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最後的夜晚》:3D影像的觸覺詩(下篇) - 漫遊藝術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文/ 林克明. 畢贛《地球最後的夜晚》(2018)後半部,是以3D電影的方式呈現。
故事從男主角進入電影院觀看電影開始【圖1】,觀者的視角與男主角重合, ...
跳至內容區
2019-08-15arthistorystroll視覺文化與電影發表留言
文/林克明
畢贛《地球最後的夜晚》(2018)後半部,是以3D電影的方式呈現。
故事從男主角進入電影院觀看電影開始【圖1】,觀者的視角與男主角重合,共同觀看一部與電影同名的《地球最後的夜晚》電影【圖2】。
一般而言,電影是以螢幕作為屏障,讓電影之內、之外的世界保持距離,而這部電影中的電影卻構成一種通道,讓男主角得以穿越、進入電影的世界中,就如《福爾摩斯二世》(SherlockJr.,1924)的基頓(BusterKeaton)。
畢贛和基頓一般,也賦予電影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在《地球最後的夜晚》後半部,對於前半部令人無解、困惑、未盡、無法達成的種種問題與障礙,都給予了說明。
畢贛告訴觀者:電影比真實更為「真實」。
左【圖1】 右【圖2】
不同於基頓需倚賴作夢才能進入電影,畢贛藉3D電影具有穿越螢幕界限的特性,讓男主角能夠自然地進入電影中。
而依據好萊塢3D電影所形塑的「視域」,3D電影所提供的真實性遠優於傳統的2D影像。
這再度說明《地球最後的夜晚》後半部(一部劇中劇)比前半部(男主角所處的現實)更為「真實」。
但或許是影像技術的限制,《地球最後的夜晚》的3D影像並無法讓觀者產生一種身入其境的真實感,反而減低了畫面原有的明度和清晰。
從技術的角度來看,畢贛的3D影像並不成功:影像的背景過暗,讓3D影像所擅長的空間展現無法突顯,加上極少的負視差影像,削減了3D影像所引發的體感經驗。
這種對「好」的3D電影的理解,無疑是基於好萊塢電影的一貫規則,提供觀者更多身體上的感官刺激。
3D電影除提供傳統2D電影的視覺、聽覺感受外,更進一步允許影像「觸覺化」,引導觀者用身體來感受影像。
這種作法可以被視為一種「完全電影」的延續,企圖讓影像「喚起」觀者更多的感官體驗,以逼近真實世界中由五感構成的狀態。
然而這種對「完全電影」的解讀方式,是將五感明確地分離獨立,在累加的指涉效果上,讓「閱讀」電影從視覺、聽覺延伸到觸覺,甚至未來可能產生的味覺、嗅覺,以達到「完全」的感官經驗。
循著這種基於五感體驗的發展,3D電影的目的則不再只是「真實」的再現,而是趨向創造無與倫比的感官經驗。
卡麥隆(James Francis Cameron,1954-)的《阿凡達》(Avatar,2009)即是如此,電影構成的世界其實是一種奇觀而非真實。
固然透過奇觀的塑造,3D電影得以跳脫敘述邏輯的束縛,而開展出奇觀的詩意。
但畢贛的電影顯然並非如此,他的影像無法展現一種奇觀,削弱3D影像技術所企圖引發的更多感官刺激。
畢贛的電影無法達到好萊塢標準的3D效果,但並不阻礙他試圖以影像開展的詩意。
畢贛的影像中,觀者看到的往往是一鏡到底的跟隨鏡頭,依循角色的移動緩緩前行。
這種以緩慢長鏡頭打亂敘事動機、因果關係的作法,可被視為一種詩意電影的展現。
由於長鏡頭能不斷地重新建構觀者與影像的關係,持續提供觀者對空間消退和前進的感受,經常也擔負起認識/形塑影像世界的作用。
以好萊塢慣有的模式來說,這種長鏡頭配合3D影像營造深度的優勢,更能強化影像空間的開展。
然而在畢贛的影像中,偏暗的影像造成空間深度的開展不足,導致清楚可識的空間相對狹隘,使得長鏡頭具有的空間建構功能減低。
角色(及「跟隨」的觀者)只能聚焦於極短的可見範圍內,所以移動方式總是緩慢且小心翼翼的,不管是台車【圖3】、吊纜【圖4】、飛行【圖5】、步走【圖6】皆是如此。
左【圖3】 右【圖4】
左【圖5】 右【圖6】
然而,也因為這有限的視覺,觀者得以喚起另一種感官感知──觸覺,或者從電影的角度來說觸視。
如同我們在暗黑的空間中,憑借身體的移動和摸索來彌補視覺的不足,以掌握整個空間的狀態。
同樣地在觀看電影時,一旦觀者無法以視覺掌握整個畫面時,以身體來感受的方式便自然觸發。
而3D影像與長鏡頭允許觀者更容易地浸入/進入整個畫面的特性,無疑加強了透過身體探索空間的依賴。
美國電影和媒體理論家VivianSobchack指出,我們活生生的身體作為經驗和感受的基礎和框架,身體便得以由一聯感系統(synaestheticsystem)來運作,使得各種不同感官感知彼此統合,促成感知與感知之間相互流通且相互補足。
[1]對Sobchack來說,觸視絕非是一種視覺的隱喻,而是無時無刻都在身體聯感系統的運作下發生。
因此電影經驗並非僅僅是視覺和聽覺的統合,而是本身即蘊含了所有感官的共同運作。
因為視覺的侷限,畢贛的3D影像得以突顯觸覺的存在,但是這種觸覺並不同於好萊塢3D電影所形塑的觸覺。
後者的作用在於建立一個擬真的三維場域,是被視覺統御的觸覺感知。
畢贛的觀者總是面臨著晦暗不明的空間,無法維持一種安全的視覺距離,觸覺因此不再居於視覺的位階之下,而是與視覺相互相融、滲透,以全方位的方式進行視覺的補足。
但在這種情況下,觸覺只能還原為一種全然倚賴身體與空間直接「親密」接觸的感知。
作為一種零距離的感知,畢贛影像所引發的觸覺讓主體與客體、內在與外在失去了既有的清晰明確。
「我」與世界的分界不再清楚地確定,「我」因此面臨著被世界所包圍、甚至吞噬的威脅。
這也是畢贛的3D影像中極少負視差的原因,幾乎所有事物都發生在螢幕後方,或者更清楚地說,發生在背對觀者不斷向前移動的角色之前。
這個前方的世界需要依賴身體去摸索、感知,所以總是令人不安,但卻無礙其所擁有的根本吸引力,就如同電影中奇異的吊纜及飛行經驗。
前方所散發的美麗與神秘,以及被置留於高空中的緊張所包圍的身體是同時存在的,讓處於這種狀況中的角色,即便產生將被毀滅的驚悚,卻仍然執著地向前。
但如此一來,角色的緩慢前行就不再是單純的小心翼翼而已,而是更接近一種等待,等待觀者的腳步是否一致。
事實上,在畢贛的3D影像中,觀者與角色之間總是維持著極短的距離,觀者被迫與角色共同面對前方的世界,也同樣面臨這致命的吸引力而產生了遲疑。
由於抱著遲疑,觀者不再是「影像」的觀者,而是成為「影像中」的觀者。
同時間,被「影像中」的觀者所遭遇的3D影像,也不再是作為一個三維世界的再現,而是成為一個具有生命的「他者」,充滿奇異性與神秘性。
畢贛在《地球最後的夜晚》後半部,採3D影像以觸覺牽動的詩意即在於此。
[1]VivianSobchack,CarnalThoughts:EmbodimentandMovingImageCulture(BerkeleyandLosAngeles: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2004),p.80.
分享此文:Tweet列印請按讚:喜歡正在載入...
相關
發表迴響取消回覆
在此輸入你的回應…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電子郵件(必須填寫)(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名稱(必須填寫)
個人網站
您的留言將使用WordPress.com帳號。
( 登出 /
變更 )
您的留言將使用Google帳號。
( 登出 /
變更 )
您的留言將使用Twitter帳號。
( 登出 /
變更 )
您的留言將使用Facebook帳號。
( 登出 /
變更 )
取消
連結到%s
透過電子郵件通知我後續回應。
有新文章時用Email通知我。
Δ
ThissiteusesAkismettoreducespam.Learnhowyourcommentdataisprocessed.
搜尋關於:
搜尋
熱門文章
認同請分享:關於早安圖的一些視覺觀察
消失的臉-為何馬格利特愛畫看不見的人臉
博物館空間與佛教藝術:東京國立博物館法隆寺寶物館
為何竇加最愛畫芭蕾舞?
佛像頭頂的凸起到底是什麼?
邊緣發聲的遊牧藝術雙年展:歐洲宣言展Manifesta
什麼是藝術史?寫給對藝術史有興趣的年輕讀者
親密的前衛:塩田千春的情感空間(上)
近期迴響
JulianK在曾是「書畫巢窟」,也擁有全臺首座冷氣歐化劇場:回望新竹近代美術
arthistorystroll在佛像頭頂的凸起到底是什麼?
WettyWu在佛像頭頂的凸起到底是什麼?
zwy0805在馴龜師之謎:東方主義繪畫大師OsmanHamdiBey
Jeana在馴龜師之謎:東方主義繪畫大師OsmanHamdiBey
來訪人次
629,467
漫遊藝術史 Facebook
Instagram
聯絡信箱
中央藝研所 Facebook
藝研所網站
藝術學研究
議藝份子
友站連結 故事
歷史學柑仔店
研之有物
關鍵評論網
藝術收藏+設計
典藏
Bí-su̍tTaiwan
關鍵詞不朽的青春
侯俊明
倫敦
傅山
前衛
十八世紀
博物館
卡爾維諾
台灣美術
台灣風景
呂基正
圖像
巴黎
張義雄
快照
手稿
攝影
攝影史
收藏中國
收藏與展示
文本生成學
文藝復興
日本手工上色蛋白照片
日本美術之最
柏林
波納爾
浮世繪
漫畫
現代藝術
當代藝術
真實
策展
繪畫
美術館
義大利
臺灣美術史
英國藝術
英國風景畫
藝術
藝術史
藝術市場
西方藝術史
視覺文化
風景畫
高麗青瓷
FollowonWordPress.com
追蹤
已追蹤
arthistorystrolls.com
加入其他598位關注者
我要註冊
已經有WordPress.com帳號了?立即登入。
arthistorystrolls.com
自訂
追蹤
已追蹤
註冊
登入
複製短網址
回報此內容
以閱讀器檢視
管理訂閱
收合此列
載入迴響中...
發表迴響…
電子郵件(必要)
名稱(必要)
網站
%d位部落客按了讚:
延伸文章資訊
- 1地球最後的夜晚_百度百科
《地球最後的夜晚》是由畢贛自編自導,湯唯、黃覺、李鴻其、陳永忠主演,張艾嘉特別出演的劇情電影。 ... 第70分鐘秒變3D,沉浸式觀影體驗 812 2'15". 地球最後的夜晚.
- 2《地球最後的夜晚》3D一鏡到底太焦慮黃覺拉湯唯狂奔下山
曾以《路邊野餐》獲得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的畢贛,最新執導作品《地球最後的夜晚》再度入圍本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 ...
- 3《地球最後的夜晚》60分鐘3D一鏡到底多難拍?畢贛拍出如 ...
導演畢贛表示前作《路邊野餐》是關於「時間」的電影,而《地球最後的夜晚》則是關於「記憶」的電影,他說:「我們回憶中的畫面是3D立體的,但又不像VR那麼真實,因此很 ...
- 4《地球最後的夜晚》:夢境雖短,但真摯的愛是永恆不滅| 魯皓平
瑰麗奇幻的畫面、打破傳統敘事方式的格局,電影《地球最後的夜晚》以一種 ... 中人一同戴上3D眼鏡,念出旋轉房子的咒語,進入畢贛最深邃迷離的夢境。
- 5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地球最後的夜晚) 3D-HD.Club ...
畢贛導演的3D電影作品地球最後的夜晚,法版預計2019年6月4日發售(藍光鎖B區),而據國外的消息,美版發行商Kino Lorber也有望發行3D藍光,不過目前北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