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商故事】:起不了床的職場憂鬱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那一天,天還沒亮我就醒了,但身體很重無法起床,屢睡睡醒醒,越逼近上班時間越感到害怕。

那一小時我逼自己下床,「要去上班吧,至少要開完會吧,不能延誤大家, ... 林仁廷心理師的社會心理講義 跳到主文 不是說你的問題,是說你的故事給我聽 部落格全站分類:醫療保健 相簿 部落格 留言 名片 林仁廷心理師 現為諮商心理師,工作迄今20年餘,目前服務於社區駐點諮商、社福機構、大專校院。

主修社會心理學,專長發展心理學、男性成長及成人亞斯研究。

經營FB粉絲專頁『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諮商心理師』 Jul26Thu201809:43 【諮商故事】:起不了床的職場憂鬱症 那一天,天還沒亮我就醒了,但身體很重無法起床,屢睡睡醒醒,越逼近上班時間越感到害怕。

那一小時我逼自己下床,「要去上班吧,至少要開完會吧,不能延誤大家,而且也沒人會代替你主持啊,」我心裡這麼想,然每一個動作卻無比沈重,光盥洗就比平常多花兩倍時間,像上了手鐐腳銬,需要特別壓著才能完成每個動作。

我保持鎮定進會議室,靜靜地聽組員工作報告。

輪到我報告時,感覺自己在發抖,但又渾身僵硬一個字也說不出。

我發覺整個身體都在壓抑,最好的結果是像塊石頭坐在那,嘴巴緊閉,說話會把什麼放出似的。

報告第一項,嘴巴微微打開,「情緒」竄先在預備要講的「話」前,一同湧上、爆出,我一邊照著稿說,一邊就開始哽咽,覺得自己委屈但無法解釋,解釋了也不會有人聽。

三個內在同時在運轉,一邊在報告紙上的文字,一邊則委屈流淚,中間那個還在掩飾,負責壓下哽咽鎮定報告。

「大家…請.將…資料…寄給…」我說的話斷斷續續地,越來越不成行。

然後就哭了。

不是大哭的那種,就是一種想哭的衝動必須宣洩,抽動、小聲啜泣、眼淚流不停。

  突然起不了床 公司在我進入的一年間,換了三任組長,我作滿一年原本也要隨昔日同事離職,卻被上級慰留且晉升組長。

我自知是吃力不討好的位置,不希望上級因為資深的走光了才輪我,因此主動跟上級確認他們需要我的理由是什麼,上級說他們當然經過深思熟慮,看重我的能力。

沒想到還未三個月,這位拍胸脯的上級自己閃辭,一聲招呼也沒打。

後來補了空降長官,然這十幾個人的組仍沒人管,組內原有的分歧、權力鬥爭、抵制規定的事依舊,我這小組長更是千夫所指,他們覺得我當組長,被權力腐化人也變了,殊不知當位置換了,視野不同,才懂得全局該怎麼衡量。

我留在崗位最主要是責任感,希望組織上軌道,大家終有一天理解我的苦心,所以多做不被認領的業務,多忍大家對我的誤解、批評,不然「捨我其誰」呢。

這想法果然太天真,當組長第8個月,那一天,天還沒亮我就醒了,但身體很重無法起床,屢睡睡醒醒,越逼近上班時間越感到害怕。

那天是週二,早上九點有例行會議,組長主持。

我應該去,但身體不聽指揮,可是又必須要去,我壓著情緒,身體仍像石頭般,只好打電話說晚到一小時。

那一小時我逼自己下床,「要去上班吧,至少要開完會吧,不能延誤大家,而且也沒人會代替你主持啊,」我心裡這麼想,然每一個動作卻無比沈重,光盥洗就比平常多花兩倍時間,像上了手鐐腳銬,需要特別壓著才能完成每個動作。

我想請病假,但腦中另一個理性說,「你還是組長,你們的關係這麼不好,你一旦請假了,不就透露了你是故意逃避不去開會的嗎?」。

可是今天開會不過只是主持,做做樣子就好,根本不重要,而且他們不尊重組長,瞧不起(他們認為是)權力底下的打手,他們只認同照顧組員、溫柔、善體人意且不命令人的好媽媽好爸爸組長。

為什麼要去? 不,我不想讓他們知道我已經承受不住,如果我請假,他們可能會猜我故意放他們鴿子,又要扣我帽子,衝突可能會升高。

為了不讓他們抓把柄,抱怨組長失職,應該要去上班。

我真的是拖著身體一步一步走出家門,晃神地騎機車趕十點的會議。

這一段掙扎與壓抑不讓任何人知道,我保持鎮定進會議室,靜靜地聽組員工作報告。

一說話就開始哭 輪到我報告時,感覺自己在發抖,但又渾身僵硬一個字也說不出。

我發覺整個身體都在壓抑,最好的結果是像塊石頭坐在那,嘴巴緊閉,說話會把什麼放出似的。

我應該要報告幾個不是很重要的事項,會議資料都有,照讀就好,草草結束。

然而,思緒上一直在轉,我過去對公司忠誠、扮黑臉也要做對的事,現在都被誤解為爭權奪利,這麼辛苦為了誰呢。

報告第一項,嘴巴微微打開,「情緒」竄先在預備要講的「話」前,一同湧上、爆出,我一邊照著稿說,一邊就開始哽咽,覺得自己委屈但無法解釋,解釋了也不會有人聽。

三個內在同時在運轉,一邊在報告紙上的文字,一邊則委屈流淚,中間那個還在掩飾,負責壓下哽咽鎮定報告。

「大家…請.將…資料…寄給…」我說的話斷斷續續地,越來越不成行。

然後就哭了。

不是大哭的那種,就是一種想哭的衝動必須宣洩,抽動、小聲啜泣、眼淚流不停。

現場鴉雀無聲,我知道被大家看著很丟臉,不敢抬頭默默哭了一會(沒人有動作,連遞衛生紙都沒有)。

哭出來後張力減緩,感覺到一些情緒,我什麼也沒說讓自己冷靜(必須逞強,因為不想讓他們知道事實,就算他們知道也不會改變什麼),最後草率結束會議,精疲力竭地回到座位,後來也沒有人來關心。

平靜後,情緒慢慢浮現,我一整天都在位置上回想剛剛的場景,在這群人面前示弱覺得丟臉,也替自己受的委屈難過,我逐漸感到生氣,不想再為他們犧牲自己(這是以往沒有的,以前總還想負責任)。

我不想再委屈自己,不容許長久以來的群體壓力及語言暴力、不再忍讓某位督導老愛鬥我佔我便宜,也不想再遵從那位自己都落跑的上級的承諾…,我終於明白,我不需要這樣。

決定後就寫了辭呈,堅決說什麼都非走不可。

告訴自己這決定後心理輕鬆多了,雖然還要一個月交接才能走,但真的不一樣了。

閃電離職在某種程度是逃避,不這麼做不行,我已經負責一年,也夠了。

雖說離開情境是好的,但我心裡其實是受傷的,那些尚未明朗的挫敗與創傷會持續影響日後,以致找新工作時還是會陷入焦慮,害怕又遇到這樣的人事與環境,必須好幾年後我才有力量回想與整理這些經驗,慢慢瞭解「人性」這件事,並重新定義在我生命中的位置。

  職場憂鬱常見的表現 身體動彈不得的那天,我真的嚇一跳,我不想醒來、不想下床,更不想上班,其實就是憂鬱的症狀,後來在諮商經驗中看見很多人也有同樣困境,過份融入工作角色,又想力挽狂瀾,勉強自己配合別人,被指責時厭惡自己、否定自己,被恐懼與不安糾纏不休。

田中圭一在《脫憂鬱》這本漫畫裡,訪問了十幾位曾經憂鬱而後來脫離或能與之共處的案例,這些人的故事裡,「憂鬱」都好發於進入社會、進入職場後。

他們都在「工作角色」上求認可、被需要,不去判斷情境是否合理,結果過度消耗自己,身心失衡,出現憂鬱症狀。

田中圭一描述這個歷程是: A.當事人喜歡「工作中的自己」。

過度投入,過度負責,過度消耗自己。

B.此工作其實不適合當事人的性格,但他勉強自己配合別人且壓抑情緒。

C.身心耗竭後當事人很常出錯,結果更常被別人抱怨、指責。

D.當事人認為都是自己的錯,對自己感到厭惡(自我懷疑、否定自己),為了彌補,當事人反而更用力於A.的行為,再次進入循環,直到身心失衡產生憂鬱症狀為止。

不自覺的當事人,最常感受到的是(1)「謎樣的痛苦與害怕」:身體動彈不得,感覺沉重,日復一日無止盡的焦慮表現(EX失眠)。

(2)「謎樣的無感」:感受思考一片灰色,彷彿被渾濁的東西包覆限制住,大腦昏沈、晃神(導致注意力渙散、記憶模糊、訊息進不去無法吸收)。

當有這些現象,自己就要有所警覺了。

  簡單三步驟阻止職場憂鬱 第一步:遠離壓力源 日劇《月薪人妻》裡曾說過:「逃走雖可恥,但很有用。

」 沒錯,真的不行的話,就逃走吧,請假也好、離職也好,換個環境,讓自己多個選項,不是一定得現在這樣不可,沒有絕對的事。

遠離壓力源後,壓住心理的東西少些,才有空間思考下一步怎麼做。

第二步:接受原本的自己 逃離現場為的是有空間回審我們所遇到的處境,並作較客觀較全局視角的觀察,再思考下一步怎麼做。

建議以日記形式記錄,一種是客觀事實--「發生了什麼事」,一種是主觀想法--「自己的感想是什麼」,以1:1比例寫下來,過幾天再對照觀看,看看這個壓力是源自客觀的不合理,還是自己解釋上的誤謬。

EX:老闆交代一件任務,可記錄後對照是任務根本上不合理,還是自己無法承受失敗的過度擔憂。

如果是後者,就練習接受原本的自己,失敗就失敗,不需特意消除不安,想想自己能做到的程度,又需要什麼協助,不必把一切都扛起來。

第三步:自我鼓勵,常要有小小成就感。

我們真的很少自我鼓勵,總是嚴以律己,雞蛋裡挑骨頭,間接養成自我懷疑、自我批判的習慣。

平常作些自我鼓勵吧,每天早起後對鏡子裡的自己微笑加油;先從事可以得到小小成就感的某件事,如投入興趣、照顧寵物、去登山…反覆回味那個被稱讚的瞬間,讓小小的積極,召喚小小的成功,取回小小的自信,產生小小的好奇心,喚醒小小的力量,形成正向的循環,引領自己繼續面對生活。

  【創作聲明】 故事主要彰顯某個人性、心理主題及關係情境。

分為兩個形式,〈諮商小說〉人物、背景、情節皆為杜撰,強調某些類型、族群及心理機制的議題而編;〈諮商故事〉為心理師所經歷的自省或經驗。

文章標籤 職場 憂鬱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林仁廷心理師 林仁廷心理師的社會心理講義 林仁廷心理師發表在痞客邦留言(2)人氣() E-mail轉寄 全站分類:醫療保健個人分類:諮商故事反思此分類上一篇:【諮商故事】心理師的懺悔—無意識反移情的破壞 此分類下一篇:【諮商故事】「身心交戰:藥物與諮商治療要同時」2020.5.改 上一篇:《脫憂鬱》一書的重點整理 下一篇:日常心理極短篇【146.長髮姑娘】(刊於自由花編2017.2.25.) 歷史上的今天 2019:【夢境】114:自殺轉生的程序 2018:《脫憂鬱》一書的重點整理 2017:【NPO文章】你的對話小習慣是否常引起大風暴?從聽覺困難到人際孤立的溝通陷阱 2017:【NPO文章】該伸出援手還是自保?助人的代價與心理學思考 2017:【NPO文章】家有一「老」,如何讓他變成「寶」?心理師教你共創「快樂老人」 2017:【諮商故事】諮商失敗:一個心理師的自省 2017:【夢境】68:養貓的中年女人 2017:【夢境】69:電玩遊戲-快打旋風 2016:【諮商實戰錄】:台灣人憂鬱症量表圖解 ▲top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 我的連結 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諮商心理師 文章分類 00.心理諮商指南(2) 如何找心理諮商(9)心理師職場生存(9) 01.給男人的愛情講義(3) 給男性的約會指南(9)給男人的愛情講義(8)給男人的婚後講義(4) 02.社會心理學的社會觀察(7) 親子教養(18)張老師月刊(24)雜誌、網路專欄發表(30)亞斯伯格AS、過動特質ADHD及邊緣性人格BP整理專區(36)情緒教育課(20)文化心理議題(7)社會心理觀察(40) 03.諮商小說與故事(2) 諮商類型小說(40)諮商故事反思(19) 04.諮商信念反思(3) 內在人性反思(35)諮商實戰經驗(36)諮商擇學理論(29) 05.小私塾:演講與訓練課講義(2) 演講講義(9)教育訓練講義(14) 06.心理師的電影與書籍(2) 電影、心理與人生(10)書籍閱讀語錄(19) 07.圖文短篇(3) 會心一刻(5)心理師診療日記(9)心理師語錄(4) 08.小小說創作(3) 日常心理極短篇1-101(101)芬蘭明信片小說(13)日常心理極短篇102-200(81) 09.個人夢的紀錄(2) 作夢,有解釋(46)作夢,不解釋(72) 未分類(3)未分類文章(2) 文章搜尋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文章精選 文章精選 2021十二月(3) 2021十一月(4) 2021十月(2) 2021九月(3) 2021八月(4) 2021七月(2) 2021六月(7) 2021五月(7) 2021四月(4) 2021三月(5) 2021二月(5) 2021一月(19) 2020十二月(5) 2020十一月(8) 2020十月(3) 2020九月(8) 2020八月(4) 2020七月(5) 2020六月(4) 2020五月(7) 2020四月(4) 2020三月(3) 2020二月(5) 2020一月(20) 2019十二月(5) 2019十一月(3) 2019十月(3) 2019九月(8) 2019八月(6) 2019七月(6) 2019六月(12) 2019五月(8) 2019四月(8) 2019三月(6) 2019二月(5) 2019一月(17) 2018十二月(9) 2018十一月(9) 2018十月(10) 2018九月(8) 2018八月(10) 2018七月(11) 2018六月(8) 2018五月(14) 2018四月(14) 2018三月(15) 2018二月(13) 2018一月(15) 2017十二月(12) 2017十一月(16) 2017十月(14) 2017九月(17) 2017八月(11) 2017七月(14) 2017六月(21) 2017五月(12) 2017四月(10) 2017三月(19) 2017二月(8) 2017一月(16) 2016十二月(11) 2016十一月(16) 2016十月(12) 2016九月(16) 2016八月(15) 2016七月(18) 2016六月(14) 2016五月(17) 2016四月(15) 2016三月(15) 2016二月(15) 2016一月(12) 2015十二月(20) 2015十一月(8) 2015十月(7) 2015九月(12) 2015八月(1) 2015六月(2) 2015一月(1) 所有文章列表 最新留言 參觀人氣 本日人氣: 累積人氣: QRCode POWEREDBY (登入) 回到頁首 回到主文 免費註冊 客服中心 痞客邦首頁 ©2003-2021PIXNET 關閉視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