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選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臺灣選舉起始於1930年代的日治時代中期,目前的選舉制度與架構則來自《中華民國憲法》及《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其中「人民之權利義務」相關章節載明人民有選舉、 ...
臺灣選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臺灣選舉投票專用印章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政府与政治系列条目
政府(沿革)
憲法
中華民國憲法(憲政史)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
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直接選舉與罷免
國會在臺灣之全面選舉與罷免
國民大會(已凍結)
一府五院
總統
總統:蔡英文
副總統:賴清德
總統府
秘書長:李大維
國史館
中央研究院
國家安全會議
主席:蔡英文
秘書長:顧立雄
國家安全局
行政
行政院(內閣)
院長:蘇貞昌
副院長:沈榮津
秘書長:李孟諺
政務委員
行政院會議
中央行政機關(部會)
立法
立法院(國會)
院長:游錫堃
副院長:蔡其昌
秘書長:林志嘉
立法委員
立法院會議
司法
司法院
院長:許宗力
副院長:蔡炯燉
秘書長:林輝煌
司法院大法官
司法院會議
憲法法庭
最高法院
最高行政法院
懲戒法院
考試
考試院
院長:黃榮村
副院長:周弘憲
秘書長:劉建忻
考試委員
考試院會議
考選部
銓敘部
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
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監理委員會
監察
監察院
院長:陳菊
副院長:李鴻鈞
秘書長:朱富美
監察委員
監察院會議
審計部
國家人權委員會
地方自治
行政區劃(沿革)
地方政府
省(已虛級化)/直轄市
縣/市
政治
政黨
中華民國政黨(列表)
立法院政黨:
民主進步黨
中國國民黨
台灣民眾黨
時代力量
選舉與罷免
中央選舉委員會
中华民国选举
總統、副總統選舉
最近選舉:2020年
立法委員選舉
最近選舉:2020年
地方公職人員選舉
最近選舉:2018年
中華民國罷免
最近罷免:2022年
中華民國公民投票
全國性公民投票
地方性公民投票
最近投票:2021年
其他相關條目
中華民國外交
中華民國軍事
海峽兩岸關係(關係史)
臺海現狀
臺灣問題
政治主题中華民國主题中國主题臺灣主题查论编
臺灣
臺灣概況
臺灣人民-臺灣人口
臺灣經濟-臺灣奇蹟
臺灣能源-臺灣交通
臺灣政區-臺灣城市
臺灣政治-臺灣政府
臺灣政黨-臺灣選舉
臺灣法律-臺灣總統
臺灣外交-臺灣軍事
臺灣族群-臺灣原民
臺灣人權-臺灣權益
臺海現狀-臺灣問題
臺灣紀錄-臺灣之最
臺灣第一列表
臺灣文化
臺灣語言-臺灣文學
臺灣宗教-臺灣喪葬
臺灣古蹟-臺灣遺址
臺灣國寶-民俗文物
臺灣節日-民俗陣頭
臺灣教育-臺灣體育
臺灣媒體-臺灣郵票
臺灣料理-臺灣茶藝
臺灣小吃-臺灣夜市
臺灣建築-臺灣眷村
文化活動-觀光景點
購物中心-百貨公司
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
臺灣歷史建築百景
臺灣流行文化
臺灣藝術
臺灣音樂-臺灣舞蹈
臺灣戲劇-臺 劇
臺灣電影-臺灣攝影
臺灣漫畫-臺灣動畫
臺灣地理
臺灣天文-臺灣氣候
臺灣地質-臺灣地震
臺灣斷層-臺灣火山
臺灣生態-臺灣濕地
臺灣山峰-臺灣山脈
臺灣湖泊-臺灣水庫
臺灣河流-臺灣溫泉
臺灣島嶼-臺灣海岸
特有生物-保育物種
棲息環境-保護 區
臺灣國家自然公園
臺灣國家森林遊樂區
臺灣國家級風景特定區
臺灣直轄市風景特定區
縣市級風景特定區
臺灣歷史
史前時期-大肚王國
荷西時期-明鄭時期
清治時期-日治時期
中華民國時期
各分類歷史
臺灣主題首頁
臺灣選舉起始於1930年代的日治時代中期,目前的選舉制度與架構則來自《中華民國憲法》及《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其中「人民之權利義務」相關章節載明人民有選舉、罷免、創制及複決之權。
此外,該法並在總統、國會、地方自治制度及選舉等相關章節,提供臺灣選舉的母法根源。
此外,臺灣於2003年底成為東亞第一個立法保障公民投票權的國家地區,依公民投票法進行的公民投票亦屬廣義選舉與直接民權之一環。
直接民選的國家元首與國會及公投被支持者視為中華民國主權獨立自主、政治自由民主、社會開放進步、政府依法行政、全民監督政府施政與公僕表現的重要象徵與方式。
[1][2][3]
目录
1臺灣選舉現況簡介
1.1選舉類型
1.1.1總統選舉
1.1.2立法委員選舉
1.1.3地方公職人員選舉
1.2選舉方式
1.3選舉訴訟
1.4其他相應投票制度
2臺灣選舉的歷史
2.1日治時期
2.2民國時期
2.2.1初期
2.2.1.1地方選舉
2.2.1.2國會選舉
2.2.2戒嚴及動員戡亂時期
2.2.2.1總統選舉
2.2.2.2國會選舉
2.2.2.3地方選舉
2.2.2.4參與政黨
2.2.3解嚴及民主化後
2.2.4=總統選舉=
2.2.4.1國會選舉
2.2.4.2地方公職人員選舉(部分)
2.2.4.3政黨内部選舉(部分)
3台灣歷年中央及地方各級選舉列表
3.1日治時期
3.2戰後時期
3.3選舉日期合併後
4參考資料
4.1腳註
4.2內部連結
4.3外部連結
臺灣選舉現況簡介[编辑]
選舉類型[编辑]
在1990年代臺灣民主化後,臺灣選舉依照相關法律(如《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以及中選會的定義[4],分為2大領域、11項種類。
中央公職人員選舉
地方公職人員選舉
總統、副總統選舉
立法委員選舉
直轄市市長選舉
直轄市議會議員選舉
縣、市長選舉
縣、市議會議員選舉
鄉長、鎮長、縣轄市市長選舉
鄉、鎮、縣轄市民代表選舉
直轄市原住民區區長選舉
直轄市原住民區民代表選舉
村、里長選舉
總統選舉[编辑]
主条目: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公民直接選舉列表
中華民國凍結部分憲法,而適用《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的總統選舉首次於1996年舉行。
有人認為,這次選舉不但讓中華民國政府在台灣的统治擁有更強的合法性,也讓中华民国成為真正的民主國家。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的選舉是一起選舉,因此正式名稱為「總統、副總統選舉」。
其適用制度法源除了憲法之外,最主要就是《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民國84年7月20日制定、8月9日公布,民國109年4月17日最後一次修正(5月6日公布)。
該法的重點於:
總統選舉機關:總統、副總統選舉由中央選舉委員會主管並指揮、監督省(市)、縣(市)選舉委員會辦理之。
選舉人(擁有投票權):包括在國內及現在國外之中華民國自由地區公民,均得為總統、副總統之選舉人,但在國外之中華民國自由地區公民行使選舉權,需返國為之。
總統候選人及副總統候選人資格:在中華民國自由地區繼續居住六個月以上且曾設籍十五年以上之選舉人,年滿四十歲,得申請登記為總統、副總統候選人。
回復中華民國國籍、因歸化取得中華民國國籍、大陸地區人民或香港、澳門居民經許可進入臺灣地區者,不得登記為總統、副總統候選人。
(第20條)
候選人除了以上的通則外,為了避免候選人過多,影響選情。
該法還規定總統候選人必須要有主要政黨推薦。
而主要政黨定義為:最近任何一次總統、副總統或立法委員選舉(取其一),其所推薦候選人得票數之和,應達該次選舉有效票總和百分之五以上。
二個以上政黨共同推薦一組總統、副總統候選人者,各該政黨推薦候選人之得票數,以推薦政黨數除其推薦候選人得票數計算之。
除此,為了救濟無主要政黨推薦的總統候選人仍可選舉,該法規定該候選人可由公民連署提出。
總統選舉的公民連署定義為:連署人數於第二項規定期間內,已達最近一次立法委員選舉選舉人總數百分之一點五者。
此連署的連署人必須具名,且須造冊[5]。
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的競選活動,地點是二重疏洪道下的廣場,飄著細雨的晚上,依然不減人們的熱情。
(全景攝影,geoffrey攝於2004年3月6日)
立法委員選舉[编辑]
主条目:中華民國國會在臺灣之全面選舉與罷免和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
立法委員選舉為臺灣的國會議員選舉,由公民直選選出立法委員。
其為《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定義下唯一的「中央公職人員選舉」。
地方公職人員選舉[编辑]
《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中所定義的「地方公職人員」範圍:直轄市長、直轄市議會議員、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區長、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區民代表、縣市長、縣市議會議員、鄉鎮市長、山地原住民鄉長、鄉鎮市民代表、村里長。
選舉方式[编辑]
於選舉方式方面,臺灣選舉一般來說,是以普通、平等、直接及無記名單記投票法行之。
普通是指滿廿歲臺灣公民除了受監護宣告尚未撤銷者之外,皆可參加臺灣選舉成為選舉人。
平等即為一人一票。
直接及無記名,則表示投票行為必須親自且直接圈選,而選票上並毋須簽名。
選舉訴訟[编辑]
立法院於2007年11月修正《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增列提名賄選候選人的政黨可被處以連坐處分,賄選政黨遭連坐處分至2012年6月共有31件,其中國民黨就佔26件(84%),民進黨有3件(10%),親民黨與大道慈悲濟世黨各1件(3%)。
其他相應投票制度[编辑]
主条目:臺灣罷免制度、中華民國全國性公民投票和中華民國地方性公民投票
臺灣選舉的歷史[编辑]
日治時期[编辑]
臺灣選舉歷史自1935年(昭和十年)日治時期舉行的州、市、街、庄議員選舉開始,當時官派及民派議員各一半的兩次協議員選舉。
在二十世紀初之前,歐美日各國的選舉皆非普選,三一法依據當時國際上的民主選舉慣例,選舉人設有性別與財產的限制,此條件對當時的臺灣略為嚴苛(年滿25歲男性,年納稅額五日元以上,400萬臺灣民眾裡面,合乎資格公民者僅為28000人)。
日治時期的台灣選舉共舉行兩回,之後因為戰爭爆發不再舉行。
1935年臺灣市會及街庄協議會員選舉(第一回)
1936年臺灣州會議員選舉(第一回)
1939年臺灣市會及街庄協議會員選舉(第二回)
1940年臺灣州會議員選舉(第二回)
民國時期[编辑]
初期[编辑]
地方選舉[编辑]
1945年10月25日起,中華民國接管臺灣,並成立臺灣省。
1946年,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依據中華民國憲法舉行各鄉、鎮、市民代表普選,是臺灣第一次的普選,約240萬宣誓公民參與選舉。
之後該鄉鎮市民代表也間接選舉選出各縣縣參議員,而縣參議員則選出名額為30名的台灣省參議員(參選人高達1180人)。
但臺灣的民主旋即因為二二八事件及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轉變為中國國民黨高壓統治的戒嚴時期而影響了選舉的進行。
國會選舉[编辑]
1946年制憲國民大會臺灣省代表選舉,採間接選舉方式,由各縣市議會以及各代表協會組織推舉候選人,並經臺灣行政長官公署核定後,由臺灣省參議會投票決定。
國民大會
立法院
監察院
國民大會代表選舉(部分國民大會代表)
立法委員選舉(部分立法委員)
監察委員選舉(部分監察委員)
1947年中華民國國民大會代表選舉(第一屆)
1948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第一屆)
1947年-1948年中華民國監察委員選舉(第一屆)
戒嚴及動員戡亂時期[编辑]
總統選舉[编辑]
1947年通過之憲法規定總統、副總統由國民大會間接選舉。
1949年底中華民國政府因為第二次國共內戰遷台後,隨之而來的國民大會代表在延長自身任期後,仍然依照憲法規定每隔六年集會一次選舉總統。
此類選舉在1990年代憲法增修前共舉行過七次。
此期間國民大會代表雖然在臺灣有小部份「增額選舉」,但實際上直到1990年第八任總統選舉時有投票權之國民大會代表中,1947年在中国大陆選出者仍佔超過百分之七十五(75%)。
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於1947年選出之2961名國民大會代表中,至1954年於台灣的台北公會堂報到的只有1573人。
依照1947年制定的中華民國總統選罷法規定,總統(副總統)當選人總票數未超過國民大會代表總人數一半者,需舉行第二輪投票。
因此該次總統選舉舉行形式上的第二輪投票。
而1954年之國民大會集會時也修法,將選舉總統的國民大會代表從總人數計算改採用「報到」人數。
因此,此後中華民國總統選舉不必舉行像第二任中華民國總統選舉時一般,舉行第二輪投票。
然而由於國民大會未改選,選舉已流於形式。
1960年至1990年六次總統選舉皆為中國國民黨提名之侯選人同額競選。
此時期總統、副總統當選人黨籍皆為中國國民黨。
選舉
任次
日期
國民大會代表選出年份(選舉人團)
總統當選人
副總統當選人
註記
姓名
得票數
姓名
得票數
1954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第二任
1954年3月22日
1947年
蔣中正
1507
陳誠
1417
因出席人數不足需舉行第二輪投票,左列數字均為第二輪結果。
196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第三任
1960年3月21日
1947年
蔣中正
1481
陳誠
1381
196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第四任
1966年3月21日
1947年
蔣中正
1405
嚴家淦
782
1972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第五任
1972年3月21日
1947年、1969年
蔣中正
1308
嚴家淦
1095
1975年4月5日蔣中正逝世,由嚴家淦繼任總統。
197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第六任
1978年3月21日
1947年、1969年、1972年
蔣經國
1184
謝東閔
941
1984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第七任
1984年3月21日
1947年、1969年、1980年
蔣經國
1012
李登輝
873
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逝世,由李登輝繼任總統。
199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第八任
1990年3月21日
1947年、1969年、1986年
李登輝
641
李元簇
605
本次選舉時已解嚴,唯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仍在施行中。
國會選舉[编辑]
主条目:動員戡亂時期自由地區中央公職人員增選補選辦法
國民大會
立法院
監察院
國民大會代表選舉(部分國民大會代表)
立法委員選舉(部分立法委員)
監察委員選舉(部分監察委員)
1969年中華民國國民大會代表選舉(第一屆增補選)
1972年中華民國國民大會代表選舉(第一屆第一次增額)
1980年中華民國國民大會代表選舉(第一屆第二次增額)
1986年中華民國國民大會代表選舉(第一屆第三次增額)
1969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第一屆增補選)
1972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第一屆第一次增額)
1975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第一屆第二次增額)
1980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第一屆第三次增額)
1983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第一屆第四次增額)
1986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第一屆第五次增額)
1989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第一屆第六次增額)
1969年中華民國監察委員選舉(第一屆增補選)
1973年中華民國監察委員選舉(第一屆第一次增額)
1980年中華民國監察委員選舉(第一屆第二次增額)
1987年中華民國監察委員選舉(第一屆第三次增額)
地方選舉[编辑]
省議會與直轄市議會議員選舉(部分)
1977年中華民國省市議員選舉(臺灣省第六屆、臺北市第三屆)
1981年中華民國省市議員選舉(臺灣省第七屆、臺北市第四屆、高雄市第一屆)
1985年中華民國省市議員選舉(臺灣省第八屆、臺北市第五屆、高雄市第二屆)
1989年中華民國省市議員選舉(臺灣省第九屆、臺北市第六屆、高雄市第三屆)
縣市長與縣市議會議員選舉(部分)
1950年-1951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第一屆,任期為三年)
1954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第二屆)
1957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第三屆)
1960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第四屆,任期改為四年)
1964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第五屆)
1968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第六屆)
1972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第七屆)
1977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第八屆)
1981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第九屆)
1985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第十屆;新竹市、嘉義市第二屆)
1989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第十一屆;新竹市、嘉義市第三屆)
鄉鎮市長與鄉鎮市民代表選舉
村里長選舉
參與政黨[编辑]
中國國民黨
中國青年黨
中國民主社會黨
黨外運動人士[6]
解嚴及民主化後[编辑]
=總統選舉=[编辑]
主条目: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公民直接選舉列表
1990年代憲法增修後,總統、副總統改為聯合競選,由公民直接選舉。
選舉
任次
日期
投票率
當選人
註記
號次
總統
副總統
推薦政黨
得票數
得票比例
199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第九任
1996年3月23日
76.04%
2
李登輝
連戰
中國國民黨
5,813,699
54.00%
首次總統直選。
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第十任
2000年3月18日
82.69%
5
陳水扁
呂秀蓮
民主進步黨
4,977,737
39.30%
首次政黨輪替。
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第十一任
2004年3月20日
80.28%
1
陳水扁
呂秀蓮
民主進步黨
6,471,970
50.11%
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第十二任
2008年3月22日
76.33%
2
馬英九
蕭萬長
中國國民黨
7,658,724
58.45%
第二次政黨輪替。
2012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第十三任
2012年1月14日
74.38%
2
馬英九
吳敦義
中國國民黨
6,891,139
51.61%
201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第十四任
2016年1月16日
66.27%
2
蔡英文
陳建仁
民主進步黨
6,894,744
56.12%
第三次政黨輪替。
202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第十五任
2020年1月11日
74.90%
3
蔡英文
賴清德
民主進步黨
8,170,231
57.13%
國會選舉[编辑]
主条目:中華民國國會在臺灣之全面選舉與罷免和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
國民大會
立法院
國民大會代表選舉
立法委員選舉
1991年中華民國國民大會代表選舉(第二屆)
1996年中華民國國民大會代表選舉(第三屆)
2000年中華民國國民大會代表選舉(第四屆)
2005年中華民國國民大會代表選舉(任務型)
2005年憲法增修後,國民大會停止運作,選舉停辦。
1992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第二屆)
1995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第三屆)
1998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第四屆)
2001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第五屆)
2004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第六屆)
2008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第七屆)
2012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第八屆)
2016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第九屆)
2020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第十屆)
地方公職人員選舉(部分)[编辑]
省、直轄市、縣、市首長及議會議員選舉
選舉
臺灣省
直轄市
縣、市
註記
首長
議員
首長
議員
首長
議員
1993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
1994年中華民國縣市議員選舉
與鄉鎮市長選舉同時舉行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
唯一一次臺灣省省長選舉,末代臺灣省議會選舉
1997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
1998年中華民國縣市議員選舉
與鄉鎮市長選舉同時舉行
1998年中華民國直轄市市長暨市議員選舉
省制虛級化選舉停辦
2001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
2002年中華民國縣市議員選舉
與鄉鎮市長選舉同時舉行
2002年中華民國直轄市市長暨市議員選舉
2005年中華民國縣市長暨縣市議員選舉
為2005年中華民國縣市長、縣市議員暨鄉鎮市長選舉的一部份
2006年中華民國直轄市市長暨市議員選舉
2009年中華民國縣市長暨縣市議員選舉
為2009年中華民國縣市長、縣市議員暨鄉鎮市長選舉的一部份
2010年中華民國直轄市市長選舉
同日舉行,為2010年中華民國直轄市公職人員選舉的一部份
2010年中華民國直轄市議員選舉
2014年中華民國直轄市長及縣市長選舉
同日舉行,為2014年中華民國地方公職人員選舉的一部份
2014年中華民國直轄市議員及縣市議員選舉
2018年中華民國直轄市長及縣市長選舉
同日舉行,為2018年中華民國地方公職人員選舉的一部份
2018年中華民國直轄市議員及縣市議員選舉
鄉鎮市區長與鄉鎮市區民代表選舉(部分)
2002年中華民國鄉鎮市長選舉
2005年中華民國鄉鎮市長選舉(2005年中華民國縣市長、縣市議員暨鄉鎮市長選舉)
2006年中華民國鄉鎮市民代表暨臺灣省、福建省及高雄市村里長選舉
2009年中華民國鄉鎮市長選舉(2009年中華民國縣市長、縣市議員暨鄉鎮市長選舉)
2010年中華民國鄉鎮市民代表暨臺灣省及福建省村里長選舉
2014年中華民國鄉鎮市區長選舉
2014年中華民國鄉鎮市區民代表選舉
2018年中華民國鄉鎮市區長選舉
2018年中華民國鄉鎮市區民代表選舉
村里長選舉(部分)
2014年中華民國村里長選舉
2018年中華民國村里長選舉
政黨内部選舉(部分)[编辑]
民主進步黨
中國國民黨
時代力量
1998年民主進步黨主席選舉
2000年民主進步黨主席選舉
2006年民主進步黨主席補選
2008年民主進步黨主席選舉
2010年民主進步黨主席選舉
2012年民主進步黨主席選舉
2014年民主進步黨主席選舉
2019年民主進步黨主席補選
2001年中國國民黨主席選舉
2005年中國國民黨主席選舉
2007年中國國民黨主席補選
2009年中國國民黨主席選舉
2013年中國國民黨主席選舉
2015年中國國民黨主席補選
2016年中國國民黨主席補選
2017年中國國民黨主席選舉
2020年中國國民黨主席補選
2019年時代力量黨主席選舉
2019年時代力量黨主席補選
2020年時代力量黨主席補選
2021年時代力量黨主席選舉
台灣歷年中央及地方各級選舉列表[编辑]
日治時期[编辑]
臺灣日治時期各級選舉列表:[7]
年度
日期
州廳級
市街庄級
1935年
11月22日
1935年臺灣市會及街庄協議會員選舉
1936年
11月20日
1936年臺灣州會議員選舉
1939年
11月22日
1939年臺灣市會及街庄協議會員選舉
1940年
11月20日
1940年臺灣州會議員選舉
戰後時期[编辑]
臺灣戰後時期各級選舉列表:[8]
年度
日期
中央級
省市級
縣市級
鄉鎮市區級
村里級
1946年
2月8日─3月10日
第1屆鄉鎮市區民代表選舉
2月16日-3月5日
第1屆村里長選舉
3月24日
縣參議員選舉(間接)
4月15日
臺灣省參議員選舉(間接)
1947年
11月21日─11月23日
第1屆國民大會代表選舉
1948年
1月10日
第1屆監察委員選舉(間接)
1月21日─1月23日
第1屆立法委員選舉
3月─4月
第2屆鄉鎮市區民代表選舉
3月15日-4月5日
第2屆村里長選舉
4月20日
第1任總統副總統選舉(間接)
1950年
7月2日
第1屆縣市議員選舉(花蓮縣)
7月16日
第1屆縣市議員選舉(臺東縣)
9月3日
第3屆村里長選舉(至1952年11月23日)
9月10日─12月10日
第3屆鄉鎮市民代表選舉
10月15日
第1屆縣市長選舉(基隆市、台中市、台南市和澎湖縣)
10月22日
第1屆縣市長選舉(花蓮縣和臺東縣)
10月29日─12月24日
第1屆鄉鎮市區長選舉(3個縣市)
12月27日
第1屆縣市議員選舉(臺北、屏東和高雄縣)
1951年
1月14日
第1屆縣市長選舉(臺北市)
2月25日─11月11日
第1屆鄉鎮市區長選舉(其餘縣市)
4月1日
第1屆縣市長選舉(臺北縣、桃園縣、新竹縣和苗栗縣)
4月15日
第1屆縣市長選舉(臺南縣、嘉義縣)
5月1日
第1屆縣市長選舉(臺中縣)
11月18日
第1屆臺灣省臨時省議員選舉(間接)
1952年
3月2日
第4屆村里長選舉(至1954年11月21日)
11月28日
第2屆縣市議員選舉
12月21日
第2屆鄉鎮市長選舉(1個縣)
12月21日─12月28日
第4屆鄉鎮市民代表選舉(9個縣)
1953年
2月15日─12月6日
第2屆鄉鎮市長選舉(大部分縣市)
2月15日─4月5日
第4屆鄉鎮市民代表選舉(8個縣/局)
1954年
2月7日─11月28日
第2屆鄉鎮市長選舉(其餘縣市)
3月21日
第2任總統副總統選舉(間接)
5月2日
第2屆臺灣省臨時省議員選舉
第2屆縣市長選舉
12月19日
第3屆縣市議員選舉
1955年
2月27日
第5屆鄉鎮市民代表選舉(澎湖縣)
4月17日
第5屆鄉鎮市民代表選舉(大部分縣市)
第5屆村里長選舉(至1957年3月24日)
12月18日
第3屆鄉鎮市長選舉(1個縣)
1956年
2月5日─12月30日
第3屆鄉鎮市長選舉(大部分縣市)
1957年
1月20日─11月24日
第3屆鄉鎮市長選舉(其餘縣市)
4月21日
第3屆臺灣省臨時省議員選舉(後改稱第1屆臺灣省議員)
第3屆縣市長選舉
1958年
1月19日
第4屆縣市議員選舉
4月20日─5月18日
第6屆鄉鎮市民代表選舉
第6屆村里長選舉(至1960年6月12日,大部分縣市)
1959年
10月8日
第6屆村里長選舉(其餘縣市)
12月6日─12月27日
第4屆鄉鎮市長選舉(大部分縣市)
1960年
2月14日─5月15日
第4屆鄉鎮市長選舉(其餘縣市)
3月21日
第3任總統副總統選舉(間接)
4月24日
第2屆台灣省議員選舉
第4屆縣市長選舉
1961年
1月15日
第5屆縣市議員選舉
4月23日─5月7日
第7屆鄉鎮市民代表選舉
第7屆村里長選舉(至1964年9月6日)
1964年
1月26日
第6屆縣市議員選舉
第5屆鄉鎮市長選舉
4月26日
第3屆台灣省議員選舉
第5屆縣市長選舉
5月10日─5月17日
第8屆鄉鎮市民代表選舉
1965年
4月18日
第8屆村里長選舉(至1968年3月17日)
1966年
3月21日
第4任總統副總統選舉(間接)
1968年
1月21日
第7屆縣市議員選舉
第6屆鄉鎮市長選舉
4月21日
第4屆台灣省議員選舉
第6屆縣市長選舉
5月5日─9月7日
第9屆鄉鎮市民代表選舉
6月9日
第1屆直轄市里長選舉(台北市,至1970年12月20日)
1969年
4月20日-5月25日
第9屆村里長選舉(大部分縣市)
11月15日
第1屆臺北市議員選舉
12月20日
第1屆增選國民大會代表選舉第1屆增選立法委員選舉
12月29日
第1屆增選監察委員選舉(間接)
1971年
4月25日
第1屆金門縣村里長選舉
1972年
3月21日
第5任總統副總統選舉(間接)
6月14日
第2屆直轄市里長選舉(台北市,至1973年6月17日)
12月23日
第1屆第1次增額國民大會代表選舉第1屆第1次增額立法委員選舉
第5屆台灣省議員選舉
第7屆縣市長選舉
1973年
2月15日
第1屆第1次增額監察委員選舉(間接)
3月17日
第8屆縣市議員選舉
第7屆鄉鎮市長選舉
10月6日
第10屆鄉鎮市民代表選舉
第10屆村里長選舉(高雄縣、基隆市、臺南市為第9屆。
)
12月1日
第2屆臺北市議員選舉
1975年
5月4日
第2屆金門縣村里長選舉
6月1日
第3屆直轄市里長選舉(台北市,至1976年6月20日)
12月20日
第1屆第2次增額立法委員選舉
1977年
11月19日
第6屆台灣省議員選舉第3屆臺北市議員選舉
第8屆縣市長選舉第9屆縣市議員選舉
第8屆鄉鎮市長選舉
12月
第2屆連江縣村里長選舉
1978年
3月21日
第6任總統副總統選舉(間接)
6月17日
第11屆鄉鎮市民代表選舉
第11屆村里長選舉(高雄縣、基隆市、臺南市為第10屆。
)
1980年
12月6日
第1屆第2次增額國民大會代表選舉第1屆第3次增額立法委員選舉[9]
12月27日
第1屆第2次增額監察委員選舉(間接)
1981年
5月31日
台北市第4屆村里長選舉
11月14日
第7屆台灣省議員選舉直轄市議員選舉(臺北市第4屆、高雄市第1屆)
第9屆縣市長選舉
1982年
1月16日
第10屆縣市議員選舉
第9屆鄉鎮市長選舉
福建省金門縣第3屆、連江縣第2屆村里長選舉
6月12日
第12屆鄉鎮市民代表選舉
第12屆村里長選舉(高雄縣、基隆市、臺南市為第11屆,高雄(直轄)市為第1屆。
)
1983年
12月3日
第1屆第4次增額立法委員選舉
1984年
3月21日
第7任總統副總統選舉(間接)
1985年
6月6日
台北市第5屆里長選舉
11月16日
第8屆台灣省議員選舉直轄市議員選舉(臺北市第5屆、高雄市第2屆)
縣市長選舉(第10屆;新竹市、嘉義市第2屆)
1986年
1月18日
福建省金門縣第4屆、連江縣第3屆村里長選舉
2月1日
縣市議員選舉(第11屆;新竹市、嘉義市第2屆)
第10屆鄉鎮市長選舉
6月14日
第13屆鄉鎮市民代表選舉
第13屆村里長選舉(高雄縣、基隆市、臺南市為第12屆,高雄(直轄)市為第2屆。
)
12月6日
第1屆第3次增額國民大會代表選舉第1屆第5次增額立法委員選舉
1987年
1月10日
第1屆第3次增額監察委員選舉(間接)
1989年
12月2日
第1屆第6次增額立法委員選舉
第9屆台灣省議員選舉直轄市議員選舉(臺北市第6屆、高雄市第3屆)
縣市長選舉(第11屆;新竹市、嘉義市第3屆)
1990年
1月20日
縣市議員選舉(第12屆;新竹市、嘉義市第3屆)
第11屆鄉鎮市長選舉
3月21日
第8任總統副總統選舉(間接)
6月16日
第14屆鄉鎮市民代表選舉
第14屆村里長選舉(高雄縣、基隆市、臺南市為第13屆,台北市為第6屆,高雄市為第3屆。
)
1991年
12月21日
第2屆國民大會代表選舉
1992年
12月19日
第2屆立法委員選舉
1993年
6月18日
台北市第7屆,高雄市第4屆里長選舉
7月16日
第15屆鄉鎮市民代表選舉
第15屆村里長選舉(高雄縣、基隆市、臺南市為第14屆,金門縣第5屆、連江縣第4屆。
)
11月27日
縣市長選舉(第12屆;新竹市、嘉義市第4屆;金門縣、連江縣第1屆)
1994年
1月29日
縣市議員選舉(第13屆;新竹市、嘉義市第4屆;金門縣、連江縣第1屆)
第12屆鄉鎮市長選舉
12月3日
第1屆台灣省省長選舉第10屆台灣省議員選舉第1屆直轄市市長選舉直轄市議員選舉(臺北市第7屆、高雄市第4屆)
1995年
12月2日
第3屆立法委員選舉
1996年
3月23日
第9任總統副總統選舉第3屆國民大會代表選舉
1997年
11月29日
縣市長選舉(第13屆;新竹市、嘉義市第5屆;金門縣、連江縣第2屆)
1998年
1月24日
縣市議員選舉(第14屆;新竹市、嘉義市第5屆;金門縣、連江縣第2屆)
第13屆鄉鎮市長選舉
6月13日
第16屆鄉鎮市民代表選舉
第16屆村里長選舉(高雄縣、基隆市、臺南市為第15屆,金門縣第6屆、連江縣第5屆、台北市第8屆、高雄市第5屆。
)
12月5日
第4屆立法委員選舉
第2屆直轄市市長選舉直轄市議員選舉(臺北市第8屆、高雄市第5屆)
2000年
3月18日
第10任總統副總統選舉
2001年
12月1日
第5屆立法委員選舉
縣市長選舉(第14屆;新竹市、嘉義市第6屆;金門縣、連江縣第3屆)
2002年
1月26日
縣市議員選舉(第15屆;新竹市、嘉義市第6屆;金門縣、連江縣第3屆)
第14屆鄉鎮市長選舉
6月8日
第17屆鄉鎮市民代表選舉
第17屆村里長選舉(高雄縣、基隆市、臺南市為第16屆,金門縣第7屆、連江縣第6屆、高雄市第6屆。
)
12月7日
第3屆直轄市市長選舉直轄市議員選舉(臺北市第9屆、高雄市第6屆)
2003年
1月4日
台北市第9屆里長選舉
2004年
3月20日
第11任總統副總統選舉
12月11日
第6屆立法委員選舉
2005年
5月14日
任務型國民大會代表選舉
12月3日
縣市長選舉(第15屆;新竹市、嘉義市第7屆;金門縣、連江縣第4屆)縣市議員選舉(第16屆;新竹市、嘉義市第7屆;金門縣、連江縣第4屆)
第15屆鄉鎮市長選舉
2006年
6月10日
第18屆鄉鎮市民代表選舉
第18屆村里長選舉
12月9日
第4屆直轄市市長選舉直轄市議員選舉(臺北市第10屆、高雄市第7屆)
12月30日
台北市第10屆里長選舉
2008年
1月12日
第7屆立法委員選舉
3月22日
第12任總統副總統選舉
2009年
12月5日
縣市長選舉(第16屆;新竹市、嘉義市第8屆;金門縣、連江縣第5屆)縣市議員選舉(第17屆;新竹市、嘉義市第8屆;金門縣、連江縣第5屆)
第16屆鄉鎮市長選舉
2010年
6月12日
第19屆鄉鎮市民代表選舉
第19屆村里長選舉
11月27日
直轄市市長選舉(臺北市第5屆、其他第1屆)直轄市議員選舉(臺北市第11屆、其他第1屆)
臺北市第11屆、新北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第1屆里長選舉
選舉日期合併後[编辑]
年度
日期
中央級
地方級
2012年
1月14日
第13任總統副總統選舉第8屆立法委員選舉
2014年
11月29日
2014年地方公職人員選舉
2016年
1月16日
第14任總統副總統選舉第9屆立法委員選舉
2018年
11月24日
2018年地方公職人員選舉
2020年
1月11日
第15任總統副總統選舉第10屆立法委員選舉
8月15日
第3屆高雄市市長補選
參考資料[编辑]
腳註[编辑]
^改寫台灣歷史的人--李登輝執政十二年,台灣光華雜誌,2000.6
^台灣民主化關鍵的1991─終止動員戡亂20週年紀念研討會Archive.is的存檔,存档日期2012-07-07
^終止動員戡亂時期20週年研討會蔡英文致詞稿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4-10-09.
^中央選舉委員會:::選舉制度:::
^全國法規資料庫Archive.is的存檔,存档日期2012-07-09
^民主進步黨1986年成立,但由於黨禁緣故在同年國民大會代表、立法委員選舉候選人仍以無黨籍身份參選。
^王御風.台灣選舉史(PDF).好讀.2016.(原始内容存档(PDF)于2019-08-21).
^y01-02.中華民國內政部.
^《三十年前憲政史上一件大事--增額中央民意代表延期改選始末》,董翔飛,國政評論,2008年1月8日
內部連結[编辑]
中華民國中央選舉委員會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
中華民國國會在臺灣之全面選舉與罷免
臺灣選舉地理
臺灣北部地區選舉地理
臺灣中部地區選舉地理
臺灣南部地區選舉地理
臺灣東部地區選舉地理
公民投票法
中華民國全國性公民投票
中華民國地方性公民投票
外部連結[编辑]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
中選會選舉資料庫(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臺灣選舉年度及類別一覽表
YouTube上的臺灣縣市長選舉陣營變遷
中華民國各項選舉查论编→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選舉與罷免總統、副總統選舉 ·立法委員選舉 ·其他選舉與罷免 ·公民投票間接選舉臨時政府
1911年(第1任、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選舉)
1912年(第2任、臨時參議院選舉)
北洋政府
1913年(第1任、第一屆國會選舉)
1916年(第1任副總統補選、第一屆國會選舉)
1918年(第2任、第二屆國會選舉)
1923年(第3任、第一屆國會選舉)
中華民國政府《中華民國憲法》施行後第1任至第8任皆由第一屆國民大會(萬年國會)選舉:
1948年(第1任)
1954年(第2任)
1960年(第3任)
1966年(第4任)
1972年(第5任)
1978年(第6任)
1984年(第7任)
1990年(第8任)公民直接選舉選舉制度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
《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
歷屆選舉
1996年(第9任)
2000年(第10任)
2004年(第11任)
2008年(第12任)
2012年(第13任)
2016年(第14任)
2020年(第15任)
2024年(第16任)
選舉政見
2012年(第13任)
2016年(第14任)
2020年(第15任)
電視辯論
2012年(第13任)
2016年(第14任)
2020年(第15任)
民意調查
2012年(第13任)
2016年(第14任)
2020年(第15任)
就職典禮
2012年(第13任)
2016年(第14任)
2020年(第15任)
罷免案
2006年
2012年
周邊事務
選舉列表
政黨版圖
得票率
參見:中华民国大陆时期选举列表、臺灣選舉
查论编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與罷免總統、副總統選舉 ·立法委員選舉 ·其他選舉與罷免 ·公民投票訓政時期此時期之立法委員由國民政府委員會任命,並非經由選舉產生
1928年(第1屆)
1930年(第2屆)
1932年(第3屆)
1934年(第4屆)行憲後第一屆
1948年(第1屆)
1969年(增選)
1972年(增額1)
1975年(增額2)
1980年(增額3)
1983年(增額4)
1986年(增額5)
1989年(增額6)
在臺灣全面改選(第二屆起)選舉制度
中華民國國會在臺灣之全面選舉與罷免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
《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
歷屆選舉
1992年(第2屆)
1995年(第3屆)
1998年(第4屆)
2001年(第5屆)
2004年(第6屆)
2008年(第7屆)
2012年(第8屆)
2016年(第9屆)
2020年(第10屆)
2024年(第11屆)
缺額補選
1995年
2006年
2009年
苗栗1
臺北6
雲林2
南投1
2010年
桃園2
臺中縣3
臺東
桃園3
新竹縣
嘉義縣2
花蓮
2011年
臺南4
高雄4
2013年
2015年
臺中6
苗栗2
彰化4
南投2
屏東3
2019年
臺北2
新北3
臺中5
彰化1
臺南2
金門
2022年
罷免投票
1994年 ·1995年
2015年
2017年
2021年
2022年
相關事務
選舉區列表
政黨版圖
參見:中华民国大陆时期选举列表、臺灣選舉
查论编中華民國公民投票總統、副總統選舉 ·立法委員選舉 ·其他選舉與罷免 ·公民投票全國性公投
2004年
2008年
臺灣入聯
務實返聯
2018年
以核養綠
東京奧運台灣正名
2021年
核四商轉
反萊豬
地方性公投
1945年(外蒙古独立公投)
2008年(高雄市降低班級人數公投)
2009年(臺灣省澎湖縣博弈公投)
2012年(福建省連江縣博弈公投)
2016年(臺灣省澎湖縣博弈公投)
2017年(福建省金門縣博弈公投)
2021年(臺灣省新竹市廢污水回收公投)
相關法律
公民投票法
查论编亚洲各国家和地區選舉聯合國會員國
阿富汗
亞美尼亞
亞塞拜然
巴林
孟加拉國
不丹
文莱
柬埔寨
中华人民共和国
賽普勒斯
埃及
格鲁吉亚
印度
印度尼西亚
伊朗
伊拉克
以色列
日本
約旦
哈萨克斯坦
朝鲜
韩国
科威特
吉尔吉斯斯坦
寮國
黎巴嫩
马来西亚
馬爾地夫
蒙古
缅甸
尼泊爾
阿曼
巴基斯坦
菲律賓
卡塔尔
俄羅斯
沙烏地阿拉伯
新加坡
斯里蘭卡
敘利亞
塔吉克斯坦
泰國
東帝汶
土耳其
土库曼斯坦
阿联酋
乌兹别克斯坦
越南
葉門
聯合國观察员
巴勒斯坦
未受国际普遍承认国家
阿布哈茲
阿尔察赫
中華民國(臺灣)
北賽普勒斯
南奥塞梯
属地和其他特殊政區
阿克罗蒂里和泽凯利亚
英属印度洋领地
圣诞岛
科科斯(基林)群岛
香港
澳门
查论编臺灣主题历史歷史年表
史前時期
考古遺址
荷治時期
西治時期
明鄭時期
清治時期
牡丹社事件
日治時期
自治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首個政黨
首次選舉
戰後時期
二二八事件
戒嚴
國府遷臺
白色恐怖
臺灣奇蹟
美麗島事件
民主化
解嚴
野百合學運
修憲
國會全面改選
總統全民直選
首次政黨輪替
對外關係史亞太
中國大陸
兩岸三通
服貿協議
太陽花學運
福建
香港
澳門
日本
琉球
韓國
印尼
菲律賓
越南
歐美
英國
西班牙
荷蘭
法國
德國
瑞典
俄羅斯
美國
巴西
地理
城市
氣候
自然災害
地震
地形
島嶼
海岸
火山
百岳
山峰
河流
湖泊
瀑布
濕地
地質
斷層
溫泉
特有種/保育物種
國家公園
國家風景區
自然保護區
自然生態保護區
環境保育
政治內部
政府
總統
副總統
行政院院長
總統府
行政區劃
中華民國
憲法
民主化
選舉
審查制度
國家安全會議
國安局
法律
警政署
國籍
行政院
立法院
司法院
考試院
監察院
軍事
國防部
國軍
空軍
海軍
陸軍
資通電軍
憲兵
後備兵
兵役
政黨
外部
外交
統獨議題
臺海現狀
中華民國在台灣
中華民國是臺灣
中華民國(臺灣)
中華民國臺灣
一邊一國
兩個中國
兩國論
特殊非兩國論
台灣地位未定論
議題
中華意識/台灣主體意識
臺灣意識論戰
去中國化/去臺灣化
台灣本土化運動
中國史觀/臺灣島史觀
台灣民族主義/中華民族主義
中国统一
台灣獨立運動
白色恐怖
南北差距
臺灣轉型正義
不當黨產
軍公教爭議
年金改革
经济
銀行
中央銀行
新臺幣(貨幣)
統一發票
經濟史
美援
十大建設
十二項建設
六年國建
亞太營運中心
新十大建設
愛台十二建設
前瞻計畫
台灣農業
土地改革
三七五減租
公地放領
耕者有其田
科技
科學園區
半導體產業
能源
電力
礦業
都會區
證交所
期交所
櫃買中心
集保結算所
臺灣ETF
TAIEX
交通
公路
汽車客運
鐵路運輸
台鐵
高鐵
捷運系統
飛航
民航相關事業列表
航空公司列表
港口
漁港
社会概觀
台灣社會學會
公衆假期與國定假日
文化輸出
臺灣書院
國際排名
人權
LGBT
社會運動
台灣之最
台灣之光
文化
文化史
次文化
飲食
小吃
夜市
茶文化
公益彩券
電影(電影列表)
戲劇
布袋戲
歌仔戲
梨園戲
客家大戲
電視劇(列表)
音樂
流行文化
語言
文學
文學史
建築
列表
攝影
觀光景點
台灣八景
哲學
人口
臺灣人
族群
原住民
漢族
本省人
外省人
閩南人
客家人
臺灣新住民
在臺外國人
省籍情結
國語政策
日本情結
倭寇
皇民化運動
國語家庭
灣生
去日本化
族群械鬥
原漢衝突
閩客械鬥
漳泉械鬥
海外臺灣人
日本籍
越南籍
美國籍
加拿大籍
澳大利亞籍
媒體
媒體史
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新聞記者協會
電視
電台
報業
報業史
雜誌
新聞紙雜誌圖書管制
電玩
雜誌及期刊
地下電台
兩報三台
老三台
南臺灣三大報
媒體操縱
黨政軍退出媒體
乱象
財團化
統派
泛藍
親中
獨派
親綠
三民自
醫療
十大死因
國家衛生研究院
衛生福利部
全民健保
疾病管制署
國家衛生指揮中心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醫療機構
醫學中心
教育
教育史
發明與發現
體育
學術期刊
文獻資料庫
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政大機構典藏
華藝學術資料庫(英语:Airiti)
國家檔案館
環境
環境汙染
空氣汙染
垃圾焚化爐
分类
主题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臺灣選舉&oldid=71957737”
分类:台灣選舉隐藏分类:Webarchive模板archiveis链接Webarchive模板wayback链接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没有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打印页面
在其他项目中
维基共享资源
其他语言
ΕλληνικάEnglishفارسیBân-lâm-gú
编辑链接
延伸文章資訊
- 1臺灣選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臺灣選舉起始於1930年代的日治時代中期,目前的選舉制度與架構則來自《中華民國憲法》及《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其中「人民之權利義務」相關章節載明人民有選舉、 ...
- 2第八章選舉與選舉制度
一個選區選一名,以得票較多者當選,又稱為領先者當選制; 我國總統、縣市長、第七屆以後的區域立委選舉制度; 特性; 不利小黨(機械性、選民心理); 簡單清楚 ...
- 3選舉制度
2.平地及山地原住民立法委員選舉採複數選區單記不可讓渡投票制,各由得票數前3名之候選人當選。 3.全國不分區及僑居國外國民立法委員由得票率達5%以上政黨按其得票比率 ...
- 4選舉(國情簡介-政治) - 行政院
未有政黨推薦之候選人可經連署人連署聯名登記。連署人數應達最近一次立法委員選舉選舉人總數百分之一點五。 民眾領取選票行使投票權。
- 5中華民國總統選舉制度—相對多數決與絕對多數決之探討
摘要西元2000年,民進黨提名的總統、副總統候選人陳水扁與呂秀蓮以39.3%的得票率當選總統、副總統,因得票數未過半,「少數總統」之正當性成為關注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