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四諦理就路歸家 - 中台山月刊241期-本期主題:離苦得樂之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四諦乃諸佛之常法,其核心為二重因果,即「知苦、斷集」──了解苦報、苦果,因煩惱招感、集起,從因上努力斷集,破世間流轉因果;「慕滅、修道」──順正法而修,解脫煩惱 ... 中 台 山 月 刊 241 期   本期主題:離苦得樂之道 眾生不識苦,不知解脫之道; 不得自在,沉淪生死。

故世尊三轉四諦, 揭示生死流轉之因,離苦得樂之法。

知苦、斷集、慕滅、修道, 轉煩惱生死苦之因,得菩提涅槃樂之果。

明四諦理就路歸家 文/中台女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二年級 見本法師   「天長地久」一詞喻永恆之義,然天雖長、地雖久,卻非永恆;君不見滄海桑田,逢大三災、業力現前,天地終歸消亡。

然世間可有恆常不變者?經云:「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諦,不可令異。

」  夫「諦」者,真理也;四諦,即苦諦、集諦、滅諦、道諦。

縱使日月變異、天地災亡,而四諦之理終不易也。

四諦乃諸佛之常法,其核心為二重因果,即「知苦、斷集」──了解苦報、苦果,因煩惱招感、集起,從因上努力斷集,破世間流轉因果;「慕滅、修道」──順正法而修,解脫煩惱,達到寂滅安樂的境界,證出世間聖界因果。

四聖諦是十方諸佛歷劫苦修,證圓滿智,以大悲心為一切眾生,所示返迷歸真之綱要。

四諦因果 解脫智慧   吾人處於熙攘世間,若能深入四諦因果之理,於日常之中運用起修,便能化熱惱為清涼、現極樂於目前。

例如,世人常以自我為尊,若逢人輕蔑詆毀時,自是怫然不悅,乃至寤寐不寧,忿恨由生,此為凡夫常態。

但欲脫苦者,當以四諦理細細思之,此一苦惱究竟因何而起?若是某人給與,當此人毀譽他人時,吾何以不生同等煩惱?又若毀垢之聲有實,其詆毀之音應時時聽聞,實則不然,音聲早已消散,唯吾人心念執著不捨故惱耳。

由此可知,此一苦惱乃由我執意識分別、領納外境而生。

  《雜譬喻經》記載:舍利弗尊者行化至一長者家,但長者由於慳貪、不信福業,見尊者化緣即大瞋恚,乃以食畢漱口之水,吐尊者缽中曰:「持是去,相施是。

」尊者受施後,以慈心為其祝願:「使汝長夜受福無量。

」回至精舍,將漱水和泥,泥佛所經行處,並請佛行走其上,以令慳貪長者能因此供佛,而獲福無量。

慳貪長者遣使伺看,使者回報,具說如是,長者乃知尊者慈心廣大,真誠無我,故大慚愧,舉家大小,盡詣佛所懺悔謝過,佛為授三皈並為說法,長者疑結解除,得不退轉。

由此證知「我執」為真禍源。

若能觀察世間一切苦,即為知苦。

因而不生我見,即為斷集。

更進一步修慈心平等之行,即為修道;則萬法無咎,必得清涼安樂寂滅之果。

重慮緣真 捨執離苦   四諦之理能助行者脫諸眾苦。

即使是遺失細物,若心生懊惱(苦果),亦可運用四諦之理思惟:我今苦惱由何而起?是因物失而生?然物未曾失,是己不知物在何處。

若因物為己所愛,失而故惱,苦惱實因愛著而起(集因),非失物之故也。

經云:「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

若離於愛,何憂何怖?」以是思惟,我之一切財物乃五家共有,即今不捨,後必有離,非物如此,舉凡父母妻子、名譽權勢,乃至我身四大,無不如是。

且愛著能造諸惡業,流轉生死,不捨愛欲,寧有安穩?常如是觀察,破除我見執取,不住二邊(道因),便能契悟無為解脫(滅果)。

故知捨執即能得道,捨執則眾苦解脫。

  而愛憎、執取皆因不覺而成集因,背覺合塵,故生苦樂煩惱之苦果;若心不離於覺,時時現前作主,此即道因;以此不生滅覺性為本修因,必證不生滅究竟涅槃之滅果。

當知覺即根本,覺性一起,三毒妄執自滅,苦無從生,極樂自現。

  無論世出世法,皆不離因果;四諦理之根本即是因果,故開山祖師云:「深信因果。

」若離因果則邪見生,邪見若起,欲滅苦證道,無有是處。

如〈大學〉云:「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

」故行者當知因識果、不昧因果、深信因果,明四諦理,運此四諦正理就路歸家,道不遠矣。

單元首頁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