলাBrezhonegBosanskiБуряадCatalàНохчийнᏣᎳᎩکوردیČeštinaСловѣньскъ/ⰔⰎⰑⰂⰡⰐⰠⰔⰍⰟЧӑвашлаCymraegDansk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NaVosaVakavitiFrançaisNordfriiskFrysk贛語KriyòlgwiyannenGalegoHausaעבריתहिन्दीFijiHindiHrvatskiKreyòlayisyenMagyarՀայերենInterlinguaBahasaIndonesiaIlokanoГӀалгӀайIdo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PatoisქართულიQaraqalpaqshaTaqbaylitҚазақшаಕನ್ನಡ한국어KurdîКыргызчаLatinaLëtzebuergeschລາວLietuviųLatviešuМакедонскиമലയാളംМонголमराठीBahasaMelayuMirandésمازِرونیNāhuatlनेपालभाषा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OccitanਪੰਜਾਬੀPolskiPiemontèisپنجابیپښتو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Русиньскыйसंस्कृतम्СахатылаᱥᱟᱱᱛᱟᱲᱤSicilianuScots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සිංහල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GaganaSamoaChiShonaSoomaalig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undaSvenskaKiswahiliதமிழ்తెలుగుТоҷикӣไทยTürkmençeTagalogTürkçeXitsongaТатарча/tatarça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Oʻzbekcha/ўзбекчаTiếngViệtWinaray吴语მარგალურიייִדישVahcuenghBân-lâm-gú粵語 编辑链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