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天台宗的四教及其四諦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 對四諦的看法,為真為俗之判,可以說各各「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 其實,十二因緣即是四聖諦;大乘佛法的不同思想體系,也不過是四諦義的 ...
本站介紹
簡介
最新法會消息
關於作者
作品欣賞
台中分院
2013年9月9日星期一
略述天台宗的四教及其四諦義
超定
上一期依中觀的二諦,闡述緣起的生滅與不生不滅,附帶提及部派佛教學者對四諦的看法,為真為俗之判,可以說各各「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其見解對後起的大乘空有諸宗,影響至深且鉅。
我人欲探討全盤佛法,認清思想的起源與發展,部派的阿毘達磨論書,是不可不讀的重要文獻。
如印順導師說:「佛法的部派時代,是上承一味和合的佛法,下啟大乘佛法。
論書是部派的產物,對承先啟後的發展過程,應有其重要的貢獻與價值。
」
依印度佛教演進的史實看,初期是聲聞的四諦乘,中期是菩薩的波羅密乘,後期是如來的陀羅尼乘。
(如藏傳『三理炬論』的分期:初為「諦性義」、次為「波羅密義」、後為「廣大密咒義」。
)很顯然地,四聖諦法門,是一切佛法的源頭活水,釋尊初轉法輪的內容,即是苦集滅道的真理;直到佛陀臨入涅槃,在最後遺教裡,還特別宣示:「汝等若於苦等四諦有所疑者,可疾問之,毋得懷疑不求決也。
」而且很慎重地「如是三唱」,可見四聖諦一法,在佛陀一代時教中的地位是如何的崇高!
四聖諦的深義,隨著佛教思想的變遷,由根本的「佛法」,演變為「初期大乘佛法」和「後期大乘佛法」,對佛說的四聖諦,賦與不同層次的意義。
如天台宗所判的化法四教:藏教的四諦為生滅四諦,通教為無生四諦,別教為無量四諦,圓教為無作四諦。
同樣地,對十二因緣法,依四教的深淺,分為思議生滅的十二因緣,思議不生不滅的十二因緣,不思議生滅的十二因緣,以及不思議不生不滅的十二因緣。
四諦與十二因緣,原是同一教法,從橫豎角度不同,對世間的流轉因果,和出世間的還滅因果,而作差別的演說。
近日因溫習四十五年前在佛學院的時代,親教上人續公主講『天台四教儀』,聯想到「幻生幻滅即是不生不滅」,思惟二諦空有,生滅與不生滅的命題。
道理的探討至此已夠周延了,為何天台宗的祖師智者大師,於生滅與無生滅而外,又別立無量四諦與無作四諦?所謂無量、無作與無生,實質不同何在?把與四諦相關的十二因緣,又劃分為:三界內與三界外,界內可思議的生滅與不生不滅;界外不可思議的生滅與不生不滅。
法義深玄,涵蓋學派之間,大小性相的分歧。
茲依天台宗義,略述四教的四諦與十二因緣義。
藏通別圓與四聖諦
四諦是佛教的基本教義,不論聲聞與菩薩,大乘與一乘,既屬佛陀的教法,自不能偏離此四種真理。
換句話說,如違反四諦的根本原理,即非佛法了。
譬如美國聯邦憲法,為全美各州法律的根據,違背最高憲法即是非法、無效之法。
通常為解說三乘,分為四諦、十二因緣、六度法門,以此配合: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
其實,十二因緣即是四聖諦;大乘佛法的不同思想體系,也不過是四諦義的不同解讀和發揮而已。
真常唯心系的勝鬘夫人經,將佛說的聖諦分為二類:作聖諦、無作聖諦。
這是依二乘和一大乘的差異,所做的分類法。
經云:「說作聖諦義者,是說有量四聖諦義。
何以故?非因他能知一切苦、斷一切集、證一切滅、修一切道。
」意思說:二乘人是依佛聖教,修習四諦與緣起;也即是依佛力而非自力,其智慧有限有量,不能知一切苦,證一切滅。
如大乘經說:二乘人斷了分段生死(經說「有為生死」),還有變易生死(「無為生死」)未斷;所證的涅槃是有餘,唯有佛所證的才是無餘涅槃。
經說另一種聖諦,名無作聖諦:「說無作聖諦義者,說無量聖諦義。
何以故?能以自力知一切受苦、斷一切受集、證一切受滅,修一切受滅道。
」無作,即是無量,究竟圓滿之意。
對上有量說,分段生死是有量的苦諦;分段與變易二生死,為無量的苦諦。
四住煩惱(見惑與思惑)是有量集諦;四住地與無明住地,為無量集諦。
有餘涅槃是有量滅諦;合有餘與無餘,為無量滅諦。
少分的淨智道是有量道諦,總一切無漏道才是無量道諦。
經文說的無作無量的四聖諦,是因如來以自力知一切苦、集、滅、道;不同於二乘因他力而知四聖諦。
天台宗為配合化法四教,於經說的「無作」即是「無量」,分為二種四諦:別教是無量四諦,圓教是無作四諦,通教是無生四諦,藏教是生滅四諦。
『天台四教儀』解說生滅四諦:「一苦諦,二十五有依正二報是。
」也即所謂有情世間,從最低的地獄至最高的非想非非想處天,及其所依住的器世間,總名藏教實有苦諦。
「二集諦者,即見思惑」(又名見思、四住、染污無知、枝末無明、界內惑。
)「三滅諦者,滅前苦集,顯偏真理,因滅會真,滅非真諦。
四道諦者,略則戒定慧,廣則三十七道品。
」上列四諦名義,乃是佛陀根本聖典和阿毘達磨論書所說,天台大師判為藏教的生滅四諦。
此下通教、別教、圓教,其四諦又是什麼?勝鬘經依二乘與如來,有量與無量的差別,分為有作的四諦、無作的四諦,合起來成為「八聖諦」。
四聖諦的原理是不會有差別的,「但是隨教廣狹勝劣,生滅、無生、無量、無作不同耳。
」例如:金剛經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無為法怎會有差別?智證的深淺偏圓,而施設差別。
通教,約根性利鈍言,鈍根通前藏教,利根通後別圓。
此教所詮是無生四諦,簡言之,「苦無逼迫相,集無和合相,道不二相,滅無生相。
」般若經屬於通教,聲聞、辟支佛、菩薩三乘共學。
般若,後期大乘分為共般若與不共般若,初期性空大乘,應是共般若;三乘同證空性、同入無餘涅槃故。
然此般若是大悲功德所助成者,又不同於二乘的偏真智,是則有勝出二乘之處,似應稱為不共般若。
可是不共之名,不免與後期真常大乘混淆不清。
「無生四諦」,正是中論觀四諦品所詳明,乃是不生不滅的諸法實相。
別教,教、理、智、斷、行、信、因、果,別前藏通二教,又別後圓教。
此教所詮的是無量四諦,意謂「苦有無量相,十法界不同故;集有無量相,五住煩惱不同故;道有無量相,恒沙佛法不同故;滅有無量相,諸波羅密不同故。
」
圓教,空假中三諦圓融,一心三觀,一境三諦,即是此教的妙論。
其修證是:圓伏五住、圓常正信、圓斷一切惑、圓修一切行、圓證一切位、圓自在莊嚴、圓建立眾生。
此教所詮是無作四諦:古德解說:「陰入皆如,無苦可捨;無明塵勞即菩提,無集可斷;邊邪皆中正,無道可修;生死即涅槃,無滅可證。
」依此而言,無作四諦與無生四諦,其實並無軒輊之分,初期大乘的般若空義,文殊相關的教典,「以真如為定量」,「皆依勝義」說、衡之於圓教的無作四諦義,可以等量齊觀;分為無生、無作、無量,不過是初期大乘與後期大乘,緣起論與唯心論,強調「至頓」、「至簡」、「至圓」的真常思想,而作如是方便分判吧!
四教的十二因緣義
四聖諦與十二因緣,法義內容實無差異,如苦集二諦是世間的苦因苦果,等於十二因緣的流轉門;滅道二諦是出世解脫的因果,等於十二因緣的還滅門。
以上已說天台四教的四諦義,十二因緣即可比類而知。
今為復述天台宗義,對十二因緣的深淺,再作簡略的說明。
大涅槃經約十二因緣觀智的差別而劃分聖位的高下。
如云:「善男子!觀十二因緣智凡有四種,一者下,二者中,三者上,四者上上。
下智觀者不見佛性,以不見故得聲聞道。
中智觀者不見佛性,以不見故得緣覺道。
上智觀者見不了了,不了了故住十住地。
上上智觀者見了了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是從智慧的深淺,體悟緣起法的偏圓,故有諸聖賢的等級。
但涅槃經的主題是佛性論,以見不見佛性,所見的了不了而判別聖位的高低。
此經把佛性當做佛法的第一義,而結歸為:「十二因緣名為佛性,佛性者即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為中道,中道者即名為佛,佛者名為涅槃。
」衡之於根本聖典和初期大乘佛法,令人有格格不入之感。
1.藏教:思議生滅的十二因緣,因緣的定義,即是無常生滅之意。
從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純大苦聚集,如是生而死,死而復生,生生不已,也是滅滅不已,不論是一念生滅,一期生滅,都是因緣生滅。
在生死流轉道上,反向操作,使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憂悲苦惱,純大苦聚滅。
由緣起的生滅而歸於緣起的寂滅。
這一大期生滅,了生死至涅槃,也是生滅。
這樣的十二因緣,是三界內的,可思議的。
依此而言,阿含聖典以及阿毘達磨論書,儘管說如何甚深極甚深,廣大又精微,在純圓獨妙的後期大乘學者看來,不過是幼稚園,小兒科罷了!
2.通教:思議不生不滅的十二因緣,依中論說十二因緣是「空不可得,非有非無,非生非滅,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如心經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因緣的生滅,如幻如化,本性是不生不滅的。
此不生不滅,不論約究竟涅槃說,或諸法空相說,都是不思議的境界;不可思議之法,即超出三界,為何是界內?通教即般若法門,通達諸法不生不滅,十二因緣、四聖諦皆是不生不滅,此三乘所共的般若,比起一乘(如來)不共般若,當然遜色不少。
3.別教:不思議生滅的十二因緣。
眾生以無明所覆蓋,前途茫茫,找不到出路。
無明有二:枝末無明和根本無明,前者招感界內的分段生死,後者為變易生死。
此期教法,為界外鈍根菩薩,修空假中的次第三觀,解脫分段與變易二種生死,證得中道無住涅槃。
4.圓教:不思議不生不滅的十二因緣。
依蕅益大師解說:「無明愛取,煩惱即菩提;菩提通達,無復煩惱。
即究竟淨,了因佛性也。
行有業即解脫,解脫自在,緣因佛性也。
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苦即法身;法身無苦無樂,是大樂,不生不死是常,正因佛性也。
」這段註解,正如前所引大涅槃經:「十二因緣名佛性。
」據此而言,不信佛性思想,不了了見佛性,豈非不通達緣起義?
天台的四教與印順導師的分期
印順導師在晚年所寫的『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第三節『從印度佛教思想史論台賢判教』,列一表比對古德的判教與他本人的印度佛教四期說。
天臺四教賢首五教印公四期
藏教─────小教──────佛法
通教─────始教────初期大乘佛法
┌──────┴───────┐
││
別教─────終教────後期大乘佛法
│
頓教─────┘
圓教─────圓教────秘密大乘佛法
導師解說:「天台的藏教,主要依三藏說的;賢首的小教重於佛教界的事實。
小教六宗是部派佛教,不能代表一味和合的原始佛教。
」令人費解的是台賢的圓教,在上列的表裡,把它比配為「秘密大乘佛法」。
何以故?『天台與賢首,都以圓教為最深妙。
天台重法華與涅槃經。
賢首重華嚴經。
在印度佛教發展史上,法華的成立,應該是『初期大乘佛法』的後期;天台宗的圓義,也與般若空義有關,當然是通過了涅槃常住與佛性,也接受了華嚴的『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思想。
華嚴經有「後期大乘佛法」的成分;賢首宗從(華嚴的)地論師發展而來,所以思想是重於唯心的。
台、賢所共同的是「如來為本」,法華經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論法是一乘,論人是如來。
…圓滿的佛果觀,在「大乘佛法」中,表顯於法華及華嚴中。
圓滿佛德的信仰與理想,與「秘密大乘佛法」──「如來為本之天佛一如」,有一致的理趣。
…從流傳於日本而可知的,「東密」是以賢首宗的圓義,「台密」是以天台宗的圓義來闡述的。
不過台賢重於法義的理密(圓),與「秘密大乘」的重於事密,還有些距離,可見中國佛教到底還是以「大乘佛法」為主流的。
』
由此證實,古今賢哲所見略同,我國古德的判教,在義理上實與印度佛教思想史的發展,並無不合之處。
至於印公導師所分的大乘三系,與太虛大師的三宗,以及唐圭峰宗密大師、宋永明延壽禪師的三宗,內容也相通,只是次弟差異而已。
列表如次:
印順導師 太虛大師 宗密大師 延壽禪師
性空唯名論───法性空慧宗─┐法相宗─────相宗
┌─┼─┘
虛妄唯識論───法相唯識宗└─破相宗─────空宗
真常唯心論───法界圓覺宗───法性宗─────性宗
今之學者提及古德的判教,多表示不以為然的態度,甚至以今非古,菲薄古德。
從緣起法來說,顯然有欠公允。
故鈔錄印公導師的看法,以供參考,比較其異同,給與古德合理的評價。
張貼者:
宗照
於
清晨7:34
以電子郵件傳送這篇文章BlogThis!分享至Twitter分享至Facebook分享到Pinteres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較新的文章
較舊的文章
首頁
訂閱:
張貼留言(Atom)
相關的網站
台中琉璃別苑
吉祥精舍的FB
小沙彌和老和尚
熱門文章
《華嚴經》大意淺探
一、引言 中國的佛教,素來以大乘經典為主流。
自從《華嚴經》傳譯中國,直到思想體系完善、重重無盡,圓融無礙觀,凝聚了中國人的心聲。
從全經內容看,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是講毗盧遮那佛依正莊嚴境界;第二是闡明了如何從凡夫到成佛的曆位元,需要圓滿哪些行願;第三部分以善財童子南游...
性具與性起——天臺、華嚴二宗佛性思想比較研究
賴永海 本文系統地論述了天臺、華嚴兩宗的佛性思想及其異同。
文章認為天臺宗佛性思想的最大特點在其一反佛性至善的傳統看法,而主張佛性具惡。
文章在考察華嚴宗的佛性思想時指出,它繼承了印度佛教的一些基本思想,又深受中國傳統的“心性”學說影響,從而逐步走上注重心性的道路。
最後...
試論《法華經》的權實思想
《妙法蓮華經》在如來一代時教中最為純圓獨妙,素有“經中之王”之美稱。
經中所闡述的內容與佛在四十一年當中所說其他之法有著相當的不同。
本經是以一乘因果為宗旨。
共分跡本二門。
今著重要說的是跡門法華中的權實思想從敘品至十四品皆為敘品的內容。
歸納起來大致講了因實施權,開權顯實,廢權...
一心三觀與三諦圓融的天臺法門
本文標題將‘天臺宗’稱為‘天臺法門’,意在強調‘法門’的重要。
其實‘宗’既有‘宗派’也有‘法門’的意義,甚至‘宗’就可以講成‘法門’,二者是一體的。
所以切忌只看重‘宗’的宗派意義。
‘天臺宗’又作法華宗、天臺法華宗、台宗、圓宗、台家。
我國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
六...
略述天台宗的四教及其四諦義
超定 上一期依中觀的二諦,闡述緣起的生滅與不生不滅,附帶提及部派佛教學者對四諦的看法,為真為俗之判,可以說各各「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其見解對後起的大乘空有諸宗,影響至深且鉅。
我人欲探討全盤佛法,認清思想的起源與發展,部派的阿毘達磨論書,是不可不讀的...
藏傳佛教歷史上的兩大重要時期-2
西藏後弘期佛教 自從藏王朗達瑪於841年滅法以後,經過一百多年,衛藏等地都沒有出家的僧伽。
到宋代初年,才有盧梅等往西康學佛法,回藏重集僧伽,弘揚佛教。
此後直到現在約一千年,西藏佛教從未中斷。
這一期的佛教,對前弘期而言,名為“西藏後弘期佛教”。
朗達瑪滅法以後,佛教...
大白傘蓋佛母法
吽嘛嘛.吽尼梭哈 修「大白傘蓋佛母法」,觀想一個傘蓋把自己遮起來保護住,外來的一切的所有-的口業呀!譭謗呀!全部在大白傘之外,你自己就很平安。
還有很多的災難:地震啦、水災-啦、火災啦、風災啦,因為你修「大白傘蓋佛母法」,...
關於我自己
宗照
檢視我的完整簡介
上個月的網頁瀏覽數次數
網誌存檔
►
2021
(2)
►
四月
(2)
►
2020
(15)
►
十月
(5)
►
八月
(2)
►
七月
(8)
►
2015
(2)
►
八月
(1)
►
三月
(1)
►
2014
(1)
►
六月
(1)
▼
2013
(26)
▼
九月
(11)
試論《法華經》的權實思想
略述天台宗的四教及其四諦義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非台頌解
關於「大乘起信論」的諍論
《華嚴經》大意淺探
十如是
一心三觀與三諦圓融的天臺法門
《摩訶止觀》論一念三千
華嚴念佛觀
性具與性起——天臺、華嚴二宗佛性思想比較研究
漫畫之神「手塚治虫」經典作《佛陀》將在2014年2月上映劇場版二部曲《無盡的旅程》!
►
八月
(1)
►
七月
(14)
►
2011
(1)
►
一月
(1)
我的網誌清單
延伸文章資訊
- 1明四諦理就路歸家 - 中台山月刊241期-本期主題:離苦得樂之道
四諦乃諸佛之常法,其核心為二重因果,即「知苦、斷集」──了解苦報、苦果,因煩惱招感、集起,從因上努力斷集,破世間流轉因果;「慕滅、修道」──順正法而修,解脫煩惱 ...
- 2理淨法師:談佛教的四諦說——苦諦 - 每日頭條
談佛教的四諦說之苦諦所謂「苦諦」者,苦是以逼迫為義,這能逼迫的就是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兩種生死苦,而所逼迫的就是我們眾生的五陰果報身心。
- 3四谛-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梵语satya 義為真實的道理即真理;古漢語諦字原義是審知事物的內在含義或者意義。佛教不管支派如何分化,必根本依據四諦,否則將難免流變。四聖諦包括苦的普遍存在、苦的 ...
- 4第二篇四聖諦 - 星雲大師
以理正物,名為聖義」。「諦」,是指真理,包含有 ... 也就是說,若能如實知見四諦,便是聖者。 ... 《佛遺教經》說:「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諦,不可令異。
- 5略述天台宗的四教及其四諦義
... 對四諦的看法,為真為俗之判,可以說各各「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 其實,十二因緣即是四聖諦;大乘佛法的不同思想體系,也不過是四諦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